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典常谈》解读+练习
15.知识清单
【内容提要】
1.名著概览2.文学常识3.分类介绍4.主要观点
5.内容梳理6.艺术特色7.专题探究8.阅读方法
9.阅读指导10.易考语段
一.名著概览
作品《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
简介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
作家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
名片继而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所作《背影》
(
《《荷塘月色》等篇,为中国现代散文早期代表作。
经
典全书共篇,按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介绍了《说文解字》《周
内容13
常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
梗概
谈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
一主题为了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
思想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
①内容简洁精辟不故作高深。②不仅有高度和深度,更有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
③这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所以普及性和通俗性强。④语言流利畅达,娓娓道
艺术来,常有引人入胜之处。如“他们铺张局势,滔滔不绝,真像背书似的;他们的
特色话,像天花乱坠,有时夸饰,有时诡曲,不问是非,只图激动入主的心。”(《文
第十三》)
二.文学常识
1.作家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生于江苏东海县,原
籍浙江绍兴,因世代居住于扬州,自称扬州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教育家,杰出的民主
战士。朱自清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留学英国,专攻语言学和英国文学。
朱自清
作为散文家的朱自清先生,他是中国现代散文领域里成就很高的作家,散文风格素朴缜密,
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被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代表作有《荷塘月色》
《背影》《春》《匆匆》等。先生在诗歌理论、古典文学、新文学史和语文教育等领域,也
都有很高的成就。学术论著有《新诗杂话》《诗言志辨》《经典常谈》等。
作为教育家的朱自清先生,他还是现代中国一位出色的语文教育家。朱自清1920年从北
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先后在杭州第一师范、扬州第八中学、吴淞中国公学、台州六师、温州
第四中学、宁波四中等校任教,后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系主任,昆明西南联大中
文系主任。
丰富的教学经验,也让朱自清在语文教育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除了叶圣陶合著
的《国文教学》《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标准与尺度》和《语文拾零》等教育
论著,他还把语文教育的远大目标确定在了解本国固有的灿烂文化,加强民族意识并以此提
高学生欣赏文学的水平。这种观念就促使他完成了《经典常谈》的创作。
2.作品介绍
《经典常谈》一书,写作时间在1938到1942年间,于1942年出版。当时朱自清在昆明
西南联合大学任教。80年来广为流传,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
全书分十三个章节,浅明而精辟地介绍了我国文化传统中的经典作品,包括《说文解
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
《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亦可看作是时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的朱自
清,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进行的系统梳理。《经典常谈》文字栗言不烦、通俗
流畅,讲透我国文化遗产中的典籍精髓。全书通过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让读者对古文更亲
近、熟悉,从而产生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首选佳作。此外,书中还特别收录
《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以飨读者。朱自清先生在这本小书里不仅讲了传统意义上的经典
——五经四书,而且讲了历史的经典《春秋左传》、《战国策》、《史记》,以及诸子的经
典,辞赋的经典,诗的经典,文的经典,简直是一部小而精的经典学史。他的目的在于使年
轻一代了解整个传统文化,造就通才。书中的语言极其地通俗,而条理又是那样的分明,留
心的读者不仅会感到经典流变的基本脉络,更会学到做学问的一般方法。
经
经
朱
自
典
典
清
为
常
常
谈
谈
朱
。
3.创作背景
在写作《经典常谈》的1938至1942年间,朱自清不仅同时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
与其师范学院国文系任教,而且还自1934年开始即参与到国民政府国防设计委员会主持的中
小学国文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中,并在其间发挥了重栗作用。
1937年10月,负责统筹这一工作的杨振声建议朱自清“可自己写一些有关中国文化的
课文”,这成为了他在日后写作《经典常谈》的直接缘起。而朱自清在写作过程中,自觉遵
循的标准也是完成一部“一般的读物”而非“考据的著作”。可见在他的自我期待中,相比
于追求学术与文学层面上的价值,此书的主栗功能乃是实现对于传统经典的教育普及。
三.分类介绍
1.《经典常谈》之“小学”
“小学”,也就是文字学,代表书籍就是《说文解字》。
东汉和帝时,许慎作的这一部《说文解字》,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这部书的作用是栗
帮助人们通读古书,它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中国的汉字,从造字和用字的角度来讲,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分别是象形、指
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从书法角度讲,秦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有了隶书,
到了汉初有了草书,晋朝有了行书,宋代形成楷书。现在通用的是楷书,同时为了便利的缘
故,行书、草书也同时流行。
2.《经典常谈》之经部
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适用于传统文化典籍。朱自清先
生分别挑选了其中较为重栗且适宜入门的几部做了介绍。比如,经部是收录儒家“十三经”
及相关著作所形成。朱自清先生挑选的分别是《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
秋》三传、《四书》。
《周易》这部书,就是把那时候人们占卜的卦辞按着一定的顺序编辑起来的。后来,儒
家为《周易》卦辞做了种种新解释,加入了君子父子的儒家典型思想,于是《周易》便成为
了儒家第一经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儒家哲学体系。可以说,儒家的《周易》是哲学化了的;
而民众的《周易》倒是巫术的本来面目。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内容包括了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
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其主要思想是“鬼治主义”,就是遇到臣民不听话的时候,只要抬出
上天和先祖来,自然一切解决。在儒家所传的五经中,《尚书》残缺最多,因而问题也最多。
《诗经》是在五经中我们最耳熟能详的一部。诗的源头是歌谣,人们便将歌谣记录下来,
形成最初的诗。到了战国时代,贵族渐渐衰落,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乐谱就此失传,但是
还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便形成了《诗经》。到了儒家这里,孔子用“思无邪”一句
话概括“诗三百”,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成为儒家五经
之一,主要作教化之用。而教化的方法,主要是建立在“六义”上,所谓的风、雅、颂、赋、
比、兴。
“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是因为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而作为
五经之一的《春秋》,相传是孔子修订的《鲁春秋》。古代史官记事,有两种目的:一是征
实,二是劝惩。
《左传》、《公羊传》、《毂梁传》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征实与否,倒
在其次。《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一是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
教训;二是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国家,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
四书分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大学》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
循序渐进地阐述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奋斗理念;
《论语》是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语的,传达了“君子”、“仁”、“忠恕”等可以终身应用的
学问;《孟子》是孟子及弟子共同编定的,说“仁”兼说“义”,提出要养“至大至刚”、
“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不偏'叫作'中',
‘不易'叫作‘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3.《经典常谈》之史部
史部收录了15个大类的史书,朱自清先生挑选了《战国策》、《史记》、《汉书》三部。
《战国策》的缘起于战国时代,朱自清先生用通俗诙谐的语言讲述了春秋末年列国纷争,
最后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魏、韩等“战国七雄”相互之间战乱不断硝烟弥漫的局面。
为了避免战争,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手段便显得十分重要,游说之士便应运而生,也叫策士。
根据对最强大的秦国的态度不同,策士们形成了“合纵”、“连横”两个派别,代表人物便
是大名鼎鼎的苏秦、张仪,都以能言善辩巧舌如簧而著称。用编者刘向的话来讲,《战国策》
就是记录了战国时代“高才秀士”们“奇策异智”的一部重要古史。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列传,但列传占了全书的过半数。
司马迁的史观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他最长于描写,靠了他的笔,古代许多重要人物的面形,
至今还活现在纸上,实称得上“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汉书》是一本记录汉朝各项大事的断代史,起于汉高祖,终于平帝时王莽之诛。记录
范围更为广大,涉及天地、鬼神、人事、政治、道德、艺术、文章,包罗万象。虽然两部书
内容不同,但其博大精深和精彩绝伦确实相通的,并称为良史也绝不是偶然。
4.《经典常谈》之子部
子部收录诸子百家等14个大类的著作,朱自清先生概括为诸子。诸子百家思想的产生也
在《战国策》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有志之士们对于局势提出了种种的主张,并且开始开
门授徒,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各“思以其道易天下”。
5.《经典常谈》之集部
集部收录楚辞、词曲等5个大类物的著作,朱自清先生选取了辞赋、诗、文三个部分。
四.主要观点
1《〈说文解字〉第一》
秦以前:战国末期,由于文字统一的需要,进而出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
秦以后:始皇时,文字统一为小篆,又形成隶书;汉末时,隶书由椭圆变为扁方,称作
“汉隶”;魏晋之际,隶书变为“正书”;晋至唐朝,又称为“隶书”,称“汉隶”为“八
分书”;晋代正书简化形成“行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
2《〈周易〉第二》
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学说盛行,儒家借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留存下来的便是《易传》;
此外还有《文言》《系辞》两传;到了汉代,又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
后称为《逸易》。
3《〈尚书〉第三》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
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大都是战国末年人制作。
4《〈诗经〉第四》
春秋时通行赋诗;孔子时代,用《诗》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三
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
5《三礼第五》
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周礼》;
己”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述之作。汉代的己”很多,流传到现在的
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
6《〈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
三传为《左传》《公羊传》《毂梁传》,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三传解释
经文时,常常不顾上下文穿凿附会起来;三传之中,公羊毂梁均以解经为主,左氏却以叙事
为主,参考群籍,详述史事。
7《四书第七》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易》《书》
《诗》《礼》《春秋》。《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东西,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十
章,传是解释经的。《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
人生哲理,意味深长。《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能够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道理:
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疑”“好古”“隅反”“择善”“困学”等,
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
8《〈战国策〉第八》
战国时期诸国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担负外交的策士开始受到重用。当时各国所重
的是威势,策士所说原不外战争和诈谋;但要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都是不
可少的。汉代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
《战国策》。
9《〈史记〉〈汉书〉第九》
司马迁早年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
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汉人称为《太史公书》。《史记》体
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八书,记典章制
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
《史记》以后,续作很多,但不是偏私,就是鄙俗;班彪加以整理补充,著了六十五篇
《后传》。
10《诸子第十》
春秋末年,周王室衰弱,礼崩乐坏,在这个大变动当中,一些才智之士“持之有故,言
之成理”。这便是诸子之学,大部分可以称为“哲学”。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士”
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
11《辞赋第H^一》
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的一个人。《楚辞》中《离骚》和《九章》的各篇都是屈原
放逐时所作。荀子的《赋篇》最早称“赋”。《赋篇》安排客主,问答成篇,开后来赋家的
风气。《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分赋为四类。东汉后班固作《两都赋》,张衡仿作《二京
赋》,晋左思作《三都赋》。
12《诗第十二》
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和乐谱,以备传习唱奏。汉末,一般文体都
走向整炼一路;晋代诗逐渐排偶化、典故化,玄言诗兴盛;唐代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
宋初的诗专学李商隐,末流只知道典故对偶;南宋的三大诗家都是从江西派变化出来的。
13《文第十三》
春秋时期列国交际频繁,外交言语关系国体和国家的利害更大,也称为“辞”;战国时
代,游说之风大盛;孔子开了私人讲学之风,从此便有了私家著作;记事文也伴随着议论文
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汉武帝时期盛行辞赋;梁昭明太子在《文选》中第一次提出“文”
的标准;后出现佛典和义疏两种新文体;欧阳修和苏轼以后,古文成了正宗;宋代出现了
“话本”;明清八股文盛行。
五.内容梳理
1.《说文解字》第一
先生从仓颉造字说起,相传仓颉有四只眼睛,间地上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
涌动造成了文字。可是这一说法也经历了很多的更迭,始皇为了统一文字,教李斯作了《仓
颉篇》七章,赵高作了《爱历篇》六章,胡母敬作了《博学篇》七章。有了这些标准字书,
文字统一就容易进行了,才形成了“车同轨、书同文”的一统局面。
东汉和帝时,许慎作的这一部《说文解字》,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他讲历史经典和别
的字书里的字,都搜罗这部书里,所以足足有九千字。这部书的作用是要帮助人们通读古书,
它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中国的汉字,从造字和用字的角度来讲,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分别是象形、指
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从书法角度讲,秦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有了隶书;
到了汉初有了草书,晋朝有了行书,宋代形成楷书。现在通用的是楷书,同时为了便利的缘
故,行书、草书也同时流行。
2.《周易》第二
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八卦及阴阳五行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日常生活不知不觉之中
让这些道理支配着。讲五行的经典,是《尚书•洪范》,讲八卦的便是《周易》。八卦相传
是伏羲氏画的,也有说是上天所赐的。与八卦相伴而生的是占卜,古时候的人们看见数字整
齐而有变化,认为是神奇而有魔力的东西,比如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就是一生二、二
生四的意思。在太极八卦中,一横来表示阳,两横表示阴,分别配出八个卦,名称分别是乾、
兑、离、震、艮、坎、巽、坤,八卦之间两两组合就成了六十四卦,简而言之,八卦的基本
原理是靠了数目来判断吉凶的。而《周易》这部书,就是把那时候人们占卜的卦辞按着一定
的顺序编辑起来的。后来,儒家为《周易》卦辞做了种种新解释,加入了君子父子的儒家典
型思想,于是《周易》便成为了儒家第一经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儒家哲学体系。可以说,
儒家的《周易》是哲学化了的;而民众的《周易》倒是巫术的本来面目。
3.《尚书》第三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内容包括了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
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平时的号令叫“诰”,有关军事的叫“誓”。其主要思想是“鬼治主
义”,就是遇到臣民不听话的时候,只要抬出上天和先祖来,自然一切解决。
在儒家所传的五经中,《尚书》残缺最多,因而问题也最多。因秦始皇焚书坑儒、书法
沿革等历史原因,在西汉时期流传着《今文尚书》、《古文尚书》两个版本,也造就了西汉
《尚书》“古今之争”这一经学大史迹。之后一番战乱《古文尚书》便失传了,但三国时期
出了一位孔安国又伪造了一部《古文尚书》,冒名顶替一千年直到清初才被人们彻底识破。
4.《诗经》第四
《诗经》是在五经中我们最耳熟能详的一部。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
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后来有了文字,人们便将歌谣记录下来,形成最初的诗。到了
战国时代,贵族渐渐衰落,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乐谱就此失传,但是还有三百来篇唱词儿
流传下来,便形成了《诗经》。到了儒家这里,孔子用“思无邪”一句话概括“诗三百”,
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成为儒家五经之一,主要作教化之
用。而教化的方法,主要是建立在“六义”上,所谓的风、雅、颂、赋、比、兴。
5.三《礼》第五
《周礼》《仪礼》《礼记》三礼的根本是“礼治”,儒家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他
们认为礼为治乱的根本。那什么叫做礼治呢?儒家说每个人一味地满足自己的欲望,就会造
成社会的混乱,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得定出森严的等级制度、长幼次序,是所谓“天地君亲
师”等,这便是礼治主义。由此引申出一切日常生活都有了一套程序和规矩。甚至王道不外
乎人情,礼也是王道的一部分。此外,从来礼乐并称,但其实乐附属于礼,是用来补助仪文
的不足的,因为乐的可以让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有改善人心、移风易俗的功用。
6.《春秋》三传第六
三传为《左传》《公羊传》《毂梁传》,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三传解释
经文时,常常不顾上下文穿凿附会起来;三传之中,公羊、毂梁两家全以解经为主,左氏却
以叙事为主,参考群籍,详述史事。
“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是因为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而作为
五经之一的《春秋》,相传是孔子修订的《鲁春秋》。古代史官记事,有两种目的:一是征
实,二是劝惩。《左传》、《公羊传》、《毂梁传》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征
实与否,倒在其次。《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一是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
从成败里见教训;二是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国家,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
7.《四书》第七
“四书五经”到现在还是我们口头上一句熟语,其中四书分别是《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旧时科举私塾里,学生入学,便是从四书读起的。《大学》是古来大
学里教学生的方法,循序渐进地阐述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的人生奋斗理念;《论语》是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语的,传达了“君子”、“仁”、“忠恕”
等可以终身应用的学问;《孟子》是孟子及弟子共同编定的,说“仁”兼说“义”,提出要
养“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不偏'
叫作‘中','不易'叫作'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8.《战国策》第八
缘起于战国时代,朱自清先生用通俗诙谐的语言讲述了春秋末年列国纷争的盛况。最后
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魏、韩等“战国七雄”相互之间战乱不断硝烟弥漫的局面。为
了避免战争,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手段便显得十分重栗,游说之士便应运而生,也叫策士。根
据对最强大的秦国的态度不同,策士们形成了“合纵”、“连横”两个派别,代表人物便是
大名鼎鼎的苏秦、张仪,都以能言善辩巧舌如簧而著称。用编者刘向的话来讲,《战国策》
就是记录了战国时代“高才秀士”们“奇策异智”的一部重要古史。
9.《史记》《汉书》第九
这两部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可称为正史的源头。
《史记》共130篇,有12本纪,记帝王政迹、列传,但列传占了全书的过半数。司马迁
早年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
识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
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
《汉书》汉代班固著。是一本记录汉朝各项大事的断代史,起于汉高祖,终于平帝时王
莽之诛。记录范围更为广大,涉及天地、鬼神、人事、政治、道德、艺术、文章,包罗万象。
虽然两部书内容不同,但其博大精深和精彩绝伦确实相通的,并称为良史也绝不是偶然。
10.诸子第十
春秋末年,封建制度开始崩坏,在这个大变动当中,志之士们对于局势提出了种种的主
张,并且开始开门授徒,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但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便是诸子之
学。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
“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第一个开门授徒的便是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他学说是
“正名主义”,定下了君臣父子的社会秩序。孔子之后,儒家还出了两位大师,分别是孟子
和荀子。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主张施“仁政”“王政”,即一切政治的、经济的制度都
是为民设的,君也是为民设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注重圣王的威权,圣王建立社会国
家,是为明分、息争的。墨家的创始人墨翟,产生于下层社会的便是武士,是打仗、制造战
争器械的专家。墨家反对侵略的打仗,他们只帮助弱小国家做防卫工作,这就是他们的“非
攻”主义;天下的祸端都起源于相互争斗,人们应该视人如己,互相帮助,这就是他们的
“兼爱”主义。道家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老子的《道德经》流传千年,主张无为而治。到
了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便做了第一个尝试同统一的人。他教许多门客合撰了一部《吕氏春
秋》,以道家为基调,将诸子书统一了起来。到了汉武帝时期,接着社会大统的东风,董仲
舒成功地实现了全社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全新局面。
11.辞赋第十一
辞赋其实专指辞,后称为赋,浑言称辞赋,统统起源于《楚辞》,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
屈原的《离骚》。朱自清先生称屈原为缠绵徘恻的忠臣、清白不染的节士,永生在我们的敬
意尤其是我们的同情里。《离骚》和《九章》的各篇,都是他放逐时候所作。他感念怀王的
信任,却恨他糊涂,让一群小人蒙蔽着,播弄着。他高唱着“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
而我独醒”,走投无路,满腔委屈,千头万绪,无人可诉,只能告诉自己的一支笔,“离骚”
就是“别愁”或“遭忧”的意思。他用了许多神话和动植物的譬喻,委曲地表达了他对于怀
王的忠爱,对于贤人君子的向往,对于群小的深恶痛疾。
到了汉代,出现了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一大批模仿《离骚》的文人,汉人称这些作品
为“辞”,一并纳入了《楚辞》一书。荀子的《赋篇》是最早称“赋”,荀赋和屈辞原来似
乎各是各的,这两体的合一,朱自清先生推断也许是在贾谊手里。因为汉武帝好辞赋,所以
繁荣一时,发展到唐初,称为“俳体”的赋;后来宋代不再注重排偶而趋向散文化,欧阳修、
苏轼等人的赋便称为“文体”的赋。总体来看,赋虽然有韵,但更像是文而不算是诗。
12.诗第十二
诗的顶峰在唐朝,其实在唐以前,诗也经历了很长的演化过程。汉文帝设计了乐府这个
机构,专门采集古时的歌谣和乐谱,后来乐谱渐渐失传只留下歌词,便形成了乐府诗。这些
诗以叙事为主,多写社会故事和风俗,是五言诗的源头。到了建安年间,出了曹植这个大诗
人,但真正奠定了五言诗基础的,则是魏代的阮籍,他正式成立了抒情的五言诗。晋代的诗,
渐渐排偶化、典故化,渐渐千篇一律,但正是这种影响下,却孕育了陶渊明和谢灵运另个大
诗人。陶诗教给人怎样赏味田园,谢诗教给人怎样赏味山水;他们都是发现自然的诗人。
到了李、杜这两座高峰自是不必细说,大家都耳熟能详。李白因触犯杨贵妃而不能得志,
纵情山水间,人称“天上谪仙人”;朱自清认为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李白用诗来抒
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诗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也因此而影
响到两宋时代,“没有一个诗人不直接、间接学他”。宋诗有了散文化的倾向,到了苏轼最
为明显,他将禅学大量放进诗里,开了一个新境界。
13.文第十三
现存中国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辞,也就是一种官文书。后来到了春秋的时候,外交的
言语也称为“辞”,孔子说辞的要义在“达”,也就说说明白。到了战国,又说之风大盛,
辩士们的说辞可谓天花乱坠,可以成为议论文。伴随着议论文的发展,记事文也有了长足的
进步,《春秋左氏传》是写事的丰碑,《史记》是写入的丰碑。汉武帝时候,盛行辞赋,赋
的特色是铺张、排偶、用典故,汉、魏之际,排偶更甚。
梁昭明在《文选》中第一次提出“文”的标准;真正开了文体宗派的,是唐代韩愈。他
力求以散行的句子换去排偶的句子,句逗总弄得参参差差的。他的标准是“气”,就是然的
语气,并且有意将白话的自然音节引到语言中去。成为了新体的“古文”、宋代所成的“散
文”的创立者。之后经过欧阳修与苏轼的发扬,古文成了正宗。唐代的发展出的新文体“传
奇”,到了宋代有了“话本”,也就是白话小说的老祖宗,演化出了《三国演义》《水浒传》
和《西游记》,直到《红楼梦》成为了白话小说集大成者。明代八股文盛行。新文化运动风
起云涌,胡适之等人提倡的白话文搭上中国现代化的马车,一直驶近了新中国。
六.艺术特色
在二十世纪大量经典“诠释”、经典“常谈”的著作中,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是一部
特色鲜明、引人入胜、充满学术活力的著作。
首先,在风格上,这是一部用散文手法谈学术的佳作。
朱自清是散文大家,平易亲切,委婉尽情的优美风格,在现代散文史上别树一帜。朱自
清又是古典文学专家,在诗歌史、诗学史和批评史领域见识独到,成就卓著。对于作家学者
一身二任的朱自清来说,用散文手法谈学术,可谓本色行当。《经典常谈》的散文手法,除
了平易亲切的叙述笔调,生动活泼的“儿化词”的运用等等,特别在意每一篇开头的经营,
让每一篇都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凤头”:或从传说入手,或从风俗入手,或从时代背景说起,
或从人物故事说起。全书十三篇,每一篇的开头各不相同。这种由事入理的写法,极大地增
强了学术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
其次,在内容上,本书具有点面结合、点线结合的特色。
全书十三篇,从“小学”开篇,然后依次介绍传统的经、史、子、集。十三篇可分为两
大部分:前九篇谈“小学”和经史,以经典为主,力求点面结合;后四篇论子部和集部,以
文体为中心,又做到点线结合。前九篇的“点面结合”,有多种表现:有的是一部书一门学
问,如《说文解字》与文字学,《尚书》与尚书学,《诗经》与诗学,《史记》《汉书》与
历史学;有的是一部书一种生活风俗,如《周易》与上古巫术礼仪,三《礼》与“生活的艺
术”;有的是一部书一段历史,如《春秋》与春秋五霸,《战国策》与战国策士等等。后四
篇的“点线结合”,基本上是一种文体一部历史:“诸子”是一部子学史,“辞赋”是一部
从《楚辞》到汉赋的辞赋史,“诗”是一部从乐府、古诗到唐宋诗的诗歌史,“文”则几乎
是一部从卦爻辞到白话文的散文通史。因此,《经典常谈》虽说不是“国学概论”,但只要
细读全书,在深入经典文本的同时,又可以获得系统的国学常识。
再次,在表述上,全书导入生动,层次清晰,逻楫严密。
全书的每一篇,一段一层意思,层层有序推进,首尾呼应,浑然一体。例如,”《说文
解字》第一”共十个自然段,按内容可分为四个逻辑层次:第一,“苍颉造字”与文字的起
源,一、二自然段;第二,从“字书”至U《说文解字》,三、四、五自然段;第三,文字的
发展与“六书”,六、七、八、九自然段,这是全篇的重心所在,讲授时,还可以分出若干
层次;第四,书体的演变,最后一个自然的。以《说文解字》为中心,文字学的常识已经囊
括其中。再如“《诗经》第四”,共十个自然段,按内容也可分为四个逻辑层次:第一,
《诗经》的成书或从歌谣到唱词,一、二、三自然段;第二,“诗言志”与用诗,四、五自
然段;第三,《毛诗传》与解诗,六、七、八、九自然段;第四,“六义”说,最后一个自
然段。以《诗经》为中心,对先秦诗学作了扼栗介绍。《经典常谈》全书,都应作这样的阅
读。只有剖析了著作的思维结构,才能把握作者的思想精髓。
最后,在语言上,活泼严谨地进行经典导读。
因为按照朱自清写这本书最初的目的是要做初中生的古典文化普及,所以他采用白话文
来重述,兼以“导读”的形式,希望可以启发一般人对古典文化的兴趣。所以,其语言风格
并不像我们常见的学术文章那么枯燥、艰涩,反而采取一种说故事、聊天式的闲话风进行古
典文化导读。
当然,除了语言通俗易懂、活泼生动以外,更令人称道的是在他虽然采用一种闲话方式
来讲古典文化,可是他在陈述学术观点时用词却准确而有分寸,显得十分严谨。在表达不确
定的推断时,朱自清大量使用估量意义的语气副词,如“好像”、“仿佛”、“似乎”、
“也许”、“大概”、“大约”、“说不定”等等。
七.专题探究
专题一:和朱自清一起〃谈''经典
1.专题栗求
这本书介绍了许多传统文化经典。选择你感兴趣的一种,比如《论语》或李白、杜甫的
诗,先精读《经典常谈》中的内容,再选读相关经典中你比较熟悉的部分,看看朱自清所谈
的对你更好地理解经典有哪些帮助,并向同学们谈该你对经典的新认识。
2.探究示例
示例一:(思想认识)提倡诵读经典,并不是想把我们培养成文坛大家,并不是让我们
每个人都成为文化学者,而是希望经典中的那些真善美,那些仁义敦厚的秉性,高达明远的
智慧,那些坚韧无畏的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能够感染每一个人,成为我们为人处世的一把
标杆,学习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示例二:(写作技法)《经典常谈》是学术性的普及读物,全书一共十三篇,每一篇都
是专题研究的成果。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
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启示我们,要调动写作的积极性,不能
“为赋新词强说愁”,杜绝无病呻吟;栗用属于自己的语言来真实的表述,不能一味堆砌辞
藻。
专题二:我向大家介绍经典
1.专题栗求
朱自清谦称《经典常谈》中“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并没有自已的观点。其
实,选择什么样的说法介绍给读者,也能显示出作者的学术眼光与功底。选择《经典常谈》
中的一篇深入研读,边读边做好读书笔记,记下重要的事实、主要的观点和自己的心得。根
据读书笔记,向全班同学介绍你研读的经典。
2.探究示例
示例一:《经典常谈》是中国现代散文名家朱自清所著的讲述国学经典文化的著作,系
统的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成为启蒙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经典常谈》共十三
篇文章,经由浅明而切实的文字,介绍了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经典作品和重要文体,包括《说
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
《汉书》、诸子、诗、文等经典内容,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古代文学、史学、哲学等的发展与
历史脉络。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
典范,让古文对读者来说更为亲近,是读者概览中国古代重要典籍的不二之选。
示例二:《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
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按照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梳理
了《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
《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
以及《文第十三》等经典内容。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
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更是白话
文通俗流畅的典范;容易激发读者阅读经典的兴趣,从而亲近经典,了解经典。
专题三:读经典的意义
1.专题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
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读了《经典常谈》,你对于当代中学
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意义有哪些认识?以《读经典的意义》为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看
法。
2.探究示例
(1)认识:读经典的意义
①了解古代社会状况:古代典籍中记载着我国文明的发展轨迹,通过阅读古代典籍,我
们可以走近千年文明,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现实。
②充实精神内涵:通过阅读古代典籍,我们可以汲取先贤的智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③学习语文相关知识:古代典籍中包含了数千年的知识汇总,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体
现了语言艺术之美,如通过《说文解字》可知造字之经过,通过《诗经》可知诗歌艺术之美。
④提升个人修养:古代典籍中记载了许多先贤的言论,从学习、交往、心志等多方面进行了
阐述,阅读古代典籍,我们可以用先人之美德指导自身之素养。
(2)短文
示例一:经典是传统的载体,传统依赖经典得以延续,读经典就是学传统,学传统必须
读经典。个体的精神发育史,是一个人的经典阅读史;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全民族的阅
读品味和阅读经典的水平。《西方正典》中,有一句名言:“没有经典,我们会停止思考。”
歌德也曾指出:“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没有不是被前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
重新加以再思考而已。”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就是“六经”的时代,就是“诸子”
的时代,就是“孔、孟、老、庄”的时代。二十世纪中国不断出现的国学热和读经运动,正
是这种回顾“轴心时代”的文化冲动的表现,其深层动机就是从中获取重新出发的“精神动
力”,从中获取历久弥新的生命智慧。
示例二:叶圣陶先生评价:“朱先生的《经典常谈》是一些古书的'切实而浅明的白话
文导言'”。朱自清先生在本书的自序中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
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
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希望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
去。”
我认为《经典常谈》最大的阅读价值在于使中学生拥有一把打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殿堂
的钥匙。
其次是让我们学习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我们大多数人习惯生活中道听途说,人云亦云,
工作学习中弄虚做假,追求虚荣。例如疫情期间,传言“连花清瘟”好,就蜂拥抢购“连花
清瘟”;传言“蒙脱石散”有效,就疯狂囤积“蒙脱石散”。我们不考虑什么症状,什么年
龄段需要用这些药,别人怎么说就信什么。又如,我经常遇到一些编写地方史料的前辈,为
了某种目的,编造历史故事,把传说变成史实。我们不考虑考证,推断,不以事实为准,而
以虚荣为准。
《经典常谈》则给我们提供了严谨治学的典范,对典籍的介绍,有严谨的考证,有深入
的推论。如《〈说文解字〉第一》,评说“仓颉造字”,介绍《说文解字》,引经据典,细细
剖析。从《易•系辞》《荀子•解蔽篇》《说文•序》《周礼•保氏》《仓颉篇》《史籀篇》等
几十种典籍中寻找依据,严谨考证各种说法的合理性,并得出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看法的
时候,也非常严谨,有深入的推论。如判断“仓颉造字”故事的合理性时,作者说“我们知
道,文字不断地演变着;说是一人独创,是不可能的。《系辞》的话自然合理得多。”
《经典常谈》还有一个阅读价值就是让我们学习朴实本分说话的语言风格。本书虽然是
精彩的学术散文集,但语言上不"板着脸说话”,也不平铺直叙,而是以流利畅达的语言娓娓
道来,引人入胜。例如在《文第十三》中写战国时期的说客:"他们的说辞却不像春秋的辞命
那样从容宛转了。他们铺张局势,滔滔不绝真像背书似的;他们的话,像天花乱坠,有时夸
饰,有时诡曲。不问是非,只图激动入主的心。”
八.阅读方法:选择性阅读
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家、编审钱伯城评价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时说:“(本书)介绍讲
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是学习传统文化典籍(也叫国学)的入门书,打基础书,又是
极有学术分量的书。书中随处可见是那一时代学者共有的严谨的治学方法,并不时闪现真知
灼见。他的文化观、历史观,不拘守一家之说,新旧兼容,通达平和,足以给后学者有益的
启示。”
培根在《谈读书》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阅读不同的书籍,应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读
整本书,特别是读《经典常谈》这种内容涉及面较广的作品时,可以选择最感兴趣的部分作
为切入点。比如本书《〈诗经〉第四》中专门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是中
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辞赋第十一》介绍屈原的《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屈原的
《楚辞》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诗第十二》从汉乐府诗开始至宋代诗歌,介绍中国
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同时也介绍楚辞对后代诗歌的影响等。将这三篇组合阅读,可以让我
们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一个完整的了解。而对历史方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战国策〉
第八》《〈史记〉〈汉书〉第九》等章节,从而对我国重要史书有一个总的了解。这样运用
这种读书方法,可以把本书中的一类知识梳理清楚,了解透彻,不失为一种高效的读书方法。
这种读书方法属于选择型阅读。这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与阅
读的兴趣、目的密不可分。我国古代学者很重视选择性阅读。苏轼就曾说“书富如入海,百
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所以他建议读书求学之人“每次作一意求之”,也就
是每次阅读只关注某一方面的内容,不贪多求全。
①读整本书,特别是读大部头或内容涉及面较广的作品时,不见得所有的内容都能引起
你的兴趣,这时不妨首先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当然,在重点阅读自己感兴
趣的部分的同时,也可以注意寻找新的兴趣点,由此扩展到其他部分,进而阅读整本书。
②有时,我们是带着某个具体目的去阅读的,如与课内学习沟通衔接,或解决学习过程
中遇到的某个问题,或为正在开展的研究打开思路、寻找资料等等。这种情况下,可以直接
根据目的去选择书中你最需要的内容来阅读。比如我们在课内学到某方面的经典课文时,对
它们比较感兴趣,想栗进一步了解它们,那么就可以先阅读与之相关的章节。
③为了更好地进行选择性阅读,需栗首先对全书的内容和结构有所了解,最简便的方式
就是浏览目录。但有些书的目录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这就需要先大致浏览全书,了解其概
貌,再选择感兴趣的或有需栗的部分来进行精读。
当然我们读一本书,一方面固然希望这本书有独立的见解,予读者以新知;但是另一方
面,读者自己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心理健康课件初中
- 2025版餐饮行业市场调研数据保密合同
- 2025年绿色建筑光伏发电系统施工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罐车租赁与维修保养合同
- 二零二五版联营知识产权保护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豪华车辆抵押租赁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出租车合资购买合同书:出租车行业自动驾驶出租车运营合作协议
- 2025年度光伏扶贫项目10千伏电力施工合作合同
- 二零二五版绿色建筑技术保密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OEM玩具生产加工合作协议书
- 2025年智能安全帽项目规划申请报告
- 济南海川小升初数学试卷
- 2025年安全生产半年总结
- 超声诊断在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
- 初高中衔接词-1600 词
- 2025年高考真题-生物(河南卷) 含解析
- 加油站消防安全知识培训
- 5G-A通感一体测评方法白皮书 2025
-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护理
- 2025年福建省中考数学试卷及答案
- drg信息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