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难点0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对外交往
「看题趋势
L________J&
三年考情概览2025考向预测
2024上海卷真题T4: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考点预测:选官制度;社会治理;
2024长宁区一模T3:选必一封面图片考民族交流;
2024浦东新区一模T2:古代户籍与国家治理考法预测:通过中西方横向对比
2024崇明区一模T1: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流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考查民族
2024黄浦区二模T1:科举与状元认同观念;
2023松江区一模T1:从沈括看中国古代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跨越多个时间段纵向考查同一1制
2023嘉定区一模T1:历史上的统一国家度的演变过程;
重难诠释
思维导航
「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两汉:中外朝制-----设中朝以分化丞相权力
—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为丞相,完整相权被分割
一君主专制逐步强化——宋朝:二府三司制-----丞相兵权被分割
—元朝:中书一省制-----相权短暂回弹
—明朝:废宰相设内阁-----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
匚清朝: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P秦朝:郡县制
—两汉:由汉初郡国并行到郡县制——设刺史监察地方
—隋唐:道;州;县——设节度使管理地方
—-—J—■—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与对外交流一—两宋:路;州;县-----通判知州共同处理地方事务
—元朝:行省制-----中央直接委派官员管理地方
」明清:省;府;县
厂西周:世卿世禄
—战国:军功爵制
—选官制度渐趋科学——汉朝: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明清:科举制
社会治理与法治教化
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重难梳理
专题线索
以互为表里的分封制与宗法制为代表,带有明显的血缘关
线索一:“家国同构”的早期政治系色彩,属于典型贵族政治;
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诸侯混战,分封与宗法制逐
渐崩溃,战国时期,官僚制等封建制度开始产生。
从秦始皇创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到明清时期,
线索二:以皇权为中心的君主专制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二府三司,直至明朝废丞相、
制度(中央官制)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体现出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
断削弱直至被废除的趋势。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矛盾的发展,促使秦汉至明清统治者
线索三:体现大一统理念的中央集采取措施调整地方结构,从郡县制到郡国并行,到行省制,再
权制度(地方官制)到权分三司,体现出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的趋势。
西周时期实行世卿世禄制,从汉朝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
线索四:日趋完善的官员选拔与管制再到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日趋完善;
理制度(选官制度)与此同时,形成了一套对官员的考核、监察制度,这些措
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战国时期秦国已有意识进行户籍管理,到秦汉时期完善成
为什伍制,再到唐朝邻保制,宋朝保甲制,明朝里甲制,户籍
线索五:户籍制度与基层社会治理
制度逐渐与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分离,政府对乡村治理的控制
和干预逐步加强。
从总体来看,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以友好交流为主流,以
大一统儒家思想为精神支柱,少数民族汉化程度不断加深;
线索六: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对外交往上,秦汉时期通过路上丝绸之路;唐朝对外交通
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以海路为主。明朝以前总体上以
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自守。
<1
限时提升练
1.(2024•上海•高考真题)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
传统中国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有关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和基本经验,形成独特的治理模式。
材料一:起源于战国,推行秦汉至明清的古代官僚行政管理,其权力运作的基本过程,可以分为皇帝
支配、中央官僚行政、地方官僚行政三个部分。与权力运作过程相关联的官僚自身管理机制和施政手段,
又包括更政、整肃、公文流通和胥吏幕僚四个方面。
——李治安等《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材料二:御史台,学纠察官邪,肃式纲纪。大事则廷辨(朝堂案议),小事则奏弹(上奏、弹劾)。
——(元)脱脱《宋史》
材料三:夫道理之先在乎行教化制礼以端其俗,立乐以和其心,此皆先哲王致治之大方也。
——(唐)杜佑《通典》
材料四:因时制治,设刑宪(法律)以为之防,欲使愚者知惧而善者获宁,传所谓(古人云)狱者(刑
罚)万民之命,所以禁暴止邪,养育辟生者也。
——(明)刘惟谦等《进大明律表》
(1)材料一中的“古代官僚行政管理”产生的时代背景有o(双选)()
A.井田制全面推广B.宗法血缘关系不断巩固
C.贵族等级分封制逐渐解体D.君主权力逐步加强
(2)①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宋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②根据材料一、二,分析“纠察官邪”,对“古代官僚行政管理”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法律与教化在传统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4)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如何看待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
【答案】(1)CD
(2)特点:目的是为了整顿吏治,维护统治;监察方式是大事廷辨,小事奏弹;以轻制重。
作用: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统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吏治清明。
(3)教化作用:主要是传递文明礼仪;教化人们的行为;凝聚社会力量。
法律作用:主要是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4)论题: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既适应了封建社会国家统治的需要,促进社会发展;但后期也阻碍了
社会了的进步,不利于社会转型。
阐述:传统中国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有关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和基本经验,形成独特的治理模式,这
套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适应了封建社会国家统治的需要,但后期也阻碍了社会了的进步,不利于社会
转型。起源于战国,推行秦汉至明清的古代官僚行政管理制度、监察制度、官员管理制度、法律与教化制
度等都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治,维护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促进了封建社会发展,使古代中国成为领先世界的封建文明。但后期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也成为阻碍
社会了的进步,阻碍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使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核心,
最终目的都是维护至高无上的皇权,最终皇权达到顶峰,封建治理模式走向僵化腐朽,阻碍了新经济因素
的发展,阻碍进步思想的突破和中外技术的交流,最终阻碍封建社会的转型,使中国落后于西方,逐渐沦
为西方世界的附庸,开启近代百年屈辱史。
【解析】(1)本题是多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背景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起源于战国,推行秦汉至明清的古代官僚行政管理”可知“古代官僚行政管
理”产生时间是战国时期,所以其产生的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解体,君主权力逐渐加强,CD项
正确;井田制全面推广和宗法血缘关系不断巩固是贵族政治确立的背景,排除AB项。故选CD项。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及古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御史台,学纠察官邪,
肃式纲纪”可知目的是为了整顿吏治,维护统治;根据材料“大事则廷辨(朝堂案议),小事则奏弹(上奏、
弹劾)”可知监察方式是大事廷辨,小事奏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轻制重。
作用:根据材料“与权力运作过程相关联的官僚自身管理机制和施政手段,又包括更政、整肃、公文流通和
胥吏幕僚四个方面”和所学知识可知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统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根据材料“御史台,
学纠察官邪,肃式纲纪”可知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吏治清明。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教化作用:根据材料“夫道理之先在乎行教化……制礼
以端其俗”可知主要是传递文明礼仪;教化人们的行为;根据材料“立乐以和其心”可知凝聚社会力量。
法律作用:根据材料“欲使愚者知惧而善者获宁”可知主要是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根据材料“禁暴止邪,养
育辟生者,,可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4)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分析设问一“如何看待传统中国的国家
治理模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有利有弊,故可拟定论题为传统中国的国家
治理模式既适应了封建社会国家统治的需要,促进社会发展;但后期也阻碍了社会了的进步,不利于社会
转型。然后结合材料“古代官僚行政管理”、监察制度、法律和教化制度等相关内容以及所学的基础知识论证
其适应了封建社会国家统治的需要,促进了社会发展;以及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其阻碍了社会了的进步,不
利于社会转型。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
2.(2024•上海松江•二模)乡土中国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从基层上去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材料一:家谱中的“五服图”
注:"五服”制度是中国礼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它规
定,血缘关系亲疏不同的亲属间,服丧的服制不同,据此把亲属分
为五等。后来,五服也指代五辈人,从高祖开始,高祖、曾祖、祖
父、父、自己,五服之内为亲戚,出了五服则没有了亲缘关系。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基层社会的哪些特点?(4分)
材料二:“徐州古丰县,有村日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氮。机杼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
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入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唐・白居易《朱陈村》
(2)诗中的描述反映了()(双选,填涂字母)(4分)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B.工商皆本的观念
C.商品经济的活动频繁D.安土重迁的思想
材料三:明朝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还依据圣训亲自制定了《南赣乡约》:“自今凡尔同
约之民,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死丧相助,患难相恤,……讲信修睦,务
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这一措施成效显著,为很多地方的乡约组织沿用。
----摘编自黄熹《乡约的命运及其启示》
材料四:1930年前后,部分知识分子主张用改良主义方法解决中国农村问题,发起乡村建设运动,其
中梁漱溟的影响较大。他主张将“中国固有精神和西洋文化的长处二者为具体事实的沟通调和……把社会
的政治法律问题放在道德教育的范围之内,同时吸收西方团体组织的方式,形成社会新组织。到了1937年,
梁漱溟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最终失败了。
——摘编自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3)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三与材料四为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5分)
材料五:第一条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维
护村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二条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
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村民委员会向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根据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修订)
(4)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如何看待中国的乡土社会?(15分)
【答案】(1)突出乡土性;强调宗族伦理;重视血缘关系。
(2)AD
(3)《南赣乡约》以儒家伦理观念为核心(或注重道德教化和人文关怀),体现官方意志与民间理念的结
合;梁漱溟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以西方团体组织的方式,形成新的社会组织,不适应中国国情,失败根本
原因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环境。
(4)中国的乡土社会有着中国的国情和特色,不能照搬别国经验,要从基层社会的特点出发,开展村民自
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
设有中国特色的乡土社会。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中国古代。根据材料“从基层上去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
的”并结合家谱中的“五服图”及所学可知,中国基层社会的特点有突出乡土性;强调宗族伦理;重视血缘关
系。
(2)本题是多选题。时空为中国古代。根据材料“机杼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可知,该诗反映了中国古
代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以及安土重迁的思想,AD项正确;有财不行商体现了抑商思想,排除B项;家家守
村业,头白不出门体现了商品经济活跃,排除C项。故选AD项。
(3)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明朝、1930年前后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南
赣乡约》以儒家伦理观念为核心(或注重道德教化和人文关怀),体现官方意志与民间理念的结合,有利
于推行;梁漱溟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以西方团体组织的方式,形成新的社会组织,不适应中国国情,失败
根本原因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环境。
(4)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及近现代中国。此题是开放性题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
从乡土社会建设要依据国情和地方特色角度,要注重发挥民众的主体作用等角度回答,可叙述如下:中国
的乡土社会有着中国的国情和特色,不能照搬别国经验,要从基层社会的特点出发,开展村民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有中国
特色的乡土社会。
3.(2024•上海黄浦•二模)科举与状元
材料一中国科举制度发展大事记
595年,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①605年,隋炀帝大业元年,始建进士科,以文辞取士,科举制度形成
②624年,唐高祖武德七年,恢复九品中正制
③627年,唐太宗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增加考试科目,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④689年,武则天载初元年,亲策天下贡士,被视作“殿试”之始
⑤73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下诏之后的考试由礼部侍郎主持,提高了科举考试地位
⑥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进行科举改革,开始以经义取士
⑦1315年,元仁宗延祐二年,分成左右榜,左榜供汉人南人,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
⑧1427年,明宣宗宣德二年起,开始实行南北卷以及之后的南北中卷制度
⑨1487年,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八股文定型
⑩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进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至此中国科举制结束
南方: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安徽四川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
——以上材料根据《中国科举史话》(李树)和现行高中统编教材相关内容整理
(1)材料一前面四条所述关于九品中正制的废除一恢复一再废除,从中可知()(单选2分)
A.世家大族逐渐没落B.科举制度存在严重弊端
C.门阀观念日益强化D.九品中正制仍可以延续
(2)材料一第⑥条所述的科举改革,应与下列哪一变法或改革有关?()(单选2分)
A.商鞅变法B.孝文帝改革C.王安石变法D.张居正改革
(3)材料一第⑦条所述的左右榜,应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单选2分)
A.南北面官制B.猛安谋克制C.行省制度D.四等人制
(4)结合材料二表格和所学,五代、辽、金、元这几个时期状元比较少的原因是什么?(4分)
(5)材料二表格中状元籍贯的分布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结合所学,分析形成这一发展趋势的
主要因素有哪些?(5分)
(6)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科举制度能够延续约1300年的原因是什么?(5分)
【答案】(1)A(2)C(3)D
(4)原因:五代十国时期是因为长期的战乱,辽、金、元时期是由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的政治决定的,有的
政权统治时间比较短,有的朝代举办科举次数不多。
(5)趋势:状元由主要分布在北方发展到主要分布在南方。
主要因素(其它言之有理也可给分):经济:隋唐时期,我国经济重心主要在北方。两宋时期,我国经济
重心已经南移。明清时期,我国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已经巩固,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推动了教
育事业的发展。状元出现较多的省份,都是我国当时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客观: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南方多数地区都重视教育,重视兴办学校等等。
(6)原因:科举制度尽管存在不少问题,但统治阶级通过科举制度,直接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加强
了中央集权。科举制度相对公平公正,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促进了社会公平意识的增长,鼓舞了士人
奋发向上的学习动力。另外,科举考试也历经了以文辞取士-经义取士-八股取士的改革与变化,考试制度日
趋成熟与完善,因而展现出很强的生命力延续了约1300年。
【解析】(1)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九品中正制的废除一恢复一再废除的
过程,可以得出其制度受益的阶层世家大族势力变化的过程,其最后被废除,可知世家大族逐渐没落,A
项正确;材料说的是九品中正制的问题,不是科举制,排除B项;C的表述与史实相反,隋唐后门阀观念
日益淡化,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已经废除,排除D项。故选A项。
(2)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
是:北宋时期(中国)。据材料“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进行科举改革,开始以经义取士”的时间北宋
时期可知,是北宋的王安石变法,C项正确;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排除A项;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时期,
排除B项;张居正改革是明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3)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
是:元朝(中国)。据材料“1315年,元仁宗延祐二年,分成左右榜,左榜供汉人南人,右榜供蒙古人色目
人”可知是元朝时期的民族歧视政策,元朝推行的是四等人制度,D项正确;南北面官制是辽的制度,排除
A项;猛安谋克制是金的制度,排除B项;行省制度是元朝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4)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五代十国时期是分裂割据
时期,政治局面动荡可得出原因是五代十国时期是因为长期的战乱,辽、金、元时期是由少数民族政权统
治的政治决定的,有的政权统治时间比较短,有的朝代举办科举次数不多。
(5)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五代十国时期(中国)。据材料表格的数字唐北方状元40人,南
方18人,到清北方10人,南方69人可得出趋势是状元由主要分布在北方发展到主要分布在南方。第二问
主要结合所学知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归纳隋唐到明清经济中心的变化得出隋唐时期,我国经济重
心主要在北方。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明清时期,我国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已经巩固,经济
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元出现较多的省份,都是我国当时经济最发达的地
区,重视教育,重视兴办学校等等。
(6)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史(中国)。从政治角度分析,科举制度是有利于统治需求的,
尽管存在不少问题,但统治阶级通过科举制度,直接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从其作
用分析得出科举制度相对公平公正,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促进了社会公平意识的增长,鼓舞了士人奋
发向上的学习动力。从其发展变化得出科举考试也历经了以文辞取士-经义取士-八股取士的改革与变化,考
试制度日趋成熟与完善,因而展现出很强的生命力延续了约1300年。
4.(2024•上海•模拟预测)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是东西方国家共同关注的话题。某校课题组以此展开探究。
①邻保制度A美国
②《济贫法》B唐朝
③保甲制C英国
④《社会保障法》D清朝
课题组就下述亚里士多德对基层治理的描写,开始进一步探究。
凡父母双方均为公民者有公民权,公民在十八岁时在他们村社的名簿中国登记。当他们登记之时,村
社成员对他们宣誓投票,作出决定……
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为应对灾害,国库中常备储粮。聚焦“库粮”,课题组注意到如下两则
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太仓之粟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膜俱丰实。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杜甫《忆昔》
课题组在深入聚焦社会赈济后,发现了两段带有冲突、耐人寻味的文献记载:
(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民饥,上(隋文隋开皇十四年天旱,人苦饥乏。是时,仓库
帝)遣左右视民食,得豆屑杂糠以献。上流涕以盈益,竟不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帝不怜百
示群臣,深自咎责,为之不御酒肉,殆将一期。姓而惜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司马光《资治通鉴》——吴兢《贞观政要》
除了关注古代东西方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外,课题组又注意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欧洲国家建成
了“福利国家”,并找到下列一组数据:
西欧国家的社会福利费用从60年代以后也持续增长,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从60年代的20%上
升到70年代的30%左右,以后又逐年上升。英国1991年政府社会保障开支为720亿英镑,1992年增至760
亿英镑,1994年达800亿英镑,为整个财政预算的40%左右。1994年英国财政赤字为500亿英镑,显然,
其社会保障政策是以严重的财政赤字为代价的。——史柏年《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困境与出路》
(1)围绕东西方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课题组梳理了以下内容:问题:将上列左侧文本框中的制度或法
案与右侧文本框中的朝代或国家一一对应。(填写字母)
①;②;®;④。
(2)结合材料及所学,课题组就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基层治理模式相似点,可能达成的共识是()
A.议会表决B.自我管理C.放任自流D.君主独断
(3)帮助课题组提炼两则材料所反映的相同社会特征。
(4)就开皇十四年旱灾中隋文帝所为,《资治通鉴》与《贞观政要》记载有何明显不同?学者普遍认为《贞
观政要》所述不实。说说这些学者普遍认为不实的理由。
(5)综合上述材料,联系所学,谈谈你对古往今来东西方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发展历程的认识。
【答案】(1)BCDA
(2)B
(3)社会现象:仓库充盈,社会安定,国家强盛。
(4)不同:《资治通鉴》认为旱灾发生后,隋文帝关心百姓疾苦;《贞观政要》认为旱灾发生后,隋文帝
不怜惜百姓而珍惜仓库。理由:《贞观政要》意在假借隋文帝赈灾不作为,说明唐朝取代隋朝的合法性以
规劝统治者重视民生,推行“仁政”。
(5)认识:不同区域的国家在进行基层治理时,可能采用相似的管理方式,体现古代区域文明在发展中的
统一性;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对于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性;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应体现民本思想,
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缓和社会矛盾为宗旨;过度的社会保障会加重国家财政负担,政府需减少公共
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之间的矛盾;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制度应随着社会变迁而变化,任何制度都
不可能尽善尽美,不同国家应从社会实际状况出发,取长补短,臻于完善等角度建立。
【解析】(1)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邻保法,故选B项;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实行济贫法
故选C项;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保甲法,故选D项;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实行社会保障
法,故选A项。
(2)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
是:古代(中国和希腊)。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人在满十八周岁时候,即为公民;古代中国男丁达到十
八岁时候就是成年人,因此有可能达成的共识是自我管理,B项正确。古代中国未出现议会,排除A项;
两种模式都不是放任自流,排除C项;据材料“公民在十八岁时在他们村社的名簿中国登记”可知,希腊雅
典推行公民民主政治,排除D项。故选B项。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和唐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
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縻俱丰实。”可知,仓
库充盈,社会安定,国家强盛。
(4)本题是比较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和希腊)。第一小问不同,据材料“上(隋文
帝)遣左右视民食,得豆屑杂糠以献。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为之不御酒肉,殆将一期。”可知,《资
治通鉴》认为旱灾发生后,隋文帝关心百姓疾苦;据材料“仓库盈益,竟不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帝不
怜百姓而惜仓库”可知,《贞观政要》认为旱灾发生后,隋文帝不怜惜百姓而珍惜仓。第二小问理由,据所
学可知,《贞观政要》意在假借隋文帝赈灾不作为,说明唐朝取代隋朝的合法性以规劝统治者重视民生,
推行“仁政”。
(5)本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往今来(东西方)。据所学知识,结合古今中外不同时期社
会基层治理的方式中的相似性提取观点认识,例如:不同区域的国家在进行基层治理时,可能采用相似的
管理方式,体现古代区域文明在发展中的统一性;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对于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具有重要
性;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应体现民本思想,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缓和社会矛盾为宗旨;过度的社会
保障会加重国家财政负担,政府需减少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
间寻求新的平衡,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之间的矛盾;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制度应随着社会变迁而变化,任何制度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不同国家应从社会实际状况出发,取长补短,
臻于完善等角度建立等。然后联系多方面史实展开论证,注意观点清晰、材料典型、逻辑自洽、语言组织
通顺。
5.(2023上海闵行一模)民族融合与对外交往。我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相互交往中逐渐融合,
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1)将下歹U“中原王朝”与同时代的“边疆民族”相对应(填写字母)。
中原王朝《“>边疆民族
汉朝契丹(A)
唐朝匈奴(B)
北宋吐蕃(C)
明清|蒙古(D)
(2)民族融合往往通过战争、和亲、改革与管理、经济交往等方式实现。按照这种分类,将下列事件填入
表中相应空格(填写字母)。
民族融合的方式事件
战争
和亲
改革与管理
经济交往
(A)征伐匈奴(B)设河西四郡(C)孝文帝改革(D)文成公主进藏
(E)建立榷场(F)设宣政院(G)行金瓶掣签制
(3)简述秦汉至明清时期对外交往的发展脉络及特点。
【答案】(1)汉:B;唐:C;宋:A;清:D;
(2)战争:A;和亲:D;改革与管理:BCFG;经济交往:E
(3)发展脉络: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形成了沟通中西交通的丝绸之路;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
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宋朝,重视海外贸易,设置市舶司专门管理;泉州、广州、明州是
主要的对外港口;元朝,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明清,朝贡贸易、“闭关锁国”政策,对外交往由开
放走向保守。特点:和平交往为主;海陆并行,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并举;由
开放逐渐走向封闭。
【解析】(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汉朝周边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匈
奴,因此汉:B;唐朝时期中国西南地区为吐蕃,因此唐:C;宋朝与契丹所建立的辽长期共存,因此宋:
A;明朝经常受到蒙古的袭扰,因此清:D。
(2)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征伐匈奴属于民族融合中战争方式,因
此战争:A;文成公主进藏属于民族融合中和亲方式,因此和亲:D;设河西四郡、设宣政院、行金瓶掣签
制属于民族融合中管理方式,孝文帝改革属于民族融合中改革方式,因此改革与管理:BCFG;建立榷场属
于民族融合中经济交往方式,因此经济交往:Eo
(3)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中国。发展脉络:根据所学可知,秦汉时期的对外交往主要和
丝绸之路有关,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形成了该交流通道;唐朝是古代对外交往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这和当时的对外开放政策有关,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涌现出像玄奘、鉴真这样的对外
交往使者;宋朝,对外交往继续发展,体现在重视海外贸易,设置市舶司专门管理贸易;泉州、广州、明
州是主要的对外港口;元朝时期,中国疆域异常辽阔,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明清时期是中国对
外交往的一个转折时期,对外交往由开放走向保守,朝贡贸易、“闭关锁国”政策是其主要体现。特点:根据
所学可知,无论是玄奘西行还是郑和下西洋,中国的对外交往都是以和平交往为主;从汉朝开始,中国就
开辟了海陆两条对外交往通道,海陆并行,从宋朝开始,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对外交往的主要内容
是经济和文化交流,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并举;从汉唐到明清,中国的对外交往由开放逐渐走向封闭。
6.(2023•上海长宁•一模)选必1封面图片考。
选必1封面上图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宋代科举图》,但也有人提出了质疑。
(1)若此图确为《宋代科举图》,从皇帝端坐于上、考生书写于下的场景可以判断,该科举考试的环节为
()(单选2分)
A.乡试B.会试C.殿试D.武举
(2)有人对该图是宋代科举场景的说法提出质疑。请判断下列理由分别针对的是图像中的哪些细节提出的
质疑?(配伍4分)
图像细节质疑理由
(1)考生站着考试,随意离座,相互交谈,
A.宋代科举,考生按榜就坐,不得移易,不准交谈。
更有相互作揖者。
B.考生进场前严格搜身,门禁森严。凭号入场,失号不得入。
C.宋代科举考毕,弥封、誉录。交卷时考场官员已做好收卷
(2)大门敞开,门口土人交谈甚欢。
(3)场内考生着中下级官服。准备,严防考卷顺序错乱。
D.考生应穿白色麻衣入考,衣着亮丽则有挟带之嫌。
(4)考生完成试卷直接提交,很随意。
(3)有人说,以上质疑理由要证伪“该图作者想要反映宋代科举场景”,证据尚不充分。你是否同意?为什
么?(4分)
有学者发现该画原稿右上角有“召试县令”四字。通过考证,该图为法国国家图书馆藏《帝鉴图说》中的
一页。该书是张居正通过若干帝王故事教育万历帝为君之道的启蒙教材,图文并茂,每图附张居正解说。
以下为“召试县令”的解说:
(唐)玄宗以县令系亲民之官,县令不好,则一方之人皆受其害,故常加意此官。是时有吏部新选的
县令二百余人,玄宗都召至殿前,亲自出题考试,……那县令所对的策惟有韦济词理都好,取居第一、拔
为京畿醴泉县令又四十五人,考居下等,放回原籍学问,以其不堪作令,恐为民害也。又敕令在京五
品以上官,及外面的刺史,各举他所知的好县令一人所以那时县令多是称职,而百姓皆受其惠,以成
开元之治。今之知县,即是古之县令,欲天下治安,不可不慎重此官也。
(4)(唐)玄宗这一称谓属于()(单选2分)
A.尊号B.谥号C.庙号D.年号
(5)根据以上解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双选4分)
A.通过解说可确认该图反映的非宋代科举而是唐代科举
B.通过文字解说可说明唐代的官员选拔仍存在推举方式
C.该故事以记述帝王负面言行起至1]“恶可为戒”的目的
D.张居正据此告诫万历帝地方治理与官员考核的重要性
(6)综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选必1选用《召试县令》图作为封面的合理性。(4分)
【答案】(1)C(2)ABDC;
(3)同意。该图像属于人工绘制,绘制是否能够反映历史真实,与绘制者主观意图、知识积累均有直接关
系。在该图绘制者具体情况(身份、时代)尚不明确的情况下,难以断定绘画者想要绘制的内容。(或日:
存在绘制者限于自身知识储备不足,在绘制宋代科举图案的时候犯了若干史实错误的可能性)若绘画旁存
在文字提示或另外寻找到有决定性信息的互证材料,才能确认作者想要反映的内容。(若回答同意,言之
成理亦可)
(4)C(5)BD
(6)“召试县令”故事指向君主制度这一中国古代最为核心的国家制度;同时兼顾人事管理等社会治理的内
容,与本书相关内容较为吻合。
【解析】(1)本题是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宋代;根据材料“皇
帝端坐于上,考生书写于下的场景”得出是殿试,C项正确。乡试是在地方是考的一种形式,排除A项;会
试是在京师考试,排除B项;武举是测试武力,排除D项。故选C项。
(2)本题是判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宋代。宋代科举考生按榜就坐,不能交头接耳,是对
(1)的质疑,考生进场前严格搜身,门禁森严,是对(2)的质疑,考生应穿白色麻衣入考,是对(4)的
质疑,弥封、誉录,做好收卷准备,是对(3)的质疑。因此对应为ABDC
(3)本题是评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宋代。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可知,我同意,因为图像
属于人工绘制,绘制是否反映真实历史,要与绘制者主观意图、知识积累有直接关系,在具体情况不清楚
的情况下难以断定绘画者想要绘制的内容。
(4)本题是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唐代。庙号是特指某位皇帝死
后被追尊的称号,唐玄宗是庙号,C项正确;尊号是一种尊称,排除A项;谥号是对已故皇帝的一种称谓,
玄宗属于谥号,排除C项;年号是用于纪年,排除D项。故选B项。
(5)本题是多项选择题。时空是中国古代。通过解说可说明唐代的官员选拔存在推举方式,B项正确;张
居正据此告诫皇帝地方治理与官员考核的重要性,D项正确;该图解说的证据并不充分,无法得出是宋代
还是唐代,排除A项;古代是君主专制,记述故事不能起到告诫帝王的目的,排除C项。故选BD。
(6)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明朝。首先故事指向君主制,同时兼顾人
事管理等社会治理,与本书内容吻合。
7.(2023•上海嘉定•一模)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国家治理表现出四个重要特点,即“国家统一、要在中央、
郡县体制、因俗而治”,请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国家统一下列是四个统一朝代的形势图,请按时间先后排序。
(2)“因俗而治”体现了政治治理的灵活性,是指“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适度保持自治、分
治,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状况采取不同治理方式。下列各项中,体现“因俗而治”特征的是(三选,多选少选
均为零分)
A.南北面官制度B.“猛安谋克”C.改土归流D.土司制度
(3)郡县体制是对中央集权地方治理体系的概括,自秦以后,历代将全国划分为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域,由
中央委派官员进行管理。请以西周和秦朝地方管理制度为例说明其本质区别。
【答案】(1)CABD(2)ABD
(3)西周实行分封制,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分封到地方建立诸侯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诸侯在
封地内享有统治权。秦朝实行郡县制,郡下设县,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前者以血缘关系为
基础,后者按地域划分;前者王位世袭,后者由中央任免;前者在地方有较大的独立性,后者为中央政府
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本质区别秦朝是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A是西汉,B是唐朝,C是秦朝,D是元朝,因此时间顺序应是CABD。
(2)结合所学可知,南北面官制度是辽国的政治制度,体现了“因俗而治”,“猛安谋克”是金国的政治制度,
体现了“因俗而治”,土司制度是明朝时期对于边疆地区治理的一种制度,改土归流是用朝廷派遣的流官代替
当地的土司制度,排除C项。故选ABD。
(3)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分封到地方建立诸侯国,实行嫡长子
继承制,诸侯在封地内享有统治权。秦朝实行郡县制,郡下设县,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前
者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后者按地域划分;前者王位世袭,后者由中央任免;前者在地方有较大的独立性,
后者为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本质区别秦朝是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8.(2023•上海虹口•一模)王朝核心区。
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受到历代王朝特别重视、据之即足以控制全国的特殊地区。
材料一根据其研究,历代王朝的核心区可以总结为以下地图以及空间范围(阴影部分)
南北直隶与畿〈国都附近)铺
关陇(关中和陇山)、河东与河洛
D
关中到河南、河内'河东
EF
(1)这六幅地图分别表示了六个时期的王朝核心区域,根据地图信息判断其代表的时期并填入下表。
地图时间范围
秦汉时期
例:D十六国北朝至隋唐前期
六朝政权
中晚唐五代北宋
辽金元
明清
(2)仔细阅读材料一的地图,概括中国历代王朝核心区的转移的特点。
从中央政府统辖全国的角度看,受到历代王朝特别重视、据之即足以统一天下控制全国的地区需要具
备一定的条件。以宋代为例,材料二展现了王朝核心区所具备的条件。
材料二神宗日:“艺祖(宋太祖)养兵止二十二万,京师十余万,诸道十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河北省邯郸市六校2025届高三下第一次测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 2025届四川宜宾市高三最后一模化学试题含解析
- 甘肃省广河县三甲集中学2025届高考压轴卷化学试卷含解析
- 2025年摩托车主副轴组件项目建议书
- 浙江省十校联盟2025届高考化学必刷试卷含解析
- 床旁血液净化技术的护理
- 小学生安全教育校本教材
- 青海省海南州2025届高三压轴卷化学试卷含解析
-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马塘中学2025届高考仿真卷化学试题含解析
- 湖北省巴东三中2025年高三二诊模拟考试化学试卷含解析
- 2025年江苏省高职单招《职测》高频必练考试题库400题(含答案)
-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单元作业设计“作家笔下的动物”
- 桥梁检测报告模板
-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件-OSI参考模型
- 物业礼仪着装培训
- 2025年浪潮数字企业技术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课时精讲14-物质的聚集状态与晶体的常识(学生版)
- 草地植物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 偏瘫患者更换衣物护理
- 探索肠道菌群对免疫系统影响机制
- 2025年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面向社会公开招聘2人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