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类(解析版)-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模版_第1页
原因类(解析版)-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模版_第2页
原因类(解析版)-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模版_第3页
原因类(解析版)-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模版_第4页
原因类(解析版)-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模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因(背景)类材料题解题模板

题型分析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来源、回答方式以及核心知识点。

1.知识来源方面,主要有“根据材料”“依照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三种规定;

2.回答方式方面,需要具体回答与详细分析的关键词有“说明”、“分析”等等,而一般可以简单分析的关键词

是“指出”、“概述”、“简析”等;

3.知识点方面,往往选取比较重要的考点,或者是上课的重难点。

解题方法

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

思想文化等方面,内、外因方面,或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方面去思考。

1.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

(1)涉及政治史问题时,可以从政治制度、政府政策、政治事件、民族关系等角度分析。

(2)涉及经济史问题时,可以从经济政策、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等角度去分析,或者从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的角度去分析。

(3)涉及文化史问题时,可以从历史传统、文化政策、政治背景、理论体系等角度去思考与分析。

政治政治制度、政府政策、政治事件、民族关系、国际环境

缩经济政策、资金'技术、劳动力、市物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文化历史传氟文化政策、社会环境'理论体系

2.内因与外因

⑴对于“内因”与“外因”的分析,一定要弄清楚问题考查的历史对象的内涵与外延。

(2)如果题目问的是历史人物,那么内因就是历史人物的性格、意志品质与个人经历等,而外因就是历史人

物所处的社会环境;

(3)如果题目问的是历史事件,那么内因往往是该历史事件的主观条件与直接原因,以及该历史事件策划者、

组织者的历史活动;而外因往往是导致该历史事件发生的间接相关事件,以及客观的外在条件。

(4)如果题目问的是国家或重要社会组织的因素,那么内因就是这个国家与组织内部的人物活动、历史事件

等,对于国家而言,其外因是国际局势、对外关系;对于社会组织而言,其外因是不同社会组织间的联系,

以及政府政策、社会环境等等。

(5)有时题目会要求从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两个角度去分析,其实这与内因、外因的分析方法大致相同。

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鬣社会当睽

性格品质主观条件国情人物活动

内因

个人经历直接原因领导人决策历史事件

客观条件国际局势政府政策

外因社会环境

间接原因对外关系社会环境

3.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

(1)对于深度层次分析,往往要了解一些常用的社会理论,譬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

筑理论”“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诸如此类。

(2)在分析原因的层次性时,考生需具备较强的时空观念。一般而言,长时段的历史因素往往是主要原因或

根本原因,短时段的历史事件往往是直接原因,因此在分析历史事件时直接原因等价于“导火线”。

(3)应当知晓以下规律:“根本原因与主要原因往往是内因;而直接原因往往是外因“。因此,如果无法找出或

分辨直接原因、主要原因与根本原因时,可以参考内因与外因的分析角度去思考问题。

(4)政治史方面:历史传统、政治制度、国家利益往往是根本原因,而政治事件、政策变动往往是直接原因;

(5)经济史方面:生产力、生产技术、生产资料往往是根本原因或主要原因,而生产关系往往是直接原因;

(6)文化史方面:理论体系、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而文化政策、个人际遇

则是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

政治史历史传统、政治制度、国家利益政治事件、政策变动

经济史生产力、生产技术、生产资料生产关系

文化史理论体系、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文化政策'个人际遇

高考真题

1.(2021全国n卷⑷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美国制定了严格管制对华贸易的政策。尽管英国也要“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但

由于香港是东亚的转口贸易中心,英国不愿对除军火外的其他物资实行严格控制。1950年12月,美国对中

国大陆、香港、澳门实行全面禁运。在美国一再施压下,英国同意对战略物资实行有选择的禁运。朝鲜战

争结束后,包括英国在内的盟国要求放松对华贸易管制,但美国这一政策在艾森豪威尔政府任内一直保持

下来。

——摘编自陶文钊等《中美关系史》

材料二

1955年,对外贸易部部长讲道,五年多来,我们在中央和毛主席正确领导下,贯彻了和继续贯彻着下列基

本政策:进口与出口政策必须贯彻发展生产促进国家工业化的原则;稳步发展同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

贸易,同时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采取争取利用与斗争、分化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

易;加强国营对外贸易企业,实行对私营进出口商的社会主义改造。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前期美英对华贸易政策存在异、同的原因。

(10分)

【答案】(1)同的原因:冷战的局势,意识形态一致,朝鲜战争的影响。

异的原因:美国实力强大,企图称霸世界;英国实力削弱,香港是东亚贸易中心,全面禁运损害英国利益;

中国的态度与策略。

【解析】(1)第一小问同的原因,由材料一可以看出,美英在20世纪50年代前期都严格管制对华贸易和

实行不同程度的禁运政策,由材料一中的“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再结合所学20世纪五十年代前期的国际局

势可知,冷战的局势,美英意识形态一致,是其主要原因;由材料一中的“朝鲜战争结束后,包括英国在内

的盟国要求放松对华贸易管制”可以推论出上述相同的美英对华贸易政策还受到了朝鲜战争的影响。第二小

问异的原因,由材料一可知,20世纪50年代前期,美国对华全面禁运并严格管制对华贸易,但是英国则是

有选择的禁运和对军火以外的物资不严格管制,其差异的原因,主要从与之相关的三方美国、英国和中国

各自的国家利益和政策思考作答。具体来说,美国方面,二战后美国实力强大,企图称霸世界使其对华严

格管制,以遏制新中国的发展;英国方面,二战使得英国实力削弱,同时由材料一中的“由于香港是东亚的

转口贸易中心,英国不愿对除军火外的其他物资实行严格控制”可得,香港是东亚贸易中心,全面禁运损害

英国利益;中国方面,由材料二中的“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采取争取利用与斗争、分化相结合的策略,积极

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可得,中国的态度与策略也是导致美英对华贸易政策差异的原因。

2.(2021全国II卷・46节选)[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80年9月,两伊战争爆发。联合国安理会呼吁停战,和平解决争端。1982年7月,安理会敦促交战双方

停火撤军,并派遣观察团进行监督。1983年5月,联合国派特派团访问两伊境内遭受军事攻击的平民区;

1984年3月,又派出调查团前往调查是否使用化学武器,再次呼吁停火;6月,安理会谴责了对来往科威

特和沙特各港口商船的攻击。在战争期间,美苏等国向两伊提供了大量武器,插手地区事务。1987年7月

20S,安理会通过598号决议,要求两伊立即停火、撤军、交换战俘及和平解决冲突,并决定首次引用联

合国宪章第39、40条的规定,即如有一方拒绝执行,安理会将“开会审议确保决议获得遵守的进一步措施”。

次日,伊拉克宣布予以接受。在各方压力下,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接受598号决议。8月20日,

双方正式停火,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结束。

——摘编自彭树智主编《中东国家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598号决议的背景。(9分)

【答案】(1)背景:此前多次调解无效;交战双方损耗巨大,伤亡惨重;战争影响到非交战国,造成地区

局势动荡;美苏介入使战争形势更为复杂。

【解析】(1)由材料中的“1982年7月,安理会敦促交战双方停火撤军……再次呼吁停火;”可得,此前多

次调解无效;由材料中的“遭受军事攻击的平民区”、“使用化学武器”再结合所学两伊战争的相关史实可得,

交战双方损耗巨大,伤亡惨重;由材料中的“对来往科威特和沙特各港口商船的攻击”可得,战争影响到非交

战国,造成地区局势动荡;有材料中的“在战争期间,美苏等国向两伊提供了大量武器,插手地区事务”可得,

美苏介入使战争形势更为复杂。

3.(2021全国I卷-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这是希罗多德

(约前484〜约前420)所撰《历史》一书的开篇之语。在此之前,对于希腊人而言,神话就是他们的历史。

《历史》前半部分以追问希腊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原因为起点,记载了希腊、西亚、北非等地的地理环境、

民族分布、历史往事等内容,后半部分叙述希腊城邦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全过程,故该书又被称为《希波战

争史》。它继承了《荷马史诗》的叙事方式,又本着“研究”的精神,常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作者赞扬

雅典人,却并不肆意诋毁“异邦人”,承认东方民族具有比希腊更古老的文明。书中的不少记述是作者亲自调

查得来的史实,如在埃及通过询问当时作为知识分子的僧侣,掌握了大量历史和文化知识。书中许多记载

为后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所证实。

—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等

材料二

《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约前145〜?)所著,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也叙述了

汉朝周边各民族如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全书以编年叙事的帝王“本纪”为纲,以人物“列传”

为主体,被称为“纪传体”,成为后来历代官修史书的正宗。司马迁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历

史学积淀基础上,坚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著史原则,常常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甚至疑惑。《史

记》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

传说,力求“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历史》与《史记》产生的历史背景。(12分)

【答案】

(2)《历史》:古希腊城邦的发展与人文精神;希腊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广泛接触;丰富的历史与神话传说;

海外贸易与工商业比较发达。

《史记》史记: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稳定与繁荣,儒家思想的影响;史学传统;丰富的历史文化积累。

【解析】(2)第一小问历史,根据希罗多德的生卒年代(约前484〜约前420)来判定《历史》大概的写作

时间为公元前五世纪中后期,然后据此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的古代希腊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角度相

关知识思考即可。具体来说,政治上,公元前五世纪中后期,古希腊城邦的发展、民主政治发达;思想上,

此时古希腊人文精神得以起源;文化上,由材料一中的“记载了希腊、西亚、北非等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分

布、历史往事等内容”、“希腊与波斯之间战争''等信息可推论出,希腊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广泛接触,由“神话

就是他们的历史”、“《荷马史诗》”还可得出,丰富的历史与神话传说也是其时代背景之一;经济上,根据

所学可知,古代希腊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其海外贸易与工商业比较发达。第二小问史记,根据所学可知司

马迁生活于汉武帝时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汉武帝时期的历史相关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角度

思考作答即可。具体来说,政治经济方面,由所学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可得,西汉多民族统一国家

的稳定与繁荣是《史记》创作的政治经济基础;思想上,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思想的

影响相对较大,这是司马迁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记史的思想背景;文化上,由材料二中的“前代深厚的历

史学积淀基础”、“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可得,良好的史学传统和丰富的历史文化积累也是《史

记》能够完成的重要背景。

4.(2021全国I卷・46节选)[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越南战争中,美国为帮助南越傀儡政权消灭南方人民武装力量,自1961年起使用了落叶剂、除草剂等化学

剂约7.8万吨,喷洒面积达2.68万平方千米。在使用化学剂之初,美国科学界就道义和生态原因提出异

议。1967年2月,5000多名科学家向美国政府请愿,敦促约翰逊总统下令停止在越南使用化学剂。自1968

年下半年起,联合国大会相继通过多项决议,开始关注生态问题,要求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并要求

秘书长准备一个关于化学、生物以及细菌武器的报告。面对美国的战争暴行,越南人民武装力量依然活跃

在南越丛林中,给美国和南越政府以巨大打击。1971年,尼克松政府决定终止在越南战场使用化学剂。化

学剂的使用,也使很多美国军人在战后饱受癌症等疾病折磨。

摘编自吕桂霞《牧场工行动:美国在越战中的落叶剂使用研究(1961〜1971)》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政府最终放弃在越南使用化学剂的原因。(9分)

【答案】(1)美国科学界的反对,联合国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国内反战运动高涨,没有达到预期作战企图。

【解析】(1)可以由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美国自身和国际社会两个角度思考作答。美国自身方面,由材料

中的“在使用化学剂之初,美国科学界就道义和生态原因提出异议”、“5000多名科学家向美国政府请愿”可

得,美国科学界的反对;由所学越南战争的相关知识可得,美国国内反战运动高涨;由材料中的“越南人民

武装力量依然活跃在南越丛林中,给美国和南越政府以巨大打击“可得,美国没有达到预期作战企图。从国

际社会看,由材料中的“自1968年下半年起,联合国大会...以及细菌武器的报告”可得,联合国对环境问题

的关注,也是美国政府最终放弃在越南使用化学剂的原因。

5.(2021天津卷•16节选)(20分)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在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中,高度重视史料的征集和整理。经中共中央批准,1980

年5月成立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在中央党史编审委员会领导下,负责编制党史资料目录、组织撰写

回忆录和交流党史资料等工作。随后,各地成立了地方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领导当地党史资料征集工作。

此后,中央党史研究机构有所变化,党史资料征集和整理工作一直是其重要职能之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成立的历史背景

【答案】(1)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拨乱反正。

【解析】(1)第一小问历史背景,据材料一“在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中,高度重视史料的征集和整理”“1980

年5月成立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结合所学得出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拨乱反正。

6.(2021天津卷•17节选)(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末期起,一些来自人们刚刚知道的地方的“奇物”出现在欧洲I,刺激了学者们的研究欲望和收藏家们

的好奇心。与此同时,在思想解放浪潮冲击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初步形成了自然

科学的分类和科学实验方法。

17世纪,一些思想家和科学家纷纷倡议建立博物馆,认为博物馆将会“达到教化民众的目的,成为发明

家集结与交换心得的场所”。18世纪40年代起,英、法等国相继建立起自然史博物馆。当时的博物馆追求

珍奇物品和标本的齐全,陈列繁杂。

—摘编自《博物馆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博物馆建立的历史背景。(10分)

【答案】(1)新航路开辟,美洲物品的传入;文艺复兴的出现;自然科学分类和科学实验方法的推广;启

蒙运动的发展,启蒙思想家的倡导;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

【解析】(1)据材料一“15世纪末期起,一些来自人们刚刚知道的地方的,奇物,出现在欧洲”结合所学得出新

航路开辟,美洲物品的传入;据材料一“与此同时,在思想解放浪潮冲击下”结合所学得出文艺复兴的出现;

据材料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初步形成了自然科学的分类和科学实验方法”结合所学得

出自然科学分类和科学实验方法的推广;据材料一“17世纪,一些思想家和科学家纷纷倡议建立博物馆”得

出启蒙运动的发展,启蒙思想家的倡导;据材料一“一些来自人们刚刚知道的地方的‘奇物’出现在欧洲,I”结合

所学得出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

7.(2021北京卷・17节选)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计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

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

材料一“一五”计划指出:“采取积极的工业化的政策,即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其目的就是在于求得建

立巩固的国防、满足人民需要和对国民经济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

材料二部分五年规划(计划)发展目标简表.

“六五”计划(1982年通过)

继续贯彻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进一步解决过去遗留下发展的各种问题,取得实现财政经济状况根本

好转的决定性胜利,并且为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莫定更好的基础,创造更好的条件

“九五”计划(1996年通过)

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

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有效供给能力增强科技教育得到加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取得成效,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H-一五”规划(2006年通过)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努力实现以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宏观经济平稳运行:产业结

构优化升级;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城乡区域发展趋向协调;基本公共服务明显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增强: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十三五”规划(2016年通过)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主要目标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发展

协调性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

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1)为什么“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结合材料一和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史实,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参考答案要点①加强国防的需要: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帝国主义和台湾国民党的军事威胁;

抗美援朝战争使新中国认识到加强国防建设的紧迫性。②建立工业体系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

薄弱,迫切需要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满足人民生产和生活需要。③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发展重工业,

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物质基础。④借鉴了苏联的经验和模式: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解析】(1)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吗,加强国防的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

国成立之初面临帝国主义和台湾国民党的军事威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战争使新中国认识到加

强国防建设的紧迫性;从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看,建立工业体系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薄弱,

迫切需要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满足人民生产和生活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根

据所学知识可知,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物质基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借鉴了苏联的经验和

模式: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一

8.(2021湖南卷・18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经济全球化并不是一个新近出现的事物。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就处于不断扩张

之中。从19世纪后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如表4所示)。现有研究表明,1870

到1914年间经济全球化达到一个小高潮。

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

年份贸易指数(以1913年为100)贸易总额(单位:10亿法郎)

18702445.5

18803668.8

18904994.2

190068118.2

191085162.4

1913100192.4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在1870到1914年间达到小高潮的原因。

【答案】(1)原因:新航路开辟以来全球联系的日益密切;资本主义开放性和扩张性的本质;第二次工业

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制度的普遍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

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解析】(1)根据材料一“经济全球化并不是一个新近出现的事物。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就处于不断扩张之中……”,可得出,经济全球化在1870到1914年间达到小高潮的原因是:新航路开辟以

来全球联系的日益密切;根据材料一“……从19世纪后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1870到1914年间经

济全球化达到一个小高潮”,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制度的普遍

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等方面分析经济全球化

在1870到1914年间达到小高潮的原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全球化在1870到1914年间达

到小高潮的原因还有资本主义开放性和扩张性的本质。

9.(2020全国I卷⑷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

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

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

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

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

材料二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

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

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中国认为加

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

平、安全和稳定。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

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

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9分)

【答案】(1)变化:中国与民主德国从交往密切到降温、冷淡,与联邦德国从对立到实现关系正常化。

原因:50年代,在冷战格局下,中国和民主德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联邦德国外交依附美国;中苏关系恶

化,民主德国紧跟苏联;中国与美国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联邦德国调整对中国的政策。

(2)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德国统一,

经济发达,对中国市场有巨大需求,寻求政治大国地位;两国都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

【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60年代“中国与民主

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可见中国与民主德国从交往密切到降温、冷淡;中国与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材料

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

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可见中国与联邦德国从对立到实现关系正常

化。第二小问原因,20世纪50年代两极格局的形成,意识形态影响外交关系,中国和民主德国同属社会主

义阵营,关系密切;资本主义阵营的联邦德国外交依附美国,与中国关系对立。20世纪70年代,材料一“随

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民主德国紧跟苏联,与中国关系冷淡;“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

国的关系”,同时中美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也推动了联邦德国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2)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中国方面,结合所学知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国际

影响力显著提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同时中国市场潜力巨大,因此德国企业“纷纷进军中国市场”。德国方

面,材料二“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可见德国对中国市场有巨大需求;“谋求世

界政治大国地位”,可见寻求政治大国地位;结合所学知识,1991年底德国统一,经济迅速发展;两国的共

同点,材料二德国强调“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可见两国都

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

10.(2020全国I卷47节选)[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苏绰(498〜546),武功(今陕西扶风)人。他“博览群书,尤善算术”,深受西魏执政者宇文泰

信任,委以政事。西魏立国之初,疆域狭小,民族关系复杂,经济文化落后。为强国富民,苏绰建议减官

员、置屯田,并创“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为后世财政、会计领域长期沿用。他又制定“六条诏

书”,包括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等内容,宇文泰“甚重之,常置诸座右。又令

百司习诵之。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通过“六条诏书”等改革,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

由弱变强,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乃至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苏绰“性俭素,不治产业……常以天下为己任,

博求贤俊,共弘治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在“积思劳倦”十余年后,苏绰因病去世,宇文泰“痛惜之,哀

动左右”。

据《周书》

(1)根据材料,简析苏绰被宇文泰倚重的原因。(8分)

【答案】(1)才能超群,尤善理财;政绩卓著;克己奉公;推荐人才。

【解析】(1)苏绰被宇文泰倚重的原因,材料苏绰“博览群书,尤善算术”,可见他才能超群;“苏绰建议减

官员、置屯田,并创'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可见他尤善理财;“通过'六条诏书'等改革,西魏成

功凝聚起民心,由弱变强”,可见他政绩卓著;“性俭素,不治产业”,可见他克己奉公;“凡所荐达,皆至大

官”,可见他推荐人才。

II.(2020全国n卷45节选)[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熙宁二年(1069年),宋廷开始精简军队,压缩编制,到元丰八年(1085年)禁、厢军总数减

为80万左右,比原先减少30多万。熙宁七年,开始实行“将兵法”,把当地各部分禁军以及有战斗力的厢兵、

蕃兵、乡兵等,混合编组为“将”,下设“指挥”。每“将”自2000多人至1万多人不等,通常为5000人左右,

设正、副将为长官,选择有作战经验和才能的人担任。诸将长官统领并训练本将士兵,以达到将知兵、兵

知将的目的。将兵多数戍守本路,在本路辖区内更戍,但也有一部分将兵到指定的别路更戍。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实行将兵法的历史背景。(6分)

【答案】(1)冗兵众多,老弱兵士多;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战斗力下降,积贫积弱。

【解析】(1)由材料“宋廷开始精简军队,压缩编制,到元丰八年禁、厢军总数减为80万左右,比原先减少

30多万”得出冗兵众多,老弱兵士多;由材料“诸将长官统领并训练本将士兵,以达到将知兵,兵知将的目

的”得出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由材料“熙宁二年1069年“结合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得出战斗力低下,积贫积弱。

12.(2020全国H卷46节选)[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反战和平运动兴起于19世纪,在美国、英国、法国相继成立了反战组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反战和平运动进一步发展,20世纪二三十年代掀起高潮。参加反战和平运动的有共产党人在内的政界人士、

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如“国际妇女争取和平与自由联盟”的成员遍布数十个国家和

地区。1927年,反帝大同盟成立,致力于领导反对帝国主义统治的斗争,支持民族自决和人民独立,爱因

斯坦、宋庆龄等被选为名誉主席团成员。1933年,该组织与国际反法西斯同盟联合组成国际反战反法西斯

联盟,1936年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呼吁反对日、意、德法西斯的侵略,支援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人

民的抗战。

—摘编自熊伟民《和平之声一20世纪反战反核运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反战和平运动掀起高潮的原因及作用。(7分)

【答案】(2)原因:一战的惨痛教训,法西斯对外侵略的威胁,反战和平组织的推动。作用:广泛传播和

平反战呼声;动员人们与法西斯势力进行斗争。

【解析】(2)第一小问原因,由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反战和平运动进一步发展,20世纪二三十年

代掀起高潮”得出一战的惨痛教训;由材料“1933年,该组织与国际反法西斯同盟联合组成国际反战反法西

斯联盟,1936年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呼吁反对日、意、德法西斯的侵略”得出法西斯对外侵略的威胁;由材

料“国际妇女争取和平与自由联盟的成员遍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得出反战和平组织的推动。第二小问作用

,由材料“参加反战和平运动的有共产党人在内的政界人士、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

”、“1927年,反帝大同盟成立,致力于领导反对帝国主义统治的斗争”得出广泛传播和平反战呼声;由材

料“1933年,该组织与国际反法西斯同盟联合组成国际反战反法西斯联盟,1936年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呼吁

反对日、意、德法西斯的侵略,支援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人民的抗战”得出动员人们与法西斯势力进

行斗争。

13.(2020全国H卷47节选)[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竺可桢(1890〜1974),中国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1918年,他怀抱“科学救国”理想从美国回

到中国。1920年,他与柳诒徵共同主持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学部,培养了胡焕庸等一批地理学家和气象

学家。1927年,筹建中央气象研究所,后出任所长,抗战前夕,中央气象研究所在各省设置40多个气象站

和100多个雨量站,出版了中国气象资料,为我国的气象学奠定了基础。他认为“学理之研究重于物质之享

受”,于艰难环境中苦心创业。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亲自主持和筹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领导或指导

了我国地理的综合考察、自然区划、历次地理学规划等工作。根据国家需要,他又组织了西北沙漠、西南

南水北调地区以及黑龙江等省、区的考察,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参考数据。

—据《竺可桢全集》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竺可桢取得成就的原因。(7分)

【答案】(2)献身于科学的精神,爱国精神;治学严谨,强调科学实践;国家的支持和建设的需要。

【解析】(2)由材料“他怀抱科学救国理想从美国回到中国”得出献身于科学的精神,爱国精神;由材料“学

理之研究重于物质之享受”、“筹建中央气象研究所,后出任所长,抗战前夕,中央气象研究所在各省设置

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站”、“领导或指导了我国地理的综合考察、自然区划、历史地理学规划等工

作”得出治学严谨,强调科学实践;由材料“根据国家需要,他又组织了西北沙漠、西南南水北调地区以及黑

龙江等省、区的考察,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参考数据”得出国家的支持和建设的需要。

14.(2020全国HI卷-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

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

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

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

——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城邦兴起的历史条件。(6分)

【答案】(2)条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发达的贸易;独立自治的传统。

【解析】(2)历史条件,据材料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地理环境等方面思考,据材料二“为数众多的城邦

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结合所学古希腊环海、多岛、多山的地理环境可知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由材料

二“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结合所学雅典工商业经济发达可知发达的贸易;从材

料二“人民凭看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结合所学雅典民主政治

的确立得出独立自治的传统。

15.(2020全国HI卷-45节选)[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农奴制改革前,俄国出口商品主要包括粮食、亚麻、兽皮、皮货、木材等,粮食占出口额的35%以

上;进口商品主要为工业品,即工厂所需的机器和设备、颜料、皮棉、煤。从1822年起,俄国对进口商品

实行高关税,对外国商品的输入进行限制,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的出口结构中,农产品仍然占最大份额,

粮食占出口额一半以上,主要出口美国,由于工业急需金属,机器和设备,俄国降低了保护关税税率,使

进口机器的支出由1861〜1865年的730万卢布增加到1876〜1880年的4680万卢布。到90年代,与改革

前相比,俄国对外贸易额增加2倍以上。

——摘编自(苏)B.T.琼图洛夫等编《苏联经济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对外贸易发生变化的原因。(9分)

【答案】

(2)原因:改革促进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商品化发展,国际粮食需求扩大;资本主义发展需要设

备、资金和市场,工业化进程加快。

【解析】

(2)据材料“与改革前相比,俄国对外贸易额增加2倍以上”得出改革促进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材料“农

产品仍然占最大份额,粮食占出口额一半以上,主要出口美国“可知农业商品化发展,国际粮食需求扩大;

从材料“由于工业急需金属,机器和设备,俄国降低了保护关税税率,使进口机器的支出由1861〜1865年

的730万卢布增加到1876~1880年的4680万卢布”可知资本主义发展需要设备、资金和市场,工业化进程

加快。

16.(2020全国HI卷46节选)[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三、铁路与公路交通.西有平汉铁路,南有陇海铁路,东有津浦铁路,有荷泽经濮县虽公路有破坏,

因平原关系,无大妨碍,仍可通车。

四.....(辖区)共18个县城,大小市镇200余个,村庄万余个,人口有300万。

五.....在粮食方面能自给有余,村庄相距有二三里,村村有沟道,便于开展游击战争。

七、群众组织,有自卫队、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

八、群众武装,一般每县有个独立团,县长兼团长;有的有个基干大队;根据地内有游击小组。

——摘自《冀鲁豫边区的概况》(1940年4月)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条件。(8分)

【答案】(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粮食能够自给自足;群众基础良好,有相当力量的革命武装;有利

于游击战的地理条件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共中央向敌后军民致贺电”所学可得出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依据材料一“在

粮食方面能自给有余”可知粮食能够自给自足;从材料一“群众组织,有自卫队”“群众武装,一般每县有个独

立团,……根据地内有游击小组。”得出群众基础良好,有相当力量的革命武装;由材料一“村庄相距有二三

里,村村有沟道,便于开展游击战争”和“西有平汉铁路,南有陇海铁路,东有津浦铁路”可知有利于游击战

的地理条件。

原因(背景)类材料题解题模板

题型分析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来源、回答方式以及核心知识点。

1.知识来源方面,主要有“根据材料”“依照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三种规定;

2.回答方式方面,需要具体回答与详细分析的关键词有“说明”、“分析”等等,而一般可以简单分析的关键词

是“指出”、“概述”、“简析”等;

3.知识点方面,往往选取比较重要的考点,或者是上课的重难点。

解题方法

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

思想文化等方面,内、外因方面,或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方面去思考。

1.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

(1)涉及政治史问题时,可以从政治制度、政府政策、政治事件、民族关系等角度分析。

(2)涉及经济史问题时,可以从经济政策、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等角度去分析,或者从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的角度去分析。

(3)涉及文化史问题时,可以从历史传统、文化政策、政治背景、理论体系等角度去思考与分析。

政治政治制度、政府政策、政治事件、民族关系、国际环境

缩经济政策、资金'技术、劳动力、市物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文化历史传氟文化政策、社会环境'理论体系

2.内因与外因

⑴对于“内因”与“外因”的分析,一定要弄清楚问题考查的历史对象的内涵与外延。

(2)如果题目问的是历史人物,那么内因就是历史人物的性格、意志品质与个人经历等,而外因就是历史人

物所处的社会环境;

(3)如果题目问的是历史事件,那么内因往往是该历史事件的主观条件与直接原因,以及该历史事件策划者、

组织者的历史活动;而外因往往是导致该历史事件发生的间接相关事件,以及客观的外在条件。

(4)如果题目问的是国家或重要社会组织的因素,那么内因就是这个国家与组织内部的人物活动、历史事件

等,对于国家而言,其外因是国际局势、对外关系;对于社会组织而言,其外因是不同社会组织间的联系,

以及政府政策、社会环境等等。

(5)有时题目会要求从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两个角度去分析,其实这与内因、外因的分析方法大致相同。

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鬣社会当睽

性格品质主观条件国情人物活动

内因

个人经历直接原因领导人决策历史事件

客观条件国际局势政府政策

外因社会环境

间接原因对外关系社会环境

3.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

(1)对于深度层次分析,往往要了解一些常用的社会理论,譬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

筑理论”“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诸如此类。

(2)在分析原因的层次性时,考生需具备较强的时空观念。一般而言,长时段的历史因素往往是主要原因或

根本原因,短时段的历史事件往往是直接原因,因此在分析历史事件时直接原因等价于“导火线”。

(3)应当知晓以下规律:“根本原因与主要原因往往是内因;而直接原因往往是外因“。因此,如果无法找出或

分辨直接原因、主要原因与根本原因时,可以参考内因与外因的分析角度去思考问题。

(4)政治史方面:历史传统、政治制度、国家利益往往是根本原因,而政治事件、政策变动往往是直接原因;

(5)经济史方面:生产力、生产技术、生产资料往往是根本原因或主要原因,而生产关系往往是直接原因;

(6)文化史方面:理论体系、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而文化政策、个人际遇

则是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

政治史历史传统、政治制度、国家利益政治事件、政策变动

经济史生产力、生产技术、生产资料生产关系

文化史理论体系、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文化政策'个人际遇

高考真题

1.(2021全国n卷⑷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美国制定了严格管制对华贸易的政策。尽管英国也要“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但

由于香港是东亚的转口贸易中心,英国不愿对除军火外的其他物资实行严格控制。1950年12月,美国对中

国大陆、香港、澳门实行全面禁运。在美国一再施压下,英国同意对战略物资实行有选择的禁运。朝鲜战

争结束后,包括英国在内的盟国要求放松对华贸易管制,但美国这一政策在艾森豪威尔政府任内一直保持

下来。

——摘编自陶文钊等《中美关系史》

材料二

1955年,对外贸易部部长讲道,五年多来,我们在中央和毛主席正确领导下,贯彻了和继续贯彻着下列基

本政策:进口与出口政策必须贯彻发展生产促进国家工业化的原则;稳步发展同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

贸易,同时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采取争取利用与斗争、分化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

易;加强国营对外贸易企业,实行对私营进出口商的社会主义改造。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前期美英对华贸易政策存在异、同的原因。

(10分)

【答案】(1)同的原因:冷战的局势,意识形态一致,朝鲜战争的影响。

异的原因:美国实力强大,企图称霸世界;英国实力削弱,香港是东亚贸易中心,全面禁运损害英国利益;

中国的态度与策略。

【解析】(1)第一小问同的原因,由材料一可以看出,美英在20世纪50年代前期都严格管制对华贸易和

实行不同程度的禁运政策,由材料一中的“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再结合所学20世纪五十年代前期的国际局

势可知,冷战的局势,美英意识形态一致,是其主要原因;由材料一中的“朝鲜战争结束后,包括英国在内

的盟国要求放松对华贸易管制”可以推论出上述相同的美英对华贸易政策还受到了朝鲜战争的影响。第二小

问异的原因,由材料一可知,20世纪50年代前期,美国对华全面禁运并严格管制对华贸易,但是英国则是

有选择的禁运和对军火以外的物资不严格管制,其差异的原因,主要从与之相关的三方美国、英国和中国

各自的国家利益和政策思考作答。具体来说,美国方面,二战后美国实力强大,企图称霸世界使其对华严

格管制,以遏制新中国的发展;英国方面,二战使得英国实力削弱,同时由材料一中的“由于香港是东亚的

转口贸易中心,英国不愿对除军火外的其他物资实行严格控制”可得,香港是东亚贸易中心,全面禁运损害

英国利益;中国方面,由材料二中的“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采取争取利用与斗争、分化相结合的策略,积极

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可得,中国的态度与策略也是导致美英对华贸易政策差异的原因。

2.(2021全国II卷・46节选)[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80年9月,两伊战争爆发。联合国安理会呼吁停战,和平解决争端。1982年7月,安理会敦促交战双方

停火撤军,并派遣观察团进行监督。1983年5月,联合国派特派团访问两伊境内遭受军事攻击的平民区;

1984年3月,又派出调查团前往调查是否使用化学武器,再次呼吁停火;6月,安理会谴责了对来往科威

特和沙特各港口商船的攻击。在战争期间,美苏等国向两伊提供了大量武器,插手地区事务。1987年7月

20S,安理会通过598号决议,要求两伊立即停火、撤军、交换战俘及和平解决冲突,并决定首次引用联

合国宪章第39、40条的规定,即如有一方拒绝执行,安理会将“开会审议确保决议获得遵守的进一步措施”。

次日,伊拉克宣布予以接受。在各方压力下,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接受598号决议。8月20日,

双方正式停火,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结束。

——摘编自彭树智主编《中东国家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598号决议的背景。(9分)

【答案】(1)背景:此前多次调解无效;交战双方损耗巨大,伤亡惨重;战争影响到非交战国,造成地区

局势动荡;美苏介入使战争形势更为复杂。

【解析】(1)由材料中的“1982年7月,安理会敦促交战双方停火撤军……再次呼吁停火;”可得,此前多

次调解无效;由材料中的“遭受军事攻击的平民区”、“使用化学武器”再结合所学两伊战争的相关史实可得,

交战双方损耗巨大,伤亡惨重;由材料中的“对来往科威特和沙特各港口商船的攻击”可得,战争影响到非交

战国,造成地区局势动荡;有材料中的“在战争期间,美苏等国向两伊提供了大量武器,插手地区事务”可得,

美苏介入使战争形势更为复杂。

3.(2021全国I卷-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这是希罗多德

(约前484〜约前420)所撰《历史》一书的开篇之语。在此之前,对于希腊人而言,神话就是他们的历史。

《历史》前半部分以追问希腊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原因为起点,记载了希腊、西亚、北非等地的地理环境、

民族分布、历史往事等内容,后半部分叙述希腊城邦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全过程,故该书又被称为《希波战

争史》。它继承了《荷马史诗》的叙事方式,又本着“研究”的精神,常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作者赞扬

雅典人,却并不肆意诋毁“异邦人”,承认东方民族具有比希腊更古老的文明。书中的不少记述是作者亲自调

查得来的史实,如在埃及通过询问当时作为知识分子的僧侣,掌握了大量历史和文化知识。书中许多记载

为后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所证实。

—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等

材料二

《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约前145〜?)所著,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也叙述了

汉朝周边各民族如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全书以编年叙事的帝王“本纪”为纲,以人物“列传”

为主体,被称为“纪传体”,成为后来历代官修史书的正宗。司马迁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历

史学积淀基础上,坚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著史原则,常常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甚至疑惑。《史

记》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

传说,力求“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历史》与《史记》产生的历史背景。(12分)

【答案】

(2)《历史》:古希腊城邦的发展与人文精神;希腊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广泛接触;丰富的历史与神话传说;

海外贸易与工商业比较发达。

《史记》史记: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稳定与繁荣,儒家思想的影响;史学传统;丰富的历史文化积累。

【解析】(2)第一小问历史,根据希罗多德的生卒年代(约前484〜约前420)来判定《历史》大概的写作

时间为公元前五世纪中后期,然后据此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的古代希腊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角度相

关知识思考即可。具体来说,政治上,公元前五世纪中后期,古希腊城邦的发展、民主政治发达;思想上,

此时古希腊人文精神得以起源;文化上,由材料一中的“记载了希腊、西亚、北非等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分

布、历史往事等内容”、“希腊与波斯之间战争''等信息可推论出,希腊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广泛接触,由“神话

就是他们的历史”、“《荷马史诗》”还可得出,丰富的历史与神话传说也是其时代背景之一;经济上,根据

所学可知,古代希腊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其海外贸易与工商业比较发达。第二小问史记,根据所学可知司

马迁生活于汉武帝时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汉武帝时期的历史相关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角度

思考作答即可。具体来说,政治经济方面,由所学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可得,西汉多民族统一国家

的稳定与繁荣是《史记》创作的政治经济基础;思想上,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思想的

影响相对较大,这是司马迁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记史的思想背景;文化上,由材料二中的“前代深厚的历

史学积淀基础”、“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可得,良好的史学传统和丰富的历史文化积累也是《史

记》能够完成的重要背景。

4.(2021全国I卷・46节选)[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越南战争中,美国为帮助南越傀儡政权消灭南方人民武装力量,自1961年起使用了落叶剂、除草剂等化学

剂约7.8万吨,喷洒面积达2.68万平方千米。在使用化学剂之初,美国科学界就道义和生态原因提出异

议。1967年2月,5000多名科学家向美国政府请愿,敦促约翰逊总统下令停止在越南使用化学剂。自1968

年下半年起,联合国大会相继通过多项决议,开始关注生态问题,要求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并要求

秘书长准备一个关于化学、生物以及细菌武器的报告。面对美国的战争暴行,越南人民武装力量依然活跃

在南越丛林中,给美国和南越政府以巨大打击。1971年,尼克松政府决定终止在越南战场使用化学剂。化

学剂的使用,也使很多美国军人在战后饱受癌症等疾病折磨。

摘编自吕桂霞《牧场工行动:美国在越战中的落叶剂使用研究(1961〜1971)》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政府最终放弃在越南使用化学剂的原因。(9分)

【答案】(1)美国科学界的反对,联合国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国内反战运动高涨,没有达到预期作战企图。

【解析】(1)可以由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美国自身和国际社会两个角度思考作答。美国自身方面,由材料

中的“在使用化学剂之初,美国科学界就道义和生态原因提出异议”、“5000多名科学家向美国政府请愿”可

得,美国科学界的反对;由所学越南战争的相关知识可得,美国国内反战运动高涨;由材料中的“越南人民

武装力量依然活跃在南越丛林中,给美国和南越政府以巨大打击“可得,美国没有达到预期作战企图。从国

际社会看,由材料中的“自1968年下半年起,联合国大会...以及细菌武器的报告”可得,联合国对环境问题

的关注,也是美国政府最终放弃在越南使用化学剂的原因。

5.(2021天津卷•16节选)(20分)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在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中,高度重视史料的征集和整理。经中共中央批准,1980

年5月成立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在中央党史编审委员会领导下,负责编制党史资料目录、组织撰写

回忆录和交流党史资料等工作。随后,各地成立了地方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领导当地党史资料征集工作。

此后,中央党史研究机构有所变化,党史资料征集和整理工作一直是其重要职能之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成立的历史背景

【答案】(1)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拨乱反正。

【解析】(1)第一小问历史背景,据材料一“在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中,高度重视史料的征集和整理”“1980

年5月成立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结合所学得出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拨乱反正。

6.(2021天津卷•17节选)(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末期起,一些来自人们刚刚知道的地方的“奇物”出现在欧洲I,刺激了学者们的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