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三版) 课件 第十一章 教师心理;第十二章 个体差异与教育_第1页
教育心理学(第三版) 课件 第十一章 教师心理;第十二章 个体差异与教育_第2页
教育心理学(第三版) 课件 第十一章 教师心理;第十二章 个体差异与教育_第3页
教育心理学(第三版) 课件 第十一章 教师心理;第十二章 个体差异与教育_第4页
教育心理学(第三版) 课件 第十一章 教师心理;第十二章 个体差异与教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章

教师心理

案例

2008年4月1日(中考模拟考前)大约早上七点半的时候,数学老师正在讲台上辅导,苏州市相城区黄桥中学小名(化名)后座的小张问他要一张餐巾纸,小名随手就抽了一张递了过去。被来巡视的班主任徐建平看到。徐一把将小名从座位上拖到了地上,并且随即向其右腿踹了一脚,小名忍着疼痛想站起来,左腰部位就又被踢了两脚,终于瘫倒在了地上,感觉钻心的疼痛,在一旁同学的搀扶下才勉强回到了座位上,而此时班主任已经走开了。小名到考场后就不行了。后经苏大附一院检查,小名的情况是肾脏破裂。思考: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对待自己的学生?是师德不良,还是另有其原因?教师,你们到底怎么了?第二节教师的角色与特征第一节第三节

师生互动

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第四节

教师的成长与培养第一节教师的角色与特征教师的角色心理教师的特征(一)教师的多重角色

1.家长代理人

2.学生的楷模

3.知识传授者

4.行政管理者

5.心理辅导者

6.学生的知己

(二)教师角色的形成阶段

1.角色认知角色认知是指角色扮演者对某一角色行为规范的认识和了解,知道哪些行为是合适的,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

2.角色认同教师角色的认同指个体亲身体验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并用来控制和衡量自己的行为。

3.角色信念信念是个体确信并愿意以之作为自己行为指南的认识。信念表现在教师职业中就是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三)教师角色意识1.角色认知角色认知是指角色扮演者对角色的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观范的认识和对与社会的其他角色的关系的认识。2.角色体验角色体验是指个体在扮演一定角色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山的评价匀期待*产生的情绪体验。3.角色期待角色期待是指角色扮演者对自己和对别人应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的看法和期望。它是因具体人和情境的不同而变化的。(三)教师威信

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望和信誉,教师威信实质上反映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成功地扮演教育者角色,顺利完成教育使命的重要条件。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二、教师的特征

(一)理想教师的特征

1.国外研究

(一)理想教师的特征

2.国内研究有研究者曾以“好教师应具备什么条件”为题在中学生中进行了调查,排在前十位的条件是:

①热情、耐心;②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教学;③公正、不偏心;④学识渊博;⑤工作注意方式、方法;⑥工作认真负责;⑦关心学生课余生活;⑧虚心、平易近人;⑨以身作则;⑩注意学生的兴趣。

谢千秋曾以“学生喜欢怎样的教师”为题向42所中学(初一到高二)91个班的4415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归纳出了学生喜欢和不喜欢的教师特征各10项;袁晓琳、王穗苹、朱彬彬等人(2005)曾以“中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研究“为题做了有关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心目中理想的教师形象特征主要是:关爱学生、友善认真,学识广博、热爱教学,相貌好、有气质,严谨持重,其中关爱学生、友善认真尤为重要。张巧明、崔焕娟研究了大学生心目中理想教师的特征,结果发现,当代大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教师形象应具备四项主要特征:公正平等,师德高尚;讲课生动,见解独到;大方得体,成熟稳重;专业过硬,科研水平高。(二)有效教师应必备的心理特征

1.教师的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及能根据新的意外的情况快速地作出反应,果断地采取恰当教育措施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特征。

2.教师的认知特征许多研究表明,教师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以及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合理性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这些研究启示我们,教师专业需要某些特殊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

3.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的人格是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教师的人格是影响教育教学的重要因素。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4.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班杜拉认为,所谓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包括两个成分,个人教学效能感和一般教育效能感教学效能感是对教师行为和学生学业成就影响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师生互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具有相对一体的有组织的正式关系,因此,师生双方就要进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相互交往,这种相互交往会使彼此产生相互影响,这种相互影响的过程简称师生互动过程。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一)教师的学生观

1.两种不同的学生观

教师学生观不同,对学生所采取的行为也不同,一般认为,教师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学生观。一种是评价性的学生观另一种是移情性的学生观

2.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偏差

(1)首次印象效应(2)光环效应(3)刻板印象(4)近因效应(5)投射效应(6)教师对学生的归因偏差

(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1.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在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上,会对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潜力有所推测,这被称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或期待。

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认为,教师的期望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因为学生的成绩最终反映了这种期望。罗森塔尔等人将这一实验中的现象称为教师期望效应。这一效应也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effect),指人们基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2.建立积极的教师期望

为了充分发挥教师期望的积极影响,教师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要认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对每个学生都建立起积极的期望。

第二,教师要不断反省自身的行为和态度,不要由于自己的不公正而延误了学生的发展。二、学生对教师的影响

长期以来,人们的焦点几乎全部集中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上,而无人逆向去思考学生对教师的影响问题。其实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一种相互相互依存的双向性关系,他们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教师会在各方面影响着学生,学生也会在众多方面影响着教师。师生影响的这种相互性是随着现代社会人的主体意识和自觉发展意识的增强而愈加明显的。三、师生互动(一)师生互动的相关研究

多米诺(Domino,1971)研究了相互作用的不同风格对学生成就动机的不同影响。

弗兰德斯(N.A.Flanders)从1970年开始,用系统观察的方法研究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互作用,提出了相互作用分析的模式。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了解和研究学生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有效地处理师生冲突

1.师生冲突的类型及特点(1)良性冲突及其特点(2)恶性冲突及特点(3)师生冲突的有效处理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促进师生的自由交往第三节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

一、教师职业倦怠(一)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及特征

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登伯格(H.J.Freudenberger)首次将“职业倦怠”(bernout)一词引入心理学领域。所谓职业倦怠是工作强度过高并且无视个人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职业倦怠的典型特征主要表现在:

1.耗竭感

耗竭感(exhaustion)指个体感到自己的能量和资源耗尽、用完。它主要表现在生理耗竭和情感耗竭两方面。

2.去人格化

去人格化(depersonalization)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用冷漠和忽视的态度。

3.低个人成就感

低个人成就感(lackofpersonalaccomplishment)指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个人成就感降低、自我效能感低下,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工作变得机械化且效率低下,缺乏适应性。(二)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1.外部因素

(1)职业因素(2)组织因素(3)社会因素(4)学生因素(5)家长因素2.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主要是指教师自身的因素。(三)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1.增强教师职业威望,提高教师社会地位2.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对教师给与支持和协助3.实行民主公平的管理,建立良好的组织环境4.改变教师的自身特点,增强教师的自我调节能力二、教师心理健康(一)教师心理健康的含义

教师心理健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完善人格,发挥心理潜能,维护和增强心理各方面的机能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各种心理疾病,使个人的心理机能发挥到最佳状态。(二)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1.个人意义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师自身职业适应和职业发展的基础条件。2.教育意义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3.社会意义

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关系到其他社会工作者,进而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三)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良好的职业角色认同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自我意识坚强的意志品质丰富的创造力(四)当前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提高教育的质量,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不仅应具有现代教育知识、创新理念、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还要有健康的心理。但是,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国内外众多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师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五)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第一,组织有效的干预。

第二,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第三,个体积极的自我调适。

个体积极的自我调适1.教师个人要有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2.调整认知方式,增强自己对心理压力的承受能力3.掌握科学的方法,提高对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4.掌握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取得社会支持5.采取合理有效的工作方式,学会休闲第四节教师的成长与培养一、教师的成长阶段

(一)关注生存阶段

(二)关注情境阶段

(三)关注学生阶段二、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的差异(一)课时计划的差异

课时计划有两种:一种是写成书面的教案;另一种是教师头脑内的课时计划。通过询问发现,后一种计划在内容和细节上超过前一计划。对教师课时计划的分析表明:

与新手型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只是突出了课的主要步骤和教学内容,并未涉及一些细节。(二)课堂过程的差异1.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2.吸引学生注意力3.教材的呈现4.课堂练习5.家庭作业的检查6.教师策略的运用(三)课后评价的差异

在课后评价时,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关注的焦点不同。研究发现,新手型教师的课后评价要比专家型教师更多地关注课堂中发生的细节。他们多谈及自己是否解释清楚,如板书情况、对学生问题的反应能力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状况等。而专家型教师则多谈论学生对新材料的理解情况和他认为课堂中值得注意的活动,很少谈论课堂管理问题和自己的教学是否成功。专家型教师都关心那些他们认为对完成目标有影响的活动。三、专家型教师的培养途径(一)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二)开展微格教学(三)进行专门训练(四)反思教学经验

第十一章教师心理案例分析: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心冲突和不安。教师除了脑力劳动强度较高之外,还要对社会、对家长、对年轻一代的成长高度负责,每天都要接触带有情绪色彩的活动,体验情绪上的紧张与痛苦。尤其是在目前形势下,教师的教学任务重,升学压力大,学生不听话,工作超负荷,待遇不高,家长和领导的期望却越来越高。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由此而产生的不良情绪长期得不到化解,日积月累,恶劣情绪最终会以“零存整取”的形式突破心理承受的极限而爆发。这种不良情绪向何处排遣?避强欺弱是人的本能,人们便选择了相对而言的弱势群体—学生。这时候,体罚和变相体罚就可能发生了。所以教师对学生的伤害是高压下的一种应激状态下的失常的反应,并不是不知道这种伤害是不对的,只是由于自身心理素质不良才导致这样的恶果。ThankYou!第十二章个体差异与教育

案例

《论语》里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吗?”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吗?”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主要内容

人格差异与教育

智力差异与教育第一节智力差异与教育

一、智力的内涵

智力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在完成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综合性心理能力,包括抽象思维能力、学习与问题解决能力、适应能力等。

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霍华德·加德纳

(HowardGadner,1842—)二、智力的测量

(一)一般智力测验

1.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

2.韦克斯勒智力量表(二)特殊智力测验(三)创造力测验(四)正确对待智力测验三、智力的发展及个体差异(一)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童年期和少年期是某些能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

人的智力在18—25岁时达到顶峰,25—36岁保持原水平,36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发展呈负加速变化。如图所示。(二)智力发展的个体差异1.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有高有低。按照智商可将人的智力划分为不同的等级(见表12-4)。智力发展水平在一般人口中的分布基本上呈正态分布,两头(特高、特低)小、中间(一般水平)大,即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的人占少数,中等水平智力的人占绝大多数。表12-4IQ智力分类表图12-4人类智商的理论分布一般来说,智商超过140的人为智力超常,智商低于70的人为智力障碍。2.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1)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是指智力发展速度的差异。有些人在儿童时期就才智过人,聪明早慧。(古代历史上最伟大的天文学家-张衡)(2)与聪明早慧相反,有些人则在中老年才表现出杰出的智力水平,即大器晚成。(如我国的画家齐白石,40岁才显露出绘画才能)美国心理学家李曼(H.C.Lehman)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从事人的创造发明研究。他们研究了大量的科学家、艺术家和文学家的年龄与成就,发现25-40岁是成才的最佳年龄,他们的研究还表明,从事不同学科的人最佳创造年龄是不同的。3.智力发展的类型差异尽管心理学家对智力研究究竟包括哪些看法不一,然而多数心理学家都认可智力是由多种复杂的因素构成的。正因为如此,人与人之间智力结构的组成及其表现水平体现出类型的差异。如,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在不同程度上拥有八种智力,这八种智力在个体身上的发展水平是不同步的。4.智力发展的性别差异智力发展的性别差异性是指智力的团体差异。男女的总体智力水平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智力的不同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男性的空间能力(包括空间知觉能力、心理旋转能力、空间视觉化能力和时间空间判断能力等)优于女性,这种空间能力的性别差异出现在7-10岁左右,年龄越大,差异越明显。

女性的言语能力(包括阅读、词汇、拼写、语法知识和口头表达)普遍优于男性。四、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实践活动个性品质(一)遗传和环境对智力发展的交互作用

遗传因素是智力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决定智力发展的可能范围。遗传是智力发展的先天基础,要想后代智力正常或者优秀,首要的工作是优生。(例:狼孩)影响智力发展的环境因素学校教育是影响儿童智力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智力发展也有显著的影响。产前环境即儿童出生前的胎内环境对其出生后的智力发展有重要影响。(一)遗传和环境对智力发展的交互作用(二)实践活动和个性品质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内因

人的智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受个性因素的影响。离开了实践活动和良好的个性,即使有良好的遗传素质、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个体的智力也难以形成和发展起来。五、智力差异与教育1.根据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差异因材施教。2.适应学生的智力差异,选择最佳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3.结合不同学科教学,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智力第二节人格差异与教育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的人如同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一样,性格迥异,各有千秋,其实,这些心理特性的差异都是人格差异的表现。史湘云林黛玉一、人格的概述(一)人格的概念

人格是指个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的独特的反应方式,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二)人格的特征1.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因为每个人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不同,就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人格的独特性是指个体之间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2.稳定性人格具有稳定性。人格的稳定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格的跨时间的持续性。二是人格的跨情境一致性。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三)人格的结构1.认知风格(l)场独立型一场依存型

(2)冲动型一反思型

(3)同时型一继时型2.自我调控系统

(1)自我认知

(2)自我体验

(3)自我控制

二、气质差异与教育

当我们在校园里行走时,迎面走来一个漂亮的女生,我们不禁惊叹说:哇!她好有气质!那么,这里所说的气质和心理学中的气质含义相同吗?每个人都有气质吗?什么是气质呢?(一)气质的内涵

气质是指个体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这种动力特征主要表现为心理过程的速度(如知觉的敏锐性、思维的灵活程度)、强度(如情绪体验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稳定性(如注意保持的时间、心境持续的时间)、指向性(内、外向,情绪的外露程度)等方面的特征。(二)气质的类型及特征1.气质类型学说

(1)气质的体液说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底——“四液说”抑郁质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

(2)气质的体型说

德国精神病学家克瑞奇米尔(Kretschmer,1925)把人的体格类型分为三种:肌肉发达的强壮型,高而瘦的瘦长型和矮而胖的矮胖型。美国心理学家谢尔顿(W.H.Sheldon,1940,1950)受克瑞奇米尔的影响,对气质与体型的关系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把人的体型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内胚叶型(柔软、丰满、肥胖)、中胚叶型(肌肉骨骼发达、坚实、体态呈长方形)和外胚叶型(高大、细瘦、体质虚弱)。谢尔顿发现三种气质类型:头脑紧张型、身体紧张型和内脏紧张型(3)气质的血型说日本学者古川竹二等人提出气质的血型说观点。他们认为气质是由不同血型决定的,因此气质可分为A型、B型、AB型与O型

古川竹二的气质分类(4)气质的激素说

心理学家伯尔曼(L.Berman)提出了气质的激素学说,他认为人的气伍特点是由不同的内分泌腺所决定的,根据人的某种内分泌腺体特别发达,把人分为下面几个类型:a甲状腺型b肾上腺型c脑下垂体型

d性腺型e副甲状腺型(5)气质的活动特性说

该学说由美国心理学家巴斯(A.H.Buss)提出,按照反应活动的特性把气质类型划分为四种:活动性、情绪性、社交性和冲动性。2.气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1)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巴甫洛夫根据两个神经过程与三个基本特性的不同组合,就形成高级神经活动的四种类型: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和弱型。它们可以解释人的四种气质类型。(2)四种气质类型的行为特征

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三)气质的测量1.行为观察法2.实验法3.问卷法

(1)瑟斯顿气质量表

(2)斯特里劳气质调查表

(3)气质量表(四)气质的差异与教育1.气质无好坏之分,教师要克服气质偏见2.根据气质类型和特征因材施教3.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气质类型塑造和发展自己4.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加强职业指导三、性格差异与教育(一)性格的内涵1.性格特征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2.性格是稳定的,但又有一定可塑性3.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二)性格与气质、智力性格与气质既有一定区别又是紧密联系:第一,从起源上来说,气质是天生的,产生在个体发生的早期阶段;性格是后天的,它是人在活动中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反映了人的社会性。第二,从可塑性上来看,气质的变化较慢,较难,它也可以发生变化,但是不容易;性格的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作用是明显的。第三,气质是行为的动力特征,与行为的内容无关,因此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涉及行为的内容,表现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有好坏之分。性格与气质又是密不可分、相互制约:

首先,气质会影响性格的形成。其次,不同的气质类型会给性格带来独特的特征。再次,气质还影响性格特征形成或者改造的速度。2.性格与智力性格与智力有一定的关系又互相制约:

首先,智力的形成与发展是受性格特征制约的,优良的性格能很好地促进智力的形成和发展。其次,智力的发展也会影响到性格的发展变化,在智力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相应的性格特征也发展起来。(三)性格的类型1.性格的特征差异(1)奥尔波特的研究(2)卡特尔的研究(3)前苏联心理学家的研究2.性格的类型差异

(1)依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分类

(2)依心理机能优势分类

(3)依个体独立性程度分类

(4)依内倾—外倾和稳定—不稳定两个维度分类3.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