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一课一练(含答案)_第1页
桃花源一课一练(含答案)_第2页
桃花源一课一练(含答案)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桃花源记》一课一练一、解词1、缘溪行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才通人4、屋舍俨然5、阡陌交通;6、便要还家7、再延至其家8、咸来问讯9、诣太守10、未果,寻病终;11.便扶向路;12.欣然规往二、译句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三、选择题1、以下各句中“为”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一一为具言所闻A武陵人捕鱼为业B众服为确论C不足为外人道也D为人谋而不忠乎2、下列选项中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林尽水源A、实是欲界之仙都B、飞漱其间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相与步于中庭3、下列对《桃花源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课文通过表现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B.桃花源这一没有剥削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是当时社会情景的文学反映,是陶渊明的精神寄托。C.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盛情款待,表明桃花源是个和平富足的社会。D.“见渔人,乃大惊”反映了桃花源是个与外界长期隔绝的社会。课外文言文再游桃花源袁中道明日过桃源县,之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嗖削。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①坐。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溯②源而上,屡陟弥③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注释:①踞:蹲坐②溯:逆流而上和桃源诗序苏轼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①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②,或③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醯④,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欤。使武陵太守得至焉⑤,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注释:①止:只有。④醯(xī):醋。⑤焉:这里。1.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之绿萝山下诸峰累累(到)B或至百二三十岁(有的时候)C屡陟弥高(更加)D.饮其水皆寿(长寿)2下面加点字的解词与例句相同的是()例句:石为泉啮A、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B、可以为师矣C、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D、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3.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向是()例句:非秦人不死者也A.有时朝发白帝B相与步于中庭C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D飞漱其间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再游桃花源》表达的是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游览时的喜悦之情。B并且和《桃花源记》的不同在于,《再游桃花源》并没有太多的向往和喜爱。而《桃花源记》的优美景色充分和现实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作者(陶渊明)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喜爱之情,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C苏轼他对桃花源的存在保持肯定态度,他把桃花源和仇池青城菊水并举寄托了他对这里的一山一水的由衷赞许。D.《桃花源记》寄托了作者一种政治理想: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们安居乐业,和平安宁。5.翻译下列句子1)明日过桃源县,之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瘦削。2)居民三十馀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桃花源记》一课一练答案一、解词1、缘溪行2、芳草鲜美3、才通人4、屋舍俨然5、阡陌交通;6、便要还家7、再延至其家8、无论魏晋9、诣太守10、寻病终二、译句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4、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三、选择题1、以下各句中“为”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C)例:一一为具言所闻A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B众服为确论是C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D为人谋而不忠乎替2、下列选项中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例:林尽水源省略句A、实是欲界之仙都判断句B、飞漱其间省略句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动句D、相与步于中庭倒装句3、下列对《桃花源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课文通过表现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B.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是当时社会情景的文学反映,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不是当时真实社会)C.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盛情款待,表明桃花源是个和平富足的社会。D.“见渔人,乃大惊”表现桃花源中人对外界来人突然出现的惊奇,也反映了桃花源是个与外界长期隔绝的社会。课外文言文再游桃花源袁中道明日过桃源县,之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嗖削。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①坐。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溯②源而上,屡陟弥③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注释:①踞:蹲坐②溯:逆流而上和桃源诗序苏轼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①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②,或③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醯④,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欤。使武陵太守得至焉⑤,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注释:①止:只有。④醯(xī):醋。⑤焉:这里。1.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B)A之绿萝山下诸峰累累(到)B或至百二三十岁(有的时候)C屡陟弥高(更加)D.饮其水皆寿(长寿)2下面加点字的解词与例句相同的是(D)例句:石为泉啮A、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B、可以为师矣C、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D、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3.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向是(C)例句:非秦人不死者也A.有时朝发白帝B相与步于中庭C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D飞漱其间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c)A《再游桃花源》表达的是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游览时的喜悦之情。B并且和《桃花源记》的不同在于,《再游桃花源》并没有太多的向往和喜爱。而《桃花源记》的优美景色充分和现实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作者(陶渊明)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喜爱之情,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C苏轼他对桃花源的存在保持肯定态度,他把桃花源和仇池青城菊水并举寄托了他对这里的一山一水的由衷赞许。(怀疑态度)D.《桃花源记》寄托了作者一种政治理想: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们安居乐业,和平安宁。5.翻译下列句子1)明日过桃源县,之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瘦削。2)居民三十馀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译文第二天经过桃源县,到了绿萝山下,山峰极多,而且很陡峭。到了白马雪涛(景点名,桃源八景之一)前,(因为)上面有怪石,(所以)船上的人都蹲坐在船中,(不敢起身)。船停泊在溪水旁,我和其他人步行进入桃花源,到了桃花洞口。大概有上千棵桃树,两边如设锦帐,地上的花瓣有几寸高,泉水细细的流淌。沿着水向上寻找源头,越走越高。石头被泉水侵蚀,都像峭壁一样。世上所传的桃花源这件事,很多都夸大其词。考察陶渊明所记载的,只说是先祖逃避秦朝的战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