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2023-2024学年高二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山东省东营市2023-2024学年高二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山东省东营市2023-2024学年高二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山东省东营市2023-2024学年高二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山东省东营市2023-2024学年高二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东营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化学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lC-12N-140-16Cl-35.5Hg-200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3年12月一场大雪席卷了我市,给全市师生通勤造成安全隐患。一种常用“氯盐类”融雪剂的融雪原理

是:“氯盐类”融雪剂溶于雪后,使水的冰点降至零度以下。以下含氯物质不能作为融雪剂的是

A.NaClB.CaCl2C.MgCl2D.CC14

【答案】D

【解析】

【详解】NaCl、CaC"、MgC'均为易溶于水的离子晶体,其水溶液的冰点低于水,使水的冰点降至零度

以下,CC:为非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规则可知其不溶于水,因此不能降低水的冰点,则不能作为融雪

剂的是CC1”故选D。

2.2023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正式实施,保护黄河健康是生态保护事业的重要使命。下列

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冬春季节冰凌漂浮在黄河水面上与氢键的形成有关

B.使用FeS固体除去工业污水中Hg2+、C/+等重金属离子,减少对黄河水污染

C.水厂处理黄河水制取自来水,可用明矶消毒

D.黄河口大闸蟹配食醋味更美,ImolCH3coOH含有7moio键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水分子间形成氢键,导致冰中水分子空间有序排列较水中水分子排列松散,冰的密度较小,使

得冰凌漂浮在黄河水面,A正确;

B.FeS固体能和Hg2+、Cl?+等重金属离子转化为硫化汞、硫化铜沉淀,减少对黄河水污染,B正确;

C.明机溶于水可以形成胶体净水,但是不可以消毒,C错误;

D.单键均为◎键,双键中含有1个◎键1个兀键,贝UlmolCH3co0H含有7moio键,D正确;

故选C。

3.下列说法或化学用语使用正确的是

A.水分子的结构式可表示为:H—O—H

B.基态铝原子核外能量最高的电子电子云轮廓图可表示为:

C.34Se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Ar]4s24P4

D,金属的导电性和导热性都是通过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实现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水分子为共价化合物,结构式可表示为:H-O-H,A错误;

B.基态A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Is22s22P63s23pL基态铝原子核外能量最高的电子为3P电子,3P电子云为

哑铃形,电子云轮廓图可表示为:00B正确;

C.34Se为34号元素,其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Ar]3cT4s24P。c错误;

D.金属晶体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电子,其导热性是通过自由电子的不定向自由运动实现的,D错误;

故选B。

4.短周期元素R、X、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基态X原子有两个单电子,且R、X符合核反应:

;R+;He♦聂2X+;n,Z是短周期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基态W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

且Y、W同主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2s2p

A.基态X的价电子轨道表示式:

B.Z2Y中化学键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CW不同单质间熔沸点因范德华力不同而不同

D.简单氢化物沸点:X<W<Y

【答案】B

【解析】

【分析】短周期元素R、X、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Z是短周期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为钠;基

态W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nsEjipn+i,且Y、W同主族,则n=3,W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s23P4那么W

为硫、Y为氧;基态X原子有两个单电子,则X核外电子排布可能是Is22s22P2或Is22s22P4或Is22s22P63s23P2

或Is22s22P63s23P4,即可能是C、0、Si、S,其原子序数小于氧,则其为碳;R、X符合核反应:

次+;He-»如X+;n,则R为4号元素Be;

【详解】A.基态碳的价电子轨道表示式:A正确;

B.Z?Y为NazO为离子化合物,离子键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B错误;

C.W不同单质为硫的不同单质,其为分子晶体,其熔沸点因范德华力不同而不同,C正确;

D.XYW的简单氢化物分别为CH4、H20>H2S,CH4>H2s均为分子晶体,硫化氢相对分子质量更大,分

子间作用力更大,沸点高于甲烷;水分子间存在氢键,其沸点高于硫化氢,故沸点H2O>H2S>CH4,D正确;

故选B。

5.茶叶中含有少量的咖啡因,它是一种简单有机物,其组成元素W、X、Y、Z为短周期元素,原子半径依

次递增,X、Y、Z在同一周期,其结构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第一电离能:Y〉X〉Z

B.分子中元素Y的杂化方式有两种

C分子ZX2和Y?X键角,前者大于后者

D.咖啡因溶于水的原因主要是与水分子形成氢键

【答案】C

【解析】

【分析】W、X、Y、Z为短周期元素,原子半径依次递增,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从左到右逐渐减小,X、Y、

Z在同一周期,则X、Y、Z原子序数依次减小,Z形成4个共价键,可知Z为C;Y形成3个共价键,X

形成2个共价键,则Y、X分别是N和0;W只能形成1个共价键,且原子序数小于C,则W为H;

【详解】A.同一周期随着原子序数变大,第一电离能变大,N的2P轨道为半充满稳定状态,第一电离能

大于同周期相邻元素,第一电离能:N>0>C,A正确;

B.分子中形成单键的N原子为sp3杂化,形成双键的N原子为sp?杂化,故分子中元素N的杂化方式有两

种,B正确;

C.分子ZX2和Y?X分别为CO2、N20,两者均为直线形构型,则键角相等,C错误;

D.咖啡因分子0、N电负性较大,可以和水分子形成氢键,其溶于水的原因主要是与水分子形成氢键,D

正确;

故选C。

6.下列装置、实验操作及目的合理的是

③④

A.①制取无水CaCl2,通HC1抑制水解

B.②制备NaHCC)3

C.③排气泡时,滴定管垂直放置,快速打开活塞

D.④验证AgCl和Agl的Ksp大小

【答案】D

【解析】

【详解】A.CaCL为强酸强碱盐,制取无水CaCl2不用通HC1抑制水解,故A错误;

B.由于氨气溶解度较大,制备NaHCC>3通入氨气的导管不能伸入溶液,通入二氧化碳的导管需要伸入溶

液,故B错误;

C.酸式滴定管排气泡的操作是:右手拿滴定管上部无刻度处,滴定管倾斜约30度,左手迅速打开活塞使

溶液冲出,可使溶液充满全部出口管,故C错误;

D.硝酸银不足,硝酸银和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氯化银沉淀再加入少量KI溶液产生黄色沉淀,发

生沉淀转化,可以验证AgCl和Agl的Ksp大小,故D正确;

故选D。

7.在Ag+的催化作用下,CF+被S?。『氧化为C「2(中的机理如下

+

i.S20^+2Ag=2S0t+2Ag2+慢反应

3+++

ii.2Cr+6Ag2++7H2O=6Ag+14H+Cr2O^快反应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Ag?+是反应的中间产物

B.随反应进行,体系中积累的Ag2+逐渐增多

C.离子中S的化合价为+7

D.Cr元素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

【答案】A

【解析】

【详解】A.Ag+是该反应的催化剂,Ag2+只是反应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A正确;

B.由反应机理知第一步反应速率较慢,而第二步反应较快,则随反应进行,体系中的Ag2+迅速被消耗,

不会逐渐增多,B错误;

c.S20;离子中含有过氧根,氧不全部是-2价,则S的化合价不为+7,C错误;

D.基态Cr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不遵循构造原理,基态Cr原子价电子排布为3d54sl是因为3d半填满状态

较稳定,D错误;

故选Ao

8.科学家正在研究CeC)2纳米材料作为光催化剂催化N?和CO?实现C-N耦联合成尿素[CO(NH2)2]

的方法。该反应主要有两个过程:

i.COz^^CO—蟹T*NCON*质子化>*NCONH放热快反应

质子化>

ii.*NCONH*NCONH2吸热慢反应

下列图象能正确表示这两个过程能量(E)变化历程的是

【答案】D

【解析】

【详解】第i步反应为快反应,反应为放热反应;第ii步反应为慢反应,反应为吸热反应,说明第一步反

应的活化能比第二步小,总反应为放热反应,则符合条件的为D,故选D。

9.以下合成尿素[CO(NH2)21的方法中,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压强能提高尿素产率的是

A.AgOCN+NH4C1^=±CO(NH2)7+AgCl

B.CaCN,+H2SO4+H2O彳4CO(NH?),+CaSO4

C.2NH3+C02(NH2\+H20

D.(NH4)2S04+2KCNO一=±2C0(NH2\+K2SO4

【答案】C

【解析】

【详解】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压强能提高尿素产率,则说明正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

平衡正向移动,尿素产率提高,故选C。

10.用甲醛法可间接测定尿素含量。称取0.30g尿素[CO(NH2)21样品处理转化为铁盐,NH:与甲醛发生

+++

反应[4NH;+6HCHO=(CH2)6N4H+3H+6H2O,(CH2)6N4H可看做一元酸],经转化后得到

100mL溶液,量取25.00mL放入锥形瓶中,滴加2滴酚酰用O.lOOOmollTNaOH标准溶液滴定,滴

定至终点时,消耗碱液体积20.50m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尿素转化为钱盐过程中N元素化合价降低

B.当滴入最后半滴NaOH标准溶液时溶液恰好由无色变浅红色即为滴定终点

C.若滴定前仰视读数,滴定终点时俯视读数,则测的结果偏高

D,上述过程测得尿素质量分数为82.00%

【答案】D

【解析】

【分析】尿素样品处理转化为钱盐,;与甲醛发生反应

[CO(NH2)2]NH

+++

[4NH;+6HCHO=(CH2)6N4H+3H+6H2O,(CH2)6N4H可看做一元酸,得反应关系式

++

2CO(NH2)2〜〜4NH;~~(CH2)6N4H+3H〜4OH,即ImojCC^NH?)2]消耗2moi氢氧化钠。

【详解】A.尿素、镀盐中N元素化合价均为-3,尿素转化为铁盐过程中N元素化合价不变,故A错误;

B.当滴入最后半滴NaOH标准溶液时溶液恰好由无色变浅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即为滴定终点,故B

错误;

C.若滴定前仰视读数,滴定终点时俯视读数,消耗标准液体积偏小,则测的结果偏低,故C错误;

D.1mol[CO(NH?)2]消耗2moi氢氧化钠,则样品中尿素的物质的量为

0.ImoVLX0.0205Lx100mLx-=0.004Imol,尿素质量分数为0.0041molx60g/mol义]。。%=&2%,

25mL20.3g

故D正确;

选D。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1.下列实验现象与结论均正确,且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实验操作现象结论

向Na[Al(OH)/溶液中滴入NaHCC>3[AI(OH)4「比coj结合质

A有白色沉淀产生

溶液子能力强

向Mg(OH)2悬浊液中加入适量NH:水解显酸性,溶解了

B浊液变澄清

CH3COONH4固体Mg(OH)2

前者有白色沉淀,后者溶

取两份新制氯水,分别滴加AgNO3溶液和

C氯气与水的反应存在限度

淀粉KI溶液液变蓝色

D压缩装有NO2气体的容器气体颜色先变深后变浅平衡向生成N?。”的方向移动

A.AB.BC.CD.D

【答案】AD

【解析】

【详解】A.Na[Al(OH)/溶液中滴入NaHCOs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则两者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

和碳酸钠,贝>I[AI(OH)41比CO)结合质子能力强,A正确;

B.Mg(OH)2悬浊液中存在溶解平衡生成氢氧根离子,CH3coONH,中电离出的钱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生成一水合氨,导致氢氧根离子浓度减小,使得氢氧化镁向溶解的方向移动,也会导致氢氧化镁溶解,B

错误;

C.氯水中氯气和水生成盐酸和次氯酸,盐酸中氯离子和银离子生成氯化银沉淀,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氧

化碘离子生成碘单质,使得淀粉溶液变蓝色,不能说明氯气与水的反应存在限度,C错误;

D.压缩装有N。?气体的容器,气体颜色先变深后稍变浅,表明N02的浓度先增大后减小,增大是压缩瞬

间N02浓度增大引起的,减小是平衡向生成N2O4方向移动引起的,D正确;

故选ADo

12.某恒容密闭容器内有一可左右滑动的隔板(下图所示),一定温度下,在两侧分别加入两种亚硫酸盐固体,

加热分解,发生如下反应:

i.NH4HSO3(S)^NH3(g)+H2O(g)+SO2(g)

ii2NaHSO3(s)^Na2SO3(s)+H2O(g)+SO2(g)

达平衡后体系压强为akPa,某时刻撤去隔板,一段时间后再达平衡,假设三种固体均存在。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可移动滑板/

NH4HSO3NaHSO3

A.可通过观察隔板的变化判断第一个阶段是否达到平衡状态

B.再达平衡时,体系总压强仍为akPa

C.保持恒温、恒容,若向新平衡体系中通入少量NH3,再达平衡时剩余固体质量增加

D.保持恒温将容器体积压缩,再次达平衡后各气体的浓度均保持不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A.当反应达到平衡时,隔板两侧的气体压强相等,隔板不再移动,因此可以通过观察隔板的变化

来判断第一个阶段是否达到平衡状态,A正确;

B.撤去隔板前两边的压强相同,但各组分的分压不同,忽略固体所占的体积,左边的气体体积与右边的气

体体积之比为3:2,两边各气体的分压均是总压的五分之一;撤去隔板后,氨气的分压变小,另外两种气体

的分压不变,故亚硫酸氢镂生成的各气体的分压商(等效于浓度商)变小,亚硫酸氢钠的分压商变大,故

亚硫酸氢钱的平衡正向移动,而亚硫酸氢钠的平衡逆向移动,使得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变大,因此达到平衡

时,体系的总压强大于akPa,B错误;

C.保持恒温恒容,向新平衡体系中通入少量NH3,会使反应i的平衡逆向移动,NH4HSO3的质量增加,因

此剩余固体质量增加,C正确;

D.两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均为各气体组分的浓度之积,温度不变时平衡常数不变,因此,保持恒温将容器

体积压缩再次达平衡后各气体的浓度均保持不变,D正确;

故选B。

11022

13.已知c(X)<lO^mol.L-时认为X完全沉淀。常温下Ksp(AgCl)=1.8xlO-mol.L-,

1231322

Ksp(Ag2CrO4)=9.0xl0-molKsp(AgBr)=5.0xl0-molUo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2+

A.某温度时的混合溶液中Kw=c(H),说明该溶液呈中性

B.向同浓度C「、CrO:溶液中逐滴加入O.OlOmol/LAgNOs溶液,CrOj先沉淀

C.AgCl为白色沉淀,AgBr为淡黄色沉淀。用AgNC>3滴定C「时可用做指示剂

D.向C「、Br-均为O.lmoLLT溶液中滴等浓度AgNOs溶液,沉淀完全时C「己开始沉淀

【答案】BC

【解析】

【详解】A.某温度时的混合溶液中Kw=c2(H+),而KW=c(H+)c(0H),说明c(H+)=c(0H1,

则溶液一定为中性,A正确;

B.析出沉淀时,氯化银溶液中。©)=状7=*¥=1.8幻°心。3,同理‘铭酸银溶液

中叱一「制冷—

故氯离子会首先生成沉淀,B错误;

C.银离子完全沉淀时需要氯离子浓度为C©FT不—,需要澳离

子浓度为c(B,卜,^彳=5.0x10-13

=5.0xl(T8moi.L\贝ij银离子会首先和澳离子生成沉淀,故

用AgNC>3滴定C「时不可用Br-做指示剂,C错误;

D.向C「、Br-均为O.lmoLLT溶液中滴等浓度AgNOs溶液,B/沉淀完全时,银离子浓度为

c(Ag+)=_==5.0xl()Tmol-L-,此时Q(AgCl)=c(Ag+)c(Br)=5.0x10-8x0.1=

5.0xIO-〉&p(AgCl),则C「已开始沉淀,D正确;

故选BC-

14.某装置中模拟CO2捕获和转化,先进行反应①CaO+CC)2=CaCO3,反应完毕后向装置中以恒定流速

催化剂

通入恒定组成的N2、CH4混合气,进行反应②CaCC)3+CH4^-CaO+2cO+2H2,单位时间流出

气体各组分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如图所示。第二阶段反应中始终未检测到CO2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t!~t3,存在生成H2的副反应

C.I?时催化剂上开始积碳

D.t2时,副反应生成H2的速率小于反应②生成H2速率

【答案】C

【解析】

【详解】A.匕后CO、H2的流速明显下降,说明生成CO、压的速率明显下降,催化剂催化效果逐渐降低,

A项正确;

催化剂

B.根据反应②CaCC)3+CH4^-CaO+2CO+2H2,CO、氏生成物质的量相同,由题干图示信息可

知,tj-t3,MH?)比n(CO)多,且反应过程中始终未检测到二氧化碳,故必定有生成H2的副反应,B

项正确;

催化剂

C.由题干图示信息可知,ti〜t3的副反应可能为CH4^=C+2H2,ti〜t3时催化剂上已开始积碳,t3

后CO的速率为0,CH4的速率逐渐增大,最终恢复到1,说明t3后②不再发生,而后副反应逐渐停止反应,

C项错误;

D.由题干反应②方程式可知,氢气和一氧化碳的反应速率相等,而t2时刻信息可知,氢气的反应速率为

1.5mmol/min,而CO为Immol/min,故能够说明副反应生成氢气的速率小于反应②生成氢气的速率,D项

正确;

答案选c。

15.向AgCl悬浊液(AgCl固体足量)中滴加氨水,发生反应Ag++NH3U[Ag(NH3)]和

+

[Ag(NH3)]+NH3u[Ag(NH31I,已知pC=—lgC,p[c(M)/(mol-£-')]与

p[c(NH3)/(mol[T)]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M代表Ag+、C「、68作团/或卜且作凡)])。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p

M(【

)

m(、

2.-

L

J

+

A.曲线II表示[Ag(NH3)]浓度随NH3浓度变化

+

B.AgCl(s)+NH3U[Ag(NH3)]+Cl-的平衡常数K的值为10/51

C.图中M点的横坐标a=3.525

+++

D.滴加氨水后溶液中:c(H)+c(Ag)+c([Ag(NH3)]j+c([Ag(NH3)J)=c(OH-)+c(cr)

【答案】BC

【解析】

【分析】在没有滴加氨水前,c(Ag+尸c(Cl-);随氨水的加入,Ag++NH,彳=[Ag(NHj)「、

[Ag(NH3)『+NH3-=?[Ag(NH3)21正向移动,c(Ag+)减小、c(Cl)增大,所以II表示c(Ag+)变化情

况、箭头曲线表示c(Cl-)变化情况;开始加入氨水时主要生成c[Ag(NH3)『,所以I表示c[Ag(NH3)『

变化情况,正方形实曲线表示c[Ag(NH3),了变化情况;

【详解】A.由分析可知,曲线II表示Ag+浓度随NH3浓度变化,A错误;

^[Ag(NH)]++Cr的平衡常数

B.由点(2,3.35)、(2,5.16)可知,AgCl(s)+NH3^3

卜(Cr)_10-5.16x10-3.35

=10-6.51,B正确;

-2

(NH3)10

++

C.Ag+2NH3[Ag(NH3)2],由点(2,3.35)、(2,5.16)可知,其平衡常数

+

_c([Ag(NH3)2])_10-3.35

图中M点c([Ag(NH3)2]]=c(Ag+),则

+2--642x2

K—c(Ag)c(NH3)10-xl0-

110-3.35

w,C(NH)=10^-525,则a=3.525,C正确;

CIINri-}I1vx1u3

D.滴加氨水后溶液中溶液中会存在镀根离子,由电荷守恒可知:

++++

c(H)+c(NH:)+c(Ag)+c([Ag(NH3)]j+c([Ag(NH3)2])=c(DH卜c),D错误;

故选BCo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6.铁及其配合物在科研、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回答以下问题:

(1)写出Fe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o

(2)Fe'+能与SCN-形成Fe(SCN)3,其中Fe、C、N电负性从大到小的顺序是,SCN一离

子的空间构型为0

(3)邻二氮菲(phen,/―\―\)能与Fe2+形成橙红色的配合物离子,可表示为[Fe(phen)3『+,

\=NNJ

常用于Fe?+定量检测。Imol该配合物离子中有mol配位键。某研究小组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

少量稀硫酸,溶液颜色变浅,简要说明原因:o

(4)配合物Fe(CO)n的中心原子价电子数与配体提供的电子数之和为18,一定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

Fe(CO)n(s)=Fe(s)+nCO(g)o

①分解反应过程中断裂的化学键只有配位键,形成的化学键是O

②写出配体CO的结构式,Imol该配合物中含有的兀键数目为o

【答案】(1)第4周期VDI族

(2)①.N>C>Fe②.直线形

(3)①.6②.加入硫酸后,溶液酸性增强,H+与邻二氮菲配位能力增强,使得Fe2+与邻二氮菲配

合物浓度降低,颜色变浅

(4)①.金属键②.00③.IONA

【解析】

【小问1详解】

Fe为26号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4周期皿族。

【小问2详解】

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大于金属元素,同周期自左而右电负性增大,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N>C>Fe;

4+1-2-3

SCN-中心原子碳原子价层电子对数=2+——-——=2,没有孤电子对,C原子杂化方式为sp,SCN一离子

的空间构型为直线形。

【小问3详解】

[Fe(phen)3r中phen为配体,phen中N和亚铁离子形成配位键,Imol该配合物离子中有6moi配位键。

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少量稀硫酸,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增大,导致溶液颜色变浅,原因为:加入硫酸后,

溶液酸性增强,H+与邻二氮菲配位能力增强,使得Fe2+与邻二氮菲配合物浓度降低,颜色变浅。

【小问4详解】

①配合物Fe(CO)n的中心原子价电子数与配体提供的电子数之和为18,则8+2n=18,解得n=5,Fe(C0)5中

Fe与CO之间形成配位键,则Fe(C0)5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生成Fe和CO过程中,断裂的化学键只有配位键,

由于反应生成Fe,故形成了金属键;

②CO的结构式C三0,三键中存在1b个和两个兀键,Imol该配合物中含有的兀键数目为IONA。

17.一种制备C%0的工艺路线如图所示

已知:i.常温下,H2s的电离平衡常数Kal=1.3x10-2,=6.3x10-8

ii.反应②所得C溶液pH在3〜4之间

iii.反应③需及时补加NaOH以保持反应在pH=5条件下进行。

(1)反应①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溶液C的溶质为(填化学式)。

(2)低温真空蒸发主要目的是,操作1的名称为。

(3)写出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填化学式)。

(4)写出反应③的化学反应方程式o

(5)若C%。产量不变,参与反应③的X与C11SO4物质的量之比增大时,需补加NaOH的

n(CuSO4)

量(填“减少”或“增多”或“不变”)。

【答案】(1)①.1:1②,NaHSCh

(2)①.防止Na2s。3被氧化②.过滤

(3)SO2、Na2s。3

(4)2CuSO4+3Na2sO3=Cu2O+2SO2T+3Na2s。4

(5)减少

【解析】

【分析】铜和浓硫酸反应(反应①)生成二氧化硫气体(Bi)和硫酸铜,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与碳酸钠反应(反应

②),溶液显酸性,根据H2s的电离平衡常数Kal=1.3x10-2,Ka2=6.3x10-8,可知NaHSOs溶液显酸

性(电离大于水解),则反应②所得溶液成分是NaHSO?,气体B2为CO2气体,调节溶液pH值至11,使

NaHSOs转化为Na2so3,低温真空蒸发(防止Na2s。3被氧化),故操作1为固液分离得到Na2s。3晶体和

Na2s。3溶液,则为过滤;Na2sCh和CuSO4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SO;+2Cu2++2H2O=SOj+Cu2O+4H+,反

应过程中酸性越来越强,使Na2s。3转化成SO2气体,总反应方程式是2CuSC)4+3Na2s。3=

CU2O+2SO2T+3Na2so4,需及时补加NaOH以保持反应在弱酸条件下进行,据此分析解答。

【小问1详解】

A

反应①为Cu+2H2sO4(浓)==CuSO4+SO2t+2H2O,Cu为还原剂,生成SCh的硫酸为氧化剂,则氧化剂与

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1:1,根据分析,溶液C的溶质为NaHSOs。

【小问2详解】

Na2s03容易被氧化为硫酸钠,则低温真空蒸发主要目的是防止Na2s03被氧化,操作1的名称为过滤。

【小问3详解】

结合流程,步骤③生成的S02和X的溶液中亚硫酸钠均可再利用,则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S02、Na2sCh。

【小问4详解】

根据分析,反应③的化学反应方程式2CuSC)4+3Na2sO3=Cu2O+2SO2T+3Na2s04。

【小问5详解】

制取Cu2O总反应方程式是2CuSC)4+3Na2sO3=Cu2O+2SO2T+3Na2so4,化合物X是指Na2so3,若Cu2O产量

不变,X与CUS。,物质的量之比n避(X了)曾大时,多的Na也会消耗氢离子,用于控制pH值,可减

少NaOH的量。

18.金属银应用于军工制造和汽车电池领域,是一种战略资源,利用某废银渣(含

NiFe2O4>NiO、FeO、AI2O3)制备NiSC>4的流程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焙烧”后金属元素以硫酸盐的形式存在,写出NiFe?。4与(NHjS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o

(2)滤渣主要成分为(填化学式)。

(3)“萃取”时发生反应Ni?++2RH『=±NiR2+2H+(RH为萃取剂),萃取分液后对有机层进行处理可获

得NISO,溶液。简要叙述处理有机层的实验操作。

(4)二价银常用丁二酮胎(X)检验和分离(Y为红色沉淀):

0-H

O—H…0

%CyN

Ni2++2-

O—H--H—O

XY

①反应物丁二酮后(X)中c元素采用的杂化方式有。

②基态Ni?+核外电子有种空间运动状态。

③产物Y中含有的化学键有o

a.离子键b.共价键c.氢键d.配位键

焙烧

【答案】(1)NiFe2O4+4(NH4)2SO4NiSO4+Fe2(SO4)3+8NHaT+4H2O

(2)Fe(OH)3>Al(0H)3

(3)向有机层溶液中加入适量稀硫酸,充分振荡,静置分层后再分液,得到NiSCU溶液

(4)①.Sp2、Sp3②.14③.bd

【解析】

【分析】利用某废银渣(含NiFe?。4、NiO、FeO、ALO3)与(NH4}SO,焙烧,焙烧后金属变为硫酸盐,

焙烧

同时有NH3产生,NiFe2O4+4(NH4)2SO4^=NiSO4+Fe2(SC)4)3+8NH3T+4H2。,烧渣为NiFe2()4、NiO、FeO

3+

与(NHD2SO4反应产生的盐FeSCU、NiSO4,Fe2(SO4)3,A12(SO4)3;95℃热水溶解,Fe3+水解为Fe(OH)3,、Al

水解为A1(OH)3滤渣为Fe(OH)3、A1(OH)3,滤液用有机萃取剂萃取,再用X反萃取,为了不引入更多杂质,

所以加入X为H2so4。

【小问1详解】

“焙烧”后金属元素以硫酸盐的形式存在,NiFe2()4与(NHJ2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焙烧、

NiFe2O4+4(NH4)2SC)4NiSO4+Fe2(SC)4)3+8NH3T+4H2O。故答案为:

焙烧

NiFe2C)4+4(NH4)2SC)4NiSO4+Fe2(SO4)3+8NH3f+4H2O;

【小问2详解】

烧渣为NiFezCU、NiO、FeO与(NH4)2SC>4反应产生的盐FeSCU、NiSO4>Fe2(SO4)3>A12(SO4)3;95℃热水溶

解,Fe3+水解为Fe(0H)3、AF+水解为Al(0H)3,滤渣主要成分为Fe(0H)3、Al(OH)3o故答案为:Fe(OH)3,

A1(OH)3;

【小问3详解】

“萃取”时发生反应Ni2++2RH―^NiR2+2H+(RH为萃取剂),萃取分液后对有机层进行处理可获得

NiSC>4溶液。处理有机层的实验操作向有机层溶液中加入适量稀硫酸,充分振荡,静置分层后再分液,得

到NiSCU溶液。故答案为:向有机层溶液中加入适量稀硫酸,充分振荡,静置分层后再分液,得到NiSCU

溶液;

【小问4详解】

二价银常用丁二酮月亏(X)检验和分离(Y为红色沉淀):

O-H

O—H…O

%CyN

Ni2++2-

0—H--H—O

XY

①反应物丁二酮月亏(X)中C=N键、-CH3中的C元素采用的杂化方式有sp2、sp3o故答案为:sp2、sp3;

②基态Ni?+核外电子有Is、2s、2p、3s、3p、3d共1+1+3+1+3+5=14种空间运动状态。故答案为:14;

③产物Y中含有的化学键有b.共价键N-NiC-N、C-H键,d.配位键N—Ni键,故答案为:bd。

2

19.人体中§的阴离子是氯离子,主要存在于胃液和尿液中。可用汞量法测定体液中的氯离子:以

Hg(NC)3)2为标准溶液,二苯基偶氮碳酰肌为指示剂。滴定过程中Hg2+与C「生成电离度很小的HgCU,

过量的Hg2+与二苯基偶氮碳酰肌生成紫色螯合物。

(1)实验中盛装标准液应选用的滴定管为滴定管(填“酸式”或“碱式”)。

(2)用硝酸酸化Hg(NC)3)2溶液目的是抑制Hg?+水解,写出Hg(NC)3)2水解为Hg(OH)NC)3的化学反

应方程式为o

(3)称取0.36gHg(NO3)2-xH2。,配制成100mL溶液。取20.00mL0.0100moL「NaCl标准溶液注入

锥形瓶,用lmL5%HNO3酸化,加入3滴二苯基偶氮碳酰朋,用上述Hg(NC)3b溶液滴定至紫色,三次滴

定平均用去10.00mLHg(N03)2溶液,计算硝酸录水合物样品中x的值。若滴定前盛放标准液的

滴定管中无气泡,滴定后管内有气泡则x的值(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4)取2.50mL血清放入锥形瓶,加入7.50mL去离子水。用上述Hg(NC)3)2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12.00mL。

计算该血清样品中c(C1)=mol/Lo

(5)人体血液中HCO;-H2CO3是重要的缓冲对之一,使血液pH始终保持在7.35-7.45范围内。实验室

利用向NaHCOs、Na2cO3混合溶液中通HC1气体或加NaOH固体得到含碳微粒分布系数随pH值变化

的图像如下。

c(HCO3)

已知:i.分布系数3HC0]=-----------一.....4―-(~F

7

、c(H2CO3)+c(HCO;)+c(COf')

ii.溶液体系中缓冲对浓度比超过10时,该体系失去缓冲作用

①根据图像计算混合溶液具有缓冲作用的pH范围:。

②pH=8.31时,溶液体系中含碳微粒浓度大小比较:o

【答案】(1)酸式(2)Hg(NO3)2+H2OHg(OH)NO3+HNO3

⑶①.2②.偏大

(4)0,096(5)①.9.24〜11.24(5.38〜7.38,写上这个也可)②.c(HC0;)>c(H2co3)=c(CO:)

【解析】

【分析】滴定实验的步骤是:滴定前的准备:滴定管:查漏一洗涤-润洗一装液-调液面一记录,锥形瓶:

注液体一记体积一加指示剂;滴定:眼睛注视锥形瓶溶液颜色变化;终点判断:记录数据;数据处理:通

过数据进行计算;

【小问1详解】

Hg(NC)3)2为强酸弱碱盐,溶液显酸性,故应该使用酸性滴定管;

【小问2详解】

Hg(NO3)2水解是和水生成Hg(OH)NO3和硝酸:Hg(NO3)2+H2OUHg(OH)NO3+HNO3;

【小问3详解】

2+

滴定过程中Hg2+与C「生成电离度很小的HgC":Hg+2Cr=HgCl2,则0.36gHg(NO31,旦0的物

质的量为20.00XW3LXO.OlOOmol-L-1x-x100mL=lO^mol,其摩尔质量为叱6g=3/ol,

210mL10-3mol60gm

则》=—=一土2;若滴定前盛放标准液的滴定管中无气泡,滴定后管内有气泡,导致标准溶液的体积

18

读数偏小,使得Hg(NC>3)2XH2°的摩尔质量计算值偏大,则X的值偏大;

【小问4详解】

1120mL

生占不TT2+sr-口inrl20.00mLX0.01OOmol-Lx'0

滴定反应为:Hg-+2C1=HgCl2,则©(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00mL=0.096molL-';

、)2.5mL

【小问5详解】

①溶液中随着pH增加,H2c。3量减小、HCO;先增加后减小、CO:一直增加,由点(6.38,0.5)、(10.24,0.5)

可知K/(H》(HCOj_c(H+)c(CO;)

1024

=10工8、Ka2lo-;溶液体系中缓冲对浓度比超过10

c(HCOj

C(H2CO3)

cHCO3+738

时,该体系失去缓冲作用,若=10,则c(H+)xlO=IO,,c(H)=10-,PH=7.38;若

C(H2CO3)

则c(H■)+

=10-6.38,c(H+)=10-5'38,pH=5.38;此时具有缓冲作用的pH范围:5.38〜7.38;

C(H2CO3)10io

同理,”c(COj

=,,则pH=9.24;此时具有缓冲作用的pH范围:9.24-11.24;

=10,pH=11.24;若

cHCO;c(HCO3)

OKK_c(H+)c(HCOjc(H+)c(CO>)C2(H+)C(CO;-)

X;=1O'6-38X1O10-24=1O-6-38X1O-10-24

②J--C(H2CO3)-~

cHCO3C(H2CO3)

若c(CO1)=c(H2c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