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5月济南高新区初一年级期中检测历史试题本试题共6页,分选择题部分和非选择题部分,选择题部分满分50分,非选择题部分满分50分,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并同时将考点、姓名、准考证号、座号写在试题的规定位置。答题时,选择题部分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部分,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号所提示的答题区域作答。直接在试题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选择题部分共50分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他在位期间成功统一了自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的负担较轻,经济繁荣。”“他”指的是()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文帝 D.唐太宗【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统治者提倡节俭,注重吏治,出现了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的局面,C项正确;秦始皇建立的秦朝是在西晋之前出现,排除A项;汉武帝与题干的“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不符,排除B项;唐太宗与题干的“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下图是中国古代某著名的工程示意图,根据示意图判断该工程是()A.战国时期都江堰 B.秦朝灵渠 C.隋朝大运河 D.元朝运河【答案】C【解析】根据示意图中的关键字“涿郡”、“洛阳”、“余杭”等可以判断,该工程是隋朝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C项正确;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由渠首枢纽(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秦朝灵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排除B项;元朝运河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3.《新唐书》中写道:“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材料中的“朕”在位期间,出现了()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皇之治” D.“贞观之治”【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魏征是唐太宗时任用的贤才,唐太宗年号贞观,他在位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D项正确;“文景之治”是西汉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排除A项;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时期的统治局面,排除B项;“开皇之治”是隋文帝在位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4.诗人王建《宫词》描写唐朝宫廷妇女的游艺生活,项目涉及乐舞、打球、竞渡、狩猎等方面,当时的平民妇女、优伶等也能参与体育活动。这体现了唐朝()A.男女关系完全平等 B.社会经济高度繁荣C.诗歌艺术成就高超 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答案】D【解析】材料主要说明了当时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D项正确;男女关系完全平等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经济高度繁荣,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诗歌艺术成就高超,排除C项。故选D项。5.有学者认为,他是一位“苦难诗人”和历经沧桑的时代歌手,其诗风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其诗作有“诗史”之称。“他”是()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苏轼【答案】B【解析】据所学可知,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其诗风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他的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由于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所以其诗作有“诗史”之称,B项正确;李白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排除A项;白居易生活在中晚唐时期,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排除C项;苏轼是宋朝著名词人,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排除D项。故选B项。6.唐政府同以前历代统治者“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不同,采取“抚九族以仁”的政策,说明唐朝()A.国力十分强大B.支持少数民族建立自己的政权C.需要依靠少数民族保卫边疆D.民族政策比较开明【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太宗这句话的意思:自古以来都重视汉族人,轻视少数民族地区和人,只有我对汉族和少数民族一视同仁,说明了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故选D项。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和同为一家7.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A.开凿运河 B.安史之乱C.黄巢起义 D.靖康之变【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755—763年,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是隋炀帝在位时开凿的,C项是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D项是发生在北宋时期。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8.学习历史要了解和掌握历史纪年的方法和种类,按照公元纪年法,对唐朝灭亡的907年,说法正确的是A.9世纪初期 B.9世纪后期 C.10世纪初期 D.10世纪后期【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世纪指计算年代的单位,一个世纪代表一百年,前期一般指一个世纪的前三十年,故907年是指10世纪初期,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9.如果把“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的主题是()A.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反映的是隋唐时期史实,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强盛,交通便利,政府采取对外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交往频繁,所以这一单元内容的主题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C项正确;国家的产生是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国家统一时秦朝,排除A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排除B项;国家巩固与盛世危机是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10.五代时期中原的开国君主和同时期南方政权的开国君主,有很多人曾担任过节度使,如后梁建立者是宜武节度使,后晋建立者是河东节度使。材料表明这一时期()A.是藩镇割据的延续 B.南方已完成统一C.都是少数民族政权 D.北方政局相对稳定【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五代时期中原的开国君主和同时期南方政权的开国君主中,有很多人曾担过节度使,如后梁的建立者是宣武节度使,后晋的建立者是河东节度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时期他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A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南方已完成统一,排除B项;题干没有体现出五代十国都是少数民族政权,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北方政局相对稳定,排除D项。故选A项。11.下列各项与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属于同一历史时期的是()A.黄巢起义 B.朱温灭唐 C.黄袍加身 D.澶州之战【答案】C【解析】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杯酒释兵权发生是在宋太祖时期(961年),宋太祖利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黄袍加身是指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960年,C项正确;黄巢起义、朱温灭唐发生在唐朝末年,排除AB项;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故澶州之战发生在宋真宗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12.北宋时期,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累计超过200人,其中文臣出身者162人,武将出身者39人。这说明北宋()A.与辽保持长期的和平 B.军队战斗力得到提高C.解除统兵将领的兵权 D.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建立后,吸取唐朝末期藩镇割据的危害,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注重文人的地位,出现了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累计超过200人,其中文臣出身者162人,武将出身者39人的现象,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13.北宋初期,宋太祖把原来由武人任职的地方高级长官逐渐改由文官担任,宋太宗时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宋代实施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提升官员素质 B.发展文教事业 C.缓和阶级矛盾 D.稳固国家政权【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北宋初期,宋太祖把原来由武人任职的地方高级长官逐渐改由文官担任,宋太宗时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可知,题干材料指的是宋代的重文轻武政策。宋朝为避免武将跋扈专横,重用文臣担任要职,掌握军政大权,对武将进行抑制,文官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这一政策称为重文轻武,宋实施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稳固国家政权,D项正确;提升官员素质不是重文轻武政策的目的,排除A项;发展文教事业不是重文轻武政策的目的,排除B项;缓和阶级矛盾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4.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繁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A.宋朝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的打击 B.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C.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D.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并结合所学可知,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宋辽之间保持和平局面,因此材料说明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B项正确;题干材料与宋朝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的打击无关,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15.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A. B.C. D.【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北宋时期,形成了辽、西夏、北宋政权并立的局面,当时北宋在南方,辽在北方,西夏在西北,C项正确;金建立后先后灭掉了辽、北宋,排除A项;B项方位有误,排除B项;D项方位有误,排除D项。故选C项。16.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诉衷情》中写道:“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反映了他的满腔悲愤。其中词中的“胡”指的是A.匈奴 B.女真 C.契丹 D.党项【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陆游是南宋著名诗人,一生都非常关心民族的安危和国家的存亡,作《诉衷情》这首词时,已年近七十,身处故地,未忘国忧,烈士暮年,雄心不已,这种高亢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爱国精神形成了词作风骨凛然的崇高美,而当时对南宋构成威胁的只有女真族所建立的金政权,最后形成南宋与金对峙的局面,B项正确;匈奴没有和南宋对峙,排除A项;契丹建立的是辽,排除C项;党项建立的是西夏,排除D项。故选B项。17.南宋时,都城临安曾有谚语“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这主要说明临安A.蔬菜类品种丰富B.水利建设获得发展C.城市商业的繁荣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答案】C【解析】依据“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临安作为都城,经济十分繁荣,城市商业发展很快,“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充分体现了这一点,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18.下图是某班同学为历史故事会收集的材料,由此判断他要讲述的是()1.精忠报国2.取得郾城大捷3.“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A.卫青北击匈奴 B.岳飞抗金 C.文天祥抗元 D.戚继光抗倭【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宋金战争中,岳飞是名将,他收复建康,取得郾城大捷,他的军队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B项正确;郾城大捷是岳飞大败金军主力的战役,卫青北击匈奴发生在西汉,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项;文天祥抗元失败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C项;戚继光抗倭发生在明朝,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9.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的夜市每天都热闹非凡,买卖交易直到凌晨,这反映宋代()A.农业迅速发展 B.手工业迅速发展 C.对外交往日益频繁 D.商业贸易迅速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的夜市每天都热闹非凡,买卖交易直到凌晨”可知,宋代已经出现夜市,商业贸易迅速发展,D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商业贸易的迅速发展,与农业无关,排除A项;题干材料与手工业无关,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对外交往频繁,排除C项。故选D项。20.费正清、赖肖尔在《中国的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认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面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是()A.开辟丝绸之路 B.筒车 C.交子 D.景德镇【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初年,四川用铁钱,体重值大,1000个大钱重25斤,买1匹绢需要90斤到上百斤的铁钱。流通很不方便,于是,商人发行一种纸币,命名为交子,代替铜钱流通。兑换时每贯必须要扣除30枚铁钱。成都16户富商为了印造发行并经营铁钱与交子的兑换业务而开设。交子铺。开创民间金融的先声,这都体现了宋代商业方面的发展,C项正确;开辟丝绸之路是在西汉,排除A项;筒车是唐朝人民智慧的体现,排除B项;景德镇以制瓷业而闻名,排除D项。故选C项。21.《蒙古秘史》对12世纪的蒙古草原有这样的描述:“有星的天旋转着,众百姓反了,不进自己的卧内,互相抢掠财物。有草皮的地翻转着,全部百姓反了,不卧自己被儿里,互相攻打。”结束这一局面的是A.成吉思汗B.忽必烈C.完颜阿骨打D.耶律阿保机【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反映了12世纪初蒙古草原出现割据混战的局面。结束这一局面,建立蒙古国的历史人物是铁木真。他经过多年的征战,打败了周围各部,统一蒙古草原。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他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22.《马可·波罗行纪》记载:“(泉州)乃不少船舶辐辏之所,诸船运载种种货物至此,然后分配于蛮子全境。所卸胡椒甚多,若以亚历山大运赴西方诸国者衡之,则彼数实微乎其微,盖其不及此港百分之一也。”这说明元代泉州A.海上贸易繁荣 B.外国使节增多C.造船技术发达 D.文化生活丰富【答案】A【解析】据“(泉州)乃不少船舶辐辏之所,诸船运载种种货物至此,然后分配于蛮子全境。”可知,这说明元代泉州海上贸易繁荣。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的航海家除了使用指南针外,也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当时,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A符合题意;B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A。23.“蒙古等边疆各族,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契丹、女真等族人民较早进入黄河流域,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相通婚,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材料中“新的民族”指的是()A.蒙古族 B.回族 C.藏族 D.维吾尔族【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作出了贡献。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人没有什么区别。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他们同汉、藏、畏吾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到元朝时期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B项正确;ACD项不是在元朝时期形成,排除ACD项。故选B项。24.元朝建立的这个制度,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而且对中国行政区划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制度是A.郡县制 B.刺史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度【答案】D【解析】根据“元朝”、“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行政区划“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元代创设的新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行省制,故选D;郡县制最早出现于秦朝时期,排除A;刺史制度和三省六部制都不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排除BC。25.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A台湾府 B.宣政院 C.澎湖巡检司 D.台湾省【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这是国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C项正确;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加强东南边疆管理,排除A项;宣政院是元朝管理西藏的机构,排除B项;清末设置台湾省,排除D项。故选C项。非选择题部分共50分注意事项:非选择题部分共3页。请考生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直接在答题卡规定的区域内作答,在试卷上答题不得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济南贡院……又叫贡士院,是为国家贡献人才的地方,它坐北朝南,由三进大的院落组成……“山东乡试,历在天衢云路两坊唱名挨点。五鼓开门,点教官毕,始照府纲,依次点进”《续修历城县志》,现在的贡院墙根街,过去是士子点名排队的地方。——摘编自济南贡院说明材料二唐朝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等五十多种;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宋代进士,登科即释褐(做官),待遇远较唐朝为优……而登科名额,亦远较唐朝为多。”材料三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以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1)济南贡院的设立与古代哪一制度有关?依据材料一,分析贡院的主要作用是什么?(2)依据材料二,概括这一制度在唐朝有何特点?宋朝与唐朝相比有何不同?(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该制度的历史意义。【答案】(1)制度:科举制。作用:选拔人才。(2)特点:考试科目多;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不同之处:进士的地位和待遇有了很大提升;科举取士的名额增多(4分,意思相近即可得分)。(3)意义:科举制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得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促进了文化素养的提高。【解析】(1)济南贡院的设立与古代科举制有关,依据材料一“济南贡院……又叫贡士院,是为国家贡献人才的地方,它坐北朝南,由三进大的院落组成……‘山东乡试,历在天衢云路两坊唱名挨点。五鼓开门,点教官毕,始照府纲,依次点进’《续修历城县志》,现在的贡院墙根街,过去是士子点名排队的地方”可知,贡院是科举考生参加科举考试的地方,济南贡院的设立与古科举制有关。依据材料一可知,贡院的主要作用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2)依据材料二“唐朝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等五十多种;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宋代进士,登科即释褐(做官),待遇远较唐朝为优……而登科名额,亦远较唐朝为多’”可知,这一制度在唐朝的特点是考试种类繁多,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宋朝与唐朝相比的不同是宋代进士登科即做官,待遇优厚,登科名额,远远超过唐朝。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提高了文人的地位,增加了科举选拔人才的数量。(3)依据材料三“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以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历史意义是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之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摘编自《陆游集》(1)材料一反映了古代经济发展的哪一现象?这一现象最终完成于哪个朝代?材料二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所占比重对照表朝代南方北方西汉19.8%80.2%唐代43.2%56.8%北宋62.9%37.1%(2)观察上述表格,指出它反映的社会现象。材料二与材料一描述的现象之间有何关系?材料三宋代海外贸易图(3)请写出图中宋代海外贸易的两个大商港。朝廷在这些港口设立了哪一机构管理海外贸易?【答案】(1)现象:经济重心南移朝代:南宋(2)现象:南方人口逐步超过北方关系:北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是生产技术。(3)商港:广州、泉州、明州机构:市舶司【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一“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之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可知,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所以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这一经济现象;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在南宋时完成。【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二“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所占比重对照表”可知,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社区慢病管理方法
- 2025年德育个人工作方案幼儿园演讲稿
- 护理学休克病人的急救护理
- 合同履行监督与评估指南
- 术后谵妄护理个案
- 保育员培训配合教育活动
- 神达电脑人力资源机构组织
- 滨州职业学院《功能高分子》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电视演播室》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安徽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形势与政策Ⅲ》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戏剧常识知识考试试题题库及答案
- 人工智能训练师(中级)职业技能鉴定参考题库-上(单选题)
- 断绝父子关系协议书
- 第-71-讲-原子分数坐标和晶胞投影问题(课件)
- 小牛在线2018第四季度营销方案20181106
- 2024年水泵维修合同模板
- 职业院校“金课”建设方案
- 医疗护理员基础理论知识考试试题题库及答案
- 医疗手术室物品清点课件
- JT-T-1051-2016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规范
- 山东省济南市槐荫中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