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我已说过,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这种极端的乡土社会固然不常实现,但是我们的确有历世不移的企图,不然为什么死在外边的人,一定要把棺材运回故乡,葬在祖茔上呢?一生取给于这块泥土,死了,骨肉还得回入这块泥土。历世不移的结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长大。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时间的悠久是从谱系上说的,从每个人可能得到的经验说,却是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这个班子里演员所需要记得的,也只有一套戏文。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着我们“日出而起,日入而息”的工作节奏。记忆都是多余的。“不知老之将至”就是描写“忘时”的生活。秦亡汉兴,没有关系。乡土社会中不怕忘,而且忘得舒服。只有在轶出于生活常轨的事,当我怕忘记时,方在指头上打一个结。指头上的结是文字的原始方式,目的就是用外在的象征,利用联想作用,帮助人的记忆。在一个常常变动的环境中,我们感觉到自己记忆力不够时,方需要这些外在的象征。从语言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藏着本姓名录、通信簿。在乡土社会中黏着相片的身份证,是毫无意义的。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错认了人。在一个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影片的社会中,历史也是多余的,有的只是“传奇”。一说到来历就得从“开天辟地”说起;不从这开始,下文不是只有“寻常”的当前了吗?都市社会里有新闻;在乡土社会,“新闻”是稀奇古怪、荒诞不经的意思。在都市社会里有名人,乡土社会里是“人怕出名,猪怕壮”。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做人就得循规蹈矩。这种社会用不上常态曲线,而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一套。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拉得十分紧,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材料二:在人类社会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教育与乡土社会的关系几乎是无中介的,教育即生活本身,教育建基于人的生活世界。这是一种具体化的、本原性的教育形态,它的势力范围可能只波及一个热人社会,不够普及、不够系统、不够抽象,但它对于乡土社会的生活而言,却是完整的、有效的。那个时候,如果有教育的话,也只有乡土的教育,那是没有文字的教育。文字与教育发生关联,开始是上层阶级借以垄断自身权位的手段,文字是不下乡的。文字作为教育的中介并与普通人发生联系,始于现代化的理念及事业。因此,才有后来费孝通所概括的“文字下乡”的进程。在中国,这一进程是从清末新学的创设开始的。历经百年来的不断扩张,现代性事业借由学校(尤其是小学)这一制度形式将其触角渗透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文字和学校一度成为村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是,就在“文字下乡”的进程即将完成的当口,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的乡村教育出现了一个“文字上移”的反过程。在短短10年的时间内,中国改变了“村村有小学”的面貌,正在由2村1校向3村1校的目标进发,每天都有大量的村落学校在消失,这一进程的速度比“村落终结”的速度还要快。很多地方已经达到“一个乡镇一所中心校”的格局,大有重新回到“文字不下乡”的趋势。这些现象构成当前中国农村最为显著的教育事实。“文字上移”“村落学校加速终结”是在人口因素、城市关系、规模效益以及政策驱动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发生的,而其根本原因,应该从中国社会的整体进程中去探寻。中国社会正在从乡土中国走向离土中国,其间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种种表现,其中最基本的,是中国农村居民的生存样态也越来越不依赖于土地或以土地为中心,更不用说城镇居民了。正是这一趋势决定了村落学校教育的“终结”。既然人的生存越发不依赖于乡土,人们生活的重心越发远离村落,那么,以人为目的的教育和文字也就必然地不再留恋乡土和村落,这一趋向在以普遍性和抽象性为特征的现代教育身上将体现得更为明显而坚决。百年来教育现代化进程所造成的村落学校在短时间内突然急剧消失,对于村落社会的影响必然是巨大的。这就相当于将已经长成在身体里面的器官突然拿走,对于身体的运行必然是很大的打击。代表乡村社会一部分的村落学校的消失,将导致或加速乡村社会的解组。而这一过程所带来的乡村社会的文化真空,是仍然滞留在乡村的人口必须面对的。(摘编自熊春文《“文字上移”: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乡村教育的新趋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都市中生活时,人们感到记忆力不够,需要利用通信簿等外在的象征帮助记忆,以适应变动的环境。B.作为一种具体化、本原性的教育形态,不够完善的乡土教育对于乡土社会的生活而言却是完整而有效的。C.“文字下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始于清朝末年新学的创设,终于20世纪90年代“文字上移”的出现。D.村落学校的消失,如同拿走身体里的器官,将导致或加速乡村社会的解组,带来乡村社会的文化真空。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乡土社会,子孙们的经验来源于祖先,因此,他们只能从祖先那里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B.都市社会经常有新闻发生,生活在都市社会的人比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面临的情形更复杂。C.“文字上移”不仅仅是教育问题,更与中国社会从乡土中国转向离土中国的发展进程有关。D.如果村民不依赖于土地的生存样态不发生改变,那么,乡村教育的没落几乎是不可避免的。3.根据材料二,下列选项不属于“文字上移”现象原因的一项是(

)A.乡村小学布局调整政策实施B.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增加C.专业化的乡村教师队伍短缺D.城镇学校办学规模大幅提升4.材料二画横线句子表明,乡土社会并不需要文字。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原因。5.综合两则材料,探究材料二作者以“文字上移”指代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的“村落学校大幅减少”这一现象的灵感来源以及意图。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文本一:库布齐诗篇(节选)肖睿刮着黑沙暴的夜里,她赤裸的双脚踩在沙地上,冰冷的沙粒像是长壳的虫子般到处乱爬,她的鞋子不知什么时候跑丢了。姐姐对她说,抱好树苗,千万不要松手。她点点头。风太大了,沙子飞舞,沙漠刮起风暴不仅能遮住阳光,连黑暗都能遮住。她看不到姐姐,只能感到姐姐紧紧抱住她。姐姐的双手粗糙坚硬,到处都是硬茬和口子,却像小鸟的胸脯一样温暖。姐姐的双手是这里唯一温暖的东西。沙子一层层落在她们身上,越来越沉。每一阵沙尘吹过她,都像是一群尾巴着火的野牛踏过她的身体。她的呼吸越来越沉重,感觉自己身上的力量随着沙子一点点摔落在地上,被沙漠埋葬。她问姐姐,我们会死在这里吗?姐姐的眼睛被沙子击打出泪水,那是沙暴唯一无法吞噬的光芒,姐姐说,只要我们不怕它,我们就不会死。她知道姐姐说的“它”指的是什么,是出生的地方、站立的地方、无法不恐惧的地方,这被叫作“沙漠”的家。她抱着树苗,姐姐抱着她,她们不知走了多久,遇到一匹倒在地上死去的骆驼。它已被饿狼和秃鹫开膛破肚,啃成一片杂乱连在一起的皮毛、血肉和白骨。沙暴更大了,姐姐拉着她的手,钻进了骆驼尸体的肚子。它为什么会死在这里,她们顾不得去想,任何有形之生命死于沙漠都不足为奇。在血腥的皮囊里,姐姐感到她在颤抖,把她抱得更紧了。她是被姐姐的步伐颠醒的,发现毒辣的阳光洒在自己身上,她们的额头和身体满是汗水,她起了一层鸡皮疙瘩。她熟悉这种感觉,人在最炎热的沙漠中晒脱水后会感到一阵阵刻骨的寒意。她突然心中一惊,那捆树苗在哪里?她从姐姐的背上跳下来,看到树苗在姐姐的手中,心里才松了一口气。树苗的根茎被烈日晒得有些蜷曲,这不免让她心疼。姐姐拍拍她的肩膀说,我们到家了。远方沙丘上,家里窑洞前的土墙孤零零的,姐妹两个六岁的时候,父母在一场沙暴中逝去,留下她们在这片荒无人烟的大漠中和这眼窑洞、这四面残破的土墙相依为命。五六年来,每当开春,她们要在那棵神树下祭拜尚喜,祈祷丰收时总会有人捏着姐妹两个蜡黄的脸蛋,哀叹这对双胞胎的命运。树苗上沾着的泥土掉在沙地上,她拿手指轻轻捻起来放在嘴中咀嚼。粗嗕的泥土中带着一丝植物的树液的潮湿,让她从心底感到这是条命,它能颤栗,也会陨灭。她问姐姐,这次我们能把树种活吗?姐姐点点头说,肯定能。姐姐的语气和以往失败的几十次一样坚定,这反而让她心里没底,她心里叹口气。姐姐看出了她的不安,轻轻地哼唱起一首每次安慰她时都会唱的歌谣:在那积雪的源头慢跑的银褐马多好看在春节的头几天正好骑上它拜大年布谷的雏鸟生在山谷是它的命运梳单辫的姑娘嫁到人家是她的命运后梁上生长的爬地柏树可怜背着我养大的我的父亲可怜前滩里生长的葡萄树可怜抱着我养大的我的母亲可怜没有结过枣子的枣子树哟没有学好本事的我的女儿哟歌声悠扬,像溪水一样流进她的心田,虽然她从没见过小溪,但她想它一定和姐姐的歌声一样美。她问姐姐,自己什么时候能见到小溪,见到河流,见到大海。姐姐冲着眼前的沙地努努嘴,说等到这里变成森林和草原,人们就都回来了。到时会有一条大路升到天边。我们能顺着这条大路去向四面八方,也会有各地的好东西从这条大路来到我们的家里。她顺着姐姐的指引,在恍恍惚惚的海市蜃楼里看到了一条大路,路两边是茂密的树木和艳丽的鲜花。她似乎能闻到花朵的芬芳,看到翩翩飞舞的燕子。(有删改)文本二:肖睿在写作这个环保题材时,牢牢把持住文学本质和功用这一重要的理论问题。他并没有把小说当成政治、哲学的图解,也没把小说当成社会、历史的文献,而是努力把这部小说写成具有独特审美性质和价值的艺术品。读者能够明显地感觉到作者是从文学的“想象性”“虚构性”和“创造性”出发,构建具有审美架构的想象世界,这想象世界是建立在真实世界的基础上,但却不是真实世界的摹本,而是创造和想象的产物。例如双胞胎姐妹能各自从梦中看到对方的现实生活,这样就区别了纯粹的虚构和艺术的真实之间的界限,强调了文学作为艺术品的美学价值,强调了作品在读者心目中引发的美感经验,强调了作品的艺术性。(摘自李悦《内蒙古文学的新收获——读肖睿新著《库布齐诗篇》)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黑沙暴”“冰冷的沙粒”“沙子飞舞”,描绘了恶劣的自然环境,渲染沙漠的恐怖,营造压抑的氛围。B.姐妹俩遇到惨不忍睹的骆驼尸体,并将其作为避风港,既突出了沙漠的残酷无情,又暗示了她们即将走出沙暴。C.“姐姐的语气和以往失败的几十次一样坚定”,既塑造了姐姐坚持不懈的顽强形象,又突出种树治沙的异常艰难。D.树苗不仅是治沙的植物,也是人和自然抗争的工具,更是命运的象征,姐妹俩的命运走向与树苗能否成活密切相关。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姐妹俩夜里在沙暴中的挣扎写起,到她们回到家中,再到姐姐用歌谣安慰妹妹,最后以姐妹俩的憧憬结束,结构自然有序。B.姐妹俩的对话贯穿全文,妹妹经常发问,姐姐时常叮嘱,两人分别承担不同的功能,相依为命的双胞胎形象在对话中互相映衬。C.小说以全知视角讲述故事,通过描述妹妹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在保护树苗过程中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心理状态,使读者感同身受。D.小说多处运用比喻,将沙暴写得生动形象,“长壳的虫子”“尾巴着火的野牛”“连黑暗都能遮住”等喻体具体贴切、通俗易懂。8.文本一的小说具有“诗化”倾向,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文本二强调“真实”和“想象”的关系,文本一中也存在“真实世界”和“想象世界”。请结合文本一,谈谈“想象世界”是如何和“真实世界”产生联系的?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完成各题。材料一:鄂尔泰,字毅庵。康熙三十八年举人,后袭佐领。从圣祖猎,和诗称旨。世宗在藩邸,偶有所嘱,鄂尔泰拒之。世宗即位,召曰:“汝为郎官拒皇子,其执法甚坚。”深慰谕之。雍正元年,充云南乡试考官,特擢江苏布政使,察太湖水利。于廨中建春风亭,致能文士。迁广西巡抚,调云南,以巡抚治总督事。贵州仲家苗为乱二十余年,巡抚石礼哈请用兵,上久未定,诏诰鄂尔秦。遂上疏矣改土归流①事,疏入,上深然之。会石礼哈疏报遣兵击破谷隆诸隘,擒其渠及诸苗之从为乱者。鄂尔泰遣兵三道入,破降数十寨,抚苗民五百余户,察出荒熟田地三万亩。又以镇远土知府刁澣、霑益土知州安於藩素凶诈,计擒之,改土归流。鄂尔泰疏报仲家苗悉定。上嘉其成功速,令议叙。旋条上经理仲苗诸事,报可,真除云贵总督。云南南鄙与安南接,高其倬疏言,安南国界应属内地者百二十里,请以河为界。安南国王黎维祹奏辩,上命鄂尔泰清察。鄂尔泰请与地八十里上从之敕谕安南维祹表谢雍正十三年,台拱苗复叛。上命设办理苗疆事务处,以鄂尔泰等董其事。苗患日炽,焚掠诸地。鄂尔泰以从前布置未协,引咎请罢斥。允其请,予休沐,仍食俸。世宗疾大渐,鄂尔泰仍以大学士与张廷玉等同被顾命。高宗即位,命总理事务,乾隆四年,命鄂尔泰按视河道,寻加太保。十年,以疾乞解任。上慰留,加太傅。卒,命遵遗诏配享太庙,并祀贤良祠,赐祭葬,谥文端。(选自赵尔巽等《清史稿》)[注]①改土归流:指废除土司制度,设立流官治理的改革。土,土司、土官,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的官职。流,流官,由朝廷派遣的、非世袭的地方官,有流动性。材料二:流土之分,殆以地属边鄙,入版图未久,蛮烟瘴露,穷岭绝壑之区,人迹罕到。官斯地者,其于猓俗苗情实难调习,故令土官为之钳制,以流官为之弹压,开创始势,不得不然。今至有明以来已数百年,中外一体,流土同官,既有职衔,宁无考察?乃仍以夷待夷,遂致以盗治盗,徒令挟土司之势,以残虐群苗,随复逞群苗之凶,以荼毒百姓。横征苛敛,贡之朝廷者百不一二,而烧杀劫掳,扰我生民者,十常八九。然所以清盗之源者,莫善于保甲之法,无微不烛,无远弗照,而后军民相得以安。圣谕:流官有设立吏目者,职分卑微,无印信可行,无书役可遣,土司意中倘有轻忽之念,则未必肯遵其约束,今可否酌土司之大小,将微员如何改设,重其职守,使流土相适地方。(选自雍正《朱批谕旨•鄂尔泰分别流土考成疏》)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鄂尔泰请A与地B八十里C上D从之E敕谕F安南G维祹H表谢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招引,与《劝学》“而致千里”的“致”意思不同。B.迁,贬官,与《琵琶行并序》“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的“迁”意思相同。C.所以,用来……的,与《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意思相同。D.烛,照,与《登泰山记》“明烛天南”的“烛”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鄂尔泰具有良好的家庭出身,受到祖上荫庇,继承佐领职位,并且在跟随康熙打猎时,所作的诗歌符合康熙心意,表现出一定的文学才干。B.雍正作为皇子时,曾有求于鄂尔泰,但遭到他的拒绝,雍正即位后谈到这件事时好言抚慰他,临终前任命他和张廷玉等人同为顾命大臣。C.鄂尔泰的才干得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的认可,在乾隆即位后,他奉命完成了从未接触过的巡视河道水利的差事,被加封为太子太保。D.在苗疆事务治理方面,雍正非常重视鄂尔泰的意见,同意鄂尔泰提出的改土归流的举措,并提出加重吏目职守,使流官土官相互配合和适应。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及教材中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会石礼哈疏报遣兵击破谷隆诸隘,擒其渠及诸苗之从为乱者。②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姚鼐《登泰山记》)14.材料一两次提及“改土归流”,试根据材料二分析“改土归流”的原因。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贫女张维蒿簪掠鬓布裁衣,水鉴虽明亦懒窥。数亩秋禾满家食,一机官帛几梭丝。物为贵宝天应与,花有秋香春不知。多少年来豪族女,总教时样画蛾眉。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首句从外貌的角度描绘了贫女的朴素装束,与《静女》首句“静女其姝”塑造人物的方法迥然不同。B.“水鉴”照应标题“贫”字,说明女子无力购买铜镜,“亦懒窥”则表明贫女忙于劳作而没时间去打扮。C.颔联塑造了耕田种地之余,还要忙于织布的贫女个像,《插秧歌》则刻画了齐心协力、分工合作的家庭群像。D.尾联叙写豪族女只知描画时尚的蛾眉的惯常状态,以此反衬贫女的生活状况,只言片语中寄寓作者的褒贬。16.有人说,本诗重在塑造“贫女”这一形象,而颈联与“贫女”无关,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为什么?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奥运会时,看到如苇叶一般的水翼帆板滑行在广阔的水面上,小苏不禁想起了苏轼《赤壁赋》中“

”。(2)荀子《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句话与韩愈《师说》中“

”的观点相似。(3)“猿”是古诗词中的重要意象,如杜甫《登高》“

”一句;又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句。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甲)。“忠”是服从和爱戴统治者的原则,“孝”是确定家长权威的原则,“礼”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原则,“法”是执行统治者所定规律的原则。对于统治阶层,忠孝礼法的原则神圣不可侵犯。皇帝是国家的化身,“忠君”与“爱国”之间可以划上等号。①“孝”本来是敬爱父母的天性,②因此统治者过分重视,③成为固定社会秩序的权威象征,④在自然之爱上,⑤附加了许多僵硬的规条。“孝道”与“礼法”结合,变成敬畏多于爱慕。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作品中,描写母爱的甚多而写父爱的极少。(乙),称母亲为“家慈”,甚至正式称呼中,也确定父严母慈是应有的品格,似乎直到朱自清写出《背影》,才有描述父爱的作品。“忠孝”两字并称之后,“孝”的德行被统治者过分强调,被剥夺了其中若干可亲的成分。汉朝以“孝”与“廉”两种德行选拔人才,直到清末,举人仍被称为“孝廉”。在民间的观念中,“_______”可以忍受,甚至于“_______”是蔑视权威与规律,往往有一些英雄好汉的含义。但“_______”绝对没有,被摒绝于社会之外。甚至于,“_______”的人也有朋友,只要他讲义气。“法”是政治规律,(丙),“无法无天”是不遵守政治规律与自然规律;“无赖无耻”是不遵守社会规律。但在中国社会中,“情义”是最重要的社会规律,“无情无义”的人是最大的坏人。传统的中国人不太重视原则,而十分重视情义。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无赖无耻

无法无天

无情无义

无法无天B.无法无天

无法无天

无情无义

无赖无耻C.无赖无耻

无情无义

无赖无耻

无法无天D.无情无义

无情无义

无法无天

无赖无耻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做过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最终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如果改成“在那些白天和黑夜”,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22.文中加点的人称,由“我”变为“她的儿子”,再变为“他”,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妙处。六、作文23.写作。请以“发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C2.A

3.D

4.①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人们在一个地方出生、生长、死亡,历世不移,世代黏着,生活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因此不需要记忆。②乡土社会是定型的生活,每个人的经验等同于世代的经验,在一个定型的生活中长大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所以记忆是多余的。③乡土社会里是面对面的社群,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不需要文字来帮忙记忆。5.灵感来源:材料一中提到,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乡土社会是安定的、历世不移的、熟悉的,在这样的社会中,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记忆也是多余的,所以文字下乡在乡土社会中是多余的,甚至是不必要的。意图:材料二作者以“文字上移”指代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的“村落学校大幅减少”这一现象,旨在揭示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作者认为,“文字上移”不仅仅是教育问题,更是中国社会从乡土中国转向离土中国的发展进程的反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农村生活逐渐远离土地,以人为目的的教育和文字也就必然地不再留恋乡土和村落。因此,“文字上移”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是乡村社会解组和乡村文化真空的重要原因之一。【导语】文章通过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片段和熊春文的论述,探讨乡土社会特性与“文字下乡”的历史变迁,揭示乡村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与困境。材料一着重描绘乡土社会的稳定秩序及口传经验,材料二则聚焦于现代化教育导致的“文字上移”现象,引发乡村文化衰弱和社会解组的思考,展现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复杂关系。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终于20世纪90年代‘文字上移’的出现”错误,原文信息是“可是,就在‘文字下乡’的进程即将完成的当口,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的乡村教育出现了一个‘文字上移’的反过程”,可见“文字下乡”的进程尚未完成,“终于”说法错误。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他们只能从祖先那里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错误,“在一个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影片的社会中……口口相传,不会有逳漏。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拉得十分紧,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原文是说“口口相传,不会有逳漏”,并非“只能”。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重要概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城镇学校办学规模大幅提升”错误,原文信息是“‘文字上移’‘村落学校加速终结’是在人口因素、城市关系、规模效益以及政策驱动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发生的”,可见“城镇学校办学规模大幅提升”不是导致“文字上移”的原因,城镇学校与乡村学校的状况无关。6.B7.D

8.文本一的小说具有“诗化”倾向,主要体现在:①通过姐妹俩的对话和内心活动展现情感和心理状态;②通过对恶劣自然环境的描写营造悲壮而美丽的氛围;③通过树苗的象征意义运用诗歌常用的手法。9.文本一中的“想象世界”与“真实世界”产生联系的方式主要有:①通过姐妹俩的对话和内心活动展现真实的情感与想象的未来;②通过树苗的象征意义将真实的自然环境与姐妹俩的想象世界联系起来;③通过对恶劣自然环境的描写营造既是真实的也是想象的氛围。【导语】这篇选自《库布齐诗篇》的小说节选,描绘了在恶劣的沙漠环境中,姐妹俩坚韧不拔,与自然抗争的动人故事。通过细腻的环境描写和内心刻画,展现了她们对生命和未来的期盼,尤其是对那株象征着希望与命运的树苗的执着。小说兼具写实与想象,运用诗意的语言和比喻,塑造了一个真实又具幻想的艺术世界,突显了人类精神的坚韧和生态保护的主题。6.本题考查学生对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B.“暗示了她们即将走出沙暴”错误,由“沙暴更大了,姐姐拉着她的手,钻进了骆驼尸体的肚子。它为什么会死在这里,她们顾不得去想,任何有形之生命死于沙漠都不足为奇。在血腥的皮囊里,姐姐感到她在颤抖,把她抱得更紧了”等可知,文本中姐妹俩遇到骆驼尸体并将其作为避风港,主要突出了沙漠的残酷无情,并未暗示她们即将走出沙暴。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连黑暗都能遮住’等喻体”错误,由“沙漠刮起风暴不仅能遮住阳光,连黑暗都能遮住”可知,此处用能遮住黑暗突出沙暴的厉害,属于夸张,并非比喻。故选D。8.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特色以及表现手法的能力。①“她问姐姐,我们会死在这里吗?姐姐的眼睛被沙子击打出泪水,那是沙暴唯一无法吞噬的光芒,姐姐说,只要我们不怕它,我们就不会死……”等,通过姐妹俩的对话和内心活动,展现了她们在恶劣环境下的情感和心理状态,细腻的情感描写具有诗歌的特质。②“风太大了,沙子飞舞,沙漠刮起风暴不仅能遮住阳光,连黑暗都能遮住”,对恶劣自然环境的描写,以及姐妹俩与自然抗争的过程,营造了一种悲壮而美丽的氛围,与诗歌意境相似。③“树苗上沾着的泥土掉在沙地上,她拿手指轻轻捻起来放在嘴中咀嚼”,树苗不仅是治沙工具,也是姐妹俩希望的象征,这种象征意义的运用也是诗歌常用的手法。9.本题考查作品艺术创作的理解分析能力。①“她问姐姐,这次我们能把树种活吗?姐姐点点头说,肯定能”,姐妹俩的对话和内心活动展现了真实的情感和对未来的憧憬,将真实与想象结合。②“在恍恍惚惚的海市蜃楼里看到了一条大路,路两边是茂密的树木和艳丽的鲜花”,树苗的象征意义将真实的自然环境与姐妹俩的想象世界联系起来。③“冰冷的沙粒像是长壳的虫子般到处乱爬”等对恶劣自然环境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既是真实的也是想象的氛围。10.CEG11.B

12.C

13.①恰逢石礼哈上疏报告派兵攻破谷隆各险要之地,抓获了贼首和跟从作乱的一些苗人。②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14.①土官钳制流官,流官弹压土官,是开创始势,不得不然。②土官治理有方,流官监管有度,使百姓安居乐业。【导语】这篇文章通过记述鄂尔泰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中的重要影响。文章以鄂尔泰的官场经历为线索,突出他凭借才能和坚守原则获得皇帝信赖和重用,涉及边疆治理、土司制度改革等关键历史事件。他坚持改土归流,通过和平手段与武力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有效控制,体现出其务实和智慧。文章同时反映出清朝政府对边疆策略的转变和对内部安定的重视。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鄂尔泰请求给安南八十里土地,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敕谕安南国王黎维祹上表感谢。“鄂尔泰”作主语,“请”作谓语,“与地八十里”作宾语,结构完整,故在C处断开。“上”作主语,“从之”动宾结构,结构完整,故在E处断句。“敕谕”作谓语,“安南”作宾语,语意完整,故在G处断开。故选CEG。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招引/到达。句意:招揽有才华的文人。/却能够到达千里之远。B.错误。意义不同。升职/贬官。句意:后来又升任广西巡抚。/我被贬官为九江郡司马。C.正确。均为用来……的。句意:然而要想清除盗贼的根源。/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D.正确。均为名词作动词,照。句意:没有丝毫不能照耀的。/(雪)光耀眼,照亮了南面的天空。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在乾隆即位后,他奉命完成了从未接触过的巡视河道水利的差事”错误,根据材料一中“高宗即位,命总理事务,乾隆四年,命鄂尔泰按视河道”可知,鄂尔泰是曾在雍正时期负责过河道治理工作,而不是“从未接触过”。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会”,恰逢、正赶上;“隘”,指险要的地方;“从为乱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从为乱之诸苗”。②“限”,门槛;“当道”,挡在路上;“崖限当道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当道者崖限”。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①材料二中提到“官斯地者,其于猓俗苗情实难调习,故令土官为之钳制,以流官为之弹压,开创始势,不得不然”,这句话说明了在边远地区,由于当地的风俗和苗族情况难以适应,因此需要土官来钳制,流官来弹压,这是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趋势。可概括出,土官钳制流官,流官弹压土官,是开创始势,不得不然。②材料二中提到“然所以清盗之源者,莫善于保甲之法,无微不烛,无远弗照,而后军民相得以安”,这句话表明了流官监管有度,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使百姓安居乐业,可以分析出“改土归流”的原因主要是为了适应边远地区的特殊情况,加强流官对土官的监管,以及维护社会稳定,使百姓安居乐业。参考译文:材料一:

鄂尔泰,字毅庵。康熙三十八年举人,后袭佐领。跟随圣祖打猎,和诗应和皇上心意。世宗在藩邸时,曾有一次嘱托鄂尔泰,但被鄂尔泰拒绝了。世宗即位后,召见鄂尔泰说:“你为郎官拒绝皇子,执法很坚定。”并深深抚慰他。雍正元年,鄂尔泰充任云南乡试考官,被特别提拔为江苏布政使,视察太湖水利。他在官署中建有春风亭,招揽有才华的文人。后来又升任广西巡抚,调任云南,以巡抚的身份代理总督事务。贵州仲家苗叛乱已有二十多年,巡抚石礼哈请求出兵,皇上长时间没有决定,下诏书命令鄂尔泰去处理。鄂尔泰于是上疏论述改土归流之事,奏折呈上后,皇上十分赞许。恰逢石礼哈上疏报告说派兵攻破了谷隆各隘口,逮捕了叛乱的首领和跟随叛乱的苗民。鄂尔泰派遣三路军队进入,攻破投降了几十个寨子,安抚了五百多户苗民,查出熟地和荒地共三万亩。又因为镇远土知府刁澣、霑益土知州安于藩一向凶狠狡诈,计划捉拿他们,推行改土归流。鄂尔泰上疏报告仲家苗全部平定。皇上嘉奖他事情办得迅速,命令商议给予奖赏。不久,他上奏了管理苗族事务的各项措施,皇上批准了,正式任命他为云贵总督。云南南部与安南相接,高其倬上疏说,安南国界应该属于内地的有一百二十里,请把河流作为边界。安南国王黎维祹上奏辩解,皇上命令鄂尔泰去核查。鄂尔泰请求给安南八十里土地,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敕谕安南国王黎维祹上表感谢。雍正十三年,台拱苗又反叛。皇上命令设立办理苗疆事务处,让鄂尔泰等人主管这件事。苗患日益严重,焚烧抢掠各地。鄂尔泰因为以前的安排不合适,自己请求罢免并被斥责。皇上同意了他的请求,让他休假,仍然给他俸禄。世宗病危,鄂尔泰仍然以大学士的身份与张廷玉等人一同被皇上召见交代后事。高宗即位后,命令鄂尔泰总理事务,乾隆四年,命令鄂尔泰查看河道,不久加封他为太保。十年,因疾病请求解除职务。皇上安慰挽留他,加封他为太傅。去世后,皇上命令依照他的遗嘱让他配享太庙,并祭祀贤良祠,赐予祭葬,谥号为“文端”。材料二:

流土之分,大概是因为这些地方属于边远地区,纳入版图的时间不长,当地风俗野蛮,瘴气弥漫,山岭险峻,沟壑纵横,人迹罕至。在这里做官的人,对于当地的风俗和苗情实在难以调和适应,所以让当地的土官来控制,用流官来弹压,开始时这样做是不得已的。如今已经有几百年了,国内外一体,流官和土官的官职相同,既然有了职衔,难道没有考察吗?然而还是把少数民族当作少数民族来对待,于是导致用盗贼来治理盗贼,白白地让土司利用势力残害苗民,随后苗民又逞凶暴,荼毒百姓。横征暴敛,交给朝廷的赋税不到百分之一二,而烧杀抢掠,骚扰百姓的,十之八九。然而要想清除盗贼的根源,没有比推行保甲法更好的了,没有丝毫遗漏,没有远处不照耀到的,然后军民才能相互安定,得以安居乐业。皇上谕令:流官中有设立吏目的,职位低微,没有印信可以行使,没有书役可以派遣,土司心中如果有轻视的念头,那么未必肯遵守约束,现在能否根据土司的大小,酌量设置微员,加重他们的职守,使流官和土官相互配合,彼此适应地方情况。15.B16.我不赞同这种说法。颈联“物为贵宝天应与,花有秋香春不知”,通过比喻手法,赞美了贫女的美好品质。这两句诗意味着,珍贵的东西是上天赋予的,就像有些花在秋天依然香气四溢,而在春天却无人知晓。这里将贫女比作秋天的花朵,虽然不被人注意,却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因此,颈联与“贫女”的形象塑造是紧密相关的,它进一步丰富了贫女形象的内涵,表达了诗人对贫女品质的赞美。【导语】诗歌通过描绘贫女的外貌和日常劳动,表现其朴实与勤劳。首句以“蒿簪”和“布裁衣”描绘贫穷的装束,次句以“懒窥水鉴”表明忙于劳作。颔联展示她的艰辛生活,耕种织布自给自足。颈联用秋花隐喻贫女内在的坚韧与美丽。尾联通过反衬,表现作者对贫女的同情与对豪族女的讽刺。全诗浓缩了对社会阶层的批判与对贫女的赞美。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表明贫女忙于劳作而没时间去打扮”错误,“水鉴虽明亦懒窥”意思是梳妆打扮也是徒然,所以“懒窥”,表明贫女无心打扮。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评价的分析能力。首先明确观点:不赞同。颈联“物为贵宝天应与,花有秋香春不知”,这两句看似描述自然现象,但实际上隐含了深刻的寓意。这一句可以被解读为:珍贵的东西(比如美好的品德、才华等)上天会给予那些值得拥有的人;而像秋天盛开的花朵散发出香气一样,真正的美丽不需要刻意炫耀,即使是在春天也不会被人忽视。这里实际上是对贫女品质的一种赞美,暗示尽管她生活贫困,但她的内在美和美德如同秋天的花香一样,不会因为外界条件的限制而不被发现或重视。所以,颈联通过比喻的方式,间接地描绘了贫女高尚的精神世界,与整首诗的主题紧密相连。故不赞同。17.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渌水荡漾清猿啼【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纵”“苇”“凌”“顷”“啸”“渌”“漾”。18.B19.①但是统治者过分重视②使之成为固定社会秩序的权威象征20.(甲)处:中国传统思想有四大原则(乙)处:大概是因父严母慈(丙)处:与自然规律相对【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无法无天:旧指不顾国法和天理,任意干坏事,现多形容违法乱纪,不受管束。无赖无耻:指既耍无赖又不知羞耻。无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