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卷I(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超脱人世的陶潜是宋代苏轼塑造出来的形象。实际的陶潜,与阮籍一样,是政治斗争的回避者。他虽然没有阮籍那么高的阀阅地位,也没有那样身不由己地卷进最高层的斗争漩涡,但陶潜的家世和少年抱负都使他对政治有过兴趣。他的特点是十分自觉地从这里退了出来。陶潜坚决从上层社会的政治中退了出来,把精神的慰安寄托在农村生活的饮酒、读书、作诗上。他没有那种后期封建社会士大夫对整个人生社会的空寞之感,相反,他对人生、生活、社会仍有很高的兴致。他也没有像后期封建士大夫信仰禅宗、希图某种透彻了悟。相反,他对生死问题和人生无常仍极为执着、关心,他仍然有着如《古诗十九首》那样的人生慨叹:“人生似幻化,终当归虚无”;“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尽管他信天师道,实际采取的仍是一种无神论和怀疑论的立场。老庄(无神论)并不能构成他真正的信仰,人生之谜在他的精神上仍无法排遣或予以解答。与阮籍一样,陶潜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但只有他,才真正做到了这种退避,宁愿归耕田园,蔑视功名利禄。无论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农居生活的质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陶潜在田园劳动中找到了归宿和寄托。他把自《古诗十九首》以来的人的觉醒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提到了寻求一种更深沉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的高度。从而,自然景色在他笔下,不再是作为哲理思辨或徒供观赏的对峙物,而成为诗人生活、兴趣的一部分。“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春雨冬雪,辽阔平野,各种普通的、非常一般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表现得那么自然、质朴。与谢灵运等人大不相同,山水草木在陶诗中不再是一堆死物,而是情深意真,既平淡无华又生意盎然,这是真实、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看来是如此客观地描绘自然,却只有通过高度自觉的人的主观品格才可能达到。(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材料二:虽然处于魏晋风流的最后阶段,但陶渊明决不逊于那些赫赫大名的风流名士,甚至可以说他达到了风流的最自然的地步。因为在陶渊明身上,颖悟、旷达、率真三者兼而有之,而且十分协调地融合在一起。陶渊明说自己“性刚才拙”,其实他的“拙”处也正是他的“巧”处,也即颖悟之处。如果不是对世事有极高的颖悟,怎能以“守拙”自命,而且坚守到底?在晋宋之际那种政治环境中,最聪明的办法就是他所采取的守拙归隐了。陶的旷达,前人多有论及,无须赘言。我想强调的是,他的旷达既是其颖悟的表现,又是其真性情的流露。颖悟是其内在的美,旷达是其外在的美,率真则是其为人的准则。而这三者又统一在“自然”上,崇尚自然是他的最高的人生哲学。再换一个角度,人们所追求的任何人格美都不过是要祛除一些什么增进一些什么。魏晋风流也是如此,不过它主要的功夫是在“祛”上。那么,魏晋风流要祛的是什么呢?就是“惑”与“蔽”。追求名利属于惑,追求长生属于蔽。名利之心可以迷惑人的心智,长生之欲可以遮蔽人的眼睛,都使人失去生的欢乐。“惑”与“蔽”都是“执”,祛惑、祛蔽也就是“破执”。能“破执”则能风流。用这样的观点来看陶渊明的《形影神》诗,它蕴涵的意义固然很丰富,但其主旨用两个字便可概括,那就是“破执”——由“神”来破“形”和“影”的“执”。“形”执于对长生的企求,长生不可得于是很苦恼:“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自己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只好靠饮酒忘忧。这当然无济于事。“影”的苦恼不仅是生命短促,还有名声不能久传:“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立善以求遗爱之久传:“立善有遗爱,胡可不自竭!”但在“神”看来,饮酒也罢,立善也罢,都不是解除苦恼的真正的办法:人总是要死的,无法抗拒。醉酒或能忘忧,反而会促龄;立善虽好,但在那个连善恶也不分的社会上又有谁为你扬善呢?“神”的主张是听任自然化迁,不以早终为苦,也不以长寿为乐;不以名尽为苦,也不以留有遗爱为乐,只要一切听其自然,就达到风流的极致了。当然,陶渊明并不是不想有所作为,只是在那个黑暗的封建社会,既要保持自身的高洁又要有所作为,实在太难了。陶渊明以崇尚自然为风流,似乎是有点消极,但从不肯同流合污这一点看来,是很难得的。虽不能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能有所不为谈何容易!因而陶渊明可谓是最风流的风流。(摘编自袁行霈《陶渊明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同后期封建社会士大夫相同的是,陶渊明对人生怀有空寞之感的同时,仍对人生与社会抱有很高的兴致。B.陶渊明将田园作为自己的归宿与寄托,将古人思想中人的觉醒提高到远超当世人的高度。C.陶渊明认为自己“性刚才拙”,但这恰恰表现出他极高的颖悟,因此他才能够在晋宋之交守拙归隐。D.《形影神》中“形”执于对于长生的企求,无法长生因而苦恼,陶渊明认为可以通过饮酒来解决这个问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渊明信天师道,在诗作中常表现出对生死问题的执着与关心,但他实际上仍持无神论与怀疑论的立场。B.陶渊明能够将颖悟、旷达与率真在自身协调融合,是因为他达到了魏晋风流的最自然的地步。C.陶渊明在政治上采取退避,归耕田园,又通过高度自觉的人的主观品格将山水草木描绘得生意盎然。D.通过材料二的分析可知,陶渊明认为要达到风流的极致,脱不开一切听任自然。3.下列诗文中不能体现出“陶渊明身上颖悟、旷达、率真三者兼而有之”的一项是()A.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B.纵浪大化中,不忧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C.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D.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体现了陶渊明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答案】1.C2.B3.D4.①首先提出观点,指出陶渊明兼具颖悟、旷达与率真,是魏晋风流最自然的风流;

②接着从陶渊明选择守拙归隐论述他身上表现出的颖悟、旷达与率真;

③最后从陶渊明对于长生与名利的破执来论述他的极致风流。5.①前两句诗描写了暮春时节草木茂密的普通的生活场景,诗人用平淡质朴的语言将生活中真实、平凡的美挖掘出来,情深意真地表现出潇洒自如、欣然自得之感;

②后两句写鸟儿托身林间而自有其乐,诗人寓居在绿树环绕的草庐,也自寻其趣,安雅清闲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旷达、颖悟、率真的极致风流。【解析】【1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同后期封建社会士大夫相同的是,陶渊明对人生怀有空寞之感的同时”错,根据材料一中“他没有那种后期封建社会士大夫对整个人生社会的空寞之感,相反,他对人生、生活、社会仍有很高的兴致”可知,陶渊明与后期封建士大夫并不同,对于人生社会充满兴致,并没有空寞之感。B.“古人思想中人的觉醒”错,根据材料一“他把自《古诗十九首》以来的人的觉醒”可知,原文说的是“自《古诗十九首》以来的人”,而不是“古人思想中人”,故选项将范围扩大。D.“陶渊明认为可以通过饮酒来解决这个问题”错,根据材料二“自己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只好靠饮酒忘忧”可知,原文指出陶渊明自知追求长生的问题无法解决,因而只能通过喝酒来忘却这一忧虑。故选C。【2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B.“陶渊明能够将颖悟、旷达与率真在自身协调融合,是因为……”错。根据材料二“甚至可以说他达到了风流的最自然的地步。因为在陶渊明身上,颖悟、旷达、率真三者兼而有之”可知,陶渊明颖悟、旷达、率真三者兼备是因,而“达到了风流的最自然的地步”是果,故选项说法是因果倒置。故选B【3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A.出自《拟挽歌辞》其三,写送葬结束参加葬礼的人各自回家,亲戚或许还会悲哀,其他人已经忘记死者开始歌唱。陶渊明看透世俗人情,直言生死,旷达而毫不矫饰。B.出自《形影神》,意思是人生居天地之间如纵身大浪,沉浮无主,而自己却应以“不忧亦不惧"处之,对于生与死,陶渊明极为坦率与旷达,认为“到了该死的时候就任其死去好了,何必再多所顾虑”。C.出自《拟挽歌辞》其一,意思是千秋万岁身后事,荣辱怎能记心间?只恨今生在世时,饮酒不足太遗憾。对于生死之事,陶渊明十分冷静豁达,认为人活一世,必有一死,但后两句用诙谐的语气展示出自己的率真本性。D.出自《咏荆轲》,意思是可惜剑术未能精,盖世之功未建成。壮士虽然久已逝,千年之下寄深情。直抒胸臆,表达了陶渊明对于荆轲“奇功”不成的惋惜,对于他勇于牺牲、不畏强暴的赞叹。故不能体现出“陶渊明身上颖悟、旷达、率真三者兼而有之”故选D。【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二共三段。由第一段“虽然处于魏晋风流最后阶段,但陶渊明决不逊于那些赫赫大名的风流名士,甚至可以说他达到了风流的最自然的地步。因为在陶渊明身上,颖悟、旷达、率真三者兼而有之”可知,文章开篇提出观点,指出陶渊明兼具颖悟、旷达与率真,是魏晋风流最自然的风流;由第二段“在晋宋之际那种政治环境中,最聪明的办法就是他所采取的守拙归隐了。陶的旷达,前人多有论及,无须赘言。我想强调的是,他的旷达既是其颖悟的表现,又是其真性情的流露。颖悟是其内在的美,旷达是其外在的美,率真则是其为人的准则”可知,从陶渊明选择守拙归隐论述他身上表现出的颖悟、旷达与率真;由“追求名利属于惑,追求长生属于蔽。名利之心可以迷惑人的心智,长生之欲可以遮蔽人的眼睛,都使人失去生的欢乐。‘惑’与‘蔽’都是‘执’,祛惑、祛蔽也就是‘破执’。能‘破执’则能风流。用这样的观点来看陶渊明的《形影神》诗,它蕴涵的意义固然很丰富,但其主旨用两个字便可概括,那就是‘破执’”“陶渊明并不是不想有所作为,只是在那个黑暗的封建社会,既要保持自身的高洁又要有所作为,实在太难了。陶渊明以崇尚自然为风流,似乎是有点消极,但从不肯同流合污这一点看来,是很难得的。虽不能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能有所不为谈何容易!因而陶渊明可谓是最风流的风流”可知,从陶渊明对于长生与名利的破执来论述他的极致风流。最后采用“首先……,接着……,最后……”的模式回答即可。【5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前两句诗“陶潜……真正做到了这种退避,宁愿归耕田园,蔑视功名利禄。无论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农居生活的质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意为:孟夏的时节,草木茂盛,绿树围绕着我的房屋。这两句描写了暮春时节草木茂密的普通的生活场景;再结合材料一中“各种普通的、非常一般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表现得那么自然、质朴”“山水草木在陶诗中不再是一堆死物,而是情深意真,既平淡无华又生意盎然,这是真实、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看来是如此客观地描绘自然,却只有通过高度自觉的人的主观品格才可能达到”分析,诗人用平淡质朴的语言将生活中真实、平凡的美挖掘出来,情深意真地表现出潇洒自如、欣然自得之感;后两句诗“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意为:众鸟快乐地好像有所寄托,我也喜爱我的茅庐。结合材料二中“他的旷达既是其颖悟的表现,又是其真性情的流露。颖悟是其内在的美,旷达是其外在的美,率真则是其为人的准则。而这三者又统一在“自然”上,崇尚自然是他的最高的人生哲学”“在陶渊明身上,颖悟、旷达、率真三者兼而有之,而且十分协调地融合在一起”分析,这后两句写鸟儿托身林间而自有其乐,诗人寓居在绿树环绕的草庐,也自寻其趣,安雅清闲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旷达、颖悟、率真的极致风流。(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战友张荣平“什么,老陈辞职了?我不信,他已经在我们这里干了十五年了,眼见步步高升,怎么舍得就这么不声不响地走了呢?”同事们正聚在一起谈论老陈突然辞职的事,大伙百思不得其解。老陈是一名汽车制造厂的保安,今年40岁,老家湖北农村的,因为家里条件有限,初中毕业种了几年田后就选择了从军,在部队生活三年之后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地方,又在种了两年多田后觉得没多大出路,就随着村上的弄湖儿一起到了广东打工。一家汽车制造厂听说老陈是退伍军人,刚好厂里缺少一个保安,便录用了他。老陈这个人,干一行爱一行,安分守己,在保安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十五年,同事们换了一荏又一茬,就连保安班长也换了不知多少个,而老陈还是“原地踏步”。一天,上夜班,老陈和同事一起在保安室看报纸,忽然眼睛一亮:“这个人我认识,他是我的战友阿才!”“区人事变动”一栏里,一个醒目名字映入了老陈的眼帘,他控制不住地喊了起来。“还战友呢,人家现在是区委书记,而你呢?至今还是一个小保安,怎么可能是你的战友呢?”老陈默然不语。半个月后的一天,老陈上夜班倒班,遵照夫人的安排去商场购买一些日用品。经过蔬菜区时,看到不远处来了一支七八个人的队伍,老陈一看这阵势就知道是一个重量级的领导来了,便闪到一旁让他们先过。等他们走到身旁时,他发现那个重量级的领导正是多年不见的好战友阿才。阿才似乎也看到了老陈,脸上先是露出了一丝惊讶,接着朝老陈眨了眨眼睛,又看似不经意地用手摸了摸鼻子。这一瞬间,老陈仿佛又回到了十几年前。那时,他和阿才是同一个班的。阿才是广东人,大学生从军,老陈是地地道道的湖北农民。站岗时,阿才好长一段时间都不适应,老陈一有空就去陪他站岗,有时干脆就替他站岗了。阿才也会以上厕所为借口去休息休息,走时都会下意识地摸一下鼻子。十八年不见了,看到这个熟悉的动作,老陈马上明白了阿才的意思,随即来到了商场的洗手间。没多时,阿才也来到了洗手间,还随手把门关上了,弄得好像地下工作者接头似的,神神秘秘。“真是你这小子!”阿才紧紧抱住老陈,“怎么跑到我们广东来了?”“说来话长,今后我如实向你汇报!”“好!留个电话,我现在没时间,晚上我们再联系!”晚上7点,老陈的电话响起来了,还真是阿才打来的。二十分钟后,阿才开着一辆很普通的白色丰田来了,老陈很自然地坐在了副驾驶的位置上。阿才主动介绍:“我退伍后回到了老家,参加了公务员的考试,拿到了编制,加上有从军的经历,一路走来,顺风顺水,你所在的这个区的书记年龄到了,组织上就派我来接替了,想不到在这里竟然见到了你——我的老战友。”“我,我可不敢认你啊!我一个小保安,怎么能和你这个区委书记称兄道弟呢?”他们随便找了个茶馆,边喝茶边聊天,不知不觉十点了。刚出门,阿才碰到了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人,和他握了一下手,而那个夹公文包的却主动拉起了老陈的手。老陈直接上了阿才的车,又一屁股坐在了副驾驶位子上,夹公文包的人眼睛瞪得大大的,毕恭毕敬站在车旁挥着手。阿才似乎有话要和老陈说,快到老陈家时开口了:“老陈啊,今后做事还是要像以前一样低调,有机会,我会为你换份工作的。”两个月过去了,镇领导来厂里调研,老陈刚好值白班,开门时,感觉车窗里有个似曾相识的眼睛在盯着他,第二天,人事部的人找老陈谈话:“你们保安队的队长退休了,他推荐你做队长。”事隔一个月,人事部的经理亲自对他说:“老陈,想不到你的能力这么强,厂里这么多年来没有重用你,是厂里的一大损失,这次决定升你为后勤部主任!”老陈稀里糊涂地成了厂里的一个中层领导。又过了一段时间,开发区的一名领导来了,说开发区缺少一个保安经理,想请老陈去帮帮忙。这下子可把老陈给惊住了:“怎么一下子我就有才干了呢?”躺在床上思来想去,终于有了眉目:“对,给阿才打个电话问问不就结了嘛!”在电话里,老陈把自己最近一路升职之事告诉了阿才,阿才听了之后叹了口气说:“老陈,你辞职吧,离开现在的厂里,我介绍你去邻市的工厂干活。那晚我们喝茶出来时遇到的那个人,是你那公司所在镇的领导,他看到你和我关系那么亲密,是想隔山打牛,讨好我来着。”老陈被阿才说得云里雾里的,说句实话,他对现在的公司还真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就这么走了还真有点舍不得。但为了阿才,为了老战友,老陈还是心一横,递交了辞职报告,一声不响地离开了生活十五年的城市。(原载于“中国作家网”,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阿才听到老陈一路升职后,担心会影响自己,便提出让老陈离开工作了十五年的地方,这凸显出阿才的自私。B.镇领导撞到老陈与阿才亲密见面后,人事部、开发区的领导便接连给老陈升职,可见这都是镇领导的刻意安排。C.小说两次提到老陈坐阿才的副驾驶位子,其中第二次既是表现两人深厚的战友情,也是为引出镇领导的震惊。D.阿才交代老陈今后做事还是要像之前一样低调,暗示了阿才的区委书记身份可能会对老陈的生活产生影响。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阿才摸鼻子这一细节引出了老陈对军旅生活的回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得文章衔接自然。B.小说多处照应,如“我,我可不敢认你啊……称兄道弟呢”照应了前文老陈同事对老陈的嘲讽。C.小说善于在对比中展现人物形象,如老陈的质朴坚韧与镇领导的投机取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D.小说刻画保安老陈和区委书记阿才的典型形象,讴歌了不因时久未见、地位悬殊而变味的战友情。8.小说是如何描写阿才形象的?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说明。9.“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在叙述上也体现了“不平”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A7.C8.①正面描写,通过语言,动作描写表现阿才的谨慎、守信、看重战友情等形象,如阿才用摸鼻子这一动作约老陈在洗手间见面,并在洗手间随手把门关上;见面后紧紧抱着老陈,承诺晚上联系老陈,下班后就主动打电话给老陈并亲自开车去接老陈。②侧面衬托,如通过老陈与同事们看报,交谈,交代了阿才区委书记的身份;通过老陈公司所在镇的领导刻意巴结阿才,反衬阿才清廉自守。9.①小说开头运用倒叙手法,先写在公司干了十五年的老陈,眼见节节高升却突然辞职,令同事百思不得其解,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接着不急于揭示原因,而是在老陈与阿才重逢后插叙老陈替阿才站岗的经历,交代了阿才摸鼻子的由来,充满生活情趣和历久不变的战友情。③老陈做保安沉寂15年,眼见节节高升却被战友阿才要求辞职,老陈竟毅然决然递交了辞职报告,离开了生活了15年的城市。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情节上一波三折,凸显了老陈与阿才之间真正的战友情。【解析】【6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A.“担心会影响自己”“这凸显出阿才的自私”错,阿才让老陈离开,是不想以权谋私,且阿才为老陈介绍了新的工作,这不能说明阿才自私。故选A。【7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老陈的质朴坚韧”错,从文中可以看出老陈是质朴的,但“坚韧”很难看出。“对比”也不准确,镇领导是要讨好领导,老陈是为战友着想,二者形不成对比。故选C。【8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人物刻画手法的能力。“阿才似乎也看到了老陈,脸上先是露出了一丝惊讶,接着朝老陈眨了眨眼睛,又看似不经意地用手摸了摸鼻子”“阿才也来到了洗手间,还随手把门关上了”,阿才用摸鼻子这一动作约老陈在洗手间见面,并在洗手间随手把门关上;“阿才紧紧抱住老陈”“留个电话,我现在没时间,晚上我们再联系!”“阿才开着一辆很普通的白色丰田来了,老陈很自然地坐在了副驾驶的位置上”,见面后紧紧抱着老陈,承诺晚上联系老陈,下班后就主动打电话给老陈并亲自开车去接老陈。小说通过语言,动作描写表现阿才的谨慎、守信、看重战友情等形象,为正面描写。“老陈和同事一起在保安室看报纸,忽然眼睛一亮:‘这个人我认识,他是我的战友阿才!’‘区人事变动’一栏里,一个醒目名字映入了老陈的眼帘,他控制不住地喊了起来”“还战友呢,人家现在是区委书记,而你呢?至今还是一个小保安,怎么可能是你的战友呢?”,通过老陈与同事们看报,交谈,交代了阿才区委书记的身份;“你们保安队的队长退休了,他推荐你做队长”“老陈稀里糊涂地成了厂里的一个中层领导”“又过了一段时间,开发区的一名领导来了,说开发区缺少一个保安经理,想请老陈去帮帮忙”,“老陈,你辞职吧,离开现在的厂里,我介绍你去邻市的工厂干活。那晚我们喝茶出来时遇到的那个人,是你那公司所在镇的领导,他看到你和我关系那么亲密,是想隔山打牛,讨好我来着”,通过老陈公司所在镇的领导刻意巴结阿才,反衬阿才清廉自守。这是侧面衬托。【9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情节特点的能力。“什么,老陈辞职了?我不信,他已经在我们这里干了十五年了,眼见步步高升,怎么舍得就这么不声不响地走了呢?”小说开头运用倒叙手法交代了故事结局,公司干了十五年的老陈,眼见节节高升却突然辞职,令同事百思不得其解,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阿才是广东人,大学生从军,老陈是地地道道的湖北农民”“站岗时,阿才好长一段时间都不适应,老陈一有空就去陪他站岗,有时干脆就替他站岗了。阿才也会以上厕所为借口去休息休息,走时都会下意识地摸一下鼻子”“十八年不见了,看到这个熟悉的动作,老陈马上明白了阿才的意思”,接下来小说没有揭示老陈辞职的原因,而是在老陈与阿才重逢后插叙老陈替阿才站岗的经历,交代了阿才摸鼻子的由来,充满生活情趣和历久不变的战友情。“你们保安队的队长退休了,他推荐你做队长”“老陈稀里糊涂地成了厂里的一个中层领导”“又过了一段时间,开发区的一名领导来了,说开发区缺少一个保安经理,想请老陈去帮帮忙”“为了阿才,为了老战友,老陈还是心一横,递交了辞职报告,一声不响地离开了生活十五年的城市”,老陈做保安沉寂15年,眼见节节高升却被战友阿才要求辞职,老陈竟毅然决然递交了辞职报告,离开了生活了15年的城市。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情节上一波三折,凸显了老陈与阿才之间真正的战友情。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二十七年,秦大夫有私与楚太子斗,楚太子杀之而亡归。二十八年,秦乃与齐、韩、魏共攻楚,杀楚将唐昧。二十九年,秦复攻楚,大破楚,楚军死者二万。怀王恐,乃使太子为质于齐以求平。三十年,秦昭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弟兄,盟于黄棘,太子为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壤界,故为婚姻,所从相亲久矣。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敢以闻下执事。”楚怀王见秦王书,患之。欲往,恐见欺;无往,恐秦怒。昭雎[注]曰:“王毋行,而发兵自守耳。秦虎狼,不可信,有并诸侯之心。”怀王子子兰劝王行,曰:“奈何绝秦之欢心!”于是往会秦昭王。昭王诈令一将军伏兵武关,号为秦王。楚王至,则闭武关,遂与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蕃臣,不与亢礼。楚怀王大怒,悔不用昭子言。秦因留楚王,要以割巫、黔中之郡。楚王欲盟,秦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不复许秦。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乃欲立怀王子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湣王谓其相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或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然则东国必可得矣。”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太子横至,立为王,是为顷襄王。乃告于秦曰:“赖社稷神灵,国有王矣。”(节选自《史记·楚世家》)[注]昭雎,楚国的将领。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寡人A愿与君王B会C武关D面相约E结F盟而去G寡人之H愿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从相亲久矣”与“赢粮而景从”(《过秦论》)两句中“从”意思不同。B.“欲往,恐见欺”与“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两句中“见”意思相同。C.因,趁着的意思,与《苏武传》“君因我降”中的“因”意思相同。D.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谷是立国之本和立政之基,社稷常用来代指国家。1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太子与秦国的大夫斗殴,杀死秦大夫后逃回楚国,秦发兵攻楚,楚怀王惊恐,就派太子到齐国做人质以求和解。B.秦昭王写信给楚怀王说明秦楚的关系,并希望和他相会。楚怀王看到信后,既想赴会,又想不去,内心犹豫不决。C.昭雎与子兰对楚怀王前去秦国的态度截然不同,但楚怀王还是听取了子兰的劝说去会见秦昭王,结果被秦国扣留。D.齐湣王想扣留楚太子求取楚国淮北,国相认为此举会失义于天下,有人认为可以“杀太子”威逼太子横达成交易。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王毋行,而发兵自守耳。秦虎狼,不可信,有并诸侯之心。(2)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14.鲁迅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请结合本文,从史学性与文学性的角度简要分析。【答案】10.DEG11.C12.D13.(1)大王不要去,而要派军队守卫自己(的边境)。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能相信,它有吞并诸侯的野心。(2)大王与太子都被困在诸侯国,如今(我们)又违背大王的命令另立大王的庶子,那是不合适的。14.①真实地记载了秦楚之争的历史,具有史学性;②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刻画秦昭王、楚怀王等人物,形象具体丰满,具有文学性。【解析】【10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希望与大王在武关会面,当面结成友好盟约而离开,这是我最大的愿望啊。“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状语后置句,“寡人”为主语,“会”为谓语,“(于)武关”为“会”的后置状语,故D处断开;“面”修饰“相约”,E处断开;“寡人之愿也”是判断句,单独成句,故G处断开。【11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A.正确。“从”,合纵/跟从。句意:互相亲善友好很长时间了。/人们挑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从着他。B.正确“见”,介词,被。句意:想赴会,又担心被受骗。/却使自己被放逐呢。C.错误。“因”,趁机/通过。句意:秦王趁机扣留楚王。/你通过我而投降。D.正确。故选C。【12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有人认为可以‘杀太子’威逼太子横达成交易”错,原文是“或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然则东国必可得矣”可知,应是有人认为可以‘杀太子’来与郢中新王做交易。故选D。【13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自守”,守卫自己(的边境);“秦虎狼”,判断句,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并”,吞并。(2)“困于诸侯”,被动句,“于”表被动;“倍”,通“悖”,违背;“宜”,合适。【1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由“二十七年,秦大夫……二十八年,秦乃与齐、韩、魏共攻楚,杀楚将唐昧。二十九年,秦复攻楚……三十年,秦昭王遗楚王书……”可知,真实地记载了秦楚之争的历史,具有史学性;由“怀王恐”“秦昭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楚怀王见秦王书,患之。欲往,恐见欺;无往,恐秦怒”“楚怀王大怒,悔不用昭子言”“秦因留楚王,要以割巫……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可知,选文采用语言、心理、行动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秦昭王、楚怀王等人物,形象具体丰满,具有文学性。参考译文:二十七年(前302),秦国一位大夫私下与楚太子殴斗,楚太子杀死了他逃回楚国。二十八年(前301),秦国就和齐国、韩国、魏国共同攻打楚国,杀死楚国大将唐昧。二十九年(前300),秦国又攻打楚国,把楚军打得大败,杀死两万楚兵。怀王惊恐,就派太子到齐国做人质求得和解。三十年(前299),秦昭王给楚王一封国书说:“当初我和您结拜为弟兄,在黄棘盟约,太子做人质,关系十分融洽。太子杀死我的要臣,竟不道歉就逃走了,我确实愤怒之至,便派军侵占您的边境。今天听说您让太子到齐国做人质求得和解。我国和楚国临近接壤,本来就结成了婚姻,互相亲善友好很长时间了。而今秦楚关系恶化,就无法号令诸侯。我希望和您在武关相会,当面结为盟约,盟约达成后再分离,这是我的愿望。我冒昧地告诉您这个想法。”楚怀王看到秦王的信,很担心。想赴会,又担心被受骗;想不去,又担心秦王发怒。昭雎说:“君王不要前去,应派军队加固边境的防守啊。秦国是虎狼之国,不能相信,他有吞并诸侯的野心。”怀王的儿子子兰劝怀王前往,说:“怎么能拒绝秦王的好心呢!”于是怀王去会见秦昭王。秦昭王采取欺骗手法,打着秦王的旗号,派一位将军在武关埋下伏兵。楚王一到,秦兵就关闭了武关,于是劫持怀王到咸阳,秦王在章台会见怀王,对待怀王就像对待附属国的臣子一般,不用平等的礼节。楚怀王大怒,后悔没听昭雎的劝告。秦王趁机扣留楚王,要挟楚国割让巫、黔中的郡县给秦国。楚王想只订盟约,秦王想先得到地盘。楚王生气地说:“秦国欺诈我,又强迫要挟我割让地盘!”没有再答应秦王。楚国大臣十分担心,互相商议说:“我们的君王留在秦国不能回来,秦王要挟我们割地,太子又在齐国做人质,如果齐国、秦国联合谋划,那么楚国就要灭亡了。”于是想拥立在国内的怀王的儿子。昭雎说:“君王与太子都在诸侯国受困,今天又违背君王的命令另立庶子,那是不合适的。”于是蒙骗齐国(派使者到齐国报丧),齐湣王对国相说:“不如扣留太子以便求取楚国的淮北。”国相说:“不行,郢中如果立了君王,我们就空留人质并在天下人面前做出不义的事了。”有人说:“不对。郢中如果立了君王,正好借机和新王做个交易说‘您给我们下东国,我们就替您杀死太子,否则,将和秦、韩、魏三国联合拥立太子’,这样下东国一定就到手了。”齐王最终采用国相的计策送回了楚国太子。太子横回楚后,被立为君王,这就是顷襄王。于是楚人通告秦国说:“依赖社稷的神灵,我国有君王了。”(二)古诗阅读(共2题,共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西江月[宋]苏轼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数语桥柱上。照野弥弥①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②。障泥③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④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备注〗①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②层霄:弥漫的云气。③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④欹枕:斜靠在枕上。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写出了词人浓郁的醉态和欣悦的心情。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喻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16.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答案】15.C16.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声声悦耳;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解析】【15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C.“‘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说法错误。“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通过描写杜鹃在黎明的一声啼叫,把野外春晨的景色作了画龙『点石成金』的提示。这是因为他是从杜鹃啼叫声中醒过来的,由杜鹃之啼才首先感到这空山月明、万籁俱寂的春晨之美。故选C。【16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句的能力。运用叠词。“弥弥”,是水盛的样子,用“弥弥”形容“浅浪”,把春水涨满、溪流汩汩的景象表现出来了。“隐隐”,表现了云层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突出了云淡的特点。叠词使得语句富有音乐美,悦耳动听。运用对仗的手法。“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有对称的美感,音节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春夜,词人在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由于明月当空,所以才能看见清溪在辽阔的旷野流过。先说“照野”,突出地点明了月色之佳。用“弥弥”形容“浅浪”,广阔的天空还有淡淡的云层。“横空”,写出了天宇之广。说云层隐隐约约在若有若无之间,更映衬了月色的皎洁。借景抒情。野外是广袤的,天宇是寥廓的,溪水是清澈的。在明月朗照之下的人间仙境中,诗人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拟行路难(其四)》中运用反问语气表现鲍照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杜甫在《客至》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招待不周的歉疚,让人感受到主人竭尽诚意的盛情。(3)黄庭坚《登快阁》中,描绘诗人自己初登快阁时所览胜景,展现自己胸襟怀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2)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3)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第Ⅱ卷(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琴师陶俑伯伯,您好,笛师陶俑阿姨让我告诉您,改日,您拨您的春风弦,她奏她的晚风笛。那首未完成的《长歌行》,大家再一起奏完吧。”“病骨支离,离家已有百年,哪怕分神断魂,也断不了这魂牵梦绕的乡愁啊。”……最近,一部名为《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短剧火上热搜,该剧讲述的一盏中国玉壶化作人形“逃出”博物馆,意外地偶然撞上同样来自中国的记者,经过他的帮助下,返回家乡的故事。约有2.3万件中国文物被“邀请”到大英博物馆,它们委托小玉壶带回家书的情节,将家国情怀渲染到极致。文物只有“回家”了。才谈得上文物保护。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这样说:“文物在原地保护。才最有尊严,否则像孤魂野鬼,没有家,也没有根。”漂流在外的文物,就像漂流在外的游子。它们渴望吹一吹故土的风,晒一晒故土的阳光,哪怕静静地等待故土的尘埃一颗一颗落下来也感到心满意足。18.下列各句的引号,和文中加点的“邀请”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B.海伦学会了拼写自己的名字,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C.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D.李白写诗常用“天台四万八千丈”这样极尽夸张的语句。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结尾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案】18.A19.该剧讲述了一盏中国玉壶化作人形“逃出”博物馆,偶然撞上同样来自中国的记者,经过他的帮助,返回家乡的故事。20.将“漂泊在外的文物”人格化,文物吹故乡的风,晒故乡的太阳,哪怕蒙故乡尘埃也心满意足,突出漂泊在外的文物没有自己的根,渴望回归祖国。【解析】【18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邀请”的引号表示反语,中国文物流失海外,涉及我们屈辱黑暗的近代血泪史,文物绝非心甘情愿在大英博物馆被收藏、展览,所以此处表达的是讽刺和痛心。据此分析出,此处的引号表示反语讽刺(特殊含义),大英博物馆内的众多文物本是被劫掠,倒卖过去的,此处却说“邀请”,表达了对强盗行径的讽刺、愤慨和对文物难以归来的痛心。A.表示反语。B.表示着重指出。C.表示着重指出。D.表示引用。故选A。【19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文有三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讲述的……故事”应改为“讲述了……故事”或“讲述的是……故事”。二是语义重复。“意外地偶然”,意思重复,“意外地”“偶然”保留一个。三是句式杂糅,“经过他的帮助下”应改为“经过他的帮助”或“在他的帮助下”。故可改为:该剧讲述了一盏中国玉壶化作人形“逃出”博物馆,偶然撞上同样来自中国的记者,经过他的帮助,返回家乡的故事。【20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画线句“它们”是代词,结合前文“漂流在外的文物,就像漂流在外的游子”可知,“它们”指代的是“漂流在外的文物”。“渴望吹风”“晒阳光”“等待”“感到心满意足”运用拟人手法,将“漂流在外的游子”的人格赋予给没有生命力的“漂流在外的文物”,使它们具有了人的动作行为和情感态度,表达了希望“漂流在外的文物”能够早日回归故土的期盼之情。(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中国人认为天地自然都由一气化生,面对气化流荡的世界,他们发现了虚实的奥秘。与非常重视“实”的中国农民不同,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