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复习总结与归纳_第1页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复习总结与归纳_第2页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复习总结与归纳_第3页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复习总结与归纳_第4页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复习总结与归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

1.许多植物的新生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2.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实验来验证种子发芽所必需的条件。在实验中只能改变一个条件(我们要

研究的条件),同时保证其他条件不变

3.实验:绿豆种子发芽和土壤的关系

(1)准备两个玻璃皿。

(2)在其中一个玻璃皿里铺上土壤,另一个不铺。

(3)在两个玻璃皿里各放3粒绿豆。

(4)定期给两个玻璃皿里浇同样多的水。

如果两组种子都发说明土壤不是绿豆

无土壤芽发芽必露的.条件

、如果有土壤组的种

觥用壤壤是绿豆2

子发芽了,而无土

芽必需的条件

一।)壤组的种子未发芽

4.在实验中,设置两组进行对比,是为了通过对比实验效果来分析改变的因素对实验的影响。

5.在实验中,每一个玻璃皿中至少放3粒种子是为了减少实验的偶然性,使实验结论更准确。

一粒种子可能会因自身原因不能发芽,影响实验结果。

第2课比较种子发芽实验

1.在绿豆种子发芽和土壤的关系的实验中,两组种子都发芽了,说明土壤不是绿豆种子发芽

必需的条件。

2.绿豆种子发芽和温度的关系

项目种子总数已发芽数未发芽数

常温组18162

低温组18117

(1)常温组有两粒种子未发芽,低温组有1粒种子发芽了,这属于实验中的偶然现象

(2)常温组多数种子发芽了,而低温组多数种子未发芽,这说明温度是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专业文档

3.绿豆种子发芽和光照的关系

项目种子总数已发芽数未发芽数

有光组24240

无光组24240

有光组和无光组的种子都发芽了,这说明光照(阳光)不是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4.比较种子发芽实验说明:

(1)绿豆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空气,三个条件要同时具备。⑵阳光和土壤不

是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第3课绿豆苗的生长

1.研究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1)改变的条件:光照。

(2)不变的条件:水、温度、土壤、空气等。

(3)实验记录

项目昌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

阳光下的绿茎是暗红色、叶

短而直粗壮

豆苗是翠绿色

黑暗处的绿茎是白色,叶是

长而弯很细

豆苗黄色

(4)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

2•光合作用:在光照条件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需的

养料,并释放出氧气

条件.光昭

二氧化碳+水养料+氧气

场所:绿叶

3•不同环境里的植物对阳光、水分等条件的需求不同。植物能适应环境,降水量大的地区生长的

植物的叶片会很大(如芭蕉),降水量小的地区生长的植物的叶片会很小(如松树),有的甚至会退

化成刺(如仙人掌)。

4•植物具有向阳性、向水性等特性。

第4课蚯蚓的选择

专业文档

1•蚯蚓生活在地下,可以推测它喜欢黑暗的环境

2•干土里很难发现蚯蚓,推测它不喜欢干燥的环境

3•蚯蚓适宜生活在黑暗、潮湿的环境中。

4•在“了解蚯蚓对环境的选择”的实验中,反复进行多次实验,可以避免偶然因素干扰实验结果,

使实验结论更准确

5.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动物在长期生活繁行的

过程中也形成了适应环境的特征

动物生活环境适应环境的特征(身体结构)

天鹅湖泊、沼泽喙坚硬,利于捕食

青蛙池塘、稻田保护色,不易被发现

企鹅南极翅膀特化为鳍,善于游泳;有大量脂肪,能御

狼草原、森林等换毛,适应季节的温度变化

蜥蜴草原、森林等保护色,不易被发现

第5课当环境改变了

1.当环境改变的时候,动物会努力适应新环境;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动物会有一些特殊的行为

2.青蛙在不同的季节会有不同的行为

春:孵化夏:捕食秋:挖洞冬:冬眠

3.四季的田野

季节气候草木蝴蝶青蛙

春温暖发芽由卵孵化成幼虫由卵孵化成蝌蚪

夏炎热茂盛幼虫一蛹一成虫蝌蚪f青蛙

秋凉爽枯落产卵、死亡挖洞

冬寒冷凋零以卵的形式越冬冬眠

4.青蛙具有冬眠行为,青蛙冬眠主要是为了适应冬季寒冷、缺少食物等恶劣环境。蛇、熊等也会

冬眠。

5•丹顶鹤具有迁徙行为,丹顶鹤迁徙主要是为了适应气候、日照及食物等因素的变化。大雁、

燕子等也会迁徙。

第6课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是动物的必要需求,动物消耗食物而获得能量

2•食物链:绿豆苗一蜥虫一瓢虫一蜘蛛

专业文档

(1)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构成很多的“链条”状的联系,像这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2)一般用箭头表示食物链中“谁被谁吃”的关系。箭头方向也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

(3)食物链从绿色植物开始,至[J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4)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3.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相互联系在一起呈现出的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第7课设计和制作生态瓶

1.绿豆苗和它周围的各种生物形成了一个群落

2.群落里的各种生物与环境中的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整体,我们把这个整体

叫生态系统

3.群落是一定范围内(如池塘)的所有生物,而生态系统是一定范围内(如池塘)的所有生物

和非生物。

4.制作生态瓶

剪开瓶子一一放入沙和水一一放入植物一一放入动物

(1)放人顺序:沙子一水一植物一动物

(2)生态瓶中的生物:植物(水草、浮萍等)、动物(小鱼、小虾、田螺等)。

⑶生态瓶中的非生物:水、沙、阳光、空气

5.改变生态瓶里的生物数量和非生物条件,生态瓶会发生变化。如果拿掉部分水草或加入两条

小鱼都会导致小鱼缺氧而浮到水面

生态系统中的相互作用

第二单元船的研究

第1课船的历史

1.船的发展历史

独木舟(人力)一摇橹木船(人力)一帆船(风力)一蒸汽船(蒸汽机)一轮船(柴油机)一

专业文档

潜艇(柴油机或核动力)

专业文档

2•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船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3.独木舟存在装载量小,不稳定等不足。我们可以采用增宽船体等方法使其保持稳定。

4•船在水中行驶时,会受到水的阻力。船首采用流线型(尖形),可以减小船在行驶中的阻力。

第2课用浮的材料造船

1.制作并研究竹筏或木排

⑴用几根竹竿或木条,做竹筏或木排模型。要求:画出设计图,模型能稳定地浮在水面,模型

牢固、不散架

⑵用螺母测试它们的载重量,注意不能让水浸湿螺母。为了防止侧翻,应将螺母均匀地摆放

2.比较独木舟和竹筏

项目独木舟竹筏

竹筏通过加大船体,

体积小较大

增加底面积,比独木

载重量小较大舟更稳定、载重量更

稳定性差较好

3.浮的材料可以制作船,改变材料的结构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4•竹筏的不足之处:容易浸水、不牢固

5•摇橹木船和宝船解决了容易浸水的问题,而且出现了“摇橹”“风帆”等动力系统

6.生产生活的需求推动了造船技术的进步。

第3课用沉的材料造船

1•有的材料在水中是浮的,有的材料在水中是沉的。浮的材料可以造船,冗的材料也可以造船

2•物体在水中会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像这样的力是浮力

3•橡皮泥和铝箔是在水中会下沉的材料,把它们做成船型后,它们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在水

中受到的浮力增大,因而能更容易漂浮在水面上。

4.为了让船型橡皮泥和铝箔稳定地漂浮在水面上,我们可以增加船的宽度、使船体均匀不偏沉。

5•船在行驶中,稳定性十分重要,不然船就会侧翻,造成事故。

6•渡船的底部特别宽阔,可以提高船的稳定性

7•双体船是一种带有两个平行船体的船,这样做的优点是提高船的稳定性

第4课增加船的载重量

1•技术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推动船的发展。

2.漂浮在水面上的船受到的浮力等于船的重力。

3.实验:比较不同底面积的船的载重量

专业文档

(1)实验方法:

①设计:用边长12厘米的正方形铝箔,设计不同底面积的铝箔船。

②制作:根据设计,制作3艘铝箔船,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长方体体积=长*宽X高)。

③测试:用垫圈模拟货物,比较哪-艘船的载重量大。

(2)实验现象:体积大的船装载的垫圈多。

(3)实验结论:船的载重量与船只体积大小有关,相同重量和相同大小的材料,制作的船型体积

越大,船的载重量就越大。

4•比较船的载重量时用弹珠模拟货物的缺点:弹珠滚动易沉船,测量的载重量不一定准确。而用

垫圈模拟货物测量的载重量更准确。

5•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浸人水中的体积)叫排开的水量,船排开的水量越大,载重

量就越大

6•弹珠会滚动,导致船容易侧翻,解决问题的方法:把船分隔成几个船舱

7.船舱中合理放置重物(不偏沉、不滚动)有利于增加船的载重量。

第5课给船装上动力

1.最早的船靠人力行驶,随着船的体积越来越大,人力已经无法满足大船航行所需要的动力了。

科学技术在改变着船的动力系统,推动着船的发展。

2•给小船装上动力:给小船装上风帆、给小船装上风帆力推进装置、给小船装上蒸汽推进装置

⑴用卡纸制作风帆,用风扇吹风帆模拟自然界的风。

⑵用电池带动扇叶转动,风力推进装置向做风时,小船向前运动。

⑶点燃蜡烛加热金属管内的水,水沸腾后向后喷出蒸汽,小船向前运动。

⑷给小船装动力时,要合理放置,防止小船侧翻。

3.船可以通过船舵来控制行进的方向

4.认识潜艇

项目特点减小阻力控制沉浮动力

潜艇的特水下设计成鱼类调节自身重力柴油动力和核

征航行的身体形状的大小动力

5.船在行驶过程中会受到重力、浮力、水的阻力等。

6.要想使船保持动力必须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第6课设计我们的小船

专业文档

1.设计我们的小船时需要考虑的因素:船的大小、船的形状船体材料、载重量稳固性、动力系

2.工程设计一般会经历“问题一设计一制作一测试一完善”等过程。

3.设计并制作一艘小船的要求(明确任务):①控制小船的制作成本,②载重量达到200克,③有

自己的动力,④能把货物运送到目的地

4•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我们要先做好设

⑴画出船的设计图,标注材料和结构

(2)讨论设计图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⑶列出所需的材料,计算所需的费用

5•交流我们的设计,相互提出改进建议。要敢于对小船的设计方案质疑,要虚心听取别人的合

理建议

6•在设计小船的活动中,要建立质量和成本的意识,要力争用最少的经费制造出理想的小船。

第7课制作与测试我们的小船

1.制作

⑴制作时要分工合作,先分工,再制作。

⑵制作时要按照设计图进行。如果在制作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需要改进设计,可以及时在设

计图和经费预算上做出调整。

⑶具体制作时,应先分装,再组装

⑷调试。如果船身不稳,可以检查船身是否平衡。

2.测试标准:(1)载重量达到200克。(2)有自己的动力系统。(3)能行驶一段距离。

3.评估与改进

⑴从多个角度评价小船的制作过程。

⑵根据测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断调整和优化小船。

4.科学阅读

⑴现代轮船有骨架、船舱等结构设计,可以增加船的牢固程度.能更好地利用空间。船舱还可以

预防沉船。

(2)船底的龙骨结构,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重大发明。

(3)“蛟龙”号是一艘由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

(4)我国船舶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三个区域,分别位于长三角(以上海为中心)、珠三角(以广州为中

心)和环渤海地区(以大连为中心)O

专业文档

(5)我国已经建造了自己的航空母舰:辽宁号航空母舰、山东号航空母舰

第三单元生物与环境

第1课地球一一宇宙的奇迹

1•地球是我们唯二的家园,要珍惜我们的地球家园。

2.我们的地球

⑴平均半径约为6400千米

⑵大气层平均厚度约为1000千米。

⑶海洋平均深度约为4千米。

(4)大陆地壳厚约15-80千米,大洋地壳厚约2-11千米

3.地球为生命存在提供了必要条件:水、合适的空气、适宜的温度、稳定的气候

4.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按照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

天王星、海王星。

5.如果我们来设计一个宇宙空间站,需要为宇航员保证的生存条件:水、空气、食物适宜的温

度等

6.丰富的海洋资源

(1)海洋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生物、矿产、能源等多种资源。

⑵海洋生物有21万多种,其中海洋植物约1万种

⑶海洋生物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统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吸收者之一。

第2课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

1有些环境问题是由人类的活动引发的。

2.地球面临着多种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全球变暖、

核污染、光污染、噪声污染、石油泄漏等。

3.人类的一些不合理的活动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4.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影响

(1)大气污染:①雾霾:引发呼吸道疾病;②酸雨:毁坏建筑;③氟利昂:破坏臭氧层;④有

毒气体⑤烟尘。

(2)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①含有毒物质:危害健康;②富营养化:水中生物死亡;③赤潮海

洋中大量生物死亡;④含有细菌、病毒;⑤散发恶臭气体

(3)固体废弃物污染:①污染河流:河湖内的生物死亡;②污染土壤:植物无法生长;③污

染水源:无法饮用,造成水源危机;④白色污染;⑤滋生细菌、病毒

专业文档

(4)全球变暖:①冰山融化:北极熊失去家园;②海平面上升:侵蚀沿海陆地;③加剧森林火

灾:森林内动植物死亡。

第3课珍惜水资源

1.人们生产生活中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淡水湖与河流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

2•地球上的水很多,但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很紧缺

3•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丕多,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4.我们担忧水资源问题的原因

(1)水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2)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总量少且短缺

(3)自来水来之不易,要珍惜。(4)水被污染

5.水资源问题的主要解决措施

(1)水污染防治。(2)在全社会大力推进节水措施。(3)采用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

6.我们能为水资源问题做些什么

(1)用淋浴代替盆浴,并控制洗浴时间。(2)避免水龙头的跑、冒、滴、漏。

(3)用盆接水洗菜代替直接冲洗。(4)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防止造成水污染。

7.滴灌是目前农业灌溉技术中最为节水的灌溉技术之一。

第4课解决垃圾问题

1.解决垃圾问题的方法

(1)减量化:尽可能避免产生额外的垃圾,从源头上减少垃圾。

(2)资源化:将回收的垃圾再利用,变废为宝。

(3)无害化:在垃圾管理的全过程,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2.垃圾分类有利于资源回收或后续处理处置

垃圾分类分类标准举例

适宜回收循环使用和资源化

可回收物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布料

利用的废弃物

对人体健康或自然环境可能

过期药品、充电电池、杀虫喷雾剂

有害垃圾造

罐等

能古熔或港在偌聿的生狂+??

易腐烂的、含有机质的生活垃剩菜剩饭、过期食品、枯枝落叶、

厨余垃圾

圾可用来做堆肥箱瓜果皮壳、鱼刺鱼骨等

不能归类于以上三类的生活陶瓷碎片、食品袋、普通干电池、

其他垃圾垃

大棒骨、卫生纸等

专业文档

3.生活中减少垃圾的方法:减少食物浪费、少买不必要的衣服、用布袋取代塑料袋、减少一次

性餐具的使用

第5课合理利用能源

1.电能是家庭生活中最常用和最为广泛的能源。

2•我国的电能组成主要有水电、太阳能发电、风电、核电和火电(煤燃烧发出的电)。

3.温室效应:人类过度消耗化石能源增加的二氧化碳,使地表附近的大气温度上升,被称作温室

效应。

4.模拟温室效应实验

(1)实验方法:把装入密封袋的温度计和另一支相同的温度计并排同时放置在阳光下。

(2)实验现象:塑料袋内的空气温度比塑料袋外的高。

(3)实验结论:二氧化碳像塑料袋那样,既能让阳光的热量进入温室中,又能阻止一部分热量的

散发,导致气温升高。

5.功率为1千瓦的曲器使用1小时所消耗的电能就是1度电

6•解决能源问题的方法: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

7.不可再生能源如最常见的化石燃料(石油、煤、天然),终有用尽的一天。

&可再生能源是指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形式。

第6课让资源再生

1•地球上的有些资源被消耗就不可再生,如煤、石油、天然气等。有些资源是可以再生的,如

塑料、玻璃和纸

2•我国古代的造纸技术(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蒸煮一舂捣一制浆一抄纸一晾纸一揭纸

3•做一张再生纸:撕碎一搅拌一平铺一挤压吸水一通风晾干

4•生活中常见的再生纸产品有纸板和纸箱、包装纸袋、卫生纸等。

5•使用1张再生纸可以节约1.8克标准煤,相应减少二氧化碳可7克。

6.纸的再生利用有利于节约资源,节约能源,减少污染

7•除了废纸再生外,生活中还有一些固体废弃物也能回收再利用,例如塑料、金属和玻璃等。

8.节约用纸的行为:

(1)爱护并重复使用教科书。(2)纸张双面打印、复印和使用。

(3)使用再生纸。(4)用手帕代替纸巾。

第7课分析一个实际的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是复杂的,各种因素是相互关联的。

2•人们的行为可能破坏环境,也能够通过努力改善环地

专业文档

3.环境问题是很复杂的,依据人们居住的地域和所从事工•作的不同,在看待某个污染问题时,

人们会持有不同的态度。为了达成可行的解决办法,需要学会协调和放弃

4.不同角色对城中湖造成污染的行为

角色污染行为

普通市

生活污水,倾倒垃圾等

湖区渔生活污水,倾倒垃圾,投放饲料,放置网箱,水产品死

业亡

湖景区生活污水,倾倒垃圾,燃油游船产生废气、废液,游客

游乱

4TL4*±477,

环湖地

区生活污水,倾倒垃圾,围湖造田,小区排污口架设到湖

房地产里

5.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城中湖的环境问题,然后试着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6•模拟角色治理湖区环境时,既要从“自身角色”角度提出方案,也要换位思考,牺牲一些局

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第四单元热

第1课温度与水的变化

1•物质通常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态存在,物态变化取决于温度等。

放出热量⑴丫以手)

2.热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热量变化导致了物体温度变化。

3.观察水加热时的变化现象

专业文档

实验注意事项

①戴护目镜。

jMFl②正确使用酒精灯等

l/TMn\\仪器,防止烫伤。

(1)水沸腾后,停止加热,水会停止沸腾,水的温度会降低

(2)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会持续沸腾,水的温度不变

(3)水沸腾时的温度,叫水的沸点,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Co水从液态变成气

态,称为汽化

4.水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且持续吸热5•水结冰时的温度,叫水的凝固点,标准大气压下,水

的凝固点是0。C。水从液态变成固态,

称为凝固

第2课水的蒸发和凝结

1•水在吸收或放出一定热量后,会发生形态变化

2.水的蒸发过程吸收热量,水蒸气凝结成水的过程放出热量

3•水的蒸发:湿衣服变干、水洼变干。

4•水蒸气凝结成水:浴室镜面上形成的水滴、水烧开时冒的白气(小水滴)、清晨草叶上的露珠。

5.水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

(1)水的温度:水的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

(2)水的表面积:水的表面积越大,水蒸发得越快。

(3)水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水面空气流动得越快,水蒸发得越快。

6.观察水蒸气的凝结现象

(1)在玻璃杯内加入冰块,用干布将玻璃杯外壁擦拭干净,静置一会儿,观察玻璃杯外壁,发

现出现了小水珠。这是因为玻璃杯内温度较低,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

(2)若再加入食盐,玻璃杯内温度更低,外壁上出现的小水珠更多

7.自然界中水的形态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云、雾、雨、露、霜、雪等,这是水的物态变化。

他们的形成都与水蒸气的凝结有关。

第3课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

1.刚从冰箱里取出的牛奶,要使它变成热的,我们会把它浸在热水中。热会从热水转移到牛

专业文档

2.将温度不同的水相互接触

(1)实验现象:凉水的温度逐渐升高,热水的温度逐渐降低,最终凉水和热水的温度相同。凉

水的温度不会一直上升,热水的温度不会一直下降。

(2)实验结论: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3)实验中用试管控制凉水的水量,使用大烧杯让热水尽量多一些的目的是让凉水的温度尽快

上升,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3•在实验中,我们测量物体的温度通常使用温度计,生活中还有更多可以感知温度的方法,比如

使用感温纸带、感温粉末

4•在实验中,我们不能用手指来感知物体的温度,因为手指容易被烫伤,而且手指的感觉不准

确,误差较大。

第4课热在金属中的传递

1•喝汤时,将金属勺浸在热汤中,过一会儿,勺柄也热起来了。热从热汤传到了勺口,然后又

传到了勺柄

2•在一根金属条表面均匀涂上蜡,然后将金属条固定在支架上。用火加热金属条的中部,金属

条上的蜡从中部受热部分开始熔化,然后向两端依次熔化

3•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从加热点(热源中心)向四周各个方向逐渐传递。

4.热传递有一定的方向性,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一端传向温度较低的一端,或从一个高温物体

传递给一个低温物体。热传递的方向与物体的体积、质量等无关

5.热传递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传递方式。在固体中热的传递方式主要是热传导

第5课热在水中的传递

1•加热试管中的水

(1)水不能太多,控制在试管容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2)加热时,试管口不可朝着人

(3)在清水中加入一些感温粉末,搅拌均匀,有利于观察水的流动及水温的变化

专业文档

(4)加热时,水变热后体积膨胀,热水比同体积的冷水轻,所以热水向上运动。这与我们

曾经学过的“热空气上升的原因”相似。

2.从一侧加热烧杯中的水

(1)用滴管吸取红墨水,伸入到水下待加热的地方,挤出2滴红墨水。滴加红墨水的目的是方

便观察水的流动

(2)加热后的热水向上流动,冷水向下流动,形成对流。使整杯水的温度趋于相同。

(3)热对流是热由高温流体转移到低温流体的现象。

3.热在液体和气体中的主要传递方式一一热对流

炉火加热锅中的水取暖器的工作原理

4.热可以在物体间和物体内传递,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递热。

第6课哪个传热快

1•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导热性能好的物质

热的良

铜、铝、铁等金属材料

•导热性能差的物质

'塑料、木头、陶瓷、空气等材料

2•冬天时,我们触摸金属感觉很凉,而触摸木板感觉不是很凉,这是因为,木板是热的不良导

体,它不会很快把你手上的热量带走。

3.比较勺、塑料勺、金属勺哪个传热快

(1)在相同大小的木勺、塑料勺和金属勺的勺中段涂上蜡,然后将它们的勺部同时浸入热水中。

(2)金属勺上的蜡最先熔化,然后是塑料勺上的蜡熔化,木勺上的蜡最后熔化。

(3)三种勺子中,金属勺传热最快,塑料勺传热慢一些,木勺传热最慢。

4.比较铜、铝、铁三种金属材料的导热性能时,三种材料的粗细、长度要相同

5•铜、铝、铁三种材料的导热性能排序:铜>铝>铁

专业文档

第7课做个保温杯

1.比较哪杯水凉得慢

(1)在容量大小差不多的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中,分别倒入同样多、相同温度的热水。

(2)过几分钟后测量三杯水的温度,发现不锈钢杯保温效果最差,塑料杯的保温效果不佳,陶

瓷杯的保温效果最好。

(3)热的良导体散热快,热的不良导体散热慢。制作保温杯时,应选择热的不良导体。

(1)给杯子加一个密封的盖。

(2)用热的不良导体将杯子包起来。

加盖、外包毛巾杯子嵌入塑料泡沫、加盖

2•使杯中热水凉得更慢的方法

3•保温瓶内胆原理

Q—木塞:愁的不良导体,隔绝内部物质与外界\空气的接触.减少热传T与热对

无盖明都手杯上加益杯外包E巾

二真空:无热传导与热对流0产镀银内壁:减少热辐射。

WB

3.3《珍惜水资源》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地球表面的71%被水覆盖,然而,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地球总水量的约0.26%。有

人比喻说,在地球这个大水缸里,我们可以用的水只有一汤匙。我国虽然水系发达,但由于人

口多,所以我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并不丰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

一,很多城市、农村都缺水。应当让学生了解世界淡水资源短缺以及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

的问题,进而引起他们关注“珍惜水资源”这个主题。

本课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一一聚焦,联系前一课学生提到的水资源紧缺问题,提出“地球

的表面有那么多的水,为什么许多地方还是缺水?”,引发学生思考,进而聚焦“我们应该如

何珍惜和利用水资源”的问题。第二部分一一探索,共安排了四个活动。活动1,阅读资料并讨

论,资料包括地球上水资源的构成和占比图,地球上淡水资源的构成和占比图,世界部分国家

专业文档

人均水资源量对比图,我国部分省份人均水资源量对比图等。这些图例直观地展现了可用淡水

资源的稀缺,让学生通过阅读、计算、比较、分析,明确地球上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并不多,

而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更少,而且分布很不均匀。活动2,家庭用水情况调查,通过向父母了

解,统计全班所有家庭月用水量,估算每人每天的用水量,学生会认识到我们的用水量比较大

以及水资源的重要性。活动3,了解正在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防治污染,生活节水,采用先进

的灌溉技术等。活动4,交流我们能为节约用水做些什么。第三部分一一研讨,“地球上的水资

源有限,但种植业对水的需求不断增加,如何解决?",引导学生关注现代节水技术,也为拓

展部分的任务提出需求。第四部分一一拓展,本环节要求学生设计制作一个盆栽植物的简易滴

灌装置。简易滴灌装置适合小学生设计和制作,有的作品可以有效地使用,这是工程与设计理

念在教科书中的显现,也是学生参与节约用水的具体行动。

【学情分析】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过严重缺水的体验,一般都不会关心家庭的用水情况;对于现

代节水技术、灌溉技术了解更少。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水资源的珍贵,培养学生节约

用水的意识。制作简易滴灌装置,控制水的流量,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上的水很多,但可供利用的水资源却很紧缺。

2.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多。

3.新技术帮我们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

科学探究目标

1.调查家庭一个月的生活用水,并利用图表进行比较、分析。

2.设计、制作简易的滴灌装置。

科学态度目标感受水资源的珍贵,关注水资源紧缺、水污染问题。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到滴灌装置技术能节约水资源。

【教学重难点】重点:阅读、计算、比较我们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调查家庭一个月的生活用

水。难点:阅读、计算、比较我们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制作简易滴灌系统的材料。

教师准备:地球上水资源的构成和占比图,地球上淡水资源的构成和占比图,世界部分国家人

均水资源量对比图,我国部分省份人均水资源量对比图,滴灌技术相关视频或图片。

【教学过程】教学前几天,布置学生向父母了解家庭月用水量。老师可以先介绍水表的读数方

法,如果学生不会读家里的水表数,可请家长协助,最好能拿到前几个月家庭水费收据,把记

录的数据或水费收据带到课堂,作为教学素材。

一、聚焦

专业文档

1.地球是一个水的星球,但有的地方却严重缺水。播放视频:地球是一颗“水的星球”。

教师提问:地球是一颗“水的星球”,可是你听说过有一些地方严重缺水吗?缺水是一种怎么

样的体验?

学生讨论:列举严重缺水的地方及缺水的情况。

2.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学习资料:教师利用文字和图片介绍世界性水资源的紧张状况。图片

内容包括非洲严重缺水的情景,如土地干裂,河流干涸;我国西北部干旱地区人们排队取水;

某些地方庄稼因缺水而干枯,等等。

3.如何珍惜和利用水资源?集体讨论“地球的表面有那么多的水,为什么许多地方还是缺

水?”“我们应该如何珍惜和利用水资源?”。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给予引导,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水资源短缺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危

害,所以我们更应该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

设计意图:视频展现地球是一颗“水的星球”,资料呈现地球上一些地区缺水严重的情况,引

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聚焦节水话题。

二、探索

1.阅读资料,计算水资源状况。

(1)出示地球上水资源的构成和占比饼图。请学生计算,淡水资源总量约为多少?

(2)出示地球上淡水资源的构成和占比图。请学生计算,可用淡水资源(淡水湖和河流的水资

源)总量约为多少?

(3)出示世界部分国家人均水资源量对比图。请学生阅读,说一说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在这些国

家中的排位。

(4)出示我国部分省份人均水资源量对比图。找一找,学生自己所在省份的人均水资源量。

2.讨论“我们为什么担忧水资源的问题”。

让学生通过阅读、计算、比较、分析,明确虽然地球是“水的星球”,但由于地球上大多数水

无法利用或难以利用,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并不多。而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更少,而且分布

很不均匀,导致水资源更显紧张,再加上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的问题堪忧。

3.汇报、比较家庭用水量。

(1)汇报了解到的家庭月用水量情况。请学生出示带来的家庭水费收据,算一算家里每人每天

的用水量。

(2)教师统计全班所有家庭月用水量,估算每人每天的用水量。

(3)学生说一说,人均每天的用水量与猜想的相差多吗?教师提供当地人均用水量的数据,请

学生把自己家的用水情况与当地人均用水情况作比较。

专业文档

(4)请家庭人均用水量少的同学介绍他们家节约用水的方法。

4.了解全社会正在采取的措施。

水体被污染,就意味着这些水很难被利用。

教师提问:我们知道哪些珍惜水资源的措施?学生例举珍惜水资源的措施。

教师介绍《水污染防治法》。防治水污染,就是非常重要的珍惜水资源的措施。教师介绍有关

防污、生活节水的相关措施。

5.播放滴灌视频,介绍滴灌技术产生的资料,让学生了解当前的先进的节水技术。

6.学生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怎样注意节约用水。

(1)在学校里,我们如何节水?

(2)怎样节约家里的生活用水?

(3)怎样减少水的污染?

设计意图:通过对资料的阅读、计算、分析、对比,通过对家庭用水量的调查,理解我们为什

么担忧水资源的问题。了解当今社会的节水、防污措施,让学生明白,全社会已经关注水资源

问题。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学习中怎样注意节约用水,促进学生的节水知识应用在生活中,

化为节水行为。

三.研讨

1.教师提问:地球上的水资源有限,但种植业对水的需求不断增加,如何解决?请学生根据

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谈种植业节水的方法。

2.教师结合图片,介绍现代种植业的一些节水灌溉技术。(1)地面灌溉技术,目前最普遍的

地面灌溉方法是畦灌和块灌。畦灌用水量一般较小,但用水量和渗漏量随畦长而增大。

(2)膜上灌,是我国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地面灌溉方法。将地膜

平铺于畦中或沟中,畦、沟全部被地膜所覆盖,从而实现利用地膜输水,并通过作物的放苗孔

和专设灌水孔渗入,给农作物供水。

(3)喷灌技术,该技术是将灌溉水加压,通过管道,由喷水嘴将水喷洒到地上。喷灌技术是目

前大田作物较理想的灌溉方式。与地面输水灌溉相比,喷灌一般能节水50犷60九

(4)雾灌技术,是通过有压管网将加压的水输送到田间,再经过特制的雾化喷头将水喷洒呈雾

状进行灌溉,洒水如牛毛细雨,节水、增产效果十分显著。

适时引出滴灌,提供滴灌技术节水数据,引发学生关注。设计意图:研讨一个具体的问题“灌

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丰富学生的知识,从而引出拓展活动”制作简易的滴灌装置”。

四.拓展

设计、制作一个盆栽植物的简易滴灌装置。

专业文档

1.出示真实滴灌装置的图片或视频,观察滴灌装置的结构,讨论它的工作原理和节水原理。

2.提供制作的材料。

3.确定评价的标准。

(1)要求缓慢滴水,在一定时间内滴水不超过多少毫升。

(2)能半自动化灌溉。

4.要求学生把制作的简易滴灌装置用于实际的盆栽植物滴灌,以检验效果。

设计意图:融入STEM理念,把认知和动手操作结合起来。

3.4《解决垃圾问题》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环境与我们》单元的第4课,主要让学生感知垃圾问题的严

重性以及日常生活中如何处理垃圾。本课共有四部分:第一部分一一聚焦,直接提出“怎样解

决垃圾问题”。第二部分一一探索,安排了四个活动。活动1,讨论“什么地方产生垃圾?产生

了哪些垃圾?这些垃圾的质量有多少?它们都到哪里去了?”,从垃圾的源头、种类、质量、

最终去向等方面,引导学生了解垃圾问题的严重性,也是“为什么要重视垃圾问题”的原由。

活动2,家庭生活垃圾统计,教材安排了一个估算活动,估算全班、全校,乃至所在城市一天的

生活垃圾的总量。教科书还提供了世界各地区每年垃圾的产生量柱状图和“越来越多的垃圾”

文字资料,进一步证实生活垃圾数量庞大。根据班级记录表,把各种各样的垃圾名称写在卡片

上,模拟对垃圾进行分类。活动3,了解解决垃圾问题的方法,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国际

上通用的解决垃圾问题的方法。活动4,说一说对于解决垃圾问题,我们还能够做些什么。第三

部分一一研讨,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垃圾分类有什么意义?",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不同的垃圾有不同的特点,有一些垃圾的某些部分具有再利用的价值,但只有分类的垃圾才能

被合理利用。第二个问题“我们还能想到哪些减少垃圾的方法?”,这是让学生将所学内容与

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会说出他们尝试过的其他方法。第四部分一一拓展,让学生做一个堆

肥箱。

【学情分析】每个学生每天都在制造垃圾、丢弃垃圾,但对于“垃圾里有些什么”“垃圾问题

有多严重”的认识是模糊的。垃圾处理不当,会导致大气污染、水污染、耕地污染等。处理大

量的垃圾是非常困难的,每个学生都可以想办法减少垃圾的产生。教科书插图提供了几个例子,

都是学生生活中可以实践和体验的,这是减少垃圾总量的最有效的措施。垃圾分类是有效处理

垃圾的基础,要让学生参与垃圾分类,并指导家长进行垃圾分类。

科学概念目标

1.人们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垃圾危害环境。

2.解决垃圾问题,常用的方法是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专业文档

3.垃圾分类有利于资源回收或后续处理处置。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调查统计家庭一天产生的垃圾、数量和种类。

2.经历垃圾的分类分装、回收利用的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破坏的严重程度。

2.关注垃圾的去向。

3.用实际行动减少垃圾的产生,养成节约的好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从环境效益的角度评价堆肥箱设计。

【教学重难点】重点:调查垃圾问题,研讨解决垃圾问题的方法。

难点:研讨解决垃圾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布置学生提前收集、称重、记录家庭一天的垃圾、活动手册。教师

准备:垃圾问题调查记录表,垃圾堆和垃圾场的图片,垃圾污染河道的图片,有回收标志的不

同品种的塑料瓶(聚酯塑料饮料瓶、高密度聚乙烯塑料酱油瓶等),其他可回收的不同材料的

物品,在校园一角选定安放堆肥箱的场地,并放置好空堆肥箱。

【教学过程】课前,布置学生连续一周称重家里每天的垃圾质量,并记录。拍摄小区或村里的

垃圾堆放点的照片,将照片发送给老师。关注垃圾车每天来小区收集的垃圾数量。有条件的学

生可以调查学校和附近的建筑工地产生垃圾的情况。

一、聚焦

1.教师展示照片:展示学生拍摄的小区或村里的垃圾堆放点的照片。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