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5049-2016 保持徽州传统建筑风貌的现代住区规划设计导则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6/09/0C/wKhkGWempm-AIuhzAACxdPagW_E412.jpg)
![DB34-T 5049-2016 保持徽州传统建筑风貌的现代住区规划设计导则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6/09/0C/wKhkGWempm-AIuhzAACxdPagW_E4122.jpg)
![DB34-T 5049-2016 保持徽州传统建筑风貌的现代住区规划设计导则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6/09/0C/wKhkGWempm-AIuhzAACxdPagW_E4123.jpg)
![DB34-T 5049-2016 保持徽州传统建筑风貌的现代住区规划设计导则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6/09/0C/wKhkGWempm-AIuhzAACxdPagW_E4124.jpg)
![DB34-T 5049-2016 保持徽州传统建筑风貌的现代住区规划设计导则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6/09/0C/wKhkGWempm-AIuhzAACxdPagW_E412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地方标准保持徽州传统建筑风貌的现代住区2016-05-23发布2016-08-01实施联合发布安徽省地方标准保持徽州传统建筑风貌的现代住区规划设计导则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施行日期:2016年08月01日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告第24号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发布安徽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保持徽州传统建筑风貌的现代住区规划设计导则》的公告现批准发布安徽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保持徽州传统建筑风貌的现代住区规划设计导则》,编号为DB34/T5049—2016,自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6年5月23日3根据《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2015年度安徽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及标准设计图集(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15]1189号)的要求,基于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徽州古建筑群落保护利用与传承关健技术研究与示范》(2012BAJ08B00)研究成果,本导则编制组经广泛的调查研究,进行多次实地察看,在求,广泛征求相关管理部门、建筑规划专业设计人员的意见,按照划布局与空间环境;5.徽州传统建筑风貌;6.住宅;7.公共服务设编制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各单位验、累积资料,并将意见或建议反馈至安徽建筑大学(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金寨南路856号,邮编:230022),以供修订时参考。主要起草人:张少杰刘复友刘仁义张东蕾金乃玲主要审查人:李早4 12.术语 33.用地与建筑 5 5 5 64.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 74.1规划布局 74.2住区的空间与环境设计 84.3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 85.徽州传统建筑风貌 5.1一般规定 5.2徽州传统建筑的体量处理 5.4徽州传统建筑特征元素 5.5徽州传统建筑的装饰与材料 5.7徽州传统建筑风貌的传承与创新 6.4住区的建筑组合 7.公共服务设施 7.1一般规定 8.绿地与景观设计 8.1绿地的规划布置 58.2住区内绿地与公共绿地 22 29.2道路设计 226 1 3 5 5 5 6 7 7 8 8 5.4Characteristicelementsoftrad 5.8TheattemptofHuizhoutraditionalarchitecturalstyleinthedesign 6.2Residentialbuildi 6.4Buildingcombinati 7.2Layoutofpublics 7 9.1Planningprincipl 81.0.1为弘扬徽州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发展徽州传统聚落优秀规划理念和徽州传统建筑营建理念,引导现代住区规划设计对地域特征、地域文脉、地域特色的关注,规范保持徽州传统建筑风貌特色的现代住区规划设计,传承与创新徽州传统建筑特色,制定本导则。1.0.2本导则主要适用于安徽省徽州地区,以及适宜新建具有徽州传统建筑风貌的城乡住区,以具备自然山水格局的小城镇为最佳选址。保持徽州传统建筑风貌的现代住区可分为城市型现代住区和乡村型现代住区两种类型。1.0.2.1本导则所适用的城市型现代住区,包括城市住区和小城镇住区,应结合区域地形、地貌以及所在区域整体环境综合考虑,后者为更适宜兴建此类住区。1.0.2.2本导则所适用的乡村型现代住区,以农村居民点为主。1.0.3保持徽州传统建筑风貌的现代住区(以下简称现代住区)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0.3.1应符合基地所在城市或城镇相关规划的要求,并与城市或城镇所塑造的形象和风貌特色相协调;1.0.3.2建筑风貌设计应遵循徽州建筑设计创作手法,体现徽州1.0.3.3住区景观设计应遵循徽州园林设计手法,结合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打造;1.0.3.4综合考虑所在区域的性质、气候、民族、习俗,结合徽州传统风貌特点和基地周围的环境条件进行相关规划设计;1.0.3.5尊重当地生活习俗及传统聚落布局模式,因地制宜、融1入自然,保持田园风光和自然景观,彰显地域特色,谋求人居环境与自然的长期和谐共存。1.0.4本导则基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和《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等国家有关标准与规范的规定,重点强调保持徽州传统建筑风貌。本导则在执行国家和地方相关规范、规定的基础上,为现代住区规划设计提供地域特色塑造的参考性引导。2宋元明清四代,徽州统一府六县(今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称之为徽州,本导则中的徽州指黄山市所辖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以及宣城市绩溪县、旌德县、泾县。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它根据其形态可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两种形式,城市聚落一般由乡村聚落发展而来,它们都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2.0.3徽州传统聚落TraditionalSettlementinHuizhou是指具有徽州地域文化特色和建筑景观风貌的传统聚居地。是由历史上徽州传统民居集合而成,类似现在的自然村、行政村、中心村,建制镇、古城老城;其中包括传统街巷,甚至散落的传统民居建筑群。2.0.4徽州传统建筑HuizhouTraditionalArchitecture是指安徽省境内徽州地区(今黄山市辖区、黟县、歙县、休宁县、祁门县,宣城市绩溪县、旌德县、泾县),始建于1949年以前,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民用建筑物。徽州传统建筑类型包括民宅、祠堂、书院、楼、台、亭、阁等。2.0.5徽州传统建筑风貌HuizhouTraditionalArchitecturalStyle是指蕴涵着深厚徽州文化底蕴,以“粉墙黛瓦、马头墙、天井、徽州三雕”等为特征元素并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建筑风格特2.0.6现代住区ModernResidentialCommunity3是现代社会具有一定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并集中布置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绿地、道路以及其他各种工程设施,被城市街道2.0.7水口园林WaterGarden起始和边界。水口园林是在水口区域原有的山水基础上,广植乔木,适当构景,点缀凉亭、水榭、楼阁、廊桥、塔庙,供村民亦2.0.8徽州文化HuizhouCulture的文化。既有物质上的如徽派建筑,也有精神上的如新安理学、43.1用地3.1.1充分理解古徽州“族聚”文化,宜以院落为基本单位,通过院落的组合化零为整、有机生长,从而节约和有效地利用土3.1.2应在满足现有需求的基础上,宜预留有效空间,为住区的有机生长(发展、扩大、更新)提供必要的生存空间。3.2选址3.2.1用地选址应借鉴徽州传统聚落的选址特点,宜选择自然环境和山水环境较好的地方,依山就势,沿水而居,谋求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协调。3.2.2城市型现代住区规划选址应结合地方城市规划管理的要求和实际情况选定进行规划设计。用地选址应依据上位规划,结合城市的自然条件,宜利用自然的山水格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有一定地面起伏的地块进行选址。同时,城市型住区用地选址还应注重地质条件、交通条件等对住区选址的影响。3.2.3乡村型现代住区应结合城镇发展、产业布局,界定村庄建设范围,编制住区规划。考虑发展生产的需要,选择有良好的自然环境,符合安全、卫生要求和建设条件适宜的荒山、岗地、坡地及其他非耕地,避开噪音源,避开各类保护区、山口、高压走廊、分蓄洪区、水库下游、易发山洪、内涝及地质灾害地带。宜植被较好、有山有水的自然生态资源较好的地块为最佳。53.3住区建筑3.3.1城市型住区内的建筑除住宅建筑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筑(也称公建)两部分外,可根据实际需要,规划建设具有徽州传统建筑风貌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如祠堂、书院、楼台、亭、阁3.3.2乡村型住区除按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要求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外,可将村委会、文化活动中心等建筑与徽州传统建筑类型相结合,根据实际需要,规划建设具有公共属性很强的村委会、活动中心等作为徽州传统建筑的标志,宜效法徽州祠堂、书院等建设,另可根据保持徽州传统风貌的需要增加徽州传统建筑64.1规划布局4.1.1现代住区的规划布局,应综合考虑城镇形象与建筑风4.1.1.1应尊重当地生活习俗及传统聚落布局模式,因地制宜、融入自然,彰显地域特色,做到显山露水,高低错落,进退有4.1.1.2规划布局应借鉴徽州传统聚落隔而不离的混居(族聚)模式,从文化心理、交往需要、生活方式和家庭特征等方面加强4.1.1.3规划布局应继承传统聚落以公共建筑为中心,街巷为穿4.1.1.4宜结合会所等公共建筑为物质中心和心理中心展开布4.1.2乡村型住区的规划布局,应充分考虑乡村自然环境、生4.1.2.1规划布局应充分结合徽州传统聚落“族聚”特征,营造乡村公共交往模式,宜结合村委会、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建筑群4.1.2.2宜结合生产方式,打造生产活动与生活方式融为一体的4.1.2.4充分考虑徽州传统建筑和徽州园林景观特征,宜规划村民“私家园林(私家庭院)”营建用地。74.2住区的空间与环境设计4.2.1现代住区空间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4.2.1.1借鉴徽州传统建筑的院落空间设计手法营造交往空间,体现交往空间的多样化和吸引力,宜采用分层分级等方法,丰富空间内容和形式,为居民提供必要的生活交往和娱乐空间;4.2.1.2合理设置公共服务设施,围绕公共建筑布置开敞空间,创造适宜活动的公共活动空间。4.2.2开敞空间设计应遵守以下特点:4.2.2.1遵循徽州传统聚落中的开敞空间特征,开敞空间宜依附于特定的公共建筑,或作为景观体系的一个重要构成,为居民提供必要的生活交往和娱乐空间;4.2.2.2开敞空间无论在规模、尺度、形状、位置选择以及内容上都应与整个住区保持着统一和谐的关系,既有丰富的景观变化,又能容纳各种形式的交往活动,成为人们户外活动的中心。4.2.3借鉴徽州传统聚落的入口(水口)设计,精心设置住区的入口空间和个性化的建筑入口,丰富与美化环境。4.2.4景观设计应把人的活动纳入其中,注重起承转合的景观序列的营造,体现徽州地域特色。4.2.5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应重视对道路两侧景观的营造,利用构筑小品划分空间,形成变化;加强道路两侧的围合,增加空间体验感,形成极具场所感的街巷空间。4.3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4.3.1规划布局应注意空间尺度,并注重整体空间、街巷空间、建筑空间三个层次的空间的营造。4.3.2宜建立室外空间、半室外空间和室内空间的空间体系,84.3.3外部空间强调结合自然、和谐统一、适度对比;内部空4.3.4入口空间宜遵循徽州传统聚落的规划设计理念,通过传统元素符号或其他文化形式予以展现,打造住区建筑风貌的标95.1一般规定5.1.1徽州传统建筑风貌的构成要素包括粉墙黛瓦、坡屋顶、大体量化为小体量、封火墙或者其简化形式等,其中前面两点是最主要的要素。首先在建筑群或建筑物的总轮廓,其次在墙面和门窗等部分的比例和韵律,最后在花纹装饰等上。5.1.1.1现代住区建筑应借鉴徽州传统建筑素雅、洁净的风格特征,外观装饰简洁,应从建筑体量、建筑造型、建筑外观、建筑高度、建筑材料、建筑色彩等方面体现。5.1.1.2住区内的公共建筑应重点打造徽州传统建筑风貌,新建筑尽量运用地方建筑材料,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5.1.2住区内其他建筑色彩、材质等应体现徽派建筑特征。5.1.3注重徽州传统建筑符号在公建、民宅、小品设施等的体现,建筑细部宜增加徽州建筑装饰构件。5.2徽州传统建筑的体量处理5.2.1建筑体量宜摒弃现代建筑体量硕大与张扬的态势,宜低不宜高,宜小不宜大。建筑应合理确定形体高宽比例,高层住宅建筑宜点式布局,面宽沿街不宜超过50米(不宜超过2单元)。5.2.2城市型住区的住宅建筑高度不宜超过18层,乡村型住区的住宅建筑高度不宜超过6层。5.3徽州传统建筑造型5.3.1城市型住区的建筑造型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乡村型住5.3.2运用具有徽州传统建筑韵味特征的建筑典型元素的形象5.3.3借鉴屋顶、屋身与屋脚有机构成三段式,屋顶形式宜选择坡屋顶,适应徽州湿润多雨气候的同时传承传统徽派建筑屋顶5.3.4宜借鉴徽州传统建筑以天井为中心,兼具通风采光性5.4徽州传统建筑特征元素5.4.1住区内的建筑外观应体现徽州传统建筑特征的元素,可5.4.1.3封火墙应选用耐火等级较高的材料,高度应高于建筑屋5.4.2建筑高度宜存在差异,借鉴徽州传统建筑风貌的表达方5.4.2.1街巷两侧建筑不宜过高,宜采用山墙形成夹峙于巷道两5.4.2.2低层和多层建筑应合理运用传统徽派建筑特征和符号,强调虚实对比和抽象封火墙;外墙宜用涂料,慎用马赛克等小块化,可部分增加抽象(装饰性)挂落、雀替等小构件;宜增加细5.4.2.3高层建筑宜在底层和裙房及建筑细部设计体现徽州传统建筑特征、展示徽派建筑文化的内涵:强调局部的虚实变化,突出体积感;宜用高级防水弹性白(灰)色涂料,底层深色石材或深灰色青砖勒脚,近人尺度增加徽派建筑构件;顶层宜以竖向或者横向徽州特征(构件)线条变化;增加细部门窗套;注重窗与5.5徽州传统建筑的装饰与材料5.5.1建筑材料的选择应以传统地方材料为主,注重材料自身的色彩、花纹、质地等,并在使用时尽量保持材料原貌,使其与5.5.1.1城市型住区建筑宜在使用现代建筑材料玻璃、钢材、混凝土等的基础上,加入木材构件或铁艺装饰等;乡村型住区建筑5.5.1.2结合地域环境,优选地方材料;尽量使用亚光面层材5.5.2注重协调对比,不宜使用红、绿等色彩鲜艳材料,适当5.5.3砖雕、木雕、石雕作为徽州传统建筑最常见的材料应在5.6徽州传统建筑的色彩5.6.1建筑色彩应尊重白墙、灰瓦的徽州传统建筑风貌特征,5.6.2建筑基调色彩宜为厚重的(屋顶)、清爽的(墙体)、古典的(墙基);点缀色彩(如门、窗、框、栏杆等)宜为优雅的、怀古的。屋顶铺面材料宜沿用传统材料,颜色为青黑色,忌5.6.4建筑色彩与自然景观应互为补充、5.7.1徽州传统建筑风貌在传承的同时,应结合时代特点注重5.7.2.1强调文脉延续,追求文化传承,整体统一并赋予时代特5.7.2.2强调融入,激励创新,结合现代文化,融入外来元素及5.7.2.3仿古而不惟古,追求与传统徽派建筑形态近似而内在神5.7.3传承徽州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设计精髓,提取、凝练徽州传统建筑元素,运用象征性的设计手法,达到传承创新目标。5.7.4通过合理的组合运用白墙灰瓦、封火墙、院落天井、门5.8.1.1宜采用理性手法,进行系统的立准则、定规范、设要求;把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经过分析归纳成条理,如门窗标准化5.8.1.2宜兼用感性手法,设计师运用自己的设计经验,感性地对待建筑,创造最适合人们、满足人们生活要求的徽州传统风貌5.8.1.3尝试象征手法,提取、凝练徽州传统建筑元素,运用象征性的设计手法,得到传承创新目标,如简化封火墙、坡屋面的5.8.2研究更新传统的单纯模仿和片段的保留手法,对徽州传5.8.4创新适当的夸张手法,体现对建筑传统形式或者构件的5.8.5借鉴现代建筑设计方法中的逻辑分析法,运用图解的方5.9其他5.9.1宜强调徽州传统建筑的雕刻与彩绘,特别是门楼(也有称门罩)的各类石雕、木雕、青砖雕,内容广泛,手法精湛,也是最具成为徽州传统建筑的一大特点。这种建筑外表的装饰,值5.9.2细化空调室外机、太阳能、电视天线等设施设备的设计,宜适当集中,放置在隐蔽部位,对其外观进行徽州传统建筑风貌处理。户外广告,店招和店面装饰管理应以不影响整体建筑5.9.3徽州传统建筑风貌打造的同时,应注重建筑功能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公共建筑应与环境协调,满足使用要6住宅6.1一般规定6.1.1住宅建筑的规划设计在满足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和美好乡村建设要求等国家和地方建设规范规定外,宜借鉴徽州传统聚落特点,综合考虑自然地形条件、院落空间、内天井、混合6.1.2住宅面积的设计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的相关标准,并充分考虑徽州传统聚落混居的模式,提供多种户型和面积标准,6.1.3住宅的内部空间布局宜借鉴徽州传统建筑空间层次上突出“纵深意识”,空间紧凑、私密性强的特点。6.1.4住宅的平面布局设计宜借鉴徽州民居纯居住型和综合型6.2住宅的布置6.2.1城市型住区宜借鉴徽州传统建筑合院空间的布局结构特点,合理组织住区的规划结构;乡村型住区的多层高密度住宅布置宜借鉴徽州传统建筑合院空间的布局结构特点,平面布局以“进”为基本单位,一进即合院的一个基本结构,形成院落式的6.2.2现代住区的住宅布置可借鉴徽州纯居住型民居采用的三五开间,利用天井通风采光,加大进深来增加建筑面积的设计手法,在三五开间基础上将一栋栋单体连成中轴对称,从而减少房屋的间距,节约土地,也为现代住宅的集中规划和倡导的混合6.2.3乡村型住区宜借鉴较大的起居空间结合天井的设计手6.2.4面街的乡村型住宅应借鉴传统徽州商业街布置手法,采用较自由的平面布置,单、双间和三五开间宽;采用窄面阔,长进深,形成前店后坊,前店后居,前店后楼仓以及下铺上居等布6.2.5传承徽州传统建筑在建筑空间层次上突出“纵深意识”,在平面布局上充分考虑了尊卑等级秩序;空间的使用上,即宅内各种礼仪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的安排上,“求正”的空间6.3住宅层数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确定住宅的层数,高层住区一般乡村型住区,可根据相关地形条件和其他因素建议以2-3层6.4住区的建筑组合6.4.1宜借鉴“楼居式”空间模式,引导民居空间由平面组合6.4.2宜借鉴通过合院空间的组合,加强纵向轴线的控制,各合院沿轴线分前后院落,形成系统性和整体性强的形态方正的空6.4.3现代住区的住宅应在徽州传统建筑的墙体和木构架方面继续挖掘和借鉴,体现传统建筑的白墙墨线、青脊犀头、凸出凹6.4.4现代框架式木结构住宅宜借鉴徽州传统建筑的木结构建6.4.5宜研究徽州民居合院空间的定向与构成受风水影响较大等特点,充分考虑徽州民居的合院(一般被称为天井),用作建筑通风排水,也为主人提供纳凉休闲,交往活动的共享空间,创7.1一般规定《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和《安徽7.2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7.2.1城市型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根据住区的人口规模相适应,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宜借鉴传统聚落以公共建筑为中心的布7.2.2乡村型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如村委会、文化活动中心等建筑宜按照传统聚落的宗祠、书院等公共建筑的布置方式进行7.2.3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应重点打造徽州建筑风貌,运用具有徽州传统建筑韵味特征的建筑典型元素进行创作,并结合时代特8.1绿地的规划布置8.1.1居住区内的绿地规划设计应以徽州文化内涵的再现为基本内容,兼顾人文社会(宗族法制、文化习俗、风水)等方面要8.1.2因地制宜、有序有度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尊重自然生态8.1.3注重巧于因借,巧妙处理山水空间,形成质朴清雅的天然山水园。平面布局形式力求完整、紧凑、灵活,可通过划分景区以及因借、对比等手法的应用,来扩大景深,增加空间层次,8.2住区内绿地与公共绿地8.2.1住区内绿地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其中也包括了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上述各种绿地类型都8.2.2住区内的绿地应借鉴徽州园林艺术精髓和以水口园林、小天井、小院落等为代表的表现形式,灵活运用徽州传统聚落“起承转合”的景观序列,因地制宜,展示徽州传统聚落在景观8.2.3塑造徽州传统建筑风貌的住区绿地景观设计应注意以下8.2.3.1注重徽州水口在徽州传统聚落的起始和边界意义,灵活运用传统景观设计手法中通过架桥、植树、兴建牌坊和亭阁等“锁阴”的技艺,将水口园林这一形式在现代住区的绿地规划设8.2.3.2传统聚落中村口的绿地空间因处于村外环境和村内街巷的连接节点,在设计中进行强调和设置相关重要景观小品和建筑、植物等。现代住区中组团或节点的入口空间的绿地设计可参8.2.3.3徽州传统聚落从水口的亭、桥、牌坊,村口的走马楼、千年古树,到街巷里的更楼、古井,再到祠堂的前院空间,甚至是祠堂内部的娱乐空间,这一景观序列因其体现了聚落内交往空间的多样化和吸引力,现代住区中宜合理借鉴和再现,以丰富景8.2.3.4鼓励建筑内外增加景观的绿化环境,体现在阳台绿化、8.2.4居住区内宅旁绿地应借鉴徽州传统聚落中宅园的设计,8.2.4.1充分借鉴和采纳徽派宅园为“前宅后院”或园位于宅邸一侧而成为跨院的格局,规模宜以中型宅院和小型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九年级数学组第一次月测质量检测总结(四篇)
- 2025年二方宾馆转让合同(三篇)
- 2025年个人车辆租赁合同格式范文(2篇)
- 水泥厂内部装修合同
- 亲子游泳馆装修合同终止
- 水利工程淤泥清理运输合同
- 工业厂房装修施工协议模板
- 别墅改造装修合同协议
- 教堂装修包清工合同模板
- 化妆品物流合同样本
- 2025年新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五) (含答案解析)
- 教育部《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工作指引》专题培训
-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思维导图全套
- 社会儿童福利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辅警招聘考试试题库含完整答案(各地真题)
- TCALC 003-2023 手术室患者人文关怀管理规范
-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食护理-2023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
- 云南省地图含市县地图矢量分层地图行政区划市县概况ppt模板
- 安全生产专业化管理
- 初中生成长档案模板
- GB_T 17468-2019 电力变压器选用导则(高清正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