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评估与风险管理作业指导书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07/00/wKhkGWemo5KAeiMXAAK9rvTLX6w274.jpg)
![信用评估与风险管理作业指导书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07/00/wKhkGWemo5KAeiMXAAK9rvTLX6w2742.jpg)
![信用评估与风险管理作业指导书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07/00/wKhkGWemo5KAeiMXAAK9rvTLX6w2743.jpg)
![信用评估与风险管理作业指导书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07/00/wKhkGWemo5KAeiMXAAK9rvTLX6w2744.jpg)
![信用评估与风险管理作业指导书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07/00/wKhkGWemo5KAeiMXAAK9rvTLX6w274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用评估与风险管理作业指导书TOC\o"1-2"\h\u5714第1章引言 332871.1信用评估与风险管理的概念 3158821.2信用评估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3170481.3信用评估与风险管理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310536第2章信用评估体系 488912.1信用评级机构 4205862.2信用评级方法 4208862.3信用评级流程 525366第3章风险管理基本概念 552413.1风险的定义与分类 581543.1.1风险的定义 5275323.1.2风险的分类 565633.2风险管理策略 630213.2.1风险预防 6287243.2.2风险分散 6168303.2.3风险转移 66543.2.4风险承受 6191413.3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644443.3.1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7251663.3.2风险管理制度 7148543.3.3风险管理流程 7269183.3.4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714105第4章信用风险评估方法 71864.1信用风险评估概述 7310054.2专家系统法 82694.3统计模型法 88034.4人工智能法 810150第5章信用风险度量 942195.1信用风险度量方法 937945.1.1定性分析方法 9300775.1.2定量分析方法 9143005.2信用风险价值(CreditValueatRisk,CVaR) 9315675.3在险值(ValueatRisk,VaR) 1020975.4信用风险优化模型 1014084第6章债务人财务分析 10226736.1财务报表分析 1078206.1.1资产负债表分析 10283326.1.2利润表分析 11292576.1.3现金流量表分析 11155946.2财务比率分析 1121296.2.1偿债能力分析 11248756.2.2营运能力分析 11119326.2.3盈利能力分析 11252786.3财务预测与预算 11173206.3.1财务预测 11289026.3.2财务预算 1124937第7章风险防范与控制 12119347.1风险防范策略 1252367.1.1风险识别 12157487.1.2风险评估 12106967.1.3风险预警 1223227.2风险控制手段 12121977.2.1内部控制 1273007.2.2信用担保 12272157.2.3风险分散 12248707.2.4风险转移 12173267.3风险防范与控制的组织实施 12204457.3.1制定风险管理计划 12136107.3.2风险防范措施实施 13143737.3.3风险控制效果评估 13259137.3.4风险管理培训与宣传 1340657.3.5风险防范与控制信息系统建设 1315982第8章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1368218.1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13133378.2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 13277518.2.1系统目标 13186038.2.2系统架构 13109478.2.3技术选型 14195848.3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14187298.3.1风险评估 14163218.3.2风险预警 1481128.3.3风险控制 14226428.3.4决策支持 1431083第9章信用评估与风险管理监管 15301969.1监管体系概述 15241739.1.1监管主体 15218819.1.2监管目标 15160949.1.3监管手段 15141469.1.4监管对象 1540509.2监管政策与法律法规 15252439.2.1法律法规 15122279.2.2监管政策 1699719.3监管有效性分析 16224859.3.1监管制度健全程度 16108899.3.2监管部门执行力 16185159.3.3市场主体合规程度 1670279.3.4风险防范与应对能力 164617第10章案例分析 161589710.1信用评估案例 161110310.2风险管理案例 172774110.3信用评估与风险管理成功案例分析 171418110.4信用评估与风险管理失败案例分析 18第1章引言1.1信用评估与风险管理的概念信用评估,简而言之,是对个人或企业信用状况的评估。它通过分析信用主体的历史和现状,运用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对信用主体的偿债意愿及能力进行判断。信用评估的核心目的是降低信用信息不对称,为金融市场及各类经济活动提供参考。风险管理则是指在识别、评估、监控和控制各类风险的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以降低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信用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针对因信用主体违约而导致损失的风险。1.2信用评估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信用评估与风险管理对于金融机构、企业及个人都具有的意义。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准确的信用评估能够降低不良贷款率,提高资产质量,保障金融安全;对于企业来说,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对个人而言,良好的信用评估有助于获得更低成本的金融服务,促进消费升级。1.3信用评估与风险管理的国内外发展概况在国外,信用评估与风险管理的发展较早,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市场和监管体系。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具有完善的信用评估机构和信用管理体系,信用评估技术也日趋成熟,如FICO评分等。同时国际金融机构普遍重视信用风险管理,采用各种风险度量模型和风险控制手段,如VaR(ValueatRisk)等。我国信用评估与风险管理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对信用评估与风险管理的支持力度。国内信用评估机构逐渐增多,如大公国际、中诚信等,信用评估方法和技术也在不断创新。金融机构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也日益重视,积极摸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保证金融市场稳定运行。第2章信用评估体系2.1信用评级机构信用评级机构是专门从事信用评估业务的专业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对各类债务人的信用状况进行评级,为投资者和金融机构提供信用风险参考。信用评级机构具有独立性、客观性和权威性,其评级结果对市场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在国际上,著名的信用评级机构有穆迪(Moody's)、标准普尔(Standard&Poor's)和惠誉(FitchRatings)等。这些评级机构通过其专业的评估团队和严谨的评估方法,对全球范围内的企业、金融机构和主权国家进行信用评级。我国信用评级市场也日益成熟,主要评级机构包括大公国际、联合信用、中诚信等。这些评级机构遵循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国内实际情况,为市场提供信用评级服务。2.2信用评级方法信用评级方法主要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大类。(1)定性分析定性分析主要通过对债务人的经营状况、管理水平、行业地位、政策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判断其信用状况。具体包括:1)财务状况分析:分析债务人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了解其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2)非财务因素分析:包括债务人的经营战略、管理水平、股权结构、行业前景等。(2)定量分析定量分析主要采用统计和数学模型,对债务人的信用风险进行量化评估。常见的定量分析方法有:1)财务比率分析:通过计算债务人的财务比率,如偿债比率、盈利比率、运营比率等,评估其信用状况。2)违约概率模型:通过建立违约概率模型,预测债务人未来违约的可能性。3)信用评分模型: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如逻辑回归、判别分析等,构建信用评分模型,对债务人进行信用评级。2.3信用评级流程信用评级流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前期准备:评级机构与债务人签订评级合同,明确评级目的、范围和期限。(2)资料收集:评级机构收集债务人的财务报表、经营状况、行业背景等资料。(3)现场调研:评级机构对债务人进行现场调研,了解其经营状况、管理水平等。(4)数据分析:评级机构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运用定量和定性方法评估债务人的信用状况。(5)撰写评级报告:评级机构根据分析结果,撰写信用评级报告。(6)评级结果发布:评级机构将评级结果对外发布,为市场提供信用风险参考。(7)跟踪评级:评级机构对债务人的信用状况进行持续跟踪,必要时调整其信用评级。第3章风险管理基本概念3.1风险的定义与分类3.1.1风险的定义风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未来事件的不确定性对目标实现可能产生的影响。在信用评估与风险管理中,风险主要指因借款人违约、市场波动、操作失误等因素,导致金融机构或企业遭受损失的可能性。3.1.2风险的分类(1)信用风险:指借款人因各种原因未能按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导致金融机构或企业遭受损失的风险。(2)市场风险:指金融市场价格波动导致投资组合价值波动的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等。(3)操作风险:指因内部管理、人为错误、系统故障、外部事件等原因导致损失的风险。(4)流动性风险:指在规定时间内,金融机构无法以合理成本筹集足够资金,以满足债务偿还、资产购买等需求的风险。(5)法律风险:指因法律法规变化、合同纠纷等原因导致损失的风险。3.2风险管理策略3.2.1风险预防风险预防是指通过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各项业务操作规范、合规。(2)风险识别:通过数据分析、风险评估等方法,识别潜在风险,为风险防范提供依据。(3)风险教育:加强员工风险意识教育,提高员工对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能力。3.2.2风险分散风险分散是指通过多样化投资、业务拓展等手段,降低单一风险对整体风险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资产分散:投资于不同类型的资产,降低市场波动对投资组合的影响。(2)业务分散:开展多种业务,降低特定业务风险对整体业务的影响。(3)地域分散:在多个地区开展业务,降低地域风险对业务的影响。3.2.3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指通过购买保险、签订合同等方式,将风险转移给第三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保险转移:通过购买保险,将特定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2)合同转移:通过签订合同,将风险转移给合同对方。3.2.4风险承受风险承受是指根据企业或金融机构的风险承受能力,对风险进行适度容忍。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风险预算:设定风险承受额度,合理分配风险资源。(2)风险偏好:明确企业或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合理选择风险投资策略。3.3风险管理体系构建3.3.1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建立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明确风险管理职责,形成风险管理的合力。主要包括以下部门:(1)风险管理部:负责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组织开展风险识别、评估和监控工作。(2)内部控制部:负责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防范操作风险。(3)合规部:负责监督法律法规的执行,防范法律风险。3.3.2风险管理制度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包括风险识别、评估、监控、报告等环节的管理规定,保证风险管理工作的规范进行。3.3.3风险管理流程建立风险管理流程,包括以下环节:(1)风险识别:通过数据分析、风险评估等方法,识别潜在风险。(2)风险评估: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评估风险的影响和可能性。(3)风险应对: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风险应对措施。(4)风险监控:对风险应对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持续监控,及时调整风险管理策略。(5)风险报告:定期向上级管理层报告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3.3.4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风险信息的收集、分析、传递和共享,提高风险管理效率。主要包括以下功能:(1)风险数据采集:收集各类风险数据,为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持。(2)风险分析:运用数据分析方法,对风险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3)风险预警:根据风险分析结果,提前发觉潜在风险,及时采取防范措施。(4)风险报告:自动风险报告,提高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第4章信用风险评估方法4.1信用风险评估概述信用风险评估是各类金融机构在信贷业务中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其核心目的是通过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以预测其未来违约的可能性。本章主要介绍了几种常用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包括专家系统法、统计模型法和人工智能法,以帮助金融机构在信贷业务中更好地识别和管理信用风险。4.2专家系统法专家系统法是一种基于专家知识和经验进行信用风险评估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将专家的经验和知识转化为一系列规则,构建一个专家系统,从而实现对借款人信用风险的评估。专家系统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收集专家经验和知识;(2)建立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3)制定评估规则;(4)构建专家系统;(5)对借款人进行信用风险评估。4.3统计模型法统计模型法是利用统计学原理和数据分析方法,对大量历史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建立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的一种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模型:(1)线性回归模型:通过分析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预测借款人的信用风险;(2)逻辑回归模型:适用于分类问题,可以预测借款人违约的概率;(3)决策树模型:通过构建树形结构,实现对借款人信用风险的分类;(4)随机森林模型:结合多个决策树,提高信用风险评估的准确性;(5)支持向量机模型:利用核函数将低维输入空间映射到高维特征空间,实现非线性分类。4.4人工智能法人工智能法是近年来在信用风险评估领域逐渐兴起的一种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技术:(1)人工神经网络:模拟人脑神经元结构,通过学习历史数据,实现对借款人信用风险的评估;(2)深度学习:在神经网络的基础上,增加网络层数,提高模型的表达能力;(3)集成学习:结合多个弱学习器,提高信用风险评估的准确性;(4)迁移学习:利用已有模型在相关领域的知识,提高在信用风险评估任务上的表现;(5)自然语言处理:处理借款人的非结构化信息,如文本、语音等,提高信用风险评估的全面性。本章对信用风险评估的几种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为金融机构在实际业务中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在实际应用中,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数据条件,选择合适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第5章信用风险度量5.1信用风险度量方法信用风险度量是对债务人违约可能性及其潜在损失进行评估的过程。本节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大类。5.1.1定性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主要依赖于专家判断和经验法则。包括以下几种:(1)信用评分模型:通过对债务人的基本信息、财务状况、经营状况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给出信用评分。(2)评级机构评级:参考国际知名评级机构对债务人的信用评级,如穆迪、标普等。(3)信用评级委员会:由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对债务人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5.1.2定量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主要基于历史数据和统计分析,对信用风险进行量化评估。包括以下几种:(1)概率模型:通过分析历史违约数据,计算债务人违约的概率。(2)损失分布模型:构建债务人违约损失的概率分布,评估信用风险。(3)信用风险敞口模型:计算债务人违约对金融机构信用风险敞口的影响。5.2信用风险价值(CreditValueatRisk,CVaR)信用风险价值(CVaR)是一种度量信用风险敞口的方法,表示在给定置信水平下,可能发生的最大损失。CVaR的计算方法如下:(1)确定置信水平和时间期限。(2)计算损失分布的累积分布函数。(3)根据置信水平找到对应的损失水平。(4)计算CVaR。5.3在险值(ValueatRisk,VaR)在险值(VaR)是衡量金融资产或组合在正常市场条件下,一定置信水平下潜在损失的风险度量。信用风险领域的VaR计算方法如下:(1)确定置信水平和时间期限。(2)收集历史数据,计算资产或组合的收益率。(3)构建收益率分布模型。(4)根据置信水平和收益率分布,计算VaR。5.4信用风险优化模型信用风险优化模型旨在帮助金融机构在满足风险偏好和业务目标的前提下,优化信用风险敞口。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均值方差优化模型:在给定预期收益率下,最小化信用风险敞口的方差。(2)均值CVaR优化模型:在给定预期收益率下,最小化CVaR。(3)风险预算优化模型:在分配风险预算的基础上,优化信用风险敞口。(4)信用组合优化模型:通过调整债务人之间的相关性,优化整个信用组合的风险敞口。本章介绍了信用风险度量的相关方法,旨在为金融机构在信用评估与风险管理方面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第6章债务人财务分析6.1财务报表分析6.1.1资产负债表分析(1)分析债务人的资产结构,包括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的比重,以评估其资产配置的合理性和流动性。(2)对负债结构进行分析,包括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的比例,以判断债务人的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3)关注债务人的所有者权益变动,了解其盈利能力和资本结构。6.1.2利润表分析(1)分析债务人的收入和成本结构,了解其主要业务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2)考察净利润、毛利率、净利率等指标,评估债务人的财务效益。(3)关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分析其对债务人利润的影响。6.1.3现金流量表分析(1)评估债务人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情况,分析其现金流量状况。(2)关注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判断债务人的现金流量是否稳定。(3)分析自由现金流,了解债务人的偿债能力和投资能力。6.2财务比率分析6.2.1偿债能力分析(1)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评估债务人的短期偿债能力。(2)资产负债率、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分析债务人的长期偿债能力。(3)利息保障倍数:判断债务人偿还利息费用的能力。6.2.2营运能力分析(1)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分析债务人的资产周转情况。(2)总资产周转率:评估债务人的资产运用效率。6.2.3盈利能力分析(1)毛利率、净利率:分析债务人的盈利水平。(2)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评估债务人的投资回报率。6.3财务预测与预算6.3.1财务预测(1)根据历史数据,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内的财务指标。(2)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市场环境等因素,分析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6.3.2财务预算(1)制定债务人的财务预算计划,包括收入、成本、利润等预算指标。(2)根据预算执行情况,及时调整预算,保证债务人财务目标的实现。(3)分析预算与实际执行的差异,为债务人的财务决策提供依据。第7章风险防范与控制7.1风险防范策略7.1.1风险识别对信用评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系统性的识别,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对各类风险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保证风险识别的全面性和准确性。7.1.2风险评估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量化评估,确定各类风险的概率和潜在影响程度。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策略。7.1.3风险预警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保证在风险发生前及时采取防范措施。风险预警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市场变动、客户信用状况变化、法律法规调整等。7.2风险控制手段7.2.1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保证风险防范措施得到有效执行。包括:制定明确的岗位职责、完善业务流程、加强权限管理等。7.2.2信用担保对于高风险客户或项目,采取信用担保措施,降低信用风险。包括:要求客户提供担保、购买信用保险等。7.2.3风险分散通过多样化投资、业务拓展等方式,实现风险分散,降低单一风险事件对整体信用评估业务的影响。7.2.4风险转移在必要时,通过保险、衍生品等金融工具,将部分风险转移给第三方,降低自身风险承担。7.3风险防范与控制的组织实施7.3.1制定风险管理计划根据风险识别、评估和预警结果,制定针对性的风险管理计划,明确风险管理目标、责任人和时间表。7.3.2风险防范措施实施按照风险管理计划,逐项落实风险防范措施,保证各项措施得到有效执行。7.3.3风险控制效果评估定期对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发觉问题及时调整,持续优化风险管理策略。7.3.4风险管理培训与宣传加强对员工的风险管理培训与宣传,提高全员风险意识,保证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得到有效执行。7.3.5风险防范与控制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与控制信息系统,实现风险信息的实时收集、分析和传递,提高风险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第8章风险管理信息系统8.1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概述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信用评估与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对信用评估过程中产生的各类风险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分析、传递和存储。通过构建高效、可靠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有助于提高信用评估的准确性,降低信用风险,从而为企业的稳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8.2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8.2.1系统目标(1)实现风险信息的全面采集和高效处理;(2)提高风险预测和预警能力;(3)保证风险信息的实时传递和共享;(4)为决策层提供有力支持。8.2.2系统架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1)数据采集模块:负责收集各类信用风险相关数据,包括财务数据、非财务数据、宏观经济数据等;(2)数据处理模块: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转换、整合,形成可用于分析的风险数据;(3)风险分析模块:利用数据分析方法,对风险数据进行分析,揭示潜在风险;(4)风险预警模块:根据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警;(5)信息传递与共享模块:保证风险信息在企业内部及时传递和共享;(6)决策支持模块:为决策层提供风险应对策略和建议。8.2.3技术选型(1)数据库技术:采用关系型数据库,如MySQL、Oracle等,存储和管理风险数据;(2)数据挖掘技术:运用分类、聚类、关联规则等方法,挖掘潜在风险信息;(3)大数据技术:利用Hadoop、Spark等大数据处理框架,处理海量风险数据;(4)云计算技术:通过云计算平台,实现风险信息的实时共享和计算;(5)人工智能技术:运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方法,提高风险预测准确性。8.3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8.3.1风险评估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可对企业内外部风险因素进行实时监测,结合风险评估模型,评估企业整体信用风险水平,为信用决策提供依据。8.3.2风险预警通过对风险数据的实时分析,发觉异常情况,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帮助企业提前采取风险防范措施。8.3.3风险控制根据风险预警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如调整信贷政策、加强贷后管理等,降低信用风险。8.3.4决策支持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可为决策层提供以下支持:(1)风险报告:定期风险报告,反映企业信用风险状况;(2)风险分析:深入分析风险成因,为决策层提供决策依据;(3)风险应对策略:根据风险分析结果,制定风险应对策略;(4)风险管理优化:不断优化风险管理流程和制度,提升风险管理水平。通过构建和应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可以实现对信用风险的全面管理,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第9章信用评估与风险管理监管9.1监管体系概述信用评估与风险管理的监管体系是我国金融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信用评估与风险管理监管体系进行概述:监管主体、监管目标、监管手段和监管对象。9.1.1监管主体信用评估与风险管理的监管主体主要包括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等金融监管部门。这些部门负责制定和实施信用评估与风险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和制度。9.1.2监管目标信用评估与风险管理的监管目标主要包括: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9.1.3监管手段监管主体采取以下手段对信用评估与风险管理进行监管:制定和实施法律法规、政策指引;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管;风险监测与评估;处罚违规行为等。9.1.4监管对象信用评估与风险管理的监管对象主要包括各类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以及信用评估机构、金融科技公司等与信用评估和风险管理相关的市场主体。9.2监管政策与法律法规信用评估与风险管理监管的政策与法律法规是保障金融市场稳定和金融消费者权益的重要依据。本节主要介绍以下方面的内容。9.2.1法律法规我国信用评估与风险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等。9.2.2监管政策监管政策主要包括:信用评估与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监管要求、业务规范等。这些政策旨在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健全内部信用评估与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风险管理水平。9.3监管有效性分析信用评估与风险管理监管有效性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9.3.1监管制度健全程度监管制度的健全程度是衡量监管有效性的重要指标。监管部门应根据金融市场发展情况,不断完善信用评估与风险管理的相关制度,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9.3.2监管部门执行力监管部门的执行力是保证监管政策得到有效落实的关键。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提升监管权威。9.3.3市场主体合规程度市场主体的合规程度直接影响到信用评估与风险管理监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DB3715T 73-2025沙土地变竹栽培养护技术规程
- 亲子收养合同协议书1
- 个人电子产品购销合同范本
- 上海市饲料添加剂购销合同标准模板
- 中小企业融资合同及相关附件
- 中小企业短期借款合同范本
- 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度团体福利保险合同全文
- 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团体福利保险合同条款解析
- 中央空调系统工程合同范本
- 人力资源合同管理(四):就业稳定与成长
- 游戏账号借用合同模板
- 2022年中考英语语法-专题练习-名词(含答案)
- 2011年公务员国考《申论》真题卷及答案(地市级)
- 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
- 商业模式的设计与创新课件
- 物流无人机垂直起降场选址与建设规范
- AQ/T 4131-2023 烟花爆竹重大危险源辨识(正式版)
- 装饰工程室内拆除专项施工方案
- 2024年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 2024年公务员(国考)之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附参考答案(完整版)
- 社会主义发展史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