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导论作业指导书_第1页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导论作业指导书_第2页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导论作业指导书_第3页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导论作业指导书_第4页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导论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导论作业指导书TOC\o"1-2"\h\u11832第一章绪论 3111911.1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概述 374111.2专业发展历程与趋势 396071.2.1发展历程 3272951.2.2发展趋势 325547第二章热力学基础 4123192.1热力学基本概念 4122972.2热力学第一定律 472392.3热力学第二定律 49092.4热力学第三定律 514832第三章流体力学基础 5167913.1流体力学基本概念 571363.1.1流体的连续性 592743.1.2流体的可压缩性和不可压缩性 5175943.1.3牛顿黏性定律 6309763.2流体力学基本方程 650023.2.1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6296393.2.2连续性方程 64353.2.3能量方程 6208543.3流体流动特性 695423.3.1层流和湍流 644803.3.2流动稳定性 6171573.3.3流动分离和旋涡 610983.4流体力学在热能与动力工程中的应用 7219304.1燃料燃烧与排放控制 776634.2蒸汽轮机与燃气轮机 7235864.3传热与流体流动耦合 7143274.4水力机械 73802第四章燃料与燃烧 75114.1燃料种类及其特性 7236404.1.1概述 782904.1.2燃料分类 7204034.1.3燃料组成及特性 7126414.2燃烧过程与机理 8224374.2.1燃烧过程 8297924.2.2燃烧机理 8233694.3燃烧设备与技术 8276954.3.1燃烧设备 8127484.3.2燃烧技术 8236734.4燃烧污染与防治 8318924.4.1燃烧污染 8173594.4.2燃烧污染防治措施 88104第五章能源转换与利用 9161085.1能源概述 9129025.2能源转换原理 9263955.3能源利用技术 9211855.4节能减排与能源可持续发展 93314第六章动力工程设备 10224326.1动力工程设备概述 10311666.2发动机原理与结构 107976.2.1发动机原理 10300236.2.2发动机结构 1070786.3蒸汽轮机原理与结构 10314576.3.1蒸汽轮机原理 10192896.3.2蒸汽轮机结构 1181676.4透平机械与压缩机 11243366.4.1透平机械 11325206.4.2压缩机 112808第七章传热学基础 11222937.1传热学基本概念 11185957.2传热方式与过程 11166947.3传热设备与系统 12171467.4传热优化与节能 1216802第八章热能与动力工程系统 1298558.1热能与动力工程系统概述 12203128.1.1系统的定义与分类 1283688.1.2系统的组成 1347168.2热力系统分析 13285698.2.1热力学基本定律 13219848.2.2系统热力分析 13109608.3动力系统建模与仿真 13207738.3.1建模方法 13310848.3.2仿真技术 13201458.4系统优化与控制 14176058.4.1优化方法 1482788.4.2控制策略 14138048.4.3优化与控制的应用 145947第九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4318169.1环境保护概述 1493799.2热能与动力工程中的环境保护 1435169.3可持续发展战略 15127759.4环保型动力工程设备 1521812第十章专业发展与就业前景 152900810.1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发展趋势 151091210.2专业人才培养 161400510.3就业前景与行业分析 16194210.4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 16第一章绪论1.1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概述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是一门涉及热能科学、流体力学、机械工程、自动控制等多学科交叉的工程技术专业。该专业旨在研究热能的产生、转换、传输及其在动力设备中的应用,为我国能源、动力、环保等领域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涵盖的主要内容有:(1)热能科学与工程:研究热能的产生、转换、存储和利用的基本理论,包括热力学、传热学、燃烧学等。(2)流体力学与工程:研究流体运动规律及其在动力设备中的应用,包括流体动力学、流体机械、泵与风机等。(3)机械工程:研究动力设备的设计、制造、运行和维护,包括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械强度等。(4)自动控制:研究动力设备的自动控制原理、技术和系统,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1.2专业发展历程与趋势1.2.1发展历程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兴起,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使得热能与动力工程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设立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经历了从初创到发展壮大的过程。在此期间,我国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在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工程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1.2.2发展趋势(1)能源结构优化:我国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成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将为专业发展提供新的契机。(2)环保与节能减排:环保意识的提高,使得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在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节能减排。研究新型环保技术和设备,降低污染物排放,成为专业发展的关键。(3)智能化与自动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将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通过引入先进的控制技术和智能算法,提高动力设备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4)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将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吸收借鉴先进技术,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竞争力。第二章热力学基础2.1热力学基本概念热力学是研究热现象及其与机械功之间相互转化规律的物理学分支。在热力学中,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些基本概念,如系统、状态、状态量、过程和循环等。系统: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与外界有能量和物质交换的物体集合。根据系统与外界的交换特性,可分为封闭系统、开口系统和孤立系统。状态:指系统在某一时刻的宏观物理属性,如压力、温度、体积等。状态可分为平衡状态和非平衡状态。状态量:描述系统状态的物理量,如压力、温度、体积、内能等。状态量具有确定性和可测量性。过程:指系统从一个状态变化到另一个状态的过程。根据过程的特点,可分为准静态过程、绝热过程、等温过程等。循环:指系统经过一系列过程后,又回到初始状态的过程。2.2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热力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它表明能量不能被创造或者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热力学第一定律可以用以下数学表达式表示:\[\DeltaU=QW\]其中,\(\DeltaU\)表示系统内能的变化量,\(Q\)表示系统与外界交换的热量,\(W\)表示系统对外做的功。2.3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揭示了热现象中的方向性和不可逆性。克劳修斯表述和开尔文普朗克表述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常见表述。克劳修斯表述: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开尔文普朗克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出热量并将其完全转化为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热力学第二定律可以用熵的概念来描述,熵是描述系统无序程度的物理量。熵的增加表示系统无序程度的增加,热现象的自发过程总是朝着熵增加的方向进行。2.4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主要研究在绝对零度下的系统性质。热力学第三定律表明,当温度趋近于绝对零度时,系统的熵趋近于一个常数。对于完美晶体,这个常数等于零。热力学第三定律可以用以下数学表达式表示:\[\lim_{T\to0}S=S_0\]其中,\(S\)表示系统的熵,\(S_0\)表示常数,\(T\)表示温度。通过以上对热力学基础知识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热力学在热能与动力工程领域中的应用。深入了解这些基本概念和定律,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讨热能与动力工程中的复杂问题。第三章流体力学基础3.1流体力学基本概念流体力学是研究流体(液体和气体)在静止和运动状态下的物理现象和力学规律的学科。在本节中,我们将介绍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流体的连续性、可压缩性和不可压缩性、牛顿黏性定律等。3.1.1流体的连续性流体连续性是指流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连续分布。在流体力学中,我们通常假设流体是连续介质,即流体内部不存在空隙,流体质点紧密排列,可以忽略分子间的空隙。3.1.2流体的可压缩性和不可压缩性流体的可压缩性是指流体在受到压力作用时,体积会发生改变的特性。液体一般被认为是不可压缩的,而气体的可压缩性则较为明显。在热能与动力工程中,气体和蒸汽的流动往往涉及可压缩性问题。3.1.3牛顿黏性定律牛顿黏性定律描述了流体内部质点在运动过程中,由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产生阻力的现象。根据牛顿黏性定律,流体内部的阻力与流体层的相对速度梯度成正比。3.2流体力学基本方程流体力学基本方程是描述流体运动规律的一组方程。本节主要介绍纳维斯托克斯方程、连续性方程和能量方程。3.2.1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纳维斯托克斯方程是描述流体运动的基本方程,它是流体力学中的牛顿第二定律。该方程描述了流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到惯性力、压力力和黏性力的作用。3.2.2连续性方程连续性方程是描述流体在运动过程中,质量守恒的方程。它表明流体在任意时刻、任意空间点的质量变化率等于该点流体流入和流出质量的差值。3.2.3能量方程能量方程是描述流体在运动过程中,能量守恒的方程。它考虑了流体的内能、动能和势能,以及外部热源和功源对流体的影响。3.3流体流动特性流体流动特性主要包括层流和湍流、流动稳定性、流动分离和旋涡等。3.3.1层流和湍流层流是指流体在运动过程中,流线平行、速度分布均匀的流动状态。湍流则是指流体在运动过程中,流线弯曲、速度分布不均匀的流动状态。3.3.2流动稳定性流动稳定性是指流体在受到扰动后,能否恢复到原来的流动状态。稳定的流动在受到扰动后,会逐渐恢复到平衡状态;而不稳定的流动则会在扰动作用下,产生新的流动状态。3.3.3流动分离和旋涡流动分离是指流体在运动过程中,由于受到物体表面的影响,流体产生脱离物体表面的现象。旋涡则是流体在运动过程中,由于局部流动速度的变化,产生旋转流动的现象。3.4流体力学在热能与动力工程中的应用流体力学在热能与动力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以下列举几个典型应用:4.1燃料燃烧与排放控制流体力学在燃料燃烧和排放控制方面的应用,包括燃烧室设计、燃烧过程模拟、排放污染物控制等。4.2蒸汽轮机与燃气轮机蒸汽轮机和燃气轮机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中的关键设备。流体力学在轮机设计、功能优化、流动特性分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4.3传热与流体流动耦合在热能与动力工程中,传热与流体流动往往是耦合在一起的。流体力学在传热过程分析、流动与传热优化设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4.4水力机械水力机械如水泵、水轮机等,在热能与动力工程中具有广泛应用。流体力学在这些设备的设计、功能分析和优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第四章燃料与燃烧4.1燃料种类及其特性4.1.1概述燃料是热能与动力工程领域的重要资源,其种类繁多,特性各异。燃料的种类和特性对燃烧过程、燃烧设备的选型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本节主要介绍燃料的分类、组成及其特性。4.1.2燃料分类燃料根据来源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包括生物质燃料、水力燃料、风能燃料等;不可再生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按照物理状态,燃料可分为固体燃料、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4.1.3燃料组成及特性固体燃料:主要包括煤炭、生物质燃料等。煤炭的主要成分为碳、氢、氧、氮、硫等元素,其热值、挥发分、灰分等特性对燃烧过程有较大影响。生物质燃料主要来源于植物,具有可再生能源、环保等特点。液体燃料:主要包括石油、煤油、柴油等。液体燃料的燃烧功能主要受其化学组成、密度、粘度等影响。气体燃料:主要包括天然气、煤气、沼气等。气体燃料的燃烧功能主要取决于其组分、热值、压力等。4.2燃烧过程与机理4.2.1燃烧过程燃烧过程主要包括燃料的蒸发、分解、氧化反应等步骤。在燃烧过程中,燃料与氧化剂(如氧气)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热能、光能等。4.2.2燃烧机理燃烧机理包括氧化还原反应、链式反应、自由基反应等。燃烧过程中,燃料与氧化剂在高温、高压等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大量热能。燃烧过程还伴链式反应和自由基反应,影响燃烧功能。4.3燃烧设备与技术4.3.1燃烧设备燃烧设备主要包括燃烧器、锅炉、炉窑等。燃烧器的类型有机械式燃烧器、气体燃烧器、液体燃烧器等。锅炉和炉窑根据燃料类型和燃烧方式可分为煤粉锅炉、燃油锅炉、燃气锅炉等。4.3.2燃烧技术燃烧技术包括燃烧优化、燃烧控制、燃烧监测等。燃烧优化技术旨在提高燃烧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燃烧控制技术通过对燃烧过程的实时监测和调整,保证燃烧过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燃烧监测技术用于检测燃烧过程中的温度、压力、组分等参数,为燃烧优化和控制提供依据。4.4燃烧污染与防治4.4.1燃烧污染燃烧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污染物,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这些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4.4.2燃烧污染防治措施燃烧污染的防治措施包括燃烧前处理、燃烧过程控制、尾气处理等。燃烧前处理主要包括燃料脱硫、脱硝、脱水等,以降低燃烧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燃烧过程控制通过优化燃烧参数、改进燃烧设备等手段,减少污染物;尾气处理技术包括脱硫、脱硝、除尘等,以净化燃烧产生的尾气。第五章能源转换与利用5.1能源概述能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形式多样,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风能、太阳能等。能源按照其来源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指自然界中不断再生的能源,如水力、风能、太阳能等;不可再生能源是指自然界中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5.2能源转换原理能源转换原理是指将一种能源形式转换为另一种能源形式的过程。能源转换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化学能转换为热能:如燃烧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产生热能。(2)热能转换为机械能:如蒸汽轮机、内燃机等热力发动机。(3)机械能转换为电能:如水力发电机、风力发电机等。(4)光能转换为电能:如太阳能电池。5.3能源利用技术能源利用技术是指将能源转换为人类所需形式的技术。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能源利用技术:(1)火力发电:利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热能,通过蒸汽轮机转换为机械能,进而驱动发电机产生电能。(2)水力发电:利用水流的动能,通过水轮机转换为机械能,进而驱动发电机产生电能。(3)风力发电:利用风能,通过风力发电机转换为电能。(4)太阳能利用:利用太阳能电池将光能转换为电能,或利用太阳能集热器将光能转换为热能。5.4节能减排与能源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是指通过技术创新、管理优化等手段,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能源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类能源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其能源需求的能力。以下是一些节能减排与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措施:(1)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能源转换设备的效率,降低能源消耗。(2)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大对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科研投入,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3)优化能源结构: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费,增加清洁能源的消费。(4)加强国际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能源合作,共同应对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等挑战。第六章动力工程设备6.1动力工程设备概述动力工程设备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领域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发动机、蒸汽轮机、透平机械和压缩机等。这些设备在能源转换和利用过程中发挥着的作用,为我国工业生产和民生生活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6.2发动机原理与结构6.2.1发动机原理发动机是一种将燃料燃烧产生的热能转换为机械能的装置。其工作原理主要包括进气、压缩、燃烧和排气四个过程。进气过程中,燃料和空气混合物进入气缸;压缩过程中,混合物被压缩,压力和温度升高;燃烧过程中,混合物在火花塞的点燃下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排气过程中,废气被排出气缸。6.2.2发动机结构发动机主要由气缸、活塞、曲轴、连杆、凸轮轴、火花塞等组成。气缸是燃料燃烧的场所,活塞在气缸内做往复运动,曲轴将活塞的往复运动转换为旋转运动,驱动外部负载。连杆连接活塞和曲轴,凸轮轴控制气门的开闭,火花塞用于点燃燃料混合物。6.3蒸汽轮机原理与结构6.3.1蒸汽轮机原理蒸汽轮机是一种将水蒸气的热能转换为机械能的装置。其工作原理是利用高温高压的水蒸气推动叶片旋转,进而驱动外部负载。蒸汽轮机的工作过程主要包括进气、膨胀、排气和冷凝四个阶段。6.3.2蒸汽轮机结构蒸汽轮机主要由气缸、叶片、轴、轴承、喷嘴等组成。气缸是蒸汽流动的通道,叶片固定在轴上,蒸汽通过喷嘴加速后,冲击叶片,使其旋转。轴连接叶片和外部负载,轴承支撑轴的旋转。6.4透平机械与压缩机6.4.1透平机械透平机械是一种利用高速流体动能转换为机械能的装置。主要包括水轮机、汽轮机和风轮机等。透平机械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流体冲击叶片,使其旋转,进而驱动外部负载。6.4.2压缩机压缩机是一种将气体压缩至一定压力的装置。其主要应用于气体输送、气体分离、气体储存等领域。压缩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减小气体体积,提高气体压力。根据压缩方式的不同,压缩机可分为容积式压缩机和动力式压缩机两大类。容积式压缩机通过改变气体容积来实现压缩,如往复活塞式压缩机、回转式压缩机等。动力式压缩机则是通过提高气体流速,利用动能转换为压力能,如轴流式压缩机、离心式压缩机等。第七章传热学基础7.1传热学基本概念传热学是研究热量在物体内部或物体之间传递规律的科学。传热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工程实际中,对于热能与动力工程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传热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热量、温度、热导率、热容等。热量是热能传递的载体,表示为物体内部能量变化的一种形式。温度是衡量物体热状态的物理量,表示物体内部热运动的剧烈程度。热导率是物质导热能力的度量,表示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通过的热量与温度梯度的比值。热容是物体在温度变化时吸收或释放热量的能力。7.2传热方式与过程传热方式主要有三种:导热、对流和辐射。导热是指热量通过物质内部的微观粒子振动和碰撞传递的现象。导热过程遵循傅里叶定律,即热量传递与温度梯度成正比。对流是指流体运动引起的热量传递现象。对流过程可以分为自然对流和强迫对流。自然对流是由于流体内部温度差异产生的浮力作用,使流体产生运动;强迫对流则是通过外部因素,如风扇、泵等,使流体产生运动。辐射是指物体因温度差异而自发地向周围空间发射电磁波,从而传递热量的现象。辐射传热遵循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7.3传热设备与系统传热设备主要包括热交换器、散热器、加热器和冷却器等。热交换器是实现热量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流体之间传递的设备,如壳管式热交换器、板式热交换器等。散热器是将热量传递给周围环境的设备,如汽车散热器、电子设备散热器等。加热器和冷却器分别是实现物体升温或降温的设备。传热系统是指将传热设备、流体和热源(或冷源)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以满足特定传热需求的系统。传热系统设计需要考虑传热效率、设备选型、流体流动阻力等因素。7.4传热优化与节能传热优化与节能是热能与动力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传热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传热效率:通过改进传热设备结构、优化流体流动状态等手段,提高传热效率。(2)减少传热损失:减少传热过程中的热量损失,如降低热导率、减少辐射损失等。(3)节约能源:通过优化传热过程,降低能源消耗,如采用高效热交换器、合理选择传热介质等。(4)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在传热过程中,注重环保,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对传热过程进行优化与节能,可以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和环保事业作出贡献。第八章热能与动力工程系统8.1热能与动力工程系统概述8.1.1系统的定义与分类热能与动力工程系统是指将热能转换为机械能或其他形式能量的系统。该系统根据能量转换的过程和特点,可分为热力系统和动力系统两大类。热力系统主要研究热能的转换、传输和利用,而动力系统则关注机械能的产生、传递和利用。8.1.2系统的组成热能与动力工程系统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热源:提供热能的设备或介质,如锅炉、燃烧室等。(2)热力设备:实现热能转换的设备,如蒸汽轮机、内燃机等。(3)动力设备:将机械能转换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设备,如发电机、泵等。(4)辅助设备:为系统运行提供支持的设备,如冷却塔、除尘器等。(5)控制系统:对系统运行进行监控和调节的设备,如传感器、执行器等。8.2热力系统分析8.2.1热力学基本定律热力学基本定律包括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表明能量在转换过程中总量不变;热力学第一定律描述了热能与机械能之间的转换关系;热力学第二定律则揭示了能量转换的方向和效率。8.2.2系统热力分析系统热力分析主要包括热平衡分析、热效率分析和热经济性分析。热平衡分析研究系统内热量的输入、输出和转化情况;热效率分析评价系统能量转换的效率;热经济性分析则关注系统运行的经济效益。8.3动力系统建模与仿真8.3.1建模方法动力系统建模方法包括机理建模、统计建模和混合建模。机理建模基于物理原理和数学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统计建模通过数据分析和拟合建立模型,适用于复杂系统;混合建模则结合机理建模和统计建模的优点,提高模型的适用性和准确性。8.3.2仿真技术动力系统仿真技术包括数值仿真、实验仿真和混合仿真。数值仿真利用计算机求解微分方程和代数方程,模拟系统运行过程;实验仿真通过实验室设备模拟实际系统,验证模型和算法;混合仿真则结合数值仿真和实验仿真,提高仿真的准确性和效率。8.4系统优化与控制8.4.1优化方法系统优化方法包括数学规划、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等。数学规划通过建立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求解最优解;遗传算法模拟生物进化过程,搜索全局最优解;神经网络通过学习训练数据,自动调整参数,实现系统优化。8.4.2控制策略系统控制策略包括PID控制、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等。PID控制是一种经典的控制策略,通过调整比例、积分和微分环节,实现系统稳定运行;模糊控制模拟人类思维,处理不确定性信息;自适应控制根据系统运行状态,自动调整控制参数,提高系统功能。8.4.3优化与控制的应用系统优化与控制广泛应用于热能与动力工程领域,如锅炉燃烧优化、内燃机排放控制、电机调速等。通过优化与控制,提高系统运行效率,降低能耗,实现绿色环保。第九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9.1环境保护概述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环境保护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保护自然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等方面。在全球范围内,环境保护已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9.2热能与动力工程中的环境保护热能与动力工程作为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离不开环境保护的约束。在热能与动力工程中,环境保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排放。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能源转换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2)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逐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环境污染。(3)实施污染治理,达标排放。对热能与动力工程中的污染物进行有效治理,保证排放达到国家环保标准。(4)强化环保意识,培养绿色企业文化。加强企业员工的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形成绿色企业文化。9.3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发展:在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2)社会发展:关注民生,提高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