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与西方人的空间观不同,中国古人更倾向于从人的现实需要出发认知宇宙天地空间。两者都是为了在混沌中寻求秩序,但出发点与方式不同。西方是先向外探求,获得普遍的、永恒的、抽象的“形式”,再以此为依据来制定社会秩序。中国古人则是先反问自身需要什么样的秩序,再向外寻找宇宙天地的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人的空间观是以人合天,中国古人则是以天合人。西方人的空间观是以主客二分为前提的,其从本体论发展到认识论,再过渡到实践论,空间始终被作为一个对象性问题来进行科学求证。尽管在后现代的空间转向中,空间与人的存在关系得到强化,但并未改变主客二分及由此带来的对象性思维方式。中国古人一开始就是从人的现实处境和存在需要出发探寻天地宇宙,他们不是以“问究竟”的求真方式而是以“求稳靠”的向善方式思考空间问题(也包括时间及其他相关问题)。这使中国古人更愿意以一种亲和的姿态探天问地,并且按照自己的居所及所熟悉的地上秩序,想象拟构原本神秘莫测的宇宙天地。地上有王都与方国,天上也有中央与四宫。除了天上,还有地下,其空间秩序也按照地上的政治体制进行想象和建构。《礼记·中庸》有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自殷商开始,古人就形成了“四方卫中”的政治方位空间观。《周易·系辞上》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可见,中国早期在横向平面与纵向立体的双重维度建构空间秩序,形成一个贯穿天上、地上、地下的复合空间体系,其目的是要使万物各处其位,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责与功能。天尊地卑、高下相从、四方卫中的空间格局,为古代的王道政治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支撑。这种空间观也成为古代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例如,礼制建筑的整体安排,重要礼仪中人的朝向与位置、器物的摆放等,均要考虑主次、尊卑、贵贱等伦理关系。不仅如此,这种空间观还渗透到各类艺术的形式肌理之中。比如,《西游记》除了表现天地神怪为取经与阻碍取经而展开的争斗外,还透露了神佛、凡人、妖魔必须共同恪守的分位意识,任何想脱离自己的本位者,都将受到严厉惩罚。再如,《红楼梦》通过对贾府和大观园中建筑群落整体布局的描绘,以及有关省亲、庆生、节庆、雅集、游园、远嫁、吊丧等生活场景的叙述,建构了一个真实可感的世情人伦空间。小说中出现了两类以女性为形象载体呈现出来的伦理空间:一是以贾元春为中心的君臣伦理空间,二是以贾母为中心的长幼伦理空间。前者以上下尊卑的空间性伦理为依据,后者以先后长幼的时间性伦理为根基。中国古人的伦理空间观不仅弥漫在这类小说的空间叙事中,还常常表现为人物画、山水画中的主从关系布局。(摘编自詹冬华《传统文艺空间形式的文化品格》)材料二:传统中国人的空间观念,就是由中心到四方、由王城向边地无限蔓延的天下观念。就现代科学而言,这种空间或天下观具有鲜明的非客观特性,但也正是这种非客观铸成了它的诗性和审美特性。如赵汀阳所言:“把世界看成是由‘混乱存在’整理成的‘有序存在’,显然是个美学的理由,因为世界本身究竟怎么样,我们并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所以世界的总体面貌是我们的想象。”对传统中国,这一想象就是将位于黄河中游的河洛视为天下的中心。如《史记·封禅书》云:“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同时,这里因是天子所居而代表着最高的文明,因文教昌隆而成为雅化之美的象征。相反,愈是远离这一中心,在文化优劣论的主导下,往往愈是荒蛮。一个从中心向边缘不断递变的天下观,实际上也就是文明之美的不断递减;而天下向王城不断聚拢的过程,也就是美向中央之地汇聚的过程。当然,除了这种基于文明中心论的审美价值判断,相反的情况也同样存在。比如在中国道家或道教的空间观念中,文明往往与自然的人工化以及人性的虚伪相联系。愈是处于天下中心,其文教愈昌隆,便愈伤害人的自然本性。相反,愈是远离这一区域,人性愈是真纯素朴。这样,中国道家、道教乃至阴阳家的远方,反而成了真善美的麇集之地,成为想象中的仙人所居或神乡。就此而言,在传统中国人的空间观念中,存在着两种审美系统,前者是文明中心论的,后者是自然中心论的,但两者之间的相互交汇、穿插和制衡,共同生成了一种跨越空间地理局限的美的普遍性。所谓中华美学精神,正是建基于这种审美之维无远不至的普遍性。(摘编自刘成纪《中华美学精神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人“以天合人”的空间观从人的现实处境和存在需要出发探寻天地宇宙,与西方人“以人合天”的空间观有着很大不同。B.中国古代伦理空间观常表现为在双重维度建构社会秩序,比如《红楼梦》中以女性为形象载体呈现上下尊卑的空间性伦理和先后长幼的时间性伦理。C.由中心到四方、由王城向边地无限蔓延的空间观念具有鲜明的非客观性,正是这种非客观性使得传统中国人的空间观念具有诗性和审美特性。D.文明中心论和自然中心论两种不同的审美系统相互交汇、穿插和制衡,形成了中华美学精神的基础,这种美学精神基础超越了西方的审美之维。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对西方和中国古人空间观进行比较,突出中国古人空间观的特点,再进一步阐述中国传统空间观是古代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B.材料二阐述了中国传统空间观念所具有的诗性和审美特性,并探讨了两种审美系统的不同特点,使得思维更严密,阐述的更全面。C.两则材料的重点不是对中国古代空间观的科学正确与否进行评价,而是从文化特性与审美境界层面对中国传统空间观进行阐述。D.两则材料都是在梳理与考证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恰当的理论去加以解决,所运用的材料贴近生活,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鸿门宴》中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的座次安排体现项王之尊。B.小提琴协奏曲中,小提琴作为主奏乐器,居核心地位,其他乐器通过和声、节奏和音色起支持和衬托作用。C.古代屋舍建筑注重建筑部件与区间限定,如正门、仪门以及角门等。林黛玉进贾府只能从西角门入。D.在中医传统理论中,将单味药物按其所起的作用,归为君药、臣药、佐药、使药,这体现了方剂配伍的思想。4.材料一多处引用了文献,请简要分析其效果。5.中国传统社会“差序格局”表现为以“己”为中心不断向外推演的特征(参考如图所示)。请结合材料分析“差序格局”的文化根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打捞刘庆邦一天午后,炽白的阳光照着湖水。就在这个时候,冯淮海头戴白色头盔,骑着一辆红色的电动摩托车,到塌陷湖的湖边来了。他向湖心眺望。这里原是淮北大平原上的一片村庄,有张庄、王村、李楼、赵寨、刘桥……八九十来个。因村庄底下压着煤,国家要把煤采出来,就在靠近城镇的地方盖了新房,动员村民搬到新房里住去了。①煤层埋藏在七百多米深的地下,煤层上面矸一重,石一重;泥一重,沙一重;水一重,土一重,如藏宝一样重重包裹。“宝”挖走了,失去支撑的重重包裹,一重一重往下脱落,村庄沉下去,地下水浸上来,就形成这么一大片湖,本地人叫它塌陷湖。冯淮海看了看四周和天空,像是给他打捞东西的地方确定一个大概的方位,才开始脱衣服下水。湖边一个人影儿都没有,一丝不挂下水也可以,但想了一下,身上还是保留了一条裤衩。他要去的地方是冯营,是他祖祖辈辈所生活的家乡,也是他度过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乐园,虽说被塌陷湖吞没了,但那毕竟是留在他心底的故乡。一个人回故乡,一点衣服都不穿,像什么样子。拨开芦苇和香蒲,踩着淤泥往水里走,越走水越深,后来连脚尖都探不到底了,一切都在预料之中。虽然没受过训练,但他对自己的凫水能力充满自信,凫两三千米不成问题。冯淮海准备打捞什么呢?他要打捞一只石头碓窑子。搬家时,祖上传下来的一些老物件,一张大床、两把木椅、一杆镶着十六两一斤的铜戥子大秤……都在新房子里放着,有的还在使用,有的永远都用不着了。唯一没搬走的老东西,就是那只石头碓窑子。想象里,立起来的石头碓窑子有半人多高,一眼就能看到。然而他潜入水底两次,瞪大眼睛左看右看,只能看到水底黑色的淤泥。他担心泥浆会沾到眼珠子上,于是决定结束当天的打捞。炽白的阳光照着湖面,无风无浪无飞鸟,冯淮海刚从水中冒出来时,迷失了方向。②要是淹死在水中,并沉在湖底,时间长了,是不是也会变成一块煤呢?要是变成一块煤的话,后世的人会不会把他挖出来烧掉呢?别人烧他的时候,魂是不是还在煤里呢?会不会觉得疼呢?恐惧攫住了他,双腿几乎有些抽筋。不行,这可不行,这是他的意志对他说,你不能死,你上有老母亲,下有一双儿女,中间还有相濡以沫的妻子,你要是死了,他们怎么办呢!又有谁替你打捞碓窑子呢!于是,他以仰泳的姿势,漂在水面休息一会儿,水天悠悠,终于在岸边看到了放在那里的红色摩托车。回到家中,冯淮海没有对母亲说什么,他轻易不敢对母亲提起塌陷湖。当初搬家时,母亲坚决不同意,说老冯家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根扎在这里,苗发在这里,怎么能说搬走就搬走呢。他们家在冯营住的是平房,搬到新村后,住进了两层楼,一楼有客厅、厨房、卫生间,二楼有三个卧室,还有孩子写作业的房间。全家人都不能不承认,这里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比冯营好多了。原来埋在他们家房子底下的那些煤,是老天爷送给他们家的宝贝,国家需要,他们就把宝贝献了出来。国家没有亏待他们,给他们建了这么宽敞明亮的房子。但母亲还是提到了塌陷湖。“你说怪不怪,咱家搬到这里这么长时间了,一做梦还是在冯营,还是住在老房子里。③我梦见,断粮了,生产队里给每家分了一把棉籽儿。我把棉籽儿放在礁窑子里用礁头砸,棉籽儿在礁窑子里一会儿变成榆树皮,一会儿变成红薯秧子,一会儿又变成了水车上的胶皮碗子……”他不记得母亲对他说过多少次了,说碓窑子是他的曾祖父传给祖父,祖父传给他父亲,父亲又传给了他。过去过日子,家家都离不开碓窑子,碓窑子差不多跟锅灶和水缸一样重要。比如说,把晒干的谷子放进碓窑子里舂啊舂,就成了金黄的小米。他们家的碓窑子放在大门外面,方便大家用。寒来暑往,舂米声声,一只碓窑子为别人家提供了便利,也为自家积累了公德。所以,每到春节,家里人都不会忘记在碓窑子上贴一方大红的福签子。入梦了就等于入心了,碓窑子已沉到老人家的心里去了。“都怨我,我想着碓窑子过时了,用不着了……”“有些东西是用不着了,用不着了不等于忘记了。越是用不着的东西,越是容易让人想起来。想想哪样东西用不着了,也看不着了,心里就像空了一大块。”又是一天午后,炽白的阳光仍照着湖水。冯淮海乘上堂叔的渔船去打捞碓窑子,堂叔不仅带他回到了冯营,连冯淮海家原来的房子所在的位置,还有弯枣树和碓窑子大概所在的位置,都指了出来。堂叔说:“你们家的碓窑子我记得,有一年过年炸糖糕,我还在你们家的碓窑子里砸过蒸熟的红薯呢。”这一次,冯淮海扩大了搜寻范围,又连续潜水搜寻了三遍。每次潜水,他都抱有希望,并有所想象。在他的想象里,碓窑子会突然出现在他面前。碓窑子赫然在水底站立着,还是像石磙一样圆滚滚的,还是赭红的颜色。他双手上去,一下子把碓窑子抱住了,像抱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可是,他每次的希望都变成了失望,每次想象都化成了泡影。当堂叔拉住他的手把他拉到船上时,他想到可能永远找不到碓窑子了,可能永远都无法向母亲交代了,失望的情绪低落,几乎落下泪来。来到矿上,冯淮海把他打捞碓窑子的事说给工友们听,热心的工友们给冯淮海出了不少主意。④有人说,可以买一只新的碓窑子,代替旧的。有人说,可去农耕时代博物馆买一只多余的碓窑子。有人说,冯淮海可以把他家的碓窑子写进文章黑,念给他母亲听。但是,他们说,石器时代早就过去了,现在没人用石头碓窑子了。他们说,石头碓窑子放在博物馆里是有意义的,放在新居门前会招人笑话。他说:我哪里会写什么文章,就是打死我,我一辈子也写不出一篇文章啊!夏天过去,转眼到了中秋节。这天,女儿翻看家里的相册,翻着翻着,大喊:“爸,爸,这是啥东西?”冯淮海从女儿手里要过相册说:让爸好好看看。冯淮海看清楚了,照片上不仅有碓窑子,还有碓头和弯枣树,等于是一张碓窑子的全景图。他马上上楼,把碓窑子的照片拿给母亲看,说:娘,娘,我总算把碓窑子找到了。他激动的声音有点儿发抖。母亲戴上花镜看了照片,说,好,好,有照片碓窑子就留下了,啥时候想起碓窑子,看看照片就啥都有了。(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冯淮海下水打捞时并没有脱得一丝不挂,不仅是因为羞涩,更是出于对故乡的虔诚与敬畏。B.母亲对石碓窑子念念不忘,是因为对现在生活的不适应,对祖祖辈辈生活的故乡的思念。C.堂叔能指出碓窑子大概所在的位置是因为对碓窑子砸红薯印象深刻,与冯淮海形成对比。D.石碓窑子曾是家族传承的老物件,承载着对乡村传统生活的记忆,寄托着对故乡的思念。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六个“一重”的反复使用形象地描述了煤层被重重叠加包裹的状态,颇具画面感。B.句子②连续四个追问强化了冯淮海对死亡的恐惧心理,同时也体现了他对生死的哲学思考。C.句子③中三个“一会儿……”构成母亲的奇幻梦境,展现了碓窑子与农民生活的密切关联。D.句子④中从“有人说”到“他们说”,表现出工友们的热心以及对找回碓窑子的群体认知。8.简要概括冯淮海两次“打捞”过程中心理的变化。9.有人认为,小说结尾找到老照片消解了打捞的意义。你认同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房玄龄,齐州临淄人也。初仕隋,为隰城尉。坐事,除名徙上郡。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遂罄竭心力。是时,贼寇每平,众人竞求金宝,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与之潜相申结,各致死力。累授秦王府记室,兼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玄龄在秦府十余年,恒典管记。隐太子、巢刺王以玄龄及杜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高祖,由是与如晦并遭驱斥。及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召玄龄、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閣谋议。及事平,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左庶子。贞观元年,迁中书令。三年,拜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封梁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既总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疏贱。论者称为良相焉。十三年,加太子少师。玄龄自以一居端揆十有五年,频抗表辞位,优诏不许。十六年,进拜司空,仍总朝政,依旧监修国史。玄龄复以年老请致仕太宗遣使谓曰国家久相任使一朝忽无良相,如失两手。公若筋力不衰,无烦此让。自知衰谢,当更奏闻。”玄龄遂止。太宗又尝追思王业之艰难,佐命之匡弼,乃作《威凤赋》以自喻,因赐玄龄,其见称类如此。(节选自吴兢《贞观政要•论任贤》,有删减)材料二:此任将之道也。若夫相,必节廉好礼者为也,又非豪纵不趋约束者为也,故接之以礼而重责之。古者相见于天子,天子为之离席起立,在道,为之下舆,有病,亲问,不幸而死,亲吊。待之如此其厚,然其有罪亦不私也。天地大变,天下大过,而相以不起闻矣,相不胜任,策书至而布衣出府免矣。相有他失,而栈车北马归以思过矣。夫接之以礼,然后可以重其责而使无怨言。责之重,然后接之以礼而不为过。礼薄而责重,彼将曰:主上遇我以何礼,而重我以此责也,甚矣。责轻而礼重,彼将遂弛然不肯自饬。故礼以维其心,而重责以勉其息,而后为相者,莫不尽忠于朝廷而不恤其私。(节选自苏洵《嘉佑集•任相》,有删减)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玄龄复A以年老B请致仕C太宗遣使D谓曰E国家久F相任G使H一朝忽无良相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革去,清除,与《陈情表》“除臣洗马”的“除”意思不同。B.揆,管理,引申为官职,与《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的“揆”意思相同。C.“其见称类如此”与《伶官传序》“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的“其”用法不同。D.过,过分,与《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的“过”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玄龄为报答太宗尽心竭力,在平定贼寇时,他不贪财富,共同为太宗服务。这与苏洵提出的任用宰相的标准相同。B.太宗多次擢升房玄龄,从记室参军到中书令,表明房玄龄做到了苏洵所认为的不考虑自己的利益,为朝廷竭尽忠心。C.房玄龄作为宰相,兢兢业业,胸襟宽阔,深受太宗赏识,这与苏洵提出的帝王要赏识宰相一致。D.太宗在回顾艰难创业岁月时感慨写下《威凤赋》赐房玄龄,感谢他立下的卓越功勋,这与苏洵提出天子要礼待宰相,互为印证。13.把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疏贱。(2)天下大过,而相以不起闻矣,相不胜任,策书至而布衣出府免矣。14.根据材料一的史实,分析材料二中苏洵任相之道是否合理?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春思[唐]皇甫冉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为问元戎窦车骑①,何时返旆勒燕然。【注】①窦车骑,即窦宪,汉代著名将领。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想象之春景,一个“报”字表现时光流转,引发对征人的思念,点明题旨。B.颔联以明月寄相思,通过空间转换,由近及远,与“愿逐月华流照君”有异曲同工之妙。C.颈联用“论”“笑”二字,将锦字、花枝人格化,尽显主人公离愁别恨、孤独难耐之情。D.本诗描写自然景色生动细致,借历史典故抒情,委婉含蓄,句句含思却不着一字。16.诗歌以“问”作结,内容充实,情感丰富。结合全诗,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态度。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魏征在写给唐太宗的奏章《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严明赏罚的句子:“

。”(2)“橹”在古代有很多含义。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句中指船桨,贾谊《过秦论》“

”一句中指大盾牌。(3)在中国传统文化诗词歌赋中,青无定色,比如“

”,“

”。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累点”低,似乎已成为现代人的常态。比如,白天A

,夜晚却辗转难眠;思考问题条理清晰,话到嘴边却忘得一干二净……这些都是疲劳的信号。如何缓解疲劳?除了大家熟知的运动、休息等方式,你可能想不到,清淡饮食也能抗疲劳。日本一项研究发现,清淡饮食,即烹饪法较单一,少油、少糖、少盐、不辛辣的饮食,更具抗疲劳功效。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将年龄在21至69岁之间的健康人分为两组,一组提供为期三周的清淡饮食,另一组则维持普通饮食。每日晚餐后,研究人员都会对参与者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以比较其抗疲劳效果。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甲);另外,他们在安静状态下交感神经的活性降低,压力得到缓解,整个人变得B

。研究人员表示,(乙),因此,缓解疲劳要对这些细胞及时采取修复措施,必要时换上“新配件”。清淡饮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食品中的营养物质,食品中的营养物质作为新配件的原料,不仅可以抗氧化,还能够提供人体能量。改善日常饮食结构,不仅有助于预防慢性疲劳,还可以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值得注意的是,清淡饮食不等于素食主义。①极端的清淡饮食不仅会让人生病,而且更容易导致体质下降。②如果不吃肉、鸡蛋和豆制品,就会造成蛋白质缺乏,③从而导致免疫力下降;④油脂摄入不足,尤其是必需脂肪酸缺乏,⑤便会引起脂溶性维生素A、D、E的缺乏,引发干眼、骨质疏松等症状的出现。从营养角度讲,清淡饮食是在食物多样化的基础上,合理搭配营养,将动物性食物、食用油和调味品限制在合理范围内。18.下列句子加点词中“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与文中“累点”的“点”相同的一项是(

)A.不论电视还是互联网,真人秀大有“霸屏”之势,然而,“槽点”也不少,比如:明星表演成分过重,缺乏“真实”和“真诚”。B.说到用户思维,很多人都在谈如何抓住用户的痛点。一旦抓住痛点,便有了和用户进行互动的切入点,有了搞好用户关系的通行证。C.人的先入之见常在无意中发挥作用,使人容易对约定俗成之事熟视无睹,这是很可怕的,司空见惯的常识会产生盲点,是常有之事。D.笑点高的人,不是对幽默免疫,而是对平庸的笑话持有更高的要求,他们渴望那些能让人深思后发笑的瞬间,那些融合智慧与巧思的幽默。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2.该文段被网站转载时,小编将下划线内容“‘新配件’”输入成了“‘新’配件”,分析二者在语意上的不同。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咏花》诗:“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唯余一朵在,明日定随风。”有人把末尾一句改成“依旧笑春风”,有人看到了枯萎凋零,因而更懂得珍惜,因而更懂得进取……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D2.D

3.B

4.①为结论提供理论支撑,使阐释更有权威性;②以实证性材料说明中国古代空间观形成时间早;③由文献引出具体的结论,使阐释更充分。

5.差序格局的文化根源是中国古人“以天合人”的空间观:①从自身需要出发向外界寻求依据。②从人的现实处境出发去思考时空问题。③按照熟悉的秩序去构建多重伦理空间。【导语】这两篇材料分别探讨了中西方空间观的差异及中国传统空间观的审美特征。第一篇着重说明中国古人空间观的源于实际需要的内在逻辑,以及其在政治、伦理和艺术中的体现,突出其以天合人的特点。第二篇从审美角度,分析传统中国的中心与边缘的对立统一,指出其非客观性带来的诗意。两篇材料共同强调了传统空间观在中国文化中的深远影响,体现出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美学意义。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D.“超越了西方的审美之维”无中生有。材料二原文强调“所谓中华美学精神,正是建基于这种审美之维无远不至的普遍性”,并没有与中西方审美进行比较。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D.“在梳理与考证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恰当的理论去加以解决”体现不出。材料一主要从理论层面阐述西方与中国古人空间观的差异及中国传统空间观的影响,材料二探讨传统中国人空间观念的审美特性及审美系统,并非在梳理与考证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材料一第三段观点是:天尊地卑、高下相从、四方卫中的空间格局,为古代的王道政治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支撑。B.小提琴协奏曲属于西方乐曲,不受中国古代意识形态的影响。故选B。4.本题考查分析引用的作用的能力。材料一中引用了《礼记·中庸》《周易·系辞上》等古代文献,这些引用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为结论提供理论支撑:引用《礼记·中庸》中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来支撑中国古人从人的现实处境和存在需要出发探寻天地宇宙的观点,强调了和谐与秩序的重要性。引用《周易·系辞上》中的“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来说明中国早期在横向平面与纵向立体的双重维度建构空间秩序,为王道政治提供了思想支撑。②以实证性材料说明中国古代空间观形成时间早:通过引用古代文献,可以说明中国古人的空间观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并经过了长期的演变和发展。③由文献引出具体的结论,使阐释更充分:引用文献不仅是为了证明某个观点,更是为了引出更深入的分析和结论。例如,通过引用《礼记》和《周易》的文献,可以进一步探讨中国古人空间观的内涵、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运用文中信息分析材料的能力。中国古人“以天合人”的空间观:材料一中提到,中国古人更倾向于从人的现实需要出发认知宇宙天地空间,以天合人。这种空间观使得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也倾向于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寻求与外界的和谐与平衡。①从自身需要出发向外界寻求依据:中国古人在构建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时,往往是从自身的需要出发,然后向外寻找宇宙天地的依据。这种思维方式也体现在人际关系中,即以自己为中心,然后根据亲疏远近的关系来确定与他人的交往方式和原则。②从人的现实处境出发去思考时空问题:中国古人从一开始就是从人的现实处境和存在需要出发去探寻天地宇宙的。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也更加注重现实情况和实际需要,而不是纯粹的理论或抽象的概念。③按照熟悉的秩序去构建多重伦理空间:中国古人在构建自己的伦理空间时,往往是按照自己所熟悉的地上秩序来进行想象和建构的。这种思维方式也体现在人际关系中,即以自己为中心,然后根据不同的伦理关系和道德准则来构建不同的伦理空间。例如,在家庭关系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在社交关系中,则以地位和利益为纽带。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社会“差序格局”的文化根源主要可以归结为中国古人“以天合人”的空间观、从自身需要出发向外界寻求依据、从人的现实处境出发去思考时空问题以及按照熟悉的秩序去构建多重伦理空间等方面。这些文化根源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人际关系层次结构的基础。6.D7.B

8.第一次:①打捞前很“自信”;②迷失方向而“恐惧”;③出水后通过心理暗示恢复“平静”。第二次:①打捞前充满希望;②未打捞到时失望和难过。

9.不认同。①打捞的意义在于冯淮海找回乡村传统生活记忆,表达对母亲的孝心。②找到老照片弥补了打捞失败的遗憾,并且以另一种方式完成从“打捞记忆”到“保存记忆”的转化。③找到老照片非但没有消解打捞的意义,还提供了现代社会保存乡土记忆的新方式,即用现代科技文化来重建精神世界。认同。①打捞的意义在于冯淮海找回乡村传统生活记忆,表达对母亲的孝心。②小说结尾的老照片替代了冯淮海想要打捞的“石碓窑子”,弥补了母亲对故土生活的思念,消解了打捞的实质性意义,打捞失败也象征了物质形态的文明(看似没用的东西)一旦失去就将永远无法弥补,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导语】文章以冯淮海的打捞行动为线索,展示了一个乡土人物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冯淮海祖辈生活的冯营被煤矿开发侵蚀成湖,他试图通过打捞老物件石头碓窑子来找回失落的情感和记忆。故事细腻地描绘了冯淮海与故乡及亲情间的纽带,尤其是他对母亲情感的回应。结尾通过老照片蕴含的慰藉感,表达了即便故乡变迁,情感与记忆仍可以通过新的方式保存,充满温情与思考。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A.“因为羞涩”错,“湖边一个人影儿都没有,一丝不挂下水也可以”,所以他对一丝不挂并没有羞涩。“一个人回故乡,一点衣服都不穿,像什么样子”,他之所以没有那样做,是出于对故乡的虔诚与敬畏。B.“是因为对现在生活的不适应”错,“全家人都不能不承认,这里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比冯营好多了”,所以文中并没有提到母亲对现代生活的不适应。C.“是因为对碓窑子砸红薯印象深刻,与冯淮海形成对比”错,堂叔能指出石碓窑子的位子并不只是因为砸红薯,或许只是因为记性好;与冯淮海没有形成对比,对比是强调不同点,二人都有对原来村庄的怀念。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B.“体现了他对生死的哲学思考”错误,此处就是表现冯淮海对死亡的恐惧心理,选项过分解读。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分析能力。在第一次打捞过程中,冯淮海的心理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化。①首先,他在下水前充满了自信,认为自己能够成功打捞起石头碓窑子。这种自信来源于他对自身游泳能力的信任和对打捞目标的明确认识。②当他潜入水底后,由于环境的陌生和潜在的危险,他感到迷失了方向,进而产生了恐惧心理。这种恐惧不仅来源于对未知环境的担忧,还源于对生命安全的威胁。③当他浮出水面,通过心理暗示和自我安慰,他逐渐恢复了平静,接受了当前的情况,并决定结束当天的打捞。在第二次打捞过程中,冯淮海的心理变化相对简单明了。①他一开始充满希望,认为这次能够成功找到石头碓窑子。这种希望来源于他对打捞地点的熟悉和堂叔的帮助。②经过多次潜水搜寻后,他未能找到目标,因此感到失望和难过。这种失望和难过不仅来源于对打捞结果的期望未能实现,还源于对母亲无法交代和无法完成心愿的愧疚。9.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解读,分析小说结尾作用的能力。不认同:①首先,从冯淮海的角度来看,打捞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找回石头碓窑子这一物质形态的物品,更重要的是找回乡村传统生活的记忆和对母亲的孝心。石头碓窑子作为家族传承的物件,承载着家族的记忆和情感。冯淮海打捞它,是为了满足母亲对故土生活的思念和怀念,同时也是对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乐园的回忆。因此,打捞的意义在于精神层面的追寻和表达。②其次,找到老照片并没有消解打捞的意义,反而以另一种方式完成了从“打捞记忆”到“保存记忆”的转化。老照片作为石头碓窑子的替代品,同样承载着家族的记忆和情感。它记录了石头碓窑子及其相关的生活场景,使得这些记忆得以保存和传承。因此,找到老照片不仅弥补了打捞失败的遗憾,还以一种更加现代和便捷的方式保存了乡土记忆。③最后,找到老照片还提供了现代社会保存乡土记忆的新方式,即用现代科技文化来重建精神世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有了更多保存和记录记忆的方式,如拍照、录像、社交媒体等。这些方式不仅使得记忆得以更加长久地保存,还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和分享这些记忆。因此,找到老照片非但没有消解打捞的意义,反而为现代社会保存乡土记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认同:①首先,同样从冯淮海的角度来看,打捞的意义在于找回乡村传统生活记忆和对母亲的孝心。然而,小说结尾的老照片替代了冯淮海想要打捞的“石碓窑子”,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打捞的实质性意义。虽然老照片同样承载着家族的记忆和情感,但它毕竟是一种替代物,无法完全替代石头碓窑子这一物质形态的物品在家族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②其次,打捞失败也象征了物质形态的文明(看似没用的东西)一旦失去就将永远无法弥补。石头碓窑子作为乡村传统生活的象征之一,它的消失不仅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更意味着一种文化传统的断裂。这种断裂是无法通过替代物来弥补的,因为它涉及到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和情感体验。因此,打捞失败引发了读者对物质文明消失和文化传承断裂的思考。综上所述,对于小说结尾找到老照片是否消解了打捞的意义这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解读。无论是认同还是不认同这一观点,都需要结合全文内容和文化背景进行深入分析。10.CEG11.B

12.C

13.(1)不凭借求全来选取人,不用自己的长处来苛求他人,根据他人的才能任用,不因关系疏远或地位低贱而排斥他们。(2)当国家出现重大过失时,但宰相因为不能及时察觉并上报,宰相不能胜任,命令到达,将卸去官服走出府邸,被革去官职。14.不完全合理。材料二中苏洵认为天子对待丞相既要用礼来笼络人心也要实行严厉责罚,勉励他们不要懈怠,这样才能让担任宰相的人对朝廷竭尽忠心,也不会有私心。材料一中记载,太宗与房玄龄一见如故,一直重用重赏;房玄龄知恩图报,尽心竭力,君臣关系融洽,情谊深厚。这印证了材料二中苏洵提出的天子任用丞相要维其心的观点,说明该观点具有合理性。材料一中记载太宗面对房玄龄多次提出的辞呈,没有责罚而是以言辞恳切地书信彻底打消房玄龄的辞官念头,说明避免懈怠的方法不只是责罚,因此苏洵认为重责以勉其怠,较为片面。【导语】材料一记述了房玄龄忠诚于唐太宗,为国尽心竭力、才德兼备、深受重用的事迹,体现出唐太宗礼遇、信任贤相的治国理念。材料二则论述苏洵的任相之道,主张礼待宰相以激励其尽忠,同时以重责约束以敦促其尽职,这种兼顾恩礼与责任的观点体现古代治国哲学。两文结合,一则呈现历史事例,一则提供理论支撑,相得益彰,阐释了贤臣之能与明君之治的关系。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玄龄又以年老请求辞职,太宗派遣使者对他说:“国家长期任用您,假使有一天突然没有一个好宰相。“玄龄”是主语,“以年老”是“请致仕”的理由,“请致仕”是动宾结构,语义完整,宾语后C处断开;“曰”是断句标志,其后E处断开;“国家久相任”是“国家久任相”,“相”是偏指一方的用法,这里指“您”,“使”表假设,用于句首,故在G处断开。故选CEG。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革去,清除/授予官职。句意被革除官职,流放上郡。/授予我太子洗马的官职。B.错误。管理,引申为官职,在这里指宰相之位/揣测,衡量。句意:房玄龄自己认为在宰相的位置上已经待了十五年。/父亲观察衡量我降生时的情况。C.正确。代词,代指房玄龄/语气副词,一定。句意:这可以看出房玄龄被太宗所称赞和信任的程度。/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亲的志向啊。D.正确。过分,过度/责备。句意:之后再以礼相待就不会过分。/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这与苏洵提出的帝王要赏识宰相”错误,材料二中苏洵主要强调的是天子对宰相要“接之以礼而重责之”,没有提及帝王要赏识宰相这一点。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求备”,求全责备、要求他人;“收叙”,任用;“隔”,排斥。(2)“大过”,重大的过错、失误;“布衣”,平民百姓的衣服,指平民百姓;“策书”,诏书,指命令。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材料二“接之以礼而重责之”“礼以维其心,而重责以勉其息”苏洵认为天子对待丞相既要用礼来笼络人心也要实行严厉责罚,用礼节来笼络他们的心,而用严厉的责罚来勉励他们不要懈怠。先说合理的一面:材料一中“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遂罄竭心力”太宗与玄龄一见如故,太宗委任玄龄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然遇到知己,于是尽心竭力。印证了材料二中苏洵提出的天子任用丞相要维其心的观点,说明该观点具有合理性。再说不合理的一面:材料一中“玄龄自以一居端揆十有五年,频抗表辞位,优诏不许”“太宗又尝追思王业之艰难,佐命之匡弼,乃作《威凤赋》以自喻”房玄龄请辞时,太宗还作赋赐给他,彻底打消房玄龄的辞官念头,可见避免懈怠的方法不只是责罚。因此苏洵认为“重责以勉其怠”,较为片面。参考译文:材料一:房玄龄,齐州临淄县人。早年在隋朝做官,任隰城县尉。后来因事获罪,被革除官职,流放上郡。唐太宗攻占渭北时,房玄龄拄着拐杖到军门拜见。太宗与玄龄一见如故,太宗委任玄龄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然遇到知己,于是尽心竭力。当时,每平定一个地方,一般人竞相搜求珍宝,只有玄龄先收揽人才,送至幕府。如有善于谋划的文臣和武艺高强的武将,就与其暗中结盟,约定遇事各尽死力。后多次担任秦王府记室兼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玄龄在秦王府十余年,长期主管记室。隐太子建成、巢刺王元吉因玄龄与杜如晦为太宗所亲近礼遇,非常憎恶他们,就在高祖面前说他们的坏话,玄龄因此与杜如晦一起遭到驱逐斥退。到隐太子将要作乱的时候,太宗召回玄龄与如晦,令他们穿上道士的服装,暗中带进太宗住处商议。玄武门之变平息后,太宗进入东宫,当了太子,提升玄龄为太子左庶子。贞观元年,玄龄升为中书令。贞观三年,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兼管监修国史,被封梁国公,实际封赐食邑一千三百户。玄龄既被任为宰相总理政务,日夜操劳,尽心尽力,不愿让一人一事处理失当。听到别人有优点,就像自己有一样。他使政事通达明白,又用文化补充,谨慎制定法令,目的在于宽大平和。不凭借求全来选取人,不用自己的长处来苛求他人,根据他人的才能任用,不因关系疏远或地位低贱而排斥他们。舆论称他为良相。贞观十三年,被加封为太子少师。房玄龄自己认为在宰相的位置上已经待了十五年,屡次上表辞职,太宗下诏表示不同意。贞观十六年,又被晋封为司空,仍然总理朝政,依然监修国史。玄龄又以年老请求辞职,太宗派遣使者对他说:“国家长期任用您,假使有一天突然没有一个好宰相,就像人失去双手。您如果筋力不衰,不必辞职。如果自觉衰弱,可再奏明。”玄龄于是不再辞职。太宗曾回忆开创帝业的艰难和大臣的辅佐,就写了一篇《威凤赋》来比喻自己,并将其赐给玄龄,这可以看出房玄龄被太宗所称赞和信任的程度。材料二:这是选拔和任用高官的方法。宰相必须是节俭廉洁、有礼貌的人来担任,而不是放纵不守规矩的人担任,因此用礼对待他们又需要重罚他们。古代的宰相与天子相见,天子要为他们离开座席站立,在道路上相遇,天子要为他们下车,宰相有了病,天子要亲临安抚,宰相不幸死亡,天子要亲临吊唁。对待他们如此情深意厚。但他们有了过错也不会徇私。当天下发生重大变化,当国家出现重大过失时,但宰相因为不能及时察觉并上报,宰相不能胜任,命令到达,将卸去官服走出府邸,被革去官职。宰相有其他过失,于是乘坐简易马车回家反思他的过错。如果用礼节来对待,这样可以责罚严厉但使他们没有怨言。责罚严厉,之后再以礼相待就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