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外研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外研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外研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外研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外研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外研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1947年夏,毛泽东在听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消息后,欣喜地说:“我们总算熬出头了。”这是因为()A.北平获得和平解放B.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C.解放战争打响了D.大决战开始了2、下列朝代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A.东汉-西汉-西晋-东晋-隋唐B.东汉-东晋-西晋-五代十国-隋唐C.隋唐-五代十国-元D.隋唐-五代十国-元3、欣赏自然风光、游历山川河流,能陶冶情操。小明一家准备在寒假游历长江三峡,出发前小明要了解古代长江三峡的风貌,他应该查阅的著作是A.《缀术》B.《水经注》C.《兰亭序》D.《女史箴图》4、“它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此场战役,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这场战役是()A.马陵之战B.长平之战C.牧野之战D.桂陵之战5、如图所示;讲学者所传授的内容,最早的提出者是()

A.孔子B.老子C.孟子D.庄子6、你知道金庸武侠名著《天龙八部》中丐帮帮主乔峰吗?他的身份被证实不是汉人.他是_______族建立的______国人,所以他生活在____代.()A.党项,西夏,宋B.契丹,辽,宋C.汉,北宋,宋D.蒙古,元,南宋7、导致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A.土地兼并严重B.统治残暴C.法律严酷D.宦官专权8、著名作家余秋雨在一篇历史散文中曾写到:“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请判断,余秋雨笔下的“它”是指()A.都江堰B.郑国渠C.大运河D.六辅渠9、《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两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堪称史学双璧。这两部著作都有可能记述的历史人物是()A.秦始皇B.唐太宗C.宋太祖D.明太祖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0、为鼓励海外贸易,宋朝在主要港口设立______,加以管理。11、读图题。

如图为隋朝大运河。图中代码。

A是______(城市)

B是______(城市)

D是______(城市)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公元前138年,西汉使者、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亚探险家张骞的马队就以长安为起点,开始向西方未知的历程迈出了脚步。首次开拓丝绸之路,被称为“凿空之旅”。(1)观察材料一图片,指出陆路丝绸之路的起止点。

(2)为什么说对开通陆路丝绸之路贡献最大的人是张骞?

(3)阅读材料一“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完成下题海上丝绸之路:亚洲中国东南沿海→____洋→马六甲海峡→____洋(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把中国的丝绸等物品运到____洲。13、都江堰由______和______两大系统工程构成。14、宋朝瓦子里最吸引的地方是市场。

辨别改错______。15、签定澶渊之盟的双方是______和______。16、西周建立后,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实行了______;为加强思想控制,秦朝实行“______”。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6题,共12分)17、公元前1046年周军和商军在涿鹿大战,商纣自焚而死,商朝灭亡。()18、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是《尼布楚条约》,它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19、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20、

(请判断下列各小题表述是否正确。正确的在小题后括号内打上“√”,错误的打上“×”,并加以改正。)(1)齐桓公成为了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他任用伊尹为相,通过改革,使齐国国富兵强。()(2)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印度,应该是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3)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卫青率船队曾达到夷洲,夷洲就是今天的台湾地区。()(4)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5)《史记》是中国历史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21、汉武帝建立西汉并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22、司马光编写的《史记》是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巨著。______(判断对错)评卷人得分四、材料题(共4题,共12分)23、在古代;地方势力的强弱影响着国家的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以名官。景云二年(717年),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由此而后,接乎开元,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新唐书》卷五十(1)根据材料一回答;节度使的设置始于哪个朝代?材料中的哪一段文字体现了节度使有很大的权力?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节度使权力的不断增大最终导致了什么局面?

材料二: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知州,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宋史•职官志》(3)材料中通判有哪些方面的职权?

(4)依据材料分析,宋初会不会出现问题二中的局面,请结合材料二说明理由。2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隋唐时期,选官有了统一的标准,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从而吸引全社会的知识分子埋头读书,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材料二:科举体制为唐宋以来输送了大批名臣能相、国之栋梁。至少从宋代以后,中国政治基本上就是文人而非武人的舞台,士大夫阶层的重要职业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政治,掌控政治。所谓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十八世纪之前西方人对中国政治秩序的赞美,主要的都是因为科举制为输送了取之不尽的有教养有学识的人才。——摘自马勇《科举: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材料三:宋朝科举考试图(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隋唐时期选拔官吏的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是什么?(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出唐朝采取哪些措施使科举制进一步完备?科举制的完善促进唐朝文学艺术的发展,突出表现是什么?(3)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宋朝科举的改革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5、唐朝改进了生产工具,________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唐朝商业繁荣,________成为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26、历史上的这些改革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评卷人得分五、列举题(共1题,共4分)27、列举夏、商、西周三朝的三位建立者和三个暴君。(6分)评卷人得分六、简答题(共3题,共18分)28、不同时期的地图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的地图;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的?请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2)材料二的秦朝地图中;长城的东;西两个端点分别是什么?图中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的水利工程是什么?

(3)材料三的地图中;空白方框里的机构名称应填什么?它的设立有什么重要意义?

(4)材料四地图中,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与哪一战役密切相关?图中A、B、C相对应的国家名称分别是什么?29、水排是什么工具?它是谁发明的?有什么意义?30、某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整理出以下史实:元朝设置宣政院、明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康熙皇帝抗击沙俄,如果要给他们的研究确定一个主题,应该是国家的巩固与发展。______(判断对错)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相关内容。为了彻底的打破蒋介石在全国的战略部署,把战火烧到蒋介石占领区,进而减轻陕甘宁边区、山东解放区的压力,并威胁蒋介石在全国的统治中心南京及武汉。1947年6月,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刘邓大军向国民党统治地区大别山实施进攻的战略性行动。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标志着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故选B。【解析】B2、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主要朝代顺序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西汉建立于公元前202年,东汉建立于公元25年,西汉在前,东汉在后,A项错误。266年,西晋建立。西晋灭亡的第二年,东晋建立,西晋在前,东晋在后,B项错误。辽建立于916年,1125年为金所灭;北宋建立于960年,1127年为金所灭;1038年西夏建立,1227年为蒙古所灭亡;南宋建立于1127年,1276年为元朝所灭。由此图中的辽、南宋和西夏不可能并立,辽在南宋建立前的1125年已为金所灭,D项错误。辽、北宋和西夏及金、南宋和西夏都曾并立。元朝建立于1271年。综上,符合题意的是C项。故选C。【解析】C3、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郦道元的《水经注》的准确识记。根据已学知识可知,郦道元是北魏时期的人,中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他根据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考证,参考古代地理书籍的记载,为汉魏时的地理专著《水经》作注,这就是著名的《水经注》。全书以注录水道系统为纲,详细介绍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书中有对三峡两岸风貌描写的章节。ACD与题意无关。故选B。【解析】B4、B【分析】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长平之战。战国时期,形成了齐、楚、燕、赵、韩、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各国之间的战争非常频繁。战国后期强大的秦国不断通过战争,兼并东方各国的土地。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空前激烈的长平之战。赵军大败,四十万多人被俘,绝大部分被坑杀。成语纸上谈兵就出自该战役。从此之后,东方各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军的强大攻势。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解析】【答案】B5、A【分析】据材料“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反映的是儒家的主张。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着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故选:A。

本题考查孔子。识记孔子的主张。

注意准确识记孔子的观点。掌握各学派在不同时期的主张。【解析】A6、B【分析】金庸武侠名著《天龙八部》中丐帮帮主乔峰是契丹族建立的辽国人;他生活在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宋.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相关史实.【解析】B7、B【分析】略【解析】B8、A【分析】略【解析】A9、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史记》和《资治通鉴》的识记能力。司马迁的《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由此可得出两书共同记载的人物是秦始皇。所以BCD不正确,故选A。

【解析】A二、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0、略

【分析】宋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

故答案为:

市舶司。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掌握基础知识即可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解析】市舶司11、略

【分析】隋炀帝时;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000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故答案为:

A.洛阳;

B.涿郡;

D.余杭.

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的相关知识;把握大运河的中心和两端的城市名字.

解答本题注意识图和准确识记大运河的中心和两端.【解析】洛阳;涿郡;余杭12、略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丝绸之路的路线。结合图片和教材所学可以得出:汉代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大秦)。因此答案为起点:长安;终点:欧洲(大秦)。(2)本题主要考查了张骞通西域的相关内容。张骞通西域,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连成一体。促进了西域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人民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张骞通西域,奠定了我国对新疆地区的管辖和开发基础,后来,西汉设置了西域都护。张骞通西域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为开通“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3)本题主要考查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点。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国以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结合图片和所学可以得出:海上丝绸之路是:亚洲中国东南沿海→太平洋→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把中国的丝绸等物品运到欧洲。

【解析】(1)起点:长安。终点:大秦(或欧洲,大秦指古罗马,一说东罗马)。(2)答案要点: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地区的联系;为西域归属中央统辖奠定基础;中原与西域乃至更远地区之间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汉朝的物质生活;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基础等。(3)依次填入:太平洋,印度洋,欧洲。13、渠首灌溉网【分析】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主持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采取了中流作堰的方法,把岷江水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供灌溉,外江供分洪,这样就控制了岷江激流,免除了水灾,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它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故答案为:

渠首;灌溉网。

本题主要考查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的相关史实。【解析】渠首灌溉网14、略

【分析】北宋都城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许多穷苦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踢球的,等等,令人眼花缭乱.故勾栏是瓦子中最吸引人的地方.

故答案为:

×;把市场改为勾栏.

本题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知道勾栏是瓦子中最吸引人的地方.

本题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解析】×;把市场改为勾栏15、略

【分析】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北宋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故答案为:

北宋;辽.

本题考查澶渊之盟.

本题考查澶渊之盟,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解析】北宋;辽16、略

【分析】西周建立以后;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了分封制。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秦朝建立后,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实行了焚书坑儒。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故答案为:

分封制;焚书坑儒。

本题考查的是分封制和焚书坑儒的知识的。

本题以西周和秦朝巩固统治而采取措施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分封制和焚书坑儒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解析】分封制;焚书坑儒三、判断题(共6题,共12分)17、×【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武王伐纣的史实。公元前1046年周军和商军在牧野大战,商纣自焚而死,商朝灭亡。【解析】【答案】×18、√【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尼布楚条约》的内容。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是《尼布楚条约》,它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解析】【答案】对19、√【分析】【分析】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故答案为:正确。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2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的史实。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任用商鞅为相,通过改革,使齐国国富兵强,成为了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故将“伊尹”改为“管仲”。

本题主要考查佛教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古印度,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东汉明帝时,有的地方兴建起佛寺,促进了佛教在我国的传播。故将“印度”改为“古印度”。

本题主要考查三国时期吴国与台湾联系的史实。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形成后,三国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230年,吴国孙权派将军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夷洲就是今天的台湾。故将“卫青”改为“卫温”。

本题主要考查王羲之及其书法成就。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因而上述说法正确。

本题主要考查《史记》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写成《史记》一书。《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故将“编年体”改为“纪传体”。【解析】。【小题1】×;“伊尹”改为“管仲”。【小题2】×;“印度”改为“古印度”。【小题3】×;“卫青”改为“卫温”。【小题4】√。【小题5】×;“编年体”改为“纪传体”。21、×【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依据所学可知,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政权,他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安定了天下。汉武帝为汉高祖之后。据此,故本题观点错误。故选F。【解析】F22、×【分析】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史学著作;它以“纪”“传”等体例进行编写,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是后世编写史书的范例。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故答案为:×。

本题考查《史记》。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秦汉科技、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成就。【解析】×四、材料题(共4题,共12分)23、略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安史之乱;宋朝建立和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等相关史实。唐玄宗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重用奸臣杨国忠、李林甫,造成朝政混乱,安禄山、史思明先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从此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据材料一“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以名官。”可知,节度使的设置始于始于唐朝。据“既有其土地,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可知,节度使的设置始于唐朝。节度使拥有土地权;兵权、行政权和财权。

(2)节度使权力的不断增大最终导致了藩镇割据(或安史之乱)。唐朝著名的节度使叛乱是安史之乱。唐玄宗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重用奸臣杨国忠;李林甫,造成朝政混乱,安禄山、史思明先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使唐朝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3)材料二“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知州,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中通判有行政、经济、法律、军事等方面的权力(摘抄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亦可给分)。

(4)依据材料二“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知州,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可知,宋初不会出现问题二中的局面,因为地方凡事都要由通判与守臣(知州)共同决定。

故答案为:

(1)唐朝;既有其土地;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2)藩镇割据(或安史之乱)。

(3)行政;经济、法律、军事等方面的权力(摘抄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亦可给分)。

(4)不会,因为地方凡事都要由通判与守臣(知州)共同决定。24、略

【分析】(1)本题考查科举制正式诞生的标志。“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指的是科举制。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选拔的标准是才学,而不是门第。隋文帝时开始试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2)本题考查唐代完善科举制的相关知识以及科举制的影响。唐太宗、武则天时期都完善了科举制度。如,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校舍,增加学员;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也大力提倡科举,首设殿试和武举,当时科举应试者多至万人,有利于人才的选拔。科举制促使社会读书风气盛行,特别是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重要考试内容,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3)本题考查宋代科举制发展的相关知识。结合“科举体制为唐宋以来输送了大批名臣能相、国之栋梁。至少从宋代以后,中国政治基本上就是文人而非武人的舞台,士大夫阶层的重要职业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政治,掌控政治。都是因为科举制为输送了取之不尽的有教养有学识的人才”,结合书本知识: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可知科举制以才学选官,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连在一起,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解析】(1)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2)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利于唐诗的繁荣。(3)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25、略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曲辕犁、唐都长安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社会经济高度繁荣。在农业生产方面,改进了生产工具,制成曲辕犁,曲辕犁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牲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了土地开发,增加了粮食产量。唐朝都城长安不仅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当时国际性的大都市。长安城内,到处可见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交使节和长年聚居的外国客商,长安城的布局,对周边邻国的城市建筑与都城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故答案填:曲辕犁;长安。【解析】曲辕犁;长安。

26、(1)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旧有社会秩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新的社会秩序还没有完全确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都处于急剧变化的状态。这是一个大变革时代”及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并成为第一个霸主的是齐桓公,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实现了富国强兵;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増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历史上的这些改革给我们的启示是改革对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改革的道路是曲折而艰难的,改革者必须具备开拓进取;不畏牺牲等优良品质,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等。

故答案为:

(1)齐桓公;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増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内容: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改革对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改革的道路是曲折而艰难的,改革者必须具备开拓进取、不畏牺牲等优良品质,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等。【分析】

本题考查春秋争霸;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春秋争霸、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解析】【小题1】(1)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旧有社会秩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新的社会秩序还没有完全确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都处于急剧变化的状态。这是一个大变革时代”及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并成为第一个霸主的是齐桓公,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实现了富国强兵;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増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历史上的这些改革给我们的启示是改革对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改革的道路是曲折而艰难的,改革者必须具备开拓进取;不畏牺牲等优良品质,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等。

故答案为:

(1)齐桓公;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増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内容: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改革对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改革的道路是曲折而艰难的,改革者必须具备开拓进取、不畏牺牲等优良品质,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等。【小题2】【小题3】五、列举题(共1题,共4分)27、略

【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夏商西周相关史实的准确识记,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末代暴君是桀;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末代暴君是纣;西周的建立者是周武王,末代暴君是周幽王。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