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湘师大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9/02/1C/wKhkGWellXyAMjuPAAHy5S25i98030.jpg)
![2025年湘师大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9/02/1C/wKhkGWellXyAMjuPAAHy5S25i980302.jpg)
![2025年湘师大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9/02/1C/wKhkGWellXyAMjuPAAHy5S25i980303.jpg)
![2025年湘师大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9/02/1C/wKhkGWellXyAMjuPAAHy5S25i980304.jpg)
![2025年湘师大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9/02/1C/wKhkGWellXyAMjuPAAHy5S25i98030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湘师大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正确应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原理可提高作物产量。下列有关提高产量的措施及其原理的叙述,正确是()A.减少稻田中的分解者可降低物质循环及能量消耗B.及时去除田间杂草,可使能量更多被农作物固定C.防治稻田害虫,可降低水稻和害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有机肥中有较多能量,增施有机肥可为农作物提供更多能量2、自然种群有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3个基本特征。下列现象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的是()A.岩石表面每平方米有2000只藤壶B.某水域雄性盐生钩虾为雌性的5倍C.植物种子以母株为中心向周围扩散D.65岁及以上的人占人口总数7%以上即意味处于老龄化社会3、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d表示大气中的CO2,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其含量夏季高于冬季B.通过a的吸收,a、b的呼吸作用、c的分解作用及e的燃烧,实现碳循环C.在正常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CO2量等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CO2量D.只需将d的含义改为热能,图即可表示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4、某人工鱼塘的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如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图1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是D2/(A2+B2+C2)B.图1中A1、A2和图2中E都可以表示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鲢鱼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的能量可用图2中的B表示D.乌鳢捕食鲢鱼后剩余的食物残渣中的能量可用图2中的A表示5、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能量流动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草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③中的能量属于草同化量的一部分C.图中②/①的值代表兔→狐的能量传递效率D.图中①的值=②+③+④+兔的呼吸消耗6、板栗是一种深根性树种,般高度为3~4m;茶树是根系较浅的小灌木,高度为1m左右。某林场在板栗林里栽培茶树,通过精心管理取得了板栗、茶树两旺,提高了经济效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板栗与茶树的高度、根系深度不同,体现了林场群落的分层现象B.若要调查某方形板栗林里板栗树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板栗园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D.采集的小动物可放入95%的酒精溶液中保存,也可以放入试管中7、2022年《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武汉举行,会议倡导全世界要深化认识,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关于湿地生态与环境,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B.发展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自然状态下沼泽斑块之间的水体连通可影响沼泽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少量污水流入湿地不会造成明显影响,说明湿地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稳定性8、《诗经·小雅·小宛》中写道:“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古人以为蜾蠃不产子,因此捕捉“螟蛉”当作“义子”来养育。但南北朝时期的医学家陶弘景发现,蜾蠃把螟蛉衔回窝中,用尾上的毒针刺人螟蛉体内,并在其身上产卵。所以,他认为螟蛉不是“义子”,而是蜾蠃幼虫的食物。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中的螟蛉和蜾蠃两者之间是寄生关系B.蜾蠃种群的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C.若螟蛉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在近期其种群数量一定会保持稳定D.螟蛉是影响蜾赢的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8题,共16分)9、我县某乡盛产葡萄,但果园内大量废弃枝条和落叶乱堆乱放占用土地,被焚烧后污染环境。为解决此问题,乡政府建设了“生态桥”工程,将废弃物加工成有机肥后施加到果园土壤中,减轻了污染同时也提高了葡萄的产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桥”工程的实施,促进了果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将有机肥施加到果园中,不会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和密度C.将废弃物加工成有机肥,实现了果树对废弃物能量的循环利用D.果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稳定性通常高于当地自然生态系统10、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鹰位于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占据3、4、5、6B.四个营养级该食物网由8C.条食物链组成,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竞争D.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若蛙的数量大幅度减少,则该生态系统的虫害将变得严重11、雄性蓝孔雀尾屏很大,使其逃避天敌的能力下降,但这一特性对雌性孔雀具有吸引力,使大尾屏个体的交配机会增加,并使该特性代代保留。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孔雀开屏是在向异性传递行为信息,有利于种群的繁衍B.蓝孔雀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突变和基因重组C.对配偶的选择属于种群内部因素,不会影响种群基因频率D.雄性蓝孔雀大尾屏的有害或有利并不是绝对的12、鱼塘中分布有小球藻、绿藻等植物,还有草鱼、鱼等动物及多种微生物。下列有关鱼塘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研究鱼塘的边界不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内容B.鱼塘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有关,还与阳光、温度、水分等非生物因素有关C.鱼塘中的浮游动物白天分布在较深水层,夜间上升到表层活动,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为调查鱼塘水域中小球藻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抽样检测法13、某地甲、乙两种生物种群数量与λ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为一年后种群数量Nt+1,与当前种群数量Nt的比值。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种群数量小于N2,两种群的种群数量和增长率均增加B.当甲、乙种群数量均为N1时,一年后两者数量仍相等C.当甲、乙种群数量均为N2时,乙种群数量下降较甲快D.该环境中,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比乙种群的小14、由于人们过度垦荒,某些草原出现了石漠化,在雨水冲刷下,石头上薄薄的土壤流失掉,剩下了寸草不生的石头,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将石漠化地区的人搬迁后,该地区将会在较短时间内演替为草原B.发生在石漠化地区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石漠化的灾难告诉我们,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的演替D.人类应减少或避免对环境的破坏,适当对草原进行开发利用15、如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从阶段Ⅰ演替到阶段Ⅱ是因为阶段Ⅰ中的植物寿命短C.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草本植物种类相同D.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也能改变上图的演替方向16、对于大多数生物来说,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中,下列关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B.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C.相同环境因素对不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结果相同D.种群数量的变化受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综合影响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7、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______________?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18、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_______的过程,就叫演替。19、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和_______进行。(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退耕还林、还草、还湖)20、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_______减少,_______增加,植被破坏,水、矿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加剧。21、______越复杂,_______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_______。_______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生态系统的_______和_______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22、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_____越多,对_____和_____的影响就越大。23、荒漠分布在极度_________区,地区年降雨量_________且分布_________。荒漠里物种_________,群落结构_________,生活在这里的生物具有_________特性。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3题,共21分)24、如图为某条小河从高山湖泊汇入大河的示意图;其中食品工厂;村庄会向小河中排污(含大量有机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该河流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有_________________。
(2)食品工厂排污后,河流水体变浑浊,但是下游村庄附近河流又保持清澈见底,这说明该河流具有_____稳定性。
(3)有同学调查食品工厂附近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将土样带回实验室后,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忘记开装置的电灯,导致统计结果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不变”)。
(4)调查表明,村庄周围被踩踏过的地方,很难见到高大的植被,取代的是低矮的草,甚至有不长草、土壤板结的现象,这说明人类活动往往会___________________。
(5)小河边的芦苇,不仅可以用于造纸,还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价值。25、现有A、B两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其生物组成和光照条件见下表。一段时间后,发现A瓶的生态系统较B瓶的稳定。生态瓶编号光照含微生物的泥沙浮游藻类水草浮游动物A+++++B-++++
注:“+”表示有;“-”表示无。请回答:
(1)A瓶中微生物、浮游模类、水草和浮游动物共网组成了一个____________,浮游藻类和水草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段时间后,B瓶中浮游藻类的种群密度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浮游动物的种群密度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互花米草是外来入侵植物;严重威胁我国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科研人员针对其入侵的原因与防治方法开展了相关研究。
(1)互花米草被列入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严重的外来物种入侵会导致当地原有植物种类锐减,使___________降低甚至丧失。
(2)随着快速生长的互花米草的引入,输入生态系统的______增加,沿_____________流动,进而影响系统内其他生物的生物量。红树植物秋茄是分布于我国滨海湿地的一种本土植物,与互花米草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相似,二者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
(3)为探究互花米草适应滨海湿地的原因;研究人员对生活在不同盐浓度下互花米草叶片和根中的保护酶SOD活性进行了检测,结果如下图:
研究结果显示:叶片中SOD酶活性随盐浓度升高而___________,而根部SOD活性____________。表明互花米草在低盐浓度下;产生较多的SOD酶适应滨海湿地环境。
(4)互花米草能通过向周围环境分泌物质;抑制周围植物的生长来提高自身的入侵能力,叫做化感作用。为了防治互花米草入侵,选取本地植物秋茄开展相关研究。制备不同浓度的互花米草浸提液,分别处理本地红树植物秋茄。一段时间后,检测秋茄生长情况,结果如下图。
结果表明:秋茄对互花米草化感作用的适应能力高,依据是___________。
(5)依据本实验研究,为了防治互花米草的生态入侵,请为当地生态部门提出合理的建议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4题,共16分)27、研究人员设计出如图1所示的组合型生态浮床;并开展对受到生活污水污染的池塘水净化的实验,研究中设置了四组实验:组合型生态浮床植物对照组(仅等量美人蕉);基质对照组(仅等量球形塑料填料)和空白对照组,图2是本实验测得的水体总磷量变化。请回答:
(1)实验开始前,浮床所用的球形塑料填料先要进行灭菌处理,再置于待治理的池塘水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14d(每两天换水一次),直到填料表面形成微生物菌膜。选用池塘水的作用是_________,固定的微生物大多数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成分)。
(2)生态浮床上美人蕉旺盛生长的根系有较强的泌氧能力,能为填料表面微生物提供适宜微环境,微生物分解后的无机盐能为植物提供营养。美人蕉与填料表面微生物之间存在_____关系。美人蕉既能净化水体又有观赏价值,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价值。
(3)图2实验结果说明组合型生态浮床对总磷量去除率较高,主要原因是通过美人蕉和微生物吸收磷并同化为自身的_____等生物大分子,在生态系统中这些磷元素可能的去向有_____________。在浮床种植植物的根部增加填料固定微生物,对水体磷去除具有_____作用;有效地提高了水体生态修复效率。
(4)在将组合型生态浮床投入池塘进行污水治理过程中,常常会再向池塘中投入一定量的滤食性鱼类(如鲢鱼)和滤食性底栖生物(如河蚌)等,一方面可以完善池塘生态系统的_____,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另一方面通过定期捕获这些生物,降低生态系统总N、P含量。28、调查发现小型湖泊中的绿藻;蓝细菌是露斯塔野鲮鱼和罗氏沼虾的食物;罗氏沼虾又是露斯塔野鲮鱼的食物。下图表示露斯塔野鲮鱼在10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内ae五个点中,d点的种群年龄组成是______型,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的是_____点。
(2)在培养藻类时需每天定时对藻细胞进行取样计数,估算培养液中藻细胞的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______。若吸取藻细胞样液1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由400个小格组成)计数,图2表示藻细胞的分布情况,以该中方格为一个样方,计数结果是藻细胞有_____个。
(3)如果计数的中方格藻细胞平均数为15个,则1mL培养液中藻细胞的总数为_______个。29、某森林因火灾被烧毁;如图是火灾后该地的植物群落在恢复过程中,各类不同植物类型生物量的变化状况。回答下列问题:
(1)该植物群落恢复过程属于__________演替,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
(2)火灾后的森林能逐步恢复原状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稳定性。
(3)1974年至1975年逐渐恢复为森林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的生态金字塔包括__________。
(4)1975年后乔木的生物量持续上升,矮灌木和草本的生物量呈下降趋势,原因是__________。30、珊瑚礁被称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珊瑚与其体内的虫黄藻构成了独特的共生关系;后者能进行光合作用,为珊瑚生长提供有机物。珊瑚礁不仅为大量海洋生物提供了产卵;繁殖、栖息和躲避敌害的场所,还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渔业资源、旅游观光资源等。近几十年来,世界范围内的珊瑚礁正经历着大规模的退化,仅有46%的珊瑚礁处于相对健康的状态。
(1)在调查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时,研究者分别在3、6、9m水深地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珊瑚生境,布设50m的皮尺,用水下摄像机拍摄,统计每组50cm×50cm照片中各种珊瑚个体的数量,此调查采取的方法是_____法;珊瑚礁的存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价值。
(2)水质富营养化也是导致珊瑚礁退化的原因之一、调查发现随着富营养化程度的加深,大型海藻覆盖率呈上升趋势。请据此分析富营养化导致珊瑚礁退化的原因是_____。
(3)受损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修复需要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出发,注意生物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进行自组织,形成可以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的有序整体,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原理。
(4)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我国设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就是在_____层次上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构建生态走廊把分隔的、片段的动物栖息地连接起来,防止种群隔离,促进种群之间的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B【分析】【分析】
1;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是: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动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详解】
A;减少稻田中的分解者可降低物质循环;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降低产量,A错误;
B;农田除草使农作物获得更多的光能和空间;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提高产量,B正确;
C;防治水稻害虫能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即更多地存在于水稻,提高产量,但不能改变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
D;有机肥中的能量不能被农作物固定;施用有机肥不能为农作物提供能量,D错误。
故选B。2、C【分析】【分析】
自然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和迁入。
【详解】
A;岩石表面每平方米有2000只藤壶属于种群密度;A正确;
B;某水域雄性盐生钩虾为雌性的5倍属于性别比例;B正确;
C;植物种子以母株为中心向周围扩散属于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C错误;
D;65岁及以上的人占人口总数7%以上即意味处于老龄化社会属于年龄结构;D正确。
故选C。3、B【分析】【分析】
分析图示为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其中a表示生产者,b表示消费者;c表示分解者,d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e表示化石燃料的燃烧,据此答题。
【详解】
A、d表示大气中的CO2;由于夏季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强于冬季等因素的影响其含量夏季低于冬季,A错误;
B、碳循环是指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往返运动,即通过a的吸收,a、b的呼吸作用;c的分解作用及e的燃烧;可实现碳循环,B正确;
C、若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处在朝复杂化演替的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CO2量;C错误;
D;由于能量只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植物不能利用热能,所以即使将d的含义改为热能,题图也不可表示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D错误。
故选B。4、B【分析】【分析】
分析图1:W1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A1是呼吸作用消耗,B1是未被利用,C1流向分解者,D1是流向下一营养级。
分析图2:图2为鲢鱼所摄入能量的去向;鲢鱼摄入量=鲢鱼同化量(B)+粪便量(A),鲢鱼同化量(B)=呼吸作用散失的量(E)+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量(C);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量(C)=分解者利用的量(D)+乌鳢摄入的量。
【详解】
A、图1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D1(D1=A2+B2+C2+D2),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为D2;A错误;
B;图1中A1、A2和图2中E都可以表示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B正确;
C;鲢鱼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的能量可用图2中的C表示;C错误;
D;乌鳢捕食鲢鱼后剩余的食物残渣中的能量可用图2中的B表示;D错误。
故选B。5、C【分析】【分析】
1;据图分析:①表示草流入到兔体内的能量(兔的摄入量);②表示兔同化的能量流入到狐,③兔产生粪便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草)的能量,④兔子流入分解者的能量(遗体残骸)。
2;能量的来源: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能量去路: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以及未被利用的部分。
【详解】
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草)固定的总能量;A正确;
B;③为兔粪便中的能量;兔产生粪便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草)的能量,B正确;
C;①为兔的摄入量;包括兔的同化量和粪便中的能量;②为狐的摄入量,能量传递效率指的是相邻营养级中高营养级与低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因此②/①的值不能代表兔到狐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
D;摄入量=同化量(呼吸作用消耗+流入下一营养及+流向分解者+暂时未被利用)+粪便量;据图分析:①表示草流入到兔体内的能量(兔的摄入量),②表示兔同化的能量流入到狐,③兔产生粪便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草)的能量,④兔子流入分解者的能量(遗体残骸),故图中①的值=②+③+④+兔的呼吸消耗,D正确。
故选C。6、D【分析】【分析】
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
【详解】
A、板栗是一种深根性树种,一般高度为3~4m,茶树是根系较浅的小灌木,高度为1m左右,两树种合理搭配,植物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体现了该地群落结构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植物充分利用阳光(地上部分)和水分、矿质元素(地下部分)等资源,A正确;
B;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采取样方法;B正确;
C;由于土壤小动物个体小;数目种类较多,可以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板栗园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C正确;
D;采集的小动物可放入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也可以放入试管中,D错误;
故选D。7、D【分析】【分析】
1;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
A;信息传递一般是双向的;不一定沿着食物链传递,A错误;
B;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错误;
C;自然状态下沼泽斑块之间的水体连通不影响演替的进行;人类活动往往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C错误;
D;少量污水流入湿地不会造成明显影响;说明湿地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
故选D。8、D【分析】【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详解】
A;螟蛉是蜾蠃幼虫的食物;螟蛉和蜾蠃两者之间是捕食关系,A错误;
B;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B错误;
C;若螟蛉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只能预测在近期其种群数量可能会保持稳定,但种群数量还受其他因素影响(如迁出和迁入等),不一定会保持稳定,C错误;
D;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螟蛉作为蜾蠃幼虫的食物,是影响蜾蠃的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
故选D。二、多选题(共8题,共16分)9、B:C:D【分析】【分析】
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生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是生态学的一条基本原理,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主要是通过食物链完成的能量转换,也是一条物质传递链,从经济上看,还是一条价值增殖量,因此,遵循这一原理就可以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被分层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详解】
A;“生态桥”工程的实施;促进了果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正确;
B;将有机肥施加到果园中;有机肥能够作为微生物的营养,故有机肥的施入会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和密度,B错误;
C;将废弃物加工成有机肥;实现了果树对废弃物多级利用,而不会使能量循环利用,C错误;
D;果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通常靠人的作用,物种比较单一,其稳定性不会高于当地自然生态系统,D错误;
故选BCD。10、A:B:D【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植物为生产者,其余生物均为消费者,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图中共有8条食物链;
【详解】
A;据图可知;图示食物网中鹰处于最高营养级,且在食物链植物→鼠→鹰、植物→食性昆虫→食虫鸟→鹰、植物→食性昆虫→蛙→蛇→鹰、植物→食性昆虫→食虫昆虫→蛙→蛇→鹰中鹰分别占居3、4、5、6四个营养级,A正确;
B;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捕食的最高营养级,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据图可知,在食物网中,蛇可以捕食鼠,两者之间是捕食关系;食虫鸟与蛙均可捕食食性昆虫,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B正确;
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错误;
D;若蛙的数量大幅度减少;则食植昆虫的数量将会增加,该生态系统的虫害将变得严重,D正确。
故选ABD。11、A:D【分析】【分析】
1;由题意知;雌孔雀在进行交配时具有选择性,大尾屏雄性个体的与雌孔雀交配、将大屏尾基因传递给后代的机会增大,因此后代中大屏尾基因频率会升高,而小屏尾个体由于交配机会少,小屏尾基因向后代传递的概率低,进而使后代小屏尾基因频率降低。
2;具有大屏尾的雄性蓝孔雀个体会衰老、死亡;甚至被天敌捕食,但是大屏尾基因缺通过有性生殖传给后代,在种群中繁衍的过程中,个体有新老交替,基因却不会因个体的死亡而消失,会代代相传。
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详解】
A;孔雀开屏是在向异性传递行为信息;有利于种群的繁衍,A正确;
B;孔雀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
C;雌孔雀对雄孔雀的选择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C错误;
D;雄性蓝孔雀大尾屏的有害或有利并不是绝对的;取决于环境,D正确。
故选A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考生可以以物种形成的几个环节入手进行记忆,同时识记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知识。12、A:C【分析】【分析】
从群落的视角出发;将群落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如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等。
【详解】
A;研究鱼塘的范围和边界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A错误;
B;群落中植物的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空间有关,还与阳光,温度、水分等非生物因素有关,B正确;
C;垂直结构是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因此浮游动物白天分布在较深水层,夜间上升到表层活动,没有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
D;抽样检测法可用于单细胞小球藻种群密度的检测;D正确。
故选AC。13、A:C:D【分析】【分析】
1;环境容纳量:该环境长时间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2、题图分析:λ为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与当前种群数量Nt之比λ=(Nt+1)/Nt,λ>1,种群数量增加;λ=1,种群数量不变;λ<1;种群数量减少。
【详解】
A、根据λ=(Nt+1)/Nt,λ>1,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在N2之前;甲;乙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大,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A错误;
B、曲线横坐标为种群数量,当甲、乙种群数量均为N1时,一年后(Nt+1)/Nt相等;因此甲;乙种群数量仍相等,B正确;
C、当甲、乙种群数量均为N2时,两种群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当种群数量大于N2后;乙种群数量下降较甲快,C错误;
D、由图可知,该环境中,甲种群和乙种群在种群数量处于N2时达到稳定状态;说明两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相等,D错误。
故选ACD。14、C:D【分析】【分析】
1;初生演替概念: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物、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地演替。
【详解】
AB;石漠化地区连最基本的土壤条件都已不复存在;因此发生在该地区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初生演替的过程漫长,演替为草原需要很多年,因此即使人们搬离该地区,该地区也不会在较短时间内演替为草原,AB错误;
C;该实例中过度垦荒导致了石漠化;即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的演替,C正确;
D;人类应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应减少或避免对环境的破坏,适当对草原进行开发利用,D正确。
故选CD。15、A:B:C【分析】【分析】
初生演替是指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其过程为: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次生演替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
A;从裸岩、沙丘和湖底发生的演替都是初生演替;A错误;
B;从阶段Ⅰ演替到阶段Ⅱ是因为阶段Ⅰ中的灌木在竞争阳光的过程中具有更大的优势;B错误;
C;阶段Ⅰ为草本植物阶段;阶段Ⅱ为灌木阶段,草本阶段发展为灌木阶段时,草本植物的种类也发生了变化,C错误;
D;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也能改变演替的方向,D正确。
故选ABC。16、A:B:D【分析】【分析】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宓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
【详解】
AB;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AB正确;
C;相同环境因素对不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结果可能不同;如温度对蝗虫的影响和对微生物的影响不同,C错误;
D;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如种间关系;也有非生物因素如温度,因此种群数量变化受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综合影响,D正确;
故选ABD。三、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进行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演替过程所需的时间短。
(3)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演替的方向未发生改变。【解析】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是次生演替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既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变快未发生改变18、略
【解析】代替19、略
【解析】①.速度②.方向20、略
【解析】①.人均耕地②.燃料需求2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食物网生态系统强食物链营养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22、略
【分析】【详解】
一般用生态足迹来测算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解析】资源生态环境23、略
【分析】【分析】
荒漠是由旱生;强旱生低矮木本植物;包括半乔木、灌木、半灌木和小半灌木为主组成的稀疏不郁闭的群落。从植被的角度来说,荒漠是分布于干旱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荒漠气候具有以下特点:①终年少雨或无雨,年降水量一般少于250毫米,降水为阵性,愈向荒漠中心愈少。②气温、地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多晴天,日照时间长。③风沙活动频繁,地表干燥,裸露,沙砾易被吹扬,常形成沙暴,冬季更多。荒漠中在水源较充足地区会出现绿洲,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利于生活与生产。
【详解】
荒漠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这里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荒漠里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植物有仙人掌属植物;骆驼刺属植物等,动物主要是爬行类、啮齿目、鸟类和蝗虫等。它们以独特的生存方式适应缺乏水分的环境。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荒漠群落的结构、物种组成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解题关键是掌握群落的类型受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同时还要明确生活在某一地区的物种能够形成群落,是因为它们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解析】①.干旱②.少③.不均匀④.少⑤.简单⑥.耐旱四、实验题(共3题,共21分)24、略
【分析】【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点,能结合结合题意和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食品工厂;村庄会向小河中排放大量的有机污染物;由此可推知该河流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有太阳能和工厂、村庄排放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等。
(2)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
(3)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驱湿性特点;可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若忘记打开装置上的电灯,土壤中的有些小动物则不会进入捕虫器中,会导致统计结果偏小。
(4)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5)小河边的芦苇可以用于造纸,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小河边的芦苇还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解析】太阳能和工厂、村庄排放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等抵抗力偏小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直接和间接25、略
【分析】【分析】
生物群落是指一定区域内全部生物的总和;群落中生物间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互利共生、寄生、捕食,这些生物构成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瓶有光照即有能量的输入,较为稳定,B瓶没有光照即没有能量的输入,不能维持较长的时间,所以不如B瓶稳定。
【详解】
(1)A瓶中微生物;浮游模类、水草和浮游动物共网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浮游藻类和水草争夺阳光和养料,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为竞争。
(2)B瓶没有光照;藻类无法光合作用,一段时间后,浮游藻类的种群密度降低;植物的种群密度降低,为浮游动物提供的氧气和食物不足,浮游动物的种群密度降低。
(3)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重新供生产者利用。
【点睛】
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识记生态系统各成分的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析】生物群落竞争降低没有光照;藻类无法光合作用降低氧气和食物不足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26、略
【分析】【分析】
互花米草是外来入侵植物;繁殖速度很快,通过竞争作用减少其他植物的数量,进而影响生物多样性,严重威胁我国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可以利用种间关系的原理来抑制互花米草的繁殖。
【详解】
(1)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由题意可知严重的外来物种入侵会导致当地原有植物种类锐减,降低物种丰富度,使生物多样性低甚至丧失。
(2)互花米草能快速繁殖;作为生产者,互花米草能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故引入互花米草之后,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会增加,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通过捕食关系流到其他生物体内,即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由题意可知,红树植物秋茄与互花米草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相似,说明两者对资源的需求相似度较大,推测二者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
(3)该实验自变量为NaCl浓度和植物器官;因变量为中SOD酶活性,SOD酶对植物的生存具有保护作用。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叶片中SOD酶活性随盐浓度升高而升高,而根部SOD活性先升高后下降,在较低NaCl浓度范围内,互花米草的SOD酶活性均高于NaCl浓度为0的对照组,说明互花米草会产生多的SOD酶适应滨海湿地环境。
(4)随着互花米草浸提液浓度的升高;秋茄鲜重先升高后下降,经互花米草浸提液培养的秋茄鲜重均高于对照组,其中互花米草浸提液浓度为60%的一组秋茄鲜重最大,该结果说明秋茄对互花米草化感作用的适应能力高。
(5)结合本实验关于在不同盐浓度对互花米草叶片和根中的保护酶SOD活性的研究以及不同浓度的互花米草浸提液对秋茄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可以适当增加当地环境的盐浓度和适量种植本地植物秋茄,以抑制互花米草的生长,减少互花米草的数量,达到防治互花米草的生态入侵的目的。【解析】(1)生物多样性。
(2)总能量##太阳能食物链和食物网竞争。
(3)升高先升高后下降。
(4)经互花米草浸提液培养的秋茄鲜重均高于对照组。
(5)可以适当增加当地环境的盐浓度和适量种植本地植物秋茄五、综合题(共4题,共16分)27、略
【分析】【分析】
1;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一般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3;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详解】
(1)池塘水可以提供适合在待治理污水中生长的微生物;固定的微生物大多数是异养型,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2)美人蕉旺盛生长的根系有较强的泌氧能力;能为微生物提供氧气,微生物分解有机物可以为美人蕉提供无机盐,故美人蕉与填料表面微生物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关系。美人蕉能净化水体改善环境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其观赏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3)核酸;磷脂等生物大分子含有磷元素;美人蕉和微生物吸收磷并同化为自身的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在生态系统中这些含磷有机物可能流向下一营养级或分解者。结合图2中曲线可知,在浮床种植植物的根部增加填料固定微生物,对水体磷去除具有促进作用,有效地提高了水体生态修复效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北京课改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唐朝的衰落和五代十国》听课评课记录
- 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 2024-2025学年高中化学课时分层作业15油脂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5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1《一元一次方程》听评课记录
- 2024-2025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作业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 护理工作业务技术总结
- 财务会计年末总结
- 产业可行性研究报告咨询
- 机械设备维修承包合同范本
- 汽车临时停放管理协议书范本
- 【2022届高考英语读后续写】主题升华积累讲义及高级句型积累
- JGJ52-2006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
- 环境监测的基本知识
- 电动车棚施工方案
- 《中国十大书法家》课件
- 超实用可编辑版中国地图全图及分省地图
- 西方法律思想史ppt
- 交换机工作原理详解(附原理图)
- 小学总复习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课件
- 2023年考研考博考博英语福建师范大学考试高频考点参考题库带答案
- DLT1123-2023年《火力发电企业生产安全设施配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