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二)
1.《〈庄子》二则》
一、作者作品。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
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在政治上,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思想主
要保存于《庄子》一书中。《庄子》,道家经典之一,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
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
二、文章写作背景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列于《内篇》之首。“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
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他追
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逍遥游》就是
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北冥有鱼》节选自《逍遥游》。
庄子和他的好朋友惠子都好辩论,辩才犀利无比。他们亦很博学,对于探讨知识有浓厚
的热忱。庄子对于外界的认识,常带着观赏的态度。他往往将主观的思想发挥到外物上,而
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惠子则不同,他只站在分析的立场,分析事理意义下的实在性。因此,
他会很自然地怀疑庄子的所谓“真”。他们俩常在梧桐树下谈论学问,或往田野上散步。文
中这个历史上最有名的辩论,便是在他们散步时引起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选
自《秋水》。
三、字音字形
北冥(ming)鳗鹏(kun)拎(tudn)迁徙(xi)齐谐(xi6)正色邪(yd)
濠hdo梁脩tido鱼
四、词语汇总
(-)重点词语释义
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
2.怒而飞。(奋起,这里指鼓起翅膀)
3.垂天之云。(悬挂)
4.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迁徙)
5.南冥者,天池也。(天然形成的大池)
6.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
第1页共21页
7.水击三千里。(在水面上)(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8.技(tud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环旋着往上飞)(旋风)
9.去以六月息者也。”(离开)(凭借)(这里指风)
10.野马也。(春天林泽中的雾气。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
11.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气息)(吹拂)
12.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尽)
13.亦若是则已矣。(这样)(罢了)
14.从容:悠闲自得。
15.固不知子矣。固然。
16.子固非鱼也。本来。
17.全:完全,确定是。
18.循其本:从最初的话题说起。循:犹寻。其,话题。本:最初。
19.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20.既:既然
21.己:己经
(二)通假字
L北基有鱼。“冥”通“溟”,海
2.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邪”通“耶”,语气词,相当于“呢”。
(三)古今异义
1.辔而飞
古义: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今义:愤怒;形容气势很盛
2.去以六月息者也
古义:气息,这里指风今义:消息;休息;利息
3.野时也,尘埃也
古义:流动的雾气今义:野生之马
4.南冥者,天池也
古义:天然形成的大水池今义:湖泊的名称
5.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海波动荡今义:海洋运输
第2页共21页
6.彳质其本
古义:追溯今义:遵守;依照;沿袭
7.家知鱼之乐
古义:怎么今义:安全
(四)词类活用
1.鳗之大。大:形容词作名词。原意为超过一般的,文中指庞大的体形
2.怒而飞o怒:形容词作动词。原意为奋发的,文中指奋发,振翅
3.《齐谐》者,志怪者也。怪:形容词作名词。原意为怪异的,文中指怪异的
事物。
(五)一词多义
1.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鲸(名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
2.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后相吹也(名词,气息)
北山愚公长思日(动词,叹气)
莺飞戾天者,望峰总心(平息)
3.以: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
4.固:我非子,囿不知子矣(副词,固然)
子囿非鱼也(副词,本来)
5.全: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完全,肯定)
金石以为底(整个的)
(六)重点虚词
1.之:子之知鱼之乐(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是鱼之乐也(助词,的)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代词,指“鱼乐”)
2.其:基名为鲸(代词,它的)
不知其几千里也(它)
基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是……还是……)
第3页共21页
基视下也,亦若是则己矣(他们)
3.之: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4.而:怒画飞(连词,表修饰关系)
拎扶摇加上者九万里(连词,表修饰关系)
5.贝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就)
时则不至(或者)
五、特殊句式
判断句:
1.南冥者,天池也。
2.是鱼之乐也。
3.子固非鱼也。
4我知之濠上也。
(判断标志:也)
六、重点句子翻译
《北冥有鱼》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鲸。鳏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译文: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鳗。鳗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
2.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译文: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
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3.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译文: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
4.《齐谐》者,志怪者也。
译文:《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
5.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拉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译文: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
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
第4页共21页
6.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译文: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
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
7.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译文: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
尽头呢?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脩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译文:脩鱼在河水中游得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译文: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3.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译文: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4.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译文: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肯定(是这样)!
5.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你说‘你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等等,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
濠水上知道的。
七、内容理解:
《北冥有鱼》
1.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鳗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
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鲸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
描述鳗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
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鲤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
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2.赏析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拉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鲸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
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技”等字传神、生动,让
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第5页共21页
3.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
章借鳗鹏的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说明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4.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为: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
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这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庄子给出确定的结
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
5.你敬佩鳗鹏吗?谈谈你的理由。
示例一:我敬佩鳏鹏,因为鳗鹏入深海,翔九天,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搏击长空,
纵横大海,就像范仲淹、诸葛亮、毛泽东等历史人物,他们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推动历史向
前发展。
示例二:我不敬佩,因为我喜欢知足常乐,淡泊名利,就像普通的劳动者,他们爱岗敬业,
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人
的认识也是如此。他来到濠水之滨,“从容出游”感到快乐,于是见到“出游从容”的鱼也
快乐。所以庄子说自己是在濠水的桥上感到鱼的快乐的,否则哪能见到鱼的快乐呢?
2.指出下面两个疑问句语气的强弱特点和表达效果。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1)句是惠子针对庄子知“鱼之乐”而发起的疑问,语气较轻。
(2)句是庄子针对惠子的问话的回答,用的是反问的语气,语气较强。这句话不从正面
回答惠子的问题,而从反面相对,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3.从文中可以看出两人的思想和性格差异是什么?
惠子好辩,对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
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轻松、闲适、愉悦,让人感
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4.《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庄子为什么坚持认为鱼是快乐的?
庄子的一些思想对我们理解他所说的“鱼之乐”不无启发。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
第6页共21页
外化。庄子还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这是符合庄子的思
想的,由此,他断定鱼“乐”是理所当然的事。
5.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
态度,重在对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
的情意发挥到外物,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
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八、文章主旨
《北冥有鱼》这则故事以大鹏南飞作比喻,说明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
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状似逍遥,其实还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文章借鳏鹏
的寓言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辩论,展现了二
人不同的认知态度,同时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他“万物与我为一”
的思想。
九、写作特点:
《北冥有鱼》
(1)在想象中夸张。如对鲸、鹏形象的描写,“鲸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
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显现出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
(2)在想象中进行对比。作者列举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和鲸鹏作对比,以大
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
(3)在想象中寄寓自己的情感。作者如此醉心“逍遥”,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实则
是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采用对话的形式。本文通篇采用对话的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用以子之矛,
攻子之盾的方法,将这场论辩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诡辩艺术。
(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与幽默。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论辩,本是深奥的逻辑
问题,但文章却用轻松、闲适的笔调描述论辩过程,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
活中的诗意,并深受感染。
第7页共21页
2.《虽有佳肴》
一、作者作品
1.《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
著。《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礼记》与《周礼》《仪礼》并称为“三礼”。
2.“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诗经》《尚书》
《礼记》《周易》《春秋》。
二、文章朗读节奏划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
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三、课文内容概括。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说理短文,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
比,继而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
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四、字音字形
嘉肴(yao)自强(qiang)兑命(yue)学学半(xido)
五.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
【虽】即使。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食】吃。
【旨】甘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是故】所以。
【困】不通,理解不了。
第8页共21页
【反】反省。
【自强(qiJng)】自我勉励。
【长】促进推测语气。
【学仅百。)学半】教学
(-)通假字
1、《革命》曰兑:通“说”
2、学学半学:同“教”,教导。
(三)词类活用
1、不知其目也(名词作形容词,味美)
2、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四)一词多义。
1、学学半(音xido,教)
2、学学半(向别人学习)
3、基词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
4、不知基旨也(它的)
(五)古今异义
1、里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2、不知其口也(古义:味美。今义:主旨)
3、教然后知国(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4、教学相培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5、镂后知不足(古义:这样以后。今义:然后)
六、重点语句翻译。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得地方。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第9页共21页
5、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6、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7、《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七、内容理解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答: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2、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答:文章以类比论证的方法论证,文章首先以“嘉肴,弗食,不知其旨”引出“至
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强调要学习,要实践。然后说到教和学中存在的“不足”
和“困”等问题,进而提出解决的方法“自反”“自强”,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
结论。为了增强这一结论的说服力,又引用《兑命》中的名言加以强调说明。全文论证
严密,结构浑然一体。
3、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答: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
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
比推理”。
4、找出与“嘉肴”“弗食”“旨”相对应的词语。文章以“弗食”“嘉肴”开篇,有什么
作用?
答:嘉肴一一至道;弗食一一弗学;旨一一善。以“嘉肴"喻''至道",以"弗食"''嘉
肴”来类比“弗学”“至道”不知其善的道理,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以生活中常
见的事物作比,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引出论述的问
题,并进而论证论点,使文章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
5、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
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
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
第10页共21页
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
强”。
6、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
答: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
要学会去教别的同学,这样也能明白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时提升自我。
7、请写出一句同本文意思相近的诗句。
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八、文章主旨
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
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九.写作特点
①运用类比,引出论点,层层递进论证论点。开篇举出嘉肴不食而不知其味,引出至道不学
不知其善,进而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层层推进,最终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一一教学相长。使
得论证严谨、有条理。
②引用论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文章在总结出中心论点一一教学相长后,又引用《兑命》
中的话,以增强对中心论点的阐述且作为有力证据。
十.有关《礼记》中的名言名句。
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③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3.《大道之行也》
一、作者作品
《大道之行也》出自《礼记•礼运》。《礼记》,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是
十三经之一,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
编纂。共四十九篇。《礼运》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大道,
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礼记》是儒家五部经典之一。
“五经”包括:《诗》、《书》、《礼》、《易》、《春秋》。
第11页共21页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二、文章背景资料。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和“大同”都
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
好向往。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
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
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
因此,孔子的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
三、课文内容概括。
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
行也”是总提,以下分述:①天下为公②选贤与能③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共有三个方面:①故人不独亲其亲……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②男有分,女
有归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
在与现实社会的对比中突出"大同”社会的特点。
四、字音字形
天下为(w6i)公,选贤与(门)能,矜(gudn)、寡、孤、独,男有分(f©n)
货恶(w£i)其弃于地也,不必为(w©i)己
五、词语汇总
(-)重点词语。
(1)选贤与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
(2)讲信修睦: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3)亲其亲,于其子:名词用做动词,以……为亲,以……为子。
(4)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寡:老而无夫的人。孤:
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5)男有分:男子有职务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6)女有归: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
(7)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
第12页共21页
要自己私藏恶,憎恶
(8)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
私利
(9)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兴,发生
(10)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11)外户:泛指大门
(12)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
(-)通假字
(1)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推举。
(2)矜、寡、孤、独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三)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不独于其子。子:原意为儿子,文中指以……为子。
②形容词作名词
选嬖与熊贤:原意为贤能的,文中指贤能的人能:原意为有能力的,文中指能干的人
③动词作名词
修身机螂而不作
盗窃:原意为作乱,文中指盗窃的事情
乱贼:原意为作乱,文中指作乱害人的事情
(四)一词多义。
①亲:不独亲其亲(动词,以……为亲)
不独亲其亲(名词,亲人)
②子:不独于其子(动词,以……为子女)
不独子其子(名词,子女)
③独:不缈亲其亲(副词,仅,只有)
矜寡孤秋(名词,老而无子)
④闭:是故谋因而不兴(动词,杜绝,闭塞)
故户外而不闭(动词,关门)
(五)古今异义
第13页共21页
①大道之行也
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阔的道路
②女有归
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回归
③盗窃朝贼而不作
古义:兴起今义:做某事,从事某种活动
④星谓大同
古义:代词,“这”今义:常用作判断词,或与“非”相对
⑤不独子其于
古义:今义:儿子
(6)外户而不闭。
古义:门。今义:"窗户"
六、重点语句翻译。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
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
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译文: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
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
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译文: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
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④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
这叫做理想社会。
七、理解填空
(1)“大道之行”具体表现在: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三方面。
(2)希望全社会亲如一家的句子是: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第14页共21页
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希望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的句子是:男有分,女有归。
(4)希望社会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句子是: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
于身也,不必为己。
八、内容理解
1、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
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2、文中所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的特征?
(1)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全社会亲如一家(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各种年龄段
的人群都有合适的安排(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尤其是对"矜、寡、孤、独、废疾
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出了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稳定的职业,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织,丰衣足食。(男
有分,女有归)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应珍惜劳动产品,无自私自利之
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辱。尽全力工作,没有"多得"的念头,更不会据为己有。
3、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
"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
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
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
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九、文章主旨
《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
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
活的追求。
第15页共21页
十.写作特点
(1)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然后从
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
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2)阐述道理,条理清晰。文章在阐明“大同”社会政治纲领的内容时,按逻辑关系,
由政权归属谈到政权所属的条件,最后谈到在德才兼备的领导者的管理下,所呈现的和谐、
平等的人际关系。在阐明之后,很自然地阐述了在这些纲领维护下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
征,分三个方面展开,从物质生活谈到了理想观念。既全面又有条理,清晰地反映了作者的
思路。
(3)运用排比,突出气势。本文语言气势强盛,一气贯注,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文
章通过运用排比手法来做到这一点。如“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等语句,句式整齐,节
奏分明,增强了语势。
H一.出自本文的成语。
1.天下为公2.路不拾遗3'.夜不闭户
4.《马说》
一、作者作品
1.《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
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
柳宗元并称“韩柳”。代表作有《昌黎先生集》《原毁》《师说》《柳子厚墓志铭》等。
2.唐宋八大家包括: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二、文章体裁。
本文的体裁是“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
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往往是托物寓意。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最终
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课文内容概括。
作者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引发出去,阐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
因。文章处处写马,而句句都在贬“人”,它借有关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把愚妄浅薄的统
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
第16页共21页
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四、字音字形
骈死(pian)槽杨(cao)(11)粟(s£i)外见(xian)祗(zhl)
一食(shi)一石(ddm)食(si)马者而食(si)也
五.词语汇总
(-)重点词语。
⑴故虽有名马:即使
⑵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屈辱,埋没。
⑶骈死于槽杨之间:两马并驾,并列
⑷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
⑹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
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样;等同
⑻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驱使。按照。
⑼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
⑩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
(1D执策而临之:面对
⑫其真无马邪:通“耶”,吗
⑬其真不知马也!恐怕
(-)通假字
①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③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三)词类活用
①只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完。
③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第17页共21页
⑤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四)一词多义。
①之:虽有千里之能助词,的;
马之千里者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代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无实义。
②食:食不饱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
③策: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鞭打,驱使。
④以:不以千里称也拿、把;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⑤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虽有千里之能能力。
⑥其: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的;
其真无马耶?表反问语气,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恐怕
(五)古今异义
虽有千里之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六)特殊句式
①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②只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
的后置。)
六、重点语句翻译。
1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顿有时要吃掉一石粮食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第18页共21页
千里马鸣叫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叫的意思
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常有,然而会挑选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常有。
5食马者不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乳化玻璃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2024记者证考试常见题型试题及答案
- 汉语言文学自考知识运用的灵活性与试题及答案
- 小自考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课件内容题及答案2024
- 知识管理体系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小自考汉语言文学备考策略试题及答案
- 科学实验的步骤与原则试题及答案
- 新媒体趋势与挑战:2024年试题及答案
- 2025至2030年中国烘干净化机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四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设计3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 2025年上海青浦新城发展(集团)限公司自主招聘9名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公共危机管理(本)-第五次形成性考核-国开(BJ)-参考资料
- 2024年微信公众号代运营与数据监控服务合同3篇
- 《反应沉淀一体式环流生物反应器(RPIR)技术规程》
- 酒店餐饮部服务质量检查表
- 中建项目移动式操作平台施工方案
- 诊所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模版(2篇)
- 移动营业厅安全生产
- 骨搬运手术术前术后护理
- 空调水系统安装施工方案
- 音乐疗愈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