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讲义)-2025年北京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解析版)_第1页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讲义)-2025年北京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解析版)_第2页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讲义)-2025年北京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解析版)_第3页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讲义)-2025年北京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解析版)_第4页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讲义)-2025年北京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三文言文阅读考查

01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考点要求

>考情分析

02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03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考点一实词辨析

考点二词句理解

考点三内容主旨分析

04分层训练•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能力•提升

►•素养•创新y

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考型考察内容考查要求常见题型

中考语文文言实词考查要求涉及对文言词汇的理解、辨析和运用,重点考查学

词语考察生对词义、词性、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的掌握。考查选择题

内容内容通常包括词义的正确理解,词性的准确判断,以及在句子中的恰当运用。

主题

中考文言文句子理解考查,主要聚焦于学生对文言语句含义的准确把握以及其

理解

在具体语境中的应用能力。这类题目通常要求学生能够读懂文言文段落,理解其中

词句理解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包括词语的古今异义、通假现象、特殊句式等,进而把握整选择题

段文字的主旨大意和情感色彩。

内容概括考察要求主要侧重于考生对文言文的整体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考生

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准确找出某个事件的起因、经过、

结果,某个论点的根据,全面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思路,进而进行归纳概括。这通常

内容概括补写

包括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捕捉材料信息,把握文章要素,如人物、事件、时

间、地点、原因、结果等,并理解作者选取的材料、记叙的角度、叙述的语气以及

相关的议论抒情等。

在解答此类题目时,考生首先需要明确文章的文体,这有助于确定答题的方向。接

着,通过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抓住主要对象,即文章所描述的人物、事件或现象。

主旨理解补写简答

进一步地,考生需要寻找文章中的关键词句,辨析作者的感情倾向,这是理解文章

主旨的关键。

年份/地区考查内容考试题型考试分值

2024《小石潭记》选题、补写填空8分

2023无无无

2022无无无

2021无无无

2020无无无

I熏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的中考备考策略应着眼于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首先,要重视对课内

文言文的精读与背诵,确保对课本中的每一篇文言文都能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在背诵过程中,要逐字逐

句理解文意,分析文章结构、写作手法、人物形象与主题思想,体会文言文的语言韵律与表达习惯,积累

语感。

其次,要注重对常用实词、虚词的积累与运用。对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要有清晰的

认识,并能够通过制作字词卡片等方式进行复习巩固。同时,要熟悉各类特殊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

倒装句等,掌握它们的结构与翻译方法。

在课外文言文的拓展阅读方面,要选择与课本难度相当、篇幅适中的读物,如《世说新语》《论语》

等经典古籍中的篇章。阅读时,要先尝试自行理解文意,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与句子,再对照译文与注

释进行分析,不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此外,还要进行定期的模拟练习,按照中考题型与要求进行训练。完成练习后,要认真分析错题,总

结错误原因,针对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通过大量练习,熟悉中考文言文命题规律与解题思路,提高答

题速度与准确率。

最后,要注重对文章内容与主旨的理解与分析。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梳理

作者的写作思路,明确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各部分之间有怎样的逻辑关系。同时,

要关注人物形象与情感态度,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事件的发展过程等细节描写,总结人物的性格特点、

品德修养等,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态度。

知识导图•思维引簸i

r汉是外

皿・{27

z…士

smu»J

a*"**忖救介/“Wflia

《摘花图记》KE安3\皿加的叱

帙gg的J♦WWH*

•*忖KM*青安宁

人m于乐土即包

■即与EB-乐士■0

安宁与鼾■的塌K

庄子便®遇与追水

《庄子与患于庄子看学

庄子对于n图的思考

游于潭梁之

庄子与好友的哲学对话

±>庄子与■子r

Wi8对子埃鼻与自然的刷

<克顺利I

S4MMI

宴会岫选借

《虽有嘉祖》{

事人之间的亘勖

*SASS礼色文茶

<礼节与画债

大■的定义与哂

《大道之行<人与自然的“JS

天人合一

也》实线大■的方正

修行的困爆与收薮

马对主人的忠实

t马的心声马吐M

1马对*8的向往

《马说》

以马力

T{

1.11作1!反作客吐机

出处出处:(逐鼻记》■八

•LIUIWM0

112r^SUf记叙了丽韵出石港的蛀历,R

iwe唳了百珀Munaw^e

121自然双j强耽自然■观0诩

康蹲白妙源♦卜和丽

广L2壬费聊a体班作者荏自然中所糊阳舔丽

《小石潭记》L1.〃心JHB启示

反&7作•的心煲境第6F英情

典啦秀文修筹手枷比兴.借

131修薛手代■的运用

句式句法般方■余,I■现出古文

L3XMXW5的特色

1323»arWiffiM,用词m

9遏育曲蛾,

HI作畲介司马相如

«汉代作家

LLL2"介"SS

«文竽时代樽点

12.1故事,J4什么”

1节£«A»

-12内M景d...”一工一4

L122文・xxwxawwfe

樽点句式鳍构分析

L3.1主・.I中心和9

宿作品亶・

"L3£l«B5lH

L132衰活育J作囱团当代生活的启示

示价・双思考

《耀舟记》i人Ef著

i<北工”1.B««W«J

所'y1tM化

-E.f人如

.<lbXWft>09f>文学微就

•蚓fl的作星J■5R/K±«^-

特点文育文IM»文台・

古E4加胆心

1

;(JtXWfi)的文XSXMWWBW

学即_;»»§»

敛鼻■文

iMHI导

庄子与■子由mt源泳.谈论

庄子与■于I人生”.

对18MB号自由自在的©态,■子

湃加刑身名..

r内赛横•

庄子以-M昉式,衰达对世

道京哲学用俗M疑峭蜗小L

电I探讨人生於学—,主祭RM

而安,自由自在.

_a»rs代人的思维方式利用词习

nwwJn.icmise9Ba.

《庄子与电子境I事£5文的修I?不法,如比兴、

碗£电

源于濠梁之

,■于分析古文中髭词谓搭配,句

±>

式结网,a»raAi电的含义

1M文・文中丰■的/IM队生

WK.

莒乂+共GM>H.

L丰富写作*例.

K骨试模仿古文W6,提升文.量

1写作11升与应用达的汽窟和耽*.

运用文日文中的皆BH8R,遇行

1位证与酬证-论证相制正

C~|培养帮证性愚播,善于解谴并分

折黛余何・.

rTT?15tmv«文*KU古代仅酬书面谖・.

内mt建

作者为明代

作.僖戢HTC-SEW

龙.

讲迩了却所冷,主要是以刘

主鼻内容

-文本所曾来为主9L

-特点分析一口率*生动.iBBIM..

单句《星・”》;8UQ声而起

9,五体投地.■日:-融

典堂句式B.

《量有嘉看》速归',UZVMZ,故不为古

'®dFBWr人也.

鲜析中的生词.

AW原所-(AWM)

如•«•.•«•等.

・没有,者侵用比瑞丽人的手

修群手法比科咖人

法,如9UM^9.

aan<B«B«>的盘n和惠

1-个人见解-.匕

HM4

---J联累生活相艮他文学,拓展

拓展延伸

对文・THm.

1.1.1fMHI{

作者的生卒年・

in<t»nr府的其他作品

11作”介

a《大道2行也》的雅得之处

1.1.3,柞4NSB作风格量怎样衲?

E点《大i・之行也》是舌体现了IMT

的文学风幡?

「1.21故•主r故事的“■«!£粤人,

aI节生2件及友及过限

12内存梗M

1.2.2

《大道之行9作畲雷^通过作品恂达的WJM

仪?

也》

「1.3.1XBXr文盲文与现代日2文的区别

府京岬理解文盲文中的句子成分?

,*13文盲MSttt巧-

.13.2溺读・

眄Mwrart档布•

fl>

,wpsmtvmni

142BM-MB?

JF-,WWW*W««?

MU

LUM

作ttmcmwr

….文IMUW

Lun1_____

我.s切例3m,

12】1内I皿了3,

sIiiAVUMemow

(聃)x«wrw«!

作t・切如皿i了何

BU?

MB£UfU?

MfliSM■能了

113£1与口

文例含了mKfiBIASi

作■蛇骊-iST372

考点突破•考溪探!弼i

■方法指导

赢汇闵

《桃花源记》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五柳先生。潺阳柴桑(今江西九江

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重要知识点梳理

一般词语:

1.缘:沿着,顺着。

2.夹岸:两岸。夹,在两旁。

3.数:几。

4.芳:香花。

5.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

6.缤纷:繁多样子。

7.复:再。

8.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9.才:仅。

10.平旷:平坦开阔。

11.俨然:整齐的样子。

12.属:类。

13.阡陌:田间小路。

14.悉、咸:全,都。

15.黄发:指老人。

16.垂髻:指小孩。

17.怡然:形容喜悦。

18.乃:竟然。

19.具:详细。

20.问讯:打听消息。

21.云:说。

22.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

23.延:邀请。

24.语(yu):告诉。

25.扶:沿,顺着。

26.向:从前,旧的。

27.及:到。

28.诣:到。

29.遣:派。

30.欣然:高兴的样子。

31.规:计划。

32.果:实现。

一词多义:

1.中: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

2.志: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

3.为:①(w6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4.寻: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

5.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

6.舍:①(sh百)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6)房舍。(屋舍俨然)

7.作: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1.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

2.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3.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4.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5.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6.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7.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

8.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1.异:感到诧异。

2.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

3.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

1.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

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2.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3.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4.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理解探究:

(-)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

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5.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

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

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17.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

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

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18.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19.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

应该起来抗争。(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的作者是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朝代),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成

就)。课文选自《柳河东集》,体裁是游记。

重要知识点梳理

字音字形:

垠(chf)ift(dT)屿(yD)崎(kan)

信(yi)然翕(xT)忽如鸣琼(p3i)环

篁(hudng)竹清冽(1适)蒙络摇缀(zhu〕)

参(cen)差(cT)披拂(代)犬牙差(cT)互

悄(qiSo)怆(chuang)幽邃(sul)

重点字词:

1水尤清冽尤:格外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道:道路

3.潭中鱼可百许头见:出现可:大约

4.怡然不动怡然:呆呆的样子

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清:凄清居:停留

6.隶而从者隶:跟从、跟随、跟着

7.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

8.下见小潭下:在下面

9.日光下澈下:往下

10.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在空中

1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一样

12.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子

13.似与游者相乐乐:逗乐

1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寒: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

15.记之而去去:离开

一词多译:

1.可: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2.从: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跟随,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怒己,日奉壹。

3.清: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冷清,以其境过清。

4.差:长短不一,参差披拂;交错,动词,其岸势犬牙差互。

5.以:因为,以其境过清;表示前一行为是后一行为的的方法或手段,“一”前面的成

分是后面动词的状语,可以不译,近岸卷石底以出。

6.乐:以…为乐,心乐之;逗乐,嬉戏,似与游者相乐。见:动词,通“现”,出现,

下见小潭;动词,明灭可见。

翻译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

都看得清楚。

3.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

寂静幽深了。

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那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交错,无法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描写小石潭环境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之情。

课文结构:

作者的写作顺序:发现小石潭(闻声见形)T潭中景物(水-►石T树T

鱼)一小溪源流(溪身一岸势)一潭中气氛(气氛一感受)

语段赏析:

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抓住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按游览的顺序,抓住幽静的特点。

2.作者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意在表现作者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3.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被贬之后的苦闷抑郁之情。像这种借景抒情表达心志的文

言名篇有很多。请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等篇章中的一篇,以“小石

潭凄寒幽静”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小石潭凄寒幽静;

下句:O

例(1)琅哪山蔚然深秀

例(2)岳阳楼壮美雄奇

例(3)桃花源和平宁静

4.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

①点面结合。如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垠、为屿,为嚏、为岩”是点。

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③动静相宜。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俶尔远逝”是动。

④侧面烘托。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鱼,实为写水,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

《庄子》二则

北冥有鱼

(一)课文字词详解

①北冥有鱼,其名为②鳗。鳗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③鹏。

①北冥:北海。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冥,同“溟”,海。下文的“南冥”指

南海。

②鲤(kun):大鱼名。

③鹏:本为古“凤”字,这里表示大鸟之名。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①怒而飞,其翼若

②垂天之云。是鸟也,

③海运则将④徙于南冥。

①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②垂:悬挂。

③海运:海水运动。

④徙:迁移。

南冥者,

①天池也。

②《齐谐》者,

③志怪者也。

《谐》之言日:“鹏之徙于南冥也,水④击三千里,

①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

②《齐谐》:书名。一说人名。

③志:记载。怪:怪异的事物。

④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①拦

②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③去以六月④息者也。”

⑤野马也,

①拉(tudn):盘旋飞翔。

②扶摇:旋风。

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开北海。

④息:气息,这里指风。

⑤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①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

②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

③极

④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①尘埃:扬在空中的士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

②苍苍:深蓝色。

③极:尽。

④邪:同“耶”,表疑问,相当于“吗”“呢”。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用力鼓动翅膀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边的云彩。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

3.II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挂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用翅膀)拍打水面,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

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4.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三)课文分析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为什么又写鸟?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鳗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

子想象力丰富。

2.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鳗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

写鲸鹏形象磅礴壮观。

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鲸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

“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鳗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

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3.赏析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拉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鳗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

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技”等字传神、生动,让

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4.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

文章借鳗鹏的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说明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5.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为: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

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这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庄子给出确定的结

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一)课文字词详解

庄子与惠子游于

①濠梁之上。庄子日:“鳏鱼出游从容,②是鱼之乐也。”

①濠梁:濠水上的桥。濠,水名,在今安徽凤阳。

②是:这。

惠子日:“子非鱼,

①安知鱼之乐?”庄子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日:“我非子,

②固不知子矣;子

③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

④全矣!”庄子日:

①安:怎么。

②固:固然。

③固:本来。

④全:完全,肯定(是这样)。

“①请循其本。

②子日'汝安知鱼乐'云者,

③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①请循其本:请允许我追溯话题本原。请,请允许我。循,追溯。其,话题。本,本原。

②子日“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等等。汝安知鱼乐,

你怎么(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云者,如此如此。

③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既,已经。之,指“鱼之乐”,下文的同此意。

(二)重点句子翻译

1.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鲸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呢?

3.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

全确定的。

4.请循其本。子日“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请允许我从最初的话题说起(或:追溯话题本原)。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

等等,那是(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所以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三)课文分析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人的

认识也是如此。他来到濠水之滨,“从容出游”感到快乐,于是见到“出游从容”的鱼也快乐。

所以庄子说自己是在濠水的桥上感到鱼的快乐的,否则哪能见到鱼的快乐呢?

2.指出下面两个疑问句语气的强弱特点和表达效果。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1)句是惠子针对庄子知“鱼之乐”而发起的疑问,语气较轻。

(2)句是庄子针对惠子的问话的回答,用的是反问的语气,语气较强。这句话不从正面回

答惠子的问题,而从反面相对,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3.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

度,重在对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

意发挥到外物,轻松闲适,诗意盎然。

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考点一实词辨析

(2024•北京•真题)阅读《小石潭记》,完成问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琳I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

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垠,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

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己,日奉壹。

(1)“隶而从者”中的“从”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从头至尾

B.择善而从

C.从长计议

D.从天而降

【答案】B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义。

“隶而从者”中的“从”的意思是“跟随”。

A.不同,自,由,用作虚词,表示起点;

B.相同;

C.不同,采取某种方针或态度;

D.不同,自,由,用作虚词,表示起点。

故选:Bo

彩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

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

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

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

着,悉如外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