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04-T480-2024 城市景观水体水质保持技术标准_第1页
DBJ04-T480-2024 城市景观水体水质保持技术标准_第2页
DBJ04-T480-2024 城市景观水体水质保持技术标准_第3页
DBJ04-T480-2024 城市景观水体水质保持技术标准_第4页
DBJ04-T480-2024 城市景观水体水质保持技术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景观水体水质保持技术标准施行日期:2025年3月1日5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晋建科字〔2022〕152号)的要求,关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太原理工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地址: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大学街209号;邮编:030600;邮箱:yuanjin@)。本标准主编单位:太原理工大学本标准参编单位:山西大学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袁进董静闫鑫宇程芳琴李洋周媛李剑锋范晓军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刘振江王圣瑞王海燕管满7 23基本规定 34水质保持标准 45水质监测 56补给水源水质要求 7水质保持技术要求 8本标准用词说明 8 1 2 3 4 56WaterQualityRequirementsofSupplementW 77TechnicalRequirementsforWate ExplanationofWordin ExplanationofProvisions 11.0.1为规范城市景观水体管理,保持良好的水体水质,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有效改善人居环境,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山西省行政区域内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范围内,面积大于或等于300m²的城市景观水体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维护活动。1.0.3城市景观水体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维护,除应符合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2.0.1城市景观水体urbanscenicwater城市建成区范围内以营造城市水环境景观为主导功能的,具有一定面积的水体。通过人工水坝营造河流水面景观,提升城市生态景观功能的河道型水体。具备城市生态景观功能的天然的或人工建设的湖泊类水体。以观赏为主导功能、人体非接触的城市景观水体。具备游船及垂钓等娱乐功能、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城市景观水体。不包括具有游泳或浴场功能等与人体直接接触的水体。通过采取补充新鲜水、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净化水质等措施,以达到并维持一定的水体水质标准,确保水质不恶化,并维持其景观功能的活动。33.0.1规划建设河流、湖泊类城市景观水体,应强化水资源需求侧管理,充分论证水资源补给条件,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减少使用新鲜水。补给水源应优先使用城市污水再生水、雨水、煤矿矿井水等非常规水资源。3.0.2城市景观水体水质保持标准是维持水体景观效果和保障公众健康安全所设定的必要的水质底线。对于具备较强流动性和自净能力的河流类城市景观水体,其水质保持标准限值应优于湖泊类城市景观水体。3.0.3对于按照现行地方标准《山西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DB14/67划分的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或者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已经对水体应执行的水环境质量标准做出明确管理要求的城市景观水体,其水质管理应按照现行地方标准《山西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DB14/67或管理部门的相关要求执行。3.0.4开展城市景观水体水质保持工作应定期进行水体水质监测,评估水体水质状况。若发现水质有明显恶化趋势,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水质保持技术措施。3.0.5选择城市景观水体水质保持技术措施应遵循控源为本、综合治理、景观协调的原则。结合区域水文气象特征,考虑水体水质的影响因素,保证技术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可行性,确保城市景观水体水质得到有效保持和提升。3.0.6城市景观水体水质保持应统筹做好日常养护、设施保养、水质监测及水质提升等工作,以持续维护和改善水体水质。44水质保持标准4.0.1城市景观水体应根据水体类型的不同,执行相应的水质保持4.0.2各类城市景观水体的水质保持标准应符合表4.0.2的规定。序号水质保持标准限值1肉眼可见物不得含有漂浮的油膜、油斑和垃圾2嗅和味不得含有引起人体不适的嗅味345678叶绿素a(μg/L)9粪大肠菌群(个/L)55.0.1城市景观水体的水质监测计划应根据水体规模和类型的差异进行制订,明确监测频次、监测项目、采样点位及分析方法等内容。5.0.2水质监测包括日常监测、调查性监测和常规监测。冰封期不开展水质监测。5.0.3所有类型的城市景观水体均应开展水质日常监测,日常监测可每周进行1次,监测项目包括肉眼可见物、嗅和味、透明度5.0.4水质日常监测中,肉眼可见物、嗅和味、透明度等指标超标时,应进行调查性监测,调查性监测项目包括pH值、溶解氧、氨氮、总磷、叶绿素a等5项。5.0.5公园和景区的景观水体应每年开展不少于4次的水质常规监测,常规监测项目包括本标准表4.0.2中所列9项,开展常规监测的时间分别为4月、7月、10月、1月。如遇水体补水期,水质常规监测应在完成补水10天后开展。5.0.6公园和景区以外的其他城市景观水体,水体面积超过1000m²的,应按照本标准第5.0.5条的要求开展水质常规监测;水体面积不足1000m²的,可结合实际,自行确定常规监测的频次。5.0.7对于河流类城市景观水体,监测点位数量应不少于3个,以每200m~600m的间距沿水体设置;水体长度有限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监测点位距离。5.0.8对于湖泊类城市景观水体,水体面积小于1000m²的,应在水体中心点设置1个监测点位;水体面积较大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在水体进水区、出水区、深水区、浅水区、湖心区、岸边区等区域适当增加监测点位。5.0.9水质监测采样点的确定以及样品的采集和运输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HJ91.2的有关规定执行。6样品的保存和管理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水质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HJ493的有关规定执行。5.0.10本标准水质监测分析应优先选用表5.0.10中所列分析方法。在分析方法适用的前提下,也可选用其他国家、行业标准分析方法和ISO方法,选用的其他标准分析方法的测定下限应低于本标准表4.0.2中的水质保持标准限值。序号分析方法方法来源1电极法2透明度3溶解氧电化学探头法4氨氮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水杨酸分光光度法5总磷6叶绿素a分光光度法7粪大肠菌群纸片快速法滤膜法多管发酵法酶底物法埃希氏菌的测定酶底物法》HJ100176.0.1以城市污水再生水为补给水源的,其水质应同时符合提供水源的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排放标准和现行国家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中相应的水体水质标准,水质控制基本指标包括pH值、浊度、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等。6.0.2以煤矿矿井水为补给水源的,其水质应同时符合提供水源的矿井水污水处理厂的排放标准和表6.0.2的规定。序号控制项目标准值1pH值(无量纲)2溶解性总固体(mg/L)36.0.3以地表水为补给水源的,其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中V类水质标准,水质控制基本指标包括pH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6.0.4利用各类水源补给城市景观水体时均应制定补水方案,补水方案应明确补水量、补水频次、补水时间等内容。以煤矿矿井水以外的其他工业废水作为城市景观水体补给水源的,应开展水质可行性论证。87.0.1城市景观水体水质保持技术的选择应遵循适用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则,综合考虑水体类型、水质保持标准、关键水质影响因子等因素,宜选用表7.0.1规定的水质保持技术,也可采用其他有效技术。技术分类具体技术污染源控制技术外源污染控制等)等内源污染控制原位修复技术(原位覆盖、原位化学处理)、异位修复技术(底泥疏浚)等水动力改善技术机械循环技术、廊道导流技术等水体水质净化技术水体增氧技术(自然增氧、机械曝气增氧)、除藻技术(机械除藻、化学除藻)、水循环净化技术(专用净化设备、砾石床、水生态系统构建技术水生植物修复技术、水生动物操纵技术、湿地生态技术、人工生物浮床/沉床技术、有益藻类抑藻技术等7.0.2城市景观水体的水质保持应有效隔离岸边的各类污染源,并实施对水体周边人为活动的管理与控制。7.0.3城市景观水体的设计和建设应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相融合,通过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雨水收集与利用设施,增强雨水的汇水和收集能力,并采用植草沟、植被缓冲带等有效的降雨径流污染控制技术,以降低径流中污染物的含量。7.0.4城市景观水体的更新频率和方式应根据水体类型、自净能力、污染程度等因素合理确定,水体更新可选择完全更换水体、部分更换水体、补充新鲜水等方式。7.0.5针对河流类城市景观水体,应定期开展垃圾清理和必要的疏浚措施,确保水流畅通和水质清洁。7.0.6针对湖泊类城市景观水体,应加强水体防渗措施、推行周边9绿地节水灌溉技术等,以降低耗水量,维持水体水位的稳定。7.0.7城市景观水体应采取有效的控藻技术措施,当藻类增殖快且浮于水体表面时,可选择固定收藻设施或水上移动收藻设施。7.0.8针对娱乐性城市景观水体,应采取投加消毒剂等消毒灭菌措施,控制病原微生物的风险,保证公众的健康与安全。7.0.9对于具有水生动植物群落的城市景观水体,应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种群状况和生长状态等方面的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制订相应的外来物种控制、水生植物健康管理和病虫害综合治理计划。7.0.10城市景观水体宜采取种植湿地植物、设置岛屿以及增加浅水区等措施,营造水禽鸟类的栖息环境。7.0.11城市景观水体水质保持设施的设计和建设应考虑其对景观效果的影响。可通过使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材料、设计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的外观、用植物进行掩蔽等方式,使相关设施融入到景观环境中,避免对景观造成负面影响。本标准用词说明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引用标准名录《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水质总磷的测定钼酸铵分光光度法》GB11893《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HJ91.2《水质粪大肠菌群的测定滤膜法》HJ347.1《水质粪大肠菌群的测定多管发酵法》HJ347.2《水质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HJ493《水质溶解氧的测定电化学探头法》HJ506《水质氨氮的测定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HJ535《水质氨氮的测定水杨酸分光光度法》HJ536《水质总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的测定纸片快速法》HJ755《水质叶绿素a的测定分光光度法》HJ897《水质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和大肠埃希氏菌的测定酶底《水质pH值的测定电极法》HJ1147《透明度的测定(透明度计法、圆盘法)》SL87《山西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DB14/67城市景观水体水质保持技术标准《城市景观水体水质保持技术标准》(DBJ04/T480—2024)经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告批准、发布。在制定本标准的过程中,编制组对我省的城市景观水体进行了全面的深入研究,广泛搜集了各类相关数据和信息。在确保标准科学性的基础上,编制组参考了国内先进的技术法规和标准,吸收了省内外在景观水体治理领域的实践经验。此外,编制组还广泛征求了相关政府机构、行业企业和专家学者的意见,通过多次讨论和修订,确保了标准的实用性和前瞻性。为便于广大城市景观水体规划、建设、管理、维护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标准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城市景观水体水质保持技术标准》编制组按章、条顺序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标准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参考。 3基本规定 4水质保持标准 23 7水质保持技术要求 1.0.1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居环境的改善,在202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中,对建设美丽城市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了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原则,推动美丽城市建设以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为导向。城市景观水体的规划与建设是美丽城市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对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北方地区普遍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第二十五条规定,黄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控制黄河流域以人工湖、人工湿地等形式新建人造水景观。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优先的原则。强调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坚决遏制“造湖大跃进”。山西省作为北方典型的缺水地区,长期面临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退化等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山西省在城市景观水体建设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水体面积也随之扩大。然而,受制于水资源不足,缺乏针对性的水体水质管理规范,导致城市景观水体普遍面临水质恶化的风险,甚至出现了人工黑臭水体等严重问题。本标准的制定将为山西省城市景观水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管理依据。1.0.2本标准适用于山西省行政区域内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城市景观水体,用于指导其规划、建设、管理和维护工作。根据调研统计结果,山西省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的公园、景区的景观水体面积基本上大于1000m²。此外,城市区域内高等院校、大型居民小区等其他单位还管理着一些城市景观水体。本标准将全部公园、景区的景观水体,以及具有一定面积的其他单位管理的城市景观水体纳入水质保持的管理范围,规定面积大于或等于300m²的城市景观水体适用于本标准。1.0.3在进行城市景观水体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维护时,需进行全面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审查,确保所有工作环节符合本标准及国家现行相关规范性文件的规定。2.0.1城市景观水体是城市生态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营造城市的水环境景观,提供美丽、宜人的生态环境功能。城市景观水体需要具有一定的面积,以保证其景观功能的发挥。本标准在定义“城市景观水体”时主要参考了以下资料:陈荣、吴鹃、李倩等编著的《城市景观水体富营养化特性及营养物作用机制》对“城市景观水体”的定义为:在城市中天然形成或人工建造的、具有观赏性和娱乐性的水体,包括湖泊、河道、水池等。《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对“景观环境用水”的定义为:满足景观环境功能需要的用水,即用于营造和维持景观水体、湿地环境和各种水景构筑物的水的总称。类。河流类城市景观水体通常需要依靠人工水坝进行蓄水,从而形成其独特的水面景观。湖泊类城市景观水体除少数自然水体外,大多为人工建造,并且主要依赖人工补水维持其水面的稳定。本标准在定义“河流类城市景观水体”和“湖泊类城市景观水体”时主要参考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该标准对“河道类水体”的定义为:景观河道类连续流动水体。对“湖泊类水体”的定义为:景观湖泊类非连续流动水体。为观赏性和娱乐性两大类。对于具有游泳或浴场功能的与人体直接接触的水体,其对水质的要求较高,更加强调健康安全的需要,不属于本标准的管理范畴,需要依据其他相关标准和管理要求进行管理和维护。本标准在定义“观赏性城市景观水体”和“娱乐性城市景观水体”时主要参考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该标准对“观赏性景观环境用水”的定义为:以观赏为主要使用功能的、人体非直接接触的景观环境用水,包括不设娱乐设施的景观河道、景观湖泊及其他观赏性景观用水。对“娱乐性景观环境用水”的定义为:以娱乐为主要使用功能的、人体非全身性接触的景观环境用水,包括设有娱乐设施的景观河道、景观湖泊及其他娱乐性景观用水。2.0.6补充新鲜水是指定期向水体中补充新鲜水,以保持水体的新鲜度和足够的水量。增强水体自净能力是指通过自然或人工手段促进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处理污染物质。净化水质是指采用适当水质保持技术措施改善和稳定水体的水质。3.0.1在规划建设城市景观水体时,强调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并要求优先使用非常规水资源,符合山西省水资源短缺的实际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要求。3.0.2水质保持标准是为确保城市景观水体的景观效果和保障公众健康安全而设定的一系列必要的水质底线要求。在不同类型的城市景观水体中,水质保持标准有所不同,以适应各自的特点和需求。河流通常具有较为活跃的水流,能够自然携带和稀释污染物,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因此,对于河流类城市景观水体,水质保持标准需要反映出这种自然的净化过程,其水质保持标准要求相对较高。相比之下,湖泊类水体保持相对静态,污染物容易积累。因此,对于具有较弱流动性和自净能力的湖泊类城市景观水体,在保证景观效果与公众健康安全要求的基础上设定了更为宽松的水质保持标准。3.0.3对于按照《山西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DB14/67划分的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或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已经对水体应执行的水环境质量标准做出明确管理要求的城市景观水体,其管理和维护水体水质的标准或规定已经明确,不需要按本标准进行水体水质管理。3.0.4定期开展水体水质监测是水质保持的必要措施,通过监测可以持续跟踪水体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水质恶化问题。3.0.5在选择城市景观水体水质保持技术措施时,应遵循“控源为本、综合治理、景观协调”的原则。“控源为本”是要优先从源头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避免或减少污染物进入水体。“综合治理”是要综合考虑各种可能造成水体污染的因素,实施针对性和综合性水质改善措施。“景观协调”是要在水质保持技术措施中融入城市景观设计的理念,使水质保持措施与水体景观相融合。结合区域水文气象特征,考虑水体水质受到的影响因素,可以提高水质保持技术措施的针对性。3.0.6城市景观水体的水质保持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工作,涉及日常养护、设施保养、水质监测及水质提升等多个方面。规定实施这样一套完善的水质保持措施,旨在通过相互关联和协同的方法,以确保水体的水质得到有效的管理和维护。4.0.1各类型的城市景观水体根据其功能定位和自净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应当执行不同的水质保持标准。4.0.2基于山西省严重缺水的实际,为便于实施管理,本标准中水质指标的选择遵循适度简化的原则,水质保持标准限值的制定遵循适度宽松的原则。将水体水质保持标准划分为四个档次,娱乐性城市景观水体通常与人类活动更为密切,河流类城市景观水体具有较强的自净能力,因此对娱乐性和河流类的水体水质保持标准提出了(1)水质保持指标选择水质指标时,主要考虑了景观效果和公众健康安全两个方面。对于景观效果,本标准确保水体无漂浮油污、垃圾,无引起不适的嗅味。借鉴了黑臭水体治理中的透明度、溶解氧和氨氮等关键指标,以保持水体清澈无异味。对于水藻繁殖和水华问题,本标准侧重于控制总磷,并选择叶绿素a作为响应指标。在保障公众健康安全方面,本标准关注水中病原微生物含量,将粪大肠菌群作为评估水体卫生状况的重要指标。此外,pH值作为水体酸碱度的重要指标,也纳入了本标准水质控制指标。(2)水质保持标准限值pH值:城市景观水体的pH值应在6~9之间,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保持一致,以确保水生生物适宜的生长繁殖环境,并保障水质保持技术的有效运用。透明度:《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建城〔2015〕130号)规定,黑臭水体的透明度限值为25cm。根据《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技术规定》,轻度富营养状态的湖泊透明度为50cm,中度富营养状态的湖泊透明度为40cm。本标准参考上述文件并结合省内实地调查情况,规定:观赏性水体≥80cm(河流类)和≥60cm(湖泊类);娱乐性水体≥90cm(河流类)和≥80cm(湖溶解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规定,V类水质溶解氧的标准限值为2mg/L。《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建城〔2015〕130号)规定,黑臭水体评价指标溶解氧限值为2.0mg/L。有研究表明,当溶解氧降低到2.0mg/L时,水体将处于缺氧状态。当溶解氧为3mg/L~5mg/L时,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和氨氮含量一般也会超过地表水V类标准,呈现有色有味状态,但尚有水生生物存在;当溶解氧大于6mg/L时,水体处于有氧状态,有机物降解和氨氧化速率显著增加,水体开始具有自净能力。本标准规定:观赏性水体≥4.0mg/L(河流类)和≥3.0mg/L(湖泊类);娱乐性水体≥6.0mg/L(河流类)和≥4.0mg/L(湖泊类)。氨氮:《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建城〔2015〕130号)规定的氨氮限值为8mg/L。《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中V类水质的氨氮限值为2.0mg/L。《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针对河道类和湖泊类用水的水质要求,分别设定了氨氮的限值为5mg/L和3mg/L。山西省地方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14/1928中规定,生活污水的氨氮排放限值为2.0mg/L。氨氮的存在通常源于有机物的分解,水体氨氮含量高会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水质恶化,水体透明度降低,并增加腥臭味。考虑到山西缺水的实际,在保证水体不黑不臭的底线的基础上,本标准规定:观赏性水体≤3.5mg/L(河流类)和≤5.0mg/L(湖泊类);娱乐性水体≤2.0mg/L(河流类)和≤3.5mg/L(湖泊类)。总磷:《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规定,V类水质总磷的限值为0.4mg/L。《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针对河道类和湖泊类用水的水质要求,分别设定了总磷的限值为0.5mg/L和0.3mg/L。山西省地方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14/1928中规定,生活污水的总磷排放限值为0.4mg/L。《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技术规定》规定,轻度富营养湖泊总磷限值为0.1mg/L,中度富营养湖泊总磷限值为0.2mg/L。总磷就必然会发生富营养化,富营养化是由多种营养盐(如氮、磷)的叶绿素a:根据《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技术规定》,湖泊轻度富营养叶绿素a限值为26μg/L,湖泊中度富营养性水体≤35μg/L(河流类)和≤40μg/L(湖泊类);娱乐性水体≤20μg/L(河流类)和≤25μg/L(湖泊类)。《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中V类水质,粪大肠菌群限值为40000个/L;娱乐性城市景观水体与人体非直接接触,存在一定的类水质,粪大肠菌群限值为20000个/L。5.0.1不同规模和类型的水体可能存在水质问题的差异,需要针对性地制订监测计划,确保监测的全面性和科学性。5.0.2日常监测、调查性监测和常规监测各有侧重点,根据水体类型选择合适的监测类型,以便合理分配监测资源。冰封期水体水质变化较小,且采样难度较大,可暂停监测。5.0.3日常监测有助于了解水体的基本状况,便于及时发现水质问题。日常监测项目遵循简便易行原则,肉眼可见物、嗅和味、透明度等项目通过对水体的直观观察和简单测试即可完成,适合作为日5.0.4当水质日常监测项目超标时,意味着水体可能存在污染问题,需要进一步进行调查性监测,以深入了解水质状况,查找原因。5.0.5常规监测有助于全面了解城市景观水体的水质状况。根据公园和景区景观水体的特点,每年至少进行4次水质常规监测,以确保水质的长期稳定。常规监测项目包括本标准表4.0.2中所列的9项,能够全面反映水体的水质状况。常规水质监测时间分别为4月、7月、10月和1月,覆盖了一年内水质变化显著的季节、水质容易恶化的时段。遇到补充新鲜水的情况,为客观反映水体水质保持状况,规定错开补水期监测,要求在完成补水10天后开展监测工作。5.0.6本条规定了公园和景区以外的其他城市景观水体的水质常规监测要求,根据水体面积的大小确定监测频次。水体面积超过1000m²的,按照第5.0.5条的要求进行水质常规监测,能够全面了解水体的水质状况,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善和保护。水体面积不足1000m²的,因水体面积较小,监测资源有限,但仍需要进行一定频次的监测以保障水质安全,可结合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常规监测的频次。5.0.7针对河流类城市景观水体的特点,针对性提出了监测点位的设置要求。考虑到河流类水体的线状特征,需要沿其水流方向设置多个监测点位以获得更全面的监测数据。当水体长度有限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监测点位的距离,确保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和有5.0.8针对湖泊类城市景观水体的特点,针对性提出了监测点位的设置要求。考虑到湖泊类水体的形状和面积特征,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水体的不同区域设置监测点位。对于水体面积小于1000m²的湖泊,应在水体中心点设置1个监测点位,以获取该湖泊水质的总体状况。对于水体面积较大的湖泊,应根据实际情况在水体的进水区、出水区、深水区、浅水区、湖心区、岸边区等区域适当增加监测点位,以全面了解湖泊的水质状况。5.0.9在进行城市景观水体水质监测时,应严格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HJ91.2和《水质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HJ493中规定的技术要求进行采样点选取、样品采集、运输、保存和管理,以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5.0.10选择合适的水质监测分析方法对于获取可靠的水质数据至关重要。本标准提供了标准化的水质分析方法,能够保证水质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6补给水源水质要求6.0.1~6.0.3为确保补给水源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避免因补给水源问题导致水质恶化,本标准对不同来源的补给水源提出了具体的水质要求。在平衡水质安全性、监测可行性、成本效益以及水体水质需求的基础上,选取了一系列基本水质控制指标,作为衡量水质状况的关键参数。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炭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环环评〔2020〕63号)的规定,经处理后拟外排的矿井水溶解性总固体不得超过1000mg/L。此外,溶解性总固体过高可能导致水质问题,如盐分积累,对植物生长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本标准规定煤矿矿井水补给水源的溶解性总固体不得超过1000mg/L,以适应矿井水水质管理的发展趋势,并确保不会对植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6.0.4补水量、补水频次和补水时间是补水方案中必须明确的关键要素,对于合理调配水资源、保持水体的水位和水质稳定至关重要。补水量要根据水体的蒸发量、渗漏量以及维持水体生态和景观需求来确定;补水频次和补水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