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单元测试卷(人教河南版2025年春)自古以来,中国人已经把“和”落实到生活中,“和”成为中国人重要的信仰和思想观念。班级准备开展“和文化”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任务一:感受身边的“和文化”气息一、积累与运用(共23分)【以“和”开场】1.下面是活动开场白,其中有些字词小语拿不准,请帮他判断。(共4分)“和”为诞育万物的本源、滋养生命的甘泉。蔚蓝的天空因白云的打扫而静美安详,宽广的大地因万物的拥吻而绚丽馨香。看,黄河浪涛正畅快驰chěng,雪山冰川在静穆矗立;听,kuàng野沟壑传来鸟雀的啁啾,黄沙古道缭绕驼铃的叮咚:处处演绎着生命的精彩,处处洋溢着天地的和谐!让我们一起走进和美的世界,开始我们的和美之旅!(1)语段中三个加点字怎么读?请帮他作出选择。()(2分)A.xuànzhùyìB.xùnchùzéC.xuànchùyìD.xùnzhùzè(2)语段中两个拼音处对应的汉字是什么?请工整书写。(2分)①驰chěng()②kuàng()野【探“和”之源】有关“和”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天地和,则万物生”,“和”被视为孕育万物的本源;“礼之用,和为贵”,“和”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和”是“和睦”,是真诚待人,不挑拨离间;“和”是“温和”,是以理服人,不强词夺理;“和”是“和而不同”,是兼容并包,不随波逐流;“和”是“和衷共济”,不恃强凌弱,是遵循平等互利的处事原则。2.以画波浪线的句子为参照句修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之与参照句组成句式、结构、字数大致相同的一组整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和”之乡村】3.同学们在乡村文化墙上探寻到了“和”元素。根据下面这幅墙画的内容,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其宣传标语的一项是()(3分)A.家庭和美万事兴B.发扬民主天下和C.邻里和睦似一家D.人景相和美如画【“和”之校园】4.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不可避免会有观点的交锋。请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角度,写出2条关于同学间相处的班级公约。(2分)5.学校决定于6月28日下午三点在学校阶梯教室开展“以和为贵”主题宣讲活动,王老师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研究颇深,学校决定邀请王老师担任主讲嘉宾。学校委托王冬以学生会的名义拟写了邀请函,其中有三处错误或者不足,请你帮他指出并改正。(3分)邀请函尊敬的王老师:学校决定于6月28日在学校阶梯教室开展“以和为贵”主题宣讲活动,您对和文化颇有研究,为此邀请您担任主讲嘉宾,请您一定准时参加。校学生会2024年6月20日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之诗文】6.小语想在下面发言中引用一些古诗文名句,请帮他补写。(8分)和谐是万物共生的密码,是世间伦理的支柱。“土地平旷,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是桃花源中如诗如画的和谐图景;“③__________________,往来翕忽(《小石潭记》)”是小石潭中游鱼轻快游动的和谐画面;“④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友谊能超越时空界限的和谐情味;“⑥__________________,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卖炭翁》)”是卖炭翁艰难处境和矛盾心理的不和谐;“夜久语声绝,⑧____________________(《石壕吏》)”是石壕村一家人于乱世中深感悲苦无奈的不和谐乐章。我们欣赏和谐,我们追求和谐,愿和谐之花处处盛开!任务二: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一)阅读下文,完成7~10题。(共16分)木耳李娟①阿勒泰①连绵起伏的群山背阴面有成片浩荡的森林,那里安静、绝美,携着秘密。木耳一排排半透明地立在伏倒的树木上,它们是森林里最神秘、最敏感的耳朵,总会比你先听到什么,更多地知道些什么,却不为你所了解。②那时候,知道这山里有木耳的,还只是很少的几个人,他们把木耳采回家也只是自己尝尝鲜而已。而我妈却想靠它发财。③我妈一心想找到野生的木耳。她爬山峰,下深谷,出去得一天比一天早,回来得一天比一天晚。每天回来,头发乱糟糟的,疲惫与失望折磨着她。终于,有一天,她从森林里回来,拿着一根小树枝。树枝的梢头结着指头大的一小团褐色的、嫩嫩软软的小东西,像一个混混沌沌、灵智未开的小精灵。那就是木耳。④从我妈找回第一朵木耳开始,生活中有了飞翔与畅游的内容,也有了无数次的坠落和窒息。⑤当晾干的木耳攒够了六千克时(平均九千克湿木耳才能出一千克干货),我们把它们仔细地包装好。我妈提着装着木耳的箱子,搭上一辆运木头的卡车去了山下。那天半夜时分我妈才回来,她兴奋地告诉我们,在山下小镇,一个干部模样的人想买木耳作为礼品,他把六千克木耳全买了,八十块钱一千克!这远远比我们靠小店做生意赚得多,我妈高兴得直想飞回来。那个夏天真是漫长,我不知道究竟弄了多少木耳。每次我妈下山,想要木耳的人便闻讯而至,简直跟抢一样。我们就顺势把木耳涨到了一百块钱一千克。⑥渐渐地,有一些人也开始采木耳、卖木耳了。采木耳的队伍悄然扩大。采过木耳的痕迹,满山遍野都是。木耳生长的速度极快,尤其在下过雨后。但采木耳的人一多,它的生长就赶不上采摘的速度了。木耳明显少了,于是除了采木耳以外,人们又挖党参,挖虫草。只要是能卖到钱的都挖,山脚下、森林边一片狼藉。秋天下山时,木耳已卖到一百八十块钱一千克。刚入冬,又涨到两百块钱整一千克。⑦这时,木耳已不是用来吃了,而是作为礼品和一种时髦的、用来消遣的东西,被用来进行秘密的交流,最终流传到一个本来与木耳没有任何关系的地方。⑧又一年春天来临,木耳的世界疯狂到了极限。远在宁夏、甘肃的人也涌来了,山下的人爆满,像蝗虫一样,到处都是,他们带着破旧的行李露宿在河边那片废墟里。还来了铁匠,专门给大家打制挖野货时要用的工具,炉火熊熊,贪婪地吞噬着早春的空气。进山的那两天,所有人背着铺盖行李,提着面粉粮油,扛着铁锹木铲,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向北走,进山,进山,对木耳狂热的渴望照亮了他们暗黑而疲惫的脸……而来订购木耳的人把价出到了五百块钱一千克。⑨我们真有点怕了,我对我妈说:“今年我们还去弄吗?”⑩她也怕了,但她想了又想,说:“不弄的话怎么办呢?你看我一天天老了,我们怎么生活……”eq\o(○,\s\up1(11))那么我们过去又是怎么生活的呢?那些没有木耳的日子,没有希望又胜似有无穷希望的日子,那些简单的、平和喜悦的日子,难道不是生活吗?我们几乎要忘了,忘了森林里除木耳之外的那些更多、更广阔、更令人惊喜的一切……eq\o(○,\s\up1(12))就在那一年,像几年前突然出现一样,木耳突然消失了,像是从来就没有过一样地没有了……森林里曾有过木耳的地方都似梦一样空着,真的什么也找不到了……大风吹过山谷,森林发出巨大的轰鸣。天空的蓝是空空的蓝,大地的绿是空空的绿。木耳没有了,森林里的每一棵伏倒的树木再也不必承受什么了,它们倒在森林里,又像是漂浮在森林里。eq\o(○,\s\up1(13))我觉得那一年的每一个人都在哭。木耳再也没有了……其实,我们对木耳的了解是多么不够啊!eq\o(○,\s\up1(14))那一天我一个人进山,走了很远,看到前面有人,那是我妈,她还在找。远远地我就看到她的附近有一朵木耳,整个世界最后的一朵,静静地生长着,但是她没有发现。我站在那里,看着她,很久很久,直到看着她失望地离去。(选自李娟散文集《我的阿勒泰》,有删改)【注释】①阿勒泰:位于新疆阿尔泰山南麓,森林、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素有“金山”之称。7.阅读文章,梳理围绕“木耳”发生的事件。(3分)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李娟散文的语言独特而有味,请联系全文,理解下面语句中画线部分的具体含义。(5分)从我妈找回第一朵木耳开始,生活中有了飞翔与畅游的内容,也有了无数次的坠落和窒息。9.文章第①段说木耳是“森林里最神秘、最敏感的耳朵……却不为你所了解”,第eq\o(○,\s\up1(13))段又说“木耳再也没有了……其实,我们对木耳的了解是多么不够啊”。联系全文内容看,哪些情况说明“我们”对木耳了解不够?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4分)10.文章最后一段耐人寻味。“我”妈还在找木耳,她附近有“整个世界最后的一朵”木耳,但她没发现,“我”站在远处看着她,“直到看着她失望地离去”。这样结尾有什么深意?请结合文章内容与链接材料分析。(4分)链接材料:2024年,随着迷你剧《我的阿勒泰》热播,阿勒泰旅游热度持续飙升。据统计,2024年5月1日至23日,阿勒泰地区接待游客267.87万人次,同比增长80.65%;实现旅游收入22.14亿元,同比增长93.19%……这也需要引起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在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需要加强对阿勒泰地区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的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滥用资源带来的负面影响。(二)阅读下面两个材料,完成11~13题。(共11分)材料一:绿色出行是指采用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汽电车、自行车和步行等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出行方式。绿色出行对节能减排具有重要作用。《数字出行助力碳中和》研究报告显示:交通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国总碳排放量的10%。其中,道路交通的碳排放在交通全行业碳排放中的占比约80%。随着人们环保观念的逐渐加深,低碳生活已成为社会的一种潮流。“低碳环保,绿色出行”也成为许多人的生活态度。那么,绿色出行的方式到底有哪些呢?走路、骑行、公共交通、新型代步工具等等,总有一种是适合你的!近距离工作或外出,跑步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跑步时心脏跳动的频率和功效都大大提高,有氧跑步不仅会消耗体内多余的脂肪,同时还可以抑制肾上腺素和皮质醇这两种造成紧张的激素的分泌,产生让人感觉轻松的“内啡肽”等,消除你的“emo情绪”。我们可以用温柔的奔跑,为环保“撑腰”。如果工作地点离居住地不远,骑行是一种让大家有机会与城市更亲近的方式。一边骑行一边还能感受城市的美好,感受与自然的亲近,能让我们从繁忙的工作中抽离片刻,释放压力,缓解疲劳。出行距离稍远一点的话,推行“公交优先”。你我同乘公交,不但有利于环保,也能更有效地利用道路资源,减少道路交通的拥挤,为城市畅通助力。现如今,各个城市推出新能源公交车,穿梭于城市大街小巷的公交车,看不见一丝黑烟,闻不到一点尾气。新能源公交车乘坐舒适,运行过程中噪声低、零排放,环保性更为突出。如果目的地距离在1千米以内的尽可能选择步行,在3千米以内的尽可能选择骑自行车,在5千米以内的尽可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果您是“有车族”,建议每周少开一天车,尽量利用公共交通工具低碳出行;如果您准备购车,建议购置新能源、低排放、低油耗、低污染的汽车;如果必须驾车出行,请您做到环保驾车、文明驾车、有序停放。材料二:2024年4月,“设计爱车预见时尚”2024中国自行车电动自行车设计大赛暨两轮车时尚品牌周在江苏宜兴展开。活动通过设计大赛、主题演讲、圆桌论坛、两轮车时尚秀、骑游活动等多元化形式,全面展示了两轮车产业的创新成果和发展趋势,是一个向消费者展示两轮车品牌、两轮车时尚的“慢生活”派对,是一个彰显“两轮车+城市”休闲生活的魅力舞台。4月12日中国自行车协会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自行车协会发布了《2023两轮绿色出行研究报告》。该报告从多个维度挖掘不同规模城市两轮出行特征与规律,对长三角地区进行专题研究,剖析当地两轮出行的地方特色及市场需求。同时也发布了《产品碳足迹产品种类规则电动自行车》团体标准的英文版。这一标准实施,行业企业将能更有效地控制电动自行车从原材料获取到生产制造、使用以及废弃处理全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推动我国电动自行车产业迈向更低能耗、更环保的新阶段。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自行车协会主导,利用宜兴市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于4月13日举行了“幸福宜兴”城市骑游大会,将自行车文化有机地融入宜兴的旅游品牌建设,用自行车元素赋予宜兴旅游新的亮点与活力。骑游大会不仅展示了宜兴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更是一次集体的环保宣言,向大众弘扬了绿色出行、健康生活的理念。1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数字出行助力碳中和》研究报告显示,道路交通的碳排放在全国总碳排放量中的占比约80%。B.新能源公交车和燃油公交车相比,运行过程中噪声低、零排放,环保性更为突出。C.购置新能源、低排放、低油耗、低污染的汽车,对环境影响较小,能起到节能减排作用。D.电动自行车产品相关标准的实施,将推动电动自行车产业迈向更环保的新阶段。12.小兴同学的妈妈一直开车送他去学校,他家距离学校只有2千米多,小兴一直想骑自行车上下学,但他妈妈不允许。请你根据材料一劝说小兴妈妈同意小兴骑车上下学。(3分)13.小宜同学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交通工具会越来越智能化、自动化,自行车这种传统的交通工具必将在不久的将来被淘汰。你是否同意小宜的观点?请结合上述两则材料阐述你的理由。(5分)任务三:倾听历史时空的“和谐”之音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4~17题。(共11分)【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②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哂:微笑。③徭:劳役。④升平:太平。14.下列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文“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的“恶”与成语“深恶痛绝”的“恶”都是厌恶的意思。B.【乙】文“上与群臣论止盗”与《孙权劝学》中“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的“论”都是谈论的意思。C.【乙】文“安用重法邪”与《马说》中“安求其能千里也”的“安”用法相同,都表示感叹语气。D.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会具有动词的语法功能,比如【甲】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中的第一个“亲”和第一个“子”。15.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选贤与能,讲信修睦。16.【甲】文所描述的“大同”社会生活风貌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得到了艺术性呈现,请参照示例,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通之处。(3分)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17.【乙】文中“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一句使你联想到【甲】文中的哪个句子?唐太宗采取哪些措施达到了“止盗”的效果?请简要概括。(4分)(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4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8.本诗对恶劣天气的描写很精彩,请发挥想象描绘画线句展现的画面,并简要说说画线句的作用。(4分)任务四:在阅读中汲取力量四、名著阅读(5分)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19.“从不为艰难岁月哀叹,从不为自己命运悲伤的人,的确是伟人。”请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要人物的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20.苏轼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对于阅读《经典常谈》这本内容庞杂的书籍,请你提出一些合理的阅读建议。要求:要举例说明阅读方法的具体运用。(5分)任务五: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五、作文(50分)21.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50分)一位作家说过:“人不是慢慢长大的,而是一瞬间长大的。”的确,有时人的成长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是在经历了某个特殊的事件后突然发生的,这个瞬间是我们无数经历积累的爆发。当我们回顾自己的人生道路,不难发现这样的时间节点,常常伴随着痛苦与挣扎,但也带给我们惊喜与感动,让我们获得了抵抗逆境的勇气。(1)请以《总有一次________,让我瞬间长大》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③600字左右;④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2)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中心明确,层次分明;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一、1.(1)C(2)①骋②旷2.“和”是“和衷共济”,是平等互利,不恃强凌弱。3.B4.示例:①和同学和谐融洽相处。②对待事情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能尊重和接纳同学的不同看法。③遇到问题,能正确判断,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每条1分,任写符合题意的两条即可)5.①正文开头缺少问候语,应在正文开头添加:“您好。”②时间不具体,应在“6月28日”后添加“下午三点”。③“请您一定准时参加”表达不得体,应该为“恭候您的到来”。(每处1分)6.①屋舍俨然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③俶尔远逝④海内存知己⑤天涯若比邻⑥可怜身上衣正单⑦心忧炭贱愿天寒⑧如闻泣幽咽二、(一)7.②妈妈高价卖出干木耳④远近的人疯狂涌入采木耳⑤山里难再找到木耳(或:采空了木耳;山里木耳突然消失了)。(每空1分)8.示例:“飞翔与畅游”是指妈妈历经疲惫与失望终于采摘到了木耳,这一物质上的收获,带来了精神上的收获——欣喜、兴奋、轻松与希望,如同在飞翔与畅游。(2分)“坠落和窒息”是指木耳从被发现、采摘,到引来哄抢般采摘,直至突然消失(无木耳可采,无钱可赚),这样的剧变,犹如直接从天上掉到地下,让“我们”恐慌,产生喘不过气的后怕,令“我们”有了压迫感。(2分)这个句子写出了木耳从出现到消失带给“我们”的生活剧变和精神冲击。(1分)9.①“我们”不了解木耳的生长环境和生长条件。由文章开头可知,“我们”不了解什么环境什么条件适合木耳生长,不了解它会生长在哪里。(1分)②“我们”不了解木耳的营养价值和作用。木耳口味鲜美,营养价值高,但一开始人们只想采来“尝尝鲜”。(1分)③“我们”不了解木耳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会引发人们疯狂采摘,导致木耳遭遇“灭顶之灾”。(1分)④“我们”不了解木耳是自然界中自由生长的一种生命存在,过度采摘会破坏其生态,致其绝迹。(1分)10.木耳的生态几近崩溃,但还有一朵木耳,说明一息尚存,尽管妈妈附近就有一朵木耳,但“我”却选择看她失望离去,是希望这最后一朵木耳能成为生态修复的种子。(1分)木耳的命运,是整个阿勒泰地区生态的缩影,在利用和开发的同时,我们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1分)文章这样结尾,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过去阿勒泰的环境的留恋,表达了作者呼吁人们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的强烈愿望。(2分)(二)11.A点拨:结合“《数字出行助力碳中和》研究报告显示:交通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国总碳排放量的10%。其中,道路交通的碳排放在交通全行业碳排放中的占比约80%”可知,“道路交通的碳排放在全国总碳排放量中的占比约80%”表述错误。12.阿姨,您看骑自行车上下学,可以感受城市的美好,感受与自然的亲近,也是绿色出行,对节能减排具有重要作用。有这么多好处,您就答应小兴骑自行车上下学吧,好吗?(3分,用语礼貌,言之有理即可)13.我不同意小宜的观点。(1分)理由:①随着人们环保观念的逐渐加深,低碳生活、绿色出行成为一种潮流,成为许多人的生活态度,人们愿意选择骑自行车出行(骑自行车出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与经销商签署合同标准文本
- 中标工程转让合同标准文本
- 个人网上借款合同标准文本
- 企业转让转让合同标准文本
- 借款抵押合同标准文本书
- 便当饭团采购合同样本
- 保护牌施工合同样本
- 会员推广服务合同标准文本
- 借用公司资质合同样本
- 乙方软件合同标准文本
- 【9物一模】安徽合肥瑶海区2025年中考物理一模试卷
- 双休日超车好时机!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下学期学习哲思主题班会
- 唐山市化工行业安全检查手册(2025版)
- 2025届河南省豫西北教研联盟(洛平许济)高三下学期3月二模生物学试卷(含答案)
- 中考科创班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网络建设与运维)考试题库(含答案)
- 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经验分享-校长汇报:从“尊重被看见”出发打造“四有好老师”团队
- 太阳能电池片生产工艺流程图解
- 杭州【来福士】广场界面分割图(1)
- Q452SJ0702保温油漆施工说明及材料清册要点
- 退出国籍申请表(中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