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种群及其动态(第一课时种群的数量特征)(练习)(学生版+解析)_第1页
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种群及其动态(第一课时种群的数量特征)(练习)(学生版+解析)_第2页
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种群及其动态(第一课时种群的数量特征)(练习)(学生版+解析)_第3页
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种群及其动态(第一课时种群的数量特征)(练习)(学生版+解析)_第4页
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种群及其动态(第一课时种群的数量特征)(练习)(学生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2讲种群及其动态(第一课时,种群的数量特征)

百宗

01模拟基础练

【题型一】种群的概念及特征

【题型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应用

02重难创新练

03真题实战练

题型一种群的概念及特征

1.圆口铜鱼是我国特有的濒危淡水鱼。研究人员在某地调查圆口铜鱼时,捕获雄鱼100尾,雌鱼106尾,

年龄范围为2—7龄,并以4—6龄为主。研究发现,圆口铜鱼性成熟个体比例与年龄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圆口铜鱼的种群密度

B.该地区圆口铜鱼的性别比例接近1:1

C.该地区圆口铜鱼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D.雌鱼开始性成熟的年龄更晚,完成性成熟的时间更快

2.如图为某同学构建的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的模型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注:“+”表示促进或增加,表示抑制或减少。

A.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干扰雌雄交尾来控制特征⑤,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B.种群都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

C.某种群的特征②逐渐增加,可判断种群特征⑤是增长型

D.种群甲的种群密度高于种群乙,但是种群甲的种群数量不一定比种群乙的种群数量大

3.人口数量的变化规律是制定人口政策的重要依据.下列措施不能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率的是()

A.严格控制人口的出生率

B.尽可能保证人口年龄结构的合理性

C.适当提高育龄妇女生第一胎的平均年龄

D.提高女性在人口中的比例

4.乔木种群的径级结构(代表年龄组成)可以反映种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预测种群未来发展趋势。

研究人员调查了甲、乙两地不同坡向某种乔木的径级结构,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8o乃

6_8

-*>6o

簪4o

5

。26

25一

23一

比2o2-120.2020

15

O-

径级

InmW级

注:i和ii为幼年期,m和w为成年期,v和W为老年期

A.适度米伐成年和老年期个体,不利于幼年期树木生长

B.乙地阳坡的种群密度比甲地阳坡的种群密度低

C.预测乙地阳坡、阴坡该乔木未来的数量变化趋势相同

D.甲地III径级个体可能在幼年期经历了干旱等不利环境

5.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呈现出自然增长率逐年显著下降、人口老龄化日益凸显、乡村

人口持续向城镇流动、人口性别比例趋于合理等新特点与新趋势。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自然增长率下降,说明人口出生率开始小于死亡率

B.预测我国人口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性别比例

C.乡村人口持续向城镇流动体现的是人口的空间特征

D.我国推行的新的人口生育政策有望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

题型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应用

6.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在农林害虫的检测、濒危动物保护、渔业生产等实践活动中,都需

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调查农田某种杂草种群密度时,调查前应确定样方的多少、样方大小和取样方法

B.调查某湖泊鲤鱼种群密度时,第二次误用网眼比第一次稍大的渔网捕捞,估算值基本不受影响

C.可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或粪便DNA检测法调查猛禽、猛兽和珍稀濒危动物的种群密度

D.可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来估算有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并预测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7.下列相关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A.调查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时,最好选择双子叶植物以方便计数

B.常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研究

C.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需另设一组空白对照组

D.探究落叶是否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对照组土壤要灭菌

8.去除取样法可估算动物种群的数量。运用该方法时,每次捕获的动物不放回环境,随着连续捕捉,种群

数量逐渐减少。将每次捕获数量作为y值,先前捕捉积累数量作为x值,得到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y=ax+b,

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y|第n次捕捉数量

y=ax+b

'、、先前捕捉积累数量

--------------------------------------------►

0X

A.据图可估算动物种群的数量约为-a/b只

B.适用于调查个体小、不易标记的动物种群

C.不宜在种群的繁殖期或迁徙期开展调查

D.在调查期间无需将种群中所有个体捕尽

9.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丁为年龄结构,可以直接影响种群密度

B.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C.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记重捕法和取样器取样法

D.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10.下列有关种群的说法,错误的是()

A.每立方米自来水中有20个大肠杆菌,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的描述

B.预测某个动物种群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可来自现有种群的年龄结构

C.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中的雄性个体,属于通过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来控制害虫的数量

D.可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小动物(如跳蛹)的密度

㈤2

重难创新练

一、单选题

i.有一片长着马尾松和山毛棒的针阔叶混交林,对两个树种的存有量(指调查范围中某树种的个体数)逐

年进行统计,其中c值=马尾松存有量/山毛棒存有量,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马尾松与山毛棒的生态位完全相同

B.这片针阔混交林的群落不存在重直结构

C.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马尾松,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

D.马尾松与山毛棒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随着年份的增加,山毛棒越来越有优势

2.一个种群不是简单个体的累加,而是一个能够自我调节、动态变化和发展的有机整体。下列关于种群特

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死亡率高的种群,种群数量就小

B.性别比例是所有种群都有的特征

C.年龄结构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D.种群密度调查要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

3.近日在长江南京段,发现稀有鸟类斑鱼狗鸟,其体长一般在27到31厘米,通体呈黑白斑杂状,头顶冠

羽较短,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斑鱼狗鸟的种群密度

B.长江禁捕政策有利于提高斑鱼狗鸟的环境容纳量

C.斑鱼狗鸟的观赏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保护稀有斑鱼狗鸟最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

4.典型草原是在温带半干旱气候条件下,以多年生、早生丛生禾草和杂类草占优势的植被类型。典型草原

的降水量较荒漠草原稍多,一般典型草原所生长的植物平均高度较荒漠草原高。为实现对草原的保护以及

有效利用,某科研小组对西苏旗草原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展开了调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常用样方法对草原植物物种丰富度进行统计

B.草原植被土层的小动物丰富度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C.认识草原群落,首先要研究该群落物种的种间关系

D.自然界中,若沙漠和弃耕的农田都可以演替为草原,前者所需时间通常更短

5.种类繁多的叶蝉是影响茶叶产量及品质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者调查了管理方式相同的林下茶园(茶树

与高6〜8米的乔木马尾松间作)和常规茶园(无树木遮阴)中的害虫叶蝉及其天敌蜘蛛,结果如表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茶园类型叶蝉总数(只)蜘蛛总数(只)游猎型蜘蛛丰富度结网型蜘蛛丰富度蜘蛛多样性

林下茶园692154214122.8

常规茶5

A.要到达较好防治效果,叶蝉数量应在K/2时进行控制

B.常规茶园中叶蝉丰富度高于林下茶园叶蝉丰富度

C.与常规茶园相比,林下茶园主要改变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D.可以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叶蝉卵的数量

6.江苏省某市的河滨生态公园通过多年生态修复,已呈现“一河清水,两岸秀色,城水相依,人水和谐”的

生态景观。生物课程基地的部分学生对公园内鸟类和植物进行相关研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银杏林中高低错落的银杏树形成的垂直结构为鸟类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B.公园两岸的物种由于河流的分隔而产生了地理隔离

C.调查公园中某种古树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样方大小为Imxlm

D.公园内不同鸟类生态位之间的差异提高了对环境资源和空间的利用能力

7.进行生态研究时,经常需要通过调查法获得重要数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用抽样检测法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先计数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的数量,再以此为根据

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

B.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重捕方法不当造成已捕获的标记个体死亡,会使估算结果偏大

C.不能用样方法调查青蛙、跳蛹的种群密度

D.观察土壤中的小动物时最好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并用目测估计法统计小动物的种类数

8.大黄花虾脊兰属兰科常绿草本植物,生长在深山常绿阔叶林下,对生态环境和水源的要求较高。目前,

该植物野生种仅存于江西和安徽等地,野外实际存量不足300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可用五点取样法或等距取样法在大黄花虾脊兰分布地调查以估算其种群密度

B.决定某地大黄花虾脊兰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C.大黄花虾脊兰野外实际存量过低的原因可能是其生存环境被破坏、结实率低等

D.大黄花虾脊兰野外实际存量太少,对其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将其迁入植物园保护

9.研究人员利用无人机+红外热成像技术调查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梅花鹿的种群数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保护梅花鹿需要调查其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生态位等种群数量特征

B.调查梅花鹿的种群数量能够准确地预测梅花鹿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C.采用无人机+红外热成像技术调查可减少对动物产生的惊扰和伤害

D.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梅花鹿的种群数量会保持在K值不动

10.调查法是生物学常用的方法之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某一园林中蜥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记重捕法

B.对酵母菌种群数量计数时可用抽样检测法,需从静置的培养液中进行取样

C.调查某茶园某种蜘蛛的种群密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D.调查某湖泊小球藻种群密度,应采用抽样检测法

二、多选题

11.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丁为年龄组成,处于增长型的种群,未来种群密度一定增大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取样器取样法

12.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小的有()

A.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菌液中的大肠杆菌时,培养时间过长

B.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鲫鱼种群密度时,两次捕捞均使用小网眼的渔网

C.利用血细包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方格内和压线的个体都被统计在内

D.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装置上的电灯

13.样线法是调查鸟类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该方法首先要划定几条样线,然后沿样线行走时,记录前方

和样线两侧一定范围内的鸟类的数量,不记录调查者身后向前方飞行的鸟类。调查中使用的工具为双筒望

远镜、单筒望远镜、测距仪等。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对于数量少的濒危鸟类宜采用逐个计数法

B.记录身后向前飞行的鸟类,有可能使调查结果偏大

C.观赏鸟类可以愉悦身心,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由于使用了望远镜,该调查方法的误差与鸟类的体型大小无关

在两次调查间隔期内,该昆虫种群最可能遭遇到的事件为()

A.受寒潮侵袭B.遭杀虫剂消杀C.被天敌捕杀D.被性外激素诱杀

4.20世纪70年代褐家鼠由外地进入新疆,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研究发现,新疆某地褐家鼠种群的

周限增长率为1.247(t+1年与t年种群数量的比值),种群年龄组成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龄组(年)

A.该种群老年个体占比较低,属于衰退型种群

B.依据其年龄组成和周限增长率推测,该种群很难被去除

C.该种群扩大过程中,当地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提高,食物网更复杂

D.作为近缘物种,褐家鼠与当地的鼠类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能力

5.经调查统计,某物种群体的年龄结构如图所示

A.因年龄结构异常不能构成种群B.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昆虫种群

C.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果树种群D.可能是受到性引诱剂诱杀后的种群

6.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

记的鼠15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

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

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结果取整数)

A.66只/公顷

B.77只/公顷

C.83只/公顷

D.88只/公顷

二、多选题

7.灰鹤是大型迁徙鸟类,为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研究者对某自然保护区内越冬灰鹤进行了调查分

析,发现灰鹤种群通常在同一地点集群夜宿,经调查,该灰鹤种群数量为245只,初次随亲鸟从繁殖地迁

徙到越冬地的幼鹤为26只。通过粪便分析,发现越冬灰鹤以保护区内农田收割后遗留的玉米为最主要的食

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统计保护区内灰鹤种群数量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

B.可由上述调查数据计算出灰鹤种群当年的出生率

C.为保护灰鹤,保护区内应当禁止的生产活动

D.越冬灰鹤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其同化量的一部分

8.我国麋鹿经历了本土野外灭绝、圈养种群复壮、放归野外等历程,成功建立野生种群。2020年,我国麋

鹿分布点已从最初的2处发展至81处,数量超过8000只,基本覆盖麋鹿野外灭绝前的栖息地,展现了我

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智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可采用逐个计数法统计麋鹿种群密度

B.增加我国麋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种群的进一步发展

C.麋鹿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内斗争最小

D.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就地保护

三、非选择题

9.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

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回答下列问题。

(1)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有(答出3点即可)。

(2)已知调查区域总面积为S,样方面积为山,样方内平均个体数为“,则该区域的种群数量为。

(3)与标志重捕法相比,上述调查方法的优势有(答出2点即可)。

10.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某研究小组对某林地的动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发现,某种哺乳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发现该种群

中O

(2)若要调查林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若要调查某种鸟的种群密

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3)调查发现该林地的物种数目很多。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0

(4)该林地中,植物对动物的作用有(答出2点即可);动物对植物的作用有(答出2

点即可)。

第32讲种群及其动态(第一课时,种群的数量特征)

目录

01模拟基础练

【题型一】种群的概念及特征

【题型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应用

02重难创新练

03真题实战练

题型一种群的概念及特征

1.圆口铜鱼是我国特有的濒危淡水鱼。研究人员在某地调查圆口铜鱼时,捕获雄鱼100尾,雌鱼106尾,

年龄范围为2—7龄,并以4-6龄为主。研究发现,圆口铜鱼性成熟个体比例与年龄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圆口铜鱼的种群密度

B.该地区圆口铜鱼的性别比例接近1:1

C.该地区圆口铜鱼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D.雌鱼开始性成熟的年龄更晚,完成性成熟的时间更快

【答案】B

【分析】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

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详解】A、圆口铜鱼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故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圆口铜鱼的种群密度,A正确;

B、该地区圆口铜鱼的性别比例为100:106,接近1:1,B正确;

C、捕获的圆口铜鱼的年龄范围为2—7龄,并以4—6龄为主,即不是以幼龄个体为主,说明该地区圆口铜

鱼的年龄结构不为增长型,C错误;

D、根据题意可知,当圆口铜鱼的年龄为4龄时,开始性成熟,故由图可知,雌鱼开始性成熟的年龄更晚,

完成性成熟的时间更快,D错误。

故选B。

2.如图为某同学构建的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的模型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甲X种喉度户画

[@]——[®]

注:“+”表示促进或增加,表示抑制或减少。

A.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干扰雌雄交尾来控制特征⑤,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B.种群都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

C.某种群的特征②逐渐增加,可判断种群特征⑤是增长型

D.种群甲的种群密度高于种群乙,但是种群甲的种群数量不一定比种群乙的种群数量大

【答案】A

【分析】题图分析:①③能使种群密度降低,①③是死亡率和迁出率;②④能使种群密度上升,②④是出

生率和迁入率,⑤通过影响①使种群数量减少,通过影响②使种群数量增多,则⑤是年龄结构,①是死亡

率,②是出生率,③是迁出率,④是迁入率,⑥是性别比例,它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详解】A、⑤是年龄结构,它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干扰

雌雄交尾来控制特征②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A正确;

B、常见的种群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率,但没有性

别或雌雄同体的种群没有性别比例的特征,B错误;

C、②是出生率,某种群的出生率逐渐增加,不能判断种群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还应考虑出生率和死亡率

的大小关系,C错误;

D、种群甲的种群密度高于种群乙,但是不能说明种群甲的种群数量一定比种群乙的种群数量大,即无法根

据种群密度的大小来判断种群数量的大小,D错误。

故选Ao

3.人口数量的变化规律是制定人口政策的重要依据.下列措施不能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率的是()

A.严格控制人口的出生率

B.尽可能保证人口年龄结构的合理性

C.适当提高育龄妇女生第一胎的平均年龄

D.提高女性在人口中的比例

【答案】A

【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

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

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详解】A、严格控制人口的出生率可降低人口增长率,A正确;

B、尽可能保证人口年龄结构的合理性能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率,B正确;

C、适当提高育龄妇女生第一胎的平均年龄可降低出生率,能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率,C正确;

D、提高女性在人口中的比例会使出生率升高,不能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率,D错误。

故选Ao

4.乔木种群的径级结构(代表年龄组成)可以反映种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预测种群未来发展趋势。

研究人员调查了甲、乙两地不同坡向某种乔木的径级结构,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8o乃

68_

-*>6o

簪4o

5

26一

25一

2o20.23・

2|一2020

15

O-

径级

InmW级

注:I和II为幼年期,m和w为成年期,v和W为老年期

A.适度采伐成年和老年期个体,不利于幼年期树木生长

B.乙地阳坡的种群密度比甲地阳坡的种群密度低

C.预测乙地阳坡、阴坡该乔木未来的数量变化趋势相同

D.甲地III径级个体可能在幼年期经历了干旱等不利环境

【答案】A

【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种

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详解】A、适度采伐成年和老年期个体,有利于幼年期树木获得更多阳光等资源,有利于幼树生长,A正

确;

B、乙地阳坡的种群密度为(10+15+20+25+30+40)=140个/500m2,甲地阳坡的种群密度为(20+20+5+20+25+20)

=110个/500m2,故乙地阳坡的种群密度比甲地阳坡的种群密度高,B错误;

C、乙地阳坡,幼年期个体数少,老年期个体数多,则年龄结构为衰退型;乙地阴坡,幼年期个体数多,老

年期个体数少,则年龄结构为增长型,故预测乙地阳坡、阴坡该乔木未来的数量变化趋势不同,C错误;

D、由甲地个体数的柱形图可知,甲地III径级个体可能在幼年期经历了干旱等不利环境,所以数量较少,D

错误。

故选A。

5.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呈现出自然增长率逐年显著下降、人口老龄化日益凸显、乡村

人口持续向城镇流动、人口性别比例趋于合理等新特点与新趋势。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自然增长率下降,说明人口出生率开始小于死亡率

B.预测我国人口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性别比例

C.乡村人口持续向城镇流动体现的是人口的空间特征

D.我国推行的新的人口生育政策有望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

【答案】A

【分析】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

情况。

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

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

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详解】A、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自然增长率下降,说明人口出生率降低,但

不一定小于死亡率,A正确;

B、预测我国人口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B错误;

C、乡村人口持续向城镇流动体现的是人口的迁入率,不属于空间特征,C错误;

D、我国推行的新的人口生育政策其目的是提高出生率,因而有望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D错误。

故选A。

题型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应用

6.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在农林害虫的检测、濒危动物保护、渔业生产等实践活动中,都需

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调查农田某种杂草种群密度时,调查前应确定样方的多少、样方大小和取样方法

B.调查某湖泊鲤鱼种群密度时,第二次误用网眼比第一次稍大的渔网捕捞,估算值基本不受影响

C.可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或粪便DNA检测法调查猛禽、猛兽和珍稀濒危动物的种群密度

D.可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来估算有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并预测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答案】A

【分析】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样方法、标记重捕法。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

取样时要求要随机取样,样方大小合适,并且要求样本数目足够大。标记重捕法一般用于活动能力较强、

活动范围较广的动物。

【详解】A、调查农田某种杂草种群密度时,调查前,在实施计划时,确定调查对象后,根据调查对象的分

布状况和地段的形状确定样方的多少、样方大小和取样方法,A正确;

B、调查某湖泊鲤鱼种群密度时,因每条鱼捕获的概率相等,第二次误用网眼比第一次稍大的渔网捕捞,因

捕获的鱼中,大鱼和小鱼的比例与其生存环境中的大鱼和小鱼的比例相同,因此第一次用小网眼渔网捕鱼

并作标记,第二次用网眼比第一次稍大的渔网重捕,估算值基本不受影响,B正确;

C、可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可以得到猛禽、猛兽和珍稀濒危动物的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即可调查他们

的种群密度,检测猛禽、猛兽和珍稀濒危动物的粪便DNA,根据DNA的特异性序列来确定种群的个体及

数量,也能用来调查他们的种群密度,C正确;

D、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来估算它们的种群密度,但不能预测其种群数量的变化

趋势,D错误。

故选A。

7.下列相关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A.调查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时,最好选择双子叶植物以方便计数

B.常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研究

C.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需另设一组空白对照组

D.探究落叶是否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对照组土壤要灭菌

【答案】A

【分析】物种丰富度和物种数目相关;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利用小动物的避光

避热趋湿性,可用带灯罩的热光源装置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无法知道名称、肉眼难以识别的小动物不能

忽略不计,实验结果才正确。

【详解】A、调查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时,最好选择双子叶植物,因为双子叶植物是单株的植物,方便计数,

A正确;

B、在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时,常用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B错误;

C、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不需另设一组空白对照组,C错误;

D、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中,自变量是土壤微生物的有无。对照实验中的对照组,就是接近于自

然状态的一组。而实验组是将土壤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的恒温箱中灭菌lh,目的尽可能排除土壤微生

物的作用,同时尽可能防止土壤理化性质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Ao

8.去除取样法可估算动物种群的数量。运用该方法时,每次捕获的动物不放回环境,随着连续捕捉,种群

数量逐渐减少。将每次捕获数量作为y值,先前捕捉积累数量作为x值,得到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y=ax+b,

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yf第n次捕捉数量

A.据图可估算动物种群的数量约为-a/b只

B.适用于调查个体小、不易标记的动物种群

C.不宜在种群的繁殖期或迁徙期开展调查

D.在调查期间无需将种群中所有个体捕尽

【答案】A

【分析】去除取样法:在一个封闭的种群里,用同样的方法连续捕捉被调查动物,随着连续的捕捉,种群

内个体数逐渐减少,每次捕获数逐次递减,当单次捕获数降到0时,捕获的总累积数就等该种群的总个体

数。

【详解】A、去除取样法通过连续捕捉并不放回环境的方法,随着捕捉次数的增加,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当

单次捕获数降到0时,捕获的总累积数就等该种群的总个体数,根据一元线性回归方程y=ax+b,当y=0时,

x=-b/a,此时x值即为种群的总数量,A正确;

B、运用去除取样法时,每次捕获的动物不放回环境,随着连续捕捉,种群数量逐渐减少,适用于个体小、

不易标记的动物种群,B正确;

C、繁殖期或迁徙期种群数量变化较大,不适合进行调查,C正确;

D、去除取样法的原理是通过捕捉数量的变化来估算总数量,不需要将种群中所有个体捕尽,D错误。

故选Ao

9.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丁为年龄结构,可以直接影响种群密度

B.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C.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记重捕法和取样器取样法

D.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答案】A

【分析】题图分析:图示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

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结构预测种群密度变化,因此图中甲

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结构。

【详解】A、丁为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A正确;

B、图中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它们是种群密度发生变化的直接决定因素,B错误;

C、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而取样器取样法是调查群落中物

种丰富度的一种方法,可用于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C错误;

D、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D错误。

故选A„

10.下列有关种群的说法,错误的是()

A.每立方米自来水中有20个大肠杆菌,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的描述

B.预测某个动物种群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可来自现有种群的年龄结构

C.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中的雄性个体,属于通过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来控制害虫的数量

D.可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小动物(如跳蛹)的密度

【答案】A

【分析】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种群密

度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和标

记重捕法,样方法常用来调查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标记重捕法常用来调查活动能力强、

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

变化趋势,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详解】A、每立方米自来水中有20个大肠杆菌,是种群密度,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A正确;

B、年龄结构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B正确;

C、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个体,是通过改变性别比例降低害虫的出生率,从而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C正确;

D、跳螭的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因此调查跳螭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D错误。

故选A„

一、单选题

1.有一片长着马尾松和山毛棒的针阔叶混交林,对两个树种的存有量(指调查范围中某树种的个体数)逐

年进行统计,其中C值=马尾松存有量/山毛样存有量,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马尾松与山毛样的生态位完全相同

B.这片针阔混交林的群落不存在重直结构

C.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马尾松,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

D.马尾松与山毛棒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随着年份的增加,山毛棒越来越有优势

【答案】A

【分析】决定植物垂直分层的因素主要有光照、温度。植物的分层对光的利用有关,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

的光照下生长。这种分层现象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

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

【详解】A、马尾松与山毛棒是不同的物种,其生态位不可能完全相同,A正确;

B、所有的群落都由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这片针阔混交林的群落存在重直结构,B错

误;

C、马尾松为植物,不能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可用样方法调查马尾松的种群密度,注意做到随机取样,避免

人为因素的影响,C错误;

D、马尾松和山毛棒都属于植物,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二者争夺空间、阳光等资源,属于种间竞争关系,

根据题图可知随着年份的增加,C值(马尾松存有量/山毛棒存有量)越来越小,说明山毛棒存有量越来越

多,其越来越有优势,D错误。

故选Ao

2.一个种群不是简单个体的累加,而是一个能够自我调节、动态变化和发展的有机整体。下列关于种群特

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死亡率高的种群,种群数量就小

B.性别比例是所有种群都有的特征

C.年龄结构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D.种群密度调查要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

【答案】A

【分析】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种群密

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

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而影响种群密度。

【详解】A、死亡率高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小,种群数量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相关,

A正确;

B、对于一个没有性别区分的种群,如大肠杆菌种群、雌雄同株的植物种群等,没有性别比例这一特征,B

错误;

C、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错误;

D、种群数量受气候变化的影响,种群密度调查要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D错误。

故选Ao

3.近日在长江南京段,发现稀有鸟类斑鱼狗鸟,其体长一般在27到31厘米,通体呈黑白斑杂状,头顶冠

羽较短,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斑鱼狗鸟的种群密度

B.长江禁捕政策有利于提高斑鱼狗鸟的环境容纳量

C.斑鱼狗鸟的观赏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保护稀有斑鱼狗鸟最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

【答案】A

【分析】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生态以及各种各样的

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

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

潜在价值:目前不清楚的价值。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就地保护:主要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2)

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

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

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详解】A、斑鱼狗鸟为稀有鸟类,数量稀少,应逐个计数,A正确;

B、长江禁渔期制度有利于提高斑鱼狗鸟的环境容纳量,长江禁渔期制度是保护长江流域渔业资源的措施,

B正确;

C、直接价值是指对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

实用意义的价值,因此斑鱼狗鸟的观赏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正确;

D、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因此保护稀有斑鱼狗鸟最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D错误。

故选Ao

4.典型草原是在温带半干旱气候条件下,以多年生、早生丛生禾草和杂类草占优势的植被类型。典型草原

的降水量较荒漠草原稍多,一般典型草原所生长的植物平均高度较荒漠草原高。为实现对草原的保护以及

有效利用,某科研小组对西苏旗草原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展开了调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常用样方法对草原植物物种丰富度进行统计

B.草原植被土层的小动物丰富度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C.认识草原群落,首先要研究该群落物种的种间关系

D.自然界中,若沙漠和弃耕的农田都可以演替为草原,前者所需时间通常更短

【答案】B

【分析】物种丰度是指对一个群落中所有实际物种数目,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

法,前者一般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后者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

体数量的多少。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两种方法一般用于调查种群密度。

【详解】A、样方法是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也可用样方法对草原植物物种丰富度进行调查,A正

确;

B、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

的群落;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一般用于调查分布范

围较大,个体较小的种群时。这两种统计方法是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常用方法,B正确;

C、认识草原群落,首先要研究该群落物种组成,C错误;

D、自然界中,若沙漠和弃耕的农田都可以演替为草原,前者所需时间通常更长,因为沙漠所处的环境条件

更差,D错误。

故选Bo

5.种类繁多的叶蝉是影响茶叶产量及品质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者调查了管理方式相同的林下茶园(茶树

与高6〜8米的乔木马尾松间作)和常规茶园(无树木遮阴)中的害虫叶蝉及其天敌蜘蛛,结果如表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茶园类型叶蝉总数(只)蜘蛛总数(只)游猎型蜘蛛丰富度结网型蜘蛛丰富度蜘蛛多样性

林下茶园692154214122.8

常规茶5

A.要到达较好防治效果,叶蝉数量应在K/2时进行控制

B.常规茶园中叶蝉丰富度高于林下茶园叶蝉丰富度

C.与常规茶园相比,林下茶园主要改变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D.可以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叶蝉卵的数量

【答案】A

【分析】生物群落的结构类型: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垂直结构:

(1)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2)原因:

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

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

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

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

叶层和土壤)。

2.水平结构:

(1)概念: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2)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

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详解】A、要到达较好防治效果,叶蝉数量应在K/2之前进行控制,以控制叶蝉的数量,A正确;

B、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叶蝉仅仅是一个种群,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常规茶园中叶蝉的数量

大于林下茶园,B错误;

C、与常规茶园相比,林下茶园将茶树和乔木间作,乔木需要强光照,茶树需要弱光照,林下茶园改变了群

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

D、调查某种叶蝉卵的数量可以采用样方法,D错误。

故选Ao

6.江苏省某市的河滨生态公园通过多年生态修复,已呈现“一河清水,两岸秀色,城水相依,人水和谐”的

生态景观。生物课程基地的部分学生对公园内鸟类和植物进行相关研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银杏林中高低错落的银杏树形成的垂直结构为鸟类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B.公园两岸的物种由于河流的分隔而产生了地理隔离

C.调查公园中某种古树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样方大小为Imxlm

D.公园内不同鸟类生态位之间的差异提高了对环境资源和空间的利用能力

【答案】A

【分析】1、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生长,这种分层现象显著提

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

件,因此,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2、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

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详解】A、垂直结构上的分层是群落中的结构,而银杏林中的所有银杏树构成种群,银杏树高低错落有致

体现的是个体差异,A正确;

B、两岸的物种并不都会因河流的分隔而无法进行生态交流,如鸟类就可以进行生态交流。因此,公园两岸

的物种不一定会由于河流的分隔而产生了地理隔离,B错误;

C、古树体积大,调查它的种群密度样方大小可是lOmxlOm,C错误;

D、不同物种占据不同生态位,减少了生物之间的竞争,有利于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D错误。

故选Ao

7.进行生态研究时,经常需要通过调查法获得重要数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用抽样检测法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先计数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的数量,再以此为根据

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

B.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重捕方法不当造成已捕获的标记个体死亡,会使估算结果偏大

C.不能用样方法调查青蛙、跳蛹的种群密度

D.观察土壤中的小动物时最好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并用目测估计法统计小动物的种类数

【答案】A

【分析】采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土壤中的动物的丰富度。丰富度的

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

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

【详解】A、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应用抽样检测法,且应先计数一个计数室内酵母菌的数量,再

依此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的数量,A正确;

B、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个体数目=重捕的个体数x第二次捕获总数一重捕标记个体数,若重捕方

法不当造成已捕获的标记个体死亡,使重捕的个体数目偏少,会使估算结果偏小,B错误;

C、由于跳蛹活动范围小,因此可以用样方法调查跳螭的种群密度,C错误;

D、观察土壤中的小动物时,最好用体视光学显微镜,且目测估计法用来统计的是某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

量,D错误。

故选Ao

8.大黄花虾脊兰属兰科常绿草本植物,生长在深山常绿阔叶林下,对生态环境和水源的要求较高。目前,

该植物野生种仅存于江西和安徽等地,野外实际存量不足300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可用五点取样法或等距取样法在大黄花虾脊兰分布地调查以估算其种群密度

B.决定某地大黄花虾脊兰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C.大黄花虾脊兰野外实际存量过低的原因可能是其生存环境被破坏、结实率低等

D.大黄花虾脊兰野外实际存量太少,对其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将其迁入植物园保护

【答案】B

【分析】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

的其他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这些特征是决定种群密

度的重要因素,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的密度,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

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

【详解】A、由于大黄花虾脊兰野外实际存量不足300株,所以采用逐个计数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正确;

B、决定某地大黄花虾脊兰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植物一般没有迁入率和迁出率,B错误;

C、大黄花虾脊兰野外实际存量过低的原因可能是其生存环境被破坏、过度采挖以及结实率低等,C正确;

D、大黄花虾脊兰野外实际存量太少,对其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D错误。

故选Bo

9.研究人员利用无人机+红外热成像技术调查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梅花鹿的种群数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保护梅花鹿需要调查其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生态位等种群数量特征

B.调查梅花鹿的种群数量能够准确地预测梅花鹿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C.采用无人机+红外热成像技术调查可减少对动物产生的惊扰和伤害

D.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梅花鹿的种群数量会保持在K值不动

【答案】B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

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结构能预测种

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详解】A、生态位属于群落的特征,A正确;

B、种群数量不能预测梅花鹿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B错误;

C、无人机代替人力进行调查,能降低调查人员深入山地林区进行实地踏查的安全风险;热成像仪的非接触

特性,也会降低调查工作本身对野生动物的干扰,因此无人机+红外热成像技术可减少对调查动物产生的惊

扰和伤害,C正确;

D、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梅花鹿的种群数量也会在K值上下波动,D错误。

故选Bo

10.调查法是生物学常用的方法之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某一园林中鲂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记重捕法

B.对酵母菌种群数量计数时可用抽样检测法,需从静置的培养液中进行取样

C.调查某茶园某种蜘蛛的种群密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D.调查某湖泊小球藻种群密度,应采用抽样检测法

【答案】A

【分析】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指单位面积内的种群数量。

2、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较小的生

物种群,如植物、鲂虫、跳蛹等。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较大的生物种群。

【详解】A、蛇虫为活动能力较弱的个体,可以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正确;

B、对于酵母菌种群数量的计数,可用抽样检测法,取样前先将接种酵母菌的试管,轻轻振荡几次,以保证

酵母菌均匀分布,在进行计数,B错误;

C、蜘蛛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故调查某茶园某种蜘蛛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标记重捕法,C错误;

D、小球藻为单细包藻类,因此为了调查某湖泊小球藻种群密度,应采用抽样检测法,D错误。

故选Ao

二、多选题

11.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丙T

回T种群密度

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丁为年龄组成,处于增长型的种群,未来种群密度一定增大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取样器取样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