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田植物保护技术指南_第1页
三农田植物保护技术指南_第2页
三农田植物保护技术指南_第3页
三农田植物保护技术指南_第4页
三农田植物保护技术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田植物保护技术指南TOC\o"1-2"\h\u14742第一章概述 3261911.1三农田植物保护的意义 3246891.2三农田植物保护的基本原则 325879第二章三农田生态环境建设 4251402.1三农田生态环境概述 4238432.2生态环境建设措施 469632.3生态环境保护技术 5855第三章种植前准备 559213.1土壤处理 575683.1.1土壤改良 544953.1.2土壤消毒 5311293.1.3土壤深耕 5101343.1.4土壤施肥 653093.2种子处理 6111703.2.1种子精选 6166013.2.2种子消毒 6216813.2.3种子催芽 6151383.2.4种子包衣 632143.3种植技术 625583.3.1选址 6319423.3.2种植模式 6252353.3.3播种方法 6144473.3.4栽植密度 671723.3.5灌溉与排水 643433.3.6施肥管理 795943.3.7病虫害防治 722161第四章病虫害监测与预报 7238984.1病虫害监测方法 723084.2病虫害预报技术 7233964.3监测与预报的组织实施 825568第五章病害防治 832095.1常见病害及其症状 8187885.1.1锈病 8140155.1.2白粉病 8270395.1.3疫病 8276715.1.4灰霉病 8121805.2病害防治方法 8286415.2.1农业防治 831655.2.2化学防治 9260275.2.3生物防治 9145115.3病害防治技术 985255.3.1病害监测 918295.3.2预防措施 9267375.3.3治疗措施 9302715.3.4综合防治 914642第六章虫害防治 9263586.1常见虫害及其危害 917286.1.1螟虫 9177466.1.2蚜虫 992696.1.3红蜘蛛 1067706.1.4地下害虫 1058836.2虫害防治方法 10316976.2.1农业防治 1054886.2.2物理防治 10107146.2.3生物防治 10234776.2.4化学防治 10146.3虫害防治技术 1040276.3.1螟虫防治技术 10110666.3.2蚜虫防治技术 11304886.3.3红蜘蛛防治技术 11324126.3.4地下害虫防治技术 115162第七章草害防治 11181457.1常见草害及其危害 11116557.1.1常见草害种类 11128997.1.2草害的危害 1166157.2草害防治方法 11245967.2.1农业防治 11152347.2.2物理防治 12294277.2.3化学防治 12130257.3草害防治技术 12138287.3.1防治策略 12170987.3.2防治技术 1232025第八章农药使用与管理 126928.1农药种类及特点 1243498.1.1农药种类 1348068.1.2农药特点 13106728.2农药使用方法 13270198.2.1农药选用 13204478.2.2农药施用 13205188.2.3农药交替使用 1317228.3农药安全管理 1423568.3.1农药采购与储存 14270908.3.2农药使用记录 14163268.3.3农药废弃物处理 1417128.3.4农药安全培训 141811第九章生物防治技术 14143909.1生物防治概述 14145499.2天敌昆虫利用 14148709.2.1天敌昆虫的分类与特点 14121389.2.2天敌昆虫的利用方法 1573859.3抗性植物选育 155669.3.1抗性植物的定义与分类 15182579.3.2抗性植物选育方法 15240249.3.3抗性植物的应用与推广 1522637第十章三农田植物保护体系建设 15797410.1植物保护体系建设目标 152025510.2植物保护体系架构 16952910.3植物保护体系运行与管理 16第一章概述1.1三农田植物保护的意义三农田植物保护是指针对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植物进行的一系列保护措施,旨在保障农作物生长安全,提高农业产量,维护生态平衡。在三农田植物保护中,植物既是生产者,又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保障粮食安全: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保障粮食安全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通过植物保护,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2)维护生态平衡: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植物保护有助于维护农田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3)减少环境污染:植物保护措施可以降低农药使用量,减轻环境污染,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4)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植物保护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经济效益。1.2三农田植物保护的基本原则为保证三农田植物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植物保护工作中,要坚持以预防为主,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发觉和解决植物病虫害问题,做到防治结合。(2)综合防治,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利用生物、物理、化学等多种防治手段,实现植物保护措施的综合应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防治效果。(3)科技创新,提高防治水平:积极引进和研发新型植物保护技术,提高防治水平,降低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影响。(4)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在植物保护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保证防治措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5)政策支持,加强宣传培训:加强政策支持,提高植物保护工作的地位,同时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农民的植物保护意识和技能。第二章三农田生态环境建设2.1三农田生态环境概述三农田生态环境是指农田、水体、植被、土壤、气候等多种生态因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复杂系统。在我国,三农田生态环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既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存在一定的环境问题。了解三农田生态环境的特点,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三农田生态环境的主要特点如下:(1)农田生态系统多样性:包括水田、旱地、菜地等多种类型,适应不同作物生长。(2)植被类型丰富:包括人工植被和自然植被,如水稻、小麦、玉米、蔬菜等。(3)土壤类型多样:包括水稻土、黄棕壤、黑土等,适宜不同作物生长。(4)水资源丰富:三农田地区一般水资源较为丰富,有利于农业灌溉。(5)气候条件适宜:三农田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利于农作物生长。2.2生态环境建设措施为了保护和改善三农田生态环境,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田灌溉保证率,减轻洪涝灾害。(2)推广生态农业技术: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手段,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3)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根据三农田生态环境特点,合理调整作物布局,优化产业结构。(4)保护自然植被:加强森林、湿地等自然植被的保护,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5)加强土壤保护:采取合理耕作、轮作等措施,防止土壤退化,提高土壤肥力。2.3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三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态工程等,旨在减少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2)水资源保护技术:包括水源地保护、水质监测、水资源合理利用等,保证水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3)土壤保护技术:包括土壤改良、土壤污染治理、土壤侵蚀防治等,提高土壤质量和生产力。(4)植被保护与恢复技术:包括植被重建、植被恢复、植被保护等,提高植被覆盖率和生态系统稳定性。(5)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技术:通过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期评估,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第三章种植前准备3.1土壤处理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良好的土壤环境对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种植前土壤处理的几个关键步骤:3.1.1土壤改良针对土壤肥力不足、结构差等问题,应采取相应的土壤改良措施。如施用有机肥料、堆肥、绿肥等,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3.1.2土壤消毒为了预防土传病虫害,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种植前应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常用的土壤消毒方法有:太阳能消毒、化学消毒、生物消毒等。3.1.3土壤深耕深耕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有利于根系生长。种植前,应对土壤进行深耕,深度以达到30厘米以上为宜。3.1.4土壤施肥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合理施用化肥和有机肥料,保证作物生长过程中所需的营养供应。3.2种子处理种子处理是保证作物生长健康、提高产量的关键环节。以下是种子处理的主要步骤:3.2.1种子精选挑选健康、成熟、无病虫害的种子,去除杂质,保证种子质量。3.2.2种子消毒为了预防种传病虫害,应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常用的消毒方法有:化学消毒、物理消毒、生物消毒等。3.2.3种子催芽根据作物种子的特性,采取适当的催芽方法,促进种子发芽。3.2.4种子包衣在种子表面涂覆一层含有农药、微生物等活性物质的包衣材料,保护种子免受病虫害的侵害。3.3种植技术合理的种植技术有利于作物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以下是种植技术的主要环节:3.3.1选址选择适宜的地块进行种植,充分考虑土壤、气候、水源等条件。3.3.2种植模式根据作物特性和当地条件,选择合适的种植模式,如单作、间作、套作等。3.3.3播种方法根据作物种子大小、土壤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播种方法,如条播、穴播、撒播等。3.3.4栽植密度根据作物生长特性和土壤条件,合理确定栽植密度,保证作物生长空间。3.3.5灌溉与排水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和当地气候条件,合理进行灌溉与排水,保证作物生长所需水分。3.3.6施肥管理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和土壤肥力状况,合理施用化肥和有机肥料,保证作物生长过程中所需的营养供应。3.3.7病虫害防治加强病虫害监测,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第四章病虫害监测与预报4.1病虫害监测方法病虫害监测是植物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及时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动态,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以下为常用的病虫害监测方法:(1)田间调查法:通过定期对农田进行调查,收集病虫害发生的种类、数量、分布和为害程度等信息,分析病虫害的发生趋势。(2)诱集监测法:利用病虫害对特定诱集物的趋性,如灯光、颜色、气味等,设置诱集器进行监测。(3)遥感监测法: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农田病虫害的发生范围、程度等进行监测。(4)生物监测法:通过监测病虫害的天敌种群数量,评估病虫害的发生程度。4.2病虫害预报技术病虫害预报是植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旨在为防治工作提供预见性指导。以下为常用的病虫害预报技术:(1)经验预报:根据历史病虫害发生数据,结合当前气候条件、作物生长状况等因素,进行经验性预测。(2)统计预报:运用统计学原理,建立病虫害发生与气象、土壤等因子的关系模型,进行预测。(3)人工智能预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对病虫害发生数据进行挖掘,建立预测模型。(4)综合预报:将多种预报方法相结合,提高病虫害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4.3监测与预报的组织实施为保证病虫害监测与预报工作的有效开展,以下措施应予以实施:(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专门的病虫害监测与预报机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协调与合作。(2)加强人员培训:对监测与预报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3)完善监测设施:配备先进的监测设备,提高监测能力。(4)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病虫害监测与预报信息的实时共享,提高防治工作的时效性。(5)制定应急预案:针对突发性病虫害,制定应急预案,保证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五章病害防治5.1常见病害及其症状5.1.1锈病锈病是一种典型的真菌性病害,常见于小麦、玉米等作物。其主要症状为叶片、茎秆上出现黄色或橙色的锈斑,严重时会导致叶片枯死,影响作物产量。5.1.2白粉病白粉病多发生在温室蔬菜和果树等作物上,主要症状为叶片、果实表面出现白色粉末状物质,严重时会导致叶片枯萎、果实变形。5.1.3疫病疫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常见于番茄、黄瓜等作物。其主要症状为叶片、茎秆出现黑褐色病斑,严重时会导致植株死亡。5.1.4灰霉病灰霉病主要发生在湿度较大的环境中,常见于草莓、葡萄等作物。其主要症状为果实、叶片上出现灰色霉层,严重时会导致果实腐烂。5.2病害防治方法5.2.1农业防治农业防治主要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改善土壤环境、加强栽培管理等措施。通过这些方法降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5.2.2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利用农药对病害进行控制的方法。常用的化学农药有杀菌剂、抗生素等。在使用化学农药时,应注意用药剂量、用药时机和农药安全间隔期,保证农产品质量。5.2.3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降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常用的生物防治方法有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等。5.3病害防治技术5.3.1病害监测建立病害监测体系,定期对农田植物进行检查,及时掌握病害的发生动态。5.3.2预防措施针对不同病害,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合理轮作、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等。5.3.3治疗措施在病害发生初期,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控制病害的传播。治疗措施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5.3.4综合防治将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种防治方法相结合,实现病害的综合防治。通过对病害的防治,可以保证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在病害防治过程中,应注重科学用药,保证农产品质量,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第六章虫害防治6.1常见虫害及其危害6.1.1螟虫螟虫是我国农田中常见的害虫之一,主要危害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成虫在夜间活动,幼虫取食叶片、茎秆,严重时会导致作物减产甚至绝收。6.1.2蚜虫蚜虫体型微小,广泛分布于各种作物上。它们吸取植物汁液,导致叶片卷曲、生长受阻。蚜虫还能传播病毒,使作物发生病毒病。6.1.3红蜘蛛红蜘蛛主要危害茄科、豆科等作物。它们在叶背面吸取汁液,使叶片出现黄斑、落叶,严重影响作物生长。6.1.4地下害虫地下害虫如蛴螬、蝼蛄等,主要危害作物的地下部分,如根系、块茎等。它们咬食作物根部,导致作物生长不良、产量下降。6.2虫害防治方法6.2.1农业防治(1)轮作:合理轮作,避免在同一土地上连续种植同一作物,以减少害虫的发生和传播。(2)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田间杂草、残枝败叶,减少害虫的滋生场所。(3)适时播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以减少害虫的发生。6.2.2物理防治(1)防虫网:在田间设置防虫网,阻止害虫侵入。(2)灯光诱杀: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设置灯光诱杀害虫。(3)颜色诱杀:利用害虫对颜色的敏感性,设置特定颜色的诱杀板。6.2.3生物防治(1)天敌利用:保护和利用天敌,如瓢虫、草蛉等,以控制害虫的发生。(2)生物农药:使用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对害虫进行防治。6.2.4化学防治(1)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2)适时施药,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3)轮换使用不同类型的农药,以减少害虫对特定农药的抗性。6.3虫害防治技术6.3.1螟虫防治技术(1)选用抗虫品种,提高作物的抗虫性。(2)适时播种,避开螟虫的发生高峰期。(3)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防治。6.3.2蚜虫防治技术(1)选用抗蚜品种,提高作物的抗蚜性。(2)清洁田园,减少蚜虫的滋生场所。(3)利用天敌、生物农药等生物防治方法,进行综合防治。6.3.3红蜘蛛防治技术(1)选用抗红蜘蛛品种,提高作物的抗虫性。(2)加强田间管理,减少红蜘蛛的发生。(3)利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防治。6.3.4地下害虫防治技术(1)选用抗地下害虫品种,提高作物的抗虫性。(2)深耕翻土,破坏地下害虫的生存环境。(3)利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防治。第七章草害防治7.1常见草害及其危害7.1.1常见草害种类农田草害主要包括阔叶杂草、禾本科杂草、莎草科杂草等。常见的草害有马唐、狗尾草、稗草、反枝苋、藜等。7.1.2草害的危害草害对农田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与作物争夺养分、水分和光照,影响作物生长;(2)传播病虫害,加重作物病害发生;(3)降低作物产量和品质;(4)影响农田生态环境,破坏土壤结构。7.2草害防治方法7.2.1农业防治农业防治主要包括以下措施:(1)合理轮作,调整作物布局,减少草害发生;(2)精选种子,清除杂草种子,降低草害发生基数;(3)适时播种,避开草害高峰期;(4)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田间杂草。7.2.2物理防治物理防治主要包括以下方法:(1)人工除草,利用人工拔除或铲除杂草;(2)机械除草,利用除草机具进行除草;(3)地膜覆盖,阻止杂草生长。7.2.3化学防治化学防治主要采用除草剂进行防治,包括以下措施:(1)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除草剂;(2)合理确定用药时期和用药量;(3)采用正确的施药方法,保证药剂均匀分布;(4)注意药剂轮换使用,防止杂草产生抗药性。7.3草害防治技术7.3.1防治策略草害防治应采取综合防治策略,结合农业、物理、化学等多种防治方法,以达到有效控制草害的目的。7.3.2防治技术(1)农业防治技术:采用合理的轮作制度、精选种子、适时播种、加强田间管理等方式,降低草害发生基数。(2)物理防治技术:人工除草、机械除草和地膜覆盖等,及时清除田间杂草。(3)化学防治技术:选用合适的除草剂,确定适宜的用药时期和用药量,采用正确的施药方法,注意药剂轮换使用。同时加强对除草剂的使用和管理,保证药剂的安全、高效使用。,第八章农药使用与管理8.1农药种类及特点8.1.1农药种类农药是指用于防治农作物病虫害、调节植物生长、促进农作物增收的化学合成物质或生物制剂。根据其作用对象和用途,农药可分为以下几类:(1)杀虫剂:用于防治农作物害虫,如鳞翅目、同翅目、鞘翅目等害虫。(2)杀菌剂:用于防治农作物病原菌,如真菌、细菌、病毒等。(3)除草剂:用于防治农田杂草,保持农田清洁。(4)杀螨剂:用于防治农作物害螨,如红蜘蛛、茶黄螨等。(5)杀线虫剂:用于防治农作物线虫,如根结线虫、茎线虫等。(6)植物生长调节剂:用于调节植物生长,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7)其他农药:如抗病毒剂、抗寄生虫剂等。8.1.2农药特点(1)高效性:农药具有强烈的生物活性,能在较低剂量下防治病虫害。(2)选择性:农药对靶标生物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对非靶标生物影响较小。(3)广谱性:部分农药具有广谱性,能防治多种病虫害。(4)持久性:部分农药在环境中持续时间较长,能持续防治病虫害。(5)安全性:农药使用过程中,需注意其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保证安全使用。8.2农药使用方法8.2.1农药选用(1)根据农作物病虫害种类和发生规律选用适宜的农药。(2)考虑农药的剂型、毒性、价格等因素,选择高效、低毒、经济的农药。(3)结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的农药。8.2.2农药施用(1)严格遵守农药使用说明书,控制用药量、用药次数和用药间隔。(2)选择合适的施药方法,如喷雾、喷粉、泼浇等。(3)注意农药的稀释比例,保证均匀施药。(4)避免在高温、雨天等不利条件下施药。8.2.3农药交替使用为防止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应采取农药交替使用策略。即在不同生长阶段或不同年份,轮换使用不同类型的农药。8.3农药安全管理8.3.1农药采购与储存(1)采购农药时,应选择正规渠道,保证农药质量。(2)储存农药时,应保持干燥、通风、避光,避免农药受潮、变质。(3)严格农药出入库管理,保证农药安全。8.3.2农药使用记录(1)建立农药使用档案,详细记录农药种类、用量、施用时间等信息。(2)定期对农药使用情况进行汇总、分析,为农药安全管理提供依据。8.3.3农药废弃物处理(1)农药废弃物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2)禁止将农药废弃物随意丢弃或堆放,防止污染环境。8.3.4农药安全培训(1)对农作物种植者进行农药安全使用培训,提高其农药使用水平。(2)加强农药安全宣传,提高农民的安全意识。通过以上措施,保证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合理使用,降低农药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保障农作物安全生产。第九章生物防治技术9.1生物防治概述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调节生物群落结构,降低有害生物种群密度,保护农作物免受其侵害的一种方法。生物防治具有对环境友好、可持续性强、无污染等优点,是农田植物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防治主要包括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抗性植物等手段。9.2天敌昆虫利用9.2.1天敌昆虫的分类与特点天敌昆虫是指能够捕食或寄生有害生物的昆虫,主要包括捕食性昆虫和寄生性昆虫。捕食性昆虫如瓢虫、草蛉、食蚜蝇等,具有捕食范围广、繁殖快、适应性强等特点;寄生性昆虫如赤眼蜂、拟寄蝇等,具有专一性强、寄生范围窄、繁殖慢等特点。9.2.2天敌昆虫的利用方法(1)人工释放:在有害生物发生初期,人工释放天敌昆虫,增加其种群密度,以达到控制有害生物的目的。(2)保护利用:在农田中保护和利用自然界中的天敌昆虫,如设置益虫保护带、保护天敌昆虫的栖息地等。(3)生物制剂: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制备的生物制剂,如病毒、细菌、真菌等,对有害生物进行防治。9.3抗性植物选育9.3.1抗性植物的定义与分类抗性植物是指对某种有害生物具有较强抗性的植物。抗性植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