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不一样的专题,不一样的学法第一阶段考情分析学法指导第1讲高考前沿快讯知识升级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必考点讲透考点锁定常考点练清必考点常考点难点速通课时检测专题一专题一第1讲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含胶体专题一第1讲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含胶体专题一第1讲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含胶体基本概念是中学化学最基本的内容和最基础的知识,是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分化点,更是高考的重点。基本概念“块”主要包括物质组成线、性质变化线、化学用语线、分散系线、化学计量线等五条知识线。学生在学习时普遍认为化学知识概念多、反应多、实验多、公式少、定律少,感到“课上易懂,课下易忘”。因此,在专题复习时,要有意识地将化学基本概念条理化、系统化,从而逐步形成化学学科思想。专题一第1讲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含胶体近年来,新课标高考对基本概念内容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有时也穿插于Ⅱ卷试题中,考查的大致情况为:
(1)对物质组成、性质以及分类往往以物质组成和分类的概念为出发点考查,以选择题为主,试题难度不大。因此复习中要特别注意一些概念的误区、特例等,以防命题者设置的“陷阱”。如忽视电解质首先是化合物,将胶体微粒带电说成胶体带电,忽视酸定义中关键词“全部是氢离子”,忽视同素异形体的存在而认为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就是纯净物等。专题一第1讲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含胶体(2)对化学常用计量以选择题为主,往往渗透于各个考点中进行考查,如各选项一般会在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数目、电解质溶液中微粒数目等相关知识点上进行设计。
(3)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特征、本质以及以电子守恒为中心的计算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和热点。
(4)对离子反应的考查形式主要是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溶液中离子的共存、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等,且题型相对稳定,往往结合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等知识点命题。专题一第1讲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含胶体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的运用造成偏差的原因,主要是对概念的本质未能掌握,特别是一些形相似意不同的概念更是如此。为了揭示概念的内涵,把握概念的外延,要加强对比相似概念的异同,沟通不同概念间的联系,进而形成知识系统。
1.“五字”运用法
(1)“挖”:挖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概念的定义,表达式,适用范围和条件等。通过图表、模型、实验等直观手段和抽象、概括等形式明确概念。专题一第1讲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含胶体(2)“比”:运用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对不同概念进行对比。如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等都有“同”字,可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对比分析,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例”:结合典型例题理解概念是学习基本概念的重要方法。
(4)“用”:学以致用,重视基本概念在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化学计算中的应用,善于运用基本概念,分析化学反应的现象和本质。
(5)“统”:运用整体思维,使基本概念条理化、系统化。专题一第1讲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含胶体2.比较分析法对相似、相近的概念抓不同点的挖掘,通过概念的各种要素进行比较分析,抓住概念的本质要素和非本质要素,提高辨析概念的能力。
(1)含相同字概念的比较:①元素与同位素、核素,②电离与电解,③氧化与钝化、炭化、裂化等。
(2)相近概念的比较:①溶解平衡与化学平衡、水解平衡、电离平衡,②析氢腐蚀与吸氧腐蚀,③加成与加聚,④裂化与裂解等。专题一第1讲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含胶体3.“对立”统一法相“对立”的概念抓共性(相互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类比分析、不仅使概念的本质更加清晰、而且能确切地认识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利于概念理解的深刻性和全面性。如相“对立”概念的比较:①化合与分解,②溶解与结晶,③氧化与还原,④酸碱中和与盐类的水解,⑤酯化与酯的水解等。专题一第1讲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含胶体4.归纳课本法课本是复习之本,只有真正掌握课本上的每一个知识点,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回到课本不是对课本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是要通过对课本内容深入的领会和理解来掌握化学知识。在复习中要增强课本的使用意识,以课本为复习过程的支撑点,按《考试说明》(简称“考钢”)要求的知识内容,逐条逐项的对照过关。使课本的概念系统化,条理化。即将零碎分散而繁杂的知识串联成知识线,再将各知识线并联成知识网,从而形成知识面,使概念浓缩与凸现,便于“系统记忆”,从而达到全面系统地梳理基本概念,形成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防止出现“以考代学”、“以练代本”的错误做法。专题一第1讲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含胶体专题一第1讲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含胶体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5.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或根据化学式正确判断化合价。6.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
7.了解溶液的含义,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专题一第1讲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含胶体本讲知识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但试题的难度不大,在选择题中常以物质组成和分类的概念为出发点,以反映高新科技和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为切入点,渗透到各个知识点进行考查,主要以识记和简单理解性试题为主,概念性的一些基础知识贯穿于试题之中。备考时要关注以下考点:
(1)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2)化学用语的正误判断;
(3)胶体与溶液、浊液的区别以及胶体性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专题一第1讲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含胶体专题一第1讲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含胶体[思考·回顾]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①蒸馏②电解质溶液导电③钝化④16O转化为18O⑤煤的气化⑥焰色反应⑦葡萄糖发酵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①原子种类②物质种类③物质的总质量④物质的总能量⑤化学键反应前后一定不发生变化的是
。②③⑤⑦①③专题一第1讲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含胶体 [归纳·助学]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主要包括:①氧化性、还原性,②酸性、碱性,③稳定性等。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判别
(1)客观上看,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反之,则为物理变化。
(2)从微观上看,化学变化过程中有旧化学键的断裂,同时有新化学键的形成。有化学键断裂的变化未必就是化学变化,如NaCl晶体熔化时破坏了离子键,但属于物理变化。专题一第1讲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含胶体(3)物质变化中的“三色”、“四解”、“十二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三色焰色反应①显色反应②颜色反应四解潮解①分解②电解③水解十二化①熔化②汽化③液化①氧化②水化③风化④碳化⑤钝化⑥卤化⑦硝化⑧酯化⑨(橡胶)老化专题一第1讲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含胶体[鉴赏·领悟]判断下列描述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化合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2012·山东高考)()×专题一第1讲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含胶体2.SiO2与酸、碱均不反应(2012·天津高考)()解析:解答本题易忽视SiO2的特性而造成错误。SiO2属于酸性氧化物,能与NaOH溶液反应,SiO2能与氢氟酸反应。
3.石油的分馏和煤的气化均为物理变化(2012·济南模拟)()××专题一第1讲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含胶体
[思考·回顾]下列物质:①冰醋酸②NaOH溶液③CaO④小苏打⑤纯碱⑥SiO2⑦CO2⑧淀粉溶液⑨水玻璃⑩Al⑪Cl2⑫碱石灰
1.属于纯净物的是
,其中
属于酸性氧化物,
属于酸式盐。
2.属于混合物的是
,其中
属于溶液,
属于胶体。①③④⑤⑥⑦⑩⑪⑥⑦②⑧⑨⑫②⑨④⑧专题一第1讲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含胶体3.写出物质①~⑫中符合下列条件的化学方程式。(1)一种单质和碱溶液反应生成一种盐和氢气:
。(2)一种无色气体和盐溶液反应生成一种新盐和白色沉淀:
。(3)固体酸性氧化物和碱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
。2Al+2NaOH+2H2O===2NaAlO2+3H2↑H2O+CO2+Na2SiO3===H2SiO3↓+Na2CO3SiO2+2NaOH===Na2SiO3+H2O专题一第1讲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含胶体[归纳·助学](1)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Al2O3为两性氧化物,Na2O2为过氧化物。
(2)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
(3)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碱,如SiO2、CuO。
(4)与水反应生成酸的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NO2,与水反应生成碱的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Na2O2。
(5)酸性氧化物也可以和酸反应,如SiO2+4HF===SiF4↑+2H2O,SO2+2HNO3(浓)===H2SO4+2NO2。专题一第1讲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含胶体[鉴赏·领悟]判断下列描述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金属氧化物均为碱性氧化物(2012·山东高考)()解析:解答本题易忽视金属氧化物中的特例而造成判断错误;如Mn2O7是金属氧化物,但属于酸性氧化物。Al2O3是金属氧化物,但属于两性氧化物,而金属氧化物Na2O2则为过氧化物。×专题一第1讲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含胶体2.明矾能水解生成Al(OH)3胶体,可用作净水剂(2012·江苏高考) ()3.氧元素与其他短周期非金属元素均能形成酸性氧化物(2012·济南模拟) ()解析:解答本题易忽视非金属氧化物中的特例而造成判断错误。如NO2、NO、CO是非金属氧化物,但不属于酸性氧化物。√×专题一第1讲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含胶体[思考·回顾]结构示意图S2-:Al3+:结构式CO2:
甲基:O===C===O
专题一第1讲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含胶体结构简式乙烯:
乙酸:实验式(最简式)苯:
葡萄糖:分子式、化学式臭氧:
明矾:离子方程式CH2===CH2CH3COOHCHCH2OO3KAl(SO4)2·12H2O专题一第1讲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含胶体[归纳·助学]常用的四种符号和七种图式专题一第1讲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含胶体专题一第1讲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含胶体[鉴赏·领悟]判断下列描述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NH3的电子式:(2012·江苏高考) ()解析:漏写未成键电子对而造成错误,NH3正确的电子式为。×专题一第1讲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含胶体2.乙酸的分子式为CH3COOH(2012·海南高考)()解析:因混淆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的书写方法而造成错误。乙酸的分子式为C2H4O2。3.乙醇分子的比例模型:
(2012·南京模拟) ()解析:因混淆有机物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而造成错误。题目中的模型为球棍模型。××专题一第1讲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含胶体专题一第1讲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含胶体专题一第1讲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含胶体B专题一第1讲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含胶体专题一第1讲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含胶体D专题一第1讲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含胶体专题一第1讲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含胶体常见化学用语的书写技巧1.熟悉常见化学用语的书写要求电子式指的是在原子周围用“·”或“×”来表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简单阳离子的电子式与化学式相同,如Ca2+,阴离子和复杂阳离子的电子式必须带“[
]”并标明所带的电荷数。如和。书写化合物的电子式时,应注意原子间的连接顺序,确定原子间连接顺序的方法是先标出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根据异性电荷吸引,同性电荷排斥的原则确定,如HCIO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为
,电子式应为。对于一些特殊物质的电子式(如N2的电子式为
)还需记忆。专题一第1讲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含胶体专题一第1讲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含胶体专题一第1讲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含胶体1.(2012·中山模拟)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常用手段。下列分类依据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A.H2O、CH3COOH、(NH4)2Fe(SO4)2中均含有氧元素,都是氧化物B.HCl、H2SO4、HNO3均具有氧化性,都是氧化性酸C.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孔雀石都是常见的铁矿石D.Na2CO3、Ba(OH)2、NH4Cl、Na2O2都属于离子化合物解析:选
。A项中CH3COOH、(NH4)2Fe(SO4)2不属于氧化物;HCl、稀H2SO4为非氧化性酸,B错误;孔雀石为Cu2(OH)2CO3,不属于铁矿石,C错误。D专题一第1讲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含胶体2.(2012·上海浦东新区模拟)根据物质性质进行的分类正确的是 (
)A.HF:弱酸 B.Mg(OH)2:强碱C.ZnSO4:难溶盐
D.Al2O3:碱性氧化物解析:选。Mg(OH)2属于中强碱。B错误;ZnSO4易溶于水,不是难溶盐;Al2O3属于两性氧化物,不属于碱性氧化物。A专题一第1讲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含胶体3.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①导电②爆炸③缓慢氧化④FeSO4溶液久置空气中,溶液呈黄色⑤无水硫酸铜由白变蓝⑥工业制O2⑦白磷转化为红磷⑧久置浓硝酸变黄A.②③④⑦⑧
B.③④⑤⑦⑧C.②③⑥⑦
D.④⑤⑥⑧解析:选。③缓慢氧化是物质发生氧化反应。④是Fe2+被氧化生成了Fe3+,反应生成了一种新物质。⑤无水硫酸铜由白变蓝是结合水生成了胆矾。⑦白磷转化为红磷,生成了一种新单质。⑧浓硝酸久置分解出NO2,NO2又溶解在HNO3溶液中,使得硝酸变黄。以上变化都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专题一第1讲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含胶体物质的变化和分类问题中的易错点错误判断物质的变化和分类的主要原因是:基本概念理解不准确,分不清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一些特例记忆不准确。以下是解答此类问题常出现的错误点:
(1)与水反应生成碱的氧化物不一定属于碱性氧化物,如Na2O2,因为Na2O2与水反应不仅生成碱NaOH,还生成氧气;同理,与H2O反应生成酸的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NO2。
(2)H2、D2、T2、DT混合在一起为纯净物而不是混合物,即它们属于同一种物质(依据化学组成),相同情形的还有H216O与D218O等。专题一第1讲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含胶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酒店设施改造与管理输出合同
- 网络安全评估及防护服务合同
- 挂靠房地产公司协议书
- 简易离婚协议书
- 技师劳动合同
- 爱眼日学校活动方案(3篇)
- 美容院会员卡转让合同
- 网络直播活动策划方案
- 网络安全产品供应及服务合同
- 旅游行程中意外情况处理及责任免除协议
- (高清版)JGJ123-2012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
- 生物质发电厂燃料收、储、运方案
- 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管理手册
- 吹灰器检修三措两案
- 游戏机卡伦刷卡系统说明书
- 轴承专用中英文对照表 (完整版)
- 了解现代汉字字义的特点根据形旁的表义ppt课件
- iso14001-2015内审检查表(完整记录)
-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ppt课件
- 嵩晟富氢水销售方案ppt课件
- 新员工试用期综合考核办法(试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