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外研版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上册月考试卷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1/09/2A/wKhkGWekRhCATBJrAAJTdak9OOU521.jpg)
![2025年外研版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上册月考试卷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1/09/2A/wKhkGWekRhCATBJrAAJTdak9OOU5212.jpg)
![2025年外研版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上册月考试卷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1/09/2A/wKhkGWekRhCATBJrAAJTdak9OOU5213.jpg)
![2025年外研版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上册月考试卷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1/09/2A/wKhkGWekRhCATBJrAAJTdak9OOU5214.jpg)
![2025年外研版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上册月考试卷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1/09/2A/wKhkGWekRhCATBJrAAJTdak9OOU521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外研版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上册月考试卷309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研究人员将S1与S2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环境温度为T1与T2条件下;测得种群数量变化如图A;B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S1和S2之间的竞争力大小会受到温度的影响B.图C中的S1换成S2,其种群数量也会出现波动性变化C.如果将S1在T1温度下培养,则会呈现“J”型增长D.将S2在T1温度下单独培养,其数量要比与S1共同培养时多2、调查发现入侵物种加拿大一枝黄花在我国多地都有蔓延的趋势,但在芦苇的稳定群落中始终未能发现有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入侵,反而近年观察到原来的一些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单优群落,渐渐有芦苇发生,形成两者的共优群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芦苇与加拿大一枝黄花存在竞争关系B.可利用芦苇对加拿大一枝黄花进行防治,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高低不齐的加拿大一枝黄花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单优群落发展到包含芦苇的共优群落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3、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鱼的种群密度时,若网孔过大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B.利用数学模型研究“J”型曲线时,食物、空间充足,气候适宜,属于模型假设C.受灾水稻呈斑块性的稀疏分布属于群落水平结构特征D.珠峰地区海拔2500米左右的常绿阔叶林带与海拔4500米的高山阔叶林带是两个不同的群落,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4、如图表示某人工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状况,N1~N6表示能量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N2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N3表示生产者单位面积内有机物的积累量C.初级消费者的部分同化量可能传递至蜣螂D.第一、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N5/N2×100%5、下图图一表示为甲、乙、丙三个不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和某时刻三个种群的实际个体数量,图二表示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二中曲线X增长的特点之一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B.图一中最接近“J”型增长模型的是甲种群C.图二中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年龄结构呈衰退型,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比较图二中两条曲线可知,自然状态下种群的最大增长速率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6、毛束象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南方等地的害虫,如图为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为有效防治虫灾,应在b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B.cd段种群数量上升的原因可能是环境发生改变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可防止d点出现D.de段是采取措施降低了该害虫的K值,该措施能有效控制虫害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7、某农场中饲料作物的产量见下表,可见()。作物苜蓿野干草玉米高粱杂豆产量(Kg/亩)1001.9304.81258.8505.7196.0
A.杂豆对光能的转化效率最低B.饲料作物中的能量全部用于呼吸作用C.饲料作物中的能量80%流入下一个营养级D.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可增加该农场的能量输入8、下列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A.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获的野生动物并加以保护B.鼓励人们进入保护区,给鸟类建巢、喂食C.易地保护就是把大批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等进行保护D.对于珍稀濒危物种,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9、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我国海域发生赤潮的次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下列关于赤潮的表述正确的是()A.赤潮发生时水体多变为红色,进而会导致鱼、虾、贝类的死亡B.生活中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C.赤潮发生时水中的溶解氧降低D.化肥的使用、生活污水的排放不会引起赤潮10、“粮桑渔畜”农业生态系统是江浙平原水网地区典型的高效农业系统;下图表示的是这一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模式。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沼气池的建立既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又防止了环境污染B.通过巧接食物链使原本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更多地流向人,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C.这一生态工程模式主要适用于江浙平原而不适用于我国西北地区,这是因为在建立生态工程时还需要遵循“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的原理D.上述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是鸡、蚕、鱼、虾11、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放牧强度对植物净初级生产量(植物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植物净初级生产量等于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植物净初级生产量不包含食草动物粪便中的能量C.食草动物的适度采食能提高植物的净初级生产量D.合理放牧有利于保持草原生态系统植被的稳定性12、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开展了持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数量/前一年末种群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不定项)()
A.在这4年中甲种群的数量保持不变B.第1~2年甲、乙两种群年龄结构类型相同C.第2年末乙种群的数量一定大于甲D.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13、科研工作者为研究野生大熊猫的昼夜活动节律,给某自然保护区中3只野生大熊猫佩戴内置传感器的项圈来记录活动情况,研究春季取食竹笋期间的昼夜活动特点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大熊猫的眼作为信息受体接受光照强度这一物理信息B.大熊猫在光照强度高的时间段活动强度大C.午夜的活动率说明野生大熊猫具有夜行性动物的特点D.光线较强的中午前后是大熊猫最主要的休息时段14、科学家对一个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如图(图中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J/cm2·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用于植食性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1.96×105J/cm2·aB.植食性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的生态位有可能不同C.植食性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枯枝落叶层中的物质和能量可以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15、下列关于生态工程基本原理的叙述,错误的是()A.循环指的是生态工程中物质和能量可以循环利用B.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容纳量主要遵循了整体原理C.桑基鱼塘中生物组分通过合理布设,互利共存,主要遵循了自生原理D.建设生态工程时,需要关注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9题,共18分)16、______________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17、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_______减少,_______增加,植被破坏,水、矿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加剧。18、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_______、寄生、_______、捕食等。19、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_______;食物链和_______。20、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指种群在_______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算种群密度。
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_______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_______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3)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_______的个体数目。
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_______的个体数目。
(4)迁入率和迁出率。
迁入率:单位时间内_______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出率:单位时间内_______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5)年龄组成。
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_______的个体数目比例。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重要指标。年龄组成有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
(6)性别比例。
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_______个体数目比例。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21、种群概念。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_______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22、生态工程在设计时要考虑到有利于人和自然两方面,突出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生态工程是指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相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而设计的______的生产工艺系统。23、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______的形式进行循环的。24、草原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植物的种类_________,群落结构相对_________,生活在这里的植物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占优势,这些植物往往叶片__________________,表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抵抗干旱;动物大多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4题,共12分)25、回答下列与种群有关的问题。
I.研究人员对某牧场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
(1)调查中发现该牧场生长着披碱草;针茅、黑麦等多种牧草,所有这些牧草______(填能”或“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
(2)如图为该牧场的长爪沙鼠数量调查结果,其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理由是___。
Ⅱ.如图为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一个中方格的酵母菌分布情况。
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_____,若吸取酵母菌样液1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由400个小格组成)计数时结果如图,若计数的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为18个,则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为_____个。26、黄顶菊是繁殖能力极强的生态入侵植物;可造成本地植物减产,严重威胁我国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
(1)黄顶菊入侵地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共同构成__________;黄顶菊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
(2)研究人员在同一实验基地的相同土壤条件下进行种植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见下表。
。组别处理土壤全磷g/kg土壤磷酸酶活性mg/(g·h)(该酶可参与有机磷降解)A空白组0.850.23B本地植物0.750.32C轻度入侵0.730.39D重度入侵0.640.54①上述实验中A组的处理是___________。研究者用上述种植实验代替野外实地检测;目的是排除___________等无关变量对研究结果的干扰。
②据表可知黄顶菊入侵后;土壤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该变化可使黄顶菊在与本地植物的___________中占据明显优势。
(3)土壤磷酸酶主要来自于微生物。研究人员推测:黄顶菊入侵后可能使得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发生改变;他们利用上述实验中A;D两组的土壤盆栽本地植物旱稻,实验处理及结果见图。从图中找出支持此推测的证据___________。
(4)进一步研究发现黄顶菊能分泌某种化学物质;使其根系周围大量聚集可分泌高效磷酸酶的耐寒短杆菌。综合上述研究,请将下列选项排序以解释入侵植物导致本地植物减产的原因。
A.土壤磷酸酶等酶活性改变B.入侵植物分泌化学物质。
C.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变D.土壤营养成分发生变化。
外来植物入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入侵植物在竞争中占优势→本地植物减产。27、三化螟是水稻害虫;危害严重时可导致水稻颗粒无收。利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诱杀是防治三化螟的方法之一。为了检验该方法在防治三化螟时的作用效果,科研小组选择两块相同的稻田进行试验,实验组放置信息素,对照组不放置,结果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白色柱是__________(填“实验组”或“对照组”)的测定结果;信息素诱杀雄性个体能降低害虫种群密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化螟成虫在春季将卵产于水稻叶片上;但产卵时的温度必须达到16℃以上。由此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不开信息的传递。要调查水稻叶片上三化螟虫卵的密度,通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3)除了利用信息素诱杀外,还可以通过引入天敌等方式来提高________________以降低三化螟的种群数量。防治过程中应将三化螟种群数量控制在K/2以下,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28、下图表示某种群在不同条件下数量变化情况的数学模型;其中a点表示外界因素的变化。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J”型曲线出现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_;此种种群增长曲线在实验室条件下常见。
(2)“J”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将______________;曲线Ⅲ与“J”型曲线相比出现的阴影部分所代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K代表________________。若a点时干旱,且干旱能抑制造成蝗虫患病的一种丝状菌的生长,则a点后蝗虫种群的数量变化为曲线________。若要抑制蝗灾,应将蝗虫种群数量控制在__________以下。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3题,共30分)29、生态浮床技术是一个综合了物理;化学、生物方法的水环境原位生态修复过程;它利用水生植物及根系微生物吸收N、P元素,同时可降解有机物和重金属,并以收获植物体形式将其搬离水体,保护水体生态环境。下图为某湖泊应用生态浮床技术的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浮床下方水体中藻类植物的数量低于无浮床的水域,这主要是受_______(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浮床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防止水华发生。
(2)请据材料分析生态浮床加速水体净化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态浮床的应用加快了湖泊中物质循环的速度。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_____________。
(4)夏季湖泊中“听取蛙声一片”,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____________的作用。
(5)生态浮床既能净化水质、防治水华,又能美化景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30、如图是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数量增长曲线图;请回答:
(1)该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__________型,表示K值的点是_________,种群增长最快的是__________点。
(2)种群迁入第2年后,数量增长明显加快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第8年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阻碍种群数量继续增长的环境因素主要有________。
(3)若某种群有成鼠a只(计算时作为第一代),每只雌鼠一生产仔16只,各代雌雄性别比例均为1︰1。子代幼鼠均发育为成鼠,所有个体的繁殖力均相等,从理论上计算,第n代的子代数为________只。
(4)控制老鼠等有害动物时要尽量降低其K值,试举两例降低老鼠K值的措施:____________。对海洋鱼类进行捕捞时应将鱼类资源控制在K/2左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31、研究人员在对某湖泊生态系统研究后;绘制了水草能量流向各种动物的简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对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调查表明,该湖泊底栖动物主要包括滤食性的甲壳类和双壳类、碎屑食性的多毛类和肉食性的虾蟹类等。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底栖动物属于_____________,图中与底栖动物有关的食物链共有_______条。
(2)湖泊中某些滤食性鱼类生活在水体上层,草食性鱼类、乌鱼等生活在水体中层,青鱼等生活在水体下层,造成这种分层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论上,富营养化的湖泊中宜放养______________(填“滤食性鱼类”“草食性鱼类”“乌鱼”或“青鱼”)。
(3)该湖泊中肉食性鱼类数量较植食性鱼类数量少,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该湖泊目前已被生活污水污染,为找出理想的污染治理措施,科研人员做了相关研究。某地排污池下游河道中多种指标的测定结果如表所示。生物毒素含量/(μg·L-1)铵盐吸收率有机物去除率硅藻0.152%0蓝细菌0.55478%0红假单胞光合菌087%92%
注:红假单胞光合菌是一种光合细菌,菌体内有多种光合色素,无光条件下能异养生长。表中治理该湖泊污染效果最好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C【分析】【分析】
由图A、B曲线变化趋势可看出:一种生物数量增加,另一种生物被淘汰,故S1与S2之间的关系为竞争。S1与S2生存的适宜温度分别为T1与T2,则在T1、T2交替变化时;他们的种群数量为交叉起伏形式。种群补充量最大,应是出生率与死亡率差别最大时,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应该是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
【详解】
A、根据图A和图B可知,S1和S2之间的竞争力大小会受到温度的影响;A正确;
B、S2生存的适宜温度为T2,图C为T1、T2交替变化,故将S1换成S2;其种群数量也会出现波动性变化,B正确;
C、如果将S1在T1温度下培养;随着种群数量增长,种内斗争加剧,种群数量增长缓慢,故会呈现“S”型增长,C错误;
D、将S2在T1温度下单独培养,由于不存在与其它生物的竞争关系,获得的生活资源更多,故其数量要比与S1共同培养时多;D正确。
故选C。2、C【分析】【分析】
由题意可知;芦苇和加拿大一枝黄花为竞争关系。由原来的一些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单优群落,渐渐有芦苇发生,形成两者的共优群落,该过程发生了次生演替。
【详解】
A;由题意可知;入侵物种加拿大一枝黄花不能侵入芦苇群落,芦苇反能与其形成共优群落,说明二者存在竞争关系,A正确;
B;原来的一些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单优群落;渐渐有芦苇发生,形成两者的共优群落,说明可以用芦苇对加拿大一枝黄花进行防治,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正确;
C;高低不齐的加拿大一枝黄花是同一物种;不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
D;由原来的一些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单优群落;渐渐有芦苇发生,形成两者的共优群落,该过程发生了次生演替,D正确。
故选C。3、B【分析】【分析】
标志重捕法是指在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处,一段时间后再重捕,根据重捕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详解】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鱼的种群密度时;若网孔过大,最后调查出的是大鱼的密度,不是种群密度,调查结果偏小,A错误;
B;利用数学模型研究“J”型曲线(指数增长)时;食物、空间充足,气候适宜,属于模型假设,B正确;
C;受灾水稻呈斑块性的稀疏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C错误;
D;珠峰地区海拔2500米左右的常绿阔叶林带与海拔4500米的高山阔叶林带是两个不同的群落;反映了群落的垂直地带性分布;群落的垂直结构一个群落内部的特征,D错误。
故选B。4、C【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流经该生态系统的中能量为N2加上有机物输入的能量,N3表示生产者用于生长和繁殖的能量。
【详解】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图中的N2与有机物输入的能量;A错误;
B、N3表示生产者同化量减去呼吸消耗量;是生产者有机物的积累量,B错误;
C;初级消费者的部分同化量如自身的遗体等可能传递至蜣螂;C正确;
D、能量传递效率为同化量的比值,故第一、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N5+有机物输入的能量)/N2×100%;D错误。
故选C。5、C【分析】【分析】
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成为S型曲线,不论哪种生物的种群,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叫K值。
【详解】
A;图二中的曲线X是J型增长曲线;该增长类型的特点之一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A正确;
B;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比实际个体数高出很多;即此时甲种群的环境较为理想,故最接近“J”型增长模型的是甲种群,B正确;
C、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年龄结构呈增长型,C错误;
D;比较图二两条曲线的走势和斜率可知;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速率,D正确。
故选C。6、A【分析】【分析】
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
从组成种群的个体角度看;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在原因是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的斗争,每一个体均需占有一定的生存资源,包括对食物;空间和配偶的争夺,使得个体数量达到一定值后斗争加剧,从而引起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发生改变。
【详解】
A;有害生物的防治应在K/2之前进行;即a点之前及时控制,A错误;
B;cd段种群数量上升的原因可能是环境发生改变;K值增大,B正确;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有效降低种群密度,防止毛束象爆发式增长,即可防止d点出现,C正确;
D;de段种群数量下降可能是采取措施降低了该害虫的K值;该措施能有效控制虫害,D正确。
故选A。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7、A:D【分析】【分析】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各营养级的能量中大部分用于呼吸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部分流向分解者,但是本题中比较特殊,是由于饲料的用途是用来饲喂畜牧。
【详解】
A;根据表中各种作物同化量的比较可知;杂豆对光能的同化效率最低,A正确;
B;饲料作物中的能量全部用于呼吸消耗和自身生长发育繁殖;B错误;
C;根据用途可知;饲料作物中的能量大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但是具体的数值无法计算,C错误;
D;由于玉米的亩产量较高;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即可增加该农场的能量输入,D正确。
故选AD。
【点睛】8、A:B:C【分析】【分析】
自然保护区就是就地保护该地区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和生存环境;迁地保护则是把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迁移到动物园;科研所等进行保护和繁殖,对于珍稀濒危物种,国家立法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并买卖。
【详解】
A;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保护的对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天然分布区,其中保护的生物本来就生活在保护区内,而不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获的野生动物,A错误;
B;不能让人类对保护区有较多的干扰;B错误;
C;易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濒临灭绝的物种)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C错误;
D;对于濒危物种应禁止采伐或捕杀;并采取人工繁殖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加以保护。
故选ABC。9、A:B:C【分析】【分析】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生物。
【详解】
A;“赤潮”被称为“有害藻华”;说明发生赤潮会导致大量呈红色的有害藻类爆发式繁殖,进而导致鱼、虾、贝类的死亡,A正确;
B;藻类爆发式繁殖是由于水体内排放大量含氮、磷的各种污染物;所以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B正确;
C;赤潮发生时水由于水体好氧分解者增多;消耗了大量的氧气,另一方面,藻类的繁殖,水中其他自养生物进行光合作用减弱,产氧减少,所以水中的含氧量降低,C正确;
D;化肥和生活污水含大量氮和磷;大量使用化肥、生活污水的排放会引起赤潮,D错误。
故选ABC。10、A:C:D【分析】【分析】
生态农业中能够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面,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是不能改变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详解】
A;建立沼气池可以充分利用植物的秸秆、残枝败叶以及动物的粪便;这样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再生,能量的多级利用,同时也可以避免因焚烧秸秆产生的环境污染,A正确;
B;通过合理设计食物链;可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最有益的方向,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是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B错误;
C;生态工程的建立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整体考虑,我国西北地区缺水、不适宜建立题图中所示的生态工程模式,C正确;
D;题图中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是鸡、蚕、鱼、虾;D正确。
故选ACD。
【点睛】
本题考查了生态工程中“粮桑渔畜”农业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11、A:B【分析】【分析】
初级生产量指植物借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能力;除去植物呼吸消耗部分剩余部分就是净初级生产量。
分析题图:放牧强度小于b时;植物净初级生产量都大于零,可推知放牧强度在这一范围内有利于保持草原生态系统植被的稳定性;放牧强度小于a时,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植物净初级生产量上升,可推知适度放牧可提高植物的净初级生产量。
【详解】
A;植物初级生产量等于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A错误;
B;植物净初级生产量包含植物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这部分能量包含食草动物粪便中的能量,B错误;
C;由题图及分析可知;食草动物的适度采食能提高植物的净初级生产量,C正确;
D;由题图及分析可知;合理放牧有利于保持草原生态系统植被的稳定性,D正确。
故选AB。
【点睛】
本题涉及初级生产量和净初级生产量,考查根据题图信息分析判断和解答问题的能力。12、B:D【分析】曲线分析:甲种群的L=1.5;表明甲种群数量不断增加;乙种群的L值由大于1到小于1,说明乙种群数量先增多,后减少。
【详解】
A;这4年中;甲种群的L值均为1.5,说明甲种群的数量逐年增加,但每年增加的数量不相等,A错误;
B;第1~2年甲、乙两种群年龄结构类型相同;都是增长型,B正确;
C;第2年末甲种群的L值小于乙种群;但第2年末乙种群的数量不一定大于甲,C错误;
D;只要L值大于1.0;种群的数量就在增加,据此分析题图可知,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D正确。
故选BD。13、A:C:D【分析】【分析】
动物的昼夜活动节律作为一种复杂的生物学现象;是动物自身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对各种环境条件昼夜变化的综合性适应,其中包括对光;温度等非生物因素的适应。
【详解】
A;大熊猫的眼作为信息受体接受光照强度这一物理信息;A正确;
BD;由图可知;光线较强的中午前后是大熊猫最主要的休息时段,B错误,D正确;
C;夜晚转为黎明和黄昏转为夜晚时段是大熊猫的活动高峰;午夜没有光照的情况下,大熊猫仍表现出活动与休息交替的规律,说明具夜行性动物的特点,C正确。
故选ACD。14、B:C【分析】【分析】
输入每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该营养级生物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则用于该营养级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而后一部分能量中,包括现存的生物体含有的能量(未被利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最高营养级生物除外)。
【详解】
A、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为:3.27×105-1.31×105=1.96×105J/(cm2·a);同化量中除去呼吸散失的能量才是用于植食性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A错误;
B;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故可知植食性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B正确;
C;植食性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这部分能量最终被分解者利用,属于生产者的能量,C正确;
D;枯枝落叶层中的物质经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后能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但是能量不可以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因为能量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故选BC。15、A:B【分析】【分析】
1;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2;生态工程的特点:与传统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详解】
A;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循环式;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递减性,因此能量不能循环利用,A错误;
B;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容纳量遵循了协调原理;而不是整体原理,B错误;
C;遵循自生原理需要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故桑基鱼塘中生物组分通过合理布设,互利共存,遵循了自生原理,C正确;
D;建设生态工程时;需要关注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遵循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D正确。
故选AB。三、填空题(共9题,共18分)16、略
【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河流的自净能力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详解】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点睛】【解析】负反馈调节17、略
【解析】①.人均耕地②.燃料需求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互利共生竞争1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成分食物网2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单位面积随机平均值新产生死亡迁入迁出各年龄期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雌雄2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同种生物2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低消耗多效益可持续促进物质被分层多级利用23、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CO224、略
【分析】【详解】
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这里年降雨量很少,或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的结构也相对简单。因此,草原上的植物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这些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者蜡质层,以减少水分蒸发,能抵抗干旱;动物与草原上的生活相适应,大多数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解析】①.半干旱②.较少③.简单④.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⑤.狭窄⑥.茸毛或者蜡质层⑦.挖洞或者快速奔跑四、实验题(共4题,共12分)25、略
【分析】【分析】
样方法的注意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详解】
I.(1)所有这些牧草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因为生物群落应包含该区域的全部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2)据图分析;牧场的长爪沙鼠种群中处于幼年的个体数量较多,处于老年期的个体数量较少,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种群数量逐渐增加。
Ⅱ.若吸取酵母菌样液1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由400个小格组成)计数,如图表示一个中方格中酵母菌的分布情况,据题意每个样方有16个小格,共400/16=25个样方,每个样方内平均数为18个酵母菌,总数为18×25=450个。每个小格内,1mm×1mm×0.1mm=0.1mm3=1×10-4cm3,即1×10-4ml,则稀释100倍之前的1ml酵母菌样液有酵母菌450×104×100×10=4.5×109个。
【点睛】
本题考查了群落的组成、种群的变化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方面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学会酵母菌计数的方法,并能利用公式对数量进行计算;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解析】不能生物群落应包含该区域的全部生物逐渐增加处于幼年的个体数量较多,处于老年期的个体数量较少(或“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抽样检测法4.5×10926、略
【分析】【分析】
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个体;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包括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和蓝藻、化能合成细菌等。
【详解】
(1)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生命成分共同组成群落;加上非生物部分就是生态系统。黄顶菊是植物,故属于生产者。
(2)①空白对照组不种植任何植物。②野外实地因地理条件和周围环境影响;土壤内物质含量必然有差异。用上述种植实验代替野外实地检测,目的是排除外界环境等无关变量对研究结果的干扰。
②据表可知黄顶菊入侵后;土壤发生的变化是含磷量降低,土壤磷酸酶活性增大。该变化可使黄顶菊在与本地植物的竞争中占据明显优势。
(3)D组植物灭菌后植株高度明显高于未灭菌的;A组则相反,说明入侵后土壤菌落不适合植物生长,D组与A组对比可见,未灭菌时D组植物高度低于A组,说明入侵后土壤菌落结构发生改变。
(4)由题意可知;黄顶菊能分泌某种化学物质(B),在根周围聚集可分泌高效磷酸酶的细菌(C),这些细菌分泌磷酸酶(A)使土壤全磷量降低(D),本地植物可利用的磷被黄顶菊侵占,使黄顶菊在与本地植物的竞争中占优势,最终导致本地植物减产,即B→C→A→D。
【点睛】
实验过程中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控制无关变量要做到相同且适宜。【解析】群落生产者不种植任何植物外界环境含磷量降低,土壤磷酸酶活性增大竞争黄顶菊入侵后,未灭菌状态下旱稻株高明显低于未入侵时,说明黄顶菊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BCAD27、略
【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要求学生熟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特征及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三化螟是水稻害虫;会导致水稻减产,据此可判断图中白色柱是对照组的测定结果;利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诱杀三化螟属于生物防治,信息素诱杀雄性个体破坏了三化螟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最终达到降低害虫种群密度的目的。
(2)三化螟成虫在春季将卵产在水稻的叶片上;但产卵的温度必须达到16℃以上。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三化螟虫卵不能移动,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水稻叶片上三化螟虫卵的密度。
(3)在稻田引入三化螟的天敌,增加了三化螟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速率最大。因此,控制种群数量低于K/2既防止种群增长过快又使种群数量较低。【解析】对照组信息素破坏了三化螟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使种群密度降低生物种群的繁衍样方法环境阻力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控制种群数量低于K/2既防止种群增长过快又使种群数量较低28、略
【分析】【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增长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通过分析;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详解】
(1)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的前提条件是环境资源充足;条件适宜,无敌害等理想条件。
(2)“J”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曲线Ⅲ的种群数量比同期“J”型曲线的种群数量少;阴影部分表示减少量,是环境的阻力下所淘汰的个体。
(3)K代表环境容纳量,即环境条件不变时,一定环境条件下容纳的种群数量最大值。干旱能抑制造成蝗虫患病的一种丝状菌的生长,为蝗虫的生长和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环境容纳量增大,a点后蝗虫种群的数量变化为曲线I。蝗虫种群密度越大,对农作物的危害越大,所以应将蝗虫种群数量控制在K2以下。
【点睛】
环境容纳量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为减少害虫的危害、降低控制害虫的成本,应该将害虫的种群数量控制在K/2以下。【解析】理想条件(环境资源充足,条件适宜,无敌害等)保持不变环境的阻力所淘汰的个体环境容纳量ⅠK2五、综合题(共3题,共30分)29、略
【分析】【分析】
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信息的传递;②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
(1)藻类植物的正常生长要进行光合作用;受到阳光的影响,浮床下方阳光较弱从而抑制藻类繁殖,防止水华发生。
(2)浮床上的植物根系可吸收水中的N;P等无机盐;同时浮床上的植物根系富集的微生物可将污染物进行降解,所以上述生态浮床可加速水体净化。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过程。
(4)夏季鱼塘蛙声一片;这里青蛙通过鸣叫吸引异性完成繁殖活动,这体现了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5)生物多样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衡阳2025年湖南衡阳市中心医院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引进6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漯河2024年河南漯河市教育局所属事业单位人才引进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深圳2025年广东深圳博物馆劳务派遣工作人员招聘6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届湘豫名校联考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质量检测物理试卷
- 2025年中国制证系统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高速晒图机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花色电脑威尔顿羊毛地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纸制包装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石墨-铁基粉末冶金制品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烟碱原液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酒店长包房租赁协议书范本
- 2 找春天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2025年江苏护理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语文2018-2024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江苏南京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人教版(2024)英语七年级上册单词表
- 2024年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真题】2023年常州市中考道德与法治试卷(含答案解析)
- 五年级上册数学习题课件 简便计算专项整理 苏教版 共21张
- 【审计工作底稿模板】FJ1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
- 高考语文古诗词必背重点提纲
- 超星尔雅学习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兰州大学版)》章节测试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