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易错陷阱工:形象鉴赏无从下手
【分析】
古诗词赏析历来都是高考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
提起古诗词就一阵阵头大,畏之如虎。什么欲抑先扬、借物喻人、移景移情……
总是让人读着读着就云山雾绕,无从理解,以至于一下笔就错,失分现象十
分严重。
,不会结合原文分析。所谓"分析往往是为概括出的形象特点寻找依
据,即不能只说“是怎样”的形象,而要说明"从哪里''看出"是怎样”的形象。
2.分析不具体。要把握景色(画面)构成的三要素,再现景色(画面)。三要
素包括时间(季节、时辰)、地域(地点、空间)和具体景物(动态的、静态的)。
解答时要侧重分析体现景物、景色特点等要素。
【避坑技巧】
1、人物形象鉴赏。
整体感知,确定身份。分析人物形象,要从诗歌整体上把握。诗歌中的人
物形象包括两种: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区分人物形象
是哪一类,为其大体定位。
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对把握诗歌
的人物形象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不同时代的作家,其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内容
和寄寓的情感是不同的。同一作者,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遭遇不同,处境
不同,其作品的感情基调也不一样。
抓关键词,分析特征。塑造人物形象,诗人往往运用关键词句,通过人物
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完成。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就能快速把
握诗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景物形象鉴赏。
从景物本身的角度入手分析。了解景物本身的形、声、色,注意动景与静
景的搭配,掌握高低远近的写景层次。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我们可以从形、声、色的角度分析出它展现了壮阔雄奇的赤壁景色。
从景物常见含意入手分析。对诗歌景物形象的赏析离不开分析意象的作用,
了解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含意,无疑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如冰雪
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月亮表达思乡之愁,松柏象征孤直、清高、
不畏强权的品格,等等。
注意答题要求。题干要求“概括”形象特点:用概括性的语言描述。题干
要求“赏析”:除了要写出景物的自然属性外,还要写出景物的社会属性,即
诗人在诗中赋予该景物的情操或品性以及意义等。
3、事物形象鉴赏。
重视文化积淀,熟记物象内涵。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对于诗中出现的草木
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物象,我们要注意其中的特定含意和文化内
涵。这样,才能分析出事物的象征意义。
关注色调色彩,辨析物象特征。关注时令色彩。古典诗词中,不同季节的
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同时,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捕捉形象
的典型特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有助于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
关注冷暖色调。古诗中所写物象有冷暖之分。暖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
感往往是喜悦和欢快,冷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忧郁和愁绪。
明确解题关键点,把握形象特点。鉴赏物象需要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
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鉴赏时可从以下关键点入
手:抓动词、副词;抓抒情、议论句;抓注释,关注隐含信息。
4.鉴赏景物形象答题模板
理解情景型:诗歌描写了……(名词,描写景物的词,表时令、季节的词语)
的景色。通过对……(动词、形容词、景物的特点)的描写,抒发(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描述画面型:这首诗(哪一联)描写了一幅……(时间、地点、景物特点)画
面,创设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理想、志趣)。
S.鉴赏事物形象答题模板
本诗刻画了……的……(指出物象并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通过描写……(结
合诗句具体分析物象),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理想、志趣)。
易错陷阱2:审题失误
【分析】
审题是答题的第一步。只有审清题干问的是什么,弄懂要求我们答什么,
才能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答对题,答全题。如果审题有了失误,答题就会“驴
头不对马嘴”,痛失全分。
因为部分考生知识积累的薄弱、文化背景的缺失以及解读方面的欠缺,以
致面对一些诗词,有的欲解而茫然无措;有的以今解古,理解偏差;有的想当然,
理解错误。
混淆表现手法是全诗的还是某一两个句子的,是处于主要地位的还是处于
次要地位的;分析“异曲同工之妙''时大谈思想感情,不明日这个“妙主要指
方法和技巧上的特色;在对律诗诗句的赏析中错把领联当颈联或相反;忽视
对背景注解的审读,导致对诗歌特定思想内容的错误理解等。
【避坑技巧】
审题要具备基本的知识背景,包括文学常识、语言知识,这样才能读懂题
目里涉及的一些概念(如颔联与颈联)和古人对作家作品的评价。读题要全面,
不要忽略每一个细节;要专注细心,逐字逐句,甚至咬文嚼字。要抓住关键
词语,对可能引起误解的概念反复推敲。要弄清楚题目问的是什么,怎么问
的。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一一做到问与答对缝合隼,准确无误。
早梅
早梅发高树,迥异楚天碧。
朔风飘夜香,繁霜兹小白。
欲为万里赠,查查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注】柳宗元二十六岁入仕,一生二十一年的仕宦生涯竟有十四年遭贬流
放。此诗写于他参加王叔文改革失败后被贬于永州时期。
问题: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的情感.
疏通文句,可以把此诗翻译为:腊梅在高高的树上,早早地绽放,花儿映
衬着碧蓝的南国天空。夜晚北风吹来缕缕清香,清晨严霜滋润花朵洁白的华
容。想将花儿赠给万里外的亲友可惜路途遥远重重山水阻隔。寒风中花朵就
要凋落,又能用什么抚慰远客?
有学生回答,抒发了对亲友的思念。但是仅停留于此,缺少对梅意象的理
解,缺少对托物言志诗的理解,缺少对背景知识的运用,所以就难以对诗歌
所表达情感有正确全面的认识。
进一步分析诗歌梅意象的内涵以及诗后注释,就能抓住诗歌的主旨,即除
了上述情感,诗歌也有对自身遭遇的不平之情,以及借梅花的销落而表达理
想不能实现的痛苦之情。
易错陷阱3:手法误认
【分析】
部分考生未能掌握诗词的基础知识,以致答题时术语名词混淆,张冠李戴。
这些包括诗词结构方面的知识,如律诗前两联一般写景,后两联一般抒情;绝
句的前两句一般写景,后两句一般抒情。还包括诗词的描写手法、描写角度、
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以表现手法为例,考生尤其对衬托、渲染、烘托三
种手法在在具体判断上存在问题。其实,在面对事物的细微差别而无从判断
时,运用概念是最好的办法。衬托指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更突出。
对手法的分析和指认,许多同学把握不准。有这样一些问题最为常见:把
对全诗手法的分析看成是对一个局部、一两个句子的,或者倒过来;实际上
是衬托、虚实手法,却动不动就说是借景抒情什么的;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
常常混淆不清;当什么手法都看不出来的时候,则比喻拟人胡说一通。
【避坑技巧】
整理常见的表现手法,将它们系统化。我们这里提供一个表现手法的分类
整理供同学们参考:(工)抒情手法: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
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
描写手法:衬托(正衬和反衬)、虚实、对比、动静、细节描写(细描和白
描)、正侧。
修辞手法: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
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周瑜
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
渲染则不同,旨在高潮或主体出现前,对环境、场面、事物、人物等作浓
墨重彩的描写。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
俯仰所见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烘托即“烘云托
月”,借事物的轮廓来突现事物进行侧面描写。
易错陷阱4:表达紊乱
【分析】
有的考生思路不清晰,考虑不全面;不会分解问题,答案缺乏条理性和层
次性;表达方式错误答案空泛。不如结合具体诗题进行解说。
【避坑技巧】
抓住题眼,循着作者的思路逐句或逐层展开。这一句推进一句、一层推进
一层的揭示,就是回答“如何围绕''的。这种答题思路和方式,就是逐层分析
法。
对每一层的分析要找切入点,一般从景或事的角度切入,即回答写什么;
如果某个层次有一个突出的表现手法,也可从手法的角度切入。
山寺夜起
江溟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2)作者客居他乡,在荒郊野外,
月下思亲,山中叹惋,所以不眠。
考生的答案:(1)白、流。运用比喻的修辞描写的。(2)作者客居他乡,在
荒郊野外,月下思亲,山中叹惋,所以不眠。
第一问"烟’’有哪些特点,第一个答了“白'基本正确,但仔细一想最佳
答案应该答出“烟”的什么白,第二个特点答的“流H应该想一想“流"字是动
词,能不能作为形容特点的词语出现。所以这给我们的警示是在做完答案后
一定要在回顾一下问题,想一想所写的答案是不是在回答这个问题。作者“不
眠’’的原因明显集中在文中最后两句,但题干要求“结合全诗H而且分值是4
分,故答题时除了这一点,还要结合前面写景的内容,抓住“开门惜夜景''的
“惜”字,加以分析说明。
易错陷阱5:积淀先入
【分析】
古诗内容丰富,主题多样。积淀和内化的思想内容相对于浩如烟海的古诗
词来说,还是有限的。有些名篇已经非常牢固地积淀在同学们的心里,有些
内容则接触较少,相对比较淡薄。所以,一旦试题所选古诗稍微“冷”了一点,
同学们常常会“积淀先入〃,把那些印象深刻的内容调动起来,走入丢开文本
乱答一气的误区。
【避坑技巧】
一个被赋予了历史文化内涵的意象,在许多诗歌里作者用它来表达该文化
内涵,但也不尽然。比如“垂钓”一般用来表示隐居生活,但在宋诗《江上》(董
颍)中,却表示对安定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积淀先入也常常表现在对手法的辨认上,借景抒情、比喻拟人平时接触得
多,因而在大家难以辨认或觉得似是而非的时候,就随便挑一个最熟悉的说
法搪塞过关。这一点与上文所说的“手法误认”密切相关。
有了积淀才有唤起,因此,我们要多赏析一些内容可能比较"冷''的古诗。
当然,内容的"冷"与"热”因人而异。
易错陷阱6:比较粗疏
【分析】
比较粗疏指对比较鉴赏题里诗歌的鉴赏和答题粗糙疏忽,不细心品味和比
较。这种题目相同点可能好找一些,而不同点非仔细揣摩不可得。
【避坑技巧】
做好比较鉴赏题,必须以独诗鉴赏为基础,所以首先要重视独诗鉴赏题的
训练。在训练中加强古诗鉴赏常识的积累和内化,提高对意境、感情、技巧
和语言的感受力。
其次,要仔细审题,看清楚题目的关键,这个关键通常是设题角度:有景
物、感情比较、技巧比较、语言比较、构思比较等,抓住了设题角度,才能
为比较性分析限域和定向,不致粗放和胡答。
再次要用细心去感受和发现。一般来说,比较景物的特点和表现技巧的题
相对好做些,而分析情感异同类试题就难多了。所以你要从写作背景、语言
形式上去细心体会和感悟,揣摩它们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
京口月夕书怀
[南宋J林景熙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多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巷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有人说,本诗第二联颇有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之诗
意。请简要说说两者的异同之处。
正确答案:两诗均在萧瑟的秋风里借景抒发自己长期漂泊在外,年老而无
归的孤独悲凉之情。但林诗多了万事不如意的郁闷之情,并把感情写得含而
不露;杜诗则流露出自己多病孤独登台的凄苦,"悲"、"独’’二字尤为传神。
大多数同学能从季节、处境和心情三方面概括两联的相同点,但对不同点
的回答就显出粗疏的缺点了。他们不能从“万事已华发''里品出杜诗里不甚突
出的万事皆空的悲叹,也难以从杜诗里体认到林诗里没有的百病缠身;不能
从林诗里看到感情的相对含蓄,也难以从杜句里意识到"悲"和"独”有直抒胸
臆的作用。分析和比较粗疏,答案也就粗疏了,
相对这种题型,更多的是两首诗放在一起比较鉴赏。命题人往往从意境、
感情、技巧和语言等方面择其一点或两点来设置比较性的试题。
【易错点提醒一】形象赏析
【例1】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问题。
【甲】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
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针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
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己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下列对【甲【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作者飘忽不定的行踪。
“呼尔而与""蹴尔而与“写施与者很讲究礼仪。
C.【甲【乙】都追忆了作者自身难忘的人生经历。
P.【甲【乙】都表明了内心的追求比生命还重要。
【答案】P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文内容的能力。
A.表述有误。依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可知,“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
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凡表述有误。依据“呼尔而与"“蹴尔而与”句意可知,这是对被施舍者尊严的
轻视、践踏。说明了施与者不讲究礼仪;
C表述有误。依据【甲】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
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可知,这是追
忆了作者自身难忘的人生经历。依据【乙】文“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可知,这是举行道之人、乞人的例子,说明人格、
尊严的重要性,进而说明“义”的道理;
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甲】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
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
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乙】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
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
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
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
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接受
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
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
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易错分析:形象赏析要结合全诗。一
【易错点提醒二】内容理解
【例2】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
东篱记(节选)
放翁告归之三年,辟舍东弗①地,南北七十五尺,东西或十有八尺而赢,
或十有三尺而缩,插竹为篱,如其地之数。埋五石瓮,潴泉为池,植千叶白
芙渠,又植木之品若干,草之品若干,名之曰东篱。
放翁日婆娑其间,掇其香以嗅,撷其颖②以玩,朝而灌,暮而锄。凡一甲
诉③,一敷荣④,童子皆来报,惟谨⑤。放翁于是考《本草》以见其性质,探
《离骚》以得其族类,本之《诗》《尔雅》及毛氏、郭氏之传,以观其比兴,
穷其训诂。又下而博取汉、魏、晋、唐以来,一篇一咏无遗者,反覆研究古
今体制之变革。间亦吟讽为长谣短章,楚调唐律,酬答风月烟雨之态度,盖
非独娱身目遣暇日而已。
【注释】①弗:杂草丛生。②颖:嫩芽。③甲加:外壳裂开,发芽。④敷荣:
开花。⑤惟谨:小心翼翼。
【甲】诗【乙】文都有"东篱"一词。【甲】诗中,东篱之下可采菊,可—,
可—,此中真意,可意会而不必言传。【乙】文中,在东篱园不仅可以、
浇地锄草,还有读书究理、等精神享受。对于诗人们,"东篱"不再只
是某个地方,它已成了的象征。
【答案】见山观鸟栽花植树吟诗作赋心灵安顿处或恬淡闲适
的心境(相近表达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甲文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
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采菊之后有观山,有看飞鸟,注意和“可采菊”结构
一致。乙文中“埋五石瓮,潴泉为池,植千叶白芙渠,又植木之品若干,草之
品若干”,这是栽花植树;“放翁日婆娑其间,掇其香以嗅,撷其颖以玩,朝
而灌,暮而锄L这是浇地锄草;"放翁于是考《本草》以见其性质,探《离
骚》以得其族类,本之《诗》《尔雅》及毛氏、郭氏之传,以观其比兴,穷
其训诂”,这是读书究理;”又下而博取汉、魏、晋、唐以来,一篇一咏无遗
者,反覆研究古今体制之变革。间亦吟讽为长谣短章,楚调唐律,酬答风月
烟雨之态度L这是吟诗作赋。虽然两篇文章都涉及到东篱,实际上这个东篱
只是一个抒发情感的地方,是一种情感的象征。甲文中是陶渊明表达恬淡闲
适的心境的地方,乙文中是陆游安顿心灵的地方。
【点睛】参考译文:
甲: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
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
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
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乙:陆游告老还乡三年,开垦了房屋东边的一块荒地,长有七十五尺,宽可
能有十八尺少一点,也可能有十三尺多,四周插上竹子作为篱笆,把开垦的
地都包括在其中。准备了一个可以装下五担东西的瓮,积聚泉水挖了水池,
种上了千叶白芙蕖,又种了其他的一些树木和一些草本植物,把园子叫做东
篱。
陆游每天都盘桓在东篱中,采摘有香味的植物来闻,采摘嫩芽来把玩,早
上给植物灌溉,下午给植物锄草。每一次发芽,第一次开花,书童都来报告,
侍弄花草小心翼翼。陆游于是就查找《本草》,以了解它的本质属性,查探
《离骚》,以知晓它的同族或同类,查找《诗》《尔雅》的本源以及毛亨、
郭璞对《诗》的注解,用以查看比兴的手法,穷尽他们对古书中字句意义的
解释。接下来又广泛搜集汉、魏、晋、唐以来,遗留下来的每一篇文章,反
复研究从古到今体制上的改革变化。偶尔也会运用楚调唐律吟诗作赋,来酬
谢风月烟雨带给我的身心愉悦,并不只是使自己的身体和眼睛快乐,排遣闲
暇的日子罢了。
易错分析:内容理解要结合意象、写作背景等分析「
【易错点提醒三】比较鉴赏
【例3】(2023上海嘉定•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当余之从师也,负变展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皴裂
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
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惮然若神人:余则温袍敞衣处其间,略无
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丙】
时吕夷简①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政。夷
简怒斥曰:"仲淹离问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党②也。”仲淹由是罢知饶州。
明年,夷简亦罢。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仲淹顿首谢曰:“臣向论
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延州诸多夫守,仲淹自请行,迁③户部郎中兼知延州。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注释】①吕夷简:北宋丞相。②朋党:争夺权力、排斥异己互相勾结的政
治集团。③迁:调动官职。
工、【甲】诗中诗人用“(2)"一词释了"心远’’的涵义;【乙】文中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的原因是"(2)
2.【乙】文中宋派叙述自己从师经历的目的是(工)o【丙】文
“仲淹顿首谢曰:‘臣向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可见其(2)的
品质。
3.个人行为上的选择体现了人物的情志追求。【甲】诗中体现了诗人
(1)的操守;【乙】文中体现了作者内心充实,志向高远;
在【丙】文中表现为作者(2)的政治抱负。
【答案】L悠然中有足乐(者)
2.勉励马生珍惜现有条件,勤奋刻苦地学习豁达、宽容(不计个人恩怨,
以因家利益重)
3超凡脱俗(高洁)以天下为己任(先忧后乐)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甲】诗只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为: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
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
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而“心远”就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
超凡脱俗。故诗人用"悠然一词释了“心远”的涵义;【乙】文中"以中有足
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意为: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
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的原因是"中有足乐。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在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
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
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
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站务员边门管理课件下载
- 心理健康课教学课件
- 心理健康课件获奖证书
- 2025版纺织品行业社会责任履行合作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二手房买卖合同公证操作中的法律咨询与支持
- 二零二五年高端餐饮服务定制合同书
- 二零二五年度工程居间佣金结算及项目进度关联合同
- 2025版电机产品售后服务与维护合同样本
- 2025年度国际贸易借款合同及担保协议执行细则
- 2025年度绿色节能建筑砍割桩施工专项合同
- 金属标牌的粉末喷涂工艺考核试卷
- 2025年《民航服务心理学》课程标准(含课程思政元素)
- 系统补丁升级管理制度
-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诊治指南解读
- 事业单位请假新版制度管理统一规定
- 2025年公路养护工人职业技术知识考试题与答案
- 放疗基本知识介绍-1
- 2025小学科学新教材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 阳光房制作安装合同协议书范本8篇
- 2025年供应链管理与优化专业考试试题及答案
- 租借医生执业证合同协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