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高考政治总复习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知识清单
第一课
一、社会基本矛盾★
1.内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地位: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1.生产力
(1)含义: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
量。(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2)内容(生产力三要素)★
①劳动者
②劳动对象
③劳动资料(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生产力发展水
平的重要标志。)
(3)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
(4)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生
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总是在不断进步的变化中,是社会
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5)知识延伸(了解就行)
①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一人才是第一资源一人才强
国
②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
科教兴国
2.生产关系
(1)含义: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
(2)内容(生产关系三要素)★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
着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
②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③产品分配关系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
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的变化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
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
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1.经济基础
含义: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
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上层建筑
(1)含义: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
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2)内容(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①政治上层建筑:即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
政府机关等组织和设施。
②思想上层建筑:即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
艺术、哲学、宗教等。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
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①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②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
动社会的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阻碍社会前进。
二、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一般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
了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
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这
一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
三、判断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的
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第一框题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一)原始社会
1.地位与发展阶段
(1)地位: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
(2)两个阶段
①旧石器时代(打制):距离今两三百万年,主要采集天然食物
(采集者)。
②新石器时代(磨制):距离今约一万年,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
始出现(生产者)。
2.本质特征
(1)生产力状况: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石器)
(2)生产关系的特点支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②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共同劳动,平等互助;
③产品分配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3.基本单位和管理方式
(1)基本单位: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
本单位。
(2)管理方式:在氏族制度下,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
事务,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
【注】原始社会末期,氏族构成部落,部落组成部落联盟。氏族
长和军事首领由氏族议事会民主选举产生,没有任何特权,管理
没有强制手段。氏族内部没有压迫现象。
4.私有制的产生与原始社会的解体
(1)私有制的产生★
①根本原因: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
的发展。
②确立的标志;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③影响: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漫
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了。
④私有制的产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私
有制的产生,激发了人们的竞争意识,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私
有制的产生,促使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奴隶社会的产生,推动了
人类社会的进步。
(2)原始社会的解体
①根本原因: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
的发展。
②直接原因:私有制的确立,阶级的产生。
③解体过程
生产工具改进一生产力发展一个体劳动盛行一家庭为单位的个体
劳动代替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一生产资料由氏族公有转变为家
庭私有一生产工具和牲畜私有一土地变成私有财产(私有制的确
立)一贫富分化加剧一氏族成员地位越来越不平等(阶级产生)
一原始社会逐渐解体。
【注】原始社会虽然没有剥削和压迫,但生产力极其低下,并不
是人类的理想社会。
(二)奴隶社会
1.阶级及其产生
(1)阶级: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
(2)阶级的产生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一剩余产品出现一生产
工具和牲畜私有一土地私有)一贫富分化一剥削关系出现一阶级
产生。
2.本质特征
(1)生产力状况:生产力有所发展。(金属工具:主要是青铜器)
(2)生产关系的特点支
①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②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③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
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3.基本阶级和主要矛盾
(1)基本阶级: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最早形成的阶级)。
(2)主要矛盾: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
4.奴隶制国家的产生
(1)产生标志: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的建立。
(2)地位:奴隶制国家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
(3)国家的本质: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
治的工具。★
5.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
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
6.为什么说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奴隶社会的
进步性)★★★
(1)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建立,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符合人
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
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
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
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
(3)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使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根本原因。
二、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一)封建社会
1.本质特征
(1)生产力状况:生产力发展到新的水平。(铁制工具)
(2)生产关系的特点:
①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
分劳动成果;
②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
少量土地;
③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2.封建统治
(1)经济剥削
①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封建地主阶级
占有土地,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
②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方式
主要方式:收取地租(地租包括: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
租。)
其他方式:高利贷、苛捐杂税、徭役。
(2)政治压迫: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3)思想钳制: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
3.基本阶级和主要矛盾
(1)基本阶级: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
(2)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4.封建社会的进步性★★★
(1)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
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
配。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
产的发展。
(3)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代替了残酷的奴隶制
度。
(二)资本主义社会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背景: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
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生出
来。
2.本质特征
(1)生产力状况:生产力空前提高(机器大生产、生产社会化、
科技快速发展)
(2)生产关系的特点支
①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
②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
成为雇佣工人;
③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注】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它是雇佣工人在生产中创造
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由雇佣劳动创造的超
过工资的部分)。
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两个基本条件★
①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
人。(有人)
②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有钱)
【注】西方资产阶级依靠暴力、通过掠夺促使这两个条件形成。
4.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的标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
主义社会的开始。
5.资本主义制度的进步性(意义)★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
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上的极大解放,使科学、
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含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
(2)基本特征:生产过剩(相对过剩)★
(3)主要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
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
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4)原因★★
①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
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②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
盾(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注】《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7.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内容: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
盾。
(2)在阶级关系上的表现: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
产阶级的对立。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并雇佣工人进行生产,为了
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不断加大对工人的剥削;广大工人没有生
产资料,在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成为受苦最深的阶级。
(3)地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
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
资本主义的命运。
8.资本主义的命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不可避免,
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9.为什么资本主义终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社会主义代替资本
主义的必然性)★★★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
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
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②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
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
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
③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
资本主义的命运。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
动产品就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的手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
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
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
产阶级的对立。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虽然采取了一些
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但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剥削关
系。
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证明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更能适应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上层建筑更能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
⑥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框题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思想来源+历史前提)注意
区分“历史条件”和“历史前提”
1.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
(1)产生背景
伴随着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的激烈矛盾,社会主
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
(2)地位: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3)评价(进步性+局限性)
进步性:★
①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
②表达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
③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局限性:★
①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
社会的美好蓝图;
②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
产阶级的力量;
③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
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2.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1)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
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2)工人运动的历史意义
①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
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
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
②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
史前提。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社会主
义应运而生。
(3)无产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理论
斗争。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理论基石+诞生标志)
1.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1)唯物史观
①创立: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研究社会历史,批判地吸收了德国
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创立了
唯物史观。
②意义(科学性):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
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
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2)剩余价值学说
①创立: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继承了英
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②意义(科学性):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
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
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
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3)两大发现的意义(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的意义)★★★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
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
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注】以上三个意义一定不要弄混淆。
【拓展总结]★★
答题模板: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
义的历史意义,等)
答题要点:唯物史观的意义+剩余价值学说的意义+两大发现的意
义(答题时还要根据题意和材料!)
2.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发表)
(1)意义: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
主义的诞生。★★
(2)内容(历史贡献)★★
①《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
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
利的历史必然性。(“两个必然”)
②《共产党宣言》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
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
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一个政党”)
③《共产党宣言》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每个人
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一个目标”)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
律。
(2)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
的思想体系。
(3)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
(4)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课时分层作业5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以能源矿产石油煤炭为例含解析湘教版选修6
- 加油站安全预评价实施报告
- 2025年便携式桌式商务幕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展示厅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中国网络定制巴士行业发展监测及投资战略规划研究报告
- 2024-2026年中国湖南省小微金融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中国微孔渗灌装置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装笋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阀位指示器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康复医院设立可行性报告
- 清淤工程施工记录表
- TCITSA 24-2022 基于ETC的高速公路自由流收费技术规范
- 2022年涉农领域涉嫌非法集资风险专项排查工作总结
- 起重装卸机械操作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8年版)
- 叉车装卸区域安全风险告知牌
- 五年级下册美术课件-第2课 新街古韵丨赣美版
- 秦荻辉科技英语写作教程练习答案(共42页)
- GB∕T 41168-2021 食品包装用塑料与铝箔蒸煮复合膜、袋
-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绘本阅读课-优质课件.pptx
- 新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知识点填空题汇编
-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每个单元教材分析(共九个单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