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项练习:生物的进化_第1页
2025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项练习:生物的进化_第2页
2025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项练习:生物的进化_第3页
2025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项练习:生物的进化_第4页
2025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项练习:生物的进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规范练25生物的进化

一、基础练

1.现在地球上的全部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下列不能作为支持这一论点的证据是()

A.全部生物都由ATP干脆供能

B.全部生物都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C.全部生物的生命活动都靠能量驱动

D.各种生物的细胞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

2.2011年古生物学家发觉了最早的驯养狗化石,距今大约有3.3万年历史。该化石与现代格陵兰萨

摩犬在形态大小上最为接近,而与狼在牙齿特征上特殊相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现代格陵兰萨摩犬与狼的基因库没有差异

B.狼的存在不利于增加食草动物的多样性

C.新物种的形成都要阅历漫长的进化历程

D.了解这一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化石

3.在调查某小麦种群时发觉T(抗锈病)对t(易感染)为显性,在自然状况下,该小麦种群可以自由传

粉,据统计在该小麦种群的基因型中,TT占20%、Tt占60%、tt占20%,该小麦种群突然大面积感染

锈病,致使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计算该小麦种群在感染锈病之前与感染锈病且开花之

后基因T的频率分别是()

A.50%和50%

B.50%和62.5%

C.62.5%和50%

D.50%和100%

4.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植物,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a、c、f的差异属于遗传多样性

B.a-j所含的全部基因,称为种群基因库

C.该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和非生物因子之和称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D.f-j在一段时期内没有产生新的基因,但该种群基因频率有可能发生变更

5.如图显示了3种可能的物种形成机制,对机制r3诱发缘由的说明依次可能是()

原始种群C3CD

♦++

诱发因素CDo°U)

♦।)

可繁殖个体进化CDuf5Co)

♦♦*

新物种形成

机制1机制2机制3

A.生殖隔离种内斗争出现突变体

B.地理隔离种群迁出出现突变体

C.自然选择种间斗争种群迁入

D.种内斗争繁殖过剩环境变更

6.下列有关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中的

B.一个种群中,限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频率变更,说明物种在进化

C.基因型为Aa的个体逐代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大于a的基因频率

D.可遗传变异为进化供应原材料,突变是生物发生进化的重要缘由之一

7.如图表示从0点环境条件发生变更后,某种群中A和a的基因频率的变更状况。下列说法错误的

是()

#

W眠

oQP时间

A.。点后A基因限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

B.尸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

C.环境条件发生变更使得该种群产生了适应性变异

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变更

8.现有两个特殊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

因限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

60%,a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

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A.75%B.50%

C.42%D.21%

9.如图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图中上为甲岛,下为乙岛,A、B、C、D为四个物种及

其演化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由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内因是,外因

是,自然选择会变

更。

(2)甲岛上的B物种迁到乙岛后,不与C物种发生基因沟通,其缘由

是O

(3)迁到乙岛的B物种可能会。

(4)假设种群中有一对等位基因A、a,A的基因频率为10%,a的基因频率为90%,那么AA、Aa、aa三

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a的基因频率慢慢下降,A

的基因频率慢慢上升,则后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的数量变更趋势是o

二、提升练

1.某种螳螂褐体色对绿体色显性;在某地区释放一群人工饲养的螳螂,这群螳螂中,褐体色约占90%,

而其中杂合子的比例为77%;其次年在该地区对该种螳螂进行调查,发觉褐体色下降至80%;第三和

第四年的调查结果都与上一年相像。以下分析正确的有()

A.被释放的群体中,显性基因频率约55%

B.其次年褐体色比例下降的缘由是原螳螂种群隐性基因频率很高

C.该地区绿体色较褐体色更有利于螳螂生存

D.连续两年的调查,初步证明体色的显性和隐性基因频率相对稳定不变

2.穿梭育种是近年来小麦育种接受的新模式。农业科学家将一个地区的品种与国内、国际其他地

区的品种进行杂交,然后通过在两个地区间不断地反复交替穿梭种植、选择、鉴定,最终选育出多

种抗病高产的小麦新品种。下列关于穿梭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方向不同使各地区的小麦基因库存在差异

B.穿梭育种培育的新品种可适应两个地区的环境条件

C.穿梭育种充分地利用了小麦的遗传多样性

D.穿梭育种利用的主要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3.利用“抗生素纸片扩散法”视察某细菌在含有抗生素的培育基上的生长状况,可探究抗生素对细

菌的选择作用。下列关于该试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试验中应将不含抗生素的纸片和抗生素纸片分别放置在培育基的不同区域

B.试验结果显示在抗生素纸片的区域出现抑菌圈,不能支持基因突变是普遍存在的

C.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接着培育,连续选择几代后抑菌圈的直径会变大

D.在本试验条件下,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变异是有利变异

4.如图表示蒙古冰草和沙生冰草两个物种形成的机制。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T种群1卜4^司蒙古冰草|

,________,2JEZ

|某冰草原种群卜|a

U种群2回T沙生冰草|

A.种群1内部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体现的是物种多样性

B.蒙古冰草和沙生冰草成为两个物种的标记是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C.a是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的干脆对象是种群中不同的等位基因

D.蒙古冰草和沙生冰草始终利用相同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

5.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种形成、生物多样性发展机制的理论探究也在不断地发展与

完善。如图是科学家利用果蝇所做的进化试验,两组试验仅喂养食物不同,其他环境条件一样。

甲箱甲箱

甲品系

―►好皆

果蝇

原品系

喂养淀粉类有同体色交配偏好

萌祐

如食物一组

乙箱乙箱

乙品系

唯薪

―►.ap

斫第

有同体色交配偏好

喂养麦芽糖

食物一组

第一期八代或更长时间后

(1)第一期时,甲箱和乙箱中的全部果蝇属于两个

(2)经过八代或更长时间之后,甲箱果蝇体色变浅,乙箱果蝇体色变深。再混养时,果蝇的交配择偶

出现严峻的同体色选择偏好,以此推断,甲、乙品系果蝇之间的差异可能体现的是.多样性,

推断的理由

是O

(3)经过八代或更长的时间后,两箱中的果蝇体色发生了很大的变更,请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说明这

一现象出现的缘由:两箱分养导致,当两箱中果蝇发生变异后,由于

不同,变更,造成两个群体体色的很大差异。

(4)如表是甲、乙两箱中果蝇部分等位基因[A—a、T(「、TJ—t、E—e]的显性基因频率统计的数

据。

-

甲箱乙箱

果果

蝇ATiE蝇AT2E

数数

20100%064%20100%065%

四35089%15%64.8%28597%8%65.5%

七50067%52%65.2%42096%66%65.8%

56061%89%65%43095%93%65%

-

甲、乙两箱果蝇的基因库较大的是,基因频率基本稳定的基因是—,第十代时,甲箱中果

蝇的该等位基因对应的杂合子出现的频率是%-

课时规范练25生物的进化

一、基础练

1.c全部生物都由ATP干脆供能;全部生物都共用一套遗传密码;各种生物的细胞具有基本相同的

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这些都能作为支持“现在地球上的全部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这一观点

的证据。并不是全部生物的生命活动都靠能量驱动,如水分子的跨膜运输,C项错误。

2.D现代格陵兰萨摩犬与狼属于不同的生物,所以它们的基因库有差异,A项错误;狼的存在利于增

加食草动物的多样性,B项错误;新物种的形成一般要阅历漫长的进化历程,但有时也会出现物种大

爆发觉象,C项错误;了解题干中这一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化石,D项正确。

3.B小麦种群的基因型中TT占20%,Tt占60%,tt占20%,所以T的基因频率为20%+l/2X60%=50%;

感染锈病后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所以感染锈病且开花之后小麦种群TT、Tt的基因型

频率分别为25%、75%,T的基因频率是25%+1/2X75%=62.5%。

4.Da、c、f属于不同的生物个体,它们的差异属于物种多样性,A项错误;种群的基因库是指一个

种群全部个体全部的基因,而a~j包含多个物种,多个种群,B项错误;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多种多样

的生态系统,不是单一一个生态系统,C项错误;种群的基因频率变更的条件是有突变或有迁入迁出

或自然选择等,不愿定要产生新的基因,D项正确。

5.B机制1图示表明原始种群因地理隔离变为两个种群,经过长期遗传变异积累和自然选择的作

用慢慢进化出新物种;机制2图示表明原始种群中一部分个体迁出成为新种群,和原种群产生地理

隔离,最终进化为新物种;机制3图示表明在原始种群内产生了变异群体,经过长期积累进化为新物

种。

6.D基因频率是针对种群而言的,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都不是一个种群;生物发生进化时种群基因

频率会变更;基因型为Aa的个体逐代自交的过程中,若没有突变、选择、迁入和迁出等志向条件

下,A、a传递给子代的概率相同,因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和a的基因频率相等;可遗传变异包括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供应原材料。

7.C分析题图可知,Q点以后A的基因频率上升,a的基因频率降低,说明A基因限制的性状更加适

应环境,A项正确;P点两曲线相交,说明A与a的基因频率相等,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B

项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变更对不定向的变异起选择作用,即变异产生于环境变更之前,C项错

误;由于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所以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变更,D项正确。

8.C两种群均处于遗传平衡状态,且种群大小相等,故两种群完全合并后A基因频率

=(80%+60%)4-2=70%,a基因频率=(20%+40%)+2=30%。该种群随机交配后,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

率为2X70%*30%=42%,故选C项。

9.答案:(1)遗传和变异甲、乙两岛环境不同且有地理隔离种群基因频率(2)已形成生殖隔离

(3)形成新的物种(答案合理即可)(4)1%、18%、81%慢慢削减

二、提升练

1.AD被释放的群体中,杂合子约为90%X77%=69.30%,显性纯合子比例为90%-69.30%=20.70%,则

显性基因频率约为20.70%+69.30%/2«55%,A项正确;由以上分析可知,隐性基因频率约为45%,可推

想自由交配得到子代中,绿体色个体约占20%,褐体色个体约占80%,与其次年的调查结果相符,但此

时显性基因频率仍高于隐性基因频率,B项错误;其次年在该地区对该种螳螂进行调查,发觉褐体色

个体约占80%,第三年和第四年的调查结果都与上一年相像,说明褐体色螳螂和绿体色螳螂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