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生物复习专项训练:碳达峰碳中和_第1页
2025届高考生物复习专项训练:碳达峰碳中和_第2页
2025届高考生物复习专项训练:碳达峰碳中和_第3页
2025届高考生物复习专项训练:碳达峰碳中和_第4页
2025届高考生物复习专项训练:碳达峰碳中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型12碳达峰、碳中和

1.大亚湾红树林湿地公园是我市一道漂亮的风景线,过去的io年里我市大力推动红树林爱

护和修复,滨海新增红树林5000余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红树林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联系在一起形成困难的养分结构

B.为达成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应当加强爱护具有较强的固碳、储碳实力的红树林

C.生态修复过程本质是一个不断增加其自我调整实力、提高系统稳定性的过程

D.红树林的净化水体、海岸防护、调整气候等作用体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

【答案】A

【分析】

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复原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实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干脆价值:指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干脆影响和作用的价值,如:药用价值、欣赏价值、

食用价值和生产运用价值(野外收获进入贸易市场)等。

(2)间接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

改善地方气候、汲取污染物,调整碳氧平衡,在调整全球气候变更的作用,主要指维持生态

系统的平衡的作用等。

(3)潜在价值:今日还未被利用的那些物种在将来会有利用的价值,栽培植物的野生亲缘

种原委能供应多少对农林业发展有用的遗传材料,是不行估量的。

【详解】

A.红树林中生产者、消费者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联系在一起形成困难的养分结构,而分解者

不参加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

B.要实现“碳中和”目标,一方面要削减碳排放,一方面要加快碳的消耗,红树林是生态系

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CO,转化为有机碳的形式储存,因此应当加

强爱护具有较强的固碳、储碳实力的红树林,B正确;

C.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整实力,因此生态修复过程

本质是一个不断增加其自我调整实力、提高系统稳定性的过程,C正确;

D.红树林的净化水体、海岸防护、调整气候等作用体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即间

接价值,D正确。

故选Ao

2.2024年9月,我国提出要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下列关于

“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叙述,错误的是()

A.“碳中和”是指在某一时刻,该地区没有碳的排放

B.“碳达峰”是指在某一时刻,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

C.“碳达峰”和“碳中和”所指的“碳”都是温室气体CO?

D.发展太阳能等新能源有助于我国提前达成“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

【答案】A

【分析】

1.碳循环过程为:无机环境中的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

的碳通过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燃烧进入无机环境。

2.温室效应:(1)产生的缘由主要是:化学染料的燃烧;植被面积削减等;(2)缓解温室效

应的措施:削减CO?的释放,主要是削减化石燃料的作用,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

核能等)替代化石能源;增加CO,的汲取量,主要是爱护好森林和草原,大力供应植树造林。

【详解】

A.“碳中和”是指在肯定时间内,干脆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

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A错误;

B.“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B正

确;

C.“碳达峰”和“碳中和”所指的“碳”都是造成温室效应的COz,c正确;

D.发展太阳能等新能源,削减CO?的排放,有助于我国提前达成“碳达峰”和“碳中和”的

目标,D正确。

故选Ao

3.“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对世界做出的承

诺。“碳达峰”指在某一个时间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而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

“碳中和”是指在肯定时间内干脆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通过肯定

途径汲取的二氧化碳总量相等,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实现碳达峰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会明显减慢

B.实现碳中和有助于解决全球温室效应的问题

C.实现碳达峰后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仍可能会增加

D.植树造林和削减化石燃料燃烧有助于实现碳中和

【答案】A

【分析】

1.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的。碳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

机物形式存在。大气中的碳主要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动植

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等方式可以回到大气中。

2.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

【详解】

A.结合分析可知,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实现碳

中和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仍旧能顺当进行,不会明显减慢,A错误;

B.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实现碳中和有助于解决全球温室效应的问题,B正确;

C.实现碳达峰后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并不肯定会降低,由于气候,化石燃料的燃烧、火山爆

发等其他因素的影响,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仍可能增加,C正确;

D.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是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主要缘由,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汲取

二氧化碳,故植树造林和削减化石燃料燃烧有助于实现碳中和,D正确。

故选Ao

4.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点,CO?的排放达到峰值不再增长,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的意思

是工厂、企业等团体和个人,通过节能减排等形式来抵消自身产生的CO?,实现CO,零排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削减CO2排成与大力植树造林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

B.CO2的排放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这一过程不属于生态系统碳循环

C.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都可参加生态系统进行基本的碳循环

D.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城市生态系统产生的CO,可以被其他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所利用

【答案】B

【分析】

碳中和是在肯定时间内干脆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

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详解】

A.温室效应是大气中CO?增多造成的,削减CO2排成与大力植树造林可降低大气中CO2浓度,

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A正确;

B.CO?的排放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这一过程属于碳循环中返回大气中CO?的环节,B错

误;

C.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参加碳循环过程,如消费者加速物质循环和

能量流淌,c正确;

D.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的循环过程,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城市生态系

统产生的CO?可以被其他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所利用,D正确。

故选B。

5.我国政府明确提出实行“碳中和”的路径和时辰表,以实现大气二氧化碳的稳定。以下

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现碳中和将有效降低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含量

B.要实现碳中和应削减对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运用

C.主动植树造林可增加生产者对碳的固定,有利于实现碳中和

D.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有利于实现碳中和

【答案】A

【分析】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肯定时间内干脆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

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详解】

A.碳中和是指中和二氧化碳,而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因此实现碳

中和不会影响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含量,A错误;

B.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运用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要实现碳中和应削减对煤炭石油

等化石燃料的运用,B正确;

C.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够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因此主动植树造林可增加生产者对碳的固

定,有利于实现碳中和,c正确;

D.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运用,可削减化石能源运用,从而削减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

实现碳中和,D正确。

故选Ao

6.“碳中和”是指在肯定时间内干脆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

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

到相对“零排放”。据生态学家估算,截至2024年7月:澳大利亚丛林大火或已导致超过

600万公顷森林被毁,大火约向空中释放了3.5亿吨二氧化碳,气候专家认为,大火释放

的二氧化碳被地球上的生物汲取可能须要一个世纪或更长时间。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含碳有机物中的碳元素在大火中以CO2的形式转移到大气CO?库

B.群落中的消费者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淌

C.碳元素在生产者与分解者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双向传递

D.为了尽早实现“碳中和”,我们应优先选乘公共交通、留意节约用电

【答案】C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碳元素在生产者、

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而它们与无机环境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

形式传递的。

【详解】

A.含碳有机物中的碳元素燃烧会产生CO2,转移到大气CO?库,A正确;

B.消费者的呼吸作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消费者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

量流淌,B正确;

C.碳元素在分解者传向生产者以无机物(二氧化碳)的形式传递,而生产者传向分解者是以

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错误;

D.优先选乘公共交通、留意节约用电,可以减碳节能,D正确。

故选Co

7.2024年9月22日,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向世界慎重承诺:中国将努力

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或个人等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

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碳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0?的形式循环

B.每个自然生态系统都可依靠自身实现“碳中和”

C.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措施是增加生产者的数量

D.过度的人工碳排放可能会导致海平面上升

【答案】B

【分析】

碳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碳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

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有光合作用、化能合

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中的碳返回到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

用、化石燃料的燃烧。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

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淌。

【详解】

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的循环形式是C02,A正确;

B.碳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具有全球性,“碳中和”是全球性的,不是单独的生态系统,B

错误;

C.实现“碳中和”,可以通过增加生产者的数量,提高生产者对二氧化碳的消耗,c正确;

D.过度的人工碳排放可能会造成大气中CO2浓度增加,产生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会导致海平

面的上升,D正确。

故选B。

8.退桃还林、还草有助于我国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的实现。探讨者调查不

同退耕年限的土地上草本、灌木和乔木的物种数的变更状况,所得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

叙述错误的是()

退耕还林的年限(年)

A.退耕还林、还草的土地上既有种群的加入,又有种群的消逝

B.退耕后,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加明显.草本植物的光合速率渐渐增大

C.调查退耕土地上某乔木的种群密度时,样方的大小会影响调查结果

D.大力发展新型能源和关闭耗能低效产业,也有助于碳达峰的实现

【答案】B

【分析】

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其主要类型有初生演替

和次生演替。从图中信息可知,草本植物的物种数先增加后削减,另外,灌木和乔木的物种

数渐渐增加,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

A.退耕还林、还草的土地上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既有种群的加入,又有种群

的消逝,A正确;

B.退耕后,随着灌木和乔木增多,群落结构变困难,垂直结构更加明显,草本植物获得的阳

光削减。因此,草本植物的光合速率渐渐减小,B错误;

C.利用样方法调查某植物的种群密度时,样方的大小要相宜,否则会影响调查结果,C正确;

D.大力发展新型能源和关闭耗能低效产业,均可肯定程度上降低CO?的排放量,有助于我国

2030年前碳达峰这一目标的实现,D正确。

故选B。

9.“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对世界做出的承

诺。碳达峰指在某一个时间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

是指在肯定时间内干脆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通过肯定途径汲取二氧化碳总量

相等,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现碳达峰后,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仍可能增加

B.削减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削减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举措

C.实现碳中和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会明显减慢

D.植树造林、退耕还草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途径

【答案】C

【分析】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组成生物体的c.H、0、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

境到生物群落,有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详解】

A.碳达峰指在某一个时间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而空气中

二氧化碳浓度受排放和汲取双重影响,故其浓度仍可能增加,A正确;

B.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是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主要缘由,B正确;

C.实现碳中和后不会使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减慢,反而有助于碳循环的进行,C错误;

D.植树造林、退耕还草可以增加对二氧化碳的汲取,有助于实现碳中和,D正确。

故选Co

10.为主动应对全球气候变更,我国政府在2024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于2030年前

确保碳达峰(CO,排放量达到峰值),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02排放量与削减量相等),

这是中国向全世界的慎重承诺,彰显了大国责任。如图是某自然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

其中a、b、c、d构成生物群落。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缺少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将会受到较大影响

B.b同化的能量的最终去向是呼吸作用散失和分解者利用

C.自然生态系统中d摄取碳的速率与a、b、c释放碳的速率相等

D.增加碳固定量、削减碳排放量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答案】C

【分析】

分析题图:d与非生物环境之间是双向关系,d表示生产者,a、b、d都有箭头指向c,c表

示分解者,a表示初级消费者,b表示次级消费者。

【详解】

A.c属于分解者,其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是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若缺少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将会受到较大影响,A正确;

B.图中b是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最终去向是呼吸散失和分解者利用,B正确;

C.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等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a、b、c、d)的呼吸作用和分

解作用释放碳的速率大致相等,可以自我维持动态平衡,C错误;

D.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削减碳排放和增加碳汲取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

措,D正确。

故选Co

11.碳中和是指削减含碳温室气体的排放,采纳合适的措施固碳,最终达到碳平衡,下列相

关叙述错误的是()

A.碳在生物群落中沿着食物链(网)循环流淌

B.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

C.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0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D.大力植树造林、运用清洁能源有利于实现碳中和

【答案】A

【分析】

能量流淌的特点:单向流淌、逐级递减。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02,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

的形式存在。

【详解】

A.碳在生物群落中沿着食物链(网)单向流淌,A错误;

B.打破了碳循环平衡的主要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B正确;

C.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0?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C正确;

D.运用清洁能源可以削减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力植树种草可以利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因此

大力植树造林、运用清洁能源有利于实现碳中和,D正确。

故选Ao

12.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点,CO?的排放达到峰值不再增长,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的意

思是工厂、企业等团体和个人,通过节能减排等形式来抵消自身产生的CO2,实现CO?零排

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城市生态系统产生的CO,可以被其他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所利用

B.大气中的CO?主要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因此植树造林有助于实现碳中和

c.COz的排放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这一过程不属于生态系统碳循环

D.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都可参加生态系统进行基本的碳循环

【答案】C

【分析】

碳中和是在肯定时间内干脆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

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详解】

A.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的循环过程,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城市生态系

统产生的CO?可以被其他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所利用,A正确;

B.大气中的CO?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因此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

有助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汲取更多的二氧化碳,降低大气中CO,浓度,有助于实现碳中

和,B正确;

C.CO?的排放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这一过程属于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C错误;

D.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参加碳循环过程,如消费者加速物质循环和

能量流淌,D正确。

故选Co

13.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2024年重点任务之一;

“十四五”规划也将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列入其中。下列叙述与此理念及采纳措施不相符

的是()

A.“碳达峰”的缘由是碳循环平衡被破坏,碳释放速率渐渐削减所致

B.“碳中和”就是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措施,使碳实现零排放

C.相比于自驾,骑行或乘坐公交出行更符合“绿色低碳”生活

D.爱护野生资源是实现“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有效手段

【答案】B

【分析】

要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国家要以资源环境承载实力为基础,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坚持节约资源和爱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

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要走绿色发展道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坚持绿色富

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要大力提倡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

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详解】

A.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而目前没有“碳

达峰”,碳的排放仍大于碳的固定,即碳循环平衡被破坏,若碳释放速率渐渐削减到与固定

量相同时,达到峰值,A正确;

B.“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肯定时间内干脆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

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

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肯定时间以前的水平,即达到相对“零排放",B错误;

C.骑行或乘坐公交出行更符合“绿色低碳”生活的理念,C正确;

D.破坏野生资源,不行持续发展等不行能实现目标,爱护野生资源是实现“做好碳达峰、碳

中和工作”的有效手段,D正确。

故选Bo

14.作为世界第一个“双奥之城”,北京冬奥会向国际社会做出坚决承诺:绿色办奥。北京

冬奥会将发展体育事业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力争碳排放全部中和,打造首个真正

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奥运会。冬奥核心区绿化造林成活率达99%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80%

以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植树造林肯定程度上可以“抵消”全球的碳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

B.奥运会的举办通常会产生近万吨的废弃物,垃圾分类、回收和再利用有利于提高能量传

递效率

C.奥运会专用餐具回收后加入微生物可干脆变成水和气体,参加此过程的微生物在生态系

统成分中属于分解者

D.废旧电池应投入相应垃圾回收箱中,否则废旧电池中的重金属离子等物质进入土壤后会

被植物汲取,沿食物链逐级积累

【答案】B

【分析】

1.分解者属于异养型生物,其能把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2.依据生物富集可知,重金属离子等有毒物质进入土壤后会被植物汲取,沿食物链(网)逐

级积累。

【详解】

A.植树造林肯定程度上可以“抵消“全球的碳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这是因为植物

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消耗二氧化碳,A正确;

B.垃圾分类、回收和再利用有利于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而不能提高各养分级之间的能量传递

效率,B错误;

C.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专用餐具加入

微生物后干脆变成水和气体,参加此过程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分解者,C正确;

D.重金属离子不能被分解,废旧电池应投入相应垃圾回收箱中,否则废旧电池中的重金属离

子等物质进入土壤后会被植物汲取,沿食物链逐级积累,称为生物富集现象,D正确。

故选Bo

15.“碳中和”是指在肯定时间内干脆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

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

达到相对“零排放”。据生态学家估算,截至2024年7月澳大利亚丛林大火或已导致超过

600万公顷森林被毁,大火约向空中释放了3.5亿吨二氧化碳,气候专家认为、大火释放的

二氧化碳被地球上的生物汲取可能须要一个世纪或更长时间。下列相关说法母送的是

()

A.含碳有机物中的碳元素在大火中以CO?的形式转移到大气CO?库

B.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碳元素在生产者与分解者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双向传递

D.为了尽早实现“碳中和”,我们应优先选乘公共交通、留意节约用电

【答案】C

【分析】

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的。碳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

物形式存在。大气中的碳主要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动植物

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等方式可以回到大气中。

【详解】

A.含碳有机物在大火中被燃烧变成CO2,以CO?的形式转移到大气CO?库,A正确;

B.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都干脆或间接的依靠于绿色植物制造出的有机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

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B正确;

C.碳元素在生产者与分解者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单向传递,C错误;

D.为了尽早实现“碳中和”,我们应削减化石燃料的燃烧,优先选乘公共交通、留意节约用

电等,D正确。

故选Co

16.2024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COP15)大会和《联合国气候变更

框架公约》其次十六次缔约方(COP26)大会,“中国才智、中国方案、中国实践”主动参加

全球环境治理,彰显大国责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建立“国家公园”体制遵循自然、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B.植树造林和节能减排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

C.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安排,主要是为了提高生物多样性的干脆价值

D.北京“绿色、低碳”冬奥会的胜利举办向世界证明实现“碳中和”是可行的

【答案】ABD

【分析】

1.爱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一是就地爱护,大多是建自然爱护区,比如四川卧龙大熊猫自

然爱护区等;二是迁地爱护,大多转移到动物园或植物园,比如,水杉种子带到南京的中山

陵植物园种植等;三是开展生物多样性爱护的科学探讨,制定生物多样性爱护的法律和政策;

四是开展生物多样性爱护方面的宣扬和教化。

2.生物多样性重要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详解】

A.建立“国家公园”体制遵循自然、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利于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A正确;

B.植树造林和节能减排等手段可实现“碳中和”,B正确;

C.长江十年禁渔安排更有利于提高长江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

D.北京“绿色、低碳”冬奥会的胜利举办向世界证明实现“碳中和”的可行性,D正确。

故选ABD。

17.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2024年重点任务之一:

国家要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碳达峰”是碳循环调整的结果,使碳释放速率与消耗速率大致相当

B.“碳中和”就是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措施,使碳实现零排放

C.“碳达峰”是“碳中和”的结果,这须要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D.限制运用不行再生资源是实现“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有效手段

【答案】AD

【分析】

要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国家要以资源环境承载实力为基础,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坚持节约资源和爱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的发展理念,要走绿色发展道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坚持绿色富国,让人

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要大力提倡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

方式。

【详解】

A.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而目前没有“碳

达峰”,碳释放速率仍大于碳的消耗速率,即碳循环平衡被破坏,若碳释放速率渐渐削减到

与消耗速率相同时,达到峰值,因此“碳达峰”是碳循环调整的结果,使碳释放速率与消耗

速率大致相当,A正确;

B.“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肯定时间内干脆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

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

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肯定时间以前的水平,即达到相对“零排放”,而不是碳实现零排

放,B错误;

C.“碳达峰”是碳释放速率达到最大时出现的一个峰值,而不是“碳中和”的结果,碳循环

具有全球性等特点,因此“碳中和”须要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C错误;

D.运用不行再生资源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会大大增加碳释放速率,限制运用不行再生资源是

实现“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有效手段,D正确。

故选AD。

【点睛】

18.为主动应对全球气候变更,我国政府宣布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CO,排放量达到峰值),

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排放量与削减量相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C0,只能通过植物光合作用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

B.植树造林和削减化石燃料燃烧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举措

C.群落中的碳元素只有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重返无机环境

D.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循环

【答案】AC

【分析】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循环性。在碳循环过程中碳元素通过光合作用与化能合成

作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入生物群落,通过生物群落的呼吸作用或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以二氧

化碳的形式返回无机环境。

【详解】

A.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因此C0?可以通过植物光合作用从

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也可以通过呼吸作用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A错误;

B.大气中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为化石燃料的燃烧,植树造林有助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汲取

更多的二氧化碳,降低大气中CO2浓度,B正确;

C.群落中的碳循环可以经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呼吸作用返回无机环境,C错误;

D.无机环境中的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被生产者汲取利用,生物体内的碳通过呼吸作用等再以

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无机环境,即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D正确。

故选ACo

19.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

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其中碳达峰,就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

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

(1)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通过生物的

和而把碳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致相同。

(2)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人类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含量快速增加,形成了温室效应。所以现在提倡的“碳中和”就是要通过一些详细的措施抵

消掉排放的二氧化碳,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请列举两项可行性措施:。

碳循环具有的特点是o

a.全球性b.逐级递减c.反复利用d.单向流

淌e.循环流淌

(3)国家提倡“科教兴国”、“绿色生活”的缘由是通过发展科学技术从而提高生产力以及

绿色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削减的数值。

(4)为扎实做好生态修复工作,某污水处理厂“排污口”旁边,一个90亩的生态湿地己经

建成并胜利投入运用,日均处理“污水”实力可达2万吨。政府在“排污口”旁边建设人工

湿地,栽培芦苇、蒲草、黑藻等多种本土植物,并适当引入鲤鱼草鱼等水生动物;在周边稍

远范围指导农夫种植无公害水稻,并由政府统一选购,这在爱护环境的同时提升四周居民

的生活水平;上述生态工程的建设依据的原理包括o

【答案】

(1)呼吸作用##细胞呼吸分解作用

(2)削减化石燃料的燃烧、大力植树造林增大二氧化碳的消耗ace

(3)碳达峰

(4)系统整体性原理、整体性原理

【分析】

1.碳中和是指通过某些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

到相对“零排放”。

2.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的。碳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

机物形式存在。大气中的碳主要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动植

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等方式可以回到大气中。

【详解】

(1)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通过生物的呼吸作

用和分解作用而把碳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致相同,因此全球的碳处于平衡状态。

(2)温室效应形成的主要缘由就是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使二氧化碳源源不断向大气中排放。

要实现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可以削减化石燃料的燃烧,也可以大力植树造林增大二

氧化碳的消耗。碳循环是带有全球性的,其特点是循环流淌,反复利用,而能量流淌具有逐

级递减、单向流淌,故选ace。

(3)国家提倡“科教兴国”、“绿色生活”的缘由是通过发展科学技术从而提高生产力以及

绿色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削减碳达峰的数值。

(4)政府在“排污口”旁边建设人工湿地,栽培芦苇、蒲草、黑藻等多种本土植物,并适

当引入鲤鱼草鱼等水生动物,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体现了系统整体性原理;

在周边稍远范围指导农夫种植无公害水稻,并由政府统一选购,这在爱护环境的同时提升

四周居民的生活水平,考虑到了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体现了整体性原理。

【点睛】

本题结合社会热点考查生态环境相关内容,要求学生了解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并对详细情

境进行分析。

20.随着全球气温的持续上升,“双碳”(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简称,其中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

造林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与能量流淌的模式图,图中字母表示生态

系统的成分,数字表示生理过程或能量流淌。结合所学生态学学问,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填字母)。B和A能加快生态系统的。

(2)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在群落内部主要以的形式进行传递。生态系统能量

流淌的特点是。

(3)温室效应加剧的主要缘由是o为了达到“双碳”中的碳中和,我们的目

标是要实现④+⑤+⑥+⑦=(填图中数字)。

【答案】

(1)C能量流淌和物质循环

(2)含碳有机物单向流淌、逐级递减

(3)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温室气体增多①

【分析】

据图分析:图解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A和B是消费者(A是次级消费者)、B是初级消费

者、C是生产者、D是无机环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E是分解者;①表示光合作用;②

和③表示捕食关系;④⑤⑥⑦表示呼吸作用;⑧⑨⑩各养分级的碳流向微生物。

【详解】

(1)C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和A是消费者,可以加速生态的能量流淌和物质循环。

(2)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特点是单向流淌、

逐级递减。

(3)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温室气体增多,使温室效应加剧;为了达到“双碳”

中的碳中和,须要使生物通过呼吸作用产生CO2的速率(④⑤⑥⑦)和生物通过光合作用(①)

及化能合成作用汲取C02的速率相同。

【点睛】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学问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

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说明、推理,做出合理的推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实力。

21.某地通过扩大森林面积,提升森林质量,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做贡献。探讨发觉该地

区植被受某种蛾的影响,雌蛾通过某种植物释放的挥发物a定位栖息地,然后将受精卵产在

该植物上,孵化出的幼虫以植物的新生嫩枝为食。植物受到侵害后产生挥发物b引诱蛾的天

敌,并驱逐雄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资料说明信息能够,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2)为爱护植物不受该种蛾的侵害,可以利用人工合成的挥发物b进行生物防治的缘由

,从而降低蛾的o

(3)为助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探讨者设立多个样地,开展乔木丰富度与森林碳储存

实力(用光合作用固定的有机物干重表示)之间关系的探讨,结果如图所示。

吴□2013-2014

栅□2014-2015

卜s2015-2016

■2016-2017

依据图中结果,可以得出结论:,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森林碳储存实力o

由此说明,在实现“碳中和”目标时,可采纳的措施是,增加植被对二

氧化碳的汲取量。

【答案】

(1)调整生物的种间关系

(2)挥发物b能引诱蛾的天敌,并驱逐雄蛾种群密度

(3)乔木丰富度越大,森林碳储存实力越强增加提高植被丰富度

【分析】

1.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2.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1)有利于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如其苣在相宜的波长下才

能萌发生长;(2)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如雄鸟求偶时进行困难的“求偶”炫耀;(3)调

整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狼能够依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追捕兔子。

【详解】

(1)由题意可知,植物受到侵害后产生挥发物b引诱蛾的天敌,并驱逐雄蛾,其中挥发物

b作为化学信息在生物之间传递信息,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调整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

态系统平衡与稳定的作用。

(2)植物受到侵害后产生的挥发物b能引诱蛾的天敌,并驱逐雄蛾,故可以利用人工合成

的挥发物b进行生物防治,爱护植物不受该种蛾的侵害,从而降低蛾的诞生率,使蛾的种群

密度降低。

(3)图中横坐标为乔木丰富度,纵坐标是干重增加相对值,各年份调查结果均显示,乔木

丰富度越大,样地中的生物量(干重相对值)越大,说明乔木丰富度越大,森林碳储存实力

越强,且这种差异随年份的增加渐渐增大,即森林碳储存实力渐渐增加。由此说明,在实现

“碳中和”目标时,可通过提高植被丰富度,增加植被对二氧化碳的汲取量。

【点睛】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成分及信息传递和物种丰富度的相关学问,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实力和推

断实力,运用所学学问综合分析问题的实力。

22.I.作为世界第一个“双奥之城”,北京冬奥会向国际社会做出坚决承诺:绿色办奥。北

京冬奥会将发展体育事业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力争碳排放全部中和,打造首个真

正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奥运会。冬奥核心区绿化造林成活率达99%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

80%以上。

(1)植树造林肯定程度上可以“抵消”全球的碳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这是因为植

物能o

(2)一届奥运会的举办,通常会产生近万吨的废弃物。北京冬奥会严格做好垃圾分类和处

理,专用餐具加入微生物后干脆变成水和气体,参加此过程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

o废旧电池、过期药物应投入(颜色)垃圾回收箱中,否则废旧电池中的

重金属离子等物质进入土壤后会被植物汲取,沿食物链逐级积累,最终可能进入人体。

口.池塘中混养不同食性鱼类时,可以用较低的成本收获较高的收益。图4表示一个池塘生

态系统的能量流淌,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阳光

图4

(3)三种鱼能合理混合放养,主要是因为它们在池塘水域中的W

不同。为了使它们尽量避开对食物的竞争,流入鲤鱼、鳗鱼、

鲤鱼的主要能量来源应分别调整为o

(4)向池塘水体施加适量氮肥后,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各种鱼的产量,缘由是

【答案】

(1)光合作用汲取CO?,产生。2

(2)分解者红色

(3)栖息水层食性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饲料

(4)增加氮肥,有利于浮游植物(生产者)的生长,提高光能利用率(为浮游动物和鱼类

供应食物、因为氮是构成生物体化合物的重要元素)

【分析】

1.分解者属于异养型生物,其能把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2.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群落里的生物

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详解】

(1)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须要消耗二氧化碳,同时产生氧气,因此植树造林肯

定程度上可以“抵消”全球的碳排放。

(2)微生物能分解有机物,把有机物干脆变成水和气体,属于分解者;废旧电池、过期药

物属于有害垃圾,应投入红色垃圾回收箱中。

(3)分析图可知,三种鱼能合理混合放养,主要是因为它们在池塘水域中的食物来源和栖

息环境不同;为了使它们尽量避开对食物的竞争,如饲料碎屑三种都会吃存在较大竞争,因

此流入甦鱼、鳗鱼、鲤鱼的主要能量来源应分别调整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饲料。

(4)分析题意可知,向鱼塘水体施加氮肥后,有利于浮游植物(生产者)的生长,提高光

能利用率(为浮游动物和鱼类供应食物、因为氮是构成生物体化合物的重要元素)。

【点睛】

本题以北京冬奥会为素材,考查环境爱护、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物富集等相关学问点,

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和理解实力。

23.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CO,固定在植被与土壤中,从而削减大

气中CO?浓度的过程。碳汇造林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请回答以下问题:

(1)碳汇造林肯定程度上可以“抵消”全球的碳排放,实现“碳中和”,这体现出碳循环具

有特点。森林动物捕食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另

外一部分用于=

(2)若管理不善发生森林火灾,森林也可能成为一种碳排放源。在热带一亚热带广泛种植

的桂树人工林由于树种单一,易受林火干扰。科研人员以校树林为探讨对象,探讨不同强度

林火干扰对植被碳密度(反映各组分在光合作用中固碳实力的差异)的影响,结果如下:

未火烧林轻度林火中度林火重度林火

①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C02的浓度持续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生态后果

主要是=全球变暖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

来看,削减和增加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②由图分析可知,林火干扰削减了植被总的碳密度,其中重度林火造成的乔木碳密度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灌木碳密度;轻度林火干扰对植被碳密度影响差

异不显著,说明生态系统具有实力。但是林火干扰能提高草本植物的碳密度,其主

要缘由是O

【答案】

(1)全球性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被下一养分级同化、分解者分

解以及未被利用的)

(2)冰川溶化、海平面上升碳释放(碳排放;CO?释放量)碳存储(碳储存;C02

汲取量)大于肯定的自我调整灾后草本植物接受的光照更加足够,土壤

中无机养料增多

【分析】

温室效应指大气通过对辐射的选择汲取而使地面温度上升的效应。二氧化碳气体对太阳光的

透射率较高,而对红外线的汲取力却较强。随着工业燃料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成分

增加,致使通过大气照耀到地面的太阳光增加;同时地球表面升温后辐射的红外线也较多地

被二氧化碳汲取,从而构成保温层。

【详解】

(1)碳汇造林肯定程度上可以“抵消”全球的碳排放,体现了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

动物捕食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热能+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被下一养分级

同化、分解者分解以及未被利用的)。

(2)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溶化、海平面上升,影响农业生产、工业建筑及生活环境

等等;全球变暖主要是由于大气中C02的浓度持续增加,削减碳的排放可以使大气中CO2增

加变缓,另外增加碳存储(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将CO2转变为有机物)也是实现碳达峰和

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②结合图示可知,与未火烧林相比,重度林火(第四组柱形图)造成的乔木碳密度(降低幅

度)大于灌木碳密度;生态系统具有肯定的自我调整实力,因此轻度林火干扰对植被碳密度

影响差异不显著;灾后草本植物接受的光照更加足够,土壤中无机养料增多,因此林火干扰

能提高草本植物的碳密度。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碳循环及生态系统的调整,要求学生有肯定的理解分析实力。

24.下图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括号内的数字表示年变更量,单位为lO'C/a,

未加括号的数字表示库存量,单位为10'tC。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植物一年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用碳的含量表示)。碳

循环具有性,碳循环具有这个特点的主要缘由是。

(2)生态学家把生态系统的碳收入和碳支出的差值定义为生态系统的净生产量(NEP),NEP

若为正值,则表明生态系统是CO。的“汇”,相反则表明生态系统是一个CO?的源。

①假如不考虑人类生产活动的作用,仅考虑与生物圈有关的自然因素,中国植被是一个CO?

的(填“汇”或“源”)。

②假如考虑人类生产活动影响等因素,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是一个CO?的(填“汇”

或“源”)。

(3)为2060年中国实现碳中和,可实行的措施有(写出两个)。

【答案】

(1)2.41X109tC/a全球大气中的CO?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

流淌

(2)汇源

(3)植树造林,增加CO?的汲取;利用清洁能源(或削减化石燃料的燃烧),削减CO2排放

【分析】

1.某一养分级同化量的去向包括呼吸作用消耗和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用于生长、

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主要包括流向下一养分级、流向分解者和未被利用。

2.碳循环: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

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

循环主要以CO?的形式进行。碳循环特点是具有全球性。

【详解】

(1)某一养分级同化量的去向包括呼吸作用消耗和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因此植

物一年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植物光合作用同化量-植物呼吸作用散失

的能量=4.26-1.85=2.41X109tC/a;碳循环特点是具有全球性,碳循环具有这个特点的主要

缘由是大气中的CO?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淌。

(2)①据图可知,不考虑人类生产活动的作用,碳收入是指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即碳收

入能量为4.26X109tC/a,碳支出包括人的呼吸、植物呼吸作用、生物质燃烧、及土壤呼吸,

即碳支出能量为2.04+0.08+1.85+0.18=4.15X109tC/a,碳收入大于碳支出,NEP为正值,

说明中国植被是一个COz的“汇”。

②据图可知,考虑人类生产活动影响等因素,碳收入是指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即碳收入能

量为4.26Xl()9tC/a,碳支出包括人的呼吸、植物呼吸作用、生物质燃烧、土壤呼吸及化石

燃料和水泥,即碳支出能量为2.04+0.08+1.85+0.18+0.73=4.88X109tC/a,碳收入小于碳支

出,NEP为负值,说明中国植被是一个CO?的“源”。

(3)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肯定时间内干脆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

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增加C02的汲取;利用清洁能源(或削减化石燃料的

燃烧),削减C0,排放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

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点睛】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淌和物质循环、碳中和等相关学问,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实力和理

解所学学问要点,把握学问间内在联系,形成学问网络结构的实力。

25.探讨团队在“碳中和”探讨过程中发觉,生态系统土壤碳输入与输出过程是陆地生态系

统碳安排和转化的核心,并干脆影响着碳平衡。青藏高原是探讨土壤碳动态对气候变暖响应

的关键地区。现就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开展了一系列模拟增温的野外限制试验,探讨

增温对青藏高原草甸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探讨者连续多年测定了通过设计多梯度模拟增温的试验,测定了土壤表层(0-10cm)

土壤碳输入(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潜在的土壤碳输

出)对模拟增温的响应,数值如下表:

增温量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

(℃)(g/m2)(g/m2)(mg/kg)(mg/g)

06201958200162

0.425921932198161

0.62618989201567

0.766102421218160

1.266011921202570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生产者获得碳元素的方式是,其中,进行光合作

用合成有机物的生产者主要是_________植物。通过试验结果可知,多梯度增温对

—的影响变更不显著,在增温为条件下,对地下生物量有显著影响。

(2)从上述探讨得出的结论是=可见,青藏高原草甸生态系统可以在肯定范围

内自我维持o为了探讨更加具有劝服力,除了探讨以上影响因素外,还应考虑更

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探讨等对上述观测量的影响。

(3)有探讨显示,中国大陆每年向大气层中释放的CO2占全球总释放量的6.4%,但中国人

均所释放的CO?比全球人均要o实现“碳中和”的两个确定因素是碳减排和碳增

汇,碳减排的核心是;而在碳增汇的方面,可以实行的措施有=

【答案】

(1)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草本地上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微

生物生物量碳0.62℃和0.76℃

(2)肯定量的增温对青藏高原草甸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库有影响,但影响有限碳

平衡光照、水分、无机盐、气候、地形、盐碱度等

(3)小得多节能、调整结构、削减化石燃料燃烧、发展清洁能源加强

生态爱护、生态建设(含植树造林)和生态管理

【分析】

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动循

环不止的现象。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大气钟汲取=氧化碳,在水的参加

下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有机体再利用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