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_第1页
2025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_第2页
2025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_第3页
2025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_第4页
2025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试卷共8页,答题纸共2页)

-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礼记•大学之道》)

(2),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李密》)

(3)杜甫《蜀相》中的“,”一联,称颂诸葛

亮的才干和德行,高度概括其一生的功绩。

2.按要求选择。(5分)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2分)

传统工艺是文化瑰宝,更是生活方式。,,。首届中

国国际工艺创新博览会秉承“超越工艺、展现当代、启示未来”的理念,汇聚全球工艺创新

智慧,展示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相融合的多种可能,以及对未来生活方式的思考。中国美术

学院美术馆、浙江美术馆联合主办的“中国年——文化与设计”系列展,展出“创新年

画”“竹简铅笔”等由传统工艺转化而成的文创产品,添彩创意生活。

①既要呈现工艺本源之美,又要展现其发展活力

②推动传统工艺走入现代日常生活,引领创新风尚

③不少策展人以宽阔的视野、新颖的设计理念

④传统工艺的创新传播,常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平衡

⑤这也是推动保护传承、吸引公众参与的有效方式

A.③①②④⑤B.③②①④⑤C.④①⑤③②D.④⑤③②①

(2)以上语段摘自某报纸,下列版面名称和文章标题与其最匹配的一项是()。(3分)

A.理论版《深入艺术传统,开辟传统工艺新境界》

B.文化版《创意策展,找准文化的“打开方式”》

C.要闻版《首届中国国际工艺创新博览会在京开幕》

D.社会版《艺术盛宴大咖云集,精彩亮点一睹为快》

二阅读70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第3-7题。(17分)

小杨阅读《红楼梦》时,对小说中的“大观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对此进行一番

学习和探究。以下两则材料分别摘自《名家谈大观园》一书中的两篇文章。

材料一:

①大观园遗址现在何处?旧红学家们认为曹雪芹写《红楼梦》塑造大观园园林形象那样

逼真如画,绝不是空中楼阁,凭脑子空想出来的,必有园林实物作它写作的对象。既有园林

实物,它的遗址就不难寻找。

②有人说南京随园是大观园的遗址。童裔著《江南园林志》说:“清乾隆初,袁枚购江

宁隋织造园,改称随园……惟今已无迹可寻。”但现在还保存有反映随园景物的图画,可以

从画面上看到随园园林的形象。清中叶时期绘的《载酒访随园》横幅是写实的画,画的中轴

上方是一座三层楼阁,还有一带走廊及部分复道,隐约联系着厅堂院落。楼前一面池水,池

的南方有岸有桥,池边还有亭榭及小山头、绿树、竹林。看上去完全不像大观园的山池布置

及院落、厅落、桥亭等的安排。要说随园是大观园的遗址,不会使人信服。

③另一说北京城内西北角上恭王府后花园是大观园的实物。恭王府侧紧接另一王府;恭

王府后园内西北角上又有泉水流入,沿着东墙下面一直通往东南角,转向正西。而《红楼梦》

上说的大观园在宁、荣二府之后,也在两府之间;园内水源是利用宁府后院北墙角引来的活

水,从东北山凹里引至西南上。但是大观园的建筑数目不少,规模甚大,而恭王府后花园只

有几处旧院落遗址,说是像怡红院、潇湘馆、李纨住宅等建筑,实在牵强附会。

④大观园一进大门就是一带翠嶂,气魄不小;园地东面“山之高处”足以建凸碧堂赏月,

池水深阔,能泛舟游园;园中建筑有殿堂、楼阁、佛寺、尼庵、庭院、馆庄,还有亭榭、长

廊联系其间,远非私人园林可比。至于建筑形式有“水磨砖墙,清瓦花堵”,大门顶是“筒

瓦泥纵脊”,都像南方建筑风格。由此可见大观园具有皇家花园的规模,又兼有南北园林的

特点,说南京随园是大观园的遗址或北京恭王府后花园是大观园的实物,都是似是而非的。

⑤不过,北京、南京两地曹雪芹都住过多年,要研究大观园,这两处是值得考查的。大

观园是用文学语言反映现实的古典园林建筑,是曹雪芹在生活实践中吸收当时的一般园林建

筑的素材,通过分析综合、加工改造,创造出来的园林艺术形象。所以我们要想在现有的古

典园林实物或遗迹中去找出和大观园一模一样的,是找不到的。

(戴志昂《谈〈红楼梦〉大观园花园》)

材料二:

①记得六十年代初期,有过“京华何处大观园”的讨论热潮,有人就说北京恭王府及其

花园是小说里的“荣国府”和“大观园”。尽管我完全不同意恭王府花园等于大观园这种简

单模式,但说来又奇,许多人来到恭王府花园,却总有一种仿佛置身于“大咽月”山的感

觉。

②恭王府花园现名萃锦园,始建于清代乾隆后期,到了同治年间归恭王奕诉后,他对这

处府园作过一次较大规模的重建和改建工程,而且调整布局,增置山石林木,有些地方可能

按着《红楼梦》中“大观园”的意境作了设计。这个园林叫“萃锦园”是民国以后,奕诉的

孙子溥心畲命名的。奕诉的两册手稿残本,都题作《萃锦吟》。还有奕诉的次子载湮在他的

《云林书屋诗集》中,写了总题为《补题邸园二十景》的组诗和小序,详尽地介绍了每处景

色的位置和命名特点,就有许多类似“木胆画”⑵中的题景和描写。“大观园”里有四十

多景,萃锦园没有那么多景,也可能比不上它的优美,但这二十景的名称却和“大观园”里

的十分相近,有的完全相同,我认为这绝不是无心的巧合。

③倘若要作进一步的考察:我们不妨像贾宝玉“大观园试才题对额”那样,进入“萃锦

园”,选几处重点园景,对比着看看,两园之间的关系也许可以得到更加令人信服的印证。

④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在搞“穿凿”“比附”的把戏。在此不得不再多说几句。这座府园

有确切文献可考的,是清代乾隆四五十年间大学士和珅就某一废弃宅园遗址兴建的。现存有

很多清代康熙甚或更早的建筑实物,这里一直要到同治年间才最后建成现在这样的规模。因

此,这座府园连同它的园景题名,都是较晚才有的,这就是为什么萃锦园酷似“大观园”的

奥秘所在。恭亲王奕诉也许就是个“红楼迷”。他把自己的府园仿照“木理月”[3]改建起

来,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⑤恭王府不是“荣国府”,萃锦园也并非“大观园”,却是一座实实在在的王府,具体

而微的“大观园”[4]。何况它是北京目前保存得比较完整的一座不可多见的古代建筑和艺

术园林胜处。

(顾平旦《从艺术的“大观”到现实的“萃锦”》)

3.材料二中“大观园”的内涵与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2分)

A.[l]B.[2]C.[3]D.[4]

4.阅读材料一后,小杨进一步查阅了相关资料。以下哪一项不熊用证材料一作者的观点?

()(3分)

A.1847年刊印的《鸿雪因缘图记》所绘的南京随园,与《载酒访随园》所绘布局相似

B.《红楼梦》大观园里的楼阁前也有池塘,池边有亭榭及小山头、绿树、竹林等景物。

C.潇湘馆和怡红院内种芭蕉,而芭蕉是南方园林常见花木,北方冬季严寒,不宜种植。

D.曹雪芹少年时家居南京,其父曹^因事株连被革职,后来家族败落,随家迁移北京。

5.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3分)

A.依据材料一,小说家在作品中塑造的艺术形象,必有实物作为描写对象。

B.依据材料一,恭王府园内水源的流向与《红楼梦》中大观园有相似之处。

C.依据材料二,同治年间,邸园二十景与《红楼梦》大观园之景完全相同。

D.依据材料二,恭亲王把自己的府园仿照“大观园”改建有确切文献可考。

6.班级举行读书报告会,小杨想给材料二选配一幅图片用于制作多媒体幻灯片。你认为以

下哪一幅更能增强汇报效果?请结合画面和文本内容阐释理由。(4分)

B-:•府掂m卡*附四二:(清)孙温维如桂力大现用国

7.小杨认为:两则材料均谈到北京恭王府花园不是《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但从不同角度

论证并深化观点,给读者以启示。请你帮他拟写读书报告会讲稿的一个片段,阐释这个观点。

(150字左右)(5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6分)

牧羊人

田鑫

①被遗弃的烟村墩里,有三种牧羊人。

②第一种,是王学仁这样的,他看上去就像个牧羊人。黑色的皮袄,会让你误以为一头

羊站在旷野里。他双眼虽小,但完全不影响锁定一群羊的去向,被寒风长期吹拂的两腮,黑

里透着青色,有点像他脚下的土地。

③我不想描述他是怎样重复了前一天的,只想把他牧羊的某个下午说给你听:他提着小

马扎站在羊圈门口,打开插销,把羊从拥挤的空间放出来,然后跟在羊群的后面,在飘荡着

臊味和尘土的路上慢慢悠悠地走。羊和大地之间通过草传递着彼此的问候,牧羊人就这么安

静地看着。

④太阳落山之前,王学仁跟着羊群回到巷子。羊过之处,夕阳像被羊群扔下的金子,铺

在虚士之上,王学仁却不低头用目光捡拾它们,只是跟在羊群的后面,他眼里的金子只是这

群羊。这一幕让我想起了希腊诗人萨福的《暮色》:

晚星带回了

曙光散布出去的一切

带回了绵羊,带回了山羊

带回了牧童回到母亲身边

⑤恍惚之间,王学仁穿过金子般的夕阳,回到了童年的烟村墩。那时候,这座村庄还很

年轻,那时候,牧羊人还是个牧童,他趁着月色返回村庄,回到母亲身边,一天的美好就画

上了句号。

⑥其实,我观察王学仁,并不是想跟着他回到童年,而是想从他那里获取一些关于烟村

墩的细节。我发现,王学仁身上的木讷仅仅是一种假象,他的观察力很强,动作也异常敏锐。

他察觉头羊想冲过柏油路到对面去,而这条路上经常会有抄近道的大货车奔驰而过,于是他

便朝头羊扔去一块土坷垃,纠正了头羊的冒进行为。

⑦刚开始的时候,他不是很愿意将关于这座村庄的信息分享给我这个陌生人。在我的不

断追问下,他才不情愿地告诉我,村庄里唯一的大盐湖被新修的水系兼并,现在水系不光是

银川市的,也是他们村的。他告诉我烟村墩名字的由来确实和一个土墩子有关,还明确地给

我指明了墩子的位置,只不过那里早已经没有土墩子了……我对此欣喜若狂,这些都是我查

阅的史态里所不会记载的,更何况这座村庄也并没有史志。我也确定,和小他十岁的叔叔王

宝相比,王学仁才是唯一一个不想让村庄变成城市的人,即便他也在征地拆迁同意书上签下

了自己的名字。

⑧另一种牧羊人,恰好和王学仁相反。他们凭一己之力破坏着牧羊人的形象。

⑨他们把羊赶出来后,就一头扎进手机,完全不管羊的去向。别人都是指引着羊前行,

他们却跟在羊的后面,被羊牵着鼻子走。他们赶的羊群,身上已经看不出颜色,卷曲的羊毛

中,混杂着粪便和杂草,有一些甚至串结成葡萄的样子,死死地粘在羊毛上。他们对此毫不

在意,只是在意自己在屏幕上的形象。一只羊要是消失了他却完全不着急,双眼仍然紧盯着

屏幕,生怕漏掉任何一条信息。

⑪这种牧羊人的代表是老赵。一个下午,他跟着一群羊出现在空地上。我想靠近一些,

观察一下他究竟在手机上捣鼓什么。结果他看我朝他走过来,转身就躲开了。

。我识趣地停住了脚步,目光转移到他的那群羊身上。这些羊吃东西的时候一点也不专

心,完全对草构不成威胁。王学仁的羊出现在大地上,大地上的草会瑟瑟发抖,因为它们训

练有素,摧枯拉朽,所到之处草瞬间就剩下半截。而老赵的羊,左一口右一口,大地被它们

啃得乱七八糟。

。他们的手机里传出来的声音大过羊群穿过巷子的声音,大于两头羊干架的声音,大于

风吹过羊群的声音。他们的手机里,一群羊正在旷野里吃草,屏幕另一头的人有些看出了乡

愁,有些看出了热闹,面对一群羊,他们比老赵专注。

。烟村墩的第三种牧羊人,直接把羊关羊圈里。这类牧羊人的代表人物是高汉新,一个

在烟村墩养羊的外乡人。有意思的是,他从来不把羊赶到旷野里,而是把一群羊圈养在废弃

的羊圈里,按照他的既定计划生活。在他眼里,羊圈外的大地是大地,羊圈里的大地也是大

地。只不过,前者广阔,后者狭小,四面被围墙和栅栏阻挡,玉米秸秆粉碎之后变成了饲料,

要多少有多少。

Q高汉新养的羊,似乎已经对旷野没有多少欲望,它们目光空洞,对陌生人的闯入毫无

反应。隔着栅栏,一头波尔山羊和一个闯入者四目相对。那一刻,我想到了自己。虽然我是

自由的,但是城市、工作、家庭的压力,像四堵墙将我死死堵住,我跟一头波尔山羊其实有

着同样的境遇。

。许多在烟村墩租房子的外地人,都和高汉新有着相同的想法。他们的进入,给烟村墩

增添了活力,也增加了新的职业,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把烟村墩当作自己的村庄。烟村墩,只

是他们迁徙过程中的一个驿站。

⑭烟村墩还有一种比高汉新更夸张的牧羊人。他们将一群羊赶到一块空地上就消失不见

了,压根就不操心一群羊的处境。直到我在羊群周圈的电线杆上看到了正在旋转的摄像头,

我才明白,他们在利用高科技放牧。羊群在摄像头的监视下,显得从容多了,但是它们也慌

张,它们应该不知道摄像头的存在,似乎总怕没有人约束会遭遇不测,为此而战战兢兢。

。烟村墩里的三种牧羊人,分别放牧着三种不同的羊群,三种羊群在烟村墩的大地上书

写着三种不一样的命运。它们或许就是这片土地上最后的牧羊场景,它们像一首军号联型,

每一个参与者都有属于自己的台词和腔调,不管高亢还是低沉,都是最动听的绝唱。

(有删改)

8.赏析第②段画线部分的外貌描写。(3分)

9.作者在描绘王学仁放羊时引用《暮色》一诗,请分析其用意。(3分)

10.作者写三种牧羊人时,一再写到他们所牧的羊,请从构思角度加以分析。(5分)

11.有人认为:结尾句以“交响歌剧”为喻,削弱了对作品主题的表现。请对这一观点加以

评析。(5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3题。(7分)

赠傅都曹别

〔南朝〕鲍照

轻鸿戏江潭,孤雁集洲让。

邂逅两相亲,缘念共无已。

风雨好东西,一隔顿万里。

追忆栖宿时,声容满心耳。

落日川渚寒,愁云绕天起。

短翻不能翔,徘徊烟雾里。

12.下列对本诗的评价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画面温暖亲切B.意境萧瑟朦胧

C.描写虚实结合D.语言显豁多讽

13.班级同学合作编写《古典诗词鉴赏集》,拟按照诗词题材编排栏目。有人认为这首诗应

归于“赠别情深”,有人提出应归于“咏物抒怀”,你更赞同哪一种观点?请结合全诗阐释

理由。(5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4-19题。(19分)

①公讳绛,字希深。其先陈郡阳夏人。以试秘书省校书郎起家,中进士甲科,守太常寺

奉礼郎,七迁至尚书兵部员外郎以卒。尝知汝之颍阴县,通判常州、河南府,为开封府三司

度支判官,与修真宗史,知制诰。最后以请知邓州,遂葬于邓,年四十六。

②公以文章贵朝廷,其制诰,世所谓常、杨、元、白®不足字也。而又有政事材,遇事

尤剧尤若简而有余。所至辄大兴学舍。庄懿、明肃太后起二陵于河南,不取一物于民而足,

皆公力也。后河南闻公丧,有出涕者,诸生至今祠公像于学。邓州有僧某,诱民男女数百人,

以昏夜聚为妖,积六七年不发。公至,立杀其首,弛其余不问。又欲破美阳堰,废职田,复

召信臣故渠,以水与民,而罢其岁役,以卒,故不就。于吏部所施置,为后法。

③其在朝,大事或谏,小事或以其职言。郭皇后失位,称《诗・白华》以讽,争者贬,

公又救之。尝上书论四民失业,献《大宝箴》,议昭武皇帝不宜配上帝,请罢内作诸奇巧。

因灾异推天所以谴告之意言时政。又论方士不宜入宫,请追所赐诏。又以为诏令不宜偏出数

易,请由中书、密院然后下。其所尝言甚众,不可悉数。及知制语自以其近臣上一有所不闻

其责今豫②我愈慷慨欲以论谏为己事。故其葬也,庐陵欧阳公铭其墓,尤叹其不寿,用不极

其材云。卒之日,欧阳公入哭其堂,桅无新衣;出视其家,库无余财。盖食者数十人,三从

孤弟侄皆在,而治衣栉才二婢。平居宽然,貌不自持,至其敢言自守,尊密壮者也。

(王安石《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谢公行状》,有删节)

【注】①常、杨:即常衮、杨炎,是唐代宗时中书舍人,掌制诰。元、白:即元稹、白

居易。②豫:通“与”。

1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世所谓常、杨、元、白不足多也()(2)争者贬()

15.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遇事尤剧尤若简而有余()

A.剧烈B.艰难C.强大D.疾速

(2)密然壮者也()

A.高举状B.勇武状C.高傲状D.出众状

16.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4分)

所至辄大兴学舍。庄懿、明肃太后起二陵于河南,不取一物于民而足,皆公力也。

17.第③段画线部分有四处需加句读,请用“/”标识出来。(4分)

及知制诰自以其近臣上一有所不闻其责今豫我愈慷慨欲以论谏为己事

18.对比以下有关“邓州僧案”的叙写,赏析王安石的用词之妙。(3分)

邓州有僧某,诱民男女数百人,以昏夜聚为妖,积六七年不发。公至,立杀其首,弛其

余不问。(王安石《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谢公行状》)

先时,有妖僧者以伪言诱民男女数百人,往往昼夜为会,凡六七年不废。公则取其首恶

二人置之法,余一不问。(欧阳修《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谢公墓志铭》)

19.欧阳修以“惟德之明,惟仁之茂,惟力之为,而公有之”评价谢绛。请结合本文第③段

中的事例加以分析。(4分)

(五)阅读甲乙两文,完成第20-23题。(11分)

甲守耕说〔明〕归有光

①嘉定唐虔伯,与予一再晤,然心独慕爱其为人。虔伯之舅①日沈翁,以诚长者见称乡

里,力耕六十年矣。予因虔伯盖知翁也。翁名其居之室曰“守耕”,虔伯使予为说。

②予目:耕稼之事,古之大圣大贤当其未遇,不惮躬为之。至孔子,乃不复以此教人。

盖尝拒樊迟之请②,而又目:“耕也,馁在其中矣。”谓孔子不耕乎?而钓而弋而猎较,则

孔子未尝不耕也。孔子以为如适其时,不惮躬为之矣。

③然可以为君子之时,而不可以为君子之学。君子之学,不耕将以治其耕者。故耕者得

常事于耕,而不耕者亦无害于不耕。夫其不耕,非晏然逸已而已也。今天下之事,举归于名,

独耕者其实存耳,其余皆晏然逸己而已也。志乎古者,为耕者之实耶?为不耕者之名耶?

(有删节)

乙守耕记〔明〕王宠

夫民属列四,农擅首何,贵务本也。等而上之,士尤贵焉。士未至于公卿大夫,下不能

为农工商贾。虽事各殊,而资生之策而惟知务本。故许平③仲曰:“学者治生为先务。”生

既治,□寡欲以养心,养心以崇学,崇学以致道,士斯得矣。又日:“士君子当以农务为

生。”则知士以农务为本,而从事以尚志也。知士之志也?卷舒徇其所寓而已。吾郡朝用④,

家世故族。治畦千亩,倏而西成。黄云连野,场圃林泉,杖屣追随。徜徉物外,迥隔凡俗。

声色绚丽,不眩于外。势力纷孥,不撼于中。凡有玩好,举不能夺其志,果哉以隐为高者也!

予惟朝用,生以资,欲以寡,心以养,学以崇,道以致,而志以尚焉。于呼!学稼云乎?抑

士之务本者欤!别号守耕,允称其情,于是乎记。

【注】①舅:此指外舅,即岳父。②拒樊迟之请:樊迟,孔子的弟子。《论语》:“樊迟

请学稼。子日:,吾不如老农。③许平仲:金末元初理学家。④朝用,即陈朝用,字守耕,

他是“吴中四才子”唐寅的同郡故族。唐寅为其作《守耕图》,本文是画作后幅的题跋。

20.对甲文第②段内容分析恰当的一项是()o(2分)

A.作者对“耕稼之事”的态度与孔子的观点对立。

B.孔子拒绝樊迟之请是因为他认为耕种让人受饥。

C.孔子曾钓鱼、射鸟、打猎,而不善于耕种庄稼。

D.孔子认为,君子应该适时而耕,不避亲自耕种。

21.可填入乙文方框处的一项是()o(1分)

A.因B.而C.则D.然

22.乙文画线部分多用短句表情达意,请加以赏析。(3分)

23.甲乙两文均以“守耕”为题,一“说”一“记”,写法各有特色,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5分)

三写作70分

24.

在现代社会,高清纪录片可呈现热带雨林的繁茂、极地冰川的壮丽,虚拟现实设备能模

拟漫步山间、泛舟湖海的惬意,打开手机就能欣赏美景直播……然而,仍有许多人执着于亲

身奔赴自然。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

一、积累应用10分

1.(5分)(1)先治其国(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

老臣心

2.(5分)(1)(2分)C(2)(3分)B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第3—7题。(17分)

3.(2分)D

4.(3分)B

5.(3分)B

6.(4分)

答案示例1:选图一。材料二阐述了萃锦园二十景与红楼梦大观园的主要园景十分相近,

并推断了原因。选配图一示意了现今恭王府花园景色的位置和命名,具体直观地呈现现实“萃

锦”的匠心独运,吸引读者进一步与原著园景比对差异。

答案示例2:选图二。材料二推断恭亲王是“红楼迷”,分析现实的“萃锦”让人误以

为红楼大观园的原因。选图二能印证红楼大观园园景繁多,优美恢宏,是艺术的“大观”,

曾吸引清人研究与创作,能激发读者对红楼大观园的丰富想象。

评分说明:选图一或图二的判断不作为评分依据,依据所做论述的合理程度给分。文本

内容概括1分,画面内容描述1分,理由及效果2分。

7.(5分)答案示例:材料一重在反驳旧红学家观点,认为随园和恭王府花园均不是“大观

园”,而是曹雪芹基于生活创造的园林形象,启示读者认识到文学形象未必有实物原型的文

学主张;材料二重在探究人们产生误会的原因,推断恭亲王因痴迷红楼梦而仿照“大观园”

改造府园,启示读者对比红楼大观园,从园林设计角度更好地欣赏萃锦园。同学们不妨一读。

评分说明:两则材料的不同角度1分;材料一的观点1分;材料二的观点1分;材料一

给读者的启示1分;材料二给读者的启示1分;演讲稿语言特点酌情±1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6分)

8.(3分)答案示例:描写牧羊人所着皮袄和两腮之黑,表现其长久地在寒冷的户外工作的

特点。勾勒牧羊人的眼神,凸显其专注敏锐。简洁传神地表现牧羊人与环境相融的形象。

评分说明:色彩分析1分,神态分析1分,形象特点1分。一点1分,光写手法没有分

析不给分。

9.(3分)答案示例:描绘夕阳暮归时的美好情景,增添诗意,平添读者对牧羊人生活诗意

的想象。从“曙光”到“晚星”,以景物的变化体现放牧生活从早到晚日日重复。三个“带

回”反复吟咏,勾连童年生活,拓宽时空,表现王学仁放牧生活的温馨美好,始终如一。

评分说明:诗意效果1分,内容分析2分。一点1分。

10.(5分)答案示例:王学仁始终坚守土地,融于乡村,他的羊训练有素,保有本性;老赵

深受现代文明的影响,他的羊外表逾遢,缺乏野性和专注;以高汉新为代表的外乡人,或与

土地始终疏离,或盲目依赖科技,他们的羊也呆滞木讷,丧失本性,压抑慌张。牧羊人与所

牧之羊的生活状态高度吻合,通过羊表现现代化冲击下烟村墩的不同生活状态和对土地乡村

疏离的反思,隐含作者对现代社会自身生存状况的担忧,将抽象的生活哲思表现得形象可感。

评分说明:羊的特点概括1分,牧羊人与羊的关系1分,对现代化冲击下乡土的反思2

分,对自身的担忧1分,效果1分。一点1分,给满5分为止。

11.(5分)

答案示例1:文章写牧羊人和羊群在烟村墩的不同命运,意在折射出现代化进程中西部

农村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表现对真正的牧羊生活方式即将消失的怅惘之情,蕴含对后两种

牧羊人生存状态的反思。而结尾句将烟村墩征地拆迁前最后的牧羊场景比作交响歌剧,歌颂

其美丽动人,一扫原本的哀愁、反思和批判,且以“交响歌剧”这种西方艺术样式为喻,与

烟村墩相对原始质朴的风格反差极大,破坏了全文营造的意境。

答案示例2:文章呈现了烟村墩中不同的牧羊人和羊群的生存状态,作者歌颂以王学仁

为代表的牧羊人的坚守,也真实地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牧羊人的选择与转变。以“交响歌剧”

为喻,展现了不同生活方式在同一烟村墩土地上共存相生的和谐状态,是烟村墩征地拆迁前

一曲悲壮动人的挽歌,增强了作品宏大的叙事感。

评分说明:是否削弱不作为评分依据,依据所做论述的合理程度给分。前文内容概括1

分,作品主题解读2分(怅惘哀伤、反思批判、变迁的必然),“交响歌剧”为喻的分析2

分(喻体特点、情感表达)。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3题。(7分)

12.(2分)C

13.(5分)评分说明:判断不作为评分依据,依据所做论述的合理程度给分。

答案示例1:标题体现了本诗是作者赠别友人傅都曹时所作。全诗以轻鸿喻傅都曹,借

孤雁以自指,追述不期而遇的美好,表现朋友间惺惺相惜的深情厚谊,叙述与好友突然离别,

眷恋难舍,预想离别后所见萧瑟之景,自己无法振翅追随而孤单寂寞、怅惋遗憾。全诗通篇

比喻,围绕因离别而牵出的百般愁肠,应归入“赠别情深”类。

评分说明:标题1分;“轻鸿”“孤雁”的指代义1分;相遇时惺惺相惜的深情厚谊1

分;离别时刻的留恋怀念1分;离别之后的孤独寂寞1分;比较一般咏物诗的基本特点1

分。六个点,一点1分,给满5分为止。

答案示例2:这首诗以轻鸿喻傅都曹,借孤雁以自指,确实表现了朋友间惺惺相惜的深

情厚谊和离别时的留恋感伤。但离情背后,“孤雁”形象别有寄托:大雁虽与轻鸿相亲相依,

但依旧难掩面对高飞自在的轻鸿而产生的落寞无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