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单元评估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单元评估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单元评估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单元评估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单元评估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8单元评估(八)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1927年日本东方会议提出:“然欲以铁与血主义实保中国东三省,则第三国之阿美利加必受支那以夷制夷之煽动起来而制我,斯时也,我之对美角逐势不容辞。”这说明白日本(B)A.侵略的主要目标是东三省B.侵略安排中东三省的地位重要C.侵占东三省是为打击美国D.局部侵华与全面侵华性质不同解析:东方会议是1927年日本田中内阁为制定侵略中国的方针政策而召开的重要决策会议,主要是探讨侵略中国的总方针,并非仅是东三省,故A项错误;东方会议是日本确定加紧推行侵华的大陆政策的关键性会议,材料中强调“欲以铁与血主义实保中国东三省”表明地位重要,故B项正确;为打击美国,与材料中“则第三国之阿美利加必受支那以夷制夷之煽动起来而制我”不符,故C项错误;性质都是侵华,故D项错误。2.1940年8月,日本提出了“大东亚共荣圈”的安排,拟将日本与伪满洲国、中国建为一个经济共同体,东南亚作为资源供应地区,南太平洋为国防圈。2005年,日本“东亚共同体评议会”明确提出:“东亚共同体必需符合日本人的价值观,必需以增大日本的国家利益为最终目标。”两次主见均反映出日本(A)A.要主导地区政治经济秩序B.主见东亚经济共赢共同体C.谋求全球政治经济的霸权D.最早提议亚太区域的合作解析:两次主见都凸显出日本在该安排中的领导地位,是要主导东亚地区政治经济秩序,故A项正确;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安排是为了实现对东亚的侵略限制,与经济共赢无关,故B项错误;两次主见均反映出日本谋求东亚政治经济的霸权,故C项错误;材料2005年日本提出亚太区域的合作,但没有体现出最早,故D项错误。3.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统一而能取胜之于外者。”对此国民政府(C)A.起先对中共红军全力围剿 B.放弃对日军的反抗行为C.恳求国际联盟主持公道 D.派遣张学良到西安剿共解析:国民政府起先对中共红军全力围剿出现在九一八事变之前,故A项错误;1932年“一·二八”事务,国民政府实行反抗日军进攻上海,故B项错误;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将调停的希望放在国际联盟处,恳求按国际法制裁日本,故C项正确;派遣张学良到西安剿共是在1935年,故D项错误。4.1933年2月,国联通过了接受《李顿调查团报告书》的决议,主见既不应当维持“满洲国”的现状,也不应当复原到“九一八”事变以前的状态,而是应当中日两国都从中国东北撤出武装力气,中国东北由西方列强各国共管。由此可以看出该报告书(B)A.宣扬了国际化联合的宗旨B.体现了对中日问题的干预C.表达了对中国主权的敬重D.取消了日本在满洲的特权解析:依据题目中“中国东北由西方列强各国共管”违反了国际化联合的宗旨,侵扰了中国的领土主权,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与题目中“应当中日两国都从中国东北撤出武装力气,中国东北由西方列强各国共管”相符,故正确;依据题目中“中国东北由西方列强各国共管”侵扰了中国的领土主权,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不足以表达题目中“应当中日两国都从中国东北撤出武装力气,中国东北由西方列强各国共管”,故错误。5.东北抗日联军是抗战时期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领导人来自全国各地。如抗联创始人、中共满洲省委书记罗登贤是广东人,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杨靖宇是河南人,其次路军总指挥周保中是云南人,其次路军政委赵尚志是热河人,第三路军政委冯仲云是江苏人,第三军二团政委赵一曼是四川人。这一现象反映出(A)A.中共有组织地领导了东北抗日武装斗争B.日本侵略促使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觉醒C.中共统一战线政策促进了救亡运动高涨D.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由自发到自觉解析:依据材料中当时东北的抗日联军的总指挥和军政委等都是中共党员,说明中共有组织地领导了东北抗日武装斗争,故A项正确;材料中日本侵略仅限于东北地区,并未促使民族意识的觉醒,故B项错误;中共统一战场政策是在1935年瓦窑堡会议上提出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中共对东北抗日的领导,不是自发性的,故D项错误。6.1933年,蒋光鼐、李济深等国民党将领与红军签订《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1935年,中共在《八一宣言》中呼吁各党派“兄弟阋墙外御其侮”;一二·九运动中学生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西安事变后,国民政府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主见。上述信息反映的共同历史主题是(B)A.国民政府对日看法从妥协退让到坚决抗战B.民族危机持续加重促使民族意识不断觉醒C.国民党内部的分化加剧,反蒋派坚持抗日D.国共两党由相互对峙、内战走向合作抗日解析:本题要求概括三则材料中蕴含的共同历史主题。三则材料的信息中,都体现不出国民政府抗战的坚决性,故A项错误;一二·九运动中学生不属于国民党,故C项说法片面;D项只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影响,也不是对三则材料的全面概括。三则材料中都要求反对日本侵略,反映了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故B项正确。7.中共的某份宣言指出,“我国家、我民族、已处在一触即发的生死关头”,然而有些人“数年以来,以‘不反抗’政策出卖我领土,以‘攘外必先安内’武断宣扬来进行内战和压迫一切反帝运动”。这份宣言最有可能出现在(B)A.九一八事变前后 B.华北事变前后C.西安事变期间 D.七七事变以后解析:从题干材料关键词“我国家、我民族、已处在一触即发的生死关头”“数年以来,以‘不反抗’政策出卖我领土,以‘攘外必先安内’武断宣扬来进行内战和压迫一切反帝运动”并结合所学可知,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冲突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冲突,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生死攸关的关头!而此时的国民政府仍旧坚持“不反抗”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故B项正确;“不反抗”和“攘外必先安内”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的政策,故A项错误;1936年的西安事变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故C项错误;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起先全面侵华,随后八一三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发表了《防卫抗战声明》,此后不久国共实现了其次次合作,故D项错误。8.1937年9月3日,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在日记中写道:“此次抗战是长久战,在得最终成功,非争一时一地之得失,小胜不足喜,小败不足忧,须有百折不挠之精神,做屡败屡战之打算。”材料从侧面反映出(C)A.陈诚受毛泽东《论长久战》的影响B.因淞沪会战的失败相识到长久战必要性C.全面抗战爆发国民党军队处于劣势D.国民政府早已做好了进行长久战的打算解析:据所学,《论长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年5月,在延安抗日斗争探讨会上的演讲稿,是关于中国抗日斗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故A项错误;淞沪会战的失败是1937年11月,故B项错误;据材料“此次抗战是长久战,须有百折不挠之精神,做屡败屡战之打算”可知,在抗日斗争以来在正面战场上国民党接连败退,这从侧面反映出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处于弱势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国民党做好长久战的打算,而未涉及国民政府进行长久战的打算,故D项错误。9.1941年底,第三次长沙会战爆发,中国长沙守军坚韧坚守,不断挫败日军进攻。在多处赐予来犯日军重大打击,最终来犯之敌狼狈逃跑,日寇重新退过新墙河,复原战前态势。……此次会战为长沙数次会战以来首次全面成功。中国军队的此次作战(C)A.全面扭转了抗日斗争的战略防守态势B.粉碎了日军快速灭亡中国的安排C.提升了国人和国际反法西斯力气的信念D.打破了日军不行战胜的神话解析:“全面扭转了”表述过于肯定,故A项错误;依据所学,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快速灭亡中国的安排,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此次会战为长沙数次会战以来首次全面成功”,长沙会战的成功极大提振了国人以及国际反法西斯成功的信念,故C项正确;依据所学,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行战胜的神话,故D项错误。10.1938年初,日军为了打通津(天津)浦(南京浦口)路,连接华北与华中战场,扩大侵略范围,实行了南北对进的方针。为此,国民政府组织发动了某会战。该会战(D)A.取得了全面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B.阻碍了沿海地区民族工业的内迁C.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企图D.迟滞了日军南下进攻武汉的速度解析:本题考查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抗战。A项指的是发生在山西的平型关大捷,这是中共进行的抗战活动,解除;该会战是由国民政府组织发动来对抗日军的,有利于沿海地区民族工业内迁,解除B项;C项是1937年淞沪会战的影响,解除C项;1938年初,国民党军队发动徐州会战,并坚守徐州地区达5个月之久,牵制了侵华日军南下的速度,为国民党部队在武汉的集结和布防赢得了时间,故答案选D项。11.从农村革命依据地到敌后抗日依据地的改变,主要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A)A.革命对象的改变B.革命力气的改变C.革命道路的改变D.革命前途的改变解析:从农村革命依据地到敌后抗日依据地反映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和抗日斗争时期两个历史阶段。在此期间,中国社会的主要冲突由阶级冲突转变为民族冲突,革命对象也由国民党的反动派转变为日本侵略者。12.下表是1941年陕甘宁边区十五县县级女参议员统计表(局部),且她们来自工人、贫农、中农、小资产阶级,既有共产党员,也有无党派人士。据此可知(A)县名女参议员数占全体百分比县名女参议员数占全体百分比延安1822%固临39%赤水814%淳耀49%鄜县914%靖边67%同宜耀310%庆阳56%盐池49%安塞45%A.三三制的民主原则得到了较好贯彻B.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威望得到了提升C.社会各阶层主动拥护共产党的领导D.边区农夫的抗战主动性大大地提高解析:依据材料“1941年陕甘宁边区”“她们来自工人、贫农、中农、小资产阶级,既有共产党员,也有无党派人士”,结合所学可知,此时中国共产党为了最大限度团结抗日力气实行三三制原则,故A项正确;依据材料“既有共产党员,也有无党派人士”,共产党员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边区女议员的身份来源,不能体现共产党的领导作用,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她们来自工人、贫农、中农、小资产阶级”,农夫仅是其中一部分,故D项错误。13.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长久战》中写道:“斗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压我们,主要缘由在于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点……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日本)就非死不行。”其意在说明(B)A.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B.民众须要得到有效的动员组织C.中共坚持长久抗战的革命路途D.抗日斗争已经进入到相持阶段解析:时间是1938年5月,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在1937年的9月,故A项错误;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主要缘由在于民众的无组织状态”,所以毛泽东是号召动员和组织好民众,故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取得抗战成功的根本动力是民众,而没有强调长久抗战,故C项错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是在1938年10月武汉、广州的失守,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14.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把分散的力气渐渐统一起来,为着实现民族团结,建立联合政府,战胜日本侵略者和建设新中国而斗争。”这一论述(B)A.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B.指出了将来国家建设的正确方向C.提出了“一国两制”宏大构想D.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解析:由材料“把分散的力气渐渐统一起来,为着实现民族团结,建立联合政府,战胜日本侵略者和建设新中国而斗争”可知,抗战成功后国家建设的设想,故选B项;材料强调抗日斗争即将成功而非起先,解除A项;20世纪80年头提出“一国两制”宏大构想,解除C项;1935年瓦窑堡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解除D项。15.1947年5月9日,中共中心军委电令刘伯承、邓小平:“面对蒋管区,把斗争引向更远的敌后。”随后刘、邓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渡过黄河南下。这支部队的作战意图应是(A)A.战略进攻B.主力决战C.解放南京D.会师会宁解析:依据题目中的关键词“1947年5月9日”“刘、邓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渡过黄河南下”可知这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故A项正确。16.“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幻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夫的地位,消退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费正清《视察中国》)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幻想实现是在(D)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斗争时期D.解放斗争时期解析:第一种幻想是民族独立,其次种幻想则是民主。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斗争时期中国尚未取得民族独立,更不用说民主了,故A、B、C三项错误;解放斗争时期,抗日斗争已取得成功,人民希望和平与民主,最接近这两个幻想实现,故D项正确。17.由闻名导演吴宇森执导,章子怡、金城武、宋慧乔、黄晓明等联袂主演的史诗影片《太平轮·彼岸》于2024年7月30日在中国上映。故事讲解并描述了1949年1月27日,“太平轮”因未开夜航灯而被货船“建元轮”撞沉,导致船上近千名绅士、名流罹难。同时损失大量货物、重要国民党档案等。该事务被称为“中国的泰坦尼克号”。这一悲剧的时代背景是(D)A.渡江战役后国民党败逃台湾B.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C.解放斗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D.解放斗争走势已渐趋明朗解析: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4月,时间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解放斗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是在1947年,故B、C两项错误;1949年1月三大战役即将结束,解放斗争的走势已渐趋明朗,故D项正确。18.1924年,孙中山先生说:“民生主义真是达到目的,农夫问题真是完全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那才算是我们对于农夫问题的最终结果。”中国共产党《中国土地法大纲》指出:“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前后“耕者有其田”(B)A.其目的与内容相同 B.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C.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 D.都没能真正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解析:前者是通过土地国有逐步解决农夫土地问题,后者是干脆废除封建土地全部制,内容不同,故A项错误;两者都主见解决农夫土地问题,但后者较前者更加彻底,是前者的发展,故B项正确;后者通过土地革命得以实现,不是乌托邦式的空想,故C项错误;后者通过土地革命得以实现,能真正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故D项错误。19.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阐明白党的工业经济方针:没收官僚资本“归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全部”,对城乡资本主义成分既要容许其“存在及发展”又不能“任其泛滥”。这表明中国共产党(B)A.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至城市B.坚持新民主主义发展路途C.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目标D.遵循孙中山民生主义主见解析:材料中并没有对党工作重心的相关提及,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毛泽东阐明白党的工业经济方针:没收官僚资本‘归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全部’,对城乡资本主义成分既要容许其‘存在及发展’又不能‘任其泛滥’”可知,在这一时期我们的党照旧允许资本主义在肯定程度和范围内的存在和发展,这执行的照旧是一条新民主主义的路途,故B项正确;依据材料得知,在这一时期党尚允许民族资本主义在肯定范围内的存在和发展且题干中根本没有对工业化的相关提及,故C项错误;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故D项错误。20.某同学在总结“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卡片,下图为其中一张,请指出有几处错误(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五四运动,揭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国共两党通力合作,共同领导国民革命运动,彻底歼灭了北洋军阀统治◆抗日斗争期间,延安成为全国抗战的总指挥部◆三大战役的成功,标记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成功A.1处B.2处C.3处D.4处解析:五四运动爆发时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没有领导五四运动;国民革命没有彻底歼灭北洋军阀;抗日斗争中延安是敌后抗战的总指挥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成功的标记是新中国的成立,不是三大战役成功。故有四处错误,选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1题20分,第22题20分,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国民苦痛,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有进无退,为国效忠;实行主义,牺牲个人;丹心碧血,革命精神。——北伐军誓词材料二:对于农村而言,农夫根本弄不清晰苏维埃是怎么回事。广东的农夫知道闻名共产党人苏兆征,因此就把苏维埃当成苏兆征的弟弟;而湘赣边区的农夫则管苏维埃叫“埃政府”,因为当地方言“埃”就是我的意思……苏维埃运动在中国的开展以及农夫对这个运动的理解,示意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张鸣《红色的个案——苏维埃乡村追求》材料三:全国动刀兵,一齐来出征,你看那大旗飘扬多威严,这路人是哪里来?西北边区陕甘宁。军民要齐心,救国打先锋,这一个主见全国都响应,今番渡得黄河来,誓把敌人歼灭净。……——陕北民歌《革命将士出征歌》(1)据材料一,指出北伐斗争的对象,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其取得的主要成果。(6分)(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中国革命存在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是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的?(8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抗日斗争取得成功的根本缘由和意义。(6分)答案:(1)对象:帝国主义、封建军阀。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2)问题:照搬苏俄阅历;没有充分发动农夫。解决: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开展土地革命,调动农夫的革命主动性。(3)根本缘由:全民族团结抗战。意义:抗日斗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成功的反侵略斗争,大大增加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念,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成功做出了重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解析:第(1)题,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土匪军阀”“帝国主义”概括;其次小问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北伐斗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第(2)题,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信息可知广阔农夫不了解“苏维埃”的含义,这个名字本身是照搬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