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4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教师用书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4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教师用书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4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教师用书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4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教师用书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4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教师用书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其次次世界大战第4课其次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概述其次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斗争逐步走向全面斗争的。2.了解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1.重点:德国入侵波兰;法国的沦陷;不列颠之战。2.难点:“闪电战”;法国败亡的缘由。一、德国入侵波兰1.大战的爆发(1)1939年9月1日,德军大举进攻波兰。(2)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其次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2.波兰速亡(1)缘由①波军部署不当,装备落后。②德军运用“闪电战”,装备精良。③英法宣而不战,使波兰孤军奋战。④苏联趁火打劫,占据了波兰东部地区。(2)影响:希特勒将斗争重心转到西线,打击法国。二、法国的沦陷1.背景:波兰败亡,斗争重心转移到西线。2.进程(1)确保侧翼:德军于1940年攻占丹麦、挪威,又迫使荷兰、比利时倒戈。(2)突入法国:绕过马奇诺防线,进入法兰西平原,兵锋直指英吉利海峡,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撤往英国。(3)发动总攻:1940年6月,德军发动总攻,意大利也对法宣战。(4)法国败亡:1940年6月22日,法国倒戈,贝当在维希成立傀儡政府,戴高乐流亡英国并组织“自由法国”运动。[深度点拨]法国快速败亡的缘由①长期推行绥靖政策。它使法国国内民心涣散,士气低落,严峻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自作自受。②军事理论落后,消极防卫,思想麻痹,迷信阵地战和马奇诺防线,对大规模运用装甲兵和航空兵的新战术熟视无睹。③《苏德互不侵扰条约》的签订,使德国无后顾之忧,集中大量兵力于西线,且前期经过周密打算。三、不列颠之战1.背景(1)德军的西线进攻,宣告英法长期推行的绥靖政策破产。(2)英国首相丘吉尔拒绝了德国的劝降。2.经过(1)1940年7月,希特勒下令执行入侵英国的“海狮支配”。大规模空袭英国本土,重点打击英国的军事设施。(2)英国军民粉碎了德国的“空中闪电战”支配。(3)为扭转战局,英国夜袭柏林。3.影响(1)德国被迫推迟“海狮支配”。(2)希特勒的侵略支配第一次未能得逞。四、北非战场的激战1.起因:意大利趁机在非洲抢夺英国殖民地,企图建立“新罗马帝国”。2.概况(1)英军反攻:意军接连败北,埃塞俄比亚复国后,东非意军倒戈。(2)德军参战:1941年2月,希特勒派隆美尔率装甲部队增援意军,与英军在北非沙漠绽开拉锯战。其次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缘由史料一假如有人提出这么一个赤裸裸的问题:“打仗干什么?”对第一次斗争的回答是“该怎样支配欧洲”;对其次次斗争则仅仅是“这个重新支配了的欧洲该不该保持下去”。——泰勒《其次次世界大战的起源》[解读]由史料一中“该怎样支配欧洲”和“这个重新支配了的欧洲该不该保持下去”分析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缘由。史料二泰勒先生在这里缩小了其次次斗争的严峻意义,而且必需把这里“重新支配欧洲”换成“重新瓜分世界”才更准确,因为尽管两次斗争的确定性战斗都在欧洲爆发和绽开(第一次世界大战尤其如此),斗争的目标和内容却都是世界性的(其次次世界大战更是完全意义上的全球斗争)。——潘仁杰、李巨廉《两次世界大战起源的比较探讨》[解读]由史料二中“斗争的目标和内容却都是世界性的”来分析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缘由。[思索](1)概括指出史料一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缘由的观点。【提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缘由是争夺欧洲;其次次世界大战的缘由是稳定欧洲现状。(2)史料二是怎样相识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缘由的?【提示】两次世界大战都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3)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评价泰勒的观点。【提示】泰勒的观点是偏颇的。两次世界大战都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产物,都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不仅仅是针对欧洲;同时其次次世界大战还具有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性质。其次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缘由(1)根本缘由: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冲突的日益尖锐。尤其是德、日经济的发展使其打破原来体系束缚的欲望愈加剧烈。(2)经济危机:20世纪30年头的大危机起到催化剂的作用。经济危机最终促成欧、亚两个斗争策源地的形成,把世界人民拖入斗争的深渊。(3)主要缘由:法西斯蓄意发动侵略斗争是使局部斗争扩大为全面斗争的主要缘由。其次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夕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因孤立少援而未能遏制其次次世界大战的爆发。(4)诱导因素: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英、法、美等国纵容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嚣张气焰,加速了其次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5)苏联的政策: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给德国吃了一颗定心丸。德国始终担忧开战后东西两线作战,苏联在1939年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扰条约》,客观上导致祸水西引,也促进了其次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课堂小结]知识网络答题术语1.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2.德军的西线进攻宣告了英法长期推行的绥靖政策的破产。3.不列颠之战使希特勒的侵略支配第一次未能得逞。4.在北非战场,德意军队联合进攻英军,双方在北非沙漠里绽开了旷日长久的拉锯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从我担当目前职务以来,我的主要任务就是为欧洲的绥靖……捷克斯洛伐克问题是最终的,说不定还是最危急的一个问题,既然我们已经走过来了,我觉得可以沿着这条通向稳定的道路接着前进了。——1938年10月3日张伯伦在下议院的辩论词材料二这是我们迄今体验到的最严峻的后果。由于我们五年来所做的和没有做的一切所造成的结果……五年孜孜以求尽量不反抗路途的结果,五年英国力力不断退让的结果……我们处在一切驾临 英国和法国的最大灾难面前。——1938年10月5日丘吉尔在下议院的辩论词材料三……不论德苏协定属于什么性质,它都不能变更英国对波兰所担当的义务,并且决心加以履行。……我希望向您重申我的信念:我们两国人民之间的斗争将是所能出现的最大灾难。……我看不到德波之间有什么问题不能够以及不应当通过和平手段得到解决,我们已经打算并将始终打算帮助创建条件来进行这种谈判……——1939年8月22日(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张伯伦与丘吉尔的辩论源于何事?二者的观点有何不同?(2)与张伯伦的辩词相比较,他写给希特勒的信反映了什么问题?【规范解答】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中“捷克斯洛伐克问题”可看出他们的辩论源于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其次小问,通过阅读材料分两个层次去剖析:①两者对慕尼黑协定的评价;②两者对绥靖政策的评价。第(2)问,通过对比材料一、三,我们可以看出张伯伦的看法发生了肯定的变更,材料一中张伯伦视推行绥靖政策为己任,材料三中出现了较强硬的看法,但仍寄希望于通过谈判方式解决。[答案](1)慕尼黑协定的签订。不同点:①对慕尼黑协定的评价不同:张伯伦认为解决了“最终的”“最危急的”问题,丘吉尔认为是“最严峻的”后果。②对以前实行的绥靖政策的看法不同:张伯伦认为是胜利的,丘吉尔认为是失败的。③对绥靖政策前途的预料不同:张伯伦认为是“通向稳定”,丘吉尔认为是走向“灾难”。(2)说明英国的看法相比于捷克斯洛伐克危机时有所变更,对波兰危机做出了较强硬的表态,但英国仍寄希望于绥靖政策。1.1940年12月,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时说:“过去两年的阅历已无可怀疑地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姑息纳粹……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只有以彻底倒戈为代价才能与纳粹和平。”下列哪个国家的史实证明白罗斯福的这一论断()A.英国 B.法国C.波兰 D.苏联B[“绥靖政策”是西方大国的统治者为了确保既得利益,竭力避开斗争,对法西斯国家实行的一种妥协政策,主要实施国为英、法、美、苏联四个大国,故解除C项;在英、法、苏联三个国家里只有法国在其次次世界大战期间沦陷过,故选B项,解除A、D两项。]2.不列颠之战时,在大火冲天的伦敦,英国人表现出幽默的一面。一家被炸得七零八落的餐馆的门上,“照常营业”的招牌依旧在诱惑着顾客。英国妇女们响应丘吉尔的号召,主动参与各行各业的劳动。这说明白()A.英国人唯利是图B.部分英国人没有爱国心C.英国人士气高涨D.英国人对斗争置若罔闻C[材料表现了英国人面对德国的空袭毫不畏惧的精神,从侧面说明白英国人对战胜德国法西斯充溢信念。]3.意大利参与其次次世界大战后,致力于在非洲抢占殖民地。当时意大利面临的有利条件是()A.“新罗马帝国”实力雄厚B.英国被迫困守本土C.埃塞俄比亚放弃了反抗D.德国装甲兵的增援B[意大利参战后,利用英国困守本土之际,在非洲抢夺英国殖民地。]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希特勒并没有制定折服世界或关于别的任何事情的支配。他认为,别人会供应机会,并且他会抓住它们。……因此我们肯定要在别处找寻那个供应机会的人,这个机会希特勒会利用的,而那个人也就这样给走向斗争以第一推动。自不待言,尼维尔·张伯伦是这一地位的候选人。——泰勒《其次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材料二希特勒以“牙医”的身份出现,对着座位上仅剩下的一个病人(英国)喊道:下一个!墙上的帽子写着波兰、挪威、丹麦、比利时、法国……最终一顶帽子是英国。作为病人的英国手中拿着一把和医生的一样的钳子。希特勒“医生”进来了(1)供应“机会”给希特勒的是什么事务?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学问分析其影响。(2)结合史实分析材料二漫画反映的英国政策的变更及缘由。[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来看是张伯伦给了希特勒机会,所以是慕尼黑阴谋;分析影响时从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