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眉山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_第1页
四川省眉山市眉山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_第2页
四川省眉山市眉山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_第3页
四川省眉山市眉山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_第4页
四川省眉山市眉山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5届高三12月一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提出了“隔与不隔”,王国维认为无论抒情写景,都以“不隔”为佳。所谓不隔,就是指诗人以艺术思维的方式来进行审美观照。诗人扫尽一切雾障阻隔,把自己深入到事物当中。如是,观景则明晰清真,观情则深切动人,写景写情,则“语语都在目前”。“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从中可看出王国维的不隔观:一篇作品无论写景还是抒情,都应该真实、生动、自然,都需要作者本身具备真挚的情意,这样才能做到言情真切,写景鲜明和文辞自然的统一,如此才能令读者真正领会感知作者状写的情与景。《词话》中所称赏推举的词人如李后主、苏东坡、纳兰容若等,其词无一不真情流露、自然动人,都是“不隔”之作。为此他在《词话》第三十六则批评白石咏物词不如美成:“周美成《青玉案》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轻圆,一一风荷举。’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觉白石《念奴娇》《惜红衣》二词,犹有隔雾看花之恨。”第三十九则中又言:“白石写景之作,如‘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因为他们作词皆喜在表面文字辞藻上下功夫,刻意追求婉曲文饰之美,使读者欣赏时常有“隔雾看花”之恨。所谓的“隔”,绝不是单纯指观看不清楚、描写不清晰、意象迷糊,或是细节不真实,而是达不到“语语都在目前”的境界。“语语都在目前”,即是作感性直观。笔者从禅宗语录中找出若干证据,以证明“语语都在目前”的提法其实来自禅宗。但禅学作为中国人的创造,完全是道家化了的佛学。准确地说,审美境界论的真正思想来源是道家的。道论,它的深层含义就是宇宙本体的呈现,是心物相遇。(摘编自周栋《<人间词话>的道家思想探微》)材料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可以看出这些观点都没有摆脱庄子思想的影响。庄子的自然观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回归自然天性,取消自我,即“无我”;二是超脱人生世俗的樊篱,了解宇宙变化真性,寻求“真”,即天人合一,超旷逍遥。所谓“无我”,是指诗人对自我的超越,把我视为万物中的一物,对它物没有任何欲求,从而使所创造的意境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追宗寻源,“以物观物”的渊源在庄子那里。庄子说“物物而不物于物”可视为“以物观物”的一种表达,更重要的是庄子所谓的“道”也是“以物观物”的思维方式。道家之道存在的一大特点是恍恍惚惚、浑浑沌沌、若有若无、亦明亦暗,表现在物我关系上是物我不分,或物我两忘,在心理上泯灭了物我界限,我已化进了自然中去,无我私我欲。庄周梦蝶的寓言,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特点,即:“吾丧我”,“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所谓“丧我”,就是丧失了世俗的自我,消除了我对万物的欲望;所谓“万物与我为一”,就是我与万物为一体,成为万物中的一物,即观物的人“物化”。这正是“以物观物”的表现方式。“以物观物”既然是一种哲学思维方式,那么“无我之境”也必然是道家的哲思审美境层。因此,“无我之境”乃是指审美主体“我”与外物“无利害之关系”,审美时“吾心宁静之状态”全部沉浸于“外物”之中,达到了与物俱化的境界。如陶渊明《饮酒》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及元好问《颖亭留别》的“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都表达了一种心境完全融化在客观淡远静穆的景物之中,从而创造了一种物我合一的“无我之境”。这种“无我之境”不是无感情、无个性的境界,而是一种对“无利害之关系”的外物静观而产生的物我浑化的“优美之境”。王国维对陶渊明《饮酒》一篇较为偏爱,在其“无我之境”及“‘隔’与‘不隔’”的论述中均提及此诗,且列为佳品。(摘编自王劲松《<人间词话>无我之境的道家文化阐述》)材料三:梓庆削木为锯,锯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锯,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锯,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节选自《庄子·达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篇作品想要实现写景写情“语语都在目前”,需要诗人扫尽一切阻隔,把自己深入到事物当中进行审美观照。B.王国维赞周美成“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轻圆,一一风荷举”得荷之神理,在于他咏物时真情流露、自然动人。C.梦窗诸家写景虽格韵高绝,然读者欣赏时常有“隔雾看花”之恨,主要原因是作者在表现物我关系时物我不分。D.对于物我合一的“无我之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进行的深入阐述,折射出道家思想对王国维的影响。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周梦蝶寓言,形象而深刻地表达了道家之道在物我关系上的表现,即在心理上泯灭物我界限,达到无我私我欲的审美境层。B.道家的“天人合一”指我与万物为一体,成为万物中的一物,即观物的人“物化”,达到无利害、无感情、无个性的境界。C.王国维提出的“不隔”与“无我之境”的理论,虽然在内涵上存在着差异,但都强调了诗人能将自我深入到自然事物中去。D.庄子借梓庆的故事说明,人只有忘掉“庆赏爵禄”“非誉巧拙”,才能达到“无我”之境,从而创造出优秀的作品。3.王国维指出诗歌意境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下列诗句中,最属于王国维所说“无我之境”的一句是()A.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B.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作。C.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D.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4.请根据材料,简要推断“有我之境”的内涵。5.王国维认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不隔”之句,请结合材料一作简要分析。【答案】1.C2.B3.C4.①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物我各自独立,界限分明;②在写作过程中,受利害关系的影响,不能超脱人生世俗的藩篱。5.示例:描写对象:作者选取菊、东篱、南山等意象,描绘出一幅人闲逸而自在,山高远而静穆的画面;描写态度:把自己深入到自然中的一景一物当中,创造出天(自然)与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个人情感:审美主体“我”与外物超脱人生世俗的樊篱,无利害之关系;读者感受:能真正领会作者状写的情与景,感知诗人已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生命在那一刻达到完美的境地。【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主要原因是作者在表现物我关系时物我不分”归因错误。“物我不分”是一种不隔的状态。原文说“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因为他们作词皆喜在表面文字辞藻上下功夫,刻意追求婉曲文饰之美,使读者欣赏时常有‘隔雾看花’之恨”,可见主要原因是“隔”。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无感情、无个性”错。原文说“这种‘无我之境’不是无感情、无个性的境界”。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无我之境”是一种对“无利害之关系”的外物静观而产生的物我浑化的“优美之境”。A.“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自在”“愁”是作者主观情感的直接表现。B.“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我”将孤独的情感投射外物之中,将春寒袭人、夕阳西下、杜鹃啼血这些凄凉的景象集中在一起。C.“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诗中看不到作者的身影和情感,是用纯客观的眼光在欣赏优美的自然风光。因此属于“无我之境”。D.“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作者将自我的愁苦心境,移落到客观景物“篱菊”“渚莲”之上。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有我之境”的内涵可根据“无我之境”来推断。“无我之境”受庄子影响,原文“无我”就是“回归自然天性,取消自我”,可见“无我”是一种对待自然的态度,“我”与万物为一体,成为万物中的一物。那么与之相对的“有我之境”,就是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物我各自独立,界限分明;“无我之境”在创作中的表现是,“所谓‘无我’,是指诗人对自我的超越,把我视为万物中的一物,对它物没有任何欲求,从而使所创造的意境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无我之境’乃是指审美主体‘我’与外物‘无利害之关系’,审美时‘吾心宁静之状态’全部沉浸于‘外物’之中,达到了与物俱化的境界”,也就是在创作中超脱了世俗的藩篱,不受利害关系影响;与之相对的“有我之境”则是在写作过程中,受利害关系的影响,不能超脱人生世俗的藩篱。【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题目结合材料一要求分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不隔”之句。首先理解“不隔”的含义。“所谓不隔,就是指诗人以艺术思维的方式来进行审美观照。诗人扫尽一切雾障阻隔,把自己深入到事物当中”。然后赏析诗句。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从描写对象上看,作者选取菊、东篱、南山等意象,描绘出一幅人闲逸而自在,山高远而静穆的画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景物在眼前,而非至闲至静之中,则不能看到。作者把自己深入到自然中的一景一物当中,创造出天(自然)与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正如庄子所说,“超脱人生世俗的樊篱,了解宇宙变化真性”,诗句中的“我”与“南山”是平等而自然的关系,“我”和“南山”都是自然万物中的一员,此诗句中审美主体“我”与外物超脱人生世俗的樊篱,无利害之关系;而从读者感受来看,“不隔”是“作者本身具备真挚的情意,这样才能做到言情真切,写景鲜明和文辞自然的统一,如此才能令读者真正领会感知作者状写的情与景”,而“隔”则是“使读者欣赏时常有‘隔雾看花’之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能使读者真正领会作者状写的情与景,感知诗人已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生命在那一刻达到完美的境地。因此,“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不隔”之句。【点睛】参考译文:梓庆能削刻木头做鐻,鐻做成以后,看见的人无不惊叹好像是鬼神的工夫。鲁侯见到便问他,说:“你用什么办法做成的呢?”梓庆回答道:“我是个做工的人,会有什么特别高明的技术!虽说如此,我还是有一种本事。我准备做鐻时,从不敢随便耗费精神,必定斋戒来静养心思。斋戒三天,不再怀有庆贺、赏赐、获取爵位和俸禄的思想;斋戒五天,不再心存非议、夸誉、技巧或笨拙的杂念;斋戒七天,已不为外物所动仿佛忘掉了自己的四肢和形体。正当这个时候,我的眼里已不存在公室和朝廷,智巧专一而外界的扰乱全都消失。然后我便进入山林,观察各种木料的质地;选择好外形与体态最与鐻相合的,这时业已形成的鐻的形象便呈现于我的眼前,然后动手加工制作;不是这样我就停止不做。这就是用我木工的纯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天性,制成的器物疑为神鬼工夫的原因,恐怕也就出于这一点吧!”(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把栏杆拍遍梁衡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辛弃疾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为了光复大业,他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此时,他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辛弃疾的词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我们仍能从他的词中感受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他本来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南渡后却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辛词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辛弃疾南归后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于是皇帝对他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菩萨蛮》)他得的是心郁之病啊!他甚至自嘲自己的姓氏: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永遇乐》)“艰辛”“悲辛”“辛酸”“辛辣”,真是五内俱焚。南宋朝廷将他闲置了20年。辛弃疾在他的词中自我解嘲道:“君恩重,且教种芙蓉!”这有点像宋仁宗说柳永:“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真的去浅斟低唱了,结果唱出一个纯粹的词人艺术家。辛与柳不同,他是一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痛拍栏杆,大声议政的人。报国无门,他便到赣南修了一座带湖别墅,咀嚼自己的寂寞。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荫少,杨柳更须栽。(《水调歌头》)这真应了他的号:“稼轩”,要回乡种地了。一个正当壮年又阅历丰富、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却每天在山坡和水边踱步,与百姓聊一聊农桑收成之类的闲话,再对着飞鸟游鱼自言自语一番,真是“闲愁最苦”“脉脉此情谁诉”?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一将成名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见山,要言不烦地指出了辛弃疾独特的历史地位:“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B.文章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主要围绕他的行伍经历、为官经历和词风变化来写的。C.“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概括了辛弃疾忠心为国却屡遭排挤的原因。D.文章通过塑造辛弃疾的形象特征,来揭示他由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辛弃疾不同风格的词作串联起他的人生经历,凸显了辛弃疾的个性风采。B.文章巧妙地把人物的自身命运、作品及读者的感受、评说融为一体,读来饶有兴味。C.文章引用辛弃疾的词作,调动读者已有的阅读经验,加深读者对词人生平操守的理解。D.第三段中“钢刀利剑”和“羊毫软笔”运用比喻修辞,表达作者对辛弃疾的同情和惋惜。8.“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9.哪些因素促使辛弃疾成为一代爱国词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答案】6.B7.D8.辛弃疾归宋后,由于赵宋王朝主和苟安,他不被重用,反而被剥夺了抗金的权力,因而只能借填词作赋来表达报国之志和爱国之心。9.①宋朝特定的历史背景;②辛弃疾特殊的人生历程;③辛弃疾的才能和思想。【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B.“文章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主要围绕他的行伍经历、为官经历和词风变化来写的”错误。文章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主要围绕他的行伍经历、为官经历和心路历程来写的。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D.“第三段中‘钢刀利剑’和‘羊毫软笔’运用比喻修辞”错误。“钢刀利剑”和“羊毫软笔”是借代。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时候要做到“句不离段,段不离章”,把句子放到具体语境以中并做到联系文章的主体内容与思想情感去理解。联系上下文“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与后文“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可知,“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是指辛弃疾归宋后,由于赵宋王朝主和苟安,他不被重用,反而被剥夺了抗金的权力。而联系下文“他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辛弃疾的词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我们仍能从他的词中感受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可知“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是指政治上失意后辛弃疾只能借填词作赋来表达报国之志和爱国之心。【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以及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根据文末“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可知促使辛弃疾成为一代爱国诗人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宋朝特定的历史背景;根据尾段“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可知促使辛弃疾成为一代爱国诗人的又一主要因素之是其特殊的人生历程;根据文中作者在提到辛弃疾诗词时对辛词的评价“笔走龙蛇”,“辛弃疾的词是用刀和剑刻成的”,“时隔千年,我们仍能从他的词中感受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可知辛弃疾本身就有非常高的作诗才能;而作者处处引用辛词处处表现其复杂、痛苦、深沉、激愤的情感可看出,引导辛弃疾成为一代爱国诗人的,还有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的思想。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召入翰林为学士,拜左拾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进绢,为魏征子孙赎宅。居易谏曰:“征是陛下先朝宰相,太宗尝赐殿材成其正室,尤与诸家第宅不同。子孙典贴,其钱不多,自可官中为之收赎,而令师道掠美,事实非宜。”宪宗深然之。王承宗拒命,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情切至。上颇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绛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十三年冬,召还京师,拜司门员外郞。凡朝廷文字之职,无不首居其选,然多为排摈,不得用其才。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七月,除杭州刺史。大中元年卒,时年七十六。(选自《旧唐书》,有删节)文本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并序》。(白居易《琵琶行》序)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时天子荒纵A不法B执政C非其人D制御E乖方F河朔复乱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言浮华无行”的“行”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须行即骑访名山”的“行”含义不同。B.谪,指贬官降职,文本二中的“左迁”与文本一中“贬为江表刺史”的“贬”也有此意。C.宜,意为“应该”,与《出师表》“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宜”含义相同。D.文本一“凡朝廷文字之职”的“凡”与文本二《〈琵琶行〉序》中“凡六百一十六言”的“凡”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居易文才出众。顾况擅长写文章,后辈的文章他没有中意的,但他对白居易的文章却十分赞赏,并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B.白居易擅长作诗。他写的众多诗歌都富有讽谏之意,针砭时俗之弊,补救政务的缺陷,当时的读书人收藏了他的很多文章。C.白居易积极进谏。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想为魏征的子孙赎买住宅,白居易认为应由朝廷来做此事,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D.白居易坦率耿介。针对吐突承璀任招讨使一事,他进谏时言辞急切让皇帝很不高兴,幸亏李绛为他说情,才纾解了皇帝的不满。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2)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14.请简要说明白居易被贬为江表刺史的原因。【答案】10.BDF11.D12.B13.(1)皇上说:“你说得对。”从此白居易的意见多被采纳。(2)正碰上有人一向嫉恨白居易,便挑他的毛病,说他浮华无德行。14.①作为宫官,先于谏官越职言事,不合礼法。②素日被小人嫉恨,在越职时被指摘浮华无德行。③因言事招致执政不满,被上奏贬职。【解析】【导语】《旧唐书》中的白居易幼聪慧,因进谏敢言而遭贬黜,因其坦率耿介,一生遭际颇为曲折。《〈琵琶行〉序》则描绘他在遭贬九江时的一段经历,通过记叙与琵琶女相遇一事,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感慨。两个文本都反映了白居易不畏权贵、志向高远的品格,表现其身处逆境仍能自我慰藉的深刻人生思考。【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时天子荒淫纵欲不遵礼法,执政官不胜其任,治政失策,河朔再次发生动乱。“天子”是主语,“荒纵”“不法”构成连动结构,作谓语,故在谓语后B处断开;“执政”是主语,“非”是谓语,“其人”是宾语,故在宾语后D处断开;“制御”是主语,“乖方”是谓语,故在谓语后F处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德行/行走。句意:说他浮华无德行。/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探访名山。B.正确。句意:我被贬官到九江郡担任司马。/就上奏皇帝把他贬为江表刺史。C.正确。句意:不应该治理州郡。/都应该交给主管部门来决定他们应受到的惩罚或奖赏。D.错误。凡是/总共。句意:凡是朝廷内涉及文字的职务。/总共六百一十六个字。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当时的读书人收藏了他的很多文章”错误。从文中“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可知,白居易因为文能针砭时俗之弊,补救政务的缺陷,读书人都很赞赏他,“多”是赞赏的意思,文中并没有说收藏他的文章之事。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是”,对,正确;“见”,表被动;“听纳”,采纳。(2)“会”,恰逢,正碰上;“素”,向来,一向;“恶”,嫉恨;“掎摭”,挑剔,指摘。【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①由“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可知,白居易第一个上疏论说冤屈,请求赶紧抓捕贼人来一雪国耻,宰相认为白居易是太子属官而非谏官,不应在谏官之先议论政事。②由“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可知,正碰上有人一向嫉恨白居易,此人便趁越职言事的机会挑他的毛病,指摘他浮华无德行。③由“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可知,主管这一事务的人正厌恶白居易为此事进谏,就上奏皇帝把他贬为江表刺史。参考译文:文本一: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他从小就聪慧过人,胸怀豁达开朗。白居易十五六岁时,在袖子里揣入自己的一篇文章,去投赠著作郎吴地人顾况。顾况擅长作诗文,后辈的诗文,没有合他心意的。看了白居易的文章,顾况不由得到门口以礼相迎,说:“我以为这样的文章已经绝迹了,没想到又遇见了你。”白居易文辞丰富艳美,尤其擅长作诗。他写的几十上百篇诗歌,在立意上都有讽谏之意,能针砭时俗之弊,补救政务的缺陷,因而读书人都很赞赏他。章武皇帝纳谏思治,渴望听到正直的话语,召白居易进翰林院任学士,任命他为左拾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献绢,为魏征子孙赎买住宅,白居易谏奏道:“魏征是陛下先朝宰相,太宗曾赐宫殿建筑用材给他修成正宅,与诸官的宅第大不相同。子孙典押,钱并不多,自然可由公家为他赎买,而让李师道掠此美名,此事的确不合适。”宪宗认为很正确。王承宗反叛,皇上命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中十有七八上奏劝止。白居易面谏皇上,情辞十分急切,皇上很不高兴,对李绛说:“白居易这小子,是朕提拔他才有这样的声名地位,他却对朕无礼,朕确实难以忍受。”李绛回答说:“白居易之所以不逃避死亡的惩罚之险,事无巨细必定要说,正是为了报答陛下对他的大力提拔,并非说话轻佻。”皇上说:“你说得对。”从此白居易的意见多被采纳。元和六年四月,白居易遭逢母亲陈夫人去世,退职还居下邽。元和九年冬天,白居易重新进入朝廷,被授予太子左赞善大夫的官职,元和十年七月,盗贼诛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第一个上疏论说他的冤屈,请求赶紧抓捕贼人来一雪国耻。宰相认为白居易是太子属官而非谏官,不应在谏官之先议论政事。正碰上有人一向嫉恨白居易,便挑剔他的毛病,说他浮华无德行,主管这一事务的人正厌恶白居易,就上奏皇帝(议论可)把他贬为江表刺史。诏书下达,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议论(此事),根据白居易所犯罪行,认为白居易不应该治理州郡,(皇帝)追回诏书任白居易为江州司马。元和十三年冬天,白居易被召回京师,授予司门员外郞一职,凡是朝廷内涉及文字的职务,白居易无不首当其选,然而大多被排斥,不能施展他的才干。当时天子荒淫纵欲不遵礼法,执政官不胜其任,治政失策,河朔再次发生动乱。白居易屡次上疏论说此事,天子不能采纳(其言),于是他请求离京任职。七月,授予杭州刺史。大中元年,白居易去世,时年七十六岁。文本二:元和十年,我贬官任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天,我到湓浦口送一位客人,夜里听见船上有人弹奏琵琶,听琵琶音调,铮铮然有京城曲调的韵味。问询弹琵琶的是何人,原来是长安歌伎,曾经向穆、曹二位大师学过琵琶,年长色衰,嫁给了一个商人。我命令手下人摆酒,让她畅快地弹几支曲子。弹完后,她面容忧伤。她述说了自己年轻时的欢乐生活,又说如今漂泊沦落,悲愁苦楚,四海为家。我出京做官二年,心气和平,舒适安逸,受她这番话的触动,这天晚上才感觉到了贬官的滋味。我于是写了这首长诗,作歌赠送给她,总共六百一十六字,命名为《琵琶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别[唐]李白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前后两次提到“君”,指代一致,都是对即将离别的友人的尊称。B.友人将去的地方一直为人称颂,诗人认为友人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C.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里,芦花的飒飒声作为送别的背景乐更添愁绪。D.通读全诗内容可知,友人即将登船出发,沿长江水路驶往三峡方向。16.李白的诗向来以“豪迈奔放”著称,而本诗因为要送别友人,透露着一丝离愁别绪。那么诗歌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寓情于景:颈联描写诗人在深秋八月送别友人,偶听芦花飒飒作响,更添愁绪,此景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的离情。②以景结情:尾联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淌的长江水作结,营造了孤寂凄冷的氛围,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结合“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分析,只是说即将去的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友人到了一定会很喜欢,没有选项中意思。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能力。①寓情于景:“飒飒芦花复益愁”意思是说在这芦花被风吹动的飒飒声中我更觉忧愁,写秋天送别友人,本就依依不舍,兼之萧瑟凄凉的景象,心情愈加惆怅哀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渲染悲伤的气氛,一派衰败的景象中,诗人因离别而伤感的情绪浓重,可见友情之深厚,难舍难分。②以景结情:结尾“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写远眺友人的船帆已经看不见了,只有日暮下的长江独自流淌,以景结情,委婉含蓄。诗人远望友人离去,直至船帆消逝于视线,可见遥望时间之长久,以杳无踪影的船帆和一去不复返的长江水作结,景象中融入了诗人万般情结,与友人分别后的孤独凄冷的心境让读者能够在形象的画面中身临其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极具感染力。(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2)《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鹿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源头之一,古代文人常常引鹿入诗文,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霓为衣兮风为马②.虎鼓瑟兮鸾回车③.艰难苦恨繁霜鬓④.潦倒新停浊酒杯⑤.呦呦鹿鸣⑥.食野之苹(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霓、瑟、鸾、繁、鬓、潦、呦、苹。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诗圣杜甫辗转入川时已人到中年,可他笔下所书写的锦城夜雨却大有青春气息。诗作诞生的奥秘和实际年龄无关,与心理年龄有关。此时的杜甫经过多年漂泊,四下流徙后,一家大小终在成都团聚。杜甫有了一处①的草堂,无论富贵或贫瘠,那都是杜甫珍爱的家。夜雨落下,有屋檐遮头,有寒室栖身,曾经的浪漫因子在悲苦吟哦的诗人心中复活。他并非不懂得浪漫,不懂得审美,而是生活极少为他创造相宜的机会。感谢成都,容留了一个②的诗人,用一场春天的夜雨滋润出一派天真纯粹的喜意。锦城夜雨是杜甫安定生活的鲜明注脚,书写着他对当下的满足和惬意。夜雨和杜甫相逢,将年轻还给他,将欣喜还给他,他在一夜好梦之后,花叶清雅的眼前盛景对他惊讶。雨停了,万物得以沐洗滋养,焕发出蓬勃生机,诗人也在刹那间感受到了内心欢愉的力量。这力量和他泣血摧肝地吟老兵、唱征夫、哀流民不太一样,这是另一种美,自然而纯粹,剔透而纯真,让他暂时忘记了世间的苦难深重、③。夜雨似乎是无情的,她并没有与百姓血泪混流一处,也没有故作时代的大悲之音,她就这样安静地出场,淡然地落幕。但她的清淡内敛是最大的怜悯,她用亘古不变的从容夜夜叩访,帮助诗人找回内心蛰伏的浪漫温柔。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请分别从修辞和句式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表达效果。【答案】18①安身立命(遮风挡雨)②风尘仆仆(颠沛流离、穷困潦倒)③哀鸿遍野(流离失所)19.改为:夜雨和杜甫相逢,将年轻还给他,将欣喜还给他,让他在一夜好梦之后,惊讶于花叶清雅的眼前盛景。20.①修辞上使用了拟人手法,将“夜雨”人格化,使其具有了人的情感,更有利于表现夜雨的“清淡内敛”。②句式上使用了两组整句,结构整齐,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对应“多年漂泊”“四下流徙”,语境指草堂让杜甫的身心有了寄托,可填“安身立命”“遮风挡雨”。安身立命: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寄托。遮风挡雨:遮挡风雨,比喻起保护作用。②语境形容杜甫在草堂之前的漂泊的生活状态,可填“风尘仆仆”“颠沛流离”或“穷困潦倒”。风尘仆仆:形容旅途辛苦劳累。颠沛流离:颠沛: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穷困潦倒:穷困:贫穷、困难;潦倒:失意。生活贫困,失意颓丧。③此处和“世间的苦难深重”并列,指百姓的苦难生活,可填“哀鸿遍野”或“流离失所”。哀鸿遍野:比喻到处是背井离乡、呻吟呼叫的灾民。流离失所:由于灾荒战乱等而流转离散在外,失掉安身的地方。【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错误:一是“他在一夜好梦之后”没有说完,中途更换了主语“眼前盛景”,导致和前面句子叙述主体不一致,可在这句话前面加上“使”或“让”;二是“花叶清雅的眼前盛景对他惊讶”主客倒置,不合逻辑,改成“惊讶于花叶清雅的眼前盛景”。【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及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修辞上,以“与百姓血泪混流一处”“故作时代的大悲之音”“安静地出场”“淡然地落幕”来描写雨,赋予春雨以人的感情特点,这是使用了拟人手法,更有利于表现夜雨的不事张扬,“清淡内敛”。句式上,“她并没有与百姓血泪混流一处,也没有故作时代的大悲之音”,“安静地出场,淡然地落幕”,这是两组整句,结构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宋词的耀眼绚丽,并不逊于唐诗的灿烂辉煌。遗憾的是,______①________,闪耀于文坛的女性作者寥若晨星。除了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朱淑真几位外,天资聪颖、文辞造诣不输须眉的女词人当大有人在,只是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世风里,她们的芳名连同其杰作都被遗忘和湮没了,______②__________。词到南宋,日臻成熟,洗尽了铅华,拓宽了视野,更加自由而多侧面地观照社会人生。到了宋末,面对元蒙的入侵,诗词自然要担当起“记录时代”的使命,这时的宋词急速“变身”,记录兵连祸结、颠沛流离之状,抒发国恨家仇、生死别离之痛,弘扬爱国主义人文精神就成了这一时期的“主旋律”。朝野上下,在拯救民族危亡同仇敌忾的呐喊声中,______③______。宋代文坛上的女词人,其人其事,感天地,泣鬼神。21.下列句中的引号与原文划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只是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世风里,她们的芳名连同其杰作都被遗忘和湮没了。B.面对元蒙的入侵,诗词自然要担当起“记录时代”的使命。C.抒发国恨家仇、生死别离之痛,弘扬爱国主义人文精神就成了这一时期的“主旋律”。D.“空”作为诗词中的常用字,意蕴丰富。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21.C22.①无论是唐还是宋②幸存传世者凤毛麟角③巾帼英雄没有缺席【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原文中引号是特殊含义。A.表引用。B.表强调突出。C.表特殊含义。D.表强调突出。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根据前面的内容提到了“唐”和“宋”,紧接着提到“遗憾”,再结合后文“闪耀于文坛的女性作者寥若晨星”可知,“无论是唐还是宋”,两代的女词人都少。第二处,根据前面的文字可知,许多女词人及其作品都被遗忘和湮没了,留下来的很少,可以推出出此处讲幸存传世者特别少,且比较珍贵等。第三处,根据前文“朝野上下,在拯救民族危亡同仇敌忾的呐喊声中”可知,人人都应参与,结合后文强调“宋词文坛上的女词人,其人其事”,此处应该是强调女子没有缺席。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心灵不会是一块闲置的空地;你不种庄稼,它就长杂草。”这句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呢?请联系自身体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得抄袭或套作。【答案】例文:保持心灵的一方净土落叶不光在地面上,有时也在我们的心上,捡起心上的落叶,保持自己心灵的一方净土。在这千姿百态的花花世界中,物欲横流,每一步都充满了诱惑,正如那随风飘离的落叶,难免会有一两片落在你的心上。那么,就请你捡起心上的落叶,保持心灵的一方净土。联想到当今社会,贪污之风横行泛滥,很多人都说自己身不由己,身处其境,除了遵从潜规则,并无他法。正如那潮水般的落叶,任其落在心上,不去打扫,直至整个心灵被蒙蔽,走向毁灭。倘若,他们真的愿意保持心灵的净土,即使落叶落下,也会一片一片地拾取,又怎会导致后来的身不由己?只是很多时候,人们看到了落叶,索性让落叶放纵自流,然后一起去打扫。结果,逐渐丧失了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走向堕落。拾起心中的落叶,保持心灵的一方净土。一曲《离骚》一声哀叹,历史中的屈原总让历代文学家咏叹不绝。一句“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将屈原的高尚品格表现得淋漓尽致。面对“背绳墨,竞周荣”的楚国,屈原尽力拾取积落在心中的落叶,使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宁愿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