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第01期)含答案及解析_第1页
2024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第01期)含答案及解析_第2页
2024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第01期)含答案及解析_第3页
2024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第01期)含答案及解析_第4页
2024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第01期)含答案及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7诗词鉴赏

1.(2024・四川凉山•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下列诗句中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体现的人生态度最为接近的是哪一项?()

A.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B.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2)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里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这个古老的风俗在本诗颈联有所体现,请描

绘这一联的画面。

2.(2024・四川广安•中考真题)古诗词鉴赏

定风波

苏轼

英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①且徐行。竹杖芒鞋②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③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④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①吟啸:高声吟咏。②芒鞋:草鞋。③料峭:形容微寒。④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词的上片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所展现的画面。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3.(2024.四川南充・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前六句直接描写泰山的景物,表现了泰山的高大,后两句用众山的“低小”反衬出泰山的“高大”。

B.开篇两句以问答的形式从远望的角度既表明了泰山所处的位置,又写出了春天的泰山一片青绿的景

象。

C.“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运用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

形象。

D.全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既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又表达了诗人希望登上事业顶峰的雄心

壮志。

⑵同是借景抒怀,本诗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

楼”所表达的人生追求有何异同?

(2024・云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4.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拳的一项是()

A.序文中“不觉”,表明词人知道紧张狼狈于事无补,所以淡然面对不期而至的风雨。

B.“穿林打叶声”从听觉角度描绘雨骤风急,“莫听”则写出词人不为风雨所动的洒脱。

C.“料峭”与“微冷”,突出词人现实感受到的寒意,也表现出了他内心的孤寂和凄凉。

D.“山头斜照却相迎”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相迎”赋予山头斜阳人的动作和情态。

5.词中的“谁怕”与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意思相近,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两位作者的人生

经历,简要分析两个词语所表达情感的不同之处。

6.(2024・湖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农家颜仁郁

半夜呼儿趁晓耕,羸①牛无力渐艰行。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注释]①羸(16i)牛:瘦弱的牛。

这首诗后两句与李绅《悯农》中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7.(2024.甘肃.中考真题)赏析古诗,完成对话。

戏问花门酒家翁

岑参

老人七十仍沽①酒,千壶百瓮花门②口。

道旁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注释】①沽:买或卖。首句的“沽”是卖的意思,末句的“沽”是买的意思。②花门:即花门楼,凉州(今甘

肃武威)馆舍名。

小文: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抒情小诗。诗人来到凉州城中,看到了(1)“”的春色和老人(2)“”

的场面。

小逸:此情此景堪称盛唐时期千里河西的一幅生动的风俗画。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边塞百姓(3).

的生活。

小文:最有情趣的是,诗人与卖酒老翁开玩笑:(4)

小逸:诗人是“戏问”,你觉得老翁会如何“戏答”呢?

小文:我想,老翁会说:(5)

8.(2024.四川遂宁.中考真题)一路风景一路歌。请参加班级品诗沙龙。

田舍

宋•范成大

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忙。

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烟火村声远,林菁野气香。

乐哉今岁事,天末稻云黄。

⑴请对颔联“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中的“眠”和“噪”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024・福建・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发渝州却寄韦判官

司空曙

红烛津亭夜见君,繁弦急管两纷纷。

平明分手空江转,惟有猿声满水云。

9.这是一首赠别诗,请写出分别的时间、地点和赠别的对象。

10.分别前后诗人的情感有明显变化,请简要概括。

(2024•山东烟台・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江湖伟观

刘敲①

柳残荷老客凄凉,独对西风立上方。

万井人烟环魏阙②,千年王气到钱塘③。

湖澄古塔明寒屿,江远归舟动夕阳。

北望中原在何所?半生赢得鬓毛霜!

【注】①刘献(fu):南宋爱国诗人,屡遭贬斥。此诗写于南宋灭亡之前。题目中的“江湖”,指钱塘江、钱

塘湖。②魏阙:高大的楼观,代指朝廷。③钱塘:临安的别称。

11.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柳残、荷老、客孤,从物到人,给人以孤独哀伤之感,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用“万井人烟”“千年王气”写出南宋朝廷统治下临安的太平景象,表达诗人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

C.尾联中“北望中原在何所”表达出诗人对故土收复无望的迷茫与哀痛。

D.诗歌描绘的临安城有荒凉之景,也有繁华之象,隐含着诗人对南宋朝廷安于现状的讽刺和不满,突

出其忧国伤己的情怀。

12.请发挥想象和联想,将诗句“江远归舟动夕阳”所展现的画面描写出来。

(2024.四川自贡•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雨

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①。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注】①离披:零乱的样子。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做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头戴斗笠穿行于山中,“宜”字写出了“野行”的愉悦。

B.“溪云”句与“山雨欲来风满楼”都写山雨将至,而景象全然不同。

C.颈联写雨中行,“任”字以马喻人,表现了诗人遇雨的从容与泰然。

D.这首诗从多角度着笔写山雨,情感真切自然,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

14.请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尾联所描写的雨后景象。

(2024・四川泸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泸川纪行①

杜甫

自昔泸川负盛名,归途邂逅慰老身。

江山照眼灵气出,古塞城高紫色②生。

代有人才探翰墨,我来系缆结诗情。

三杯入口心自愧,枯肠③无字谢主人。

【注】①杜甫于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从成都乘船东下,路过了泸州,创作《泸川纪行》一诗。泸川即指

泸州。②紫色:可解为紫气,即祥瑞之气。③枯肠:一作“枯口”。

15.本诗开篇写泸州久负盛名,请结合全诗概括“盛名”体现在哪些方面。

16.请赏析“江山照眼灵气出,古塞城高紫色生”两句诗。

(2024・四川达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万山潭作

[唐]孟浩然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①,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②歌还。

【注释】①解佩:神话故事。郑交甫游万山,巧遇神女,心生爱慕,并向神女索取佩戴饰物,神女解佩赠

之,一霎时,神女和佩物均不见,交甫怅然久之。②棹:船桨。

17.下面关于这首唐诗理解下正聊的一项是()

A.“垂钓坐磐石”一个,坐”字显安闲。潭水清澈又与闲适的心情相契合,第一联写出了诗人闲淡的心情

和垂钓之乐。

B.“鱼行潭树下”看似不可解,实则妙趣横生。细细玩味,就会发现此句直接描写出了树的倒影在潭水

中的荡漾美。

C.第三联化用典故,运用美丽的神话为万山潭增添了神秘的迷人风采,也拨动了诗人的心弦,并自然

地引出下句诗来。

D.全诗未提一个“乐”字,但“乐”字已化入闲淡之中,有垂钓之乐、赏景之乐、悠然神往之乐,还有月

下放歌之乐。

18.请自选角度,结合诗句简要赏析颔联。

(2024・四川成都・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清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成都竹枝词(节选)

吴好山

鲜鱼数尾喜无穷,分付烹煎仔细烘。

九眼桥头凉意足,邀朋畅饮一楼风。

(选自《成都诗览》)

19.除“烹煎”的“鲜鱼”外,还有什么让诗人“喜无穷”?请结合全诗概括作答。

20.风、花、雪、月等是宴饮类古诗常写到的景物,如果把诗歌末句改为“邀朋畅饮一楼月”有何不妥?请结

合全诗简要回答。

(2024•江苏扬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广陵驿

萨都剌®

秋风江上芙蓉老,阶下数株黄菊鲜。

落叶正飞扬子渡,行人又上广陵船。

寒砧②万户月如水,老雁一声霜满天。

自笑栖迟淮海客③,十年心事一灯前。

【注】①萨都剌,元朝诗人。②砧,捣衣石。③栖迟,长久居留。诗人长年客居南方,故称淮海客。

21.《新元史》评萨都剌的诗具有“清丽”的特点,请结合“寒砧万户月如水,老雁一声霜满天”赏析。

22.结合诗歌内容,简析诗中“自第’的内涵。

(2024・四川眉山・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①(其一)

清•王士稹

日暮东塘正落潮,孤蓬泊处雨潇潇。

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吴枫第几桥。

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其二)

清•王士稹

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注]①西樵、礼吉为王士稹两位兄长的别号。

2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亚礁的一项是()

A.“日暮东塘正落潮”,诗人傍晚泊船东塘,既点明时间和地点,同时也渲染了凄清的氛围。

B.“孤蓬泊处”与“万里送行舟”都写到了客行之船,都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书写离别。

C.“潇潇”与“萧条”,一写夜雨,一写枫叶,都通过描写萧索之景来抒发感怀,寄情深远。

D.两首诗都写到寒山寺的钟声,诗人夜半难眠,钟声打破了夜的寂静,又更添夜的清寒。

24.这两首诗寄寓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4•江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笋

朱松

春风吹起繇龙①儿,戢戢②满山人未知。

急唤苍头③斫烟雨,明朝吹作碧参差。

咏新荷

蔡楠

朱阑桥下水平池④,四面无风柳自垂。

疑似水仙⑤吟意⑥懒,碧罗笺⑦卷未题诗。

[注]①滓(tud)龙:竹笋的别名。②戢戢(ji):象声词。风吹竹笋声。③苍头:仆人。④水平池:水与池

面相平。⑤水仙:水中女神。⑥吟意:吟诗的兴趣。⑦罗:丝织品。笺:精美的纸张,供题诗、写信等用。

2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Jp国的一项是()

A.《新笋》前两句写出了竹笋在春风中迅速成长的景象。

B.《新笋》后两句想象仆人冒雨砍笋的情景,流露出担忧之情。

C.《咏新荷》前两句写新荷的生长环境,后两句写新荷的特点。

D.《咏新荷》末句把尚未舒展的荷叶,比作卷着的空白绿色罗笺,极富想象力。

26.从内容或写作技巧的角度,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共同点。

(2024・四川宜宾・中考真题)读下面的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萤火

李白

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

若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

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27.下列对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诗前两句写风雨中萤火虫光亮不灭的形象特点。

B.袁诗前两句写身处背光环境的“苔”错过了春天。

C.李诗后两句假定萤火虫飞到天上可以作一颗小星。

D.袁诗后两句写小苔花像牡丹一样拥有自己的绽放。

28.下列对这两首诗的主旨理解和艺术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属于咏物诗,以小见大,托物言志。

B.《咏萤火》洋溢着胸怀壮志、渴望闪耀之豪气。

C.《苔》寄托着一个归隐者安然自得的士子情怀。

D.李诗是结尾时点题,而袁诗开头就直抒胸臆。

专题07诗词鉴赏

1.(2024・四川凉山•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下列诗句中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体现的人生态度最为接近的是哪一项?()

A.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B.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2)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里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这个古老的风俗在本诗颈联有所体现,请描

绘这一联的画面。

【答案】⑴C

(2)描绘的是南宋初年人们吹着箫,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经临近,穿着布做成的衣衫,戴着最普

通的帽,简朴的古风仍然存在的画面。

【详解】(1)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描绘了人们在面临困境时,看似前方无路,但转机突然出现,说

明困境中蕴含着希望的哲理。展现出诗人积极乐观、不断前行的人生态度。

A.“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讲述的是历史事件,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

情。与诗中的人生态度不符;

B.“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表达的是思乡之情。与诗中的人生态度无关;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事物新陈代谢的现象,表明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表

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与诗中的人生态度相吻合;

D.“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是描绘边塞景色的,体现了一种深沉的思乡之情和人生孤寂的态度。

与诗中的人生态度无关。

故选Co

(2)本题考查画面描绘。

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描绘的画面是:随着春天的到来,村民们正忙着准备春社的祭祀活

动,他们吹着箫,敲打着锣鼓,跟随着祭祀队伍,脸上洋溢着虔诚和喜悦。他们的衣着简单朴素,充满了

古朴的风情,体现了乡村的原始风貌和淳朴的民风。在热闹的祭祀活动中,人们欢声笑语,充满了对生活

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与“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类似,都表达了作者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

2.(2024・四川广安•中考真题)古诗词鉴赏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①且徐行。竹杖芒鞋②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③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④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①吟啸:高声吟咏。②芒鞋:草鞋。③料峭:形容微寒。④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词的上片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所展现的画面。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1)词人出游遇雨,拄着竹杖,穿着草鞋,似乎也能轻快得胜过骑马,怕什么呢?披着蓑衣,任凭

风吹雨打,依然从容、镇定地穿行于烟雨之中,过好人生。

(2)乐观旷达(或随遇而安,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

示例:①“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可以看出词人出游遇雨,却不慌不忙,毫不去留意那穿林打

叶的风雨声,把它当作背景音乐的豁达心境;②“竹杖芒鞋轻胜马”:可以读出作者虽然穿着草鞋,拄着竹杖,

步伐似乎也轻快胜马的乐观心态;③“一蓑烟雨任平生”:能读出作者听任自然、随遇而安的心境;④“回首

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可以读出词人“只要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就会少些

烦恼,多些宁静和快乐”的哲思……

【详解】(1)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所描述的画面要符合诗歌内容,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

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描述,使之呈现“画面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

烟雨任平生”意为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作答时

抓住“竹杖”“芒鞋”“蓑"“烟雨'’等意象,描绘出一幅无惧风雨笑对人生的画面。

示例: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词人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有什么怕

的呢?词人一身蓑衣,就算有再大的风雨也没什么关系,照样过好一生。

(2)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根据上片中“何妨吟啸且徐行”可知,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

感狼狈,但苏州自己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表现了作者面对自然风雨时的从容淡

定;

根据上片“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

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

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联系下片“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

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可知,“萧瑟”“风雨”在此喻指作者人生中所遇的坎坷,喻指作者仕途

不顺;联系“山头斜照却相迎”可知,风雨过后阳光自会到来,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

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风雨(磨难)”

定会过去,“晴天(美好)”终会到来,作者不惧苦难,能够积极地面对人生的磨练,表现了词人胸怀坦荡、

听任自然、无喜无悲、荣辱皆忘、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故这首词表达了作者面对人生苦难之时,随缘自适、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3.(2024.四川南充・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前六句直接描写泰山的景物,表现了泰山的高大,后两句用众山的“低小”反衬出泰山的“高大”。

B.开篇两句以问答的形式从远望的角度既表明了泰山所处的位置,又写出了春天的泰山一片青绿的景

象。

C."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运用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

形象。

D.全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既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又表达了诗人希望登上事业顶峰的雄心

壮志。

(2)同是借景抒怀,本诗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

楼”所表达的人生追求有何异同?

【答案】⑴B

(2)同:都强调人生要有高远的追求和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异:杜诗更侧重目标的确立、目标的高远;

王诗更侧重为实现目标而采取行动。

【详解】(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

B.“又写出了春天的泰山一片青绿的景象”理解有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句意是:泰山到底怎么样

呢?泰山横跨齐鲁大地,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表明了泰山的青绿之色在齐鲁大地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

这是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表现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

故选B。

(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可从主题或内容方面比较异同。

《望岳》的写作背景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

(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

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相同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句意是: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远眺,群山定会显得渺小。表

达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坚定豪迈的气概。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句意是: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这两句是写作者登楼所感,意在鼓励人们追求

进步、积极向上。所以,两句诗都强调人生要有高远的目标,并有为理想目标而积极进取、努力拼搏的人

生态度。

不同点:依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句意可知,杜甫在诗歌中体现出了自己远大的理想和志向。侧重人

生目标的确立。依据“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句意可知,王之涣的诗歌侧重体现了为了实现目标而采取的

行动及其过程。

(2024・云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4.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总的一项是()

A.序文中“不觉”,表明词人知道紧张狼狈于事无补,所以淡然面对不期而至的风雨。

B.“穿林打叶声”从听觉角度描绘雨骤风急,“莫听”则写出词人不为风雨所动的洒脱。

C.“料峭”与“微冷”,突出词人现实感受到的寒意,也表现出了他内心的孤寂和凄凉。

D.“山头斜照却相迎”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相迎”赋予山头斜阳人的动作和情态。

5.词中的“谁怕”与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意思相近,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两位作者的人生

经历,简要分析两个词语所表达情感的不同之处。

【答案】4.C5.①《定风波》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

(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

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谁怕”侧重于表达苏轼在逆境中对人生的感悟和超脱。

②《登飞来峰》为王安石三十岁时所作。他在浙江邺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

声,实行新法的前奏。“不畏”侧重于表达王安石在追求政治理想过程中对困难和阻碍的勇敢面对。

【解析】4.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料峭”与“微冷”主要是写自然环境的寒意,而非突出词人内心的孤寂和凄凉。这首词主要表达的是词人旷

达超脱的胸襟,虽然经历风雨,但并不在意,体现的是一种超然的心境,并非是内心孤寂凄凉。

故选C。

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苏轼的《定风波》中的“谁怕”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的“不畏”虽然都表达了一种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的

态度,但由于两位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这两个词语所表达的情感也有所区别。

苏轼的“谁怕”是作于自己被贬黄州时,在描述自己在雨中漫步时的情景,即使没有雨具,也不觉得狼狈,反

而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这反映了苏轼一生多次遭遇政治风波,被贬谪的经历,但他始终保持乐观豁达

的心态,不为外界环境所左右。他的这种态度在他的诗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即使在逆境中也能保持一颗

平和的心,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豁达。

王安石的“不畏”则是在表达他攀登飞来峰时的决心和勇气。“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

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王安石在推行变法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阻力和困难,“不畏”体现出他为实现政治

理想而不畏艰险、敢于挑战的决心和勇气,“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反映了王安石作为一位政治改革家力图改变

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的坚定和果敢。

总的来说,苏轼的“谁怕”更多地表达了一种在逆境中个人心态上的超然和洒脱,而王安石的“不畏”则更多地

体现了一种在追求政治理想过程中行动上的坚定和勇敢。

6.(2024.湖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农家颜仁郁

半夜呼儿趁晓耕,嬴①牛无力渐艰行。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注释]①羸dei)牛:瘦弱的牛。

这首诗后两句与李绅《悯农》中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相同点: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深刻同情和理解。颜仁郁的诗中“时人不识农家苦”,与

李绅《悯农》中的“谁知盘中餐”,都指出了社会上很多人并不了解农民劳作的辛苦,对他们的辛勤付出缺乏

认识和感激。

两首诗都强调了粮食的来之不易o颜仁郁诗中的“将谓田中谷自生”与李绅的“粒粒皆辛苦”都揭示了每一粒粮

食背后都是农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不同点:表达方式上,颜仁郁的诗通过描绘具体的农家生活场景一半夜起床耕作、瘦弱的牛艰难前行,

更直观地展示了农民劳作的艰辛。而李绅的《悯农》则通过反问的方式,引发读者对粮食来源的思考。

情感色彩上,颜仁郁的诗更侧重于描述和揭示农民的苦难,情感更为沉重;而李绅的《悯农》则更多地表

达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尊重和敬意,情感上带有一种赞美和倡导节约的意味。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对比鉴赏。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异同点即可。

相同点:这两首诗虽然都关注农民的劳作,李绅《悯农》中的“谁知盘中餐”和颜仁郁的诗中“时人不识农家

苦”都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深刻同情和理解。《悯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抒发感慨,启迪人们珍

惜粮食。颜仁郁《农家》诗中的“将谓田中谷自生”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时人”无知的批评。两首诗都具

有深刻的社会意义,鼓励人们珍惜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

不同点:两首诗表达的侧重点和表达手法各有不同。颜仁郁的诗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农民

劳作的艰辛和不易;而李绅的《悯农》则通过简洁有力的反问,唤起人们对农民工作的认识和尊重。两首

诗都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鼓励人们珍惜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

情感色彩上,颜仁郁的诗感情更加强烈,更侧重于描述和揭示农民的苦难,有相当的批判力度,过去常用

来讥讽那些不知耕作辛苦、不懂谋生艰难、耽于吃喝玩乐的人们。而李绅的《悯农》借助形象的描述、形

象的议论,来揭示生活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更多地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尊重和敬意,倡导节约,启

迪人们去思索,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7.(2024•甘肃・中考真题)赏析古诗,完成对话。

戏问花门酒家翁

岑参

老人七十仍沽①酒,千壶百瓮花门②口。

道旁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注释】①沽:买或卖。首句的“沽”是卖的意思,末句的“沽”是买的意思。②花门:即花门楼,凉州(今甘

肃武威)馆舍名。

小文: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抒情小诗。诗人来到凉州城中,看到了(1)“”的春色和老人(2)“”

的场面。

小逸:此情此景堪称盛唐时期千里河西的一幅生动的风俗画。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边塞百姓(3)_

的生活。

小文:最有情趣的是,诗人与卖酒老翁开玩笑:(4)

小逸:诗人是“戏问”,你觉得老翁会如何“戏答”呢?

小文:我想,老翁会说:(5)

【答案】(道旁)榆荚巧似钱(七十仍)沽酒安乐(幸福、美好)(道旁榆荚巧似

钱,)摘来沽酒君肯否?(榆钱也是钱,用榆钱换你的酒可以吗?)示例:请你一壶又何妨!(你的钱

是假钱,我的酒可是真酒。)(符合语境即可)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第二空、第三空:“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这位老人家七十岁了仍然

在卖酒,将上千个酒壶和酒瓮摆放在花门楼口。诗的开头两句纯用白描的手法,从花门楼前酒店落笔,如

实写出老翁待客、美酒飘香的情境。这可以算得上是盛唐时代千里河西的一幅生动感人的风俗画,字里行

间烘托出边塞安定,闾阎不惊的时代气氛,故第二空诗人看到的场面填:(七十仍)沽酒;第三空诗人感受

到边塞百姓生活填:安乐(幸福、美好)。

第一空、第四空:“道旁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小诗的后两句是说,道路旁的榆荚看起来很像一串

串铜钱,我摘下来用它买酒您可卖否?这两句诗人不是索然寡味的实写付钱买酒的全过程,而是在偶见春

色的刹那之间,立即从榆荚形似钱币的外在特征上抓住了动人的诗意,用轻松诙谐的语调问那位当结沽酒

的七旬老翁:“老人家,摘下一串白灿灿的榆钱来买您的美酒,你肯不肯呀?由“道旁榆荚巧似钱”可知诗歌

描写的是春季景色,故第一空填:道旁榆荚巧似钱。第四空诗人与卖酒老翁开玩笑的诗句填:(道旁榆荚巧

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榆钱也是钱,用榆钱换你的酒可以吗?)

第五空:考查拓展运用。题干要求填写老翁“戏答”。此诗写诗人在春光初临的凉州城中,对卖酒老人的诙谐

戏问,展现出盛唐时代人们乐观、开阔的胸襟。根据主题和诗歌诙谐、幽默的格调,合理想象,填写符合

语境的内容即可。

示例:一壶美酒迎贵客,榆钱一串也无妨。

8.(2024.四川遂宁.中考真题)一路风景一路歌。请参加班级品诗沙龙。

田舍

宋•范成大

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忙。

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烟火村声远,林菁野气香。

乐哉今岁事,天末稻云黄。

⑴请对颔联“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中的“眠”和“噪”作简要赏析。

⑵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眠”字将儿童随意地在落叶上入睡的悠闲姿态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凸显出乡村生活的宁静与

儿童的天真烂漫、自由自在,营造出一种安然闲适的氛围。“噪”字生动描绘出鸟雀在斜阳下叽叽喳喳鸣叫的

热闹场景,既增添了乡村环境的生机与活力,又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乡村的静谧祥和,使整个画面动静

结合,富有意趣。

(2)示例:作者在创作此诗时抓住了农村生活中几个典型的形象:顽皮的孩子,夕阳西下时林中的归鸟,飘

渺的炊烟,隐约传来的鸡犬声,林中飘来的香气,天边的稻云,写出了农村生活的恬静与安详。这首诗充

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详解】(1)本题考查词句理解赏析。

“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意为:小孩子欢快地躺在落叶堆里玩耍(或:在厚厚的落叶堆里酣然入睡),夕

阳西下,一群群鸟雀在稻田上空飞翔,喳喳喳地叫得正欢。“眠”字生动地写出了儿童在落叶上安然入睡的情

态,体现出乡村生活的安宁与儿童的天真无邪,给画面增添了一份静谧祥和之感。“噪”字形象地描绘了鸟雀

在斜阳下喧闹的场景,以动衬静,使得乡村环境更显幽静,同时也增添了乡村生活的生机与活力。另外,鸟

雀的喧闹也象征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田园气息。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理解。作答此题,可通过分析诗歌中对乡村景物、生活场景的描写以及一些关键字

词来体会作者情感。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满足之情。诗中描绘了筑圃、儿童眠、鸟雀噪、烟火村声、林菁野

气、稻云黄等乡村生活的场景和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充满生机的氛围。如“儿童眠落叶”体现乡村

生活的安宁舒适,“天末稻云黄”展现丰收的喜悦,这些都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享受和对这种生活的赞美

之情。综上所述,作者通过对乡村生活细致而生动的描绘,流露出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024・福建・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发渝州却寄韦判官

司空曙

红烛津亭夜见君,繁弦急管两纷纷。

平明分手空江转,惟有猿声满水云。

9.这是一首赠别诗,请写出分别的时间、地点和赠别的对象。

10.分别前后诗人的情感有明显变化,请简要概括。

【答案】9.分别的时间:平明。分别的地点:渝州津亭。赠别的对象:韦判官。10.分别前:畅快。

分别后:惆怅。

【解析】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平明分手空江转”意思是:天亮时我们分别,只见空荡曲折的江流漂向远方。“平明''表时间,指天刚亮时。

可知,分别的时间是:平明。

“红烛津亭夜见君''意思是:夜晚红烛高照,在津亭见到了你。结合题目“发渝州却寄韦判官”中的“发渝州”,

可知,分别的地点是:渝州津亭。

根据题目“发渝州却寄韦判官”中的“寄韦判官”可知,赠别的对象是:韦判官。

10.本题考查思想感情。

根据前两句“红烛津亭夜见君,繁弦急管两纷纷''写诗人在红烛高烧的津亭与友人临别相会,繁音促节的管弦

之声,纷然交响,为两人助兴,可知,情感是畅快;

根据后两句“平明分手空江转,惟有猿声满水云”写诗人天亮与韦判官分别,空荡曲折的江流漂向远方,巴山

蜀水,江空人孤,只有那回荡在云天水际的凄哀的猿声。那时刻,一如渔歌所唱出的:“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留给诗人的将是满怀的凄凉和哀伤。可知,感情是惆怅。

(2024•山东烟台・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江湖伟观

刘敲①

柳残荷老客凄凉,独对西风立上方。

万井人烟环魏阙②,千年王气到钱塘③。

湖澄古塔明寒屿,江远归舟动夕阳。

北望中原在何所?半生赢得鬓毛霜!

【注】①刘献(fu):南宋爱国诗人,屡遭贬斥。此诗写于南宋灭亡之前。题目中的“江湖”,指钱塘江、钱

塘湖。②魏阙:高大的楼观,代指朝廷。③钱塘:临安的别称。

11.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柳残、荷老、客孤,从物到人,给人以孤独哀伤之感,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用“万井人烟”“千年王气”写出南宋朝廷统治下临安的太平景象,表达诗人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

C.尾联中“北望中原在何所”表达出诗人对故土收复无望的迷茫与哀痛。

D.诗歌描绘的临安城有荒凉之景,也有繁华之象,隐含着诗人对南宋朝廷安于现状的讽刺和不满,突

出其忧国伤己的情怀。

12.请发挥想象和联想,将诗句“江远归舟动夕阳”所展现的画面描写出来。

【答案】11.B12.示例:在夕阳的余晖中,江面波光粼粼,一艘小舟缓缓归来,打破了水面的宁静。

夕阳的金色光芒洒落在舟身上,随着舟的轻轻摇曳,仿佛也在江面上舞动,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

【解析】1L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和赏析。

B.有误。颔联“万井人烟环魏阙,千年王气到钱塘”的意思是:临安城中繁华无限,是因为临安是南宋的都

城,有王气存在。该句虽然写出了南宋朝廷统治下临安的太平景象,但结合诗人刘敲的爱国立场和南宋灭

亡前的历史背景,这里更多的是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讽刺,而非表达诗人收复中原的雄心壮

志。

故选B。

12.本题考查诗歌意象和画面描绘。“江远归舟动夕阳”的意思是:在夕阳的映照下,小舟从远处的江上归来。

在描述“江远归舟动夕阳”这句诗的画面时,首先要明确诗句中涉及的元素:江、归舟、夕阳。接下来,要发

挥想象和联想,将这些元素在脑海中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我们可以从视觉、动态和氛围三个方面入手,

比如夕阳的颜色、江面的状态、归舟的动作等。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尽量用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

语言来描述。

示例:夕阳斜照,江面波光粼粼,一叶归舟在远处缓缓驶归,轻轻摇曳,打破了江面的宁静,营造出一幅

宁静而美丽的画面。

(2024・四川自贡・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雨

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①。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注】①离披:零乱的样子。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亚速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头戴斗笠穿行于山中,“宜”字写出了“野行”的愉悦。

B.“溪云”句与“山雨欲来风满楼”都写山雨将至,而景象全然不同。

C.颈联写雨中行,“任”字以马喻人,表现了诗人遇雨的从容与泰然。

D.这首诗从多角度着笔写山雨,情感真切自然,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

14.请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尾联所描写的雨后景象。

【答案】13.C14.雨后初晴,本来雨雾笼罩的群山一下子又全部凸突出来,山上大大小小的瀑布一齐

飞流,呈现出一种奇妙的景象。

【分析】13.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

C.颈联“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意思是:骑在马上衣巾全被雨淋湿,村边的瓜豆枝叶在风雨中纷

乱倾倒。“马上衣巾任沾湿”,诗人骑在马上,任意雨水淋湿衣巾,“任”字是“任意”的意思,表现了诗人遇雨

的从容与泰然,并非比喻句;

故选C。

14.本题考查描述诗句画面。

尾联“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写雨后之景,意思是:但见雨过天晴山峰又层出,万条瀑布齐飞的

景象是如此新奇。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一景象即可。

示例:雨脚渐渐断绝,天色放晴,云雾全失,峰峦尽出,一片明朗璀璨景象。雨水化成的无数山泉奔流下

山,跳坡注涧,呈现万瀑齐飞的壮丽景观。

(2024•四川泸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泸川纪行①

杜甫

自昔泸川负盛名,归途邂逅慰老身。

江山照眼灵气出,古塞城高紫色②生。

代有人才探翰墨,我来系缆结诗情。

三杯入口心自愧,枯肠③无字谢主人。

【注】①杜甫于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从成都乘船东下,路过了泸州,创作《泸川纪行》一诗。泸川即指

泸州。②紫色:可解为紫气,即祥瑞之气。③枯肠:一作“枯口”。

15.本诗开篇写泸州久负盛名,请结合全诗概括“盛名”体现在哪些方面。

16.请赏析“江山照眼灵气出,古塞城高紫色生”两句诗。

【答案】山河灵秀、位置险要、人才辈出和酒好。本句采用对偶的手法,“江山照眼”和“古塞城

高”相对,“灵气出”与“紫色生”相对,对仗工整,描绘出了泸州山河灵秀,城池高峻,地理位置重要的特点,

流露出作者对泸州的赞美之情,呼应首句的“盛名”。

【分析】15.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江山照眼灵气出”的意思是:江河山岳光亮耀眼生出仙灵之气,可知泸川地区山河灵秀,富有盛名;“古塞

城高紫色生”的意思是:地处古时边界要塞,城池高峻,祥瑞之气笼罩,可知泸川地势高险,是关塞要道;“代

有人才探翰墨”的意思是:代代人才辈出,于文章书画方面崭露才华,可知泸川地区人才济济;“三杯入口心

自愧,枯肠无字谢主人”的意思是:三杯酒入口内心感到羞愧,因为绞尽脑汁也想不到好的词句说出酒的好,

表达对主人的感谢,可见泸川地区酒好醇香。综上所述,“盛名”体现在山河灵秀、位置险要、人才辈出和酒

好。

16.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江山”和“古塞”一指河山,一指位置,意思相关,“照眼”意思为:耀眼,与“城高”相对,“灵气'’与“紫色”同

为名词,“出”和“生”同为动词,因此上下为对偶句,对仗工整,上联从江河山岳光亮耀眼生出仙灵之气来展

现出泸州山河灵秀,下联从泸州地处古时边界要塞,城池高峻,笼罩祥瑞之气来展现泸州地理位置的重要,

流露出作者对泸州的赞美之情,呼应首句的“盛名”o

(2024・四川达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万山潭作

[唐]孟浩然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①,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②歌还。

【注释】①解佩:神话故事。郑交甫游万山,巧遇神女,心生爱慕,并向神女索取佩戴饰物,神女解佩赠

之,一霎时,神女和佩物均不见,交甫怅然久之。②棹:船桨。

17.下面关于这首唐诗理解不氐确的一项是()

A.“垂钓坐磐石”一个“坐”字显安闲。潭水清澈又与闲适的心情相契合,第一联写出了诗人闲淡的心情

和垂钓之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