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股权激励与高溢价并购行为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6400字_第1页
《高管股权激励与高溢价并购行为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6400字_第2页
《高管股权激励与高溢价并购行为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6400字_第3页
《高管股权激励与高溢价并购行为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6400字_第4页
《高管股权激励与高溢价并购行为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64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高管股权激励与高溢价并购行为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1.1关于股权激励的研究(1)股权激励的动机国外学者主要是站在“缓解代理问题”的角度来阐述股权激励动机。Lazear(2003)对高管股权激励问题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在代理问题普遍存在的背景下,采用股权激励方式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使管理层与所有者风险共担。也有学者认为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存在其他目的,Heron和Lie(2007)提出,公司高管为谋取私利可能会对股权激励方案施加影响,侵害公司利益。除此之外,学者们认为股权激励公司可能还存在避税动机,或是希望通过股权激励降低管理层离职率等。吕长江(2009)通过观察总结股权激励方案中设置的各项具体要素,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既有激励型动机,也存在非激励型动机。有的股权激励实现难度较低,具有明显福利性特征,高管可以轻而易举地从中获益。吴育辉、吴世农(2010)在此基础上对高管股权激励过程中的福利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市场上确实存在高管通过股权激励谋利的现象。邵帅等(2014)发现产权性质与股权激励动机具有相关性,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国有企业与民营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动机倾向性不同。(2)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学者们对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股价变化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周晓东、赵欣(2015)发现股权激励计划会影响上市公司股价,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已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有相对更快的股价上涨速度的结论。方明、范烨(2017)的研究内容为上市公司首次股权激励对其股价造成的影响研究,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时间变化,上市公司股价的市场反应会越来越弱。而对于我国上市公司使用较多的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方式,前者的激励效应较后者更为明显。中外学者对股权激励与财务绩效二者关系的研究结果主要可划分为三类:正相关、负相关或无关和非线性相关。Sigler(2011)认为财务绩效与股权激励正相关,并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实施股权激励的纽约上市公司经营效益有所提高。张敦力、阮爱萍(2013)和范晓旭(2018)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机制、管理层约束机制和上市公司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为正相关。也有学者在研究财务绩效与股权激励时对二者关系持不同意见。Bebchuck(2003)对财务绩效与股权激励的相关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得出了上市公司经营效益与股权激励的实施负相关的结论,他认为通过高管持股无法达到管理层与所有者利益共享的目的,无法缓解委托代理问题。吕长江等(2011)选择对我国已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对其经营效益的提升作用不显著,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上市公司自身内部治理机制存在明显不足,管理层对于股权激励的实施有较大的可操作性。邹靖(2016)通过对比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在实施股权激励前后的企业经营效益情况,得出了财务绩效与股权激励无明显相关性的结论。周嘉南、陈效东(2014)等学者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动机角度切入,将股权激励计划按行权价区分为两种类型,其中激励型股权激励能够提升经营效益,而非激励型股权激励与企业经营效益则为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二者总体为非线性相关。在股权激励与人才保留方面,许多公司希望通过股权激励有效保留人才,降低公司的离职成本。肖淑芳和付威(2016)认为股权激励具有吸引和保留人才效应。通过再公告方式连续多次发布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方案,能够增强员工信心,为企业留住激励对象。孙菲、张剑飞(2018)以实施股权激励与有高管离职作为初步筛选条件,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得出股权激励对高管的留住效应3年内都较为显著的结论。1.2关于股权激励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1)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一般动机学者们对盈余管理动机理论领域较为关注,从研究结果来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具有多元化特点,主要可以划分为资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政治动机等。第一,资本市场动机。从现有文献来看,学者们认为资本市场动机主要包括IPO动机、并购动机、配股和定向增发动机、保壳动机等。林舒和魏明海(2000)和宋家斌(2012)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我国证券市场,IPO公司会采取盈余管理手段。蔡春等(2013)发现我国资本市场中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有强烈的抬高股价的动机,并采取多种盈余管理方式达到目的。章卫东(2010)发现,国内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在定增前一年可能会实施盈余管理,且定增对象会影响盈余管理的方式选择。李增福等(2011)提出股权再融资公司会会采取多种方式实施盈余管理。短期绩效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应计盈余管理,长期经营失败则主要由于真实盈余管理。徐虹(2016)将实施股权再融资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发现这些公司采用了盈余管理手段。陆建桥(1999)发现,为降低上市公司退市风险并规避处罚,我国亏损企业存在调高盈余的动机。另外,程富等(2019)发现我国退市制度修订后,在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避免净亏损情况出现的盈余管理行为减少,而避免净资为负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增加。第二,契约动机。企业融资渠道日益增多,而债权人的监督手段也更加严厉。为了满足融资的约束条件,高管有动机采用盈余管理手段。秦璇和方军雄(2019)的研究结果显示,上市公司为降低违约后公司声誉受损程度和法律风险,会在违约曝光之后实施应计盈余管理。李诗瑶(2020)发现上市公司债务违约风险与其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负相关,且债权人具有外部监督作用,能够抑制上市公司通过真实盈余管理调低利润的程度。第三,政治动机。为了获得某一政策带来的收益、减低或避免政府监管政策给企业带来的损害,减轻承担的税收责任,企业可能会实施盈余管理。刘永泽等(2013)发现有政治关联的中小板企业有更强烈的动机通过操纵盈余获得政策优惠、规避政策监管。李增福等(2011)建立了避税动机盈余模型,研究得出公司真实盈余活动与未来税率正相关,应计盈余调整与未来税率负相关的结论。(2)股权激励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FloraGuidry等(1999)提出,上市公司通过制定股权奖励或业绩指标薪酬政策以激发高管积极性,当管理层预期公司业绩不佳时,为达到业绩指标,维持薪酬,有较大动机开展盈余管理。DanielBergstresser等人(2006)以管理层可操作利润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对已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进行研究,发现高管股权激励后可操作利润增加,并利用盈余管理获得更多收益。近年来,我国公司对管理层股票期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研究逐渐增多。刘银国和孙慧倩等(2018)研究发现公司设定的股权激励行权条件完成难度越高,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越大,同时发现集中股权结构可以控制盈余管理,降低管理层调节利润的程度。王克敏等(2007)实证研究证明了高管薪酬随着管理层对于企业控制权增加显著提高,高管报酬与企业盈余管理活动的程度呈现了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肖淑芳等(2009)、谢德仁等(2018)发现,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会通过真实盈余管理达到业绩考核标准,并且还会通过应计盈余管理方式灵活调节公司利润。臧秀清和洪巧珍(2020)通过研究风险承担在高管股权激励中对盈余管理的中介作用,发现高管股权激励导致企业风险水平上升。(3)股权激励公司盈余管理的方式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股权激励公司的盈余管理方式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有时二者皆会采用。刘宝华和罗宏等人(2016)对我国股权激励公司进行初步筛选,对其股权激励模式和各项行权条件进行分析,发现获授股票期权的公司高管,选择应计盈余管理方式调整业绩的情况较为明显。谢德仁等(2018)整合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发现上市公司既会采用应计盈余管理手段平滑利润,也会采用真实盈余管理手段提升公司业绩。1.3关于高溢价并购行为的研究(1)影响并购溢价水平的因素我国学者并购溢价的外部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王晨(2012)研究了并购溢价水平高低与国家政策、评估方法的关系,发现2009年以来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溢价情况较为明显。李彬(2015)的研究也同样得出了在现有会计法律法规的约束下,标的公司评估方法会影响并购溢价水平。王妹禧(2017)将我国实施溢价并购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以新旧企业会计准则为研究切入点,分析外部因素如法律法规环境、经济环境对并购溢价水平高低的影响,发现《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并购溢价水平,主并方在并购活动中能够较少地支付不合理溢价。除了外部因素,公司内部因素也会导致过高溢价的出现,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和管理者自身因素进行分析。黄本多(2009)从新视角对并购溢价进行研究,分析了影响溢价水平的各个因素,提出溢价水平与并购对象的稀有程度有关,同时并购参与方利用并购套利的动机也会导致并购溢价水平显著上升。阎铭、覃艳鲁(2017)把我国互联网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主并方的经营绩效、现金流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当并购方的整体经营绩效良好,经济实力较强时,并购溢价也较高。通过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可以抑制并购过程中不合理的并购溢价。另一个影响并购溢价水平高低的内部因素是管理者过度自信,国外学者Hayward和HambrikC(1997)发现,当管理者对并购方现金流情况及被并购方未来经营业绩状况较为乐观时,会出现较高的并购溢价。潘爱玲等人(2018)证明了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并购溢价水平具有相关性,在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活动中,主并方的管理层存在高估自身管理水平、高估标的公司发展前景及经营绩效、高估并购双方未来协同效应的现象,因而并购方能够顺利接受对标的公司进行高溢价并购。(2)高溢价并购的风险Sxhwert(2003)认为并购交易中不合理的定价是造成并购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支付过高溢价进行并购很可能会增加并购失败的风险,导致并购后续无法顺利完成,并购方蒙受损失。包明华(2006)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并购溢价率的标准,他认为并购溢价率会对并购结果和资本市场发展产生影响,当并购溢价率高于50%时,并购失败的可能性增大。即交易时支付过高的溢价会导致并购失败。费忠新(2013)通过对并购双方情况进行研究,得出主并方与被并方的资源整合对于并购的顺利完成至关重要的结论。并购时应客观地分析双方战略发展方向,合理地预测并购所带来的协同效应,解决交易双方的资源整合问题,防止因双方资源整合不力而导致的并购失败。我国资本市场中与高溢价并购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有待完善,曾春华等人(2017)的实证分析表明,推动溢价并购进行的高管存在过度自信的情况,这会进一步提高溢价并购水平,同时也增加了高溢价并购后出现并购失败、公司股价暴跌的可能性。由于过高的溢价水平会对企业经营产生影响,损害公司利益,因而学者们对如何防范高溢价并购风险进行了深入研究。Perry(2014)认为溢价并购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并购成功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了解更多被并购方的实际经营绩效、发展情况等信息有助于提升并购溢价合理性,推动并购顺利开展。我国学者马瑞(2016)提出企业并购需要支付现金或通过融资方式填补并购溢价,为保障并购方的资金使用效率,相关评估机构需要在并购活动中为主并方提供更专业的资产评估服务,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并对评估结果负责。(3)高溢价并购形成的商誉企业支付过高溢价进行并购后,商誉会相应增加,商誉减值问题浮出水面。傅超、杨曾和傅代国(2015)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的商誉形成原因,提出在我国资本市场掀起并购热潮的背景下,上市公司可能会进行非理性的高溢价并购,这便是企业合并报表中列示的巨额商誉的来源。王月香(2017)发现支付较高并购溢价的上市公司通常会面临更高的商誉减值风险。她在对A股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后,明确了并购溢价与商誉减值的关系为正相关,并提出计提商誉减值准备也是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手段之一。学者卿固(2012)提出,高溢价并购当年产生的商誉会直接改变企业未来资产质量,巨额商誉减值将会影响企业财务指标数据,并对其日常经营和正常运作造成重大影响。单祥(2013)提出,高溢价并购对象多为“轻资产”公司,为推动并购顺利进行,被并购方通常会进行业绩承诺,双方签订补偿协议,由此产生的会计处理问题会在商誉减值风险较大时爆发,影响公司经营绩效。1.4文献评述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西方国家对于股权激励机制已有丰富的运用经验,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随着国外有关股权激励理论的引入以及我国股权激励机制的广泛运用和发展,国内学者也在股权激励的动机与效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学术界在研究股权激励动机时主要侧重于与代理问题相联系,而对于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尤其是股权激励与财务绩效的关系的探讨,始终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另外,企业具有多种盈余管理的动机,部分学者认为高管为获取股权激励收益会实施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在高溢价并购研究方面,国内外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主要包括并购溢价的影响因素与高溢价并购的风险等方面,学者普遍认为高溢价并购后会产生的商誉减值风险,影响企业长远发展。总体来看,目前学术界对股权激励的动因和效果研究已经较为充分,但对股权激励中盈余管理具体手段的研究较少,将高管股权激励与高溢价并购行为相联系进行研究的文献也较为欠缺。因此,本文将结合高管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对股权激励公司高管通过高溢价并购方式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作进一步分析,为抑制股权激励下高管通过高溢价并购谋取私利的行为提供新的思路。参考文献包明华.企业购并溢价的测定方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06):60-63程富,孙世敏,张佳叶.退市制度变更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0(04):602-608.陈仕华,李维安.中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大股东的一个合法性”赎买”工具[J].经济管理,2012(3):50-59.陈文强.股权激励、契约异质性与企业绩效的动态增长[J].经济管理,2018,40(05):175-192.陈效东,周嘉南.非激励型高管股权激励、企业投资方式与控制人收益[J].管理评论,2016(5):161-164.戴璐,林黛西.员工持股计划中的高管认购行为、业绩操纵与审计监督[J].审计究,2018(06):90-96.戴璐,宋迪.高管股权激励合约业绩目标的强制设计对公司管理绩效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18(04):117-136.邓鸣茂,梅春.高溢价并购的达摩克斯之剑:商誉与股价崩盘风险[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9,34(06):56-69.傅颀,邓川.高管控制权、薪酬与盈余管理[J].财经论丛,2013,(04):66-72.何凡.股权激励制度与盈余管理程度——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02):135-140.刘柏,卢家锐.股权激励、过度自信与公司业绩——基于盈余管理“噪音”的视角[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9,35(08):88-101.刘宝华,罗宏,周微.股权激励行权限制与盈余管理优序选择[J].管理世界,2016(11):141-155.刘超,徐丹丹,郑忱阳.商誉、高溢价并购与股价崩盘风险[J].金融监管研究,2019(06):1-20.刘银国,孙慧倩,王烨,古柳.业绩型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方式选择[J].中国管理科学,2017,25(03):49-58.刘银国,孙慧倩,王烨.股票期权激励、行权业绩条件与真实盈余管理[J].管理工程学报,2018,32(02):128-136.吕长江,严明珠,郑慧莲,许静静.为什么上市公司选择股权激励计划[J].会计研究,2011(1):68-75.吕长江,郑慧莲,严明珠.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设计:是激励还是福利?[J].管理世界,2009(9):133-147.秦璇,方军雄.债务违约曝光前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研究——基于债务风险管理视角的实证检验[J].中国经济问题,2019(06):119-134.邵帅,周涛,吕长江.产权性质与股权激励设计动机——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