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储备林培育技术规程_第1页
国家储备林培育技术规程_第2页
国家储备林培育技术规程_第3页
国家储备林培育技术规程_第4页
国家储备林培育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65.020.40

CCSB.64

□B45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

DB45/TXXXX-XXXX

国家储备林培育技术规程

Technicalcodeofprcticeforcultivationofnationalreserveforest

(征求意见稿)

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

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45/TXXXX—XXXX

目次

前言......................................................................................H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基地建设要求.............................................................................2

4.1承储主体............................................................................2

4.2主要培育树种........................................................................2

4.3培育区域.............................................................................2

4.4林地选择............................................................................2

4.5林地使用要求........................................................................2

4.6建设规模.............................................................................3

4.7规划设计.............................................................................3

5更新造林.................................................................................3

5.1生长量指标确定......................................................................3

5.2苗木要求............................................................................3

5.3更新造林............................................................................3

5.4抚育管理............................................................................4

5.5间伐.................................................................................5

5.6混交林培育..........................................................................5

5.7病虫害防治..........................................................................5

5.8采伐.................................................................................5

6改培.....................................................................................6

6.1改培类型............................................................................6

6.2改培林地要求........................................................................6

6.3改培技术............................................................................6

7大径材林培育.............................................................................7

7.1培育目标............................................................................7

7.2培育对象.............................................................................7

7.3立地要求.............................................................................7

7.4间伐.................................................................................8

7.5主伐.................................................................................8

7.6其它措施............................................................................8

8护林防火.................................................................................8

9生态环境保护............................................................................8

9.1生物多样性保护......................................................................8

9.2水土保持............................................................................9

I

DB45/TXXXX—XXXX

9.3森林健康维护........................................................................9

9.4地力维护............................................................................9

10检查验收................................................................................9

10.1检查验收依据......................................................................9

10.2检查验收内容......................................................................10

10.3检查验收方法......................................................................10

10.4检查验收标准......................................................................10

10.5检查验收评价....................................................................11

11档案管理...............................................................................12

11.1建档单位..........................................................................12

11.2建档内容...........................................................................12

11.3建档管理...........................................................................12

附录A(规范性)培育区域与林地选择....................................................13

附录B(规范性)生长量指标.............................................................14

附录C(规范性)林木培育技术措施.......................................................17

附录D(规范性)主要病虫害防治..........................................................1

D.1马尾松林主要病虫害防治..............................................................1

0.2杉木主要病虫害防治..................................................................2

D.3枝树主要病虫害防治..................................................................2

【).4闽楠主要病虫害防治..................................................................3

D.5红锥主要病虫害防治.................................................................4

附录E(资料性)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项目调查表............................................5

E.1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项目新造林检(自)查小班调查表...................................5

E.2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项目现有林改培检(自)查小班调查表................................6

E.3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项目森林抚育间伐检(自)查小班调查表.............................7

II

DB45/TXXXX—XXXX

-rI-*—

刖百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

本文件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归口并宣贯。

本文件起草单位:广西林业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广西桂

江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广西壮族臼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速生丰产

林基地管理站。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彭锦钊刘志斌李高章文娟谢素平彭发基李勇世韦高吉方长

富陆绍锋唐正涛薛晓坡杨桂贤班汉珍唐玉贵杨梅钟耀才罗盛万尚正洁颜培栋

余东威俸小维蓝晓丹吕金凤李昌荣谢玲芝梁家亮黄安作韦联建廖立荣覃艳媚陈

亮陆晓明卢作亮黄振良梁玉碧

III

DB45/TXXXX—XXXX

国家储备林培育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马尾松、杉木、核树、闽楠及红锥等国家储备林树种的培育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基地建设要求、新造林栽培、现有林改培、大径材林培育、护林防火、生态胡境保护、检

查验收、资源监测与档案管理等指导性、原则性要求。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口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木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6001育苗技术规程

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

GB/T15781森林抚育规程

GB/T15782营造林总体设计规程

LY/T1000容器育苗技术

LY/T1646森林采伐作业规程

LY/T2118大径级用材林培育导则

LY/T2787国家储备林改培技术规程

DB45/T470杉木速生丰产林栽培技术规范

DB45/T619红锥丰产林栽培技术规程

DB45/T1771马尾松速生丰产林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国家储备林NationaIReserveForest

国家在自然条件适宜地区,通过人工林集约栽培、改培、抚育及补植等特定政策措施,培育的工业

原料林、特种用材林,用于木材储备并发挥多种功能的森林。

3.2

改培ImprovementorTransformation

对林分采取更换树种、间伐、补植、冠下造林、割灌、施肥、修枝等综合技术措施,改善林木生长

条件,调整林分结构,提高林分质量的森林经营活动。

3.3

大径级用材林Large-sizeTimberForest

以培育大径材为主要目的,胸径》30cm的大径级林木蓄枳量占林分蓄积审:60%以上的林分。

1

DB45/TXXXX—XXXX

3.4

目标树TargetTree

林分中符合森林经营目标或决定林分发展方向,长势好、质量优、价值高,能充分发挥生长性和稳

定性功能,保留到主伐龄级或培育目标年龄后采伐利用的林木。

3.5

干扰树DisturbTree

林分中直接影响目标树生长的、需要在本次经理期采伐利用的林木。

3.6

有机无机生物复混肥Bio-organic-inorganiccompoundfertiIizer

经过无害化和有效化处理后的有机物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化肥、腐殖酸、氨基酸、微量元素及有益微

生物菌等,充分混匀并经工艺造粒而成的复混肥料。

3.7

测土配方施肥TestingsoiIforformulatedfertiIization

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植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肥的

基础上,提出有机质、氮、磷、钾、微量元素、有益微生物菌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用时期和施用方法。

4基地建设要求

4.1承储主体

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的承储主体以技术力量雄厚,具有松树、杉树、桂树及乡十.、珍贵树种和大径

级材培育经验的大、中型国有林场和国有林业公司为先导,纳入国家储备林规划范围的县(市、区)为

主体。

4.2主要培苜树种

目前选择培育的树种主要有:马尾松QPinus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

枝树(Eucalyptusspp)、闽楠(Phoebebournei)、红锥(Castanopsishystrix),其他树种请参

照相应树种规定执行。

4.3培育区域

各树种的培育区域,详见表A.1。

4.4林地选择

选择的林地应符合当地林业发展规划并适宜建设国家储备林,同时应满足如下条件:

a)林地符合表A.2的条件;

b)山界清晰、权属明确、无纠纷,且符合社区居民林木种植习俗;

c)林地相对集中连片,具备开设林区运输道路的条件;

d)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流转手续齐全,具有法律效力。

4.5林地使用要求

a)租赁林地必须签订林地使用权的流转合同,并报县林业主管部门备案;

b)基地建设前,做好调查规划设“工作;

2

DB45/TXXXX—XXXX

c)需占用国家储备林林地时,应按林地征占用政策办理林地使用手续。

4.6建设规模

以小班为基础,相对集中连片,连片面积233.3hm?;以乡(镇)为单位合计面积21000hn?;

以县(区、市)为单位合计面积210000h/;以单个业主承接国家储备林项目的总面积eiOOOhml

4.7规划设计

按照GB/T15776、GB/T15782的规定,对国家储备林建设基地实施规划设计和施工作业设计。

5更新造林

5.1生长量指标确定

国家储备林各树种生长量指标详见附录B。

5.2苗木要求

a)应当选用经过省级以上良种审(认)定的种子园种子、优良种源种子或经鉴定的优良无性系繁

殖材料培育出来的苗木:

b)使用容器苗,提倡使用自动降解材料制作的容器和轻基质;

c)苗干通直,苗木健壮,顶芽饱满,根系发达,色泽正常,叶片完整,无机械损伤及病虫害的合

格壮苗;

d)各树种的苗木质量要求详见表C.lo

5.3更新造林

5.3.1造林地准备

5.3.1.1林地清理

采用非炼山方式,倡导带状堆积腐烂方式进行清理,尽量保留不适宜造林的林地和山沟原生植被。

造林前清山选择沿等高线带状清理(带宽1.5m),较平缓的林地可采用全面清理方式进行,清理后的杂

灌树兜高度应低于10cm。

5.3.1.2整地时间

林地清理后于造林前1个月〜2个月完成。

5.3.1.3整地方式

坡度小于25°的林地,采用带垦整地,沿等高线挖带宽:00cm〜150cm,深20cm〜25cm的种植带,

然后在种植带上挖种植穴;坡麦大于25°的林地,则采用挖穴整地;整地时铲除种植穴周围100cm〜150

cm范围的灌木、杂草和藤本植物。

5.3.1.4种植穴规格

开挖明穴,表土和心土分开堆放。各树种种植穴规格详见表C.2。

3

DB45/TXXXX—XXXX

5.3.1.5基肥施放

施放基肥前先I可表土至穴深的1/3,每穴施放有机无机生物复混肥500g,然后将穴底的松土与基肥

搅拌均匀。

5.3.1.6回土

拌肥后回土至稍高于穴面2cm〜3cm,穴面呈碟状斜向山内。

5.3.2栽植

5.3.2.1密度

各树种种植密度详见表C.3。

5.3.2.2季节

当年12月至翌年3月,最迟不应超过4月底。

5.3.2.3定植

定植穴内的土壤湿润深度达30cm以上时定植最佳,选择阴天、小雨天和雨后造林;定植时将容器

苗放入种植穴中,苗木根部离搅拌基肥的土壤3cm以上:摆正、回土、压实,再在表面回一层松土,种

植深度为苗木根颈部略深于穴面3cm〜5cm;雨水冲刷较多的地段或干旱地段可适当深栽。

5.3.2.4补植

第1次检查在定植后15天〜30天进行,第2次检查在45天〜60天进行,发现空穴、死株要及时选择同

质量苗木进行补植。

5.3.2.5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

造林当年成活率295%;满3年保存率290%。

5.4抚育管理

5.4.1除草松土

造林当年开始连续抚育3年(含造林当年),原则上每年实施2次抚育,第一次在4月〜5月、第二次

在8月〜9月,杂灌生长旺盛的林地,宜在雨季中期增加1次抚育。抚育方式包括铲草、除灌、砍膝碰、

扩穴、松土、挖带,抚育时保留适当的地表覆盖,采取带状或穴状抚育,带宽为植株上下两边各6()加〜

80cm,穴状规格为原穴面上方及侧方各扩宽30cm以上,深23cm〜25cm。

5.4.2追肥

a)提倡测土配方施肥,实施林地土壤理化性状分析和土壤营养诊断,根据林地土壤营养元素的欠

缺和树木不同时期对营养养分的需求,确定专用有机无机生物复混肥的配方,实行测土配方施

肥或平衡施肥;

b)追肥时间和次数:结合除草松土进行追肥,连续追肥3年〜4年,其中,第1年追肥1次,追

肥时间为8月〜9月;第2年〜3年每年追肥1次〜2次,第1次追肥时间为3月〜4月,第2

次追肥时间为8月〜9月;笫4年追肥1次,追肥时间为3月〜4月;

4

DB45/TXXXX-XXXX

c)追肥方法:第1年在植株左右两侧30cm〜50cm处升长方形沟或弧形沟,长40cm〜50cm,宽

10cm〜15cm,深15cm〜20cm:第2〜3年在株间挖施肥沟,施肥沟规格与第1年相同;第4

年追肥视树木冠幅大小情况在行间或株间追肥,施肥沟规格与第1年相同;

d)肥料含量:N、P、K总养份含量230%,有机质含量215%,菌种含量20.2亿个/g;

e)施肥量:详见表C.4,

5.4.3修枝

培育无节良材,提倡修枝,修枝要求详见表C.5。

5.5间伐

a)按照“砍小留大、砍弯留直、去除病虫木、砍密留疏”的间伐原则;

b)根据各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以及林分的生长情况,确定轮伐期内实施2次〜4次间伐(短轮伐期

移树林不间伐),并根据林分生长情况确定间伐时间及间伐强度;

c)间伐其他要求按照GB/T15781的规定执行;

d)间伐时间及间伐强度,详见表C.6。

5.6混交林培育

5.6.1混交类型

混交类型以针阔混交为主,与松、杉、核混交的主要阔叶树种有红锥、闽楠、火力楠等。

5.6.2混交方式

a)更新造林的混交方式有株间混交、行间混交、带状混交和块状混交等;

b)改培的混交方式有林下间利|、同龄林混交、异龄林混交等c

5.6.3混交比例

主要目标树种比例不低于60%。

5.6.4混交林营造技术

a)更新造林的混交林营造技术与更新造林技术相同。

b)改培的混交林营造技术与改培的营造技术相同。

5.7病虫害防治

a)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方针;

b)主要病虫害类型及防治方法,详见附录D。

5.8采伐

5.8.1主伐年龄

各树种的主伐年龄详见表C.8。

5

DB45/TXXXX—XXXX

5.8.2主伐方式

林木采伐以小班为单位,根据林分的最终培育目标确定哭用皆伐或者择伐方式,按LY/T1646执行。

6改培

6.1改培类型

6.1.1改造培育型

林地质量较好,符合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条件的林地。由于未适地适树、经营管理不到位、森林抚

育不及时、受病虫害及森林火灾、雨雪冰冻灾害、风灾等影响,造成林木生长停滞或生长不良,或者目

标树种不明确、林分结构简单,通过采取改培措施,能够达到预期培育目标的林分。

6.1.2提质培优型

林地质量较好,林木总体生长状况良好,通过采取综合性技术措施,改善林分结构和生长条件,使

林分质量和生长量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最终达到国家储备林培育目标的林分。

6.2改培林地要求

选择改培的林地一般位于坡位中、下部,坡度35°以下,土层厚度(A+B层)60cm以上,土质疏松,

排水良好,立地指数214。

6.3改培技术

6.3.1改造培育型

6.3.1.1更换树种

a)对象对于未适地适树的林分,或已退化残败、受自然灾害,人为干扰严重、林木生长不良、

林相残败的林分,或郁闭度<0.3、生长量较正常的幼中龄林林分进行更换树种改培。

b)方法采用带状、块状等方式,伐除生长不良的林木,保留生长良好的母树及目标树,保留株

数不低于原密度的5D%。伐后清除采伐剩余物,选择适宜的树种和密度实施造林。

6.3.1.2补植

a)对象目标树符合改培要求、林内天窗过大的林分,或0.3V郁闭度<0.7、天然更新不良或

天然更新没有目标树种的幼、中龄林。

b)方法采取均匀、块状间伐非目的树种和干扰树,补植目的树种或林冠下补植目的树种等方

法,促进形成目标树为主体的异龄复层混交林分。

c)密度及要求按GB/T15776执行。

6.3.1.3抚育间伐

a)对象密度过大(郁闭度0.7以上)的林分;或部分林木生长衰退,受病虫鼠危害(危害株数

比例超过10%)或遭其他破坏的林分;或FI标树生长受到抑制的林分;或树种结构不合理、

需要调整的林分。

6

DB45/TXXXX—XXXX

b)方法伐除生长不良、质量低劣、病虫鼠害严重、无培育前途或抑制目标树生长的林木或干扰

树。

c)强度按照保留目标树、伐后林分平均胸径不低于伐前林分平均胸径、伐后郁闭度保留0.5〜

0.6的要求综合确定,

6.3.1.4修枝与割灌除草

按GB/T15781执行。

6.3.1.5抚育施肥

按LY/T2787执行。

6.3.2提质培优型

6.3.2.1抚育间伐

a)对象密度过大(郁闭度0.7以上)的林分;或部分林木生长衰退,受病虫鼠危害(危害株数

比例超过10%)或遭其他破坏的林分;或目标树生长受到抑制的林分;或树种结构不合理、

需要调整的林分。

b)方法伐除生长不良、质量低劣、病虫鼠害严重、无培育前途或抑制目标树生长的林木或干扰

树。

c)强度按照保留目标树、伐后林分平均胸径不低于伐前林分平均胸径、伐后郁闭度保留0.5〜

0.6的要求综合确定,

6.3.2.2修枝与割灌除草

按GB/T15781执行.

6.3.2.3抚育施肥

按LY/T2787执行。

7大径材林培育

7.1培育目标

胸径230cm的林木株数占比260%的林分。

7.2培育对象

在最适宜栽培区域内的现有国家储备林优良林分中选择林相整齐、无林窗、单株林木之间胸径差异

不大、干形通直、分布均匀的林分。

7.3立地要求

海拔高度W表A.2规定,二层厚度280cm,排水良好,土质疏松,坡度W300山坡的中下部或沟谷

肥沃湿润的壤土或轻壤土。

7

DB45/TXXXX-XXXX

7.4间伐

根据目标林分的生长情况进行间伐,间伐方法与6.3.2.1相同,间伐次数及强度详见表C.6,间伐后

至主伐年林分保留株数详见表C.7。

7.5主伐

根据各树种生长特性和培育大径材的目标,确定各树种大径材的主伐年龄。各树种大径材主伐年龄,

详见表C.8。

7.6其它措施

按LY/T2118规定执行。

8护林防火

a)根据林地保护的需求,规划设计一定数量的防火林带。防火林带设计在山脊或鞍部两边冲尾之

间,尽可能利用冲沟等天然屏障以及天然阔叶林作为防火隔离带。每条防火林带设计保护林分

折算闭合圈面积100%2〜150hm2;

b)选择抗火能力强,速生且寿命长的树种作为防火树种;

c)按一定的造林面积,配备专职护林员,护林员必须坚持每天巡山。

9生态环境保护

9.1生物多样性保护

a)造林规划设计要有利卜原生植物群落的恢复和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保护,预留一定的野生动

物、鸟类迁徙的生物走廊或景观廊道,尽量保留林地边缘的乡土树种和利用河流水系作为保护

性走廊;

b)大范围区域性新造林地规划设计时,尽量保留造林区范围内的珍稀濒危动物、植物及其栖息地;

施工时,不对周边的生物多样性特别是对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造成威胁;

c)连片造林面积elOOOh/,须保留2%〜3%的次生林或灌丛、草地面积作为生物小区。山区造

林规划时,山顶、山脊、集水区(含水源库区)和沟壑两旁须保留15nl〜20m宽的原生植被。

在江河、溪流、湿地、冲积沟、农耕地、省级以上交通要道和乡村居民区周边,以及受保护的

廊道等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段,须保留10m以上的缓冲带(区);

d)单一树种造林时,连片面积须控制在20hm?以内;单一无性系造林时,连片面积须控制在10

hm2以内;提倡多树种、多无性系、景观镶嵌造林;

e)作业设计应考虑作业次序和作业区的连接与隔离,以便在作业时野生动物有躲避场所;

f)施工中,发现国家级或地方级重点保护树种,或列入珍稀濒危植物名录的树种,或有观赏和食

用药用价值的植物,均须加以保护;

g)禁止炼山清理林地,尽可能保护林地上的原有生物;

h)严格控制和监测外来物种的入侵,把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危害降到最低。

8

DB45/TXXXX—XXXX

9.2水土保持

a)山地造林须沿等高线进行整地;

b)全垦整地仅在15°以下的缓坡地带施行,注意保留沟谷、无法造林林地的原生植被;

c)造林整地时,坡度15。以上的林地,实行带状或穴状整地,带间尽可能保留原有植被;在局

部水土流失严重的坡地,采取修筑反坡梯田、水平阶梯等整地方式;在山脚与农田、沟边相接

处保留15nl〜20m宽的生草保护带;坡面长度超过200m时,每隔100m保留4m〜6m的原生植

被带;整地后及时将砍下的灌木、草本覆盖在地表上,避免表土裸露;

d)幼林扰育采用局部松土除草,尽量保留地表植被,砍伐的杂草保留原地,减轻水土流失;

e)采伐与集材时,尽可能减少集材道的密度和数量,保留地表植被,避免对周边林地植被和土壤

的破坏;严格执行采伐作业规范,采用小块状、交替皆伐方式采伐,控制大面积皆伐;采伐后

须进行及时更新,避免采伐迹地的水土流失。

9.3森林健康维护

a)合理施肥和使用生物农药,减少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适时适量施肥,严禁在地表撒施肥料。

提倡使用有机无机生物及混肥,尽显使用桐熟、饼肥等有机肥及其它长效缓释肥,减少肥料流

失对环境的污染。肥料、农药等包装材料须I可收处理,不得遗弃在林地内;

b)推广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以生物防治为主,减少化学药品的使用,保护害虫天敌。加强森林健

康管理;

c)严禁使用世界卫生组织IA、IB类清单中所列的物质和碳氢氯化物杀虫剂:FSC(认可认证国际

组织)和CCFC(森林认证体系)对肥料、除草剂及农药等禁用物质和化学制剂;国家法律法规

和国际公约规定的禁用化学制剂。

9.4地力维护

a)禁止炼山清理林地,维护林地的长期生产力;

b)注意保留林地的枯枝落叶和采伐剩余物,杜绝''全树”利用收获方式和沿下坡地势开沟、开带

整地的作业方式;

c)科学使用有机无机生物复混肥,平原地区提倡农林间作或种植绿肥,提高土壤肥力;提倡“测

土测叶”的科学配方平衡施肥,补充土壤亏缺养分、保障树木生长需求;

d)尽可能保留造林地周边的天然植被,促进林下植物的恢复和发展,维护林地土壤肥力的可持续

性。

10检查验收

10.1检查验收依据

经批准的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或施工作业设计。

9

DB45/TXXXX—XXXX

10.2检查验收内容

10.2.1技术类指标

10.2.1.1新造林栽培

包括造林面积、树种、苗木、密度、成活率(或保存率)、林木生长量(含树高、胸径或地径)、

地力维护、环境保护、抚育与管护等措施。

10.2.1.2现有林改培

包括林分选择、改培面积、改培方式、保留木生长状况、补植株数、目标树更新调整喑况等。

10.2.1.3中幼林抚育

包括抚育面积、抚育质量、间伐木选择、松土深度、除萌、除杂草、追肥和林木生长情况等。

10.2.2管理类指标

包括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或营造林施工作业设计、施工情况、档案管理等。

10.3检查验收方法

10.3.1技术类指标检查方法

技术类指标中各项内容的检查验收均采用抽样调查方法进行,即以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或施工作业设计的面枳及小班为总体,按照面积大小和小班个数双因子控制原则,抽取面积和小班个数

5〜10%,在抽取的小班内布设样地进行调查。

10.3.1.1样地面积的确定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设置方形、圆形或带状样地,样地面积为400nl2〜600nl1

10.3.1.2样地数量的确定

以小班为抽样调查对象,根据小班面积大小确定调查样地个数。当小班面积V3.Ohm?时,样地不少

于2个;当小班面积在3.0hnf〜7.0h一时,样地不少于4个;当小班面积在7.0hm?〜10.()hn/时,样地不

少于5个;当小班面积>10.Ohm?时,样地不少于6个。样地个数确定后,按照检查验收规定内容,逐项

进行调查。

10.3.2管理类指标检查方法

对于设计文件、自查报告及档案类材料采用全查与典型油样方法进行检查,对于施工管理、林木管

护、环境保护措施等情况的检查与外业样地检查结合进行。

10.4检查验收标准

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检查验收是在承储主体自查的基础上进行。

10

DB45/TXXXX—XXXX

10.4.1小班面积检查

利用施工作业设计图,进行现场勾绘核对,或用GPS测量,或用无人机航拍。在核对小班边界的基

础.上,重新计算小班面积。误差率W±5%时,小班面积以上报面积为准:误差率>±5%时,小班面积

以检查结果为准。

10.4.2造林密度检查

严格按照“造林作业设计”施工,造林初植密度须与“造林作业设计”规定的造林密度一致,允许

误差W±5%,在允许误差范围内的小班为合格小班。

10.4.3造林成活率(或保存率)检查

造林当年检查造林成活率,造林后第2年起检查造林保存率,造林成活率295%、造林保存率290%

为合格小班。

10.4.4林木生长量检查

以附录B各树种生长晟指标为依据,检查林木树高、胸径生长量等,树高测量允许误差W±5%、单

位为“m”、保留一位小数,胸径测量误差不超过0.3cm、单位为“cm”、保留一位小数。单株林木树高

或胸径生长量与指标表中相应生长量之比率290%的林木为生长量合格林木,林木生长量合格株数2

90%的小班为合格小班。

10.4.5改培作业检查

a)间伐改培林分采用Fl测法调查间伐前后林分郁闭度;使用常规方法测定间伐前后林木平均胸

径、平均树高、单位面积林木株数及蓄积量、林下植被盖度、伐根高度等定后因子;

b)更换树种改培、补植及林冠下补植改培林分.按集约人T林栽培方法进行检查.

10.4.6中幼林抚育检查

根据“造林作业设计”或“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对抚育面积、除萌、除杂草、砍灌、割藤蔓、

松土深度、追肥等情况进行检查,以小班为单位进行质量评价,达到要求为合格。

10.5检查验收评价

10.5.1小班面积误差率

小班面积误差率=(上报小班面积一核实小班面积)/上报小班面积X100%。

10.5.2小班造林密度合格率

小班造林密度合格率=E样地造林株数/Z样地设计株数X1()0%。

10.5.3小班造林成活(或保存率)率

小班造林成活率(或保存率)=工样地成活(或保存)株数/E样地造林株数X100%。

10.5.4小班平均树高生长量达标率

小班平均树高生长量达标率=样本树高平均生长量/当年标准高生长量X100%。

11

DB45/TXXXX—XXXX

10.5.5小班平均胸径生长量达标率

小班平均胸径生长量达标率=样本胸径平均生长量/当年标准胸径生长量义100%。

10.5.6林木生长量株数合格率

林木生长量株数合格率=£林木生长量达到标准的样本株数/£林木样本总数X100%.

10.5.7改培合格率

改培合格率二£样地改培合格面积/£样地核实面积X10。%。

10.5.8中幼林抚苜合格率

抚育合格率样地抚育合格面积/E样地核实面积X10。%。

10.5.9综合评价

面积误差率、造林密度误差率、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林木生长量株数合格率、改培合格率、森

林抚育合格率等6项因子为禁错因子,其他因子为有限容错因子;禁错因子全部合格、有限容错因子2

90%的合格,该小班评价为合格小班,合格小班达到90%以上时,该项目为整体合格。检查验收指标详

见附录E。

11档案管理

11.1建档单位

以县(市、区)、大中型国有林场和国有林业公司为单位,以小班为单元,建立国家储备林技术档

案。

11.2建档内容

a)造林设计的文件、图、表等资料及小班基本情况;

b)各小班作业施工时间、质量要求,施工组织管理,投工、投物及投资情况,验收结果等资料;

c)林分抚育施肥管理、间伐情况及经济核算,病虫害种类及防治情况等资料;

d)各阶段验收文件、图、表等资料;

。)不同阶段林木生长情况、监测记录等资料。

11.3建档管理

根据培育条件建立固定信息采集样地,连续收集营林活动和林木信息,建立大数据管理体系。林地

经营技术档案由施工作业人员负责填写,业务领导或技术主管审查签字,技术档案由专人负责管理。

12

DB45/TXXXX—XXXX

附录A

(规范性)

培育区域与林地选择

表A.1马尾松、杉木、枝树、闽楠、红锥培育区域

马尾松杉木枝树闽楠红锥

校树栽培区域为八步为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

区、钟山、平乐、鹿寨、为最适宜栽培区;北回

环江(南部)、东兰、凌归线至约北纬24°30'

栽培区域执行DB45/T栽培区域执行DB45/1

云、田林等县(区)一发广西北部及东北部地区之间的地区为适宜栽培

1771-2018规定470规定

以南,年平均气温2区:栽培区划分具体县

19.6C、年降雨量>1000(市、区)执行DB45/T

mm区域619规定

表A.2马尾松、杉木、枝树、闽楠、红锥林地选择

马尾松杉木校树闽楠红锥

海拔300m〜800m、由海拔500m以下,林地海拔1000m以下,由非海拔600nl以下,由花

海拔300m〜600m,由

花岗岩、矽页岩等发育坡度W30°,土层厚度石灰质母岩发育的酸性岗岩、砂页岩等发育而

砂岩、花岗岩或页岩等

而成的酸怛黄壤、红壤260cm,土壤石砾含量至中性的红壤、黄壤,成的酸性黄壤、红壤或

发育而成的酸性土,土

或赤红壤,土层深厚、W25%,酸性土壤,质土层深厚、土壤疏松、赤红壤,土层深厚、土

层深厚、土壤疏松、水

土壤疏松、水热充足、地为壤质、轻墩质的林行机质中富、通透性良填疏松、水热充足、肥

热充足、肥力条件中等

肥力条件中等以上地好力条件中等

13

DB45/TXXXX—XXXX

附录B

(规范性)

生长量指标

表B.1马尾松生长量指标

林龄/aI类地H类地

H/mD/cmV/(mJ/hm')H/mD/cmV/(m'/hm2)

56.610.548.06.39.343.0

1012.317.0200.511.615.9191.5

1516.321.9284.415.320.5272.4

2019.226.7356.917.924.9342.6

2521.431.1418.919.828.9402.8

3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