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8:分析段落探究作用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1/06/33/wKhkGWejTSyAW5jZAAJwcr_GSfM136.jpg)
![专题08:分析段落探究作用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1/06/33/wKhkGWejTSyAW5jZAAJwcr_GSfM1362.jpg)
![专题08:分析段落探究作用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1/06/33/wKhkGWejTSyAW5jZAAJwcr_GSfM1363.jpg)
![专题08:分析段落探究作用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1/06/33/wKhkGWejTSyAW5jZAAJwcr_GSfM1364.jpg)
![专题08:分析段落探究作用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1/06/33/wKhkGWejTSyAW5jZAAJwcr_GSfM136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8:分析段落,探究作用第一部分:方法指导1.开头的段落:在结构上的作用:①开篇点题,照应题目;②总起下文,引出下文;③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在内容上的作用:①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②交代事件发生的环境和背景;③渲染某种气氛;④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⑤为全文奠定感悟基调。2.中间的段落:在结构上往往起到过渡的作用,在内容上往往起到概括事件,抒发感情的作用。3.结尾的段落:在结构上的作用:①总结全文;②首尾照应,使文章更加完整;③照应题目或回应全文。在内容上的作用:①深化主题或卒章显志;②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耐人寻味。③深化主旨。第二部分:答题格式1.开头的段落的作用:先概括开头段落的内容,然后分析其作用。2.中间的段落在结构作用:本段起到过渡或承上启下的作用。3.结尾的段落:在结构上的作用:总结全文;首尾照应,使文章更加完整;照应题目或回应全文。在内容上的作用:深化主题或卒章显志;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耐人寻味,深化主旨。第三部分:真题演练一、(2021·湖北恩施·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给我妈尝尝严明①前年春天,父亲住了一段时间医院,回到家后,我问妈:“我能不能出去一段时间?”我妈说:“去吧,肯定没问题。”我打算跟合肥的张亮从定运出发,开车去甘肃拍照。走的时候我跟卧床的父亲辞行,妈帮我喊他:“严明要去甘肃了,过些天就回来!”“哦……”愣了一会儿,他又补了一句,“带点好吃的。”话刚说完我妈就笑了,说:“你牙都没有了,能吃什么?”妈说的是实情,缺牙外加病重、爸已经只能吃我妈做的小馄饨了。其实爸的那句话没说全,隐藏了后半句,就是“给你妈尝尝”。②妈妈的人生是极简的,她绝不会主动消费去尝鲜、吃稀奇,也无吃零食的习惯。回想起来,我也没给爸妈买过什么,买得最多的好像是茶叶。③几个月前,我在外地讲课,临走时收到礼品,一箱石榴。纸箱外印有硕大的彩色石榴图片,还有“怀远石榴”几个大字,看看亲动。我从小就知道,石榴是怀远老家的特产,不过没有吃过的印象,大概是因为没在它成熟的季节回去过。石榴花我是见过的,钟形的花裂为六瓣。蕊在其中,艳丽异常。它有个坚实的底托,那就是孕有果实的地方。④我不是一个喜欢花花草草的人,但石榴花是个例外。以前有首民歌,唱“石榴花一样的阿娜尔罕”,我曾好奇,石榴花一样的女子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新疆也有石榴花?资料上说,石榴择土不严,在沙土上都能茁壮生长。我老家的地里就是那种土壤。⑤我妈说过,她嫁过去那会儿什么都缺,什么好东西都没吃过,坐月子才能吃一点红糖水泡馓子。我把奶瓶里的奶喝完了,还笑闹,她就把我平放在床上,将奶瓶垂直对着我的嘴,依靠地心引力的帮助让我获得最后几滴奶……⑥不多想,能在第三地见到怀远石榴也是意外,我不想再坚持严控行李重量的习惯了,我要把它们带回家,给我妈尝尝。⑦回到家后,妈妈很欣喜,拿出几个石榴送给邻居,笑呵呵地回来,再拿出一个,坐在门前开始品尝。我也吃了,果真很甜,水分特别足,籽儿很小,一大把入得口中,稍一抿嘴,果粒即破。然后,就可以像喝饮料一般饮下那些汁水。在整个吃石榴的过程中,妈妈都很沉默,她每递给我一块我也不推让。想必是因为产地的关系,母子的这场分食异常平静,平静得有些肃穆。我心里清楚,这奇异的果实是那片土地所出,如今爸爸正长眠在那片土地上。⑧妈妈上一次吃怀远石榴,很有可能是在她刚嫁过去的时候,或是在生我的时候。⑨那时,她才二十多岁。那时候,她是石榴花一样的女子。(选自《读者》2021年第6期)1.分析文章以“给我妈尝尝”为题的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在结构上有哪些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章第⑦段使用“肃穆”一词,有哪些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你阅读全文,概括“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2021春·天津和平·九年级统考学业考试)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下列小题。百年震柳(1)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2)1920年12月16日晚8时,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震级8.5,裂度12,死27万人,震波绕地球三圈,余震三年不绝,史称环球大地震。这次地震,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没有想到的是,有一棵柳树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3)为了寻找这棵树,我们坐车从县城出发,在大山的肚子里翻上翻下,左拐右折,沿途几乎没有看到人家。可想百年之前,这里更是怎样的荒凉寂寞。正当我心头一片落寞之时,身下的沟里闪出一团翠绿,车头一折,拐入谷底。行到路尽之处,眼前的一棵大柳树挡住了去路。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它身高膀阔,蹲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难怪我们在山顶上时就看见这里有一团绿云。欲问百年事,深山访古柳。但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两个半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树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的树龄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活了100年。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根木头的断开如果是用锯子来锯,无论横、竖、斜,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成块的风景,木纹之英也成了生命之头的象征。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担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杜坚掀,惨不忍睹。但是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越了过来。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困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个难忘的岁月。我稍一闭目,还能听到雷呜电闪,山摇地动。(4)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西北的气候寒冷干旱,是足够恶劣的了,它却能常年扎根于此。在北国的黄土地上,柳树是春天发芽最早、秋天落叶最迟的树,它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柳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木性软,常用来做案板,刀剁而不裂;枝性柔,立于行道旁,风吹而不折。(5)那次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27万人的生命,而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却能够存活下来。一百年了,它站在这里,敞开胸怀袒露着伤痕,又举起双臂,摇动着青枝。我想,它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选自梁衡散文集《树梢上的中国》,有删改)5.请根据第(3)段对震柳描写的内容,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震柳的特点远看(1)___________________近看身高膀阔(2)枝叶___________________(3)树皮___________________(4)树干的开裂部分________________6.赏析第(4)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柳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易去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选文第(2)段画线句运用说明这一表达手法,表现了这次地震强度大,破坏力大,为后文写柳树被震裂的情状做铺垫。B.选文第(3)段开头写我们为了寻找这棵树,在大山里翻上翻下,左拐右折,表现了我们猛然见到这棵树后落寞的心情。C.选文第(3)段里说震柳疤痕处没有平常树木剖面上象征生命之美的年轮图案,揭示了震柳一百年来鲜有人问津的原因。D.选文第(4)段引述唐人折柳送柳的习俗、贺知章的诗句与左宗棠携柳行军的传说,丰富文章内涵,增强了文章文学性。E.选文咏物抒怀,作者借用残缺身躯支撑一片绿荫的古柳诠释生命的深邃与博大,表达了作者对万难不屈精神的赞美之情。8.分析第(5)段文字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2021春·天津河西·九年级统考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下列小题。最美的月亮①那个中秋节他和母亲是在医院度过的。②母亲的手术是临近中秋节做的。母亲感到身体不适,本来以为是老毛病,但医院检查结果竟然是癌症。在他小的时候,家境贫寒,母亲总是忍受着饥饿和痛苦,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年幼的他,独自支撑了这个家。他觉得不能把这个消息告诉母亲,不是害怕母亲经受不住打击,而是害怕母亲拒绝治疗。他的孩子刚满2岁,妻子下岗了,他的收入是全家人唯一的经济来源。没有工作的母亲知道家里艰辛,很早以前就说过,如果患上癌症,就不治疗,因为她认为那样既浪费了钱也救不了命。③他很孝顺,便和妻子哄着母亲说是小病能治好,但需要做手术,这样才把母亲骗进了医院。从手术室出来,经过他三天三夜的细心护理,母亲逐渐清醒过来,那天正是中秋节。母亲住院一个星期时间,他每天只吃一顿饭,即便这样,仍然花光了所有的积蓄。现在他身上已经没钱了,只盼着妻子快点借到钱送来。④夜晚,病房里冷冷清清,他守在母亲身边,同房的病人都回家团圆了。细心的他怕母亲触景伤情,就问母亲想吃点什么,似乎察觉到了什么的母亲只是说:“扶我下床,我想看一下月亮,不知道明年还能不能看到。”他听得眼眶一阵发酸,流下了泪,然而他知道,母亲这个时候是万万不能移动的。思索了片刻之后,他有了一个决定。继而叮嘱母亲不要乱动,就转身离开了。⑤街上华灯初上,到处洋溢着喜庆热闹的气氛,唯独他行色匆匆,孤单而焦急。饭店、小卖店、电子游戏室,他一个店铺接一个店铺地问:“有一个小时50元的工作吗?”但是店主们的回答都令他大失所望。终于,在一家搬运站里找到了10吨待搬的水泥。一袋水泥100斤,搬1吨6元。他挽起衣袖开始玩命地把一袋又一袋水泥从小山似的堆上扒到肩上,连他自己都没想到半个小时就把那10吨水泥搬到了车上。等到接过60元工钱的时候,才感到双腿如铅、头昏眼花,仿佛随时都可能晕倒,但他坚强地忍受着。⑥他将挣来的钱买了一个深颜色的脸盆,剩下的钱全部买了月饼。他抱着脸盆和月饼回到了医院。路上他抱得紧紧的,生怕磕碰到怀里的月饼和脸盆,仿佛那是抱着母亲的命,回到病房,他把月饼摆在桌子上,然后掰开一个月饼,把最柔软的一块月饼馅递到母亲嘴边。看着脸色憔悴、满头大汗的儿子,母亲含着泪说:“我不吃,这病咱也不治了。”他笑着说:“你看看今年的月亮多圆多亮啊,您肯定会好的!”他端过盛满清水的脸盆放到母亲床前,月光展开透明的翅膀跃进盆里,圆圆的月亮随着盆里的波纹在水里行走,上下翻腾。⑦看着水中晶莹而富有生命的月亮,望着眼前的儿子,母亲心情好了许多:“真好看呢,比往年都好看。”他拉着母亲的手说:“明年您还要陪我看月亮!”母亲郑重地点点头。⑧那一夜,母亲睡得非常安详,似乎已经远离了病痛。窗外月亮静静地悬挂着,虽然光芒依旧纤弱,但却仿佛迸射出了一种足以撕破无边黑暗的光明,一种足以融化天山冰雪的温暖。⑨母亲开始配合每项治疗,出院时医生告诉他说:“这次手术做得很成功,你母亲能够再活10年甚至康复。”⑩又是一年中秋,天上的月亮又圆了。母亲对儿子说:“去年在医院里看到的月亮是我这辈子看过的最美丽的月亮。”9.简要概括文中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儿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结合语境,对文中画线句子做简要赏析。月光展开透明的翅膀跃进盆里,圆圆的月亮随着盆里的波纹在水里行走,上下翻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联系全文,分析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由于害怕母亲经受不住打击,“他”不敢把母亲得癌症的消息告诉她。B.第③段中的“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只是为下文中秋夜晚去挣钱埋下伏笔,做好铺垫。C.第④段的“泪”是因为儿子心疼担心母亲,害怕失去母亲;第⑥段的“泪”是因为母亲知道自己病情严重,想彻底放弃治疗又不想结束生命的矛盾、痛苦的心理。D.第⑤段“街上华灯初上,到处洋溢着喜庆热闹的气氛,唯独他行色匆匆,孤独而焦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强调了他的孤单和无奈,加重了感情色彩。E.作者运用记叙、描写、抒情多种表达方式,在抒写中流露出浓浓的母子深情。四、(2021春·天津河北·九年级统考学业考试)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小题遥望风里的春信张松枝①信是消息,是灵犀,是传递一种向往与期冀的气息。从有形与无形的信中可以去读取我们心仪的内容。李清照“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的词句,捎来了雪与梅相遇便是春的信息。春天乍暖还寒,忽而丽日明媚抚暖田野,忽而东风戏谑大闹路街。爱春,探春,当从元春前的暮冬着手,以幽静耐心的姿态迎春,慢慢拆启从羞涩到芳菲的春季。②“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的刻苦,使文人的雅兴得到了升华。尽管“踏雪寻梅梅未开”,但寒冷挡不住诗人“伫立雪中默等待”的决心和情怀。踏雪寻梅是一种雅兴,也是对春天一种苦尽甘来的渴望,更是寻觅春信的足迹。雪与梅,自古就是脱俗的意境,是雪花来赴约梅花,还是梅花的牵挂终于开成了雪花?不管是“梅须逊雪三分白”,还是“雪却输梅一段香”,只要这两者相遇,便是相得益彰的唯美豪放,足以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冬雪凝练,春雪温婉,雪的诗意便在平仄中抑扬顿挫地生成,生成不同颜色的玲珑。③也许黄色是最坚强的颜色。腊梅的香还在酣畅淋漓,迎春花便会乍现在绿条上,惊喜着新年的钟声。记得那个大年初一回老家给公婆拜年,去时不曾注意,只踏着满地的大红鞭炮纸屑寒暄进门。拜别时,出门抬头,却有一点星黄相迎,甚是欢心。婆婆家的大门前有两道风景,一道是石榴树,另一道是迎春花。石榴树尚且虬枝不染绿意,墙头上的盆栽迎春花垂枝蔓蔓,却只有对着大门的背阴处开着这样一支俏黄,仿佛是新年送来的春信上的一枚邮票,煞是惊喜!④上班的路上,沿途绿化带里大面积继迎春花之后开的连翘花也是恣意洒脱,它们伸着缠满黄花的臂膀,越过齐整的小叶女贞护栏招摇,它们摇曳着春风,俯仰有度地回应着过往的行人。就连穿着橘红色工作服的环卫阿姨都感叹春天真好,感叹是看着这些花骨朵儿慢慢孕育,慢慢出生,慢慢展成花瓣。我也感叹,曾是“春江水暖鸭先知”,都市却是“春风信暖人先知”。靓丽的风景自是如诗如画,那些点点晃动的橘黄就像画诗上的印章,提升着魅力城市的形象。⑤春花接踵而来时,乡下的桃花开在田间地头,不经意的一支锄把便会使桃之花雨洒满泥土,使锄沾香,使足芬芳。杏园里,红萼衬白,似云似雾,联想起孔子杏坛讲学的典故,仿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圣人之音袅袅环绕。海棠花开了的日子,我最喜欢路边的硬梗海棠,自然中透着坚强,艳丽中裹着端庄,就像我乡间乐土上的玩伴们,有些疯野又有些炸刺儿,坦荡的大笑在红花绿叶间爽朗地绽放。⑥遥望春信,惜春爱春的感觉更浓,季节变换,花叶轮回,从严寒到渐暖,从萧瑟到嫣然;时时处处都很饱满,在点点滴滴的暮浸朝润下,所有的姹紫嫣红都很惊艳。那时节,“地做琵琶路为弦”,春信在弹,春潮如五线谱,和着时代的节拍,焕发着无限的生机。(摘自《天津日报》2021.01.05有删改)13.文中开头两段都引用了包含“雪”和“梅”的诗句,是否重复需删减?说说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从修辞方法角度对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石榴树尚且虬枝不染绿意,墙头上的盆栽迎春花垂枝蔓蔓,却只有对着大门的背阴处开着这样一支俏黄,仿佛是新年送来的春信上的一枚邮票,煞是惊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下面对本文相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题目中的“春信”指的是春花,作者在文中描绘了梅花、迎春花、连翘、桃花、杏花、海棠等,或按时间推移,或随地点转换,因为行文有序,所以繁而不乱。B.作者笔下的花总离不开人,由梅带出诗人等待的决心,连翘引得环卫工人感叹春天美好,桃花使人联想农人的劳作和愉悦,杏花引起对圣人之音的回想,海棠勾起对玩伴的怀念,叙述、描写、抒情就这样有机地融合在一起。C.作者借对春花、春景的赞颂,表现了自己独爱春天的感情。D.第④段中的加点词“恣意”和第⑥段中的加点词“疯野”、“炸刺儿”都有贬损之意,意在表明花和人一样,都是大体可爱,但不够完美。E.作者在描绘春花时引用了大量的诗文,既提升了整体的文雅之气,又有效增加了文章的内涵。16.简要分析文章结尾段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08:分析段落,探究作用(解析版)第一部分:方法指导1.开头的段落:在结构上的作用:①开篇点题,照应题目;②总起下文,引出下文;③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在内容上的作用:①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②交代事件发生的环境和背景;③渲染某种气氛;④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⑤为全文奠定感悟基调。2.中间的段落:在结构上往往起到过渡的作用,在内容上往往起到概括事件,抒发感情的作用。3.结尾的段落:在结构上的作用:①总结全文;②首尾照应,使文章更加完整;③照应题目或回应全文。在内容上的作用:①深化主题或卒章显志;②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耐人寻味。③深化主旨。第二部分:答题格式1.开头的段落的作用:先概括开头段落的内容,然后分析其作用。2.中间的段落在结构作用:本段起到过渡或承上启下的作用。3.结尾的段落:在结构上的作用:总结全文;首尾照应,使文章更加完整;照应题目或回应全文。在内容上的作用:深化主题或卒章显志;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耐人寻味,深化主旨。第三部分:真题演练一、(2021·湖北恩施·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给我妈尝尝严明①前年春天,父亲住了一段时间医院,回到家后,我问妈:“我能不能出去一段时间?”我妈说:“去吧,肯定没问题。”我打算跟合肥的张亮从定运出发,开车去甘肃拍照。走的时候我跟卧床的父亲辞行,妈帮我喊他:“严明要去甘肃了,过些天就回来!”“哦……”愣了一会儿,他又补了一句,“带点好吃的。”话刚说完我妈就笑了,说:“你牙都没有了,能吃什么?”妈说的是实情,缺牙外加病重、爸已经只能吃我妈做的小馄饨了。其实爸的那句话没说全,隐藏了后半句,就是“给你妈尝尝”。②妈妈的人生是极简的,她绝不会主动消费去尝鲜、吃稀奇,也无吃零食的习惯。回想起来,我也没给爸妈买过什么,买得最多的好像是茶叶。③几个月前,我在外地讲课,临走时收到礼品,一箱石榴。纸箱外印有硕大的彩色石榴图片,还有“怀远石榴”几个大字,看看亲动。我从小就知道,石榴是怀远老家的特产,不过没有吃过的印象,大概是因为没在它成熟的季节回去过。石榴花我是见过的,钟形的花裂为六瓣。蕊在其中,艳丽异常。它有个坚实的底托,那就是孕有果实的地方。④我不是一个喜欢花花草草的人,但石榴花是个例外。以前有首民歌,唱“石榴花一样的阿娜尔罕”,我曾好奇,石榴花一样的女子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新疆也有石榴花?资料上说,石榴择土不严,在沙土上都能茁壮生长。我老家的地里就是那种土壤。⑤我妈说过,她嫁过去那会儿什么都缺,什么好东西都没吃过,坐月子才能吃一点红糖水泡馓子。我把奶瓶里的奶喝完了,还笑闹,她就把我平放在床上,将奶瓶垂直对着我的嘴,依靠地心引力的帮助让我获得最后几滴奶……⑥不多想,能在第三地见到怀远石榴也是意外,我不想再坚持严控行李重量的习惯了,我要把它们带回家,给我妈尝尝。⑦回到家后,妈妈很欣喜,拿出几个石榴送给邻居,笑呵呵地回来,再拿出一个,坐在门前开始品尝。我也吃了,果真很甜,水分特别足,籽儿很小,一大把入得口中,稍一抿嘴,果粒即破。然后,就可以像喝饮料一般饮下那些汁水。在整个吃石榴的过程中,妈妈都很沉默,她每递给我一块我也不推让。想必是因为产地的关系,母子的这场分食异常平静,平静得有些肃穆。我心里清楚,这奇异的果实是那片土地所出,如今爸爸正长眠在那片土地上。⑧妈妈上一次吃怀远石榴,很有可能是在她刚嫁过去的时候,或是在生我的时候。⑨那时,她才二十多岁。那时候,她是石榴花一样的女子。(选自《读者》2021年第6期)1.分析文章以“给我妈尝尝”为题的好处。2.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在结构上有哪些作用?3.文章第⑦段使用“肃穆”一词,有哪些原因?4.请你阅读全文,概括“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答案】1.(1)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2)衬托人物形象,突出父亲和儿子对母亲的爱;(3)突出小说的主题,表现母亲的坚强和伟大。2.承上启下,承接了上文我对“石榴花一样的阿娜尔罕”的好奇,引出下文母亲就是石榴花一样的女子,回答了上文的疑问。
3.(1)母子沉浸在对家乡的怀念之中;(2)母子沉浸在对父亲的怀念之中。
4.(1)勤俭节约;(2)安于贫穷,坚强;(3)善良热心;(4)疼爱孩子。【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标题的作用。文章标题的作用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作为文章的线索,象征人物的形象或精神,概括文章内容,含蓄的或形象的揭示文章中心。在文章的第一段中“其实爸的那句话没说全,隐藏了后半句,就是‘给你妈尝尝’”,第六段中“我不想再坚持严控行李重量的习惯了,我要把它们带回家,给我妈尝尝”都出现了“给你妈尝尝”,倒数第二段中“妈妈上一次吃怀远石榴”也是写妈妈吃东西的内容,所以文章以“给我妈尝尝”为题起到线索的作用,贯穿全文,使结构完整。第一段中是父亲让我带点好吃的,其实是带给母亲尝尝的;第六段中是我自己要带石榴回来给母亲尝尝的,所以以“给我妈尝尝”为题起到衬托人物形象的作用,突出父亲和儿子对母亲的爱。结合“妈妈的人生是极简的,她绝不会主动消费去尝鲜、吃稀奇,也无吃零食的习惯。回想起来,我也没给爸妈买过什么,买得最多的好像是茶叶”“我妈说过,她嫁过去那会儿什么都缺,什么好东西都没吃过,坐月子才能吃一点红糖水泡馓子。我把奶瓶里的奶喝完了,还笑闹,她就把我平放在床上,将奶瓶垂直对着我的嘴,依靠地心引力的帮助让我获得最后几滴奶”这两处的描写,可知母亲是一个很节俭的人,为了家庭操劳了一生,父亲和儿子都想着带好吃的给母亲吃,所以以“给我妈尝尝”为题突出了母亲的坚强和伟大。2.本题考查段落结构的作用。“石榴花一样的女子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第五段中,用一个问句表现我对“石榴花一样的女子”的好奇,承接了上文中“我不是一个喜欢花花草草的人,但石榴花是个例外。以前有首民歌,唱‘石榴花一样的阿娜尔罕’,我曾好奇”的描写。下文写到“我妈说过,她嫁过去那会儿什么都缺,什么好东西都没吃过,坐月子才能吃一点红糖水泡馓子。我把奶瓶里的奶喝完了,还笑闹,她就把我平放在床上,将奶瓶垂直对着我的嘴,依靠地心引力的帮助让我获得最后几滴奶”,最后写到“那时候,她是石榴花一样的女子”,表现了母亲就是像石榴一样坚强的女子,回答了上文的疑问,所以还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3.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本题要求分析使用“肃穆”一词的原因,原因在第七段中。由“在整个吃石榴的过程中,妈妈都很沉默,她每递给我一块我也不推让。想必是因为产地的关系,母子的这场分食异常平静,平静得有些肃穆”,可知是因为石榴是怀远老家的特产,母子沉浸在对家乡的怀念之中。由“我心里清楚,这奇异的果实是那片土地所出,如今爸爸正长眠在那片土地上”,可知怀远家乡的石榴引起了母子对父亲的思念,母子沉浸在对父亲的怀念之中。4.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由“妈妈的人生是极简的,她绝不会主动消费去尝鲜、吃稀奇,也无吃零食的习惯”,可概括为勤俭节约。由“我妈说过,她嫁过去那会儿什么都缺,什么好东西都没吃过,坐月子才能吃一点红糖水泡馓子。我把奶瓶里的奶喝完了,还笑闹,她就把我平放在床上,将奶瓶垂直对着我的嘴,依靠地心引力的帮助让我获得最后几滴奶……”,可概括为安于贫穷,坚强。由“回到家后,妈妈很欣喜,拿出几个石榴送给邻居,笑呵呵地回来,再拿出一个,坐在门前开始品尝”,可概括为善良、热心。由“在整个吃石榴的过程中,妈妈都很沉默,她每递给我一块我也不推让”,可概括为疼爱孩子。二、(2021春·天津和平·九年级统考学业考试)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下列小题。百年震柳(1)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2)1920年12月16日晚8时,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震级8.5,裂度12,死27万人,震波绕地球三圈,余震三年不绝,史称环球大地震。这次地震,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没有想到的是,有一棵柳树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3)为了寻找这棵树,我们坐车从县城出发,在大山的肚子里翻上翻下,左拐右折,沿途几乎没有看到人家。可想百年之前,这里更是怎样的荒凉寂寞。正当我心头一片落寞之时,身下的沟里闪出一团翠绿,车头一折,拐入谷底。行到路尽之处,眼前的一棵大柳树挡住了去路。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它身高膀阔,蹲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难怪我们在山顶上时就看见这里有一团绿云。欲问百年事,深山访古柳。但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两个半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树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的树龄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活了100年。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根木头的断开如果是用锯子来锯,无论横、竖、斜,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成块的风景,木纹之英也成了生命之头的象征。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担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杜坚掀,惨不忍睹。但是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越了过来。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困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个难忘的岁月。我稍一闭目,还能听到雷呜电闪,山摇地动。(4)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西北的气候寒冷干旱,是足够恶劣的了,它却能常年扎根于此。在北国的黄土地上,柳树是春天发芽最早、秋天落叶最迟的树,它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柳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木性软,常用来做案板,刀剁而不裂;枝性柔,立于行道旁,风吹而不折。(5)那次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27万人的生命,而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却能够存活下来。一百年了,它站在这里,敞开胸怀袒露着伤痕,又举起双臂,摇动着青枝。我想,它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选自梁衡散文集《树梢上的中国》,有删改)5.请根据第(3)段对震柳描写的内容,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震柳的特点远看(1)___________________近看身高膀阔(2)枝叶___________________(3)树皮___________________(4)树干的开裂部分________________6.赏析第(4)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柳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易去死。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选文第(2)段画线句运用说明这一表达手法,表现了这次地震强度大,破坏力大,为后文写柳树被震裂的情状做铺垫。B.选文第(3)段开头写我们为了寻找这棵树,在大山里翻上翻下,左拐右折,表现了我们猛然见到这棵树后落寞的心情。C.选文第(3)段里说震柳疤痕处没有平常树木剖面上象征生命之美的年轮图案,揭示了震柳一百年来鲜有人问津的原因。D.选文第(4)段引述唐人折柳送柳的习俗、贺知章的诗句与左宗棠携柳行军的传说,丰富文章内涵,增强了文章文学性。E.选文咏物抒怀,作者借用残缺身躯支撑一片绿荫的古柳诠释生命的深邃与博大,表达了作者对万难不屈精神的赞美之情。8.分析第(5)段文字的作用。【答案】5.
(1)一团翠绿
(2)枝叶连理
(3)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
(4)惨不忍睹,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
6.“苦熬”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柳树以人的神态,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柳树在干旱时等待天雨的神态,突出了柳树生命力的顽强,表达了作者对柳树的钦佩、喜爱与赞美。
7.BC
8.突出海原大地震横摧一切的情形,反衬了震柳的顽强意志;表达了作者对震柳诠释的生命的深邃与博大的敬佩和赞美;点明文章主旨,升华情感,意犹未尽,激发读者的思考;总结全文;呼应标题;首尾呼应。【解析】5.本题考查信息提取能力。通读文章,在文中找出答案的原文内容加以整理概括即可。第①空是远看震柳时的特点,原句在第3自然段“正当我心头一片落寞之时,身下的沟里闪出一团翠绿”,这里的“一团翠绿”即远看震柳时的样子。第②空对应的是原文是“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可选取句中“茂盛繁密,纵横交错”填入。第③空对应的原文是“树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可概括为“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宽且东奔西突”。最后一空是树干开裂部分的特点,对应的原文是“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为我们定格了一个难忘的岁月”,我们可以选取关键词再加以整理加工得出答案是“惨不忍睹,疤痕起伏不平”。6.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苦熬”的本意是忍受痛苦过日子,这里描写柳树时运用了这个词是把柳树拟人化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柳树在干旱时忍着痛苦等待天雨的状态,同时也突出了柳树生命力的顽强,表达了作者对柳树的钦佩与赞美。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及结构的分析。B.有误。选项中“表现了我们猛然见到这棵树后落寞的心情”表述有误。结合“正当我心头一片落寞之时,身下的沟里闪出一团翠绿,车头一折,拐入谷底”分析,第三段开头写的是我们为了寻找这棵树,在大山里翻上翻下,左拐右折,却一直没有发现震柳的落寞心情。C.有误。选项中“揭示了震柳一百年来鲜有人问津的原因”表述有误。第(3)段里说震柳疤痕处没有平常树木剖面上象征生命之美的年轮图案,这是运用对比,说震柳疤痕处没有平常树木剖面上象征生命之美的年轮图案,目的是强调震柳生命力的顽强。故选BC。8.本题考查结尾段的作用。段落的作用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内容上,最后一段“那次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27万人的生命,而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却能够存活下来”,写出了海原大地震的破坏力之大,反衬出震柳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了对震柳所诠释的生命的深邃博大的敬佩和赞美,点明了主旨,升华了情感;最后一句话“我想,它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的作用是引起读者的思考。结构上,最后一段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照应了标题“百年震柳”,与文章第一段“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形成首尾呼应。三、(2021春·天津河西·九年级统考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下列小题。最美的月亮①那个中秋节他和母亲是在医院度过的。②母亲的手术是临近中秋节做的。母亲感到身体不适,本来以为是老毛病,但医院检查结果竟然是癌症。在他小的时候,家境贫寒,母亲总是忍受着饥饿和痛苦,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年幼的他,独自支撑了这个家。他觉得不能把这个消息告诉母亲,不是害怕母亲经受不住打击,而是害怕母亲拒绝治疗。他的孩子刚满2岁,妻子下岗了,他的收入是全家人唯一的经济来源。没有工作的母亲知道家里艰辛,很早以前就说过,如果患上癌症,就不治疗,因为她认为那样既浪费了钱也救不了命。③他很孝顺,便和妻子哄着母亲说是小病能治好,但需要做手术,这样才把母亲骗进了医院。从手术室出来,经过他三天三夜的细心护理,母亲逐渐清醒过来,那天正是中秋节。母亲住院一个星期时间,他每天只吃一顿饭,即便这样,仍然花光了所有的积蓄。现在他身上已经没钱了,只盼着妻子快点借到钱送来。④夜晚,病房里冷冷清清,他守在母亲身边,同房的病人都回家团圆了。细心的他怕母亲触景伤情,就问母亲想吃点什么,似乎察觉到了什么的母亲只是说:“扶我下床,我想看一下月亮,不知道明年还能不能看到。”他听得眼眶一阵发酸,流下了泪,然而他知道,母亲这个时候是万万不能移动的。思索了片刻之后,他有了一个决定。继而叮嘱母亲不要乱动,就转身离开了。⑤街上华灯初上,到处洋溢着喜庆热闹的气氛,唯独他行色匆匆,孤单而焦急。饭店、小卖店、电子游戏室,他一个店铺接一个店铺地问:“有一个小时50元的工作吗?”但是店主们的回答都令他大失所望。终于,在一家搬运站里找到了10吨待搬的水泥。一袋水泥100斤,搬1吨6元。他挽起衣袖开始玩命地把一袋又一袋水泥从小山似的堆上扒到肩上,连他自己都没想到半个小时就把那10吨水泥搬到了车上。等到接过60元工钱的时候,才感到双腿如铅、头昏眼花,仿佛随时都可能晕倒,但他坚强地忍受着。⑥他将挣来的钱买了一个深颜色的脸盆,剩下的钱全部买了月饼。他抱着脸盆和月饼回到了医院。路上他抱得紧紧的,生怕磕碰到怀里的月饼和脸盆,仿佛那是抱着母亲的命,回到病房,他把月饼摆在桌子上,然后掰开一个月饼,把最柔软的一块月饼馅递到母亲嘴边。看着脸色憔悴、满头大汗的儿子,母亲含着泪说:“我不吃,这病咱也不治了。”他笑着说:“你看看今年的月亮多圆多亮啊,您肯定会好的!”他端过盛满清水的脸盆放到母亲床前,月光展开透明的翅膀跃进盆里,圆圆的月亮随着盆里的波纹在水里行走,上下翻腾。⑦看着水中晶莹而富有生命的月亮,望着眼前的儿子,母亲心情好了许多:“真好看呢,比往年都好看。”他拉着母亲的手说:“明年您还要陪我看月亮!”母亲郑重地点点头。⑧那一夜,母亲睡得非常安详,似乎已经远离了病痛。窗外月亮静静地悬挂着,虽然光芒依旧纤弱,但却仿佛迸射出了一种足以撕破无边黑暗的光明,一种足以融化天山冰雪的温暖。⑨母亲开始配合每项治疗,出院时医生告诉他说:“这次手术做得很成功,你母亲能够再活10年甚至康复。”⑩又是一年中秋,天上的月亮又圆了。母亲对儿子说:“去年在医院里看到的月亮是我这辈子看过的最美丽的月亮。”9.简要概括文中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儿子。10.结合语境,对文中画线句子做简要赏析。月光展开透明的翅膀跃进盆里,圆圆的月亮随着盆里的波纹在水里行走,上下翻腾。11.联系全文,分析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由于害怕母亲经受不住打击,“他”不敢把母亲得癌症的消息告诉她。B.第③段中的“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只是为下文中秋夜晚去挣钱埋下伏笔,做好铺垫。C.第④段的“泪”是因为儿子心疼担心母亲,害怕失去母亲;第⑥段的“泪”是因为母亲知道自己病情严重,想彻底放弃治疗又不想结束生命的矛盾、痛苦的心理。D.第⑤段“街上华灯初上,到处洋溢着喜庆热闹的气氛,唯独他行色匆匆,孤独而焦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强调了他的孤单和无奈,加重了感情色彩。E.作者运用记叙、描写、抒情多种表达方式,在抒写中流露出浓浓的母子深情。【答案】9.孝顺、善良、细心、坚强
10.“透明”一词写出了月光的晶莹清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跃”“行走”“翻腾”几个动词生动形象的描写出了月亮在水里的动态,用富有生命的月亮表达了母亲对生命的热爱。11.本文结尾最后-一段,篇末点题,收束全文,使结构完整;内容上深化了文章的中心,不仅代表了-个美好的回忆,而且表达了一种美好的追求。
12.AB【解析】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题思路:从具体的人物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从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从文中第③段“他很孝顺,便和妻子哄着母亲说是小病能治好,但需要做手术,这样才把母亲骗进了医院”“他每天只吃一顿饭,即便这样,仍然花光了所有的积蓄”看出他孝顺、善良;从第④段“细心的他怕母亲触景伤情,就问母亲想吃点什么”看出他细心;从第⑤段写到他半小时扛了10吨水泥,只为给母亲买月饼让母亲看月亮,表现了他的坚强。10.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跃进”赋予月光以人的动作、情态,“行走”“翻腾”写出了月光在水里活动的状态,赋予月亮以生命力。这句话使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富有生命力。结合上句“你看看今年的月亮多圆多亮啊,您肯定会好的”分析,其目的是借此激发母亲继续同病魔作斗争的决心,真爱生命。11.考查对段落作用的分析。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在结构上,“去年在医院里看到的月亮是我这辈子看过的最美丽的月亮”,篇末点题,照应标题,结构严谨;在内容上,“去年在医院里看到的月亮是我这辈子看过的最美丽的月亮。”代表了美好的回忆,表达了母子间浓浓的深情,“又是一年中秋,天上的月亮又圆了”,深化中心表达了一种美好的追求。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正确理解与分析。在准确理解文章的前提下,结合选项仔细对比作答。A.理解错误。结合第②段“他觉得不能把这个消息告诉母亲,不是害怕母亲经受不住打击,而是害怕母亲拒绝治疗”分析,此项理解错误。B.“只是为下文中秋夜晚去挣钱埋下伏笔”理解错误。“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在结构上为下文中秋夜晚去挣钱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在内容上,体现他很孝顺、善良的美好品质。故选AB。四、(2021春·天津河北·九年级统考学业考试)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小题遥望风里的春信张松枝①信是消息,是灵犀,是传递一种向往与期冀的气息。从有形与无形的信中可以去读取我们心仪的内容。李清照“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的词句,捎来了雪与梅相遇便是春的信息。春天乍暖还寒,忽而丽日明媚抚暖田野,忽而东风戏谑大闹路街。爱春,探春,当从元春前的暮冬着手,以幽静耐心的姿态迎春,慢慢拆启从羞涩到芳菲的春季。②“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的刻苦,使文人的雅兴得到了升华。尽管“踏雪寻梅梅未开”,但寒冷挡不住诗人“伫立雪中默等待”的决心和情怀。踏雪寻梅是一种雅兴,也是对春天一种苦尽甘来的渴望,更是寻觅春信的足迹。雪与梅,自古就是脱俗的意境,是雪花来赴约梅花,还是梅花的牵挂终于开成了雪花?不管是“梅须逊雪三分白”,还是“雪却输梅一段香”,只要这两者相遇,便是相得益彰的唯美豪放,足以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冬雪凝练,春雪温婉,雪的诗意便在平仄中抑扬顿挫地生成,生成不同颜色的玲珑。③也许黄色是最坚强的颜色。腊梅的香还在酣畅淋漓,迎春花便会乍现在绿条上,惊喜着新年的钟声。记得那个大年初一回老家给公婆拜年,去时不曾注意,只踏着满地的大红鞭炮纸屑寒暄进门。拜别时,出门抬头,却有一点星黄相迎,甚是欢心。婆婆家的大门前有两道风景,一道是石榴树,另一道是迎春花。石榴树尚且虬枝不染绿意,墙头上的盆栽迎春花垂枝蔓蔓,却只有对着大门的背阴处开着这样一支俏黄,仿佛是新年送来的春信上的一枚邮票,煞是惊喜!④上班的路上,沿途绿化带里大面积继迎春花之后开的连翘花也是恣意洒脱,它们伸着缠满黄花的臂膀,越过齐整的小叶女贞护栏招摇,它们摇曳着春风,俯仰有度地回应着过往的行人。就连穿着橘红色工作服的环卫阿姨都感叹春天真好,感叹是看着这些花骨朵儿慢慢孕育,慢慢出生,慢慢展成花瓣。我也感叹,曾是“春江水暖鸭先知”,都市却是“春风信暖人先知”。靓丽的风景自是如诗如画,那些点点晃动的橘黄就像画诗上的印章,提升着魅力城市的形象。⑤春花接踵而来时,乡下的桃花开在田间地头,不经意的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6.1.2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听评课记录4
- 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3课《新兴力量的崛起》听课评课记录
-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1《去括号》听评课记录
-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听课评课记录:第13课《罗斯福新政》
-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2《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1)》听评课记录
-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完全平方公式》听评课记录6
- 小学二年级上册除法口算
- 九年级第一学期班主任总结
- 五年级下册口算题
-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口算练习题
-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招聘笔试真题2024
- 2025届浙江省高三历史选考总复习模拟测试(八)历史试题(含答案)
- 广州2025年第一次广东广州市白云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政府雇员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市质检】泉州市2025届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二) 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 六年级2025寒假特色作业
- DCS-应急预案演练方案
- 2025年江苏辖区农村商业银行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完整版教案及反思
- 少儿财商教育讲座课件
- 2025年中国科协所属单位招聘15名社会在职人员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八省联考)云南省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适应性测试 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