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学期高二期末语文模拟试卷+答案(001期)_第1页
2024年秋学期高二期末语文模拟试卷+答案(001期)_第2页
2024年秋学期高二期末语文模拟试卷+答案(001期)_第3页
2024年秋学期高二期末语文模拟试卷+答案(001期)_第4页
2024年秋学期高二期末语文模拟试卷+答案(001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期末模拟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如果圣人为王,他的治道就叫做王道。照孟子和后来的儒家说,有两种治道。一种是“王”道,另一种是“霸”道。它们是完全不同的种类。圣王的治道是通过道德指示和教育;霸主的治道是通过暴力的强迫。王道的作用在于德,霸道的作用在于力。在这一点上,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后来的中国政治哲学家一贯坚持王霸的区别。用现代的政治术语来说,民主政治就是王道,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自由结合;而法西斯政治就是霸道,因为它的统治是靠恐怖和暴力。圣王的王道为人民的福利尽一切努力,这意味着他的国家一定要建立在殷实的经济基础上。由于中国经常占压倒之势的是土地问题,所以据孟子看来,王道最重要的经济基础在于平均分配土地,这是很自然的。他的理想的土地制度,就是以“井田”著称的制度。按照这个制度,每平方里土地分成九个方块,中央一块叫做“公田”,周围八块是八家的私田,八家合种公田,自种私田。公田的产品交给政府,私田的产品各家自留(《孟子·媵文公上》)。孟子进一步描绘这个制度说,各家在其私田中五亩宅基的周围,要种上桑树,这样,老年人就可以穿上丝绸了。各家还要养鸡养猪,这样,老年人就有肉吃了。这若做到了,则王道治下的每个人都可以“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这不过仅仅是王道之“始”,因为它仅只是人民获得高度文化的经济基础。还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使人人受到一定的教育,懂得人伦的道理,只有这样,王道才算完成。行这种王道,并不是与人性相反的事情,而恰恰是圣王发展他自己的“恻隐之心”的直接结果。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公孙丑上》)在孟子思想中。“不忍人之心”与“恻隐之心”是一回事。我们已经知道,照儒家所说,仁,只不过是恻隐之心的发展;恻隐之心又只有通过爱的实际行动来发展;而爱的实际行动又只不过是“善推其所为”,也就是行忠恕之道。王道不是别的,只是圣王实行爱人、实行忠恕的结果。孟子对宣王所说的一切,没有别的,就只是“善推其所为”,这正是行忠恕之道。在这里我们看出,孟子如何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孔子阐明忠恕之道时,还只限于应用到个人自我修养方面,而孟子则将其应用范围推广到治国的政治方面。在孔子那里,忠恕还只是“内圣”之道,经过孟子的扩展,忠恕又成为“外王”之道。(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七章《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材料二:孟子的政治哲学与孔子的政治哲学有一个根本不同之处。孔子讲政治的中心学说是“政者,正也”,他的目的只要“正名”“正己”“正人”,以至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想的政治。孟子生在孔子之后一百多年,受了杨墨两家的影响(凡攻击某派最力的人,便是受那派影响最大的人。孟子攻杨墨最力,其实他受杨墨影响最大。荀子攻击辩者,其实他得辩者的影响很大。宋儒攻击佛家,其实若没有佛家,又哪有宋儒),故不但尊重个人,尊重百姓过于君主(这是老子、杨朱一派的影响。有这种无形的影响,故孟子的性善论遂趋于极端,遂成“万物皆备于我”的个人主义);还要使百姓享受乐利(这是墨家的影响,孟子自不觉得)。孟子论政治,不用孔子的“正”字,却用墨子的“利”字。但他又不肯公然用“利”字,故用“仁政”两字。他对当时的君主说道:“你好色也不妨,好货也不妨,好田猎也不妨,好游玩也不妨,好音乐也不妨。但是你好色时,须念国中有怨女旷夫;你好货时,须念国中穷人的饥寒;你出去打猎,作乐游玩时,须念国中的百姓有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痛苦。总而言之,你须要能善推其所为,你须要行仁政。”这是孟子政治学说的中心点。这可不是孔子“正”字的政治哲学了。若用西方政治学的名词,我们可说孔子的是“爸爸政策”(Paternalism);孟子的是“妈妈政策”(Maternalism)。爸爸政策要人正经规矩,要人有道德;妈妈政策要人快活安乐,要人享受幸福。故孟子所说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这一类“衣帛食肉”的政治,简直是妈妈的政治。这是孔子、孟子不同之处(孔子有时也说富民,孟子有时也说格君心。但这都不是他们最注意的)。后人不知道这个区别代表一百多年儒家政治学说的进化,所以爸爸妈妈的分不清楚:一面说仁民爱物,一面又只知道正心诚意。这就是没有历史观念的大害了。孟子的政治学说含有乐利主义的意味,这是万无可讳的。但他同时又极力把义利两字分得很严。他初见梁惠王,一开口便驳倒他的“利”字;他见宋牼,也劝他莫用“利”字来劝秦楚两国停战。细看这两章,可见孟子所攻击的“利”字只是自私自利的利。大概当时的君主官吏都是营私谋利的居多。他所主张的“仁义”,只是最大多数的最大乐利。所以孟子反对“利”的理由,还只是因为这种“利”究竟不是真利。(摘编自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第十篇《荀子以前的儒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道与霸道是中国古代的两种治国之道,它们分别采用德行和暴力作为治国的策略。B.孟子认为“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是因为实现王道还需要道德指示和教育。C.孟子的思想不仅来源于孔子,而且还有受到其他学派思想的影响,比如杨墨、佛家。D.孟子对君主的个人喜好没有进行道德评价,而是希望君主从个人感受出发施行仁政。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主张实行“井田制”,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土地问题,让民众免受阶级压迫。B.孟子认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君王只要用爱实际行动去推广,就能实现王道。C.胡适认为孟子在不知不觉中借用了墨家乐利的观点,在使用时,对“利”又有区分。D.胡适认为,不能区分孔孟之间的不同,就不能准确分清“仁民爱物”和“正心诚意”。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孟子“乐利”观点的一项是()A.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B.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C.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D.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4.冯友兰和胡适在引用《孟子·梁惠王上》中“五亩之宅”的材料时,有何不同?5.冯友兰和胡适二人都对孔子和孟子的政治哲学进行了分析,请结合材料谈谈二人观点的异同。(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曙光刚刚染红萨崩山上的天空,暗蓝的海面已揭开黑色的夜幕,只等第一道阳光射到,就将闪出欢乐的光芒。船在伯爵码头靠了岸。码头上来往着灰制服的陆军、黑制服的海军和穿着杂色衣衫的妇女……在那位戴着洁白手套的过路军官的脸上,在那个坐在防寨上抽烟的水兵的脸上,在那些的少女们的脸上,你都可以看到同样的神情。是的,您要是第一次来到塞瓦斯托波尔,您准会大失所望!不论从哪一个人的脸上,您都找不到惊慌和狼狈的神情,甚至找不到热烈、果断或者准备牺牲的神色。您看到的只是些平凡的人,镇定地干着平凡的事,因此您也许会责备自己过分兴奋,同时怀疑你凭北岸所得的见闻而构成的关于塞瓦斯托波尔保卫者如何英雄豪迈的概念,是否真实可靠了。您走进巨大的俱乐部里去吧。一推开门,您就会看到一片触目惊心的景象,闻到一股腥臭难当的气味:里面有四五十个断手丢足和伤情严重的伤员,其中一部分躺在床上,但大部分都躺在地板上。您的脚也许会在门口停住,可您别让这种恶劣的感情支配您。进去吧,别不好意思走近去跟他们谈谈:不幸的人喜欢看到人们同情的脸色,他们喜欢谈谈他们的痛苦,听听亲切安慰的语言。您从一排排的病床中间走过去,您就找一张比较和蔼而不太痛苦的脸,大胆去跟他谈谈吧。“你伤在什么地方啊?”您怯生生地问一个瘦骨嶙峋的老兵,他坐在床上,用和善的目光盯着你,仿佛在请你走拢去。我之所以说“您怯生生地问”,是因为眼看着别人的痛苦,除了深切同情之外,您还会产生一种既怕冒犯他又很尊敬他的感情。“腿上。”那士兵回答,您立即会从毯子的折痕上看出,他的一条腿膝盖以下部分没有了。“感谢上帝,如今我可要出院了。”他补充说。“你负伤好久了吗?”“有五个多礼拜了,先生!”“怎么样,现在还疼吗?”“不,现在不疼了,没什么,只有逢到天气不好时有点儿疼,平时没什么。”“你是怎么负伤的?”“在第五棱堡,先生,就在第一次炮轰的时候。我瞄准好大炮,正向第二个炮眼走去,这时候他就打中了我的腿,我好像掉到一个窟窿里去了,一看,腿没有了。”“开头你难道真的不觉得疼吗?”“不觉得什么,只觉得腿上好像被什么东西烫了一下。”“那么后来呢?”“后来也没什么,只有皮肤被拉拢来的时候,仿佛有点儿刺痛。最要紧的是,先生,别想得太多。你不去想它,就没什么,痛苦多半是因为想得太多。”现在您有点了解塞瓦斯托波尔的保卫者了,您在这个人面前不知怎的觉得有点惭愧。您本想说许许多多话来向他表示同情和钦佩,可是您找不到恰当的字句来表达。这样,面对着这种不居功自傲而又坚毅顽强的精神,您就会默默地低下头来。总之,您会看到种种惊心动魄的景象。您在这儿看到的战争,不是军容整齐的队伍、激昂的军乐,而是战争的真实面目——流血、受难、死亡……那海军军官出于虚荣或者单纯戏谑的心情,很可能开几炮给您瞧瞧。“叫炮手们来发炮!”于是就有十四五个水兵,有的把烟斗放进口袋里,有的将面包干塞进嘴里,全都生气勃勃、快快活活地踏着打过铁掌的皮靴,跑到大炮旁边,动手装上炮弹。您仔细瞧瞧他们的脸,瞧瞧他们的姿态和行动吧:每一个沉着稳重、从容不迫的动作,一切都显示出俄罗斯人力量的主要特征——淳朴而顽强。不过,在每个人的脸上,除了显示出危险、愤怒和战争的痛苦这些主要征象之外,您还可以看到流露着自尊心以及高尚的理想和感情。现在,您可在阵地上看到塞瓦斯托波尔的保卫者了。您回去的时候,不知怎的不再理会一路上(直到那座击毁的戏院)呼啸着的炮弹和枪弹,您将怀着一种宁静而高尚的心情回去。主要是您获得了一个愉快的信念:塞瓦斯托波尔绝不会被人家占领,不但塞瓦斯托波尔绝不会被人家占领,而且俄罗斯人民的力量在任何地方都不会动摇。黄昏降临了。即将下山的夕阳,从蔽天的灰云后面豁露出来,一下子射出灿烂的红光,照亮了紫色的阴云,照亮了舰艇林立、波涛起伏的灰绿色海面,也照亮了城市的白色建筑物和街上熙来攘往的人们。军团的乐队在林荫道上演奏古老的圆舞曲,它的旋律在水面上荡漾,跟棱堡上隆隆的炮声奇妙地融成一片。(节选自《托尔斯泰中短篇小说选·十二月的塞瓦斯托波尔》,草婴译,有删改)(乙)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中,有一个十分常见的描写方式便是心灵辩证法。这种心灵辩证法是通过主人公的心理描写来反映的: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都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大量的反思,通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思之后,就会发现原来所谓的对其实是错,便有了一个真相和答案。在使用列夫·托尔斯泰心灵辩证法的小说中,往往都能够随处可见十分鲜明的对比手法和细节描写。对比手法可以说是心灵辩证法中最为常见的手法之一,通过十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主人公的人物心理,可以说这种心理描写的手法是经久不衰的。(节选自《托尔斯泰心灵辩证法模式成因再探索》胡健生,有删改)【注】塞瓦斯托波尔战役是1854年俄罗斯人民抗击英法联军入侵的保卫战。列夫·托尔斯泰曾担任炮兵连长,亲历战役。6.下列对甲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您”刚到塞瓦斯托波尔,看到塞瓦斯托波尔人会大失所望,是因为他们对战争毫不关心、漠然,既不惊慌,也不狼狈。B.交谈时,“您”之所以会产生“怯生生”的心理,是因为“您”很善良,对老伤兵的产生了同情和钦佩之情。C.“您”和老伤兵的六次问答,自然引出下文对“您”低头不语的心理和战争真实面目的叙写。D.“您”看到了塞瓦斯托波尔士兵们的眼神、举止,听到了他们的谈吐,感受到了塞瓦斯托波尔保卫者的精神。7.下列对甲文相关艺术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借助“在那位、在那个、在那些”等句式,为语言增添了整齐之美,也丰富了战争的多个侧面,增强了感染力。B.甲文在叙述过程中,穿插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节奏舒缓有度,交织着作者浓郁的情感,让读者能明显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倾向。C.全文点面结合,既在“点”上展示了战士们坚毅顽强英勇的爱国形象,又在“面”上详细刻画了如老伤兵和海军军官等英雄形象。D.小说采用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借叙述者与“您”之间的对话,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对战争有身临其境之感。8.小说从描写朝霞开始,又以描写夕阳结束,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好处。(4分)9.请结合乙文简要分析甲文是如何体现“托尔斯泰心灵辩证法”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材料一:樊英,少有学行,名著海内,隐于壶山之阳,州郡前后礼请,不应;公卿举贤良、方正、有道,皆不行;安帝赐策书征之,不赴。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疾不肯起;强舆入殿,犹不能屈。南郡王逸素与英善,因与其书,多引古譬谕,劝使就聘。英顺逸议而至;及后应对无奇谋深策,谈者以为失望。河南张楷与英俱征,谓英曰:“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吾前以子之出,能辅是君也,济斯民也。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臣光曰:古之君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隐非君子之所欲也。人莫己知而道不得行,群邪共处而害将及身,故深藏以避之。王者举逸民,扬仄陋,固为其有益于国家,非以徇世俗之耳目也。是故有道德足以尊主智能足以庇民被褐怀玉深藏不市则王者当尽礼而致之,屈已以访之,克己以从之,然后能利泽施于四表,功烈格于上下。盖取其道不取其人,务其实不务其名也。(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三》)材料二: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刑政平而百姓归之,礼义备而君子归之。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能以礼挟而贵名白,天下愿,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诗曰:“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此之谓也。川渊者、龙鱼之居也,山林者、鸟兽之居也,国家者、士民之居也。川渊枯则鱼龙去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国家失政则士民去之。无土则人不安居,无人则土不守,无道法则人不至,无君子则道不举。故土之与人也,道之与法也者,国家之本作也。君子也者,道法之总要也,不可少顷旷也。得之则治,失之则乱;得之则安,失之则危;得之则存,失之则亡,故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传曰:“治生乎君子,乱生于小人。”此之谓也。(节选自《荀子·致士》)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是[A]故有道德足[B]以尊主[C]智能]D]足以庇民[E]被褐怀[F]玉深藏不市[G]则王者当尽[H]礼而致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害”,伤害。与《烛之武退秦师》“君亦无所害”中的“害”含义不同。B.“克己”,克制约束自己。与《〈论语〉十二章》中“克己复礼为仁”的“克己”含义相同。C.“修”,修养。与《大学之道》中“先修其身”的“修”含义相同。D.“举”,实行。与《五石之弧》”中“其坚不能自举也”的“举”含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樊英隐居在壶山南麓,道德品行突出、名气甚大,州郡官府曾先后多次征聘他出来当官。B.张楷责怪樊英享受了朝廷爵禄之后,却没能提出扶正补救国家的方法,没有为官的才能。C.君主把礼制贯彻到国家所有方面,会得到显著的名声和人民的仰慕,政令通行,称王天下。D.司马光认为君主应既看重隐士逸民的治国方法,也重视隐士逸民本身,追求名实相符。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南郡王逸素与英善,因与其书,多引古譬谕,劝使就聘。(2)传曰:“治生乎君子,乱生于小人。”此之谓也。14.请分别概括出两则材料中谈到的君王招揽人才的办法。(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送蔡山人①李白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一乘无倪舟②,八极纵远舵。燕客期跃马,唐生安敢讥③。采珠勿惊龙④,大道可暗归。故山有松月,迟尔玩清晖。【注】①山人,隐居在山中的士人。②倪,边际。③燕客,战国辩士蔡泽,游学于诸侯,不遇。唐举曰:“先生之寿,从今以往者四十三岁。”蔡泽笑谢而去,谓其御者曰:“吾跃马疾驱,揖让人主之前,食肉富贵,四十三年足矣。”④典出《庄子·杂篇》,后以“骊龙颌下取明珠”比喻冒险贪求,自取其祸。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的情感变化曲折,前四句写诗人不为世道所容而被迫游走四方,感情由悲愤不平转入低沉悲伤。B.“唐生”句承接了前句“世人自弃我”,暗示了当时的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是对小人的有力回击。C.七、八句是诗人警示自己要避开世俗诱惑与世人排挤,保持清醒心智,选择一条更适合自己的道路。D.本诗虽为送别诗,但实际上是借送别来浇心中块垒,表达的多是诗人对理想人生的思考与追求。16.本诗与《将进酒》都表现出诗人“虽人生失意却依然潇洒自信的胸怀”,请赏析本诗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语文课上,老师引用《论语·阳货》中“,”两句话,直接强调学习《诗》可以有助于孝敬亲人、侍奉君王。(2)《老子》中“,。”两句,直接说明“有”的功能正是“无”起了作用。(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两句是“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做人要镇静持重,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沉住气,不能心浮气躁,冲动行事,凡事都要冷静思考和分析,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法,时机不到的话,就要等待最好的时机。①很多人喜欢快刀斩乱麻,②喜欢速战速决,③但一遇到问题,④巴不得马上就解决问题,⑤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但是很多时候,不能过于浮躁心急,都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否则会烫坏嘴巴和舌头。其实,这就像治病一样,当一个人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不要总是想着吃一两副药就能够A。治病需要有耐心,需要慢慢调理,需要慢慢治疗。尤其是一些重病,更不能心急,如果B地下猛药,那么只会C,进一步加重病情。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慢慢养病,要有长久心,要有耐性。心理学家发现,(甲),这种趋利性往往会逼迫我们加快自己的行动,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如此渴望获得成功,也才会被一时的利益迷惑双眼。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我们这一生所要做得最完美的一件事,应该是把自己的节奏放慢一些。”(乙),我们才会放下心中的浮躁,才会静下心来体验生活,才会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追求自己的目标。有人说浮躁是一个陷阱,你越是心急,就越是要跳入陷阱之中。浮躁有时候更像是一把割伤自己的刀。我们越是心浮气躁地追求生活目标,就被自己伤害得越深。所以做人还是淡定一些。陶渊明、梭罗和林逋他们经不起这样的伤害,最终分别选择了回归故里田园,躲到瓦尔登湖畔同自然相伴和与梅花、仙鹤一起生活。这些人都找到了一个能够让自己安静下来的地方,所以他们的功业最终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21.文中加点的“养病”,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22.将文中第四段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组排比句。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排比;语序合理,表达流畅。(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一个人要想坦荡而真实地活着,就必须勇敢面对重压,唯有这样他才能更加真实感受到生活的本质,而轻松则会毁了他的一切。现实生活中,我们却经常强调要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轻松愉快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心理培育、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面对今天的时代发展和自己将来的人生选择,你对以上材料有何感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C2.A3.D4.冯文是间接引用,旨在提出让百姓提高经济水平的方法;胡文是直接引用,旨在说明妈妈政治的效果。5.示例:同:都认为孔子“仁”的思想对孟子产生影响;都是从发展的角度分析孔子和孟子政治理想的之间关系。异:冯文是从对象的角度来分析,认为孔子强调个人自我修养,孟子强调对国家的治理;胡文是从结果的角度分析,认为一个是强调正经规矩,一个强调快活安乐。(言之成理即可)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比如杨墨、佛家”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孟子生在孔子之后一百多年,受了杨墨两家的影响”“宋儒攻击佛家,其实若没有佛家,又哪有宋儒”可知,“佛家”在文中只是一个类比。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让民众免受阶级压迫”无中生有。原文“圣王的王道为人民的福利尽一切努力……王道最重要的经济基础在于平均分配土地,这是很自然的”中,“井田制”的目的是在平均土地的基础上解决经济问题,“让民众免受阶级压迫”没有来由。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意思是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是为什么呢?由其中的“恩”可知,强调推行仁政,与“乐利”无关。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中,作者论述的“孟子进一步描绘这个制度说,各家在其私田中五亩宅基的周围,要种上桑树……则王道治下的每个人都可以‘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对应的正式孟子《孟子·梁惠王上》原文“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由此可见,冯文是间接引用。而结合后文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这不过仅仅是王道之“始”,因为它仅只是人民获得高度文化的经济基础”可知,作者在这里引用,是旨在提出让百姓提高经济水平的方法。乙文中,根据原文“故孟子所说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这一类‘衣帛食肉’的政治,简直是妈妈的政治”可知,胡文是直接引用,旨在说明妈妈政治的效果。【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原文“照儒家所说,仁,只不过是恻隐之心的发展”和材料二原文“但他又不肯公然用‘利’字,故用‘仁政’两字”可看出两者都认为孔子“仁”的思想对孟子产生影响。根据材料一原文“在这里我们看出,孟子如何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孔子阐明忠恕之道时,还只限于应用到个人自我修养方面,而孟子则将其应用范围推广到治国的政治方面”和材料二原文“孔子讲政治的中心学说是‘政者,正也’……孟子生在孔子之后一百多年,受了杨墨两家的影响……故不但尊重个人,尊重百姓过于君主”可看出两者都是从发展的角度分析孔子和孟子政治理想的之间关系。材料一“孔子阐明忠恕之道时,还只限于应用到个人自我修养方面,而孟子则将其应用范围推广到治国的政治方面”“在孔子那里,忠恕还只是‘内圣’之道,经过孟子的扩展,忠恕又成为‘外王’之道”,明确提出了孔子的忠恕之道的对象是个人,而孟子与之不同,重点在于国家治理。由此可知,冯文是从对象的角度来分析,认为孔子强调个人自我修养,孟子强调对国家的治理。材料二“若用西方政治学的名词,我们可说孔子的是‘爸爸政策’(Paternalism);孟子的是‘妈妈政策’(Maternalism)。爸爸政策要人正经规矩,要人有道德;妈妈政策要人快活安乐,要人享受幸福”明确提出了孔孟之间的不同,而对于这不同,作者是从“要人……”的结果来阐述的。可见,胡文是从结果的角度分析,认为一个是强调正经规矩,一个强调快活安乐。6.A7.C【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A项“是因为他们对战争毫不关心”错误。人们并不是不关心,而是没有感到害怕,表现出来的是平和淡然处之。故选A。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能力。C项点面结合的分析有误,应该是“既在‘点’上详细描写了如老伤兵和海军军官等单个形象,又在‘面’上展示了战士坚毅顽强英勇爱国的群像”。故选C。8.①文章从描写朝霞开始,在夕阳中结束,前后呼应,写出了人物情感变化的时间过程;②开篇的朝霞色彩暗红,未能完全“揭开黑色的夜幕”,暗含对战争的忧虑,渴望得到“第一道阳光”的指引,而结尾夕阳普照则饱含着希望和对胜利的信心。(每点2分)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理解语段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①中答出“呼应”“变化过程”,②中答出“忧虑”“信心”即可得分。有类似答案亦可酌情给分。9.①初到塞瓦斯托波尔怀疑保卫者的英雄豪迈是否真实可靠,通过多次观察反思之后,发现塞瓦斯托波尔人民“平凡”神情的真相,坚信保卫战一定胜利。(由初到塞瓦斯托波尔感到失望、怀疑,继而在俱乐部中内心的震惊,再到感受到保卫者们精神的宁静而高尚,最后认识到了塞瓦斯托波尔人民对抗击入侵者的坚定信念,心中产生了深切的民族自豪感。)②多出运用对比,如俱乐部里士兵们触目惊心的伤势与伤员们和蔼、顽强、乐观的表情的对比,开头您对塞瓦斯托波尔战争保卫者的片面固化的认识与结尾认识到这里人民对战争不会动摇的信念形成对比。③细节描写,如“您怯生生问”写出了“您”内心的疑惑和担忧,老兵“和善的目光”,表现出老兵不居功自傲而又坚毅顽强的精神。(每点2分)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概念内涵和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分别以“反思”“对比”和“细节”作为每项答案的关键词,并结合文章具体情节予以说明可以得分。在结合文章具体情节予以说明时,与参考答案不完全一致,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10.CEG11.C12.D13.(1)南郡人王逸平素和樊英很要好,于是特地写信给他,引用了许多古人的事进行比喻,劝他接受朝廷的征召。(2)“国家的安定产生于君子,国家的混乱来源于小人。”说的就是这种情况。14.材料一:对待君子要竭尽礼节,降低身份,克制自己,重视隐士的治国方法和实际效果,不是徒求其虚名。(3分)材料二:君王要使做到刑法政令公正不阿,礼制道义完善并能贯彻到自身和国家。(2分)【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所以在道德上足以使君主尊敬,在智慧和才能上足以庇护百姓的人,就犹如身穿粗布衣而怀有美玉一样,深藏不售。而圣明的君王应该竭尽礼节,将他征聘到手。“主”作为“尊”的宾语,宾语后断句,所以C处断开;“民”作为“庇”的宾语,宾语后断句,所以E处断开;“被褐怀玉深藏不市”作为“君子”的谓语,与下句“王者”之间构成转折关系,必须断开开;故选C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的能力。A.正确。伤害;害处。句意:和一群奸佞之辈共事,终将伤害自己。/您也没有什么害处。B.正确。都是克制约束自己。句意:约束自己,听从他的意见。/约束自己,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C.错误。美好;修养。句意:所以礼制贯彻到自身,品行就美好。/先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故选C。D、正确。实行;承受支撑、保全。句意:没有君子,那么正确的原则就不能实行。/它的坚固程度不能够让自己承受重量。【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也重视隐士逸民本身,追求名实相符”理解错误。原文中,司马光认为,“盖取其道不取其人,务其实不务其名也。”即“圣明的君王应当选用隐士逸民的治国方法,而不是隐士逸民本身,应当注重实际效果,而不是徒求虚名。”选项与原文内容不符合。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善”,要好、交好,1分;“与书”,给他写信,1分;“就”,接受,1分;句意通顺1分。(2)“治”,国家安定,1分;“乱”,国家混乱,1分;“此之谓也”宾语前置句。翻译成正常语序“此谓之也”,说的就是这种情况,1分;句意通顺1分。【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材料一:由原文“王者当尽礼而致之,屈已以访之,克已以从之,”、“盖取其道不取其人,务其实不务其名也。”两处可知,君王要做到竭尽礼节、重视隐士的治国方法和实际效果,而不是徒求其虚名。材料二:由原文“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刑政平而百姓归之,礼义备而君子归之。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能以礼挟而贵名白,天下愿,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概括出刑法政令公正不阿,礼制道义完善周备并能有效实施两个方面。译文:材料一:樊英,从小学问、品行兼优,闻名天下,隐居在壶山南麓,州郡官府曾先后多次征聘他出来当官,他不应命。朝廷公卿大臣荐举他为贤良、方正、有道,他都不肯动身。安帝赐策书征召,他还是不去。诏书严厉谴责州郡官府办事不得力,于是州郡官府把樊英抬到车上上路。樊英不得已,来到京都洛阳。到洛阳后,樊英又称病不肯起床,于是,用轿子强行将他抬进宫殿,但他还是不肯屈从。南郡人王逸平素和樊英很要好,于是特地写信给他,引用了许多古人的事进行比喻,劝他接受朝廷的征召。于是,樊英听从了王逸的建议,而前往洛阳。可是,后来他在应对皇帝的提问时,没有什么奇谋远策,大家都很失望。河南人张楷和樊英同时接受征聘,他对樊英说:“天下只有两条路,即出仕和隐退。我先前认为,如果你应召出仕,一定会辅佐君王,拯救这些老百姓。而你开始时以贵重之极的生命,去激怒君王,等到享受爵禄之后,却又听不到你有扶正补救的方法,这是进退没有依据。”臣司马光曰:古代的正人君子,当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就出来做官,国家政治暴虐时,他就隐退为民。隐退为民,本来不是正人君子所愿意的。但他们深知,没有人真正了解自己,则正道不能得到推行,而和一群奸佞之辈共事,终将伤害自己,所以,才隐藏自己的才能,远远躲开。圣明的君王之所以选用避世隐居的逸民和提拔出身卑微的人,原本是因为他们对国家有益,并不是以此来迎合世俗的视听。所以在道德上足以使君主尊敬,在智慧和才能上足以庇护百姓的人,就犹如身穿粗布衣而怀有美玉一样,深藏不售。而圣明的君王应该竭尽礼节,将他征聘到手;降低自己的身分,向他请教;克制自己,听从他的意见。然后,才能使恩泽普施于四方,功业留传千古。因为圣明的君王所用的是隐士逸民的治国方法,而不是隐士逸民本身,因此,必须注重实际效果,而不是徒求虚名。材料二:江河湖泊深了,鱼鳖就归聚到它那里;山上树林茂盛了,禽兽就归聚到它那里;刑罚政令公正不阿,老百姓就归聚到他那里;礼制道义完善周备,有道德的君子就归聚到他那里。所以礼制贯彻到自身,品行就美好;道义贯彻到国家,政治就清明;能够把礼制贯彻到所有方面的,那么高贵的名声就会显著,天下的人就会仰慕,发布了命令就能实行,颁布了禁约就能制止,这样,称王天下的大业也就完成了。《诗》云:“施恩这个国都中,以此安抚天下众。”说的就是这种道理。江河湖泊,是龙、鱼居住的地方;高山树林,是鸟、兽栖息的地方;国家,是士、民居住的地方。江河湖泊干涸了,那么龙、鱼就会离开它;高山树林环境险恶,那么鸟、兽就会离开它;国家政治混乱,那么士、民就会离开它。没有土地,那么人民就不能安居;没有人民,那么土地就不能守住;没有正确的原则和法制,那么人民就不会来归附;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