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河北道法试卷+答案+解析_第1页
2018河北道法试卷+答案+解析_第2页
2018河北道法试卷+答案+解析_第3页
2018河北道法试卷+答案+解析_第4页
2018河北道法试卷+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年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满分:60分时间:与历史共用120分钟)卷Ⅰ(选择题,共26分)本卷共12题,1—10题每题2分,22—23题每题3分,共26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为了向大家介绍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冀华中学九年级(1)班办了一期“学习十九大,启航新时代”主题板报。板报内容应包括()①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④2.热心追问迷路老人信息并拨打其家人电话;为累得满头大汗的快递小哥送上一瓶水;在装有玻璃碴儿的垃圾袋上特意贴上提示纸条……这些凡人善举()①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境界 ②传递了社会正能量③有助于形成自由的价值取向 ④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3.某地执勤民警发现一驾驶员没有随车携带灭火器,依法对其开具处罚决定书。此时,被罚驾驶员发现并指出警车同样没放置灭火器。次日,当地交警支队发布“知错能改”通告,对警车驾驶员也依法进行了处罚。以此事件作为论据,能够证明的观点是()①公民的财产权受法律保护 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③执法者应成为守法的标杆 ④法律的权威只能靠警察维护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4.隋某与丁某是不同房产中介的工作人员,双方因客户买卖房屋问题发生纠纷,隋某便在朋友圈及房产中介微信群内辱骂丁某是“人渣”“不会有好下场”。对丁某维权有帮助的提示是()①隋某涉嫌侵犯名誉权 ②给予隋某同样的回击③向法院提起诉讼讨回公道 ④依法追究隋某的刑事责任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5.机器人灵巧地采摘黄瓜,无人机喷洒农药,通过手机云端随时了解养殖状况……在今天的中国乡村,一个个农业现代化场景令人惊叹。出现这些场景的主要条件是()①农业科技的进步 ②农村率先实现了全面小康③农村传统习俗的改变 ④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种下一棵树就给大地种下绿色希望,植下一片绿就为生命创造一方美好家园。回答6—7题。6.“十二五”期间,我国积极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共完成造林4.5亿亩、森林抚育6亿亩,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我国积极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的意义在于()①改善生态 ②净化空气③增加资源种类 ④建设美丽中国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7.五十多载寒来暑往,河北塞罕坝林场几代人持续造林护林100多万亩,将原来“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山秃岭修复成“蓝天白云游,绿野无尽头”的“华北绿肺”。从人与自然关系角度看,塞罕坝的生态变迁给我们的启迪是()①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相互影响②人类要主动改善生态环境③人类善待自然,自然则滋养人类④自然能满足人类的一切需要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价值观的传承载体。回答8—10题。8.“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无论路途有多遥远、春运的列车有多拥挤,只要一到春节这个时间节点上,回家的脚步就变得急促起来。“回家过年”折射出()①对亲情乡情的重视 ②对物质财富的追求③对阖家团圆的情感需求 ④对五谷丰登的祈福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9.改革开放40年,春运规模从1亿人次变为近30亿人次,速度从绿皮车变为复兴号,买票从风雪中排队变为80%车票由互联网售出……春运的变化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①人口增速加快 ②经济的发展③共同富裕的实现 ④人民生活越来越美好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0.春意盈九州,年味儿飘四海。从雪花飞扬的俄罗斯到温暖和煦的泰国,从多彩神秘的墨西哥到热情洋溢的西班牙……如今,在海外,越来越多的“洋粉丝”加入了过春节的队伍。这表明()①中华文化具有独特魅力 ②中国引领世界文化发展③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④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世界这么大,只有广西在放假”,这条网上热议的帖子引起大家对广西的关注。回答22—23题。22.2014年,“壮族三月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西将“壮族三月三”确定为假期,自治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这些做法()①提高了壮族在其他民族中的地位②体现了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③实现了少数民族地区协调发展④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23.在广西,“三月三”既是壮族的重要节日,也是汉、瑶、苗、侗等世居民族的重要节日,12个世居民族每年有2700多万人通过不同的方式欢度这个节日,上千场次的民族文化活动次第开花,争奇斗艳,各族人民沉浸在民族大联欢的喜庆气氛中。我们从中感受到()①各民族亲如一家 ②各民族风情一致③各民族相互影响 ④民族团结的珍贵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卷Ⅱ(非选择题,共34分)24.回应诉求,感受文明。(9分)材料一近年来,全国各地陆续开展的“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专项整治活动,收效明显,回应了公众诉求。下面是一组“关注斑马线治理,呵护斑马线文明”宣传图片。法律连线第四十七条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机动车行经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时,遇行人横过道路,应当避让。——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材料二吸烟有害健康,已经成为妇孺皆知的常识,公众对二手烟危害的认识与自我保护意识明显提高,对目前室内无烟环境的满意度普遍较低。室内无烟环境成为公众诉求。(1)据图一及“法律连线”得到的启示,选取一个角度,提出实现室内无烟环境的设想。(4分)(2)据对图二的理解,谈谈实现室内无烟环境,吸烟者应提高哪些道德素质。(3分)(3)据以上材料及问题,概括解决公众诉求对社会的影响。(2分)25.话说宪法,感悟法治。(10分)材料一一切立法活动都必须以宪法为准绳,不得与宪法的规定、宪法的原则、宪法的精神相违背,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依法立法。——全国政协委员李保平相关链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议程第四项是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第七项是审议监察法(草案)。材料二作为一名人民法官,要对宪法法律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带头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照法定权限、规则、程序履行职责,做到心中高悬法纪明镜、手中紧握法纪戒尺,知晓为官做事尺度。——广州市增城区人民法院院长蒋伟材料三几年前,我进驻旭日村普法。当时,村里乱象频现:基层选举被宗族势力渗透,拉票贿选、使用暴力解决纠纷时有发生。我便从宣讲宪法开始……经过努力,情况得到了根本性好转,现在村里的大小事务,都能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广东卓凡律师事务所律师徐向辉(1)用材料一的观点解释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议程安排。(3分)(2)结合对材料二的理解回答权大还是法大,并说明理由。(3分)(3)据材料三推断旭日村发生变化的原因。(2分)(4)概括上述材料及问题共同体现出的法治要求。(2分)28.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15分)歌曲承载历史记忆,是了解一个时代历史的窗口;歌曲表达民族情感,反映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追求。对经典歌曲的理解和态度,体现着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材料二多年来,国歌所承载的爱国情怀、忧患意识和奋勇前行的民族精神深入人心。但社会生活中时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些人在奏唱国歌时嬉笑打闹;一些人把国歌设置为手机铃声;一些人把国歌当成促销活动热闹曲。2017年9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国歌有了法律保障。法律连线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一切公民和组织都应当尊重国歌,维护国歌的尊严。第七条奏唱国歌时,在场人员应当肃立,举止庄重,不得有不尊重国歌的行为。第八条国歌不得用于或者变相用于商标、商业广告……不得作为公共场所的背景音乐等。——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3)如果奏唱国歌时再有人嬉笑打闹,我们应该怎样做?(2分)由此体会国歌法与我们的关系,请加以说明。(4分)材料三“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黄河大合唱》中所歌唱的,是八路军东渡黄河、饮马太行抗击日寇的坚定决心,是全民族觉醒、同日寇抗战到底的不屈精神。这样一部经典歌曲却被一些人恶搞,低俗的歌词、夸张的表演,引起大多数观众的愤怒和斥责。(4)“大多数观众”的表现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哪些要求?(6分)(5)据以上材料及问题,归纳当代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3分)2018年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卷Ⅰ答案速查123456789102223CCBAADBADCBD1.C本题为时政题,主要考查的是十九大的内容。①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十九大的内容,排除。故选C。2.C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社会主义道德的相关知识。题干中的行为都是帮助他人、友善待人的表现,体现了社会正能量和良好的社会风气,但与自由的价值取向没有关系,排除③。故选C。3.B本题主要考查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相关知识。本题中民警是国家的执法者,应该为公民做示范和榜样。题干中警车没有放置灭火器,警车驾驶员与被罚驾驶员一样受到处罚,这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③符合题意。题干中的民警是依法办事,公民的财产所有权没有受到非法侵犯,排除①。④表述错误,排除。故选B。4.A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人身权利和维权途径。题干中的关键词“辱骂”说明隋某侵犯了丁某的名誉权,故①正确;当合法权利受到侵犯时我们要依法维权,诉讼是合理的维权途径之一,故③正确;②的做法是不合理的,属于偏激的行为,排除;此题中隋某的行为属于民事违法行为而不是刑事违法行为,④错误。故选A。5.A本题考查的是科学技术的重要性。题干中“机器人”“无人机”“手机云端”等科学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现代化水平,其主要原因就是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①④符合题意。②表述错误,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到二○二○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农村传统习俗的改变与农业现代化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③。故选A。6.D本题考查的是保护资源环境的相关知识。题干中“国土绿化”直接的效果是促进森林资源的增长,并没有体现出资源种类增加,排除③;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有利于防风固沙、改善生态、净化空气、保护环境等,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D。7.B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根据题干中“几代人持续造林护林”,将“荒山秃岭”修复成“华北绿肺”可知,人类要主动改善生态环境,人类善待自然,自然则滋养人类,②③符合题意。设问要求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看,①不符合设问要求,应排除。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④表述错误,排除。故选B。8.A本题考查对中华传统文化——春节的认识。根据题干对“回家过年”的描述可以看出人们对亲情乡情的重视和对阖家团圆的情感需求,①③符合题意;②曲解了人们对“回家过年”的追求,“回家过年”体现了人们精神层面的追求,而非对物质财富的追求;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A。9.D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题干中“从绿皮车变为复兴号”,由排队买票变成大多数人通过互联网自助买票,体现了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和经济不断发展,②④符合题意。①与现实情况不符。③表述错误,我国还没有实现共同富裕。故选D。10.C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对外开放的相关知识。题干中从俄罗斯到泰国,从墨西哥到西班牙……越来越多的“洋粉丝”加入了过春节的队伍,体现出了我国文化的对外开放;“越来越多的‘洋粉丝’加入了过春节的队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以及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①③④符合题意。②表述错误,夸大了中华文化的作用。故选C。22.B本题考查的是传统节日。将“壮族三月三”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和保护,同时也有利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②④符合题意。①表述不正确。③不符合题意。故选B。23.D本题考查民族关系的相关知识。12个世居民族欢度节日,“上千场次的民族文化活动次第开花”,说明各民族一家亲,民族团结弥足珍贵,以及各民族相互影响,①③④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应排除。故选D。卷Ⅱ24.答案(9分)(1)立法角度:国家制定相关法律,为禁烟提供法律依据。执法角度:执法机关严格执法,使违法的吸烟者得到应有处罚。守法角度:吸烟者学法知法,自觉守法。(评分说明:选取正确的角度1分,说出具体设想3分。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共4分)(2)尊重他人;关爱生命;遵守规则;负责任;讲公德。(3分)(评分说明:答出一层意思1分,答出三层意思即可。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共3分)(3)促进社会和谐(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2分)(评分说明:意思相近即可。2分)解析(1)审设问可知本问属于建议类试题,要求学生按照设问限定的角度提出实现室内无烟环境的设想。解答此问分三步:一是全面审读两则材料,找出两则材料的共同点,即都讲的是公共生活秩序维护。二是分析图一及“法律连线”,图一体现的是机动车违反法律规定,执法者(警察)对司机不礼让行人的行为进行相应处罚;“法律连线”从立法层面规范机动车行为,为机动车礼让行人提供法律依据。这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从法律角度,即立法、执法、守法方面提出设想。三是结合实现公共场所戒烟的目的,选择上面分析出的法律任一角度提出设想,语言要完整、简练。(2)审设问可知本问属于简答类试题。根据对图二的分析可以得出,斑马线文明需要行人与司机共同提高生命安全意识、规则意识、社会公德意识、责任意识、尊重他人意识等。同样的道理,要想实现室内无烟环境,吸烟者也需要提高上述道德素质。(3)审设问可知本问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回答此问分两步:第一步,分别总结两个公众诉求是什么,即其一是机动车礼让斑马线,其二是实现室内无烟环境。第二步,思考这两个诉求实现后的意义,选取“对社会”的角度作答,切记不要写对个人和对国家的影响。25.答案(10分)(1)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监察法的制定必须依据宪法。因此,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要先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再审议监察法(草案)。(3分)(评分说明:意思相近即可。3分)(2)法比权大。(1分)权力由法律赋予,权力受法律约束(或权力要依法行使)。(2分)(评分说明:意思相近即可。共3分)(3)通过普法,村民法治观念增强,做到了守法用法。(2分)(评分说明:意思相近即可。2分)(4)有法必依(或尊法守法);维护宪法权威(或树立宪法意识)。(2分)(评分说明:答出一层意思即可。2分)解析(1)本设问较为复杂,可分两步解答。第一步:进行设问转换,将设问转换为①材料一说明了什么?②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议程是什么?③为什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议程这样安排?第二步:根据材料分析以上问题。审读材料一关键信息“以宪法为准绳”“不得与宪法……相违背”“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依法立法”可以得出观点: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审读“相关链接”材料可以看出,会议议程有一个明显的先后顺序,即先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然后审议监察法(草案)。综合上述分析得出答案: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因此监察法的制定必须依据宪法;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要先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再审议监察法(草案)。(2)审设问可知,解答本问需要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审读材料二关键信息“依照法定权限”可以看出,法官权力由法律赋予;由“依照法定权限、规则、程序履行职责”可以看出,法官的权力受到法律约束,法官要依法办事。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法大于权。(3)本问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法律的作用的理解与运用。解答此问要审读材料,找准关键词,厘清逻辑关系。几年前的旭日村“乱象频现”,如今村里的大小事务都能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材料中间穿插着“我”的做法,即“宣讲宪法”。根据上述分析得出结论:旭日村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