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1681-2019 城市轨道交通视频监视系统技术规范_第1页
DB11-T 1681-2019 城市轨道交通视频监视系统技术规范_第2页
DB11-T 1681-2019 城市轨道交通视频监视系统技术规范_第3页
DB11-T 1681-2019 城市轨道交通视频监视系统技术规范_第4页
DB11-T 1681-2019 城市轨道交通视频监视系统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35.240.60

L67

备案号:69308-2020

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11/T1681—2019

城市轨道交通视频监视系统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metrotransitvideomonitoringsystem

2019-12-25发布2020-04-01实施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11/T1681—2019

城市轨道交通视频监视系统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城市轨道交通与运营生产相关的专用通信视频监视系统的逻辑架构、业务、功能、

性能、互联、安全防范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与运营生产相关的专用通信视频监视系统新建、更新改造工程的规划、

设计、建设、验收、维护、运营及业务管理。改建、扩建工程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8030信息技术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的扩充

GB/T22239-201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GB/T28181-2016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

GB35114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信息安全技术要求

GA/T367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GA/T669.1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技术标准第1部分:通用技术要求

DB11/T384.5图像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5部分:图像质量要求与评价方法

DB11/T384.12图像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12部分:图像采集区域标志的设计与设置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视频监视系统videomonitoringsystem

提供有关列车运行、防灾、救灾及乘客疏导等方面视觉、听觉信息的硬件及软件系统。

3.2

采集设备collectingdevice

采集音视频图像信息的设备,包括摄像机、视频编码设备和拾音器等,其中摄像机包括网络接口

摄像机、非网络接口模拟摄像机、非网络接口数字摄像机等,拾音器包括网络拾音器、模拟拾音器等。

3.3

智能视频分析intelligentvideoanalysis

通过提取视频图像数据中的各种特征信息,自动分析并理解视频图像中的内容及相互关系,从而达

到获取视频图像关键信息目的的结构化描述。

1

DB11/T1681—2019

3.4

用户集userset

具有相对统一使用特征的用户的集合。

3.5

权限competence

用户对音视频资源的访问及控制能力。

3.6

级别level

用于表示不同用户集在访问同一资源时的先后顺序,不同数值代表不同等级。

3.7

用户组usergroup

按照应用需求结合资源特性,由管理平台确定的用户集的集合,同一用户组对特定的资源具有相同

的权限和相同的级别。

3.8

视频监视设备videomonitoringequipment

组成视频监视系统的全部设备的总称,包括前端音视频采集设备、车站和中心控制处理设备、网络

管理设备、监视终端等。

3.9

控制优先级controlprioritylevel

用于表示不同用户集在控制同一云镜时的先后顺序。

3.10

运营控制中心operatedcontrolcenter

调度人员通过使用通信、信号、综合监控(电力监控、环境与设备监控、火灾自动报警)、自动售

检票等中央级系统操作终端设备,对地铁全线(多线或全线网)列车、车站、区间、车辆基地及其他设

备的运行情况进行集中监视、控制、协调、指挥、调度和管理的工作场所,简称控制中心。

3.11

备用控制中心backupcontrolcenter

在运营控制中心失去作用时,能够为调度人员提供运营控制中心部分或全部功能的场所。

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FC:自动售检票(AutomaticFareCollection)

ATS:自动列车监控系统(AutomaticTrainSupervision)

BCC:备用控制中心(BackupControlCenter)

CIF:通用中间格式(CommonIntermediateFormat)

ID:标识编码(Identification)

IP:因特网协议(InternetProtocol)

IPC:网络摄像机(InternetProtocolCamera)

2

DB11/T1681—2019

OCC:运营控制中心(OperatedControlCenter)

OSD:视频字符叠加器(On-ScreenDisplay)

PIS:乘客信息系统(PassengerInformationSystem)

PS:节目流(ProgramStream)

PTZ:摄像机云镜所支持的动作,包括云镜左右移动、上下移动和镜头的焦距缩放(Pan-Tilt-Zoom)

RTCP: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eal-TimeTransportControlProtocol)

RTP:实时传输协议(Real-TimeTransportProtocol)

RTSP:实时流化协议(Real-TimeStreamingProtocol)

SDP:会话描述协议(SessionDescriptionProtocol)

SIP:会话初始协议(SessionInitiationProtocol)

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impleNetworkManagementProtocol)

TCC:轨道交通指挥中心(TrafficControlCenter)

TCP: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DatagramProtocol)

URI:全局资源标识符(UniversalResourceIdentifier)

VMS:视频监视系统(VideoMonitoringSystem)

XML: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MarkupLanguage)

5总则

5.1城市轨道交通视频监视系统建设,应纳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总体规划,并进行综合设计、同步施

工、独立验收、同时交付使用、投入试运营。

5.2城市轨道交通视频监视系统所选择的系统设备应经国家认可的检验部门检验,并获得有效的检验

合格报告。

5.3城市轨道交通视频监视系统应满足与城市轨道交通其他系统集成的要求,并具有与其他系统的接

口。

5.4城市轨道交通视频监视系统应充分考虑新型技术的应用。

5.5城市轨道交通视频监视系统是重要的生产系统,应为轨道交通指挥中心调度员、线路运营控制中

心调度员、线路备用控制中心调度员、车站/车辆基地值班员、列车司机等提供有关列车运行、防灾、

救灾、乘客情况以及变电所设备运行情况等方面的视频。

5.6列车司机调用本列车视频监视系统实时视频宜采用单播方式,城市轨道交通视频监视系统其余用

户调用列车视频监视系统实时视频宜采用流媒体转发方式;城市轨道交通视频监视系统用户调用车站/

车辆基地视频监视系统实时视频应采用组播方式。

5.7城市轨道交通视频监视系统可为外部单位提供音视频信息,宜采用流媒体转发方式。

5.8城市轨道交通视频监视系统覆盖区域应按照DB11/T384.12的规定设置图像采集区域标志。

6逻辑架构

6.1系统架构

城市轨道交通视频监视系统逻辑架构由三层组成,分别为路网层、线路中心层和车站层,系统逻辑

架构见图1:

3

DB11/T1681—2019

TCC

路网层外部单位

视频监视系统

线路中心层多线路中心视频监视系统BCC

/OCC视频监视系统视频监视系统

车站/车辆基地列车

车站层

视频监视系统视频监视系统

图1城市轨道交通视频监视系统逻辑架构图

6.2路网层

路网层视频监视系统支持调用全路网各线路车站、车辆基地、列车的音视频资源,为TCC视频监视

系统用户以及外部单位用户提供音视频资源。

TCC视频监视系统用户可在权限范围内实现路网音视频资源的调用、云镜控制及录像调用功能,并

对相关视频监视设备进行监视。

6.3线路中心层

线路中心层视频监视系统包括多线路中心/线路运营控制中心视频监视系统和线路备用控制中心视

频监视系统。

纳入多线路中心视频监视系统统一建设的线路,不再建设完整线路运营控制中心视频监视系统,仅

在线路运营控制中心设置本线的终端类设备及配套网络设备、接口设备,统一接入多线路中心视频监视

系统。

线路运营控制中心视频监视系统支持调用所辖线路车站、车辆基地、列车的音视频资源,为OCC

视频监视系统用户提供音视频资源。OCC视频监视系统用户可在权限范围内实现所辖线路音视频资源的

调用、云镜控制及录像调用功能,并对所辖线路视频监视设备进行管理。

线路备用中心视频监视系统是线路运营控制中心视频监视系统的后备系统。线路备用中心视频监视

系统启用后,支持调用所辖线路车站、车辆基地、列车的音视频资源。BCC视频监视系统用户可在权限

范围内实现所辖线路音视频资源的调用、云镜控制及录像调用功能,并对所辖线路视频监视设备进行管

理。

6.4车站层

车站层视频监视系统包括车站视频监视系统、车辆基地视频监视系统和列车视频监视系统。

车站/车辆基地视频监视系统负责本地音视频采集设备的接入及管理,支持调用本车站/车辆基地的

音视频资源,车站/车辆基地用户可在权限范围内实现本车站/车辆基地音视频资源的调用、云镜控制功

能。

列车视频监视系统负责列车音视频采集设备的接入及管理,支持调用本列车音视频资源,司机室用

户可调用本列车音视频资源,支持列车视频图像存储功能,支持列车设备状态监控功能。列车设备应具

备断电自保护功能。

7业务要求

4

DB11/T1681—2019

7.1视频监视原则

防灾优先、运营为主、及时调看、有效处置。

7.2视频监视类别

城市轨道交通视频监视业务类别宜分为七类:

a)防灾视频监视:车站/车辆基地/列车内所有视频覆盖范围的音视频监视;

b)行车视频监视:车站/车辆基地/列车内与行车有关视频覆盖范围的音视频监视;

c)电力视频监视:车站/车辆基地变电所内设备运行情况及状态的音视频监视;

d)AFC视频监视:车站自动售检票相关设备、车站客流及售检票相关情况的音视频监视;

e)客运视频监视:车站公共区域乘客情况及客流相关情况的音视频监视;

f)乘客服务视频监视:列车车厢乘客情况及客流相关情况的音视频监视;

g)车辆检修视频监视:列车设备情况及车辆基地大库内车辆相关情况的音视频监视。

7.3视频调用路数

7.3.1路网层视频监视系统

各线路应为路网层视频监视系统提供实时音视频资源调用路数不少于256路;录像资源调用路数不

少于16路,且各车站/车辆基地录像资源调用路数不少于4路;结构化数据调用路数不少于256路。

各列车应为路网层视频监视系统提供实时音视频资源调用路数不少于2路。

7.3.2线路运营控制中心视频监视系统

线路运营控制中心系统用户音视频资源调用路数如下:

a)应为线路运营控制中心防灾调度员提供不少于1路实时音视频资源调用;

b)应为线路运营控制中心行车调度员提供不少于4路实时音视频资源调用;

c)应为线路运营控制中心电力调度员提供不少于9路实时音视频资源调用;

d)应为线路运营控制中心乘客服务调度员提供不少于4路实时音视频资源调用;

e)应为线路运营控制中心车辆检修调度员提供不少于4路实时音视频资源调用;

f)应为线路运营控制中心客运调度员提供不少于4路实时音视频资源调用;

g)应为线路运营控制中心大屏幕系统提供不少于16路实时音视频资源调用;

h)应为线路运营控制中心录像回放终端提供不少于4路录像资源调用。

7.3.3线路备用控制中心视频监视系统

线路备用控制中心系统用户音视频资源调用路数如下:

a)应为线路备用控制中心防灾调度员提供不少于1路实时音视频资源调用;

b)应为线路备用控制中心行车调度员提供不少于4路实时音视频资源调用;

c)应为线路备用控制中心电力调度员提供不少于9路实时音视频资源调用;

d)应为线路备用控制中心乘客服务调度员提供不少于4路实时音视频资源调用;

e)应为线路备用控制中心车辆检修调度员提供不少于4路实时音视频资源调用;

f)应为线路备用控制中心客运调度员提供不少于4路实时音视频资源调用;

g)应为线路备用控制中心录像回放终端提供不少于4路录像资源调用。

7.3.4外部单位用户

路网层TCC视频监视系统能为交通主管部门、公安主管部门等提供不多于64路实时音视频资源调

用。

7.3.5换乘站用户

5

DB11/T1681—2019

换乘站用户调用相邻换乘线路车站音视频资源路数如下:

a)换乘站应调用对方车站管辖范围的实时音视频资源,调用路数不少于16路;

b)换乘站音视频资源调用范围宜为站台、站厅、换乘通道、共用出入口等对方车站公共区域。

8功能要求

8.1音视频采集

8.1.1音视频采集

应设置音视频采集设备,完成指定区域的音频及视频信息采集,音视频信息应同步。音视频采集设

备设置位置应符合附录A中要求。

8.1.2字符叠加

视频图像在接入网络前,应在采集设备侧完成字符叠加。数字摄像机应在摄像机侧完成字符叠加,

模拟摄像机应在编码设备侧完成字符叠加。

具有云镜控制功能的视频采集设备在被控制占用时应直接将当前占用者信息叠加在视频图像上。

字符信息应以视频图像的形式完成叠加,不得进行二次叠加,应具有防篡改功能。在实时图像预览、

存储和录像回放过程中,字符信息的格式、位置、颜色、透明度应完全一致。

应能设置视频采集设备叠加字符的位置、内容、大小、字体、颜色等信息。

字符叠加应符合附录B中要求。

8.2实时音视频监视

8.2.1实时音视频预览

实时音视频预览画面显示模式应灵活切换,应实现单画面固定显示、多画面固定显示、单画面轮巡、

多画面轮巡、成组画面显示、拼接画面显示等多种画面显示模式,在多种画面显示模式下均应实现视频

图像电子放大功能。

在单画面固定显示、多画面固定显示、成组画面显示模式时应同步进行音频播放,播放时应与视频

画面同步;多画面固定显示、成组画面显示模式下播放第一画面音频。

实时音视频解码格式应符合附录C中要求。

8.2.2终端控制

控制终端应能按多种维度查看视频资源,对实时音视频和录像进行查询、调看、控制操作。

控制终端应对采集设备进行云镜控制,应实现上移、下移、左移、右移、左上、左下、右上、右下、

聚远焦、聚近焦、光圈开、光圈关、变焦推远、变焦拉近等控制方式。

控制终端应能够控制预置位调用、设置和清除,控制自动巡航调用、停止、设置和清除。

8.3录像存储与回放

8.3.1音视频信息存储

车站层音视频采集设备采集到的音视频信息均应进行存储,音视频信息存储周期应满足国家相关标

准规范要求。

8.3.2存储管理

音视频信息存储模式应包括全时存储、定时存储、手动存储、报警存储等,存储规则应包括存储周

期循环存储、存储空间循环存储、永久性存储等,应对每一路音视频媒体流进行存储模式及规则的设置。

音视频信息录像资源应统一管理、统一检索、统一对外服务,对媒体流丢失、录像不完整等应告警。

音视频信息存储空间应能够平滑扩展,增加存储空间时应保证已有录像的安全性、完整性。

6

DB11/T1681—2019

8.3.3录像检索与回放

录像检索

经授权的用户应能检索并调取在设计存储周期内任意时间段的音视频录像,检索和回放录像应精确

到秒。可按多个组合条件进行录像检索。

录像回放

录像回放模式应包括单画面录像回放、多画面录像回放等多种录像回放画面显示模式。

在各种画面显示模式下均应实现录像正常速度播放、暂停、停止、倍速播放、拖拽播放、逐帧播放

等播放控制操作,多画面录像回放应能分别对不同画面进行单独控制操作。

录像回放在单画面录像回放、多画面录像回放模式下进行正常速度播放时,应同步进行音频播放,

播放时应与视频画面同步;多画面录像回放模式下播放第一画面音频。

录像回放媒体流的编码格式及封装格式应符合附录C中的要求。

8.3.4录像复制与抓拍

经授权的用户应能复制录像、下载录像、对录像进行抓拍。

8.4智能应用

8.4.1智能视频分析

基本要求

经授权的用户根据需求应能选择及调整智能视频分析应用种类,应能对单路视频资源的多个视频分

析应用种类或规则进行设置,同一设备应能在不超过设备能力条件下同时实现不同种类的智能分析应

用,能对视频分析报警规则进行设置。在视频智能应用报警时,应在指定的监视器、工作站上自动弹出

具有显著标志的画面。

客流统计

实时统计进入、离开指定区域的人数等信息,应显示指定时间范围内的人数状态、区域内人数状态

等信息。

客流密度检测

对设定检测区域内客流密度进行检测,具备不同监测区域的不同敏感度设置。

逆行检测

实时检测指定区域内乘客在禁行方向的运动。具备不同检测区域的不同敏感度设置,具备禁行方向

的报警触发时间的设置。

入侵检测

实时检测目标进入或离开检测区域的事件。每路视频中应可设置多个检测区域,并可同时进行检测

和跟踪。

其他

可根据实际业务需求,配置其他类别智能视频分析功能。

8.4.2视频图像质量诊断

基本要求

7

DB11/T1681—2019

对视频图像质量、云镜控制有效性进行自动检测和诊断,当诊断出异常时,发出相应的报警信息,

检测宜采用轮巡检测方式。

应支持灵活选择图像质量诊断的视频资源,支持单路或多路视频资源的多个图像质量诊断规则设

置,支持对视频图像质量诊断报警规则的设置。

对比度异常

全屏单一偏色或多种颜色混杂的带状偏色等现象。

图像模糊

视频画面主体部分图像模糊、部分区域模糊等现象。

图像亮度异常

视频画面过亮或过暗等现象。

外部干扰

视频图像出现雪花、条状、带状条纹、滚屏、折叠等现象。

视频画面冻结

视频画面停滞在某一帧的现象。

视频画面抖动

视频图像上下抖动、左右抖动等现象。

视频信号缺失

间发性或持续性的视频缺失等现象。

PTZ控制失效

云镜全部或部分无法正确执行指令等现象。

0视频遮挡

视频画面主体部分图像被遮挡等现象。

8.5电子地图

系统应能够调用第三方电子地图系统/GIS系统。应支持矢量地图,宜支持三维地图。应对地图资

源信息进行查看并分类管理,实现按列表节点(区域、地图)名称模糊查询。

应能够在电子地图上标记采集设备位置,预览采集设备音频、视频,并显示结构化数据及报警信息;

应支持在电子地图上进行录像回放;能够在电子地图上显示采集设备状态并标注。

8.6系统联动告警

8.6.1联动告警

根据输出的联动告警信号,应显示告警提醒、告警信息、联动画面及当前告警次数,能够手工确认

告警信息。

8.6.2联动告警配置管理

告警类型

8

DB11/T1681—2019

联动告警宜包括入侵联动告警、召援电话联动告警、智能应用联动告警等类型。

联动告警配置

联动告警项配置应不少于告警频度、告警用户、告警显示终端、联动摄像机等。

8.7系统故障隔离与独立运行

8.7.1故障隔离

系统服务管理范围内的部件、单体设备、子系统等发生故障时,不应影响系统服务管理范围内其他

部分的正常工作。

8.7.2脱网独立运行功能

车站层视频监视系统与线路中心层视频监视系统出现网络中断情况时,车站层视频监视系统应正常

工作,并确保车站层已登录用户的正常操作。

8.8异地容错

8.8.1视频管理设备异地容错

线路运营控制中心视频监视系统应具备至少接管一个车站/车辆基地的视频管理设备异地容错功

能,当本线车站或车辆基地视频管理设备故障时,应由本线路运营控制中心视频监视系统容错视频管理

设备接管其管理服务功能。

在车站/车辆基地的视频管理设备恢复视频管理功能后,线路运营控制中心视频监视系统应自动解

除对该车站/车辆基地管理状态。

8.8.2存储设备异地容错

线路运营控制中心视频监视系统应具备至少接管一个车站/车辆基地的视频存储设备异地容错功

能,当本线车站/车辆基地视频存储设备发生故障时,应由本线路运营控制中心视频监视系统容错存储

设备接替其存储功能,并告警。

在车站/车辆基地的存储设备恢复视频存储功能后,线路运营控制中心视频监视系统应自动停止对

该车站/车辆基地的存储功能。

8.9时钟同步

线路中心层视频监视系统应与线路时钟系统保持同步,车站层视频监视系统应与线路中心层视频监

视系统保持时钟同步。

8.10系统管理

8.10.1用户管理

应支持用户创建及用户权限分配,管理员能够修改包括用户权限在内的所有信息,并进行删除用户

操作,普通用户可修改登录密码。

8.10.2云镜控制优先级管理

云镜控制优先级应以线路为单位进行划分,不同线路应单独配置,云镜控制优先级应符合附录D

中的要求。

8.10.3日志管理

应具有日志记录功能,日志记录应包括操作记录、故障记录、设备记录等。

日志记录内容不可人工删除,记录存满应自动覆盖。所有日志记录均应支持检索、查询、导出等操

作。

9

DB11/T1681—2019

8.10.4业务配置管理

轮巡设置

轮巡组设置应支持按照摄像机的序列、轮巡间隔和显示窗口进行配置,并支持对每个轮巡组进行自

定义命名和分配使用权限。

组切设置

组切设置应支持按照摄像机的序列和显示窗口进行设置,并支持对每个组切组进行自定义命名和

分配使用权限。

预置位设置

具有云镜控制功能的音视频采集设备应支持预置位设置。

巡航设置

具有云镜控制功能的音视频采集设备应支持巡航设置,可将若干个预置位加入到一个巡航组,并设

置预置位的顺序以及延时。

画面拼接设置

视频画面拼接显示应根据用户选择进行画面拼接。

8.10.5业务监控

系统应监控接入的音视频采集设备、音视频解码设备、视频管理设备、存储管理等设备的在线状态,

视频分析设备的智能分析运行状态。

系统能够查看音视频采集设备存储图像对应的存储计划,查看配置的视频分析规则,多条件组合查

询分析服务器上报的视频分析报警信息。

8.11网络管理

8.11.1基本功能

系统应具备网络监视与管理功能,对设备运行状态信息进行收集。

系统能够对设备进行全面的配置管理、设备管理、性能管理、故障管理。能够进行终端设备、服务

器工作状态的管理及统计。能够记录并查询对设备的操作、运行、异常情况的日志,并提供多种检索、

查询方案。

支持车站/车辆基地系统设备电源进行远程定时或手动开关机。

8.11.2设备编码

系统设备应按照相关规定统一编码。

8.11.3信息收集

系统应支持设备状态和告警信息的统一收集和整理。

8.11.4配置管理

时钟同步配置

系统应支持设备的时钟同步配置管理。

网络摄像机配置

10

DB11/T1681—2019

系统应支持对网络摄像机进行配置,应支持对网络摄像机参数的修改与查询。

系统应支持字符叠加相关信息的配置。

编解码设备配置

系统应支持对编解码设备进行配置,应支持对编解码设备参数的修改与查询。

系统应支持字符叠加相关信息的配置。

视频管理设备配置

系统应支持对视频管理设备进行配置。

存储设备配置

系统应支持对视频存储设备进行存储空间、数据保护策略等配置。

交换设备和安全隔离设备

系统应支持对线路数据网络交换设备、安全隔离设备进行配置。

告警规则配置

系统应支持根据设备的监控需要配置每个设备的告警规则,按照条件触发不同等级的告警。

8.11.5性能管理

采集任务管理

系统能够对主要设备实时工作状态进行采集,能够根据设备的监控需要配置每个设备的采集指标,

并可启停指标采集任务。

性能数据采集

系统应支持采集设备的CPU、内存、硬盘、网络等性能指标。

性能数据展示

系统应支持实时性能、历史性能等数据以多种颗粒度的曲线图等方式进行展示和分析。

8.11.6故障管理

故障告警

系统应实时报告系统运行故障,对故障进行定位,发生故障时应及时告警。

告警显示

系统应支持不同告警严重等级的显示。

告警查询

系统应支持针对告警数据进行多条件组合查询。

告警处理

系统应支持对告警信息进行确认、删除等处理。对同类告警进行压缩存储,并累计其发生次数及最

后发生时间。

告警声音提示

告警发生时,系统应播放告警声音提示。

11

DB11/T1681—2019

9性能要求

9.1通用性要求

系统安全性应符合GA/T669.1中第9章要求。

系统电磁兼容性应符合GA/T669.1中第10章要求。

系统电源应符合GA/T669.1中第11章要求。

系统所使用设备的环境适应性应符合GA/T367中第7章要求。

9.2可靠性

音视频采集设备的在线率应不小于97%。

系统平均无故障时间应不小于20000h。

9.3可维护性

因设备问题造成的系统故障恢复时间应不大于30min。

9.4音视频采集要求

9.4.1车站/车辆基地音视频采集要求

车站/车辆基地音视频采集应满足:标清视频图像分辨率不低于D1,码流不低于2Mbps,高清视频

图像分辨率不低于1080P,码流不低于4Mbps。音频采样频率应不小于32kHz,音频采样位数应不小于

8bit。音视频媒体流的编码格式及封装格式应符合附录C中要求。

9.4.2列车音视频采集要求

列车音视频图像分辨率应不低于720P,码流应不低于1Mbps。音视频媒体流的编码格式及封装格式

应符合附录C中要求。

9.5音视频编解码性能要求

音视频媒体流的一次编解码延时应不大于400ms。

9.6图像质量要求

数字图像质量主观评价评分标准及方法应符合DB11/T384.5中的规定,评分应不低于4分。

9.7录像存储与回放性能要求

9.7.1车站/车辆基地录像存储要求

车站/车辆基地录像存储应满足:标清图像分辨率不低于D1,码流不低于2Mbps;高清图像分辨率

不低于1080P,码流不低于4Mbps。

支持多路音视频媒体流并发存储,支持多种格式、码率的音视频媒体流存储。

9.7.2列车录像存储要求

列车音视频资源宜在地面进行备份存储,供授权用户远程调用。

在车地无线传输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列车音视频资源宜在地面进行实时备份存储,供授权用户远程

调用。

9.7.3录像检索与回放要求

录像回放及下载最大速度应不小于8倍速度。录像回放及下载应不影响存储业务正常工作。

12

DB11/T1681—2019

9.8智能应用要求

9.8.1视频智能分析要求

基本要求

系统应确保视频分析触发报警时,视频分析性能不受影响。

客流统计

客流统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a)应能对宽度和高度均大于或等于16px的目标进行客流量统计;

b)目标流量统计误差应在-15%~15%范围内。

客流密度检测

客流密度检测应满足以下要求:

a)应能对目标宽度和高度均大于10px的场景进行密度检测;

b)目标稠密程度估计误差应小于或等于1个级别,目标稠密程度分为4个级别:

1)很稀疏:目标覆盖面积占检测区域面积的0~25%;

2)稀疏:目标覆盖面积占检测区域面积的26%~50%;

3)密集:目标覆盖面积占检测区域面积的51%~75%;

4)很密集:目标覆盖面积占检测区域面积的76%~100%。

c)检测结果输出时间应小于或等于2s。

逆行监测

逆行检测应满足以下要求:

a)应能检测出水平或垂直方向速度为15px/s~200px/s、且宽度和高度均大于或等于16px的

逆行目标;

b)逆行判定距离应能在32px~256px设置;

c)检测结果输出时间应小于或等于1s;

d)检测率应大于或等于95%;

e)误检率应小于或等于10%。

入侵监测

入侵检测应满足以下要求:

a)应能检测出水平或垂直方向速度为15px/s~200px/s、且宽度和高度均大于或等于16px的

入侵目标;

b)检测结果输出时间应小于或等于1s;

c)检测率应大于或等于95%;

d)误检率应小于或等于10%。

9.8.2视频图像质量诊断要求

系统应确保视频图像质量诊断触发报警时,视频图像质量诊断性能不受影响。

图像质量诊断误报率应小于5%,漏报率应小于5%。

9.9系统联动要求

13

DB11/T1681—2019

报警信息联动响应时间应不大于500ms。

9.10异地容错要求

9.10.1视频管理设备异地容错

线路运营控制中心视频监视系统应具备至少接管一个车站/车辆基地的视频管理设备异地容错的能

力。

当车站/车辆基地视频管理设备故障时,线路运营控制中心视频监视系统视频管理设备接管其管理

功能,接管时间应不大于60s;在车站/车辆基地的视频管理设备恢复视频管理功能后,应重新接管本

站视频管理业务,接管时间应不大于60s。

9.10.2存储设备异地容错

线路运营控制中心视频监视系统应具备至少接管一个车站/车辆基地的存储设备异地容错的能力。

当车站/车辆基地的视频存储设备故障时,线路运营控制中心视频监视系统存储设备应接管其存储

功能,接管时间应不大于60s;该过程中录像丢失时间应不大于60s。

在车站/车辆基地的存储设备恢复视频存储功能后,线路运营控制中心视频监视系统应自动停止对

该车站/车辆基地的存储功能,该过程中录像不能丢失。

9.11网络传输质量要求

IP网络的性能参数指标(不含车地)应符合如下要求:

——端到端通信的网络时延上限应小于100ms;

——端到端通信的时延抖动上限应小于20ms;

——端到端通信的丢包率上限应小于1×10-5;

——端到端通信的包误差率上限值为1×10-4。

9.12指令响应要求

车站层系统指令响应时间应不大于200ms;层级间系统指令响应时间应不大于300ms。

9.13时钟性能要求

时钟同步源丢失后,音视频采集设备和音视频编解码设备在自主授时24h内设备时钟偏差应不大于

6s。

10接口要求

10.1线路运营控制中心接口

线路运营控制中心视频监视系统应建立与线路传输系统、时钟系统、线路ATS、线路综合监控系统、

线路集中告警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车地综合无线通信系统以及电源系统的接口,系统接口应参考

附录E中E.1的要求。

10.2线路备用控制中心接口

线路备用控制中心系统视频监视系统应建立与线路传输系统、时钟系统、线路ATS、线路综合监控

系统、车地综合无线通信系统以及电源系统的接口,系统接口应参考附录E中E.2的要求。

10.3车站/车辆基地接口

14

DB11/T1681—2019

车站/车辆基地视频监视系统应建立与线路传输系统、车站综合监控系统、垂直电梯、换乘站视频

监视系统、外部系统联动及电源系统的接口,系统接口应参考附录E中E.3的要求。

10.4列车视频监视系统接口

列车视频监视系统应建立与车地综合无线通信系统和列车电源系统等其他专业的接口,系统接口

应参考附录E中E.4的要求。

10.5路网层视频监视系统接口

路网层视频监视系统建立与外部单位系统的接口,系统接口应参考附录E中E.5和附录F的要求。

11安全要求

11.1通用要求

物理环境、通信网络、边界防护、计算环境、管理中心、管理制度、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建设

管理和运维管理应符合GB/T22239-2019中第7章的要求。

11.2系统可用性

系统应避免因单台设备故障造成系统瘫痪、网络瘫痪或系统主要功能缺失。

系统应避免因非授权客户或者攻击者发送大量服务请求而导致核心设备资源大量占用,不能正常响

应授权用户的访问请求或不能处理前端控制设备的视频和报警信息。

11.3采集设备身份认证

采集设备的身份认证应符合GB35114中的A级前端设备相关要求。

11.4数据安全

系统应具备多重鉴权管理及日志记录功能,视频监视系统运维单位应制定数据资源安全管控办法,

保证数据资源的安全可控及读取的可追溯。

12设备要求

12.1网络摄像机及镜头

网络摄像机设备及镜头的基础指标应符合附录G中的要求,音视频编码格式应符合附录C中的要求,

传输、管理和控制协议应符合附录H和附录I中的要求。

图像采集设备应能适应现场的照明条件。环境照度不满足视频监视要求时,应配置辅助照明,或

者采用微光、补光摄像机等设备。安装于列车外部和轨道沿线的摄像机,应具有良好的强光抑制功能。

分辨率为720P的摄像机的水平清晰度应不低于650TVL;分辨率为1080P的摄像机的水平清晰度不应

低于1100TVL;分辨率为4K的摄像机的水平清晰度应不低于1700TVL,所有摄像机应具有彩色/黑白自动

转换功能。

音频采样频率应不小于32kHz,音频采样位数应不小于8bit。

在网络直连环境下,网络摄像机在本标准要求的码率、编码方式和帧率设置时,稳定工作5min后

延时不应大于400ms。

12.2音视频编码设备

15

DB11/T1681—2019

音视频编码设备的基础指标应符合附录G中的要求,音视频编码格式应符合附录C中的要求,传输、

管理和控制协议应符合附录H和附录I中的要求。

支持字符叠加功能,宜采用矢量字库。在网络直连环境下,音视频编码设备在本标准要求的码率、

编码方式和帧率设置时,稳定工作5min后延时不应大于400ms。

12.3拾音器

拾音器设备的参数指标应符合附录G中的要求。室外使用的拾音器应满足IP65要求。

12.4音视频解码设备

音视频解码设备的基础指标应符合附录G中的要求,音视频编码格式应符合附录C中的要求,传输、

管理和控制协议应符合附录H和附录I中的要求。

应支持字符叠加功能,宜采用矢量字库。

12.5监视器

监视器的参数指标应符合附录G中的要求。应采用AC220V供电,具备抗电磁干扰能力。

16

DB11/T1681—2019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摄像机点位设置实施细则

A.1概述

站内AFC闸机、电扶梯、步梯区域处摄像机及垂直摄像机(客流计数摄像机)的点位设置应严格执

行本标准要求,不可调整摄像机点位;其它位置摄像机原则上不可进行调整,确需考虑现场建筑、装修、

导向等相关专业情况的,在满足图像监视效果的基础上可进行优化设计。

摄像机点位设置在存在盲区情况下,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增加相应摄像机点位;在存在监视范围重

叠的情况下,在满足覆盖要求的基础上可酌情减少部分摄像机点位。

A.2车站分级

车站分级见表A.1。

表A.1车站分级表

序号车站类型说明

1特级站政治核心区车站(如:天安门东站、天安门西站、前门站等)

2一级站除特级站外政治核心区周边车站(如:和平门站、长椿街站)、四环以内的换乘站

3二级站四环以外换乘站和四环以内一般车站(含四环上的车站)

4三级站四环以外的一般车站

A.3摄像机点位设置

摄像机点位设置要求及目标见表A.2。

表A.2摄像机点位设置

序号区域划分设置要求及目标

出入口与市政区域每个出入口地面厅外侧设置1支球型摄像机及拾音器(室外),监视出

接口处入口外侧客流情况。

每处垂直电梯外设置1支摄像机及拾音器,监视垂直电梯门开关及电梯

出入口垂直电梯前室客流情况;轿厢内设置1支半球型摄像机及拾音器,覆盖电梯轿厢

全部范围,监视电梯内乘客情况。

每处电扶梯上、下各设置1支摄像机及拾音器,设置于扶梯上、下方,

出入口通道电扶梯监视扶梯的工作及乘客上、下情况;扶梯提升高度大于13m时,应在中

车站出部增设1支摄像机及拾音器。

车入口每处步梯设置1支摄像机及拾音器,设置于步梯上方,监视步梯乘客上

出入口通道步梯

1站下情况;步梯提升高度大于13m时,应在中部增设1支摄像机及拾音器。

内出入口通道水平通根据通道长度、布局,合理设置摄像机及拾音器,满足对客流监视需

道求,宜每20~30m设置1支。

在通道外部出入口外侧、通道外部出入口的通道内侧及在通道内部内

出入口疏散通道

侧各设置1支摄像机及拾音器,监视人员进出情况。

出入口与站厅连接在出入口与站厅分界处出入口通道内设置半球型摄像机用于人数统计,

处垂直安装,画面应覆盖整个通道宽度,监视出入口通道断面。

车站站

考虑客流方向设置摄像机及拾音器,监视客流进出闸机情况;每4台闸

厅公共AFC闸机

机设置不少于1支摄像机,能够监控所有闸机通道客流进出闸机情况。

17

DB11/T1681—2019

表A.2摄像机点位设置(续)

序号区域划分设置要求及目标

每处自助售票机设置2支摄像机及拾音器,分别监视自助售票机前、后

自助售票机

工作情况。

每处人工售票处外设置1支摄像机及拾音器,监视人工售票处客流分布

人工售票亭情况;每处人工售票处内设置2支摄像机及拾音器,监视人工售票作业

情况,配合处理乘客服务及票务纠纷工作。

每处客服中心设置1支摄像机及拾音器,摄像机安装宜位于客服中心内

客服中心

工位侧后方吊顶上,覆盖整个工位。

安检区域每台安检机设置2支摄像机及拾音器,监视安检情况。

根据车站结构情况设置多支摄像机及拾音器,确保覆盖整个区域,特

级站两支摄像机之间的覆盖范围为20m,一级站两支摄像机之间的覆盖

安检前非付费区范围宜为25m,二级站两支摄像机之间的覆盖范围宜为30m,三级站两

支摄像机之间的覆盖范围宜为30m,部分可适当加大覆盖范围。监视安

车站站

检前非付费区客流及突发情况。

厅公共

根据车站结构情况设置一组或多组摄像机及拾音器,特级站按照每35m

长区域设置一组摄像机考虑,一级站按照每45m长区域设置一组摄像机

考虑,二级站按照每55m长区域设置一组摄像机考虑,三级站按照每

安检后非付费区60m长区域设置一组摄像机考虑,每组摄像机由2支摄像机组成,采用

对射方式部署,摄像机安装宜位于区域中部,2支摄像机间隔5m;如区

域长度不足20m时,可仅设置1支摄像机。监视安检后非付费区客流及

突发情况。

根据车站结构情况,设置多支摄像机,确保覆盖整个区域,特级站两

支摄像机之间的覆盖范围为20m,一级站两支摄像机之间的覆盖范围宜

车付费区为25m,二级站两支摄像机之间的覆盖范围宜为30m,三级站两支摄像

1站机之间的覆盖范围宜为30m,部分可适当加大覆盖范围。监视站厅客流

内及突发情况。

其他区域根据站台布局情况设置摄像机及拾音器,基本覆盖整个站台公共区。

每处电扶梯上、下各设置1支摄像机及拾音器,设置于扶梯上、下方,

厅台连接电扶梯

监视扶梯的工作及客流情况,以及电扶梯设备急停按钮、钥匙开关。

每处步梯设置1支摄像机及拾音器,设置于步梯上方,监视步梯乘客上

车站站厅台连接步梯下情况;特殊型步梯,在步梯每处拐角位置设置1支球型摄像机,监视

厅、站步梯客流情况。

台连接每台垂直电梯外分层设置1支摄像机及拾音器,监视垂直电梯门开关及

厅台连接垂直电梯

处电梯前室情况。

每处垂直电梯外设置1支摄像机及拾音器,监视垂直电梯门开关及电梯

厅台垂直电梯前室客流情况;轿厢内设置1支半球型摄像机及拾音器,覆盖轿厢全部

范围,监视电梯内乘客情况。

“4辆以下编组”安装不少于2支摄像机及拾音器,整个站台分为1个

或多个等分区域;“5~8编组”安装不少于4支摄像机及拾音器,整个

站台分为多个等分区域。每2支摄像机为一组,采用对射方式部署,摄

像机安装宜位于等分中部,2支摄像机间隔5m,距离屏蔽门1.2m部署

站台乘降区域(屏

车站站,同时结合导向、PIS等专业终端设置情况,以不遮挡摄像机为原则进

蔽门旁)

台公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