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四川省乐山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四川省乐山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四川省乐山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四川省乐山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上期七年级质量监测语文温馨提示: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回答选择题,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请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作答,答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积累与运用(22分)(一)(6分)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如果进行鸟格测试,珠颈斑鸠绝对是爱社交型鸟。即使在(rénshēngdǐngfèi)的闹市,也能发现它们的身影。它们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适应了人居环境。比如饮食,除了寻找各种植物果实、嫩草等自然食物外,人类遗留的食物碎屑也是它们方便获取的餐食。它们还会把家安在居民家中的任何地方,比如阳台、花盆、鞋盒……几根树枝搭一个潦草的巢,然后就随地大小蛋,从未想过提防人类。而中华攀雀则被誉为“建筑大师”,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喜欢栖息在临近河流、湖泊等水域疏林内,在小河两岸的柳树、枣树枝条间(xúnmì)合适位置,用自己衔来的丝线、纤维、芦苇、羊毛等物品一点点的缠绕搭建孩子的(bìhù)所,就像一个小篮子般精巧、温暖、牢固。比同类的住房不可同日而语,算得上是称职的妈妈。1.结合上下文,根据拼音的提示,写出正确的词语或成语。①rénshēngdǐngfèi()②xúnmì()③bìhù()2.给文中加点的两个词语注音正确的一项是()提防称职A.tífangchēngzhí B.dīfangchèngzhíC.tífangchēnzhí D.dīfangchènzhí【答案】1.①.人声鼎沸②.寻觅③.庇护2.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字形。人声鼎沸,rénshēngdǐngfèi,本意是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响声;现指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炸开了锅。寻觅,xúnmì,意思为寻求;探索,近义词为寻找。庇护,bìhù,袒护;保护。【2题详解】本题考查字音。提防,dīfang,动词,小心防备。称职,chènzhí,形容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故选D。(二)(16分)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和许多同龄人比,幸运并不是一直眷顾着李子柒。父母离异,父亲早逝,她打小就和爷爷一起做木工,陪婆婆一起做饭,下地干活。她孤身一人去城市打工,端过盘子,睡过桥洞,一包方便面掰成两半吃。生活让李子柒练就了能吃苦的本事。她的手比较粗糙,有厚厚的茧,看得出来是长期劳作的结果;【甲】,随手拿起桌上的餐巾,七叠八叠就能折出漂亮的花。李子柒的短视频全程都是在干活。她会剪窗花、写对联、绣花染布、酿造烘焙、造纸刻字……新打下的稻谷,水分大,一袋至少七八十斤,她能背背上,爬坡上坎。才砍下的毛竹,五六米长,三四根一捆,扛在肩上就走。网友很好奇她怎么能掌握那么多生活技能。李子柒回答说:“大家眼中的生活技能,只是我的求生本能。以前是为了生存,现在是生活。”李子柒的视频充满乡风古韵,有着田园牧歌式的村野情趣,这与她自小生活在乡村息息相关。“小时候经常到竹林里逮竹甲虫,拿回来炸着吃,现在已经很少见到了。”说起童年的农村生活,李子柒眼神里流露出喜悦,“夏天在院子里看爷爷做篾活,比如编背篼,我也学了一些。”在拍《水稻的一生》时,她从播种到收获,耙田、抛秧、插秧、守水、巡水,全程亲力亲为。“小时候爷爷用耙耙田,经常让我站到上面去压耙,因为我的体重刚好可以把耙压得不深不浅。”李子柒说。不过,别看视频里她站在上面很潇洒,【乙】。她的叔叔因为没站稳,腿上就被耙齿划拉了一条很长的口子。拍水稻的一生、辣椒的一生、黄豆的一生,拍大米怎么来、酱油怎么酿。李子柒在视频里对农作物的生长追根溯源,讲清楚生长过程,是希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年轻人养成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牢记食物来之不易。3.下列句子中的“才”字与文中“才砍下的毛竹”的“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我茫然无措,根本不知道哪里才是港湾。B.两个骗子装作一件一件地把他们刚才缝好的新衣服交给他。C.宣传了半天,口水都讲干了,才三个人报名。D.李子柒成为短视频领域的奇才,与她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分不开。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两个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新打下的稻谷,水分大,一袋至少七八十斤,她能背背上,爬坡上坎。B.小时候爷爷用耙耙田,经常让我站到上面去压耙。C.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D.果一变变做个鱼鹰儿,飘荡在下溜头波面上。5.在文中甲、乙两个空白处各补写一个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6.文中画线的句子有多处语病,请修改后写在答题卡上。【答案】3.B4.D5.甲处:她的手也很灵巧。乙处:实际这个工作很危险。6.李子柒在视频里对农作物的生长追根溯源,是希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年轻人牢记食物来之不易,养成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习惯。【解析】【3题详解】本题考查字义。文中“才砍下的毛竹”的“才”表示刚刚,时间短。A.“才”表示强调;B.“刚才”意为刚刚,与文中“才”的意思相同;C.“才”意为经过许多努力后结果才出现,表示条件;D.“才”是指某种才能,与文中“才”意思不同。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字义。A.“背背”中的“背”第一个是动词,指用背负载;第二个是名词,指人的背部,不同义。B.“耙耙”中的“耙”第一个是名词,指的是农具,第二个是动词,用耙子聚拢和散开柴草、谷物等或平整土地。不同义;C.“亲亲”中的“亲”第一个是名词,指母亲、妈妈;第二个是副词,表示亲自;D.“变变”中的“变”都是动词,表示变化或者改变;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补写语句。甲处,联系前后文“生活让李子柒练就了能吃苦的本事”“七叠八叠就能折出漂亮的花”分析,补写的句子需要与上下文中关于李子柒既能吃苦又有灵巧的特点相呼应,因此补写“她的手也很灵巧”符合语境。乙处的补写句子需说明在看似轻松的情况下,操作的危险性,结合文中“别看视频里她站在上面很潇洒”和与后文关于劳动带来风险的描述,可补写“实际这个工作很危险”,补充说明劳动中的危险性,与上下文逻辑严密。【6题详解】本题考查修改病句。“讲清楚生长过程”与“追根溯源”语意重复,可删去;“养成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缺少宾语中心语,可改为“养成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习惯”;“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牢记食物来之不易”语序不当,应调换顺序。改为:李子柒在视频里对农作物的生长追根溯源,是希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年轻人牢记食物来之不易,养成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习惯。二、阅读与鉴赏(68分)(一)古诗文阅读(34分)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杞人忧天》)(乙)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①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②,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③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④而去夫猫也?——(刘基《郁离子捕鼠》)【注释】①盍去诸:为何不把它赶走呢?盍,何不,为什么不。②垣墉:墙壁。垣,矮墙;墉,高墙。③病:有害。④若之何:为什么。7.下列对加点词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因往晓之”中“因”译为“于是,就”,与“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因”不同。B.“善捕鼠及鸡”中“善”意思是“好”,与“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善”相同。C.“是非若所知也”中“若”的意思是“你”。与“若屈伸呼吸”中的“若”相同。D.“吾之患在鼠”中的“之”相当于“的”,与“其子患之”中的“之”意思不同。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杞国人担忧天地崩塌陷落,无处容身。吃不下,睡不着,说明担忧的程度很深。B.开导的人认为日月星辰都是发光的气体,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伤害,不必忧虑。C.赵国人到中山国去讨要猫,好处是仅一个多月就把老鼠抓光了,除了心中所患。D.有猫的坏处在于猫吃光了家里的鸡,还毁坏了主人的衣服、墙壁和家具等。9.下列给文章画线句子划分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B.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C.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D.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10.翻译下列句子。(1)天,积气耳,亡处亡气。(2)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答案】7.B8.D9.B10.(1)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的。(2)啃坏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不是比没有鸡害处更大吗?【解析】【导语】该文由《列子》中的“杞人忧天”和“捕鼠”两个故事组成,探讨了人们对于事物的过度担忧和解决问题时对主次矛盾的认识问题。“杞人忧天”中的杞人因过虑自然现象而惶恐不安,反映对自然科学认知的不足,并强调了理性思维的重要性。而“捕鼠”中的赵人则通过“猫捕鸡”事件,揭示人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分清轻重缓急,明确主要目标和次要影响,反思解决问题时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强调在决策时需要了解全面信息。【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B.“善捕鼠及鸡”中“善”意思是“善于”;“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善”意思是“好的方面”。意思不同。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D.结合原文“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分析,文中并未提到猫毁坏了主人的衣服、墙壁和家具等,仅提到猫吃光了家里的鸡。而毁坏衣服、墙壁和器具的是老鼠。这是对原文内容的误读,因此此项表述不正确。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断句。这句话意思是: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距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呢。“无鸡者”是主语,“弗食鸡则已耳”是补充说明,“去饥寒犹远”是进一步说明存在问题的原因。据此断句为: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翻译语句。注意关键词:(1)“积气耳”:这是一个判断句,“积气”意味着积聚的气体,“耳”则是一个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罢了”。所以,“积气耳”整体可以理解为“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亡处亡气”:“亡”在这里通“无”,“处”可以理解为地方或空间,“亡气”即没有气体。(2)病:害处。【点睛】参考译文:【甲】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身容,以至于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心而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如果真的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了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气体积聚的东西中那些能发光的,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乙】赵国有个人家里闹鼠患,便到中山国去求猫,中山国人给了他一只猫。这只猫善于捕捉老鼠和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被捉光了,可是鸡也被吃光了。他的儿子对此很担忧,告诉他的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的父亲说:“这不是你所能明白的道理呀,我的忧患在于老鼠,而不在于没有鸡。有老鼠的话,(它)就会偷窃我们的粮食,毁坏我们的衣服,在我们的墙壁上打洞,破坏、损毁我们的器具用品,我们将会挨饿受冻,这不比没有鸡更有害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距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呢,像这样为什么要赶走那只猫呢!”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乙)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唐]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注释】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元稹因弹劾和惩治不法官吏,同宦官刘士元冲突被贬。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11.下列对乙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乐天”是白居易的字,“授”与甲诗的“左迁”在这两首诗中指被贬。B.觉得“灯”是失去光焰的“残灯”,“影”是摇曳的影,是诗人心境的体现。C.一阵凛冽的寒风吹来,惊醒了垂垂暮老、身患重病的诗人,表现了诗人的可怜。D.全诗背景阴暗,心境凄凉,情调悲怆,含蓄蕴藉,诗味隽永,但情深意浓。12.请从内容、情感、写法等角度,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答案】11.C12.内容方面,两首诗都写了听闻朋友被贬的消息和自己的心情,都有对环境的感受。情感方面,甲诗表达了自己的忧愁,乙诗表达了自己的震惊,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和朋友的深厚情谊。写法方面,两首诗第一句都是写景,以此点明时间,借景抒情,烘托凄凉哀愁的气氛;第二句都叙事,交待听闻朋友被贬的消息;甲诗第三、四句合写诗人的感受和对朋友的慰籍,乙诗第三句写内心感受,第四句再次寓情于景。【解析】【导语】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明月寄情,表现友人间的深厚情谊和怀念;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以残灯暗雨映衬内心的哀怨,含蓄中展露深沉的悲痛。两诗虽同为抒愤寄情,但前者情深意暖,后者意境悲凉。写法上,一个以物寄情,一个借景抒怀,均体现唐诗独特的艺术魅力。【11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C.“垂死病中惊坐起”意思是诗人在垂死的重病中,听到友人被贬的消息,猛然从床上坐起来。这里的“惊”体现的是诗人对友人遭遇的震惊和担忧,而非表现诗人自己的“可怜”。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示例一:内容方面。结合甲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可知,诗的开篇描绘了杨花飘落、子规啼叫的景象,点明了暮春时节,紧接着写听闻王昌龄被贬到龙标,要经过五溪之地。“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则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忧愁心情以及对友人的牵挂。所以甲诗写了听闻朋友被贬的消息和自己的心情,还有对杨花、子规等环境的感受。乙诗从“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来看,诗的开头描绘了残灯将熄、灯影摇曳的黯淡环境,点明了夜晚的时间,接着写在这个晚上听闻白居易被贬到九江的消息。“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写出了诗人自己在病中听到消息后的震惊以及当时所处的风雨交加、寒冷的环境感受。所以乙诗同样写了听闻朋友被贬的消息和自己的心情,以及对残灯、风雨等环境的感受。示例二:情感方面。甲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将自己的愁心托付给明月,希望能伴随友人直到夜郎西,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友人被贬的忧愁,同时也体现出对友人的牵挂,展现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乙诗“垂死病中惊坐起”,诗人在病重垂危之际,听闻好友被贬的消息,震惊得坐了起来,一个“惊”字,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震惊。整首诗通过对自己病中状态以及听闻消息后的反应描写,也表现出诗人和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示例三:写法方面。甲诗第一句“杨花落尽子规啼”写景,描绘出杨花纷纷飘落、子规声声哀啼的暮春景象,点明了时间,渲染出一种凄凉哀愁的氛围,同时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内心的哀伤。第二句“闻道龙标过五溪”叙事,交待了听闻王昌龄被贬龙标,要经过艰难的五溪之地这一消息。第三、四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合写诗人的感受,将自己对友人的愁思和牵挂托付给明月,让明月伴随友人,以此来慰藉友人。乙诗第一句“残灯无焰影幢幢”写景,描绘出残灯将灭,灯影摇晃不定的景象,点明了夜晚这一时间,营造出一种凄凉、黯淡的氛围,借景抒情,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愁苦;第二句“此夕闻君谪九江”叙事,交待了在这个晚上听闻白居易被贬到九江的消息;第三句“垂死病中惊坐起”描写诗人内心感受,在病重之时听到好友被贬的消息,震惊得坐了起来;第四句“暗风吹雨入寒窗”再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寒风冷雨吹入寒窗的景象,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悲凉和对友人的担忧。13.按原文默写。①夕阳西下,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②________,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③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刘禹锡《秋词》)④________,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⑤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________,不亦君子乎?(《论语》)⑥博学而笃志,________,仁在其中矣。(《论语》)⑦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诸葛亮《诫子书》)⑧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诸葛亮《诫子书》)⑨王湾《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思乡情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断肠人在天涯②.回乐烽前沙似雪③.便引诗情到碧霄④.河流大野犹嫌束⑤.人不知而不愠⑥.切问而近思⑦.非宁静无以致远⑧.非志无以成学⑨.乡书何处达⑩.归雁洛阳边【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注意易错字:涯、烽、霄、嫌、愠、致、雁。(二)现代文阅读I(10分)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水灾泛指洪水泛滥、暴雨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多对人类社会造成的灾害。水灾可分为洪灾、涝灾、渍灾和潮灾。洪灾指暴雨、融冰、融雪或水库、堤坝决口引起地表水漫流和淹没土地造成的灾害;涝灾指长期降雨或暴雨不能及时排入河道沟渠形成地表积水造成的灾害;渍灾指土壤中水分过多不能及时排出,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的灾害;潮灾指由潮汐和台风、温带气旋等强烈天气系统形成超常潮水引起的灾害。一般所说水灾,主要指洪涝灾害。水灾一旦发生就会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包括毁坏城乡建筑物、淹没农作物等,还有可能造成交通或通信中断,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安全,甚至带来瘟疫疾病等次生灾害。②从时间段看,水灾多发生在夏季降雨多的时候。历史上我国经历的水灾中,暴雨洪灾占第一位。从空间分布而言,水灾大多发生在低海拔地区,如我国东南部;在海拔高的地带,极少出现水灾。水灾今天仍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凡是临近大江大河及海洋的地区都会受到水灾的威胁。美国约有7%的土地受洪水威胁,印度恒河平原经常性出现洪水泛滥,日本约有10%的土地易受水灾,欧洲多瑙河沿岸8个国家的许多城市均受洪水威胁。③我国防治水灾的措施主要有:在长江、黄河、淮河、珠江等大江大河的中上游修建可以调蓄洪水的大型防洪水库,在中下游设置必要的分蓄洪区,在河湖两岸修建达到防洪标准的堤防,在城市建设排渍泵站,在易涝地区建设排涝泵站,在易发台风及风暴潮地区修建高标准海堤及排潮闸或泵站;同时加强气象观测、预报,确保将水灾减少到最低程度。材料二沐川县气象台2024年07月18日03时48分继续发布暴雨橙色预警信号:底堡乡、永福镇、沐溪镇等乡镇3小时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降雨强度将达40毫米/小时以上);或者3小时降雨量已达50毫米以上(或降雨强度已达40毫米/小时以上)且降雨(20毫米/小时以上)可能持续。请预警区域各乡镇和涉及的行业主管部门密切关注雨情变化,加强值班值守,应急处置人员到岗到位,做好指挥调度,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灾害;预警区内山洪,地灾隐患点要加强监测巡查,组织涉险人员提前转移,确保无人员伤亡。(预警信息来源: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材料三①持续降水容易引发洪水。原来清澈的水一下子变浊就是山洪暴发的先兆。山洪大雨时,由于降水很急,使得地表来不及吸收雨水,冻土与岩石地表也会阻止雨水下泄,这些会加剧山洪的威胁。切勿低估山洪暴发的威力和速度,小溪的流水往往由于上游降下大雨,雨水会集涌而下,于数分钟内演变为巨大山洪,如游人恰在溪中,极易被洪水冲走,导致伤亡。②夏天雨季,或暴雨后切勿涉足溪涧。下雨的时候不要逗留在河道休息,尤其在下游。开始下雨时应迅速离开河道,往两岸高地走。切勿尝试越过已被河水盖过的桥梁,不要尝试涉过水深已深达膝盖的溪流。③泥石流通常在每年雷暴雨季节比较容易发生,伴随有各种物质,其中水体来自于暴雨、水库溃决、冰雪融化等,固体碎屑物大多是山体崩塌、滑坡、岩石表层剥落、水土流失、原泥石流的堆积物。易发地大多是在储存固体物质的集水盆及沟谷地形或坡度陡的坡谷地形。④如何判定泥石流的发生?正常的流水突然断流或者洪水突然增大,并夹杂较多的柴草、树木。深谷内传来类似火车轰鸣或者闷雷声,就算是极其微小,也应判定泥石流已经形成,要迅速离开。14.下列说法与材料的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A.水灾都发生在夏季降雨多的时候。B.水灾只在海拔低的地区发生。C.目前世界上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不是地震,而是水灾。D.坡度陡是泥石流发生的必备条件。1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做法错误的一项是()A.发生洪涝灾害,积水排出后,对曾淹没的区域进行消毒处理,以防范瘟疫疾病。B.在沐溪河下游,收到沐川气象台发布的暴雨橙色预警信号后,在大雨到来之前,继续在河边乘凉。C.回家途中,发现河水刚好盖过桥梁,还没有淹至膝盖,放弃过河,联系家长。D.听到深谷内传来极其微小闷雷声,告诉同伴发生了泥石流,丢弃装备,迅速离开,向高处转移。16.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部署,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请从材料中概括我国各级各部门是如何应对暴雨洪灾的,每点不超过15字。【答案】14.C15.B16.(1)修建水库、泵站等防洪设施。(2)加强气象观测、预报。(3)安排值班值守,做好指挥调度。(4)加强监测巡查,组织人员转移。【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多材料多角度对水灾及相关灾害进行了分析和科普,从定义、分类、危害到防治措施,再到具体应对办法和注意事项,形成了较为清晰的逻辑结构。材料内容兼具科学性和实用性,涵盖理论知识与实际预防,并融入具体案例如暴雨预警和泥石流避险指导,切中现实问题。文章意在提高读者对水灾的认识,增强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14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A.有误,结合材料一第②段“从时间段看,水灾多发生在夏季降雨多的时候”可知,是“多发生”而不是“都发生”,选项说法过于绝对;B.有误,根据材料一第②段“从空间分布而言,水灾大多发生在低海拔地区……在海拔高的地带,极少出现水灾”可知,是“大多发生”,不是“只在”,选项说法过于绝对;D.有误,结合材料三第③段“泥石流通常在每年雷暴雨季节比较容易发生……易发地大多是在储存固体物质的集水盆及沟谷地形或坡度陡的坡谷地形”可知,坡度陡只是泥石流易发地形条件之一,不是必备条件,选项表述有误;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B.有误,根据材料三第②段“夏天雨季,或暴雨后切勿涉足溪涧。下雨的时候不要逗留在河道休息,尤其在下游”可知,收到暴雨橙色预警信号后还在下游河边乘凉是错误的做法;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结合材料一第③段“在长江、黄河、淮河、珠江等大江大河的中上游修建可以调蓄洪水的大型防洪水库,在中下游设置必要的分蓄洪区,在河湖两岸修建达到防洪标准的堤防,在城市建设排渍泵站,在易涝地区建设排涝泵站,在易发台风及风暴潮地区修建高标准海堤及排潮闸或泵站”可知,我国通过修建一系列诸如水库、泵站等设施来应对洪灾。由此可得:修建水库、泵站等防洪设施。结合材料一第③段“同时加强气象观测、预报,确保将水灾减少到最低程度”可知,应对暴雨洪灾,加强气象观测和预报工作,以便更好地采取措施应对。由此可得:加强气象观测、预报。结合材料二“请预警区域各乡镇和涉及的行业主管部门密切关注雨情变化,加强值班值守,应急处置人员到岗到位,做好指挥调度,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灾害”可知,在应对暴雨洪灾时,相关部门安排值班人员,做好指挥调度工作。由此可得:安排值班值守,做好指挥调度。结合材料二“预警区内山洪,地灾隐患点要加强监测巡查,组织涉险人员提前转移,确保无人员伤亡”可知,在暴雨洪灾预警情况下,对相关隐患点加强监测巡查,并组织可能涉险的人员转移。由此可得:加强监测巡查,组织人员转移。(三)现代文阅读II(17分)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母亲的热炕头①记忆中,热炕头是母亲的,却又不是母亲的。②最近,我在工作上屡屡受挫,便索性请假回家看看母亲。一进门,我便先坐在炕头上。坐在熟悉的炕头上,积攒的各种委屈涌上心头。③母亲来回忙碌着为我端来各种吃食,我的胃里被塞得满满的,心里也是满满的。④母亲终于坐上炕头,和我边聊边吃。我们总能畅所欲言,母亲更多回忆的是过去——她和我父亲走过的艰苦岁月以及我们弟兄四人的成长历程。⑤小时候生活在村子里,我们刚开始住着简陋、矮小的旧房子,一家六口挤在一张炕上。母亲总是占着热炕头,但这是有原因的,那时候的冬天颇冷,没有暖气,母亲在热炕头奶孩子,孩子会少受些罪,暖和些。晚上,母亲要起来几次,给孩子喂奶、把尿。孩子尿了床,母亲便会把孩子尿过的湿褥子翻一下,放在热炕头,自己睡在上面,把干的褥子给孩子铺上。我小的时候跟母亲睡热炕头,然后是妹妹,然后是弟弟。那么多年,每到冬天,她就会一遍遍地说:“这热炕头可真是好地方啊,又暖和,又舒服。”可我知道,母亲很少真正地享受过热炕头。⑥我上三年级时,父母省吃俭用终于盖起了新房子,我们搬进了高大宽敞的新家。平时炕头没人抢,一到冬季,天气严寒,尤其是晚上,我们兄弟姐妹四人都抢着要睡在热炕头上。母亲哄好了这个,那个又哭了;这个不哭了,那个又嚷嚷。无奈之下,母亲便决定让我们几个每天晚上轮流睡热炕头。那时,热炕头也与母亲无缘。⑦后来,我和二妹长大出外上学了,家里负担加重。为了生计,让三妹和小弟在姥姥村上学,由姥姥照顾,父母搬到沙路煤厂附近开了家饭店,主要供煤老板、拉煤司机、装卸工吃饭。当时饭店生意好,炕上,地下都是客人。尤其冬季来临,母亲把炕烧得热乎乎的,炕头自然成为客人必争之地,他们喜欢坐在热炕头上吃母亲拿手的羊杂米糕、鸡肉串粉、炖排骨。那些人吃饭与别人时间不同,他们不分早晚,不分冷暖,无固定时间。有时,父母刚躺下,随即传来敲门声,马上起来营业;有时刚洗涮完毕,一伙客人随之而来,立刻动手做饭。这样的生活特别熬人,导致母亲积劳成疾。⑧时光荏苒,父母离开饭店,在城里又买上了新房子。本来该享受了,父亲却不幸患上重病。他本来就不耐冷,生病期间更不经冷。一到过冬,家里除了生暖气,还要开着电暖风,炕头自然非他莫属。白天,炕头上也铺着被褥,他可以随时躺下休息。当他撒手人寰时,炕头一下子空空如也。⑨父亲走后,母亲孑然一身。慢慢地,热炕头也是母亲的专属了。她说,年纪大了,离不开热炕头了。坐久了,腰疼。晚上在热炕头一躺,一股热气从身下传来,那腰就舒服多了!⑩和母亲聊了很多,不知不觉天色已晚。已经很久没有在家里过夜了,总是匆匆来,匆匆走。这回要在母亲家过夜,母亲高兴不已。晚饭过后,她一会儿找来新被褥,一会儿又去拿新床单,一会儿又说做了个花枕头还没用过,也拿出来给我枕。我看着母亲兴奋地做这一切,心里满满的幸福。她说:“你怕冷,今天你睡热炕头,睡这热炕头哇,就跟守着个小火炉似的,别提多好受了。”我笑着回答:“还是您睡吧,我睡哪儿都一样。”母亲却执意把属于我的那床被褥铺在了热炕头。⑪我脱衣钻进被窝,暖乎乎的,身下也是暖洋洋的。我问母亲是否觉得这辈子太辛苦,她说:“哪有一辈顺心的人啊,艰难的日子都会过去的,你们健健康康就好。”她还说,她已老了,儿女都长大了,她很知足,所以就什么也不怕了。我看着母亲的侧脸,那眼角的微笑像是从皱纹深处开出的一朵花……⑫那一刻,我决定第二天就回去工作。⑬那一夜,热炕头上的新被褥新枕头堆得满满的,心里也是满满的。17.请结合全文内容探究:为什么文章开篇说“热炕头不是母亲的”?18.结合上下文,比较文章第③段和第⑬段两处“心里满满的”含义有什么不同。19.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我看着母亲的侧脸,那眼角的微笑像是从皱纹深处开出的一朵花……20.请结合文章内容,围绕“感恩”或“成长”谈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答案】17.①晚上,母亲照顾孩子要起来几次,尿湿褥子也要放在热炕头上。②我们兄弟姐妹年少无知,抢着要睡在热炕头上。③开饭店时,热炕头成为客人的必争之地,父母随时要起来营业。④父亲病重,需要热炕头。⑤我回家过夜,母亲把热炕头留给我睡。母亲很少享受热炕头,所以文章说热炕头不属于母亲。18.第③段“心里满满的”指心里既装着工作中积攒的各种委屈,也装着被母亲照顾的温暖和幸福。第⑬段“心里满满的”指我想起母亲对我们的照顾和母亲的坚强乐观,心里就充盈着满满的幸福,满满的感激,以及面对挫折时满满的力量。19.这句是对母亲的神态和外貌的描写,既表现出母亲的苍老、慈爱,又使用比喻的修辞,把母亲眼角的微笑比作花,表现母亲在谈论自己的辛苦时的从容淡然与坚强乐观。20.示例一:我选感恩。作者回忆母亲总是把热炕头让给别人的事,感恩母亲对子女、对家庭无私的爱与付出,也感恩母亲的坚强给了自己面对挫折的力量。这启示我们,要感恩母亲的付出和指引。示例二:我选成长。文章回忆了我在经历挫折后回到母亲身边,回忆母亲养育子女、支撑家庭的辛苦,被母亲的坚强乐观激励,获得面对挫折的力量。这启示我们,成长过程中,磨难常有,既要感谢父母的精心照顾,也要在受挫时坚强乐观。【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回忆叙述了“热炕头”的家庭记忆,展现母亲的无私奉献和爱。在不同阶段,热炕头象征了母亲长久以来的辛劳与关爱。在作者回家过程中的细致描写中,热炕头不仅是家庭聚集的物理空间,还是情感的地标。母亲的微笑被比喻成花,既突显年岁的印痕,又表现生命活力。文章结尾通过“满满的心”传达儿女对母亲情感的回馈,表达对家庭和母爱的感恩。【1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与概括。结合第⑤段“晚上,母亲要起来几次,给孩子喂奶、把尿。孩子尿了床,母亲便会把孩子尿过的湿褥子翻一下,放在热炕头,自己睡在上面,把干的褥子给孩子铺上”可知,晚上母亲照顾孩子要起来几次,尿湿的褥子也要放在热炕头上。结合第⑥段“一到冬季,天气严寒,尤其是晚上,我们兄弟姐妹四人都抢着要睡在热炕头上。母亲哄好了这个,那个又哭了;这个不哭了,那个又嚷嚷。无奈之下,母亲便决定让我们几个每天晚上轮流睡热炕头。那时,热炕头也与母亲无缘”可知,我们兄弟姐妹年少无知,抢着要睡在热炕头上。结合第⑦段“尤其冬季来临,母亲把炕烧得热乎乎的,炕头自然成为客人必争之地,他们喜欢坐在热炕头上吃母亲拿手的羊杂米糕、鸡肉串粉、炖排骨。那些人吃饭与别人时间不同,他们不分早晚,不分冷暖,无固定时间。有时,父母刚躺下,随即传来敲门声,马上起来营业”可知,开饭店时,热炕头成为客人的必争之地,父母随时要起来营业。结合第⑧段“本来该享受了,父亲却不幸患上重病。他本来就不耐冷,生病期间更不经冷。一到过冬,家里除了生暖气,还要开着电暖风,炕头自然非他莫属”可知,父亲病重,需要热炕头。结合第⑩段“今天你睡热炕头,睡这热炕头哇,就跟守着个小火炉似的,别提多好受了”可知,我回家过夜,母亲把热炕头留给我睡。母亲很少享受热炕头,所以文章说热炕头不属于母亲。【1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语句含义。第③段“母亲来回忙碌着为我端来各种吃食,我的胃里被塞得满满的”中“心里满满的”指的是作者在母亲的关怀和照顾下,感受到的温暖和安慰,内心充满了被爱的感觉。联系第⑪段“‘哪有一辈顺心的人啊,艰难的日子都会过去的,你们健健康康就好。’她还说,她已老了,儿女都长大了,她很知足,所以就什么也不怕了。我看着母亲的侧脸,那眼角的微笑像是从皱纹深处开出的一朵花……”可知:第⑬段的“心里也是满满的”则是指作者在经历了与母亲的交流和情感互动后,作者感受到母亲的无私和坚韧,内心充满了感激和对家庭的深厚情感。【19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语句。“我看着母亲的侧脸,那眼角的微笑像是从皱纹深处开出的一朵花……”是对母亲的神态和外貌的描写,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母亲眼角的微笑比作从皱纹深处开出的一朵花,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母亲的慈祥和满足。皱纹象征岁月的痕迹,而微笑如花般绽放,表现出母亲在经历了生活的艰辛后,依然保持乐观和满足的心态,传达出一种温暖和生命的韧性。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激之情。【20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文章通过记叙“热炕头”在不同阶段对母亲和家人的情感寄托,展现了母爱无私和家庭温暖。围绕“感恩”,文章表达了对母亲付出的感激;围绕“成长”,表现了主人公在母亲的支持下重拾力量的成长历程。文章以“热炕头”为线索,串联母爱的牺牲、感恩之心和成长的动力,突显了家庭亲情的伟大和温暖,主题深刻感人。示例:我选感恩。文章通过对母亲一生辛劳的描写,表达了对母亲无私奉献的感恩之情。母亲为了家庭和孩子们的幸福,牺牲了自己的舒适和享受,始终把温暖和关爱给予家人。作者在回忆与母亲相处的点滴中,感受到母亲的伟大和无私,心中充满感激。作者在母亲的影响下,逐渐理解生活的艰辛和母爱的深沉,最终决定重新振作,回到工作岗位。是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责任感的体现。(四)整本书阅读(7分)21.下列关于孙悟空成长历程的评价错误的一项是()A.第一阶段是自由无拘的猴王。与牛魔王、蛟魔王、鹏魔王、狮驼王、猕猴王、狸绒王等结交,弦歌吹舞,无般儿不乐。B.第二阶段是反抗叛逆的大圣。大闹蟠桃盛会,偷吃仙丹,大闹天宫,下界为王,与打上门来的天兵天将大战。C.第三阶段是循规蹈矩的行者。被如来佛压在两界山下五百年,又有紧箍约束,从此循规蹈矩,对唐僧言听计从。D.第四阶段是实现理想的斗战胜佛。历经八十一难,取经成功后被如来封为斗战胜佛。【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C.有误,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后,跟随唐僧取经,虽有紧箍约束,但并非对唐僧言听计从。他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也会与唐僧产生矛盾和冲突,比如三打白骨精时,唐僧误会他,他还是坚持自己的判断,所以“循规蹈矩,对唐僧言听计从”表述错误;故选C。22.在《朝花夕拾》中,成年鲁迅在回忆师长时充满了怀念和敬意,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歉意和愧疚,请为每个空梳理出一件事。篇名对象使鲁迅产生敬意和怀念的有关内容使鲁迅产生歉意和愧疚的有关内容《阿长与<山海经>》阿长________。不知道叫她叫什么名字;讨厌她繁琐的礼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寿镜吾是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戒尺和罚跪都不常用。_______。《藤野先生》藤野先生_________。我不学解剖学了,没有寄照片给他,也没有时时通信。《范爱农》范爱农在同乡会上争执表现出傲岸耿介的特征,酒楼叙旧,回忆起他曾与革命者同行。________。【答案】①.给我买《山海经》②.我们偷偷到后园里玩,寻蝉蜕、折蜡梅、捉苍蝇等。(或者在下面画画,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③.为我添改讲义。(或者纠正解剖图。或者关心我的解剖实习等。答出其中一点即可)④.想为他在北京寻一点小事做,然而没有机会;(或者想集点钱作为他女儿后来学费的基金,也没去做。)【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内容。①《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阿长与鲁迅之间的故事。起初,阿长的一些行为让鲁迅感到不满,比如她爱“切切察察”,睡相也不好。但后来阿长费尽心思为鲁迅买来《山海经》,这让鲁迅对她的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从不满变为深深的敬意和怀念。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旨本文通过对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和三味书屋的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美好的生活的心理。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先生在教学上有自己的原则和风格。虽然要求严格,但也有着丰富的知识和独特的教学方法。给鲁迅的童年学习带来了启蒙和影响。原文“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写我们偷偷到后园里玩,寻蝉蜕、折蜡梅、捉苍蝇等。玩耍时未认真学习,反而沉浸于画画,对师长的期望存有愧疚。③《藤野先生》这篇文章通过记叙鲁迅在日本留学时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以及留学时的经历,表达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情感是感激和怀念。藤野先生在学业上给予了鲁迅很多具体的帮助。比如认真批改他的讲义,仔细指出其中的错误。还纠正解剖图,关心鲁迅先生的解剖实习。尤其在当时日本存在民族歧视的环境下,藤野先生对鲁迅一视同仁,没有任何偏见。这种无私的关爱和支持让鲁迅铭记在心,充满感激与怀念。但鲁迅放弃了医学后,没有与藤野先生通信,深感遗憾与愧疚。

④《范爱农》一文简单描绘了作者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片段,塑造了一个生活拮据、倔强耿直、不满社会黑暗又极具悲剧性的人物。表达作者对他的同情、惋惜和哀悼。又揭示当时社会环境下革命者注定悲剧的真相。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