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词赏
析必刷常考练习题汇编
选择题
1.阅读下面两首古代诗歌,完成问题。
甲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
天净沙•春
元咱朴
古道春山暖日和风,阑干①楼阁帘板②,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⑧。
【注释】①阑干:栏杆。②帘板:窗户上的帘子。③飞红:落花飞舞的花瓣。
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两诗都借富有季节特点的景物抒情,甲诗表达秋日思乡之苦,乙诗抒发对春天的喜
爱。
B.甲诗通过写马瘦衬托人之瘦,从而体现人之清贫、路途跋涉之艰辛、背井离乡之愁
苦。
C.乙诗采用由近及远的写景顺序,描绘了一幅微风和煦、暖阳明媚、鸟鸣花飞的春景
图。
D.甲诗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衬托内心悲愁,乙诗“小桥流水飞红”则营造安闲
和谐的氛围。
2.阅读古诗,完成问题。
甲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第1页共32页
乙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诗前两句由一问一答,写到眼前景色,抒写了诗人羁旅巴蜀的苦涩与无奈,寓情
于景,更感凄凉孤独。
B.乙诗前两句点题,诗人客居邯郸驿馆时正值冬至节令,“影伴身”不直言孤单,却
更显独处的寂寞。
C.甲、乙两诗在构思上有相同之处,都是前两句写现实中此时此地的现状,后两句想
象与家人团聚时喜悦场景。
D.甲诗想象的是未来亲人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场景,乙诗想象的则是此刻亲
人正在谈论挂念着自己。
3.阅读下面的古诗,选出鉴赏有误的一项()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这首诗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
D.这首诗抓住一鹤凌云这一事物进行描绘,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
开阔景象,体现了积极乐观人生态度。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社日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①鸡栖②半掩扉。
桑柘③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释】①豚栅(tunzha):猪圈。②鸡栖(ql):鸡舍。③来柘(zh。:桑树和柘树,
第2页共32页
这两种树的叶子均可用来养蚕。
A.本诗前两句从村居风光写起,鹅湖山这地名本身很诱人,湖的名字使人想到鹅鸭成
群,鱼虾满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风光。
B.“半掩扉”三字暗示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着。古人常用“夜不闭户”表示环
境的太平安宁,“半掩”而不上锁,可见民风淳厚,丰年富足。
C.“桑柘影斜”,夕阳西下,树影在地越来越长,说明天色将晚。
D.本诗最后两句正面描写了人们春社表演时的热闹与欢乐场面,角度巧妙,匠心独
运。
5.下面对《次北固山下》的赏析,木信当的一项是()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首联点题,写诗人舟行水上,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B.颔联写诗人在岸上所见景色,此刻诗人视野开阔,心潮澎湃。
C.颈联透露出诗人是在岁暮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在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D.尾联诗人借归雁传递家书,抒发了浓浓的故园之思。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第3页共32页
别夔州官吏①
唐•刘禹锡
三年楚国巴城守,一去扬州扬子津。
青帐②联延喧驿步③,白头俯似④到江滨。
巫山暮色常含雨,峡水秋来不恐人。
惟有《九歌》⑤词数首,里中留与赛蛮神⑥。
【注释】①此诗是诗人调任之际所作。②青帐:饯别宴席所设的青色帐篷。③驿步:水
驿的停船处。④白头俯但(ytl):年老的百姓俯身曲背。⑤《九歌》:诗人在夔州所作
的九首《竹枝词》。⑥蛮神:夔州在西南边地,当地人供奉的是蛮神。
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中诗人托明月以达情,表现了他对贬谪好友的关切和同情,写的深切感人。
B.乙诗三、四两句,通过写送行的场面,表现了老百姓对诗人的惜别之情。
C.甲诗“杨花落尽子规啼”和乙诗“峡水秋来不恐人”都是写景兼写时令。
D.甲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乙诗则流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A.“僵”字写出诗人年迈,“卧”字写出诗人多病。
B.“僵卧孤村”又遇风雨大作,诗人为自己的处境哀叹连连。
C.“风吹雨”既照应题目中的“风雨大作”,又点明时局。
D.全诗气势豪壮,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8.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
谢公亭
【唐】李白
谢公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
第4页共32页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注】①此诗为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李白在宣城时所作。②谢公亭:在安徽宣城
市北。谢公亭因南齐诗人谢跳任宣城太守时,曾与诗人范云在此同游并离别而得名,后
世成了著名的别地。③旧游:指谢跳当年与范云同游的情景。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木正病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首次登临谢公亭之时,目睹眼前的衰败之景而心生愁情。
B.颔联:写诗人遥想谢跳与范云在此亭作别的情景,借景抒发孤寂之情。
C.颈联:写诗人见谢公亭不同季节之景,而料想此情此景应与古时相似。
D.尾联:写诗人由追思回到现实,感慨古今离愁的契合,于是作诗缅怀。
二.古诗词赏析
9.下面这首诗中的“水”“月”这两个意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
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客发苕溪①
(清)叶燮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②归帆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咒故山月已挂船头。
【注】①苕溪:水名,在今浙江省北部,流经湖洲(今浙江吴兴)入太湖。②容易:指
船趁着疾速的顺水飞驰。③吴语:吴地方言,这里指乡音。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潼关风景有什么特点?
(2)请赏析“山入潼关不解平”中“不解”的表达效果。
1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第5页共32页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乙】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成楼①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②,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①戍楼:军营城楼。②梅花何处落:此句一语双关,既指想象中的梅花,又指笛
曲《梅花落》。这里将曲调《梅花落》拆用,嵌入“何处”两字,从而构思成一种虚景。
(1)对这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中不知何处而来的芦管声,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B.【甲】诗中的“一夜征人尽望乡”,表达了“征人”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C.两首诗都是边塞诗,都描绘了一幅奇丽寥廓的塞外风光图。
D.【乙】诗写冰雪消融,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意境澄
澈壮阔。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甲诗“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所展现的画面。
(3)这两首诗都写月夜闻笛,感情基调有何异同?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十四①之②江南
孟浩然
荆吴③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第6页共32页
日暮征帆④何处泊?天涯一望断入肠。
[注释]①杜十四:杜晃,排行第十四。②之:往。③荆是古代楚国的别名,在今湖北、
湖南一带。吴也是古代国名,在今江苏、安徽、浙江一带。④征帆:指远行的船。
(1)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和赏析,木定俺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从题目的“送”字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
B.首句“荆吴相接”把千里之遥写得近若比邻,是诗人对友人的宽慰。
C.“淼茫”一词既写了春江烟波浩渺,也写出了诗人为友人的离开而高兴。
D.“天涯一望”勾画了送行者目送眺望的情态,“断人肠”点明离情别绪。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探究意象作用。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明)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1)诗歌首句“青枫”和“雨”两个意象有何作用?
(2)分析尾句“白云”这一意象描写时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15.观祈雨
(唐)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①迎龙水庙②前。
朱门③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④管弦。
【注释】①箫管:古代祈雨时的表演。②水庙:龙王庙。③朱门:富豪权贵之家。④咽:
凝塞,使乐器发声不响。
(1)本诗主要采用的写作手法,描绘了和权贵观赏歌舞两
幅画面,一方是惟恐不雨,一方却“犹恐春阴”,一样“忧”,两样情,深刻揭露了尖
锐的社会矛盾。
(2)下列诗句与这首诗表达的情感最接近的一项是
A.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绅《悯农》)
B.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C.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D.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宋林升《题临安邸》)
第7页共32页
16.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从军行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①金闺②万里愁。
【注释】①无那:即无奈。②金闺:华美的闺房,指代征人的妻子。
(1)这首边塞诗前三句描写环境,其中“烽火城西”①“"②
“”这几个词最能触发征夫的情绪。
(2)这首诗的“情”与“景”是什么关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7.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香,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全用名词性词组列出九种景物,而不用动词或副词关联事物,
与第四句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言简而意丰。
B.《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的“登高”本为重阳节的习俗,诗歌中“强欲”二字,表
现出诗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C.两首诗歌,都写秋季,但诗歌中均不着“秋”字,而巧妙地借用秋季独有的景物或活
动表明时令,例如“枯藤”“西风”“登高”和“菊”。
D.《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诗
中以边塞征战为题材的五言律诗。
(2)两首诗歌题目都有“思”字,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作者的“思”有何异同?
18.阅读回答问题。
秋词(其一)
第8页共32页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其二)
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①人狂。
【注释】嗾(sdu):唤狗咬人的声音,这里是“使”的意思。
(1)下列句子中不符合“自古逢秋悲寂寥”的观点的一项是
A.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B.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C.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D.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晴空一鹤排云上”和“数树深红出浅黄”两句所表
现的秋日美景。
第9页共32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选择题
1.阅读下面两首古代诗歌,完成问题。
甲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
天净沙•春
元•白朴
古道春山暖日和风,阑干①楼阁帘拢②,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③。
【注释】①阑干:栏杆。②帘板:窗户上的帘子。③飞红:落花飞舞的花瓣。
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两诗都借富有季节特点的景物抒情,甲诗表达秋日思乡之苦,乙诗抒发对春天的喜
爱。
B.甲诗通过写马瘦衬托人之瘦,从而体现人之清贫、路途跋涉之艰辛、背井离乡之愁
苦。
C.乙诗采用由近及远的写景顺序,描绘了一幅微风和煦、暖阳明媚、鸟鸣花飞的春景
图。
D.甲诗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衬托内心悲愁,乙诗“小桥流水飞红”则营造安闲
和谐的氛围。
【答案】C
【分析】《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此曲
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
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支小令句法别
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
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
祖”。
《天净沙•春》这首小令通过对春日里山、日、风、楼阁、院子、莺燕、小桥、流水、落
第10页共32页
花的描绘,呈现出一幅远景、近景、中景皆具的春意图。
【解答】本题考查诗词赏析。
ABD.正确。
C.有误,乙诗通过对春日里山、日、风、楼阁、院子、莺燕、小桥、流水、落花的描绘,
呈现出一幅远景、近景、中景皆具的春意图。“乙诗采用由近及远的写景顺序”错。
故选:Co
2.阅读古诗,完成问题。
甲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乙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诗前两句由一问一答,写到眼前景色,抒写了诗人羁旅巴蜀的苦涩与无奈,寓情
于景,更感凄凉孤独。
B.乙诗前两句点题,诗人客居邯郸驿馆时正值冬至节令,“影伴身”不直言孤单,却
更显独处的寂寞。
C.甲、乙两诗在构思上有相同之处,都是前两句写现实中此时此地的现状,后两句想
象与家人团聚时喜悦场景。
D.甲诗想象的是未来亲人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场景,乙诗想象的则是此刻亲
人正在谈论挂念着自己。
【答案】C
【分析】《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
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
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
第11页共32页
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
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
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
术特色。
《邯郸冬至夜思家》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了冬至夜晚作者
在邯郸驿舍的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全诗语言质朴无华而韵味
含蓄,构思精巧别致,运用想象等手法,表现出淡淡的思乡之愁以及浓浓的怀亲之意。
【解答】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意思是我相信,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
到深夜,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诗人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还围坐在灯前,谈
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不是想象与家人团聚时喜悦场景。
故选:Co
3.阅读下面的古诗,选出鉴赏有误的一项()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这首诗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
D.这首诗抓住一鹤凌云这一事物进行描绘,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
开阔景象,体现了积极乐观人生态度。
【答案】C
【分析】《秋词》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议论,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
越向上的诗情。后两句写景,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解答】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
ABD.正确。
C.有误,《秋词》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人生态度。”体
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有误。
第12页共32页
故选:Co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社日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①鸡栖②半掩扉。
桑柘③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释】①豚栅(tunzha):猪圈。②鸡栖(ql):鸡舍。③来柘(zhG):桑树和柘树,
这两种树的叶子均可用来养蚕。
A.本诗前两句从村居风光写起,鹅湖山这地名本身很诱人,湖的名字使人想到鹅鸭成
群,鱼虾满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风光。
B.“半掩扉”三字暗示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着。古人常用“夜不闭户”表示环
境的太平安宁,“半掩”而不上锁,可见民风淳厚,丰年富足。
C.“桑柘影斜”,夕阳西下,树影在地越来越长,说明天色将晚。
D.本诗最后两句正面描写了人们春社表演时的热闹与欢乐场面,角度巧妙,匠心独
运。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
【解答】ABC.正确;
D.有误,这首诗最后两句“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从侧面描写了春社散后,
人们纷纷扶着醉倒的同伴回家的情景。这种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描绘村民的欢乐和放
松,间接展现了春社活动的热闹和欢乐氛围。
故选:Do
5.下面对《次北固山下》的赏析,木格当的一项是()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首联点题,写诗人舟行水上,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第13页共32页
B.颔联写诗人在岸上所见景色,此刻诗人视野开阔,心潮澎湃。
C.颈联透露出诗人是在岁暮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在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D.尾联诗人借归雁传递家书,抒发了浓浓的故园之思。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诗词赏析。根据积累作答。
【解答】ACD.正确;
B.有误,颔联写景的观察立足点在船上,并非“在岸上所见景色
故选:B„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别夔州官吏①
唐•刘禹锡
三年楚国巴城守,一去扬州扬子津。
青帐@联延喧驿步③,白头俯彳区④到江滨。
巫山暮色常含雨,峡水秋来不恐人。
惟有《九歌》⑤词数首,里中留与赛蛮神⑥。
【注释】①此诗是诗人调任之际所作。②青帐:饯别宴席所设的青色帐篷。③驿步:水
驿的停船处。④白头俯低(yu):年老的百姓俯身曲背。⑤《九歌》:诗人在夔州所作
的九首《竹枝词》。⑥蛮神:夔州在西南边地,当地人供奉的是蛮神。
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中诗人托明月以达情,表现了他对贬谪好友的关切和同情,写的深切感人。
第14页共32页
B.乙诗三、四两句,通过写送行的场面,表现了老百姓对诗人的惜别之情。
C.甲诗“杨花落尽子规啼”和乙诗“峡水秋来不恐人”都是写景兼写时令。
D.甲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乙诗则流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答案】D
【分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
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
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
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心之情。
《别夔州官吏》则通过描写饯别场面的热闹,流露出夔州官吏和百姓的依依不舍之情。
【解答】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流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乙诗内容不符。
故选:D。
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A.“僵”字写出诗人年迈,“卧”字写出诗人多病。
B.“僵卧孤村”又遇风雨大作,诗人为自己的处境哀叹连连。
C.“风吹雨”既照应题目中的“风雨大作”,又点明时局。
D.全诗气势豪壮,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诗歌赏析、词语赏析。词句赏析的考查内容包括:品味关键字词(含
义、作用、艺术效果等);“诗眼”(诗词中能提挈全篇、提升形象、提炼主题、揭示
主旨和艺术内蕴、表现诗人感情的“字眼”)分析;欣赏关键句子(含义、色彩、效果
等);整体语言风格赏析(特点、风格、境界等)。其中,以炼字、炼句的赏析型题为
主。字词句分析时除了要考虑词性、句式等,还要结合思想情感及表达技巧等。
【解答】ACD.正确;
B.有误,根据首句中的“不自哀”可知,作者并没有为自己的处境哀叹;
第15页共32页
故选:B»
8.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
谢公亭
【唐】李白
谢公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注】①此诗为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李白在宣城时所作。②谢公亭:在安徽宣城
市北。谢公亭因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曾与诗人范云在此同游并离别而得名,后
世成了著名的别地。③旧游:指谢跳当年与范云同游的情景。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木定阖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首次登临谢公亭之时,目睹眼前的衰败之景而心生愁情。
B.颔联:写诗人遥想谢眺与范云在此亭作别的情景,借景抒发孤寂之情。
C.颈联:写诗人见谢公亭不同季节之景,而料想此情此景应与古时相似。
D.尾联:写诗人由追思回到现实,感慨古今离愁的契合,于是作诗缅怀。
【答案】A
【分析】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写谢跳、范云当年离别之地犹在,目睹此处景物不免
生愁;颔联浑括地写出了谢公死后亭边的景象,以青天、明月、空山、碧水构成开阔而
又带有寂寞意味的境界;颈联描绘谢公亭春秋两季佳节良宵的景物,其中寓有怀古情思;
尾联写在缅怀遐想中,似乎依稀看到了古人的风貌。全诗表现了作者对人间友情的珍视,
也表现了李白美好的精神追求和高超的志趣情怀。
【解答】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A.有误,不是“衰败之景”,诗人每次目睹这里的景物,都不免生愁,谢跳、范云当年
离别之处犹在,今天每睹此处景物则不免生愁,此处的“愁”是指诗人思念故人而恨不
见,度今日而觉孤独,乃至由谢跳的才华、交游、遭遇,想到自己的受谗遭妒,蕴藉深
沉;
BCD.正确。
故选:Ao
二.古诗词赏析
第16页共32页
9.下面这首诗中的“水”“月”这两个意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
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客发苕溪①
(清)叶燮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②归帆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③,故山月已挂船头。
【注】①苕溪:水名,在今浙江省北部,流经湖洲(今浙江吴兴)入太湖。②容易:指
船趁着疾速的顺水飞驰。③吴语:吴地方言,这里指乡音。
【答案】诗人以“水”来比喻自己的思乡愁绪,所以,“水”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诗人笔下的“月”是故乡的月,月挂船头表明已来到家乡,所以,“月”表现了诗人回
到家乡的惊喜之情。
【分析】这首诗是一首别具一格的思乡诗。首联已思乡之愁写起,水急船速实乃归乡情
切写照;尾联通过描写渐近故乡的所闻所见,抒发诗人的惊喜之情。
【解答】本题考查诗歌意象。根据“客心如水水如愁”的意思游子的思乡愁绪像眼前这
苕溪的水一样滔滔不绝,可知,诗人以“水”来比喻自己的思乡之情。根据“故山月已
挂船头”的意思故乡的高山和明月已经挂在了我的船头,可知,诗人笔下的“月”是故
乡的月,是故乡的象征,这句话说明诗人已经来到了家乡,结合上句的“讶”的意思
“惊讶”,可知,“月”表现了诗人回到家乡的惊喜之情。
答案:
诗人以“水”来比喻自己的思乡愁绪,所以,“水”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笔下
的“月”是故乡的月,月挂船头表明已来到家乡,所以,“月”表现了诗人回到家乡的
惊喜之情。
译文:
游子的思乡愁绪像眼前这苕溪的水一样滔滔不绝,河水迅疾船儿顺着水流往前疾驰。
忽然听到船窗外传来亲切的吴地乡音,故乡的高山和明月已经挂在了我的船头。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第17页共32页
(1)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潼关风景有什么特点?
(2)请赏析“山入潼关不解平”中“不解”的表达效果。
【答案】(1)古城高耸险峻、孤寂辽远。
(2)“不解”是“不懂”“不知道”的意思,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群山的巍峨险峻,
表达了诗人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分析】《潼关》是一首谭嗣同14岁时写的诗,该诗是七言绝句。当时他随父亲到甘肃
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写下此诗。诗人骑马登上半山间
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
的云涛里。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直不曾解围吧?伟
大的壮观还在更高更远的地方,这首诗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
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
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解答】(1)本题考查诗文内容理解和概括。
根据诗歌前两句“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中的“终古高云簇此城”可知,
古城高耸,而且“高云”是“簇”在此城,写出了潼关城的高耸险峻;“秋风吹散马蹄
声”中,秋风能吹散马蹄声,极言孤寂辽远之感,因此,这两句诗描写的潼关风景的特
点是:高耸险峻、孤寂辽远。
(2)本题考查诗文词句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
析作答。
“山入潼关不解平”这句诗中的“不解”一词,字面上可以理解为“不懂”或“不知
道”,但在这里,诗人谭嗣同通过拟人手法,赋予了山以人的情感和思维。这样的表达,
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潼关一带群山的巍峨险峻,似乎这些山并不知道何为平坦,何为艰险,
只是一味地向前延伸,形成一种无穷无尽、气势磅礴的景象。更深层次地,这个“不解”
也透露出诗人自身的情感和抱负。谭嗣同作为一个有着远大志向的改革者,他的心中充
满了对旧有束缚和限制的反感,他渴望能够冲破这些罗网,勇往直前,实现个性的解放
和理想的追求。因此,当他看到这些似乎永远不知道何为平坦的山时,他感到了一种共
鸣和激励,仿佛这些山也在告诉他:只有不断地奋斗和前进,才能达到心中的理想境
地。
答案:
(1)古城高耸险峻、孤寂辽远。
第18页共32页
(2)“不解”是“不懂”“不知道”的意思、,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群山的巍峨险峻,
表达了诗人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1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乙】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①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②,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①成楼:军营城楼。②梅花何处落:此句一语双关,既指想象中的梅花,又指笛
曲《梅花落》。这里将曲调《梅花落》拆用,嵌入“何处”两字,从而构思成一种虚景。
(1)对这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甲】诗中不知何处而来的芦管声,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B.【甲】诗中的“一夜征人尽望乡”,表达了“征人”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C.两首诗都是边塞诗,都描绘了一幅奇丽寥廓的塞外风光图。
D.【乙】诗写冰雪消融,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意境澄
澈壮阔。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甲诗“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所展现的画面。
(3)这两首诗都写月夜闻笛,感情基调有何异同?
【答案】(1)B
(2)举目远眺,回乐烽前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
受降城之外蛟洁的月光一泻千里,如同深秋的寒霜遍铺大地。
(3)①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征人思乡的感情。②异:高诗意境澄澈壮阔,感情哀而不伤
(乐观开朗)。李诗意境寒冷凄清(愁惨),感情悲凉哀怨。
【分析】《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的开头两句,
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
第19页共32页
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
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
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塞上听吹笛》用明快秀丽的基调和丰富奇妙的想象,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
图,反映了边塞生活中安详、恬静的一面。诗人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虚实交错、时
空穿梭之间,把战士戍边之志与思乡之情有机地联系起来,统一起来,构成一幅奇丽寥
廓、委婉动人的画卷。全诗含有思乡的情调但并不低沉,表达了盛唐时期的豪情,是边
塞诗中的佳作。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甲诗中的“一夜征人尽望乡”,表达了“征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并非对战
争的厌恶之情。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理解及画面描绘。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
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
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意思是回乐烽前的沙
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深秋白霜。作答时,抓住回乐烽“沙”“城”“月”
等意象,展开合理的想象,描绘出诗人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答案不唯一,符合情境
即可。
示例:登楼远眺,起伏的群山上矗立着许多烽火台。回乐烽前面的沙土白得像雪一样,
受降城下的月光照在地上,好像撒了一层霜。
(3)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主旨。
同:《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
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
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绪?“一夜”和“尽望”
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塞上听吹笛》:在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
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
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色香洒满关山。战士由听曲
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
异:《夜上受降城闻笛》: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
第20页共32页
般的沙漠,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诗人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
染心境的愁惨凄凉,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整体意境寒冷凄清,感情悲凉哀怨。
《塞上听吹笛》: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
空洒下明月的清辉。营造出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一个
开朗壮阔的基调。意境澄澈壮阔,感情哀而不伤。
答案:
(1)B
(2)举目远眺,回乐烽前是■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
受降城之外蛟洁的月光一泻千里,如同深秋的寒霜遍铺大地。
(3)①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征人思乡的感情。②异:高诗意境澄澈壮阔,感情哀而不伤
(乐观开朗)。李诗意境寒冷凄清(愁惨),感情悲凉哀怨。
译文: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深秋白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
塞上听吹笛
雪化时入侵的胡兵悄然退还,月光照着戍楼羌笛悠扬舒缓。试问那《梅花》会落向何处,
它随风吹拂一夜落满了关山。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边。描绘一幅辽阔、壮美的海景
图。
第21页共32页
(2)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
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诗人通过想象,表达了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以及对
前途的乐观自信。
【分析】这首诗是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
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
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解答】(1)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这种题型
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
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
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解答本题时就要紧扣“情"或“景",
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
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夸张、
互文的修辞方法,写了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的壮志情怀。作者通过对波涛汹涌、吞
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我们仿佛看到了作者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
壮阔胸襟。
答案:
(1)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边。描绘一幅辽阔、壮美的海景图。
(2)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
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诗人通过想象,表达了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以及对
前途的乐观自信。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
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太阳
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
洋中产生出来的。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1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十四①之②江南
孟浩然
第22页共32页
荆吴③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④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注释]①杜十四:杜晃,排行第十四。②之:往。③荆是古代楚国的别名,在今湖北、
湖南一带。吴也是古代国名,在今江苏、安徽、浙江一带。④征帆:指远行的船。
(1)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和赏析,木定福的一项是C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从题目的“送”字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
B.首句“荆吴相接”把千里之遥写得近若比邻,是诗人对友人的宽慰。
C.“淼茫”一词既写了春江烟波浩渺,也写出了诗人为友人的离开而高兴。
D.“天涯一望”勾画了送行者目送眺望的情态,“断人肠”点明离情别绪。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辽河油田施工合同
- 短期翻译服务合同
- 有关私了赔偿协议书
- 餐饮业食品安全及服务质量保障合同
- 幼儿园接送免责协议书
- 采购预付款合同
- 高端机械装备研发项目合作框架协议
- 中央空调安装施工合同
- 企业采购智能化设备合同
- 合格供应商框架协议
- 危重患者抢救制度课件
- 健康管理与个人健康2024年的健康护理方法
- 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评价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学期5月模拟预测数学试题+
- 钉钉办公软件培训课件
- JBT 1472-2023 泵用机械密封 (正式版)
- 价格法价格违法行为和明码标价法律法规价格欺诈知识
- 2016-2023年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英语/数学/语文)笔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2版《义务教育教学新课程标准》解读课件
- 江苏省2023年普通高校专转本选拔考试计算机专业大类专业技能试卷及答案解析
- 设备采购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越野车改装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