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4700字_第1页
《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4700字_第2页
《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4700字_第3页
《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4700字_第4页
《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47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献综述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TOC\o"1-2"\h\u12264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166891.1城市群研究综述 156001.1.1国外研究现状 123061.1.2国内研究现状 298531.2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综述 3189691.1.1国外研究现状 323151.1.1国内研究现状 4135921.3文献评述 5946参考文献 6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认识,先后经历了从经济增长质量到经济发展质量的变化过程。经济增长质量的相关研究实现了从质的角度出发考察经济增长过程品质的好坏,较以往单纯注重经济增长数量的研究具有一定进步性。从经济学研究领域来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较经济增长质量而言相对略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新阶段对经济增长质量要求更高、范围更广。1.1城市群研究综述1.1.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对于城市群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起始阶段、发展阶段和完善阶段。起始阶段:英国学者E.Hdward(1898)提出“田园城市”发展模式,由若干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形成城市群组,开拓了从群体城市视角研究城市的先河。接着,学者们对于城市群的研究又放到了中心城市上来,WalterChristaller(1933)提出了中心地理论,根据市场、交通和行政三大原则对中心地的规模和等级进行规范,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发展阶段:Duncan(1950)首次提出“城市体系”概念,城市体系是指城市化阶段较高区域中相互毗邻分布且内部关联性高的多个城市构成的整体。美国学者J.Friedmann(1964)通过建立空间演化模型体现城市群发展演变过程,提出中心—外围理论。完善阶段:Lang和Dhavale(2005)在《BeyondMegalopolis:ExploringAmerica’snew‘Megapolitan’Geography》中提出巨型都市区“MegapolitanAreas”的概念。Ebersberger(2014)探讨了城市群中可利用资源对城市群创新活动的影响情况[9]。1.1.2国内研究现状城市群概念与界定方面,戴宾(2004)通过归纳对城市群概念进行界定,从地理学上来说,城市群强调城市的密集程度,从经济学上来说,城市群注重发展过程中资源要素的空间分配。宋家泰(2009)认为城市群是指行政区域内的城市经济区,亦或是非行政区内多中心的城市区。马燕坤,肖金成(2020)通过总结之前的概念,认为城市群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发达,城市发育水平高、分布密集、联系紧密。城市群类型与特征方面,姚士谋(1992)根据城市规模和等级把城市群分为超大型城市群、中型城市群和城市密集区。方创琳(2009)根据国内外相关专家评判标准,归纳阐述了判断城市群空间范围的十大标准。宁越敏(2016)指出城市群应具备人口、交通、地域认同感和城市化等方面条件。城市群发展政策方面,方创琳(2017)指出京津冀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选择。王贤彬和吴子谦(2018)通过对我国十个城市群的探讨,发现中心城市经济的增长对周围城市经济的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这种作用会随着距离的扩大而减弱。种照辉(2018)借助大数据重点分析了城市群经济网络的增长效应。李恒(2019)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城市群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关系。周伟林(2020)指出中国城市尽管经历了高速城镇化带来的"城市病",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其城市规模、影响力及区域协同效应还未达到预期。1.2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综述1.1.1国外研究现状(1)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研究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界定,从经济增长质量角度来看,亚诺什·科尔奈(YanoshKornai)(1971)分析了“突进”式经济增长与“和谐”式经济增长。前者指只注重经济数量的增加,后者则强调协调稳定的健康型经济增长,包括经济、环境和人三者之间的相互和谐。Stefan(2012)认为经济增长质量不仅包括经济增长数量方面的考量,还应包括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和谐程度。Smarandoiu(2016)也将国民预期寿命、受教育水平和就业情况等民生因素作为前提条件评价经济增长质量水平。从经济发展质量角度来看,RofikohRokhim(2017)通过实证分析,指出资源禀赋、社会资本和就业政策等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28]。(2)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研究Jean-PaulChavas(2004)通过建立动态资源分配模型,探讨人才教育、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二者能够带来环境恶化方面有所减轻的经济增长。Mlachila(2014)从经济增长的基础维度和社会维度两方面构建了经济增长质量指数(QGI),经济增长包括经济增长力度、稳定性、部门结构和需求结构,社会维度包括健康和教育。(3)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方法研究Mohamed(2017)通过运用OLS横截面回归模型分析发现非正式国有企业关系对经济发展质量具有促进作用。Buccella(2014)通过变化模型和(VC模型)和有效交易模型(EB模型)研究市场竞争对社会福利的影响。竞争程度不同对福利水平影响程度不同:差异较大的商品,竞争越弱社会福利水平越弱;差异中等的商品,适中程度的竞争可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完全替代商品,竞争程度的最大化能够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Mohamed和Sami(2017)运用最小二乘法、系统广义矩阵法探究了17个中东和北非国家外商投资、环境和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得出外商投资和资本存量是影响各个国家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最主要因素。1.1.1国内研究现状(1)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研究国内学者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研究主要归于两个层面,一是狭义层面,梁东黎(2012)认为在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的同时,更应注重居民收入的增加,并以此作为评价经济发展质量高低的标准。刘文革(2014)等从全要素生产率角度评价了经济增长质量,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肖欢明(2014)从资源配置效率角度定义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将自然资源和环境作为一种投入要素纳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测度并分析我国2001—2011年的经济增长质量。二是广义层面,任保平(2013)认为经济增长质量是一个复合型概念,涉及经济效率、结构、稳定性、创新能力和福利成果分配等各个方面。董晓远和廖明中(2013)认为经济发展质量是指关注经济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的效率性、协调性、稳健性、创新性和包容性等。林兆木(2018)认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仅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体现在要素产出效率、资源利用效率、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金碚(2018)从经济学基础理论的视角出发,认为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质与量的协同发展,而非只追求质的提高而舍弃量的增长。任保平和李禹墨(2018)指出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的总量与规模增长到一定阶段后的结果。包括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的高质量。张侠和许启发(2021)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高质量发展指数与TFP、人均GDP等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2)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研究马轶群和史安娜(2012)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构建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质量、经济增长过程质量和经济增长结果质量的评价体系,实证分析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质量三个方面的影响。毛其淋(2012)构建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体系包括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有效性、持续性、稳定性和分享性。李红(2014)以新疆地区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构建包含25个基础指标的评价体系,通过测度发现经济发展质量提升速度优于全国平均水平。李娟伟和任保平(2014)从效率、稳定性、经济结构、生态环境代价、国民素质以及成果分享性6个维度构建了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黄陈武(2015)根据经济运行的过程和后果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地区经济运行质量进行综合测度。詹新宇和崔培培(2016)对我国各省经济增长质量水平进行测度,以“五大发展理念”为依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王素君,宋鸿芳和田雯(2021)基于我国新时代五大发展理念,从"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维度构建了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3)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方法研究张齐(2012)利用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法测算投入要素的增长率与贡献率,并从发展效率和方式两方面进行分析评价。钞小静和任保平(2011)侧重于主成分分析法,认为该方法能够得到经济发展质量各个维度的量化结果,所形成的权重结构可以充分反映经济发展质量各维度各基础指标对于形成总指数的贡献大小。魏博通和王圣云(2012)运用层次分析法测算中部六省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技术发展、教育发展和环保发展的整体水平,对经济发展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分析。宋明顺等(2015)运用熵权法,从竞争、民生和生态质量三方面探讨我国与其他标杆国家在经济展质量上存在的差异。颜双波(2017)则采用熵值法,从经济发展效益度、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三个评价维度构建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福建省九个地级市的统计数据进行数值大小排序、聚类分析和三个维度比较分析。邹一南和赵俊豪(2017)综合利用德尔菲法和熵值法,对我国“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程度进行测算。师博和任保平(2018)有所突破,运用均等权重法从经济增长基本面和社会成果两个维度测算并分析了中国省际经济发展质量情况。曹晓晨(2021)以"五大发展理念"为背景,构建黑龙江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估算该省指数,并进行相应的测度分析。1.3文献评述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国外学者对于城市群的研究起步较早,目前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研究范式。我国学者关于城市群的研究也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研究内容根据国家所需呈现发散特点,主要包括城市群内涵、空间范围、结构特征、产业经济联系和功能定位等方面。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国外研究主要从增长角度界定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经济发展数量研究的同时注重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和谐程度。国内学者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由狭义的经济增长上升到综合层面,经济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指标体系不断完善,测度方法越发成熟。但是,目前尚没有学者对关中城市群的经济发展质量问题作出系统研究,本文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为依据,从经济发展有效性、创新性、协调性、绿色性、开放性和共享性六个维度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算2010-2019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总指数和各维度指数,最后通过分析提出推进关中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参考文献[1]E.Hdward.GardenCitiesofTo-motrow[M].TheClassics.US,1898.[2]克里斯泰勒著,常正文,王兴中等译.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3]Duncan.MetropolisandRegion[M].Baltimore:JohnsHopkinsPress,1950.[4]Friedman,J.R.TheWorldCityHypothesis:DevelopmentandChange[J].UrbanStudies1986.[5]Lang,R.E.&Dhavale.D.BeyondMegalopolis:ExploringAmerica’sNew“Megapolitan”Geography.MetropolitanInstituteCensusReportSeries,CensusReport05:01,May.VirginiaPolytechnicInstituteandStateUniversity:Alexandria[6]BerndEbersberger,SverreJ.H.Urbanagglomerations,knowledge-intensiveservicesandinnovation:establishingthecoreconnections[J].Entrepreneurship&RegionalDevelopment,2014,26(3-4):211-233.[7]戴宾.城市群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财经科学,2004(06):101-103.[8]宋家泰.城市-区域与城市区域调查研究——城市发展的区域经济基础调查研究[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9(3):185-196.[9]周伟林.全球化时代城市的转型发展[J].文化纵横,2020(05):66-74.[10]姚士谋.我国城市群的特征、类型与空间布局[J].城市问题,1992(1):10-15.[11]方创琳.城市群空间范围识别标准的研究进展与基本判断[J].城市规划学刊,2009(04):1-6.[12]宁越敏.论中国城市群的界定和作用[J].城市观察,2016(01):27-35.[13]方创琳.京津冀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选择[J].改革,2017(5):54-63.[14]王贤彬,吴子谦.城市群中心城市驱动外围城市经济增长[M].产业经济评论,2018,NO.26(03):56-73.[15]种照辉,覃成林,叶信岳.城市群经济网络与经济增长一基于大数据与网络分析方法的研究[J].统计研究,2018(01):13-21.[16]李恒.人口集中、城市群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以中国十大城市群为例[J].河南大学学报,2019,59(01):43-52.[17]马燕坤,肖金成.都市区、都市圈与城市群的概念界定及其比较分析[J].经济与管理,2020,34(01):18-26.[18]亚诺什·科尔奈.突进与和谐的增长[M].张晓光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3-12.[19]StefanG.ConsiderationsontheTheoryofEconomicGrowthandDevelopment[J].procedia-socialandBehaviralsciences,2012(10):280-284.[20]RofikohRokhim,SariWahyuni,PermataWulandari,FajarAyuPinagara.AnalyzingkeysuccessfactorsoflocaleconomicdevelopmentinseveralremoteareasinIndonesia[J].JournalofEnterprisingCommunities:PeopleandPlacesintheGlobalEconomy,2017,11(04):438-455.[21]Jean-PaulChavas.aDynamicAnalysisofResourceManagement[J].EnvironmentalandResourceEco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