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江苏省无锡市澄宜六校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2025届江苏省无锡市澄宜六校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2025届江苏省无锡市澄宜六校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2025届江苏省无锡市澄宜六校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2025届江苏省无锡市澄宜六校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澄宜六校阶段性联合测试高三语文2024.12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德治“法治建当代中国社会治理体系提供智慧支持。“易与天地准”,这种认知包含两个层次:其一是突出天道对现实社会与人生的客观约束。其二则是强调了天道的可知性。由此出发,中华文明强调“天人合一”,其根本在于认知与顺应顺多于改造。能否掌握与顺应天道,是《周易》之“治天”思想的关键所在。在当今社会,这种“治天界,另一方面则可有效避免陷入“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之中。互结合丰富与完善了各自的伦理价值体系。但整体而言,二者所秉持的观念并不完全相同。先秦儒家在伦理上重视性善,进而强调德性教化,据此形成了“德治”“德治“法治相综合的一“善程中,同时注重了扬善与止恶两个维度。“伦理与治世”的思维体系在今天的社会人际关系中有着较为是非常契合的。所主张的性善论有所不同,是一种基于自然的性善论。其理论认为,人性的源头来自上天,“穷理尽性充分认知与准确把握,尽性强调对内心自觉的全面觉悟与合理表达。(摘编自刘震《<周易>治世思想的三重境界》)材料二:·“即按照客观规律去经高三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营治理国家,要不断调和理顺阴阳关系。《周易》把世界看作是一个整体,认为天人相通,阴阳变化支配着万物的运动变化。因首先提出“效天”和“顺天”,其实质是通过天道而反馈人道,从中受到启示理顺人与人之“燮理阴阳”的根本问题。生不穷。人类社会也是如此,由于上下尊卑互相斗争的推动,“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理财正辞是最重要的。“理财须适中合理。“正辞”,即一切政令和教化措施必须保持清明。“理财正辞”不可贪得无厌而失掉民心,经纶治国应该轻徭薄赋,确立以民为立国之本。“天地设位,圣人成能。”圣人掌握了天地变化规律加以裁制利用而趋吉避凶,则能够成就天地之所不能之事以左右民生。在20从中受到某些新的启迪。(摘编自徐志锐《<周易>经纶治国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人合一”的根本是认知与顺应天道,这与天道所具有的客观约束性和可知性有关。B.在君子与小人的区分上,儒家与《周易》的标准不同,这与二者所持观念有所不同有关。C.“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所以上下尊卑互相斗争推动,圣人也意识到政权的宝贵。D.《周易》的影响力已经突破国界,在一些国家的经济事务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2.依据两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道”为核心的社会治理思想。B.材料一既谈到《周易》的治世思想,也谈到了伦理思想,作者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密切。C.《种树郭橐驼传》中“顺木之天”的“养树”法则,与《周易》的“顺天”思想具有相通性。.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治天”思维模式的作用。B.材料一第三段将法家与儒家进行对比,论证了二者在伦理思想与治世理念上的主要差异。C.材料二第一段引用《尚书·周官》中的话,论证了《周易》在治理国家上的思想价值。D.用。4.《周易》所说的“性善”,与先秦儒家相比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4分)5.(6分)高三语文试卷第2页(共8页)(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大淖记事(节选)①汪曾祺又是这时候才推开门。刚刚要钻被窝,听见老锡匠说:“你不要命啦!”长自己还不知道?巧云看见他都讨厌,她的全身都是冷淡的。刘号长咽不下这口气。本来,溅一星唾沫的。若是闭着眼过去,往后,保安队的人还混不混了?有一天,天还没亮,刘号长带了几个弟兄,踢开巧云家的门,从被窝里拉起了小锡匠,把他捆了起来。把黄海蛟、巧云的手脚也都捆了,怕他们去叫人。他们把小锡匠弄到泰山庙后面的坟地里,一人一根棍子,搂头盖脸地打他。他们要小锡匠卷铺盖走人,回他的兴化,不许再留在大淖。小锡匠不说话。他们要小锡匠答应不再走进黄家的门,不挨巧云的身子。小锡匠还是不说话。他们要小锡匠告一声饶,认一个错。小锡匠的牙咬得紧紧的。小锡匠的硬铮把这些向来是横着膀子走路的家伙惹怒了,““打,七八根棍子风一样、雨一样打在小锡匠的身上。小锡匠被他们打死了。锡匠们听说十一子被保安队的人绑走了,他们四处找,找到了泰山庙。这种事,打死的人,只有喝了从桶里刮出来的尿碱,才有救。十一子的牙关咬得很紧,灌不进去。巧云捧了一碗尿碱汤,在十一子的耳边说:“十一子,十一子,你喝了!”十一子微微听见一点声音,他睁了睁眼。巧云把一碗尿碱汤灌进了十一子的喉咙。不知道为什么,她自己也尝了一口。锡匠们摘了一块门板,把十一子放在门板上,往家里抬。他们抬着十一子,到了大淖东头,还要往西走。巧云拦住了:“不要。抬到我家里。”老锡匠点点头。东头的几家大娘、大婶杀了下蛋的老母鸡,给巧云送来了。锡匠们凑了钱,买了人参,熬了参汤。出了这样一对年轻人,使他们觉得骄傲。大家的心喜洋洋,热乎乎的,好像在过年。高三语文试卷第3页(共8页)刘号长打了人,不敢再露面。他那几个弟兄也都躲在保安队的队部里不出来。保安队的门口加了双岗。这些好汉原来都是一窝“草鸡!锡匠们开了会。他们向县政府递了呈子,要求保安队把姓刘的交出来。县政府没有答复。十分动人。游行继续了三天。第三天,他们举行了“顶香请愿。二十来个锡匠,在县政府照壁前坐着,每人头上用用香火把县大堂烧了,据说这不算犯法。“陋习——作为县长代表,——卖眼镜的宝应人,卖天竺筷的杭州人,在一家大茶馆里举行会谈,来“了”这件事。求在刘某人的甘结上写上一条:如果他再踏进县城一步,任凭老锡匠一个人把他收拾了!过了两天,刘号长就由两个弟兄持枪护送,悄悄地走了。他被调到三垛去当了税警。十一子能进一点饮食,能说话了。巧云问他:“什么不说?”“你要我说么?”“不要。”“我知道你不要。”“你值么?”“我值。”“十一子,你真好!我喜欢你!你快点好。”去挑担挣“活钱”去了。姑娘媳妇都很佩服她。起初她们怕她挑不惯,后来看她脚下很快,十一子的伤会好么?会。当然会!一九八一年二月四日,旧历大年三十高三语文试卷第4页(共8页)一子勇敢地接受了巧云的爱。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咽不下这口气活活打死,这一情节旨在控诉时代的黑暗。B.“小锡匠的牙咬得紧紧的对爱情的忠贞倔强和对强权的不屈服。C.大淖的人们被十一子和巧云的勇敢感动,送来老母鸡、人参,“川流不息地来看望十一子”,说明大淖的民风淳朴,富有正义感。D.经历过苦难洗礼的巧云,“眼神显得更深沉,更坚定了”,暗示巧云生命的成熟和坚强,暗含了作者对作品人物的感情倾向。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顶香请愿“了这件事,说明这样的社会环境仍有礼治的影子。B.群像,表现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生动鲜活。C.关切之情,颇有宝玉挨打后与黛玉对话的动人之妙。D.非常相似,突出了风俗、人情、人性美。8.对文中画线句,汪曾祺说:“这是我原来没有想到的。只是写到那里,出于感情的需要,我迫切地要写出这一句。”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画线句的理解。(4分)9.“萌芽“乡土小说的短评要点。(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高三语文试卷第5页(共8页)材料二: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委区区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节选自苏辙《六国论)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3分)其谋夫A说客B谈天C雕龙D坚白E同异F之流G下至击剑H扛鼎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考,指审察、察考,与《石钟山记》中“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的“考”词义相同。B.咎,归罪,责备,与《屈原列传》中“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的“咎”词义相同。C.窃,谦辞,私自,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的“窃”词义相同。D.区区,指少、小,与《孔雀东南飞》中“感君区区怀”的“区区”词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各国诸侯及卿相都争相收养各类人才,苏轼认为这样会加重老百姓的负担。B.苏轼提倡要使“智、勇、辩、力”四类人才各安其所,这隐含着对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的不满。C.六国拥有土地、军队的绝对优势,却相继为秦所灭,苏辙对此感到奇怪,这是他写作此文的缘由。D.苏辙认为齐、楚、韩、魏四国应该协助面临敌寇危险的燕、赵,让燕、赵无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13.8分)(1)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2)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14.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5~16题。满江红•酬韩子师尚书陈亮曾洗乾坤①幽,问何事、雄图顿屈?试著眼、阶除当下,又添英物。北向争衡幽愤在,南来遗恨狂酋失。算凄凉、部曲几人存?三之一。不论阶级。休更上、百尺旧家楼,尘侵帙。【注释】①曾洗乾坤:是对宋代抗金名将韩世忠不朽功勋的高度概括,题目中的“韩子师”即韩世忠之子,亦主张抗金。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世忠曾“北向争衡”,与金军交战,可惜没擒住“狂酋”,留下了幽愤和遗恨。高三语文试卷第6页(共8页)B.在上片最后,词人用设问句式,写出韩世忠部队的将士所剩无多,情感凄凉悲壮。C.当“诸老尽,郎君出”时,词人认为,新一代的英雄儿郎应不顾小家,报答国恩。D.虽然韩子师笑“我”还在为温饱奔走,“我”却感念他折节下交,不以阶级论人。16.本词题为“酬韩子师尚书”,为什么上片却从韩世忠的功业和遗恨写起?请结合全词谈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的师生“经师“人师“经师“。(2)《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言浅意深”的两句是,““,。(3)《赤壁赋》在写到赤壁之战古战场时,指出此地可以远望夏口和武昌,接着以”两句描绘其景色。,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①如果有人说你是“八卦之王——有些八卦并不刻薄,⑨但由于人们对它的固有认知导致大家忽略了它的良性作用。心理学家认为,聊八卦可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有助于个体维护与他人的关系。甲生负面影响的事情。与同事分享无害的八卦可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鼓舞士气,带来更高的工作满意度。乙让我们沉迷于聊八卦无法自拔。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19.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高三语文试卷第7页(共8页)夜空里的一颗星,时时在闪光。这是一种思想,一种意志,一种思索,一种信息。一有绿色这个媒介,她便会释放出来,叫我心里翻腾不已。我见到你是在招待所里采访时。你敲门进来,坐在沙发上。你已50岁,皮肤黧黑,手一顿外绿柳红花。你开始叙述往事,双眸中又闪出青春的火花。1950年,你随军进疆时还是一个十八岁一心一意让绿色染满戈壁。毕业后你来到石河子,这一片黄沙之野,正是涂抹绿色的最广阔天地。报到的第一天,一道一起的理想。20.请参考示例,梳理文中加点的“一”的义项,任选三条填于表中。(3分)“一”的义项卡片【示例】最小正整数:一颗、一种①②③21.好的新闻通讯注重现场感,请从人称角度,分析第二段是如何营造现场感的。(4分)22.请改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之与前后句形成整句,至少使用一种修辞,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改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花好月圆目标。曾国藩却认为“花未全开月未圆”,才是最好的、最完美的状态。《菜根谭》中也说:“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三语文试卷第8页(共8页)澄宜六校阶段性联合测试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参考2024.12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C(“‘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所以上下尊卑互相斗争推动”因果关系颠倒。原文是“由于上下尊卑互相斗争的推动,‘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2.A(“首次总结出了《周易》以‘天道’为核心的社会治理思想”理解错误。“以‘天道’为核心的社会治理思想”不是作者首先总结出来的,无中生有。)3.C(A.“总分总结构”错误,材料一第二段并不是总分总结构。B.“将法家与儒家进行对比”错误,这一段没有把法家与儒家进行对比,D.材料一没有提到《周易》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4.①先秦儒家在治世上秉持“德治”理念,其主张的“性善”伦理侧重对人的德性教化;《周易》在治世上重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其主张的“性善”更强调对规则的遵循。②与孟子的性善论不同,《周易》认为性善源自上天,但也须通过后天的学习感悟而觉醒。(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5.①《周易》的“治天”思想主张顺应天道,启迪我们科学理性地审视客观世界,顺应自然规律,避免陷入“人类中心主义”误区。②《周易》“伦理与治世”的思维体系启迪当代社会治理应兼顾“法治”与“德治”,引导公民实现自身进步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③《周易》的“理财正辞”思想,启迪当代社会治理应轻徭薄赋,确立以民为立国之本。(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答“掌握天地变化规律,能够成就天地之不能之事以左右民生”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A(“旨在控诉时代的黑暗”错,过度解读,拔高主题,应为“旨在揭示刘号长人性的丑恶,侧面烘托小锡匠的倔强和不屈”)7.D(结尾不相似。《边城》结尾是开放式的结尾,是感伤的,悲剧式的,而本文结尾是确切的,大团圆式的喜剧结尾。)8.①小锡匠被打,心有屈辱和不甘,巧云也尝一口是为了表示对小锡匠抗争的支持。②表现巧云要与小锡匠同甘共苦,共渡难关的决心。③暗示巧云在苦难中不断成长,为小说的结局做铺垫。9.①内容上,小说描写的是大淖这个城区和乡下交界的地方的故事,描绘了平凡生动、深刻和谐的风俗画(或叙写了平凡生动、深刻和谐的风土人情)。②主题上,塑造了富有中国乡土特征的人物形象,揭示了巧云、小锡匠等人物的淳朴、善良的人性和健康、向上、坚忍的中国传统精神。③语言上,具有纯洁朴实的特点。如富有乡土气息,使用具有地域色彩的词语等。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10.BDG(本题中画波浪线句的意思是:上到谋士、说客,谈天说地的、修饰文词的,辩论“坚白”“同异”之类的人,下到击剑行刺的、力能扛鼎的。根据下文“鸡鸣狗盗之徒”句式可推断,前文在列举“士”的来源时,往往两类并举,故“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为最佳断句方式。)11.A(A项,“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的“考”为“敲击”)12.D(根据材料二,苏辙主张的是齐、楚、燕、赵四国协助韩、魏,让毗邻秦的韩、魏没有东顾之忧。)13.(1)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珍贵的食物,被安置在上等的馆舍中的人,不可以数尽。(“靡衣”“玉食”,“馆于上”,“胜”,每点1分)(2)(诸侯们)不知道要实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一句1分)14.①苏洵的观点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1分)②苏轼的观点为: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关键在于是否养“士”。(1分)③苏辙的观点为:六国之所以灭亡,要归咎于当时六国谋士的思虑疏略,见识浅薄,不明了天下的形势。(1分)(意近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各国的诸侯及卿相,都争相供养人才(来)为自己谋划。上到谋士、说客,谈天说地的、修饰文辞的,辩论“坚白”“同异”之类的人,下到击剑行刺的、力能扛鼎的,以及鸡鸣狗盗之辈,没有不以宾客的礼节去款待他们的。(那些)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珍贵的食物,被安置在上等的馆舍中的人,数不清有多少。这些都是祸害百姓、危害国家的人,百姓怎么承受得起,国家又怎么受得了呢?苏子说:这是前代君主所不能避免的事。国家有奸猾之徒,就像鸟兽中有猛禽,昆虫中有毒虫一样。把他们分别处理安置,使他们都能各安本位,是正确的处理方法;把他们尽数铲除掉,是没有道理的。我曾就世代的兴废考察过,知道六国之所以长久存在,而秦朝之所以迅速灭亡,原因都在这里,不能够不加以省察。有智谋的人、有勇气的人、有辩才的人、有气力的人,这四种人,都是百姓中的优异杰出之士,大多是不能自己穿坏的吃坏的而去奉养别人的,都是要役使别人来奉养自己的一些人。所以从前的帝王把天下的富贵分出一部分来,和这四种人共同享有。这四种人不失去常业,百姓就安定了。四种人虽然各不相同,可是从前的帝王却根据习俗来制定法律制度,使他们通过同一途径中出身:夏商周以前是从学校中出身,战国到秦代是从宾客中出身,汉以后是由郡县官吏的选拔出身,魏晋以来是由九品中正出身,从隋唐到现在是由科举考试出身。虽然不完全是这样,但就大多数而言是这样的。六国的君主,待他的百姓,并不亚于秦始皇与秦二世,然而在那个时候,百姓并没有一个人起来反叛;这是因为百姓中的优异杰出之士,多数都被当作宾客奉养起来,没有失去常业。至于那些努力耕作奉养官府的,都是朴实愚钝而没有什么作为的人,虽然想反叛,但是没有人去领导他们,这是六国能略微安定而不立即灭亡的原因。材料二: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未曾不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泰国呢?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厚交亲近韩、魏来抵御泰国。泰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