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沪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沪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沪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沪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沪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沪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是一个种群。

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

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

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⑤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最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A.①③⑤B.③⑤C.②④⑤D.②④2、如图所示为某种鱼迁入太平湖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该曲线可以得出()

A.该种鱼迁入太平湖后呈“J”型增长B.10年后该种鱼在太平湖中的种内斗争最激烈C.20年后该种鱼在太平湖中将逐渐消失D.该种鱼在太平湖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10年时鱼数量的两倍3、森林中的鸟类有垂直分层现象,这种现象主要与下列哪因素有关()A.光照强度B.食物种类和栖息空间C.湿度D.温度4、相思树巨大中空的尖刺,为蚂蚁提供筑巢场所,树身的蜜汁是蚂蚁的美食。共生蚂蚁保护相思树的叶片免受昆虫的侵袭,寄生蚂蚁虽然也受益于相思树的服务,但却没有任何回报。将有共生蚂蚁或寄生蚂蚁居住的相思树叶与蚂蚁已经远离的树叶进行比较,发现有寄生蚂蚁居住的相思树叶,比有共生蚂蚁居住的叶片,更易于被病原微生物损伤。据此能够推断出的是()A.两种蚂蚁与相思树之间均为共生关系B.共生蚂蚁增强了相思树的“免疫”能力C.寄生蚂蚁携带了更多的病原微生物D.共生蚂蚁抑制寄生蚂蚁的生长繁殖5、某池塘中,某种蝌蚪生活在表层,取食藻类,该种蝌蚪发育为成蛙后营两栖生活,主要以昆虫为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蝌蚪与该池塘中的浮游植物具有竞争关系B.该蛙捕食昆虫对蛙与昆虫都有利C.蝌蚪和成蛙的生活环境和食物不同可以减轻种内斗争D.该蛙及蝌蚪在水中的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6、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叙述,正确的是()A.植树造林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B.全球气候变暖可减缓永冻土融化C.全球气候变暖不会影响农业生产D.大气中CO2减少导致全球气候变暖7、下列是表示蝉在夏季的年龄结构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其中正确的是A.B.C.D.8、某池塘中有三个优势种群,分别是鳙鱼、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鳙鱼生活在中层,以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为食;浮游动物A以水表层浮游植物B为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鳙鱼的食物来源不同,鳙鱼所处的营养级不变B.鳙鱼和浮游植物B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C.捕捞小型野杂食鱼和适当的施肥,可以提高鳙鱼的产量D.该池塘中群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这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9、昆虫等动物分泌的性外激素能在同种生物之间互通性信息,引诱异性来交配,根据这一原理,研究人员利用性外激素粗提物或其类似物作诱饵来防治害虫,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性外激素不属于化学信息B.性外激素互通性信息不利于昆虫种群的繁衍C.利用性外激素防治农业害虫的方法属于化学防治D.诱杀雄虫能使性别比例失衡进而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10、四线蓝尾石龙子是蜥蜴目石龙子科的一个濒危物种,在我国台湾又称为丽纹石龙子。由于农药的使用、环境污染等因素,四线蓝尾石龙子数量大量减少,近几年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其数量又有所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从外地迁入四线蓝尾石龙子至台湾,则迁入后其种群呈“J”型增长B.根据种群的出生率可以预测该种群未来的数量变化趋势C.四线蓝尾石龙子种群中抗农药基因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升高D.四线蓝尾石龙子捕食蚱蜢时属于次级消费者,处于第三营养级11、下列调查活动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的是()A.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鲤鱼种群密度时标志物易脱落B.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的菌体C.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区域取样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直接吸取上层菌液12、如图甲是1820年人们将某种生物引入某岛屿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乙是该生物在某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分析图甲可知,该生物在1840年左右增长速率最大B.分析图乙可知,该生物在第10年时种群数量最多C.图甲显示的100年间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和不规则的小幅度波动D.图乙第15年时种群数量最少,可相当于图甲1880年的种群数量情况13、下列有关环境保护的说法,正确的是()A.含氮、磷化合物的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可使水体富营养化B.大量排放二氧化硫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C.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过多会使臭氧层出现空洞D.汞、镉、铅等重金属离子易发生生物富集14、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群的补充量。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适量的饲料,其他因素稳定。图中曲线Ⅰ表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的关系,曲线Ⅱ表示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亲体数量约为1000个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B.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C.亲体数量大于1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种群达到稳定状态D.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8题,共16分)15、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属于_______,经历了裸岩阶段、_______、_______、草本植物阶段、_______、森林阶段。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属于______。16、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_______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_______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迅速丧失,生态系统就到了难以恢复的程度。17、_______观念已是针对全球生态环境等问题形成的新思维。其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_______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18、生产者——绿色植物属于第_____营养级;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昆虫是_______,属于第_______营养级;次级消费者——青蛙属于第_______营养级;_______——蛇属于__________营养级;四级消费者——鹰属于第_______营养级。19、生态系统一般都包括以下四种成分:

_______:包括阳光、热能、空气、_______和无机盐等;

_______:自养生物(主要是_______);

_______: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________:

_______: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主要是营_______和________。20、种群概念。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_______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21、雀科某种鸟有9个地理隔离的种群;其中A种群因被过度捕杀而仅存6只雄鸟。研究人员为了拯救A种群,在繁殖策略;遗传性状保持、野生种群恢复等方面开展了工作。回答下列问题:

(1)拯救A种群时,应在其他地理隔离群中选择与6只雄鸟遗传性状相近的雌鸟作母本,与这6只雄鸟进行_________来繁殖后代,在子代中选择与A种群表型相近的雌鸟继续与6只雄鸟繁殖后代,并按类似的方法继续进行下去。上述做法的目的是使A种群所携带的______能够传递下去。

(2)将通过上述方法建立的“人工A种群”放归原栖息地的时候,考虑到某些种间关系会对弱小种群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通常要采用人工方法对A种群的______者和_______者的种群数量进行控制。在放归一段时间后,若要估计“人工A种群”的密度,可以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22、群落中______________称为丰富度。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2题,共18分)23、某学习小组为了探究不同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设置了4组实验,每隔2h取样检测一次,连续取样8次,结果如下表。请回答:。温度/℃不同时间酵母菌种群数量/(106个·mL-1)0h2h4h6h8h10h12h14h14h201.21.83.04.07.813.220.319.4251.22.03.85.88.919.519.018.5301.23.57.215.235.188.288.181.0351.24.89.220.175.273.170.268.1

(1)酵母菌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据表分析,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相同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在35℃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的时间段为_________________h。

(2)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将_________________(填“延长”、“缩短”或“保持不变”);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则该组别的K值将_________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保持不变”)。

(3)画出上述实验过程中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的柱形图_________。

24、图1表示两种类型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图2是某生态学家对某湖泊中鲫鱼和鲤鱼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监测结果(λ表示当年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请据图回答问题:

(1)一个生物小组对一支试管中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统计后绘制成的曲线如图1中的甲曲线所示,在统计酵母菌数量时应采取的方法是______法。将酵母菌数量的变化绘制成这种曲线,这种研究方法属于构建______模型。在a点之后引起酵母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可能是______(至少说出两种原因)。

(2)图2中鲫鱼种群在t3后种群数量变化类似于图1中____曲线的增长类型,鲤鱼种群在t3时的数量____(填“>”“<”或“=”)t2时的数量。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4题,共8分)25、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是________。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成个体数的比例为_______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___,该方法常用于调查_______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26、如图是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以及在a点之后的三条变化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J”型曲线和“S”型曲线之间的黑色阴影面积可表示________________。

(2)对于一个呈“J”型增长的种群而言;若种群的起始数量为M,λ=1.5.则第三年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__________。

(3)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可以采用_____方法调查锥形瓶中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若曲线Ⅲ表示统计结果,则时间a之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代谢产物积累、pH降低等。27、CO2等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及相应的气候灾难日益严重海洋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效应气体方面具有巨大作用利用海藻制取的生物柴油被认为是一种CO2零排放的能源而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的研究热点图为有关的碳循环的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碳循环具有全球性、______的特点。

(2)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中的异养微生物属于______。珊瑚礁有“海底热带雨林”之称,珊瑚虫以海藻为食,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来看,它处于______营养级。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骨骼聚结而成珊瑚。

(3)研究发现,气候变暖会加快海洋中异养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进一步加剧温室效应,这是一种______调节机制一科研人员在海底采集了大量中新世中期(约1500万年前)岩芯,发现有机碳的含量非常高,据此作出当时全球气候变冷的结论,其理由是______。

(4)请你结合图中信息,提出两条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____________。28、鄱阳湖水体中有大量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也有多种水草,以及鳤鱼;银鱼、鳑鲏鱼、白琵鹭、白鹤等众多鱼类和鸟类。回答下列问题:

(1)鄱阳湖中的____________等生产者与鱼类、鸟类等动物及微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鄱阳湖众多的鱼类中,鳍鱼1~2公斤居多,大型鱼可达几十公斤,为肉食性鱼类。调查鳍鱼的种群密度可以使用____________法。

(2)十五年前,鄱阳湖曾经发生水体污染,导致富营养化严重。主要原因是上游____________的排入,导致水体N、P等矿质元素的含量升高,浮游植物和水生植物大量繁殖,鳤鱼一度大量死亡,引起鳤鱼死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经过环境治理和十年的“禁渔”,鳤鱼的数量和分布范围明显扩大,体现了“保护”的重要性,防止了过度捕捞的危害;从种群数量与环境的关系来看,也体现了环境治理增加了水体中鳤鱼的___________________。

(3)白琵鹭、白鹤都是大型涉禽,但白鹤一般栖息于开阔平原沼泽草地、苔原沼泽和大的湖泊沿边及浅水沼泽地带。而白琵鹭喜稻田、河岸、沙滩、泥滩及沿海小溪流,常成散群进食,也与其他种类混群。由于白琵鹭和白鹤能错开食物资源的__________,减少了______________重叠;二者之间的竞争关系趋于缓和,从而实现共存,这是进化过程中不同物种对环境的必然结果。

(4)“浮游植物→鳑鲏鱼→鳤鱼”是鄱阳湖中的一条食物链,研究人员对该食物链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分析,得到下表相关数据。NP表示净同化量,GP表示总同化量,R表示呼吸量,单位为J。食物链环节IIIIIIGP和NPGP=45.9×102

NP=2.6×102GP=185×103

NP=17×103GP=60.2×106

NP=51.7×106NP/GP0.060.090.86R43.3×102NP=168×1038.5×106未利用59.8%98.9%

II所代表的生物是____________其NP中的能量除了流向下一营养级,还包括____________的能量。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B【分析】【分析】

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种群的内涵;种群特征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

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构成一个种群。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包含多种生物,不是一个种群,①错误;池塘中所有的鱼包含多种鱼类,不是一个种群,②错误;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为同一种生物,是一个种群,③正确;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④错误,⑤正确。综上分析,供选答案组合,B正确,A、C、D均错误。2、D【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某种鱼迁入太平湖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0年,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0-10年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升高,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加快;10年,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10-20年,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减慢;20年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

【详解】

A;该种鱼在新的环境中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左后为零;增长曲线应呈“S”型增长,A错误;

B;20年后该种鱼在太平湖中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的种内斗争最激烈;B错误;

C;20年后该种鱼在太平湖中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并在K值左右动态变化,C错误;

D、10时该鱼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对应的种群数量为所以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10时该鱼数量的两倍,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结合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要求考生掌握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能准确分析曲线图,明确各段曲线中种群增长率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明确t1时种群数量为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再结合曲线图对各项作出正确的判断。3、B【分析】【分析】

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且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详解】

森林的鸟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主要是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其提供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B正确,ACD错误;

故选B。4、B【分析】【分析】

据题意分析可知:共生蚂蚁与相思树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寄生蚂蚁和相思树只是寄生关系,据此答题。

【详解】

A;共生蚂蚁与相思树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寄生蚂蚁和相思树只是寄生关系,A错误;

B;共生蚂蚁保护相思树的叶片免受昆虫的侵袭;增强了相思树的“免疫”能力,B正确;

C;“有寄生蚂蚁居住的相思树叶;比有共生蚂蚁居住的叶片,更易于被病原微生物损伤”但是不能说明寄生蚂蚁携带了病原微生物,C错误;

D;题干只是显示出两种蚂蚁和相思树的关系;两种蚂蚁之间应该是竞争关系,但是不能说明共生蚂蚁抑制寄生蚂蚁的生长繁殖,D错误。

故选B。5、A【分析】【分析】

1;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如:人与蛔虫、猪与猪肉绦虫。

2;群落的结构特征:(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的影响。(2)水平结构: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即空间的非均一性,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形成了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详解】

A;该种蝌蚪取食藻类;与该池塘中的浮游植物具有捕食关系,该种蝌蚪与该池塘中的浮游动物都捕食藻类,二者具有竞争关系,A错误;

B;捕食关系对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种群发展都是有利的;所以,该蛙捕食昆虫对蛙与昆虫都有利,B正确;

C;蝌蚪和成蛙的生活环境和食物不同可以减轻种内斗争;C正确;

D;该蛙及蝌蚪属于同一种群;其在水中的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

故选A。

【点睛】6、A【分析】【分析】

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的影响:①使农业生产能力下降;②北方干燥地区将会进一步变干;③预测2030年海平面将会上升20cm;我国沿海盐场和养殖场将基本被淹没或破坏;④有些树种的分布区将发生变化,产量也会下降;⑤永冻土将会融化,造成广大区域内冻土公路;铁路和民用建筑的破坏。

【详解】

植树造林增加了对CO2的吸收,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A正确;全球气候变暖,永冻土将会融化,造成广大区域内冻土公路、铁路和民用建筑的破坏,B错误;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农业生产能力下降,C错误;大气中CO2的增加会通过温室效应影响地球的热平衡;导致全球变暖,D错误。故选A。

【点睛】

识记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7、A【分析】【分析】

【详解】

蝉基本上无生殖后期,C、D错误;

蝉在地下生存多年在夏季羽化后只能生存一个夏季,所以在夏季时,蝉种群中生殖前期所占的比例大,A正确、B错误。8、A【分析】【分析】

垂直结构:

(1)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2)原因:

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

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

(3)意义: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详解】

A、鳙鱼的食物来源不同,则鳙鱼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会改变,若以浮游植物B为食,则处于第二营养级,若以浮游动物A为食,则处于第三营养级,A错误;

B、鳙鱼和浮游植物B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B正确;

C、捕捞小型野杂食鱼和适当的施肥,可以为鳙鱼提供更多的食物,因此可以提高鳙鱼的产量,C正确;

D、该池塘中生态位的分化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D正确。

故选A。9、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意义:(1)有利于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如莴苣在适宜的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蝙蝠依赖超声波进行定位、取食和飞行;(2)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如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狼能够根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追捕兔子。

【详解】

A;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一些动物的性外激素等,都是化学信息,A错误;

B;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吸引异性来交配,这利用了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繁衍的作用,B错误;

CD;利用性外激素吸引、诱杀某一性别的昆虫;可以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以降低害虫的出生率,进而降低种群密度,这一防治手段利用了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属于生物防治,C错误,D正确。

故选D。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10、C:D【分析】【分析】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四线蓝尾石龙子捕食蚱蜢时属于次级消费者。

【详解】

A;由于台湾存在四线蓝尾石龙子的天敌等环境阻力;迁入后,种群呈“S”型增长,A错误;

B;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可预测该种群未来的数量变化趋势;B错误;

C;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抗农药基因的个体存活下来,所以种群中抗农药基因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升高,C正确;

D;四线蓝尾石龙子捕食蚱蜢;蚱蜢捕食生产者,因此四线蓝尾石龙子属于次级消费者,处于第三营养级,D正确。

故选CD。11、B:C:D【分析】【分析】

1;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

2;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要统计方格内的菌体;边线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两边。

3;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适宜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调查其丰富度。表层土中生存的小动物很少,大多数小动物生存在土壤中下层。

【详解】

A;部分鲤鱼身上的标记物脱落;根据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可判断实验所得到数值可能会比实际数值偏高;

B;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为正确的计数方法,只统计方格内的菌体所得到的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小;

C;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区域取样;导致结果偏小,应该随机取样;

D;酵母菌计数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之前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若未振荡,而直接吸取上层菌液,会使吸取的菌液中酵母菌比实际更少,从而导致计算所得数值偏小。

故选A。12、A:B【分析】【分析】

图甲:1820~1850年;由于环境较适宜,种群的数量快速增长;1850~1865年间由于受环境资源的影响,导致种内斗争加剧,进而该种生物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1865年以后,种群数量处于动态平衡,达到K值。

图乙:0~10年;λ>1,种群数量增加;10~20年,λ<1,种群数量减少,第20年种群的数量最少。

【详解】

A;分析图甲曲线可知;该生物在1840年左右斜率最大,则增长速率最大,A正确;

B;0~10年;λ>1,种群数量增加,但是在第10年后开始下降,因此该调查阶段中种群数量最多的年份是第10年,B正确;

C;图甲显示1820~1850年间;种群的数量快速增长,1860年以后年间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和不规则的小幅度波动,C错误;

D;图乙10~20年;λ<1,种群数量减少,第20年时种群数量最少,D错误。

故选AB。13、A:D【分析】【分析】

1.氮;磷是植物的营养元素;含氮、磷化合物的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可使水体富营养化;

2.工业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不是二氧化硫;

3.甲醛;苯、氡气等有毒、有放射性;对人体有害;

4.重金属盐可使蛋白质变性。

【详解】

A;富营养化是水体中氮、磷过多造成的;A正确;

B;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多;B错误;

C;氟氯烃等物质的大量排放是使臭氧层出现空洞的原因;C错误;

D;汞、镉、铅等重金属离子在生物体内不易分解;也不容易排出,所以容易发生生物富集,D正确。

故选AD。

【点睛】14、B:D【分析】【分析】

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

A;亲体数量约为1000个时;该种群的补充量等于亲本数量,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是K值,根据种群的增长率变化可知,捕捞后种群数量处于K/2时即500时,增长速率最大,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A错误;

B;图中曲线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即K/2时,增长速率最大,单位时间内补充量最多,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B正确;

C;由题意分析可知K值是1000;当亲体数量大于1000时,一个繁殖周期过后的种群数量(补充量)可能趋近K值,不一定与亲体数量相等,C错误;

D;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

故选BD。三、填空题(共8题,共16分)15、略

【解析】①.初生演替②.地衣阶段③.苔藓阶段④.灌木阶段⑤.次生演替16、略

【解析】①.无限②.一定限度。1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可持续发展自然、经济、社会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一初级消费者二三三级消费者四五1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水生产者绿色植物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寄生性动物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2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同种生物21、略

【分析】【详解】

(1)A种群因被过度捕杀而仅存6只雄鸟;因此只能通过与遗传性状相近的其他地理隔离群中6只雌鸟杂交来繁殖后代。目的是使A种群所携带的基因能够传递下去。

(2)建立的“人工A种群”属于弱小种群,应采用人工方法控制对A种群的竞争者和捕食者的种群数量。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使用标志重捕法。【解析】①.杂交②.基因③.竞争④.捕食⑤.标志重捕法22、略

【分析】【详解】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解析】物种数目的多少四、实验题(共2题,共18分)23、略

【分析】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得出:温度和培养时间是自变量;酵母菌的数量是因变量。酵母菌初期呈S型曲线增长,增长速率先快后慢,K/2时达到最大,不同条件下K值不同。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营养物质被不断消耗;代谢废物不断积累,种群进入衰退期,数量开始下降。

【详解】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据表分析;在上述实验条件下,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都是先增加,当达到最大后再降低。35℃下,6h-8h,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75.2-20.1=55.1)最大。

(2)酵菌种群数量的K值(环境容纳量)的大小与培养液的浓度和培养空间的大小有关;与酵母菌培养液的起始种群数量无关,但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可以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所要的时间。故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将缩短;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则该组别的K值将增加。

(3)根据表格信息;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分别为20.3;19.5、88.2、75.2。柱状图如下:

【点睛】

对微生物生长曲线的掌握是本题的突破点,同时还要注意环境条件的改变也会导致生长曲线的改变。【解析】①.种群密度②.先增加后减少/先增加后稳定在减少③.6-8④.缩短⑤.增大⑥.24、略

【分析】【分析】

种群数量的J型增长和S型增长是两种典型情况;其中,J型增长的形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在此条件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

【详解】

(1)用抽样检测法统计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曲线图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培养后期;营养物质的减少;有害物质积累等导致酵母菌种群数量下降。

(2)λ表示当年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图2中的鲫鱼种群在t3之后,λ>1且保持恒定,种群呈现J型增长,与图1中的乙曲线相似;t2~t3时间段,鲤鱼种群λ<1,种群数量下降,则鲤鱼种群在t3时的数量小于t2时的数量。【解析】(1)抽样检测(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数学营养物质的减少;有害物质积累等。

(2)乙<五、综合题(共4题,共8分)25、略

【分析】【分析】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可以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动物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重新充分混合分布)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算种群密度。

分析表格:幼年(0+;1+、2+)的个体总数为400个;成年(3+、4+、5+、6+、7+、8+)的个体总数为400个,老年(9+、10+、11+、≥12)的个体总数为400个,比例1:1:1。

【详解】

(1)通常;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是增长型;衰退性、稳定型。分析表格:幼年(0+、1+、2+)的个体总数为400个,成年(3+、4+、5+、6+、7+、8+)的个体总数为400个,老年(9+、10+、11+、≥12)的个体总数为400个,因此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成个体数的比例为1:1:1。

(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这一湖泊中某鱼类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点睛】

本题考查种群的年龄结构,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解析】增长型、衰退性、稳定型1:1:1保持相对稳定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26、略

【分析】【分析】

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在K/2处种群增长率最大。

【详解】

(1)图中“J”型曲线和“S”型曲线之间的黑色阴影面积可表示由于环境阻力被淘汰的个体数量(由于自然选择或生存斗争淘汰的个体数量)。

(2)第三年的种群数量等于第二年的种群数量乘以λ;则第三年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M×1.5×1.5=2.25M。

(3)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可以采用抽样检测法方法对锥形瓶中的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若曲线III表示统计结果,则时间a之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营养物质消耗;代谢产物积累、pH降低等。

【点睛】

本题考查了“J”型和“S”型种群增长曲线及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