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复习必修上册:文言文阅读(考题猜想+知识清单)_第1页
2024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复习必修上册:文言文阅读(考题猜想+知识清单)_第2页
2024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复习必修上册:文言文阅读(考题猜想+知识清单)_第3页
2024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复习必修上册:文言文阅读(考题猜想+知识清单)_第4页
2024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复习必修上册:文言文阅读(考题猜想+知识清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文言文阅读(考题猜想)

题组1:真题闯关

一、(24-25高一上•安徽芜湖•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小题。

材料一:

君子日: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以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两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举也,

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珪步,无

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驾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

鲤■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摘编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

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佚在身。'‘伎之易习

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西懒营馔,欲

暖而惰裁衣也。

有客事主人日,吾见强弩长载,诛罪安民,以取公候者有矣;文义习卖,匡时富国,以取卿相者有

矣;学备古今,才兼文武,身无禄位,妻子饥寒者,不可胜数,安是贵学乎?”主人对日:“夫命之穷达,犹

金玉木石也;修以学艺,犹磨莹雕刻也。金玉之磨莹,自美其矿璞,木石之段块,自丑其雕刻;安可言木

石之雕刻,乃胜金玉之矿璞哉?不得以有学之贫贱,比于无学之富贵也。且负甲为兵,咋笔为吏,身死名

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握素披黄,吟道咏德,苦辛无益者如日蚀,逸乐名利者如秋荼,岂得同

年而语矣。且又闻之:生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次。所以学者,欲其多知明达耳。必直及才.提群苴类为

将则暗与孙武吴起同术执政则悬得管仲子产之教。虽未读书吾亦谓之学矣。今子即不能然,不师古之踪迹,

犹蒙被而卧耳。

(摘编自《颜氏家训•勉学》)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必有天才A拔群B出类C为将D则暗与孙武吴起E同术F执政G则悬得管仲子产之教

【答案】ACF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果说一定有天才的话,那就是出类拔萃的人,如果他们做将领便暗合了孙武、吴起的军事谋略;

如果执政先天就凭空获得管仲、子产那样的政治素养。

“必有天才”是动宾结构,“有”是谓语动词,“天才”是宾语,故在A处断开;

“拔群出类”是后置定语,修饰“天才”,“拔群”“出类”并列词语,中间不断开,故在C处断开;

“为将则暗与孙武吴起同术”“执政则悬得管仲子产之教”两句句式相似,结构相同,“为将”“执政”都

是动宾结构,“则”承接前面的因引出结果,中间不断开,“暗与孙武吴起同术”“悬得管仲子产之教”都

是动宾结构,句式一致,中间不断开,故在F处断开。

故选ACFo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与“是犹求饱而懒营馔,两句中的“而”意思不同。

B.“口使之然也”的“口”与“不如薄伎在身”的“伎"都是通假字。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的“水”和“有客难主人曰”的“难”都活用作动词。

D.“所以学者,欲其多知明达耳”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两句中的“所以”意思相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而”,表并列/表转折。句意: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这就好像想饱餐却懒得

做饭。

B.正确。“口”,通“燥”,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句意:这是由于火烤使它弯曲变成这样。

“伎”,通“技”,技术。句意:不如薄技在身。

C.正确。“水”,名词作动词,游泳。句意: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

“难”,形容词作动词,为难,质问。句意:有客人质问我说。

D.不正确。“所以”,……的原因/用来……的。句意:人学习的原因是希望增加智慧,通达事理罢了。/老

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故两句中“所以"意思不同。

故选D。

3.下列对文中语句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河,古代指长江黄河。陛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蹉”,跨出两脚为“步”。

B.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晚期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与“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句式不同。

D.“六经”指六部先秦古籍,依次为《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乐经》《春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辨析特殊句式的能力。

C.句式相同,都是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中“利”是定语,修饰“爪牙”,“强”是定

语,修饰“筋骨”,“之”,在此处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中“易”是定

语,修饰“伎”,“之”,在此处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句意:蚯蚓没有锋利的牙齿,强健的筋骨。/容易学

习而又值得推崇的技艺,莫过于读书了。

故选C。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在《劝学》中认为,客观条件的好与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关键在人的主观能动性。

B.材料二中,面对学习无用的看法,主人认为不能将无学问的富贵之人与有学问的贫贱之人相比较。

C.材料二中,主人认为如果有天才,不读书就具备了孙武、管仲一样的才能,那么他们也是有学问的人。

D.两则材料的主旨都是劝勉学习,论述的角度也高度一致,既有学习的意义,也有学习的方法、态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也有学习的方法”错误。材料二没有论述学习方法,主要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真正意义。

故选D。

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子即不能然,不师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

【答案】现在你如果不能做到这样,又不去效法古人的所作所为,就像蒙着被子睡觉罢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即”,如果;“然”,这样;“师古”,效法古人,学习古人。

6.学习具有哪些意义?请结合两则材料作简要概括。

【答案】①增长知识,弥补自身不足;

②增长智慧,通达事理,使行为没有过错;

③通过学习可以掌握谋生的技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可知,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道理。学习可

以使人增长知识,弥补自身不足;

②根据材料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可知,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

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学习可以让人增长智慧,通达事理,使行为没有过错;

③根据材料二“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可

知,通晓《六经》的旨意,涉猎百家著述的人,即使不能增强道德修养,砥砺世风习俗,仍算有一项才能,

可借此自谋生计。强调学习可以让人掌握谋生的技能。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

合拉直的墨线,用煤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

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斧锯加工就能取直,

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

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

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

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

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

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

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

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

一。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鳞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摘编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通晓《六经》的旨意,涉猎百家著述的人,即使不能增强道德修养,砥砺世风习俗,仍算有一项才能,

可借此自谋生计。父亲兄长不能长期依赖,家乡邦国不能常保无事,一旦流离失所,没有人庇佑保护时,

就得靠自己了。俗话说:“积蓄千万财产,不如薄技在身。”容易学习而又值得推崇的技艺,莫过于读书了。

世人不管愚蠢还是聪明,都希望认识的人多,见识的事广,却不肯读书,这就好像想饱餐却懒得做饭,想

身暖却懒得裁衣一样。

有客人质问我说:“我看见手持强弓长戟,讨伐罪人,安抚百姓,以此取得公侯爵位的人是有的;阐

释文章义理,研习吏道,匡正时代,使国家富强,以此博取卿相职位的人是有的;而学问贯通古今,才能

兼备文武,却没有官禄爵位,妻子儿女挨饿受冻的人却数不胜数,又哪里值得推崇学习呢?"我回答他说:

“人的命运坎坷还是显达,就好像金玉木石;研习学问和技艺,就好像琢磨与雕刻的手艺。金玉经过琢磨,

比矿石、璞玉更美,一段一块的木、石,比经过雕刻的丑陋;怎么可以说经过雕刻的木、石,就胜过未经

琢磨的矿石、璞玉呢?(所以)不能把有学问的贫贱之士和无学问的富贵之人相比。况且披起铠甲当兵的

人,口含笔管充任小吏的人,身死名灭的人多如牛毛,超群出众的人少如灵芝;勤奋攻读,歌咏高尚品德,

含辛茹苦而没有获得好处的人像日食那样少见,而闲适安乐、追名逐利的人却像秋荼那么多,二者怎么能

相提并论呢?况且我又听说:生下来(不学)就知道的人是天才,通过学习才知道的人差了一等。人学习

的原因是希望增加智慧,通达事理罢了。如果说一定有天才的话,那就是出类拔萃的人,(如果他们)做

将领,便暗合了孙武、吴起的军事谋略;(如果)执政先天就凭空获得了管仲、子产那样的政治教养,即

使他们没有读过书,我也认为他们是有学问的人。现在你如果不能做到这样,又不去效法古人的所作所为,

就像蒙着被子睡觉罢了(什么也不知道了)。

(摘编自《颜氏家训•勉学》)

二、(23-24高一上•山西阳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7-小题。

赤壁赋

3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

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目:”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整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

也,躺射千里,旌旗蔽空,酿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蟒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

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

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

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7.下列句子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纵一苇之所如”中的“如”是“到,往”的意思,与《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中的

“如”意思不同。

B.“固一世之雄也”与《登泰山记》中的“此东海也”一样都是判断句。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里的“下”和《劝学》中的“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中的“下”意义和用法不同。

D."凌万顷之茫然”与《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的句式相同,都是宾语前置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理解能力。

A.正确。至!J,往;比得上。句意:任凭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

知识多。

B.正确。句意: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这是东海。

C.正确。名词作动词,攻下;名词作状语,向下。句意: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向上能够吃到尘土,

向下能够喝到泉水。

D错误。“凌万顷之茫然”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凌茫然之万顷”;“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为宾

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不知句读,不解惑”。句意:越过浩瀚无垠的江面。/不懂得文句知识,不能解决

疑难问题。

故选D。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中“壬戌”年指公元1082年,根据古代的干支纪年,可推知1083年是癸亥年。

B.第二段作者用拟声、通感、侧面烘托的手法,把哀婉低回的箫声生动地再现到读者的眼前。

C.第三段由景及人,追述曹操的功业,是为了表达对英雄的追思与崇敬之情,这与《念奴娇•赤壁怀古》

中描写周瑜的作用一致。

D.全文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

深层揭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追述曹操的功业,是为了表达对英雄的追思与崇敬之情”错,第三段迫述曹操的功业,是为了表达像

曹操这样的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更何况平庸的自己呢?表现出对人生的短暂和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渺

小的悲叹。

故选C。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答案】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渔樵”,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10.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人际矛盾、考试失利、老师批评、家长责备、

同学议论、升学压力等等都会让我们非常痛苦和焦虑,请结合文本谈谈苏轼教会了你哪些应对这些问题的

智慧。

【答案】①苏轼对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的阐释告诉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困难和挫折,都是对自

己的磨砺,压力也是动力。

②“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告诉我们要做好自己,肯定自己,不盲目与别人对比。

③“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告诉我们不要去过分追求能力之外的东西。

④“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告诉我们要活在当下,珍惜拥有,不要为未来的不确定

性而焦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思想观点的能力。

①“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对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的阐释告诉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

待问题,困难和挫折,都是对自己的磨砺,压力也是动力。

②“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告诉我们不要盲目羡慕别人,要做好自己,肯定自己,不盲目与

别人对比。

③“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告诉我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是一丝一毫也不要占有,不要去过分

追求能力之外的东西。

④”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告诉我们与其忧虑未来,担忧人生,不如好好欣赏眼前

的美,要活在当下,珍惜拥有,不要为未来的不确定性而焦虑。

参考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

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

月光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任凭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

的江面。浩浩淼淼(像长出羽翼一样)驾风凌空飞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

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打着节拍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

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君主)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

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

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

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

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

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

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

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蟒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

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亥“,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

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上面这些想法不能一下子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

秋风中罢了。”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江水总是不停的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

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

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

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

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

5

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饮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

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三、(23-24高二下•浙江嘉兴•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1-15小题。

材料一:

辽东朱孝纯子颖知泰安府之二年,境内既治无事,作楼于居室之东,目:晴雪之楼。又一年,馀①

自京师来游泰山,偕子颍登其上。思昔子颍西在巴、蜀,以军兴②使云南永昌,后又逾美诺之岩,入小金

川③之阻,冰雪所江④,师旅所屯,往来常数千里。今年贼起泰安邻郡,子颖最先造大府⑤暮,为出方略,

亲战临清城下,巨炮越头上,干射毙贼首一人,率士入城,遂定馀孽。

馀诚伟其气,然方其出入险难之地,履锋镉之所交,忠谋勇气,谊不顾己,固不知复有燕游之乐。

及事定时夷,口不言功佟,萧条登眺,澹若无为。此所挟持,盖过人益远矣。

馀驾怯无状,又方以疾退,浮览山川景物,以消其沉忧。与子颖仰瞻巨岳,指古明堂之墟,秦、汉

以来登号之故迹;东望汶源西流,放乎河济之间、苍莽之野;南对徂徒、新甫,思有隐君子处其中者之或

来出。慨然者久之,又相视而笑。

馀之来也,大风雪数日。崖谷积满,霁日照临,光晖腾映。建搂工多亲艇为馀今耳道也然则搂之远

韭馀而孰宜为?乾隆三十八年十月,作楼始成。三十九年十二月,桐城姚鼐记。

(选自姚鼐《晴雪楼记》)

材料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

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

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徒如画,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

藉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日,此东

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注]①馀,同“余”。②军兴,战争爆发。③小金川,河名,在四川省西部。④迈,冻结。⑤大府,

指总督或巡抚。

H.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是楼之名A若独B为馀C今日道也D然则楼E之记F非G馀H而孰宜为?

【答案】ADF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晴雪楼的名字,好像只是为我今日的到来诉说。既然这样,那么关于晴雪楼这篇文章,除了我还

有谁适合写呢?

“是楼之名”偏正短语做主语,表强调,其后A处可断开;

“若独为馀今日道也”“也”是句尾助词,“然则”是句首连接词,应在D处断开;

“非……为”意思是“不是……呢”,固定结构,反问句,F处断开。

故选ADFo

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名词用作状语,与《赤壁赋》“顺流而东也”中的“东”用法不同。

B.伐,功也,指功勋、功业,与成语“伐功矜能”中的“伐”词义不相同。

C.封,指帝王筑坛祭天地及四方山岳之神,这里指泰山封禅,以报天之功。

D.居,指停留、停息,与《小石潭记》“不可久居”中的“居”词义不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的掌握能力。

A.正确。名词用作状语,亲手/名词作动词,东下。句意:他亲手射杀一位贼人首领。/沿长江顺流东下。

B.正确。名词,功勋、功业/动词,夸耀。句意:却不说自身功劳。/夸耀自己的功劳和才能。

C.正确。

D.错误。两者意思相同,都是“停留、停息”的意思。句意: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

带似的。/不可以很久停留。

故选D。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鼐同朱子颖同登泰山,来到朱子颖担任泰安知府时兴建的晴雪楼,恰逢风雪后放晴,觉得“晴雪”之

名十分应景。

B.姚鼐与朱子颖仰望巨岳,指点旧迹,远眺河山,泰山风光令二人浮想联翩,感慨不已,产生在泰山隐

居的想法。

C.姚鼐从京城冒着风雪,历经数县,赶来泰安,登山时,云雾障目,冰雪溜滑:可见登山之不易以及内

心之坚定。

D.姚鼐与朱子颖从南麓登泰山,沿着中谷,越过中岭,又循着西谷,到达山巅,与古人沿东谷登山的路

径不一样。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产生在泰山隐居的想法”错误,原文是“思有隐君子处其中者之或来出”,想象着有隐士在其中或者从那

里来,不是自己想在此隐居。

故选B。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馀弩怯无状,又方以疾退,浮览山川景物,以消其沉忧。

(2)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

【答案】①我弩钝(才能低下)胆小,没有功绩,又正好因为疾病退休(辞官、引退),暂时游览山川景

物,来消解自己的深沉忧愁。

②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掷具一样的立着的东西,那是山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弩”,弩钝,才能低下;“无状”,无功绩;“方”,正好;“浮”,暂时的。

(2)“稍”,逐渐;“……者……也”,表判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数十立白

若樗蒲者”。

15.材料一中,姚鼐认为朱子颖远超他人的事迹有哪些?

【答案】①在巴蜀时,朱子颖出使云南永昌,越过美诺岩,进入小金川,出入险难之地。

②朱子颖最先拜访总督,出谋划策,亲手射毙贼首,率领士兵进城,平定泰安邻郡贼患余党。

③平定混乱后,不夸耀功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由“昔子颍西在巴、蜀,以军兴使云南永昌,后又逾美诺之岩,入小金川之阻,冰雪所匹,师旅所屯,往

来常数千里”可知在巴蜀时,朱子颖出使云南永昌,越过美诺岩,进入小金川,出入险难之地。

由“今年贼起泰安邻郡,子颖最先造大府暮,为出方略,亲战临清城下,巨炮越头上,手射毙贼首一人,

率士入城,遂定馀孽”可知朱子颖最先拜访总督,出谋划策,亲手射毙贼首,率领士兵进城,平定泰安邻

郡贼患余党。

由“及事定时夷,口不言功伐,萧条登眺,澹若无为"可知平定混乱后,不夸耀功劳,萧然洒脱登高远姚,

安然自若好像无所作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辽东朱孝纯任泰安市知府的第二年,其填内已治理得井井有条,便在居室的东侧建造楼阁,命名为晴

雪楼。又过了一年,我从京城来游历泰山,与子颍一起登泰山。回想从前子颍在巴蜀之时,因为征集财物

7

以供军用去往云南永昌,后来又越过美诺(今指四川小金县)之山,进入小金川的险要地带,那里冰雪冻结,

同时也是军队的驻扎之处,(从巴蜀到云南永昌)往来常常有几千里之远,今年贼寇在泰安的临近州郡兴起,

子颍最先建造大府幕,(为了应对这种情况而)制定方法和谋略,亲自在临清城下作战。大炮从头顶掠过,

他亲手射杀一位贼人首领,率领士兵进入城中,于是平定残余的寇贼。

我实在是佩服他豪气冲天,然而当他出入于凶险艰难的地方,经历着战争的洗礼,忠心多谋勇武豪气,

坚守道义不顾及自己,固然不知还有闲游的快乐,等到诸事安定时局平定,却不说自身功劳,萧然洒脱登

高远姚,安然自若好像无所作为,凭借着这些,他大概超过常人很远了。

我愚懦笨拙,行止无状,又刚因病辞官,游览山川景物,来消解内心深深的忧虑。与子颍仰望追慕大

山,奔向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大典的荒地,秦、汉以来帝王登泰山祭祀天地的旧迹,向东望汶水西流,

放眼于黄河,济水之间以及无边无际的原野,向南面对着徂徒,新甫,想象着有隐士在其中或者从那里来,

感慨良久,又相视而笑。

我来的时候,有大风雪多日,山崖山谷都积雪满满,晴日照耀,光芒四下跳跃辉映,这晴雪楼的名字,

好像只是为我今日的到来诉说。既然这样,那么关于晴雪楼这篇文章,除了我还有谁适合写呢?乾隆三十

八年十月,晴雪楼刚建成,三十九年十二月,桐城人姚鼐记述。

(选自姚鼐《晴雪楼记》)

材料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

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四十五里长的路上,

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

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

顶。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

我没有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

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

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桂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

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

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

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

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

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四、(24-25高一上•山西忻州•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16-20小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到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源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

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旬然中开。青冥

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

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

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6.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烟涛微茫值难求信:确实、实在深水荡漾清猿啼注:清澈

B.失向来之烟霞向来:原来青冥浩荡不见底青冥:清澈的湖水

C.洞天石扉,匍然中开旬然:形容声音很大罡深林兮惊层巅栗:使……战栗

D.世间任乐亦如此行:享受迷花倚石忽已暝暝:昏暗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B.“向来”解释正确。句意: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青冥:天空。句意: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

C.句意:仙府的石门,匍的一声从中间打开。/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

D.句意: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如此。/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故选B。

17.下列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所绘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大部分描绘了梦幻中的自己游天姥山的情景。

B.诗人运用想象、夸张的手法,描绘梦幻中的世界,意在寄托自己的一种理想。

C.诗人借用幻想中的形象,表明自己的思想境界与现实的官场生活格格不入,体现自己志向高洁、清新

脱俗的一面。

D.诗人借助幻想中的形象,想曲折地反映自己长期在朝廷被权贵排挤、奴役的一种现实。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想曲折地反映自己长期在朝廷被权贵排挤、奴役的一种现实”错误。不符合李白的实际情况,李白在

长安时间不长变被赐金还放,而且以李白傲岸的性格,曾让贵妃研磨、力士脱靴,并没有“长期在朝廷被

权贵排挤、奴役”。

故选D。

1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历二年”中的“大历”是年号。习惯上,唐朝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

不称庙号;唐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汉武帝即位后才用年号来

称呼。

B.“迁”在古代称为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迁,如右迁。也指贬谪,放逐,如“左迁”。

C.《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短歌行》都是古体诗,“歌”“行”“吟”都是古体诗的载体。

D.古汉语中的“明年”与现代汉语中的“明年”,古今意思是相同的,皆是指第二年。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古今意思是相同的,皆是指第二年"错误。今义是“今年的下一年”,不是“第二年",古今意思是不

相同的。

故选D。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2)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答案】(1)我想要依据越人的话梦中游览吴越,一夜之间飞过月光照耀下的镜湖。

(2)忽然魂魄惊动,我猛然间惊醒坐起身来长叹不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因”,依据;“之”,代词,代指越人说的话;“度”,渡过。

(2)“悸”,因惊惧而心跳;“恍”,恍然,猛然;“嗟”,叹息。

20.本文“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两句运用了用典的手法。请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三句运用了用典手

法的诗句。

【答案】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②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③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运用用典手法,巧妙地融入了谢灵运登山屐的典故。

9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此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这句诗,表达对贤才

的渴望。诗人以女子思念情人的心态来比喻自己对贤才的渴慕,通过典故巧妙地传达出求贤若渴的心情。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同样出自《诗经》,曹操借此典故表达自己渴望像古代君王一样,以礼待贤,宴

请贤才,希望贤才们能归附自己,为自己所用。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在辅佐成王时,礼贤下士,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曹操用此典故表明

自己会像周公一样,殷勤地接待贤才,以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

参考译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时可以看

见。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台山虽高四万八千丈,面对

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

直伴随我到了刿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

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无

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晚。熊在怒吼,龙在长鸣,

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升起了烟雾。电光

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门,“旬”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

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

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忽然魂魄惊动,我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

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诸位朋友远

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岂能卑躬屈膝

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题组2:易错易混

五、(24-25高一上•河北张家口•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21-25小题。

材料一: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剌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源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冠公国,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熊咆龙吟殷岩

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旬然中开。青冥

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

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节选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材料二:

从南明入台,山如剥笋根,又如旋螺顶,渐深遂渐上。过桃墅,溪鸣树舞,白云绿坳,略有人间。

饭斑竹岭,酒家胡当始①艳甚,桃花流水,胡麻正香。过会墅,入太平庵看竹,俱汲桶②大,碧骨雨寒,

而毛叶离屣③,不啻云凤之尾。像吾家林得百十本多,逃植去祥®其下,自不来俗物败人意也。

行十里,望见天姥峰大丹⑥郁起,至则野佛无家,化为废地,荒烟迷草,断磺难扪。农僧见人辄缩,

不识李太白为何物,安可在痴人前说梦乎?所谓“半壁见海”“空中闻鸡”,疑意其颠,上至石扇洞天,青崖

白鹿,葛洪丹丘⑦,俱在明州之际。不知性本何以神往?天台如天姥者,仅当儿孙内一魁父®,焉能“势拔

五岳掩赤城''耶?山灵有力簧缘©入供奉之梦一梦而吟一吟而天姥与天台遂争伯仲席。嗟呼!山哉!天哉!

(选自明•王思任《天姥》,有删改)

[注]①酒家胡:酒家妇。当坤:卖酒。②汲桶:水桶。③离屣:此处形容竹叶纷披之状。④本:棵,

株。⑤情:包头巾。祥(kun):有档的裤子。⑥丹:指代寺庙。⑦葛洪:晋代炼丹家。丹丘:传说中葛洪

炼丹的遗址。⑧魁父:小土丘。⑨黄缘:攀附。

2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山灵有力A黄缘B入供C奉之梦D一梦而吟E一吟F而天姥与天台G遂争H伯仲席

【答案]ADE、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山灵有神力,借机进入李白的梦境,李白梦此境吟此诗,吟此诗才使天姥山和天台山一争高下。

“山灵有力”语意完整,主谓宾齐全,故A处断开;

“簧缘入供奉之梦”中“供奉之梦”做“入”的宾语,故D处断开;

“一梦而吟”省略主语李白,“梦”“吟”同作谓语,且“一梦而吟”与“一吟而天姥与天台遂争伯仲席”

句式一致,故E处断开。

故选ADEo

2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公屐”是诗人谢灵运发明的登山时穿的一种活齿木屐。鞋底安有两个木齿,上山去其前齿,下山去

其后齿,便于走山路。

B.“使吾家林得百卜本”中的“使”与“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中的“使”含义相同。

C.“俱在明昧之际”中的“昧”与成语“拾金不昧”中的“昧”含义不同。

D.“不知供奉何以神往”中的“供奉”指的是李白,因为李白曾担任翰林供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及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

B.“含义相同”错。连词,假使/动词,派。句意:如果我家林中能种此百十竿竹。/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C.正确。昏暗/隐藏。句意:都在隐隐约约中。/拾到东西并不隐瞒下来据为己有,指良好的人的道德和社

会风尚。

D.正确。句意:不知道李太白凭什么会神往此地?

故选B。

2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直到“仙之人兮列如麻”写的都是梦境,这也

是全诗的主体部分。

B.《梦游天姥吟留别》节选部分描写梦中一路登山所见之景和迷离恍惚、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写得有声

有色。

C.王思任行至天姥山,本欲领略李白诗中所写的气派之景,而当实地见到李白所言所梦之景时,他深感

失望。

D.王思任登山后发现李白所谓“洞天石扉,匍然中开”“且放白鹿青崖间”,"俱在明昧之际”,意在讽刺李白

夸大其词,所言不实。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意在讽刺”错误。王思任并无讽刺之意,而是客观指出李白所写并非现实。

故选D。

2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2)农僧见人辄缩,不识李太白为何物,安可在痴人前说梦乎?

【答案】(1)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2)农人僧人看见生人就退缩,不知李太白是什么,(只能感慨)怎么能在痴人面前说梦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惟”,只有;“觉时”,醒来时;''向来",刚才。

(2)“辄”,就;“缩”,退缩;“安可”,怎么能。

25.王思任亲历天姥山,见到了哪些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截然不同的情景?请简要概括。

11

【答案】①山景荒败:废寺,断碑,荒烟迷草。

②天姥不高:“半壁见海”“空中闻鸡”是痴人说梦。

③山顶明昧:不是李白写的“青冥浩荡”的模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①山景荒败:由“野佛无家,化为废地,荒烟迷草,断碣难扪”可知,佛像随意放置,寺庙废弃,荒草迷

离,断碑难抚。

②天姥不高:由“山是桐柏门户,所谓‘半壁见海','空中闻鸡’,疑意其颠”可知,诗中所说的“半壁

见海”,,空中闻鸡,,,料想是山巅的景致,而不是半山中所见,“半壁见海”“空中闻鸡”简直是痴人说梦。

③山顶明昧:由“上至石扇洞天,青崖白鹿,葛洪丹丘,俱在明昧之际,不知供奉何以神往”可知,青崖

白鹿,葛洪丹丘,都在隐隐约约中,不是李白写的“青冥浩荡”的模样。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想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身影,

一直送我到刿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

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啼鸣之声。无数

山岩重叠,山道曲折,盘旋变化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很快就暗了下来。熊在怒吼,龙在

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深林战栗,使高耸而重叠的山峰震惊。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

荡生起了薄薄的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门,旬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獴着金银做的宫阙。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

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拉着车。仙人们排成列,多如密麻。忽然我魂魄惊动,猛然

惊醒,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材料二:

从南明进入天台山,山形像剥开的笋根,又像圆螺的顶部,(山色)渐渐深邃(我们)慢慢上山,过

了桃墅,溪水潺潺,树影婆娑,白云悠悠,山坳青青,几处人家。在斑竹岭吃饭,有酒家女艳丽无比,又

有桃花流水,胡麻花开正香,经过会墅,进太平庵看竹,竹子大如汲水桶,颜色如碧玉,让雨水生寒意,

竹叶纷批,不亚于飞凤的尾巴。如果我家林中能种此百十竿竹,在竹林中抛开头巾脱去衣裤,自然不会让

粗俗之人来败坏游玩的兴致。

又行十里,远远望见天姥峰上一片红色(寺庙墙)高高伫立,到近处发现佛像随意放置,寺庙废弃,

荒草迷离,断碑难抚。农人僧人看见生人就退缩,不知李太白是什么东西,(只能感慨)怎么能在痴人面

前说梦呢?天姥山是桐柏宫的大门,诗中所说的“半壁见海”“空中闻鸡”,料想是山巅的景致。向上到达

石扇洞天,青崖白鹿,葛洪丹丘,都在隐隐约约中,不知道李太白凭什么会神往此地?天台山比得上天姥

山,而(天姥山)也只是(名山)儿孙辈中一魁伟的男子罢了,怎么有“势拔五岳掩赤城”的气势呢?山

灵有神力,借机进入李白的梦境,李白梦此境吟此诗,吟此诗才使天姥山和天台山一争高下。唉,是山之

故啊,还是人之故啊?

六、(20-21高一上•广东江门•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26-29小题。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与半九江郡司马。明年我送客温浦H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

长安倡文尝学苣黄于穆t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

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

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b六言,命曰《琵琶行》。

潺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

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

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

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

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

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致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卷为

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手用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

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

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