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历史与英雄第1课曹操献刀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历史与英雄第1课曹操献刀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历史与英雄第1课曹操献刀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历史与英雄第1课曹操献刀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历史与英雄第1课曹操献刀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2-第一单元历史与英雄单元概述〔目标导航〕1.体会“历史演义小说”与“英雄传奇小说”的基本特点。2.结合历史背景,精确把握所给选文中曹操、李逵的形象特点。3.鉴赏选文中语言、行动、心理、细微环节等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4.提升感悟,充分相识英雄形象的现实意义。〔内容概说〕历史与英雄是两个永恒的话题,它们在历代文人的生花妙笔之下,流淌出很多绚丽的篇章。《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的开山之作,书中的曹操不仅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乱臣贼子,更是有雄才大略的乱世奸雄。作者对曹操奸雄形象的刻画,最突出的情节是曹操杀吕伯奢及其家人。假如说曹操杀吕伯奢的家人是出于误会,那么杀吕伯奢本人则完全暴露了他自私自利、心狠手辣的本性,尤其是曹操杀死吕伯奢后说的那句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成了他的“经典名言”。大凡想起曹操,都会想起他说的这句话,这也是人们视曹操为奸雄的一个缘由。《水浒传》是英雄传奇的经典之篇,书中李逵的结局很惨,死于大哥宋江之手,是一个悲剧性的结局;但在整个故事中他又是一个喜剧性的人物。由于他粗鲁直率,有勇无谋,所以经常吃亏,成为被耍弄的对象。他嗜斗、嗜杀,也常遭惩处。《李逵负荆》就是这样一个喜剧片段。李逵听说宋江抢夺民女,忽然火冒三丈,回到梁山后,二话不说拔出大斧,先砍倒了杏黄旗,并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个粉碎,接着要杀宋江。这一系列的动作生动地展示了李逵的性格,既正直,又鲁莽。他和宋江立下军令状,并以人头为赌注,后来发觉抢夺民女之事并非宋江所为,只好认输,负荆请罪。当宋江说要他捉住假冒者方肯饶去死罪,李逵马上“跳”了起来,一个“跳”字也充分说明白李逵的内心活动,他并非真的不怕死。从这个小细微环节,我们也能看到李逵性格中率真的一面。李逵戴罪立功,抓住假宋江,为民除害,故事以喜剧的方式收场。〔赏析指导〕历史演义小说叙述多有来历,大都本自正史传,以描写历史演化朝代兴废为重点,约略为“七实三虚”;而英雄传奇却并不以纪实为主,多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属于作者虚构,以塑造传奇式英雄为主体。鉴于此,首先要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作品写作、发表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在此基础上领悟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其次要仔细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典型环境中人物的特性特点,从而深化领悟小说的思想和艺术;最终还要分析小说的情节、线索、结构等是怎样为塑造形象、表达主题服务的。第一课曹操献刀eq\x(学)eq\x(习)eq\x(目)eq\x(标)1.了解文章写作背景及作者常识;把握文章的大体意思;识记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2.学习本文以语言来刻画人物的方法;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务来塑造人物的技巧。3.了解《三国演义》的写作背景,体会曹操这一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从性格化的人物身上,汲取其精华,提高自己的修养。课前预习(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1.走近作者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又说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生卒年不详,生平不见传。他是一位杰出的通俗小说家,所写小说很多,相传有数十种,留存至今的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和《三遂平妖传》。他也是一位杂剧作家,也写杂剧和词曲,现存的剧本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孝子连环谏》等三种。他是一个颇有政治理想的传统文人。罗贯中外号“湖海散人”,这个称号就寄寓着漫游江湖、浪迹天际的意味。大约在公元1345~1355年间,他来到了杭州。很多说话艺人在这里说书,一些杂剧作家,也在这里活动。罗贯中与志同道合者为友。加上他对民间文学又极其宠爱,到了这里,自然不愿离开远去。也就在这时,罗贯中结识了当时在杭州居住、但年龄比他大二十岁左右的施耐庵。约在公元1360~1363年间,“有志图王”的罗贯中来到了起事称霸的张士诚那里。不久,罗贯中离开了张士诚,再次北上,到至正二十六年,罗贯中又回到了杭州。《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写作,当在该年以后。这时,他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对历史、对人生都有了比较成熟的看法,完全具备了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条件。到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罗贯中已写了十二卷,之后卷数的写作,是洪武四年以后的事了。在罗贯中写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期间,施耐庵从苏州迁移到兴化,并在洪武三年逝世。为了纪念他的师友施耐庵,罗贯中在完成《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后,确定加工、增补施氏的《水浒传》。成书于洪武四年至十年之间。在加工、增补《水浒传》的同时,罗贯中接着创作历史演义系列作品。罗贯中在创作完了这些作品以后,已是六十几岁的老人了。公元1400年前后,罗贯中在庐陵逝世,享年约七十岁。2.了解背景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皇帝昏庸无能,爆发了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多地方割据势力。朝廷中,丞相董卓弄权,废掉了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即汉献帝,这一行为引得朝野震怒。满朝文武却对董卓手足无措,甚至敢怒不敢言,只有曹操在此时自告奋勇,献出一计,借献刀之机,刺杀董卓,本文就围绕曹操献刀一事来写曹操在献刀的前前后后及献刀过程中的语言、行为,从而来表现曹操这一人物形象。3.丰富视野(1)《三国演义》内容评介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宦官当权。导致黄巾军农夫大起义爆发,各地豪强纷纷建立地方武装,形成割据势力,天下大乱。不久,汉灵帝死去,少帝刘辨继位,外戚何进掌权,被挤出权力中枢的宦官不甘失败,设法杀死何进,袁绍起兵诛杀了宦官,又被董卓赶走,董卓废刘辨而立献帝刘协。其时,司徒王允巧使“连环计”,用美女貂蝉离间董卓与其义子吕布的关系,然后与各路豪强联络,设计杀死董卓。董卓部将又杀死王允及其同僚。随之,以袁绍为首的十七镇诸侯以讨伐董卓为名,先后割据混战。经过一番征战,最终形成了三股强大的势力:北方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歼灭袁绍、袁术等势力,统一了黄河流域,占据了中原地带;刘备最初转徙不定,后来三顾茅庐,得诸葛亮出山辅佐,才制定了正确有效的战略方针,即以“帝室之胄”“光复汉室”为旗号,以“联吴抗曹”为基本方针,最终,经过“赤壁之战”,迫使曹操北还,得以占据四川全境,逐步发展壮大;江东孙氏自孙坚起先,就以江东六郡81州为依据地站稳了脚跟,直至孙权,实力日益增加。曹、孙、刘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此后,三国绽开了角逐争夺。由于镇守荆州的关羽破坏了孙、刘联盟,孙权乘关羽忙于和曹兵交战之机,派兵袭占了关羽后方——荆州全境,关羽由此败死。未几,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汉独立,建国号为“魏”。刘备闻讯,亦“继汉统”,正式建立蜀汉政权。为了报关羽被害之仇,刘备不听诸葛亮的劝阻,亲自统兵与孙权交战,结果被东吴大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全军丧亡殆尽,他自己也病死白帝城。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少主刘禅,独撑危局。诸葛亮坚持联吴抗曹的基本方略,七擒孟获之后,稳定了后方。又先后六出祁山伐魏,但均以失败告终,诸葛亮也积劳成疾,病死军中。他死后,姜维继其职,先后九伐中原,同样无功而返。后主刘禅昏庸,朝政腐败,蜀汉国力日渐衰弱。吴国此时也宫廷政变不断,国力大不如前。魏国大权此时已被司马懿之子司马昭把持,地位渐渐巩固,他野心勃勃,一心想统一天下。他整顿兵马,趁蜀国朝政混乱之机,派兵几路夹击蜀国,刘禅惊惶失措,只好倒戈,蜀国灭亡。姜维企图假降,劝服魏国大将钟会造反,事败被杀。不久,司马昭中风而死,其子司马炎逼魏主让位于他,他即位为皇帝后改国号晋。吴国国主耽于淫乐,不理朝政,很快也被司马炎派兵折服。三国鼎立局面结束。《三国演义》用小说手法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到西晋统一近一百年间的历史,集中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军事的、政治的、外交的公开或隐藏的种种斗争。《三国演义》把蜀汉当全书冲突的主导方面,把刘、关、张、诸葛亮当作小说的中心人物,表现出“拥刘反曹”的倾向。《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也是多方面的。它是一部历史小说,但又穿插了各种民间传闻,可以说是“七分实事,三分虚构”,实与虚得到了有机的结合,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趋向。小说通过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斗争,运用不同的故事情节反复渲染人物的主要性格,以及运用夸张、对比、烘托等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显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构成了一幅绚烂多彩的画卷,甚至取代了历史人物的原来面目。几百年来,曹操、诸葛亮等人物成为奸诈和才智的代名词,张飞则代表莽撞,关羽则代表忠义。特殊是关羽,在清朝渐渐被神化,被尊封为“关帝”供奉。小说另一突出成就是描写各种斗争,手法千变万化。《三国演义》描写斗争成就之高,堪称独步。小说共描写了大大小小斗争上百次,在作者的大手笔下,可谓惊心动魄,千变万化,各具特色。作者擅长集中笔墨,着重描写斗争双方决战前的力气对比、形势分析和战略战术的运用,从而揭示出斗争输赢的缘由。因此一向被军事家产作兵书来读。书中对权谋的描写,蕴含着才智和哲理,被喻为生活的教科书,在国内外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全书所叙时间漫长,人物众多,事务困难,头绪纷繁,但作者围绕主线,全局在胸,细心支配,从而使整部小说前后连贯,脉络分明,布局严谨,构成了一个相当完备的艺术整体。对于一个没有现成阅历可资借鉴的早期长篇小说而言,这实在是了不得的成就。语言上,小说“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雅俗共赏,具有简洁、明快而又生动的特色。但是,《三国演义》在艺术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缺点,那就是人物形象缺少发展,呈现定型化特点。如鲁迅先生所言:“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2)相关情节本文节选的是《三国演义》第四回的其次部分,这之前,何进为了应付十常侍等宦官,密诏董卓进京。十常侍得知消息,先行下手,杀死何进,并劫持皇上。陈留王等逃出宫廷,后被何进部下袁绍、曹操等迎请回宫。此后,董卓相继驻扎到京城外,他每日带铁甲军马入城,横行街市,出入宫廷,肆无忌惮。不久董卓在温明园中,召集百官,大摆宴会,遍请公卿,欲废帝,立陈留王。丁原、卢植、司徒王允持不同看法,于是百官皆散。后吕布杀丁原而投奔董卓,董卓废帝而立陈留王,独立为相国,又因“怨诗”而杀帝。董卓在宫内宫外横行无忌,目空一切。在这种形势下,袁绍与王允书,图谋杀死董卓。(3)体裁常识小说,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及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四部分,还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4.名句观赏(1)操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汝既拿住我,便当解去请赏。何必多问!”点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语出《史记·陈涉世家》,比方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曹操引用此语,意在表明自己志向远大,有雄才大略,非一般庸碌之人。在落入陈宫之手后,曹操尚能说出这样的话,一方面表现了他非凡的远大志向,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2)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点评:这是曹操的“经典名言”。这句话突出表现了曹操的野心,他可以错,但是他的部下不能错,有句歇后语就叫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这完全暴露了曹操自私自利、奸诈残忍、心狠手辣的本性。(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1.读准字音赍(jī) 恣(zì)其跋扈 奄(yǎn)有沥(lì)酒 言讫(qì) 骁(xiāo)骑羸(léi)行 沽(ɡū)酒 惶遽(jù)暗忖(cǔn) 掣(chè)宝刀 下榻(tà)解鞘(qiào) 沽(ɡū)酒 鞍辔(pèi)前鞒(qiáo) 小觑(qù) 成皋(ɡāo)2.说明词语(1)跋扈:专横暴戾,欺上压下。(2)贱降:古代对自己生日的谦称。(3)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4)奄有天下:统一天下。(5)暗忖:暗想。(6)惶遽:惊惶。(7)矫诏:假托皇帝的吩咐。3.一词多义(1)乃eq\b\lc\{\rc\(\a\vs4\al\co1(①乃差人赍书来见王允于是,连词,②乃丧于董卓之手竟然,副词,③乃骁骑校尉曹操也是,表推断的副词))(2)适eq\b\lc\{\rc\(\a\vs4\al\co1(①适李儒至恰好,副词,②适才误耳,今何为也?刚才,副词))(3)之eq\b\lc\{\rc\(\a\vs4\al\co1(①岂报国效忠之臣哉?的,助词,②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他,代词))(4)即eq\b\lc\{\rc\(\a\vs4\al\co1(①如有驱使,即当奉命马上,副词,②即欲拔刀刺之就,副词,③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即汉献帝就是,副词))(5)以eq\b\lc\{\rc\(\a\vs4\al\co1(①悬之都门,以谢天下来,连词,②适李儒至,卓以其事告之把,介词))(6)而eq\b\lc\{\rc\(\a\vs4\al\co1(①布领令而出表顺承,②纵马而去表修饰,③今不思报国而反笑耶表转折))4.特殊句式(1)丞相何在?(宾语前置句,应为“在何”)(2)吕布侍立于侧。(状语后置句,应为“于侧侍立”)(3)允视之,乃骁骑校尉曹操也。(推断句)(4)今事不成,乃天意也。(推断句)5.与《三国演义》有关的熟语(1)成语三顾茅庐——比方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探望有专长的贤人。(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很酸,人想到可以吃梅子就会生出口水,因而解渴。后比方愿望无法实现,便用空想来劝慰自己。(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乐不思蜀——很欢乐,不思念蜀国。比方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欢乐地忘了本,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鞠躬尽瘁——指当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2)歇后语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诸葛亮焚香弹琴——故弄玄虚诸葛亮吊孝——装腔作势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惋惜张飞穿针——粗中有细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关羽战李逵——大刀阔斧貂蝉唱歌——绘声绘色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进入课堂(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1.本文是依据什么依次来支配情节的?这样支配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本文作者在情节支配上主要是依据时间依次和事务的发展过程来进行的。详细状况如下:好处:这样支配情节,使情节紧凑,既能让读者清楚地理清故事发展的脉络,又能调动读者的爱好。2.“借刀”一节呈现了曹操怎样的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借刀”一节从“献计”到“请命”充分体现了曹操的远见卓识、缜密思维以及“虽死不恨”的雄壮之气,体现了其“雄”的形象特点。王允得袁绍书,苦无良计,诈称生日而邀旧臣至家中。正值众臣相对而泣时,“坐中一人抚掌大笑”,这人正是曹操。曹操先笑众人无计,再凛然说出自己的准备,不仅让王允等人疑云散尽,也让读者感受到他的英雄气概。“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今卓颇信操,操因得时近卓。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不恨!”这段话,表现了曹操过人的胆识、超人的谋略。3.“杀伯奢全家”一节,表现了曹操怎样的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多疑、自私、残忍是曹操性格的另一个方面。吕伯奢是曹父的结义兄弟,像父亲一样细心周到地款待匆忙而来的曹操与陈宫。而曹操呢?他先是疑心重重,见伯奢“良久乃出”,已心存怀疑;待见到伯奢言买酒“匆忙上驴而去”,疑心更重;听到磨刀之声时,立刻变了脸,“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于是拔剑而入,杀死了伯奢家人。让人更觉得残忍的是,他明明知道杀错了人,当再见到盛意相邀的吕伯奢时,竟连伯奢也杀了以绝后患。当陈宫指责他不义时,他竟堂而皇之地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由此可见曹操性格中的多疑、自私和残忍。4.本文在塑造人物方面运用了哪些手法?手法例析用对比和衬托手法表现人物性格(1)作品中的人物有主次之分,次要人物对比、衬托主要人物,是本文描写人物的重要手法。如写对待曹操错杀吕伯奢全家的看法时,陈宫“默然”,而曹操却堂而皇之地认为自己错杀有理通过生动的语言、神态描写刻画人物性格(2)如曹操在献刀一节所说的话就极有力地表现出了他的见机行事和谋略超群(二)老师点拨,引领思路eq\x(疑)eq\x(难)eq\x(点)eq\x(析)1.选文描写了几个情节?两个情节:刺杀董卓未果;逃亡途中杀死其父结义兄弟吕伯奢全家。而这两个情节,恰恰反映了曹操性格的两个方面:既“雄”且“奸”。2.本文作者对曹操这一人物持什么看法?《三国演义》描写了汉末三国时期近百年间各个社会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生动画面,思想内容丰富困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书中“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历史上的曹操,为统一国家起过主动的作用,在文学史上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三国演义》却把他塑造成“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的奸雄形象。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虽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但劣迹斑斑,受到人们的唾弃。本文中的曹操既是一个英勇机灵、胸怀大志的英雄,又是一个多疑自私、心狠手辣的奸贼。同样渗透着作者对曹操这一人物有否定看法的思想倾向。3.结合《三国演义》全篇,谈谈如何相识曹操“奸”“雄”合一的形象。全书第一回作者通过转述名士许劭对曹操的评价“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为其性格定了基调,这里的“奸雄”二字,恰是曹操性格的二重组合:奸与雄的自然融合,奸是雄者之奸,雄是奸者之雄。曹操既有不行思议的文韬武略,又有不行思议的鬼蜮伎俩。他不屑作鸡鸣狗盗式的小恶,也不乐施针头线脑式的小惠,欲为善则为大功大德,欲为恶则为至丑至邪。曹操的处世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是一种赤裸裸的极端的利己主义。在这一处世哲学的指导下,他野心勃勃,“挟天子以令诸侯”。许田狩猎,他自与天子并驾齐驱,又讨天子弓箭来射鹿,射中后,竟代天子接受群臣庆贺(其次十回)。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他玩弄权术,笼络人才。在即将怒杀不降的张辽时,转瞬用“解衣衣之,迎之上坐”来感化张辽;为留住关羽,不惜赐马、赠袍,费尽种种心机。赤壁大败后,他说:“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甚至捶胸大哭。表面上是推崇郭嘉,事实上是将战败的责任推给部下。他嫉恨杨修之才,用扰乱军心的罪名将他杀了;他愤怒祢衡,借黄祖之手杀之。最令人痛恨的是他以怨报德,杀了吕伯奢全家(第四回);为报父仇,他下令杀尽徐州百姓(第九回)。他甚至为防行刺,以“吾梦中好杀人”而滥杀无辜(第七十二回)。作者在突出表现曹操奸诈、残暴性格的同时,也写了他的“雄才大略”,如他擅长审时度势和任用人才,具有超凡的政治眼光和军事才能等等。这种“奸”与“雄”的有机统一,正是构成曹操典型性格的核心。4.本文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三国演义》的语言亦文亦白,在浅近文言的基本格调中,杂入口语,显得通俗而活泼。明人蒋大器说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盖欲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若诗所谓里巷歌谣之义也”(《〈三国志通俗演义〉序》)。这段话较好地说明白《三国演义》的语言特色。“文不甚深”,指其通俗晓畅;“言不甚俗”,言其文采斐然。或文或白,无不生动传神,显示出人物的特性。这种文中带白的语言风格,很相宜表现三国时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也表现了文言小说向白话小说过渡的特征。(三)针对性训练(2024·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已成为中华民族区分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标识。而其基本价值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________,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特性,不是生理的,而且是文化的、精神的因素;没有中华文化,中国人就不成其为中国人,中华民族就不成其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精神品行与价值追求,支撑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________,今日仍旧是而且将来必将还是我们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气。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就是我们今日要大力弘扬的“中国精神”,而弘扬中国精神,是凝合中国力气、走稳中国道路的关键。没有中华文化的________,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宏大复兴。放到世界文明史中看,中华民族创建的________的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价值体系,独特的民族色调,独特的历史进程,其长期的演化过程造就了我们的文化认同,给予我们生命力和创建力,也确定了我们独特的发展路径。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A.传承中华文化就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B.传承中华文化必需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C.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就是传承中华文化D.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就能传承中华文化【解析】文段论述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关系,依据后文“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可知,文化在前,民族在后,据此解除CD;再依据后文“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互为一体”,说明二者是对等关系,即“传承中华文化就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解除B。故选A。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C)A.一脉相承薪火相传博大精深源远流长B.互为一体前赴后继博大精深卓尔不群C.互为一体薪火相传旺盛昌盛源远流长D.一脉相承前赴后继旺盛昌盛卓尔不群【解析】一脉相承:意思是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方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互为一体:相互融合,成为一体。语境强调二者的相互交融,本是一个整体,因此选“互为一体。”解除AD。薪火相传:比方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前赴后继:形容奋勇前进,连绵不断。此处强调中华文化代代相传,故选“薪火相传”。解除B。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多用于形容理论、学识、思想、作品等广博丰富,深邃精微。旺盛昌盛:指国家兴盛发达,蒸蒸而上。此处强调中华文化的兴盛发达,从而使中华民族得以宏大复兴,故选“旺盛昌盛”。源远流长:比方历史悠久,根底深厚。卓尔不群:指才德超出寻常,别出心裁。语境是中华文化,不是人,选“源远流长”。故选C。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B)A.不是生理的因素,而是文化的、精神的B.不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C.不仅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D.不仅是生理的因素,而是文化的、精神的【解析】原句关联词搭配不当,应为“不是……而是”,“不仅……而且”,据此解除CD;文段强调中华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命脉,因此,应为“不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C项“因素”赘余,解除C。故选B。4.下列对《三国演义》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A.曹操谋刺吕布未成,逃出京城,被中牟县令陈宫捉住。陈宫敬佩他的忠义,弃了官职与他同逃。逃到成皋,多疑的曹操错杀吕伯奢家人,又杀死好心的吕伯奢以绝后患。陈宫看出曹操劳狠手辣,但又念及自己为国家跟他到此,杀之不义,便弃曹操而他往。B.为了让曹操上当,以便火攻曹军,周瑜确定运用苦肉计。黄盖愿行此计,于是在周瑜与众将协商退敌之策时,有意大唱反调。周瑜下令将黄盖打得皮开肉绽,卧床不起。随后黄盖诈降曹操,率船火烧曹操水军,立下大功。C.曹操依蔡瑁建议训练水军后,周瑜暗窥曹军水寨,大惊“此深得水军之妙也!”欲除蔡瑁、张允。此时恰逢蒋干为了邀功,主动往江东说降。周瑜将计就计,在群英会上有意做出狂态,假装醉酒泄露机密,诱使蒋干偷了假书信,除掉了蔡瑁、张允两位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