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新人教版_第1页
2024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新人教版_第2页
2024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新人教版_第3页
2024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新人教版_第4页
2024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5童年的水墨画文本分析本文是一组儿童诗,由诗人张继楼的《溪边》《江上》《林中》三首小诗组成,以跳动的镜头捕获了乡村儿童的典型生活场景,呈现了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以及无穷趣味。《溪边》一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儿童垂钓的场景。诗歌先描绘安静的溪水把人影染“绿”,再写水面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这一“绿”一“红”,既是和谐唯美的相互衬托,又是恰到好处的点缀,使画面充溢了色调美感;接下来,描绘了静静的溪水映着柳树、钓鱼孩子的倒影、钓鱼竿、红蜻蜓,空气都仿佛停止了流淌,直到鱼儿上钩的一刹那,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画面忽然变得朝气盎然。这一静一动的结合,是本诗的微妙高超之处。《江上》描摹了一群水乡孩子江中游戏的快乐场面。一群戏水的孩子,那样的淘气,像鸭群一样钻入水中,接下来“一阵水花”与“两排银牙”,将童年的烂漫快乐渲染得淋漓尽致,鲜活的画面仿佛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之中。《林中》描写了雨后的树林里孩子们采蘑菇的快乐情形。诗的其次句将小蘑菇钻出泥土顶着菌盖想象成头戴一顶斗笠,第三句又将孩子们的斗笠想象成雨后的蘑菇。两句诗将“小蘑菇”与“斗笠”互为比方,妙趣横生,让整个画面充溢生命灵动的美感。《语文课程标准》在中年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指出:“诵读优秀诗文,留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感情,绽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本课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协助学生学习诗歌这种体裁,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方法,感悟诗情、体验诗境,领悟寥寥几句诗歌表现出的浓郁的童年趣味。教学目标1.相识“墨、染”等6个字,会写“墨、染”等11个字,会写“水墨画、垂柳”等13个词语。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背诵《溪边》。3.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2.体会诗歌特有的表达方式,感诗“情”、悟诗“境”。教学难点通过想象、体悟推断诗句的意思,从而完整理解诗意。课时支配2课时1.相识“墨、染”等6个字,会写“墨、染”等11个字,会写“水墨画、垂柳”等13个词语。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理解重点诗句意义,初步体会诗歌所描摹的画面。4.学习《溪边》,背诵《溪边》。1.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整首诗表现的画面。2.合作沟通,理解文中难懂的词句。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实力和语言表达实力。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1.播放歌曲《童年》,激发学生感情,引出话题。导语:这首歌大家应当都很熟识,每每听到这首歌,老师心里就会出现出一幅幅童年的画面。同学们,你们现在正处于充溢无限美妙的童年阶段,能和老师说说你们的童年都有哪些趣事吗?(学生自由发言。)2.出示课题《童年的水墨画》,老师过渡引入教学。过渡:刚才听了大家的讲解并描述,我感觉到童年在每个人心中都是别出心裁的,它就像一幅幅画一样,印在我们脑海中,装饰着我们的生活。今日,我们就跟随诗人张继楼的脚步,选取童年的几个画面,将它们画出来。二、识字记词,整体感知1.出示自读要求,引导学生自读诗歌。(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同桌相互检查,看对方能否做到流利、正确地朗读。(2)尝试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并在每小节的标题后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或者短语,概括主要内容。2.检查自读状况。(1)指名学生进行朗读,老师相机正音。正音:“碎”是平舌音,“染、溅”是前鼻音,“浪”是后鼻音。(2)出示词语课件,认读词语,通过词语进行诗歌联想。A.墨——水墨画:引导学生沟通对“水墨画”的认知,老师适时简洁补充相关内容。(水墨画指纯用水墨所作之画,是绘画的一种形式。)猜一猜“童年的水墨画”上面画了什么内容?结合“水墨画”的特点来整体理解一下课文。B.葫——水葫芦:出示课文插图,提出问题:在课文中“水葫芦”为什么要加引号?“水葫芦”详细指的是什么?C.蘑菇:出示蘑菇图片,附诗句“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体会“斗笠”与“蘑菇”之间的关系,感知作者比方的恰当。(3)指导重点生字书写。◆书写指导:[墨]上半部分笔画多而紧凑,留意“黑”字的四点底要匀称铺开。“土”字要写得扁平,最终一横稍长。[染]上面三点水与“九”高矮一样。下面的“木”字横要长,撇捺要伸展。[碎]“卒”字中两个“人”字都要将捺变为点。右下部“十”字的悬针竖长伸,使整个字重心稳定。[爽]留意笔顺:横、撇、点、撇、点、撇、点、撇、点、竖撇、捺,先写左边的两个撇点,然后再写右边的两个,最终写竖撇和捺。3.播放朗读音频,感受节奏与情感,想象画面。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对生字新词进行了梳理,同时通过几个词语的联想,信任同学们已经在脑海中初步勾画出了作者为我们描绘的几幅“水墨画”,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朗读音频的节奏,静静体会朗读出的感情,在脑海中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将每一句描写的画面尽力想象出来,体会诗歌的韵味。4.总结课文,指导学生齐读诗歌,老师再次进行朗读指导与强调。预设:课件出示“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拾蘑菇”,总结诗歌大致内容。指导朗读时留意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诗句表达的感情。三、学习《溪边》1.再次自读,小组探讨。(1)大声朗读并思索:你在溪边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溪边有哪些景物?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2)将诗中出现的景物归纳出来,同时圈出不明白的地方,与小组同学进行沟通。2.汇报沟通,合作探究。(1)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在这幅画中看到了哪些景物画面。(2)出示课件“溪边钓鱼图”,呈现有垂柳、山溪、人影、钓竿、红蜻蜓、鱼儿等景物,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将图中的这些景物描绘出来。(3)聚焦重点诗句“人影给溪水染绿了”进而“突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结合前后文梳理全诗意义。预设:“人影给溪水染绿了”是一幅静态画面,还可以说成“溪水把人影染绿了”,我们由此可以想象出,春天的小溪是多么的澄澈、干净,连倒映在溪水上的人影都变成了碧绿碧绿的;“突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静静的水面被这突如其来的“扑腾一声”给打破,“人影”为什么会“碎”呢?是因为鱼儿上钩了,水面动了起来,人影也就因水面的震荡而裂开。(4)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诗歌画面,组织学生沟通,感受心情,走进诗歌意境。过渡:人影被打碎的那一刹那,草地上都蹦跳着欢乐声。假设现在你就是溪边的作者,看到眼前的景象,你会如何用文字将它描绘出来呢?此时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预设:安静的溪水,高大的垂柳、立着的红蜻蜓、钓鱼的孩子、蹦跳的鱼儿、欢快的笑声……。这幅“溪边钓鱼图”在一静一动之间向我们呈现了童年生活的好玩,风景是多么的美妙,钓上鱼来的心情又是多么欢快。3.赏析诗歌,体会诗歌语言美。(1)引导学生自读诗歌,画出自己觉得写得好的句子,说说喜爱它的理由,与同桌沟通。(2)解读重点诗句,进行赏析品悟。句1: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安静。思索: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预设:①运用比方的修辞手法,把溪水比作镜子,把山溪比作绿玉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水安静、澄澈、色绿的特点。②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垂柳当作人来写,“垂柳”用“溪水”作为镜子来梳妆,这种拟人化的手法使得句子有了人的情味,更富感情和画面感。句2: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思索:这句话中哪个字用得最妙?这个字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预设:抓住“染”字来回答。“染”字表现了溪水绿得就像颜料一样,连倒映在水中的人影都被“染”绿了,更突显了溪水之绿。句3:突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思索:体会“碎”和“蹦跳”的表达效果。预设:人影“碎了”,画面由静转动,“蹦跳”一词表现出了孩子钓鱼后无比兴奋和激烈的心情。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1.总结学习诗歌的方法,指导将来学习。读诗歌:大声诵读诗歌,体会诗歌节奏,对诗歌内容进行初步把握。描画面:依据诗歌描摹发挥想象力,想象诗歌表现的画面。明诗意:依据画面入“境”,感受诗歌独特的意境美。悟语言:逐句分析,感受诗歌语言的独到之处。体诗情:回顾整诗,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2.布置作业。(1)背诵《溪边》。(2)巩固本课学习的生字新词。3.预习《江上》《林中》,圈出自己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和不明白的地方。4.完成本课对应训练。1.学习《江上》《林中》,发挥想象,走进诗境,体会两首诗表达的画面和感情。2.进一步感知诗歌独特的语言美、意境美,融入诗歌充溢童趣的生活画面,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1.朗读诗歌,读出感情,读出韵味。2.运用上节课习得的方法学习诗歌,欣赏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感情。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抽查背诵《溪边》,齐背。2.回顾上节课学习《溪边》的方法。(读诗歌、描画面、明诗意、悟语言、体诗情。)3.老师过渡,引入新的学习。过渡: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溪边钓鱼图”,这节课,让我们再跟随诗人的脚步,去江上戏水,到林中采蘑菇。二、学习《江上》1.齐读诗歌,留意读出感情,然后自主默读并思索以下问题。(1)《江上》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2)圈出文中最吸引你的句子,结合上节课分析诗句的方法说说这些句子好在哪里。与同桌沟通。2.分析诗句,领悟诗情。句1: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玩耍。思索:谁像“刚下水的鸭群”?想象一下“鸭群”是如何“拍水玩耍”的。预设:孩子们像“刚下水的鸭群”。将孩子们比方成“刚下水的鸭群”能够突显孩子们的敏捷。我想到的画面:孩子们在水中追来追去、拍动水面、挥动着手臂……整个画面都变得活泼跃动了起来。句2: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思索:读到这句诗,你脑海中出现出什么样的画面?体会到了什么感情?预设:看到孩子们在水中欢快地游来游去,一双双小手在水里溅起浪花,还在水中相互追逐、泼水,四处都是他们的笑声。句3: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思索:“水葫芦”为什么打引号?“两排银牙”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预设:“水葫芦”本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而诗中的水葫芦打上了引号,并不是指真的水葫芦,而是指出水中游泳游戏时将头露出水面像水葫芦一样的孩子。“两排银牙”代指从水中钻出来的孩子淘气地笑着,露出两排雪白的牙齿,这样描写使得画面感十足,快乐感也跃然纸上。3.联系上下文,总结画面。过渡:刚才我们一起探讨了句子的妙处所在,现在请同学们说说这幅“江上戏水图”的整体画面是什么样子的,并假设一下你也在江上戏水,心情是什么样的,与同桌沟通沟通。4.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诗歌《江上》,指名读,齐读。三、学习《林中》1.小组合作,运用方法,自主学习。出示自学要求:(1)明诗意:依据之前教学的方法,先单独理解重要的诗句,再在小组内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圈画出不太明白的地方,和同学一起探讨探讨。(2)想画面: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3)悟诗情:从诗歌中描写的事和景,能体会到诗歌表达的感情。2.聚焦学习诗句“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1)出示诗句,理解“斗笠”和“蘑菇”的指向。预设:可联系上一句出现“斗笠”的诗句“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比较两处提到的“斗笠”意思有什么不同,明确第一个“斗笠”是指蘑菇的菌盖,似乎一顶斗笠;后面一个“斗笠”是指孩子们头上戴着的真正的斗笠。(2)感受诗句的表达效果。预设: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体会:一阵阵“清清爽爽”的雨过后,小蘑菇钻出地面,吸引了山里的孩子们上山采摘。他们呼朋引伴,一路欢歌笑语,一个个小斗笠不正像雨后冒出的一个个小蘑菇吗?3.老师引读、小结。引读:留意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专心感受诗歌表现的意境,读出诗歌的情感美、画面美。小结: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拾蘑菇,这些童年画面都是多么的好玩,而诗歌这种体裁,更是奇妙利用了文字、句式,将这些趣味又放大了很多倍,营造了一种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在阅读诗歌的时候,肯定要留意想象,渐渐去体会诗歌想要表达的意境、情感。四、拓展延长,课堂小结1.对比阅读,总结体验。引导学生再将三首小诗进行对比朗读,看看它们的不同点与相同点,联系自己的童年阅历,和同桌说说自己的感悟。2.回顾童年,写作拓展。引导学生沟通自己的童年趣事,激励学生尝试仿写,用文中这种儿童诗的形式记录一则童年趣事,在全班进行评比沟通,课后利用“语文角”展示优秀作品。3.课堂小结。每个孩子都是一首诗,每个故事都是一幅画,童年的点滴记忆将会伴随大家走很长很长的一段路,希望大家能够珍惜童年,专心感受童年的美妙,仔细记录童年里那些宝贵的记忆。4.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更应留意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不仅突出课文“工具性”的特点,还应突出“人文性”的特点。尤其是儿童诗的教学,要给学生更多的个体感悟、沟通沟通、放飞想象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走到诗的境界中去,细细品尝,轻轻咀嚼,充分领会其中的妙趣,感受其中的美。在好听的乐声中,我让学生在熟读三首诗之后,选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