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市高考作文主题:如何看待情绪(抱怨、愤怒、批评)_第1页
2025年上海市高考作文主题:如何看待情绪(抱怨、愤怒、批评)_第2页
2025年上海市高考作文主题:如何看待情绪(抱怨、愤怒、批评)_第3页
2025年上海市高考作文主题:如何看待情绪(抱怨、愤怒、批评)_第4页
2025年上海市高考作文主题:如何看待情绪(抱怨、愤怒、批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例1材料现在很多人遇到事情的时候,不是习惯于抱怨命运、环境,就是习惯于抱怨他人,认为都是别人的过错,最后彼此埋怨,社会充满戾气。你对这种“抱怨”的行为有何看法?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审题1.抓类型:现象类思辨类2.抓对象:抱怨3.抓内涵:抱怨是一种情绪的自然反映,但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4.亮观点:《不抱怨的力量》思路梳理1.引材料2.析材料:抱怨源于对现状的不满、对困境的无力感以及对解决问题的焦虑。抱怨作为一种情绪宣泄,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并不能真正帮助解决问题习惯于:通过长期、反复做某件事情,逐渐形成固定的行为模式或心理状态3.归因分析:为什么习惯于抱怨(1)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抱怨是一种快速的情绪释放方式(2)本能的防御机制,面对无法控制的困难时,倾向于寻找外部原因(3)将责任转移给外部因素,逃避责任,以此减轻压力和焦虑。4.弊端分析:(1)过度的抱怨容易让人陷入消极情绪的循环(2)当我们频繁将问题归咎于他人时,容易产生对他人的不满和敌意,让周围的人产生反感,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关系疏远甚至冲突加剧(3)社会氛围充满负能量,加剧社会的不满和对立情绪,带来更多戾气和矛盾。5.进一步:(1)抱怨通常是将责任归咎于外界的因素,比如命运、环境或他人,认为问题的根源不在自己身上。这种思维方式容易让人丧失改变现状的动力(2)抱怨让人专注于问题、情绪,而非解决方案,无法真正改善、解决问题6.适度抱怨的正面意义(1)是一种情绪的自然反映(2)让情绪得到一些发泄7.怎么办:(1)找到合适的途径,将问题提出来,寻求解决方案,而不是单纯的抱怨(2)认识到自己的局限,关注自身的改变,承担责任,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例2:24静安高三二模思辨(适当表达更好)材料减少愤怒发生的机会并控制愤怒情绪,比充分表达愤怒更好吗?审题1.抓类型:现象类

思辨类

2.抓对象:减少愤怒发生的机会并控制愤怒情绪

充分表达愤怒3.抓关系:减少愤怒发生的机会并控制愤怒情绪,比充分表达愤怒更好吗4.抓内涵:不怒、制怒还是发怒取决于愤怒发生的具体情境(因为什么事发怒)、个人的情绪管理能修养(是否值得发怒)以及表达愤怒的方式(表达方式)5.抓思辨:必要的时候,也要制怒6.抓任务:明确回答材料的问题7.亮观点:《发出来,别人才知道》思路梳理1.引材料:(1)事例引:如果蔺相如不举玉怒秦廷,恐难以完璧归赵;如果鲁迅在《呐喊》中,不冷静发怒,恐难以唤醒国人麻木的灵魂(2)俗语引:老虎不发威,还以为是病猫2.下定义:愤怒是一种自然且普遍的情绪反应,通常源于感受到威胁、不公平或挫折3.充分表达愤怒比减少愤怒发生的机会并控制愤怒情绪更好(1)适当的表达愤怒可以作为情绪释放的一种方式,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2)通过表达愤怒,可以明确需求和界限,这对于解决根本问题和建立相互尊重的关系是必要的(3)有时候,适当地表达愤怒可以促进问题的解决(4)有时候,表达愤怒是维护社会正义和谐的重要手段4.不表达愤怒的弊端(1)如果经常无条件退让,可能导致利益受损(2)给人以缺乏正义感、软弱的印象,从而更容易受到欺负或忽视(3)长期抑制自己的真实情绪和需求,导致内心的不满和挫败感积累(4)长时间抑制愤怒可能导致情绪积压,最终爆发出更强烈的负面情绪(5)适当的愤怒有时是必要的,它可以成为推动解决问题的一种力量5.思辨:有时候,也需要控制愤怒(1)通过有效控制愤怒,可以保护个人利益(2)愤怒时作出的决策往往是冲动和偏见的。控制愤怒可以帮助我们更理性地评估情况,做出更明智的选择6.怎么办(1)在必要的时候不压抑,表达愤怒(2)表达时,用恰当的方式范文充分表达,化怒为路生活中,拥有“减少愤怒控制愤怒”的能力,往往被视作成熟和有教养的体现,而看似与之相对立的“充分表达愤怒”,却常常被忽视了其价值。很多时候,愤怒源于与人交往的矛盾和冲突,诸如被人曲解或是产生严重分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让愤怒的情绪表达压倒了理性的交流沟通,那只会进一步激化矛盾加深冲突。此时,若选择减少愤怒发生或控制愤怒的情绪,显然更胜一筹。待消除情绪壁垒后,平等理性、设身处地的思考和交流才是解决矛盾的关键所在。然而,在必要的时候,“充分表达”愤怒,也是人与外界交互的重要方式。古人云:不平则鸣,说的便是人对自己所处的不公境遇,将自己的愤怒充分表达出来,使自己的诉求被看到,达到捍卫自己正当权利、恪守人生准则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选择减少愤怒的发生和控制愤怒的情绪,只能是忍气吞声逆来顺受。此时,选择充分表达愤怒才能快速有效的化解问题。事实上,控制愤怒和充分表达这两种方式并非完全对立。表达愤怒未必一定是肆意宣泄,而恰恰可以是得体和冷静的。“充分表达”说明了愤怒的表达并不是草率而急切的,而是有条理有说服力的,有着理性思考和适恰的特点,使得充分表达的愤怒能够产生促使解决问题的效果。比如:华中农业大学十一位研究生,用一百二十九页材料,有章有法有理有据,充分表达了对学术不端的愤怒。同样,“控制愤怒”不是一味地压抑,而更倾向于以不卑不亢、平等独立的姿态和外部世界进行交流。可见,控制愤怒与充分表达在理性层面具有统一性。再进一步说,无论是控制愤怒还是充分表达愤怒,都是人们在寻求对于愤怒这种情绪的态度,都应该建立在对于愤怒的认知的基础上。愤怒是什么?愤怒是从属于生物本能的情绪,难以完全避免。世俗中认定的愤怒是“魔鬼”,是情绪不受理性控制的“野蛮冲动”,这种认识是绝对而狭隘的。愤怒作为强烈的情绪动力,也有积极正面的力量。《水浒传》中鲁智深路见不平一声吼,扶弱济困除霸安良;张溥笔下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匹夫之怒,有益于家国,有益于人心,华中农业大学的学生,彰显了当代青年对社会正义的执着追求。这样的充分表达,则是一种精神动力,与勇气担当相伴相随。我们对待“愤怒”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我们对待自我和世界的方式。“减少并控制”一己之私愤,为心灵找到纾解的出口;“充分表达”对于正义平等遭受践踏的公愤。化怒为路,为现实寻求更加理性前行的可能。例3:22高三宝山二模材料有人说:一个人对别人的批评不但不生气,反而很高兴,那就证明这个人很有修养;一个人听到别人批评就不高兴,那就证明这个人还有很长的一段修行路要走。那么,接受别人的批评真的是有修养的证明吗?审题抓类型:现象型

观点型思辨型抓对象:是否接受别人的批评

修养抓背景:材料没有具体提及,默认是当代社会,符合当下时代特征,需要联系时代特征(众声喧哗,自媒体发达、网暴肆虐……)抓关系:是否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是否具有修养之间的关系抓实质:(1)自我认知建立在自己的评价上,容易接受别人中肯的批评(2)批评不等于中肯的批评,面对恶意批评,不高兴不代表没有修养,反而代表懦弱抓思辨:(1)什么样的批评(2)批评的方式等亮观点:《闻过则喜》《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悦纳中肯的批评》思路梳理1.引材料:“闻过则喜”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是两句相互关联的古训,它们都强调了对待批评和过错的积极态度,以及在面对问题时持续努力、不断改进的精神。2.析材料:修养是人在个体心灵深处经历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后所达成的境界3.归因:为什么一个人对别人的批评不但不生气,反而很高兴,证明这个人很有修养(1)对别人的批评生气是本能,而一个有修养的人往往能够冷静、客观地对待别人的批评,不是立刻生气或反驳。(2)他们认为别人中肯的批评可以帮助自己成长,发现不足,对批评保持开放和谦虚的态度,给人有修养的印象(3)他们有格局、有胸怀,不认为别人的批评是对自己的否定,修养深厚4.为什么一个人听到别人批评就不高兴,那就证明这个人还有很长的一段修行路要走(1)可能对自己的能力和行为有过高的期望,不愿意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2)过于担忧别人的批评会损害自己的形象或地位,因此对批评产生抵触情绪。(3)可能不擅长处理人际冲突,难以理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4)在面对批评时,可能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激动、生气或沮丧。(5)没有充分认识到批评可以帮助自己发现问题,促进个人成长。5.思辨(1)批评有建设性和无意义的区别。建设性批评通常是基于事实、有意义、并带有解决问题的建议,这种中肯的批评值得我们仔细思考。无意义的批评(攻击性的、恶意、有偏见的、道德绑架式的、网络上喷子、键盘侠的、跟风的……)不基于事实,可以选择性地过滤,避免过多影响情绪。(2)对恶意的批评阿谀逢迎,也不是有修养的表现(3)对别人恶意的批评,可以不高兴,不是没有修养的表现6.联系现实(1)由于网民媒介素养良莠不齐,需要对来自网络的批评进行甄别(2)不少青少年对师长的批评嗤之以鼻(3)有些人为了表现自己有修养,对一些批评假意逢迎7.怎么办(1)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充分认识到批评的价值(2)增强自信,相信自己能够在批评中不断进步(3)提高沟通技巧,学会理性地表达自己的看法(4)加强情绪管理,保持冷静和克制(5)培养成长心态,珍视每一个学习和进步的机会。作文区分度1、基准分502、<50分:①未完篇(400字以内20分;600字四类卷;不到800字酌情扣分)②跑题或者偏题跑题:论述应该全面的看待问题;多元看问题;不能看问题的表象。偏题:抛开批评与修养二者关系不谈,只论述批评对人的意义,主张一分为二对待批评。多元看待问题(怎么办?);过度的批评不实的批评对人的危害;克己复礼(怎么办?)③逻辑链不清晰,思维混乱,语言含糊不清。④卷面过于邋遢,字体过于个性化,无法辨认清楚。3、50—53分:①立意中庸,态度不鲜明,各打五十大板骑墙派;②逻辑链较清晰,思考点逐个解读,但没有突出的主体论述,没有鲜明的论述亮点。③论述浅显,只聚焦在批评与修养二者的关系论述,没有深入揭示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与本质问题。④缺少充分的理据与例据,站位不高,说理空洞,论证欠充分性与力度。⑤语言表达炫技、堆叠辞藻,要把话说清楚讲明白,注重语言的逻辑与清晰。4、>53:①立意明确,态度鲜明,能把二者的关系充分阐述清楚,并且有独特的认知与具备深度的思考。②援引丰富,事例与理据得当且新颖;论证较充分且有说服力。③逻辑缜密,论述有重点突显,能逐渐走深走高,能进入较实质的原因追问与本质性探讨。5、60分以上:凤毛麟角,鹤立鸡群范文以理性的姿态面对批评面对魏征无时无刻不肯让步的直言切谏,李世民不怒反乐,一句“我但见其妩媚”传为虚心纳谏的君臣佳话。生活中,我们往往将接受批评的气度奉为修养,果真如此么?接受别人的批评,意味着正视自身不足,直面所犯错误,这要求人高度的修养与与宽广的胸襟。刘邦虚心接受张良批评,及时改过,方能转危为安,成就帝业;项羽自恃才高,对范增责备充耳不闻,最终功败垂成,为他人作嫁衣裳。回顾历史,无数教训刻下警醒的碑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接受批评,才能炼出浑金璞玉之质地。当然,来自外界的批评,未必总占据着真理的高地。有时,我们也要接受来自不同立场、不同视角的指点与教训,即使它与客观情况、主观意志并不相契。小至家庭成员观念差异,大至民族之间文化障壁,都可能引发激烈的批评。此时若以“理”字为先,追根究底,只会激化矛盾,有弊无利。因此,我们应当选择倾听、理解,在此基础上逐步适应、沟通。各退一步的空间里,折射出的是人间温情,是人的高度修养,是包容、悦纳的光辉。但是,接受批评,真的就是我们应当追求的修养么?也不尽然。且看当下,互联网戾气横生,许多批评并非实事求是的金玉良言,而是云端恶徒伤人媚人的枭声狺语。面对如此乱象,每退一步,都是人格底线的失守,谈何休养自治?投我以木瓜者,自当报之以琼瑶;陷我于荆棘者,则须回敬以戈矛。人际交往并非“唯柔不破”,我们的修养也必须柔中有刚。不仅如此,我们更应意识到,人之修养,也就在这份坚守当中进化出坚实的骨骼、峥嵘的棱角。时代的先驱者总是行走在刀锋之上,注定遭到世人的集火攻击。苏格拉底誓死不向污蔑低头,布鲁诺为捍卫真理投身烈火,他们的信念之所以受到排山倒海的批评,正是因为具有改天换地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唯有拒绝批评,勇于回击,才能指向群体乃至社会的最大利益;唯有横眉冷对,坚守初心,方见得胸中宏大之视野、崇高之使命。至此,最初的疑问已然明晰——所谓修养,远不止接受批评的胸襟,实则是人在主观本心与外界影响之间取得的中正平衡。在这个太过喧嚣的时代,我们必须拥有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择批评之善者而从之,恶者而驳之。我们必须铭记,外界的指点永远不能喧宾夺主,它只是灵魂华章的几行注脚。真正的修养给予人轻盈却饱满的灵魂,善意的批评成为他成长的养料,恶意的批评在他面前只是自取其辱。愿你我皆能以理性的姿态面对批评,在人生这场修行中收获圆满的自我。修养,精神自适的姿态接受批评,欣然纳之,似乎证明了人的修养;而恼怒于批评则预示人格的修行尚未完善。然深思之,又觉有值得推敲之处。诚然,悦纳批评的人勇于直面个人的弊病与瑕疵,在汲取异己的观点中达成生命新的圆融。他们的人格包容而多姿,他们的灵魂丰盈而有自省之力,他们的目光长远而深邃,拥有将批评视作改善契机的修养。与之相对的,羞愤于批评暗含逃避现实的怯懦。其在个人完美的世界里凌空蹈虚的假想,并将个人的错处归咎于他者的指摘。这种将愤怒形于色的可悲姿态却有修养未满之嫌。但现实中究竟有多少人因修养而欣喜于批评,因涵养而真正将批评视作人格升华的引擎?许多人面对批评端上了笑颜,实则只为用虚伪的假面维护脆弱的人际关系。人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