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山东专题版)专题突破练5_第1页
2025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山东专题版)专题突破练5_第2页
2025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山东专题版)专题突破练5_第3页
2025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山东专题版)专题突破练5_第4页
2025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山东专题版)专题突破练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突破练五(分值:73分)学生用书P215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24山东滨州高三上期末)1858年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凡进口洋货运销中国内地或出口土货从内地运销国外,除缴纳进口税或出口税外,需一次性另缴子口税以代替厘金。该规定()A.减轻了清朝政府财政负担B.便利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C.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D.减少了海关关税征课所得答案B解析厘金是晚清政府为筹措军饷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设的国内通过税,在货物运输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要缴纳,属于商税性质。这一税收制度在当时给商人带来了不小的负担。条约规定的一次性缴纳的子口税取代了多次缴纳的厘金,使得外国商人能够更方便地在中国内地进行贸易,便利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故选B项。2.(2024山东模拟预测)关于鸦片战争,有人认为,自由贸易者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无法遏制或阻挡。如果在鸦片之外还有其他好的选择,比如说糖蜜或大米,这场冲突就可能被称为糖蜜战争或者大米战争。这意在强调()A.自由贸易的重要性B.战争起因的复杂性C.鸦片输入的危害性D.战争发生的必然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想要打开中国市场,因此战争不可避免,具有必然性,D项正确;材料认为自由贸易是鸦片战争的起因,并非强调自由贸易的重要性,排除A项;材料列举的原因只有一项,而非多项,无法体现出复杂性,排除B项;鸦片危害与材料观点无关,排除C项。3.(2024山东烟台二模)下面为1930年前美、日、英、法四国在华银行设立情况统计表(单位:家)。以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时间甲乙丙丁1894年前162021895—1913年5155331914—1930年111340103A.甲为英国,甲午中日战争后对华资本输出减弱B.乙为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成为侵华的主要国家C.丙为法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在华经济势力最小D.丁为日本,甲午中日战争后侵华势力急剧扩大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894年前(甲午中日战争前)丁在华设立的银行很少,而在1895年后,尤其是1914—1930年丁在华设立的银行数量增长最快,这与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从而使日本趁机独霸中国有关,所以丁为日本,故选D项。4.(2024安徽联考)下面是1902—1936年部分国家在华投资表(单位:百万美元)。国别1902年1914年1920年1930年1936年日本1.0224.0466.41489.71818.3英国264.4626.9745.71008.91020.8美国27.061.2121.1264.4328.2法国97.8193.9197.7246.3276.3德国171.3264.7164.1174.6136.4据表格可知,这一时期()A.西方掀起商品输出高潮B.列强挤压下的中国民族企业发展缓慢C.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加深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结成侵华经济同盟答案C解析由表格可知,1902—1936年,除德国外,其他国家在华投资都呈现增长趋势,这说明列强资本输出加剧,即对华经济侵略加深,故选C项;在华投资属于资本输出,排除A项;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企业并不是一直发展缓慢,排除B项;西方国家并未结成侵华经济同盟,排除D项。5.(2024山东日照二模)下表为近代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的言论。他们意在()言论出处西人得其海道,视为利薮,而意大里亚、佛兰西、西班雅、荷兰、英吉利人岁载贷易其金钱,既而乘其饥馑,先后各以兵分其地梁廷枏《海国四说》(非洲)东六部,则布路亚国(葡萄牙)服之;北四部……则佛兰西(法兰西)服之;西二十四部……则布路亚、荷兰、英吉利、佛兰西各国分踞之魏源《海国图志》红夷东驶之舶,遇岸争岸,遇洲据洲,立城埠,设兵防,凡南洋之要津,已尽为西洋之都会魏源《海国图志》A.呼吁民众“开眼看世界”B.揭露列强瓜分殖民地的野心C.倡导“师夷之长技以制夷”D.唤醒国人对殖民者入侵的警觉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些知识分子都在强调西方列强对亚非拉地区的侵略和殖民统治,以及中国面临被侵略的危险,他们的言论旨在唤醒国人对殖民者入侵的警觉,引起国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故选D项;材料更多的是在强调列强的侵略,而非呼吁民众了解世界,排除A项;材料中确实揭露了列强瓜分殖民地的野心,但这不是目的,排除B项;“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是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张,材料中并没有明确体现这一思想,排除C项。6.(2024山东济宁三模)1862年初,清政府从驻京旗营中挑选官兵,交由英国军官在天津训练。后来,清政府又不断增加受训人数,并合组为两个营和一个炮兵队。所用枪炮,初时主要从英军中借用,不久全部改换为俄国所赠之枪炮,弹药则从英军购买。这些举措表明清政府()A.在外来刺激下逐步觉醒B.将洋务运动推向新高度C.力主构建中外和好局面D.对统治策略作被动调整答案D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洋务派在不触动封建旧根基的前提下,购进西方军事武器装备,但在军队编制体制、作战方式上却无明显变化,这体现出清朝统治者被动的自强,故选D项;材料主要强调统治阶级被守旧思想束缚,不改变封建制度,而不是逐步觉醒,排除A项;洋务运动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上的举措,没有将洋务运动推向新高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外交上中外和好局面的相关史实,排除C项。7.(2024甘肃高三联考)戊戌维新之际,光绪帝欲行科举改制,如武科改试枪炮、八股改为策论等。《申报》于1898年先后发表时评,提出武科未有改制细则,“不宜全废弓矢”;八股不宜全废,应与策论等并行。由此可推知()A.维新变法拥有广泛社会基础B.报刊对维新变法持反对态度C.科举改制尚未达成社会共识D.社会舆论高度关注废除科举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戊戌维新时,光绪帝欲行科举改制,但《申报》发表时评,对科举改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说明科举改制尚未达成社会共识,故选C项;维新变法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A项;《申报》只是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并不是持反对态度,排除B项;材料只有《申报》一家报刊评论,而且是关于科举改制而不是废除的问题,排除D项。8.(2024辽宁大连一模)20世纪初,商界中有识之士的“合群”观念逐渐增强。1904年,清廷谕批《商会简明章程》规定,凡属商务繁盛的省城或通商大埠均设立商务总会。随后上海、天津率先成立商会,国内掀起兴办商会热潮。这反映了()A.民族资本主义迅猛发展B.社会各阶层已达成共识C.清末新政取得一定成效D.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加剧答案C解析据材料“清廷谕批”可知,1904年清政府鼓励兴办商会,国内掀起了兴办商会热潮。商会的兴办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反映了清末新政取得一定成效,故选C项;“迅猛发展”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清政府及商界有识之士的态度,未涉及社会其他阶层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列强投资办厂、资本输出等情况,排除D项。9.(2024山东泰安一模)据统计,1887年中国各种官田和屯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8.8%,此后逐年下降,1929—1933年,已减至3.3%,国有土地迅速私有化。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政府顺应时势进行土地改革B.西学传播强化土地私有观念C.民族资本壮大持续侵吞土地D.政治局势冲击土地权属变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87—1933年,中国社会动荡,政治运动不断,缺乏强有力的政权来有效地控制中国社会,致使国有土地迅速私有化,故选D项;1887—1933年的主要政府并未进行土地私有化改革,排除A项;中国自古就有土地私有观念,且材料中并未涉及西学传播对土地私有观念的强化,排除B项;民族资本壮大会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工商业领域,并不一定会侵吞国有土地,排除C项。10.(2024河北保定期末)中国外交表现出“第一次之进步”,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在与列强交涉中“始争终让”的外交惯例,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尊严。在国内,“国民觉知强权虽强亦不能全灭公理,宜力图自决,起为废约运动”。与这一外交“进步”密切相关的史实是()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这一外交“进步”是指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该结果与五四运动密切相关,故选C项;义和团运动期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签订了屈辱的《辛丑条约》,排除A项;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对列强抱有幻想,未打破“始争终让”的外交惯例,排除B项;国民革命是国共合作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11.(2024山东滨州高三上期末)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德兴苏区设立了四大对外贸易处,履行“管理并监督苏区与非苏区的贸易,流通苏区与非苏区的经济”的职能,落实“保护贸易自由,准许外商经商”的政策。此举意在()A.改善苏区经济窘况B.践行武装割据理论C.推动土地革命进展D.重构商品贸易体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31年处于国共十年对立时期,国民党对根据地实行封锁政策,根据地物资匮乏,保护贸易自由、准许经商有利于促进根据地商业发展,缓解经济窘况,故选A项;武装割据理论强调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等,与材料中强调的贸易自由等不符,排除B项;这一时期的土地革命强调“打土豪,分田地”,集中在土地分配方面,与贸易自由关系不大,排除C项;当时根据地被严密封锁,仅凭放开贸易的政策无法构建贸易体系,排除D项。12.(2024山东聊城一模)下图所示内容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向其所属部队发布的一些纪律规定(节选)。据此推断,这些纪律规定应发布于()◆我军人员一律露宿街头,不住民房,不进经堂,不撕毁藏胞门楣挂着的红布和门板贴着的佛像。◆公买公卖、态度和蔼,爱护藏胞牲畜、庄稼。◆这一带吃水困难,要帮助藏族老人背水。A.北伐战争期间B.井冈山会师后C.红军长征途中D.渡江战役前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题干所述是中国共产党要求所属部队在藏族同胞所居住的地区应该遵守的纪律规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军长征时途经藏区,材料中对藏族同胞宗教信仰的尊重和对藏族同胞的帮助等相关规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故选C项;北伐战争未涉及藏区,排除A项;井冈山会师后,红军的活动区域主要是在新建立的革命根据地附近,并未涉及藏族同胞居住的西南地区,排除B项;渡江战役前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13.(2024山东淄博三模)1938年8月,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第四支队在胶济铁路西段进行大规模铁路破袭战。同时,三支队七团与友军配合,一直打到济南历城,并一度攻入黄台、北关两车站。八路军的这一做法是为了()A.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B.积极参与百团大战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配合正面战场抗战答案D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八路军在胶济铁路西段进行铁路破袭战,并与友军配合攻击济南车站。该行动与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的抗战相呼应,形成对日军的多面夹击,故选D项;日军“囚笼政策”实施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百团大战是1940—1941年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战役,排除B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37年9月已经正式建立,排除C项。14.(2024吉林长春二模)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白宫于翌年元旦就向中国驻美大使胡适说:“可告知蒋先生,我们欢迎中国为‘四强’之一。”当时中国依旧山河破碎,大半国土为日本人侵占。突然成为“四强”,令胡适亦不大相信,他在当日的日记中记述此事,特意在“四强”上加了引号。美国此举()A.是中国英勇抗战的必然结果B.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C.有利于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D.是美国积极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表现答案B解析美国把中国称作“四强”之一,是对中国战场作为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充分肯定,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故选B项;美国看到的不是中国的“英勇”,而是“英勇”的效果——牵制了日军的主力,排除A项;材料与持久作战无关,排除C项;材料无法反映美国积极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排除D项。15.(2024江苏南通二模)1946年4月16日,中共中央指示东北局,现尚在手中但不久即将退出的铁路,均望发令各地进行大规模的彻底破坏。1947年6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停止破路指示,我军所到之处,对于铁路员工及铁路设备一律加以保护,并劝告人民一律保护。这一变化()A.意在打破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B.适应了解放战争战略态势转换C.表明中国共产党意识到决战时机成熟D.说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答案B解析1946年4月,国民党军队在关外大举进攻,中国共产党要求破坏铁路,以延迟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到1947年6月,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逐渐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要求保护铁路的目的是控制铁路为我所用,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16.(2024山东日照二模)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抢夺中国修筑铁路权的高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列强掠夺中国铁路修筑权简表(部分)掠夺国名称(起止)掠夺方式开筑时间俄国东清铁路(满洲里—绥芬河)强修1898年法国滇越铁路(昆明—河口)强修1903年德国胶济铁路(胶州—济南)强修1899年英国、德国津浦铁路(天津—浦口)借款1908年续表掠夺国名称(起止)掠夺方式开筑时间英国京奉铁路(北京—沈阳)借款1898年沪宁铁路(上海—南京)借款1904年比利时京汉铁路(北京—汉口)借款1898年美国粤汉铁路(广州—武昌)借款1900年材料二1896年,华俄道胜银行总办与清政府驻俄德两国公使在柏林签订《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俄国将东清铁路掠夺到手,取得利用该路运兵运械,在铁路地段享有独占警察权等特权。1898年,德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获得修筑山东境内两条铁路权,铁路沿线30华里内地区的开矿权以及为山东省各项工程投资、供货和提供劳务的优先权。——摘编自李开弟《论中国近代铁路建设的几个问题》材料三1898年2月,清政府批准修建粤汉铁路,计划依靠湖北、湖南和广东三省“自行承办”。4月,清政府被迫与美国合兴公司达成了出卖粤汉铁路权利的交易,借款400万英镑,将筑路权授予合兴公司。美方极力拖延执行,并私卖股份给比利时公司,擅自决定与比利时共同修筑。三省广大绅商强烈要求收回路权,自行承办。1905年8月,清政府废除与合兴公司合同,但被迫高价收回路权。9月,湖广总督张之洞奉旨督办粤汉铁路,召集三省绅商会议,决定三省“各筹各款,各修各路”。1909年4月,清政府与德、英、法三国银行签订借款修路合同,在各界反对下不了了之。1911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又与德、英、法、美四国银行签订借款筑路合同,以湖南、湖北的厘金和盐税作抵押。三省人民一致奋起反对,各界掀起保路风潮。(1)列宁指出:“资本主义……把这种(铁路)建筑事业变成对……占世界人口半数以上的附属国人民,以及对‘文明’国家资本的雇佣奴隶进行压迫的工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的这一论断。(8分)(2)材料三关于粤汉铁路的坎坷历史,对我们了解那个时代有什么帮助?(6分)参考答案(1)列宁认为,修筑铁路是帝国主义统治、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工具。帝国主义抢夺中国铁路修筑权的事实证明了这一论断。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掀起瓜分狂潮,抢夺铁路修筑权成为资本输出的重要手段。列强通过强修、对华贷款等方式修筑铁路,加重了人民负担,破坏了中国的财政经济,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列强夺取铁路修筑权有助于控制中国的交通,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随着对东清铁路和山东境内铁路权的掠夺,列强获取了更多的权益,实质上将铁路沿线地区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2)粤汉铁路的坎坷历史,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下中国的现状。美国强夺路权、私自出卖、拖延施工等行为,说明中国主权沦丧,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的现实;清政府出卖民族利益,表明清朝统治日益反动、腐朽;各阶层掀起收回利权的斗争,反映了当时革命形势的高涨和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17.(2024山东济宁三模)审视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需要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进行观察和分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静态看对义和团的态度动态看对义和团的评价八国联军侵华前,清廷内部在讨论义和团问题时出现了以下意见:(太常寺卿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