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原卷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部编版)_第1页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原卷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部编版)_第2页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原卷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部编版)_第3页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原卷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部编版)_第4页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原卷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部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考题猜想】一、选择题(共20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1分)1.(1分)考古发掘的夏朝都城遗址中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我国夏王朝时的社会形态是()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新石器时代2.(1分)下列有关商朝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商朝也称为殷朝 B.商朝属于奴隶社会时期 C.涿鹿之战后商朝灭亡 D.商朝的统治中心在黄河流域3.(1分)历史谱写着歌曲,歌曲承载着历史。“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歌曲中提到的“国家”在中国最早出现于()A.殷朝 B.商朝 C.夏朝 D.周朝4.(1分)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A.稳定了政局,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B.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C.促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D.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秩序,巩固了统治5.(1分)李斌同学在阅读课外书时看到一张地图(如图),他推断这张地图反映的史实最早可能出现在()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6.(1分)如图的两幅图片是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铜牌和铜鼎,其中的铜鼎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青铜礼器,这两件文物的出土可以让我们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A.尧舜时期 B.夏朝 C.商朝 D.西周7.(1分)现在我们学生利用圆珠笔和笔记本进行学习,而古代社会没有这样好的条件,但一些历史仍然被记录下来。1899年,北京的官员王懿荣发现龙骨上刻着符号,学者研究后认定这是商朝的文字,我们称它为()A.甲骨文 B.楷体 C.宋体 D.金文8.(1分)有这样一段图片的解说词:“它出土于湖南,四面各有一条龙,四角各铸一只羊,结构巧妙,制作精细。堪称青铜器中的精品。”此图片中的青铜器应是()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青铜盘 D.青铜面具9.(1分)《春牛图》反映了我国立春重要的民俗——“鞭打春牛”。春牛不是活的耕牛,而是泥捏纸粘的“土牛”。据考证,约成书于战国的《周礼》有对这一习俗的最早记载。这一习俗反映了()A.铁农具使用推动生产发展 B.牛耕在西周时期已得到推广 C.我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达 D.生产方式对生活习俗的影响10.(1分)《史记。周本纪》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一方诸侯之长)。”材料说明()A.周平王建立了新的王朝 B.周王丧失了天下“共主”地位 C.诸侯崛起导致周王室衰微 D.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11.(1分)战国时期引起社会变革的最根本因素是()A.各国之间频繁的战争 B.诸侯争霸 C.铁农具和牛耕的普遍使用 D.百家争鸣12.(1分)据史书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方伯:指一方诸侯之长),此记载反映了()A.西周灭亡 B.三家分晋 C.诸侯争霸 D.经济发展13.(1分)有学者认为,都江堰的开凿使成都平原渠河纵横,“灌溉蜀郡田畴以万亿计,蜀用富饶,号称陆海”,灌溉之利与航运之便使成都成为古代著名的繁华都市之一。该学者意在说明()A.成都平原在古代的地位 B.成都平原水旱灾害减少 C.都江堰工程技术水平高 D.都江堰产生的社会功效14.(1分)据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这个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A.诸侯割据混战扩大 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 C.封建制度逐步瓦解 D.历史走向统一的趋势15.(1分)诗人岑参在《石犀》诗中说:“江水初荡滴,蜀人几为鱼……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李太守”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如图)()A.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B.在当今仅剩下旅游价值 C.彻底根除了整个四川地区水患 D.始建于公元前221年16.(1分)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可见他们都认为政治统治得以巩固的关键因素是()A.选举贤能 B.取得民心 C.复古崇礼 D.重视农业17.(1分)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A.“无为而治”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应实行“仁政”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兼爱”“非攻”18.(1分)老子被称为“哲学之父”、“智慧之父”。下列选项与老子主张相符的是()A.提出“仁”的学说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兼爱”、“非攻” D.提出“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19.(1分)如图,人物主张的共同之处是()人物主张孔子统治者不能忽视民众的切身利益统墨子统治者厉行节约,以此减轻人民负担,才能实现“民富国治”A.无为而治 B.以法治国 C.关注民生 D.尊崇儒术20.(1分)现存《论语)有二十篇,书中描写的孔子是个才识兼备风度高尚的政治家,又是个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良师,下面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②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二.材料题(共4小题,满分30分)21.(8分)夏、商、西周是我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取得了巨大飞跃,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某兴趣小组以“王朝更替,制度创新”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请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制度创新】材料一今大道即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礼记•礼运》【感悟启迪】材料二(1)请你完成表格,记录夏、商、西周三代的更迭。朝代起止时间开国君主都城亡国君主夏约公元前2070﹣约前1600年禹阳城桀商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汤亳、殷纣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周武王镐京周幽王(2)材料一中“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谁开始的?这一局面的出现与哪一制度有关?(3)据材料二回答,夏朝被推翻的原因是什么?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22.(7分)阅读材料。材料一——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二这一时期的社会大动荡、大分化、大变革,给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促进了中原各地区的社会转型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融合;为思想解放、文化多元开辟了广阔天地。——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①反映的历史发展阶段;根据材料一,说明判断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历史阶段终结的标志。(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的社会”局势的特点,概括其影响。(3)综合上述探究,分析中国历史发展的走向。23.(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班固《汉书食货志》材料二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如图)——摘编自统编教材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材料三(秦孝公)对外,他与楚和亲,与韩定约,联齐、赵功魏安邑,拓地至洛水以东。在秦孝公的治理下,秦国由落后的国家发展壮大起来,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摘编自统编教材七年级《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涉及的商鞅变法措施。(2)指出材料二图中水利工程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水利工程对周边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的原因。24.(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工具和牛耕使用的进一步推广,生产力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城镇的兴盛,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奴隶制度进一步瓦解、封建制度逐步确立。在新旧制度急剧转型过程中,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于是各个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根据部编版初一历史课本自编(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思想文化繁荣的经济、政治根源。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